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唐诗乱弹]遥望那个风流的渊薮(作者:发愤蛀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20: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25、张说:他制造了一个大唐梦2 F$ Z7 v% u' z0 H1 t
  
" ]; W  e/ a( H: N0 m  n  蜀道后期% Y3 I5 d, {8 Y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 M, I* F$ K2 {* ?4 d9 Y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i$ ~( b3 G" _0 M7 L
  # V- k) ^2 R( U. y8 I' t- ]# F0 ]
  马丁•路德•金最有名的话就是“I have a dream”,其实,每个人心灵的隐密深处都有一个梦。大唐诗人当然也有梦想,但他们的梦想不仅仅是写几首足以让自己在江湖上扬名立万的好诗,更大的梦想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出将入相。“郊寒岛瘦”,那是最没出息的诗人形象。大唐诗人追求的是十项全能,文能经国、武能安邦,方不枉此一生。除了骏发昂扬的大唐诗人,谁敢做这样的梦?$ v2 A2 A" G+ P' Y- S% @
  这个“大唐梦”的制造者,便是大名鼎鼎的张说。
( J& @5 h1 `: t, ^+ u  张说,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张说二十岁那年,武媚娘刚登九五,觉得朝臣大都是李家的人,不好使;于是打算选拔些能为武氏服务的,聚天下文士万余人于洛阳,亲自在洛阳城南门主持考试。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万人对策中,张说荣居第一。武则天考虑到自有科举以来政府还从来没有给予过士子甲科的待遇,最终还是空出一等奖,以第二等的名义录取了张说。7 ^3 C# j) B& ]5 U  q
  一举成名,张说的“大唐梦”开始了。他先是以学士的身份参预修撰大部头的《三教珠英》,之后任考功员外郎,成了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提拔了N多著名文士(如张九龄辈),不久又荣升中书舍人。前面说了,武则天跟曹阿瞒一样,重才不重德,所以她手下那些大臣,除了狄仁杰、张柬之等少数人之外,基本上都是马屁精、白眼狼与告密者。张说便是这少数有气节的人之一。媚娘的小白脸张易之、张昌宗瞅着御史大夫魏元忠(又是一个耿直之士)不顺眼,诬告他谋反,还威逼利诱地把张说弄来当证人。兹事体大,武则天亲自审问此案。结果证人张说最后关头反水,站在魏元忠这一边。魏元忠保住了一条老命,张说却因为触怒二张,被流放到钦州,闭门思过。还好他运气不错,在钦州才呆了一年,武则天倒台了。新即位的中宗将张说召回,让他在国防部做司长。) p5 t+ T" m1 B
  作为文人,张说是坚定不移的儒家理论的支持者和实践者。中宗景龙年间,张说老母仙逝,他依例辞职回家守制。朝廷看重他,居丧未满,又把他请出来担任黄门侍郎,这事儿术语叫“夺情”。对于一般官员来说,“夺情”象征着无尚荣耀──您想想,朝廷不惜违反礼制规定硬要把您老人家请出来做官,似乎离了你连地球都不转了,搁谁身上都倍儿有面子吧?所以张居正同志的父亲去世了,明神宗还没拿好主意是不是另外任命一个首辅呢,他自己就先把儿子派回去处理丧事,而让别人跟神宗吹风,要皇帝老儿下诏夺情,搞得天下士人都拿白眼瞧他。张说是个讲原则的人,别人以夺情为荣,他却要老老实实地在家守三年孝。朝廷拗不过,只好顺着他,这也使他得到了广泛的赞誉(老实说,要是他做三年官,效果还不一定有这么好呢)。三年守制期满,张说官拜工部侍郎,不久又转兵部侍郎,成了国防部副部长,鉴于他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朝廷还让他兼任弘文馆学士。
! F! ^  K1 q: R  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闪光,张说这样忠直多才的人,搁在哪朝都是做宰相的材料。睿宗即位后,马上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委书记。谯王李重福在洛阳造反,事情平息后,要追查首恶,办案的人费了老鼻子的劲儿,总摆不平。睿宗派出张说鞠问此事,结果张说只把唆使李重福造反的张灵均、郑愔二人抓起来,其他的都放了,然后回长安复命。睿宗很高兴,说:“朕就知道你会办事,既不会让坏人漏网,又不会牵连好人。除了张爱卿这样忠正的人,谁能把事情办得如此利落呀?”于是不久,张说升任宰相。
# m( n+ @$ o3 l4 f  G( t8 A: I   一天,睿宗对大臣们说:“有术士夜观天象,说五天内将有军队进入宫中作乱,你们赶紧替朕做好防备。”明眼人一听就知道,这是太平公主背地里使坏陷害太子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但这是皇帝的家事,大臣们都不知道如何应对,才能两面不得罪。张说进言说:“这肯定是小人离间陛下父子关系。陛下要是下旨令太子监国,一定可以安定人心,也能平息谗言。”睿宗毕竟还对得起这个“睿”字,马上接受了张说的建议。第二年,睿宗更是主动退休,让太子即位,做起了自得其乐的太上皇。
9 o! n8 M0 k/ I7 H6 r6 o, j- J  唐玄宗的姑妈太平公主一心想作皇太女,眼见着侄儿作了皇帝,没指望了,便想通过政变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太平公主先是把自己的心腹萧至忠、崔湜安插进内阁,然后又把不听她使唤的张说贬为尚书左丞,让他分司洛阳,省得在长安坏她的大事。张说知道事情不妙,赶紧向唐玄宗献上一柄宝刀,暗示他先发制人。玄宗早就知道姑妈绝非善类,不把太平除掉,自己睡觉都不安稳。于是采纳了张说的意见,将太平公主党人一网打尽。在这场宫闱之变中,张说居功至伟,被拜为中书令,封燕国公。
1 j4 A5 }5 n  W* K' X3 y0 g, j  拜相、封侯,一个文臣能得到的所有荣誉,张说全都得到了。位极人臣的张说,其实最引以豪的还是自己文人的身份。他跟苏颋二人,一个封燕国公、一个封许国公,两人都以善文而著称,朝野号称二人为“燕、许大手笔”。文人出身的张说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行,他不时建议唐玄宗提高文士的地位,著名的集贤殿书院就是在他执政的时候设置的。集贤院原名丽正书院,位于集仙殿内。建院之时,陆坚就以书院于国家无益而且耗费巨万为由,坚决反对。张说驳斥道:“丽正书院象征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跟它带来的巨大收益相比,这点费用实在算不了什么!”唐玄宗一次大宴学士,对张说说:“出席今天宴会的都是当世贤才,朕就把集仙院改成集贤院,让它更加名副其实吧。”集贤院建立后,张说以大学士的身份总理院事,把集贤院办成了所有文人最向往的地方。当年贺知章任礼侍郎兼集贤学士,一天得到两道任命书,源乾曜问张说:“贺知章这次算是为读书人长脸了。不过,侍郎与学士相比,哪个职位更让人羡慕?”张说答道:“侍郎虽然是个人人钦慕的高贵职位,但它不需要像学士那样具有超人的文才。所以,我觉得还是集贤学士一职更值得羡慕。”1 ~( V' }2 Y! R0 ?# s8 G& Q$ `* I
  张说虽然才华过人,但毕竟是文华之士,玩起政治手腕来,不如正宗的吏干之臣,所以在跟姚崇的较量中落败了,被贬为相州刺史、河北按察使,转岳州刺史。被贬谪的几年里,张说诗歌境界大变,由原来高华典重的风格一变而为健朗沉雄,人们说他是“得江山之助”。确实是这样,诗圣说了,“文章憎命达”,不上山下乡地折腾一阵子,哪能写得出好东西来呢?
7 c+ y- a. U1 k3 {+ ?* a" f  对于文人来说,“入相”相对要容易一些,“出将”就难了。张说虽然以前曾供职兵部,却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戎马生涯。被贬谪的几年里,他曾做过幽州都督以及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实打实的军区司令员。开元八年,朔方节度使王晙杀死千余投降的突厥人,山西一带的突厥人惶惶不安,皆有造反之心,眼看事情就要闹大了。张说分析了形式后,决定率领一支二十余人的小部队,亲赴突厥各部安抚人心。他的副手李宪听说后,赶紧派快马制止上司的疯狂举动。张说对李宪的使者说:“我又不是黄羊,恐怕突厥人对吃我的肉没有兴趣吧?我这次单刀赴会是有点冒险,不过既然朝廷将此地军事交付于我,就是死我也得去。”突厥人哪里见识过这样的孤胆英雄呀,见张说不但轻骑前来,还敢放心地在他们的帐蓬里住下来,终于知道张说此行确实有诚意,于是造反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8 I% q3 h4 V* p3 q
  这就是张说,在朝能为百官首,在边能安九姓胡。这是新型盛唐文人的典范,文人,从此不再是南朝高门那样峨冠博带、扪虱而谈的文弱形象,而具有了文武兼备的健康气质,出将入相也就成了后世文人的梦想,成了戏曲非常喜爱的题材。
5 r' V# g; B* o. J7 j" n. W0 g  & v* J+ _2 @' A; P
  补白:《酉阳杂俎•语资》载,唐玄宗封禅东岳,以张说为封禅大使,按惯例,封禅后三公以下官员都可以升迁一级。张说的女婿郑镒本为九品,封禅后一下子被提拔为五品,穿起了绯色官服。玄宗见郑镒官升得太快,很好奇,特意把他叫来问了问,郑镒不知道怎么回答。著名笑星黄幡绰在玄宗前开玩笑说:“此泰山之力也。”意思是张说借祭泰山之机,违规提拔自己的女婿。从此后,人们就把妻子的父亲称作“泰山”或者“岳父”(泰山为五岳之首)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21: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26、张九龄:盛世的背影, `! U, y/ E5 z- T) b3 H
    [: \6 N/ J  f" T- A# B* c( B
  (代表作)望月怀远
$ l! f3 ]. J: Q8 R4 ~5 W/ t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2 g6 m# R4 P4 v2 U2 O/ P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4 w8 o5 B8 [# g1 v, X( W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N7 G( F, \9 L7 t% J5 k- \  q, h" a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J! P, `! b, Z+ c2 K  % ?% F6 ]  c1 f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不知祖籍何里,因曾祖曾任韶州别驾,所以后来就在韶关始兴安下了家。九龄自幼聪敏,以能文著称,据说七岁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十三岁那年,他投书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对这个小P孩的文采大为赞赏,说:“这位小同学以后一定能有大出息。”可惜九龄同志出生于韶关这个穷乡僻壤的鬼地方,没人提携,所以虽然才华过人,却到三十岁才以第二名考上大学,官授秘书省校书郎,在大唐国家图书馆工作。人言“大器晚成”,所言不虚(古人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但跟王维等人比起来,三十岁确实是比较晚了)。
! |  r! n- W2 n8 a: J  D& @: m  u  h  唐玄宗做太子的时候,搞了一次制举,专门挑选文学人才,张九龄与郭待封等五人并列第一名,于是改到弘文馆任职。几年以后,他渐渐声名鹊起。张九龄以善于识鉴人才而著称,所以朝廷常常让他与左拾遗赵冬曦主持科考,两人都以公正平允闻名。开元十年,中书令张说大人注意到了张九龄,非常看重他的才华,对别人说:“以后他恐怕就是学科带头人了。”于是跟他叙为同宗,两人惺惺相惜。开元十三年,唐玄宗见和谐社会已经建成,于是整了一个封禅大典。张说担纲封禅大使,出于文人的私心,他所任命的封禅工作人员全是中书、门下两省的文士。张九龄赶上了这个机会,被提升为五品。可是张说太重文士,做事有点绝对,结果被御史中丞宇文融揪住弱点一弹劾,被罢免了总理的职务。跟张说跟得太紧的张九龄也因此被贬为冀州刺史。张九龄是个孝子,在京城做官,想把老母亲带在身边;可是他老娘是个老顽固,外面的世界再好她也不愿意离开家乡,所以就一直在韶关老家呆着。张九龄给皇帝上疏,说河北这地方虽好,但离家乡太远了,想尽尽孝心都不容易,要求改到江南做官。唐玄宗是著名的以德服人,马上就给他换了个洪州都督,让他在南昌做官,好照顾家里。后来又任命他为岭南道按察使,还把他的弟弟张九皋委任为岭南某州刺史,离家是越来越近了。
6 E) v! B3 G' i$ J. M3 W3 W6 Q  话说张说以前做宰相,还兼任集贤殿书院的院长,相当于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张说看重张九龄的文才,多次在唐玄宗面前说他的好话,要把张九龄弄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做研究员。张说死后,唐玄宗想起了他的话,于是把张九龄从广东召回京城,让他在集贤院任大学士兼副院长,不久又将他提拔为中书侍郎,成了唐玄宗的私人秘书。
7 f: R  \) M( w' E  ~  这时张九龄的母亲去世,他跟张说一样选择回乡守制。丧满后重现江湖,唐玄宗仍然以中书侍郎的职位虚席以待,还给他加了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衔,这样,张九龄就正式成为大唐的宰相了。开元二十二年,范阳节度使张守珪派安禄山讨伐契丹,大败,张司令大怒,用一条绳子把小安子捆了送到京城,要求唐玄宗砍他的头治罪。张司令真是个厚道人,在哪里砍头不是砍,直接一刀把安禄山结果不就行了么,非要把他送到京城砍头,结果唐玄宗恻隐之心一动,饶了小安子一命。张九龄一看急了,跑去跟皇帝争辩说:“从安禄山的脸相来看,这人以后必定是个叛贼,陛下一定要借这个机会把他除掉,免生后患。”唐玄宗说:“当年王衍听了石勒一声长啸,就认定他将来是个叛党,要把他杀掉。虽然王夷甫同志确实是对了,但朕觉得安禄山跟石勒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唐玄宗思忖再三,最终还是把安禄山这头吃人的老虎放跑了。后人对这段历史极为惋惜,宋人晁无咎感叹说:“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唉,玄宗一点妇人之仁,害国害己,还害了风情万种的杨妃。后来唐玄宗出逃的时候,肠子都悔青了,赶紧着人拿着祭品去张九龄的墓前致祭。) S: W' S: ^& \+ t9 P( i
  张九龄是个风度翩翩的宰相,他的人跟他的诗一样,从容不迫,端的是一付盛世重臣的落落风度。九龄体弱,别人上朝,都是把记事的笏板别在腰间,唯有他特立独行,让一个小厮用锦袋装着跟在身后,就像现在的领导们出门由秘书拎着公文包似的。唐玄宗任用张九龄做宰相的时候,正是盛唐的顶峰。玄宗对张九龄非常看重,早朝时看到大臣们雁翅排开,独有九龄同志“风威秀整”,气质卓异于其他人,便高兴地对左右说:“朕每次见到张丞相,都感到精气神为之一振。”可是,玄宗励精图治了一辈子,累了,想过点享乐日子,于是天天跟杨妃粘在一起,如胶似漆。而且他老了,免不了要做点昏庸事,喜欢听些好听的话。于是李林甫之流马屁精的机会来了。一天,玄宗在内苑大宴臣子,酒酣耳热之际,突然来了观鱼的兴致。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看见小池塘里的鱼儿活泼地游来游去,玄宗对张九龄、李林甫说:“众位爱卿,你们看,那些鱼儿多么鲜活可爱!”这李林甫是属猴的,是个见着竿子就要往上爬的主儿,一见皇帝老儿发这样的感叹,马上接口说:“它们过得自在,是因为陛下恩泽所及啊。”张九龄不高兴了,打断李林甫的马屁,正色道:“鱼儿就如同百姓,它们能不能生活自在,得看陛下任用什么样的人来管理他们。观鱼自乐这样的事儿,只是装点景致而已,是小儿女玩的情调,希望陛下不要过分沉溺其中。”这张九龄虽然是个好官,却显然不懂得语言艺术。皇帝老儿天天批阅奏折,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偶尔玩点小资情调,别总是一本正经地,逮着机会就给他上政治课嘛。所以,这次搞得唐玄宗很不高兴。
4 h% v! }; ?, j# H) A: @) s1 _  李林甫拍马屁的手艺实在是太高了,不由得唐玄宗不喜欢。不久,玄宗终于决定把他也结合进宰相班子。李林甫没啥文化,知道自己一个人斗不过张九龄,何况他还有裴耀卿帮衬着呢。于是,他琢磨着要把一个叫牛仙客的老好人拉进内阁,这样自己就多了一只跟屁虫。可是张九龄犯了驴脾气,硬是不干,惹得唐玄宗老大不痛快。张、李二人本来就结下了很深的梁子,以前李林甫当吏部尚书的时候,曾把萧炅提拔成吏部侍郎,做自己的副手。萧炅也是个粗人,有一次跟严挺之一起去别人家里拜贺,看到桌子上放着一本《礼记》,为了显示自己有文化,便拿起来读了几句,结果眼神不济,把“伏腊”读成了“伏猎”。严挺之捂着嘴偷笑了好久,回去对张九龄说:“你这做宰相的人怎么搞的,居然能容忍尚书省有‘伏猎侍郎’这样的草包存在?”张九龄当然不能容忍,马上就把萧炅撵出京城,让他去歧州做地方官。九龄同志也真是太较真,咱们这个时代的人,把“致仕”解释为初次出仕的先生都能在大学里当教授,萧炅又没有教书育人的重任,读错了一个字儿有啥子了不起嘛,值得如此大动干戈?再说,萧炅是李林甫的打人最顺手的棍子之一,整他的心腹爱将,李宰相当然不高兴了,要瞅机会把失去的找回来。开元二十四年,李林甫终于抓住了张九龄的小辫子。张九龄曾经向朝廷推荐过一个叫周子谅的人做监察御史,很不幸,周子谅是个不负责任的大嘴巴,牛仙客入相之后,他私下里对御史大夫李适之说:“牛仙客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不说,还连大学学历都没有,让他这样的人做宰相,实在有失体统。您是皇帝的宗亲,哪能坐视不管呢?”李适之将这话跟唐玄宗说了,玄宗大怒,把周子谅叫来,亲自审问他。这周子谅也不想想,让牛仙客进内阁是唐玄宗的主意,说皇帝陛下任用的宰相是草包,这不是打皇帝的脸么?这个时候,周子谅百口莫辩,被唐玄宗一顿板子打得皮开肉绽,死在流放的路上。张九龄也因为所荐非人,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 t) P# n% _4 B, ]* Z  张九龄心里那个冤呀,呆在荆州,心情极其郁闷,只能带着孟浩然等一帮诗人,天天游山玩水,聊纾愁闷。他这段时间写的诗也是哀哀切切,全没了往日的雍容气度。张九龄做宰相的时候,曾跟皇帝建议把那些犯事的大臣流放到蛮荒之地,千万不能让那些人好过。结果,他自己被贬官,还只被贬到荆州,就长吁短叹的,在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囚徒。后来刘禹锡也受了这条政策的害,被贬到湖南常德做司马。刘郎很恼火,骂张九龄说:他自己出生于蛮荒之地,尚且一遇贬谪还牢骚满腹,却偏偏要把那些生长于文化发达地区的高门大族官员贬到穷地方,真是居心不良,可见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活该。& Z7 z2 I* [% Y
  不过,重文尚气的张九龄确实算得上大唐数得着的名相。张九龄是个耿直的人,杨贵妃受宠之时,大家有事没事总爱去杨妃的哥哥杨国忠家里坐坐,跟现在的人走领导的夫人路线一样。只有张九龄从来不去,搞得杨国忠好生没面子。他主政的时候,京城的粮食供给非常困难,国家每年花在粮运上的开支极大,效果却很不好,使得伟大的首都常常闹米荒。张九龄采取了分段运输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还使老百姓轻松了不少。以前朝廷让正八品的小官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这样的大事,张九龄觉得这是对知识分子的不尊重,改由正三品的礼部侍郎来当主考官,这样一来科举考试的地位就极大地提高了。正因为张九龄的巨大功绩,唐玄宗在他罢相之后还对他念念不忘,每次任命一个新的宰相,总要先问别人:“这个人的风度跟张九龄比起来如何?”" p  Z) h! P4 V# R9 j$ j/ o
  后来崔群给唐宪宗总结前朝时政得失时说:“别人都把开元十四年安禄山造反看成大唐衰落的开始,微臣却独以为,大唐的衰微,是从玄宗罢免张九龄、宠信李林甫开始的,这个时期才真正是大唐国力变化的分水岭。”这话说得不假,张九龄确实是盛唐标志性的人物之一,他视同寇仇的两个人──安禄山与李林甫──正是后来葬送盛唐一片大好、好得不能再好的形势的罪魁。这位名相从盛唐政治舞台上的退出,留给了后人一个风华绝代的落寞背影,盛唐的大幕在他身后也徐徐落下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21: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27、张旭:一个文静的疯子
1 g. W, g, ^, O0 j. L  5 B3 @8 v- A8 j4 n
  山中留客
. J$ X5 G: L4 p& a4 G7 w9 o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 R  y  t* J+ U* N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5 u' g* @- x+ a0 W0 }  
# n$ M3 l+ o3 O6 c/ A' H: ~0 [  唐代是一个盛产酒疯子的时代,在这些林林总总、性情各异的酒疯子中,张旭显得比较另类。因为,这个疯子其实很文静。
) n; K" }6 J; a# W' B! \  张旭,字伯高,江苏苏州人,年青时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合称“吴中四士”,在唐中宗时就名满京华。这四个活宝都好这口,特别是前二者,因喝酒得来的名声甚至比写诗的名气都大。贺、张二人最大的爱好是让小僮扛着酒瓮跟在后头走街串户,看到哪家种了好花草就停下来小酌两盅,然后提起笔来在人家雪白的墙壁上写疲道:贺知章、张旭到此一游。这两大活宝都是著名书法家,平时人家想请他们写俩字都不容易,现在倒主动来自己家里写字了,主人当然高兴,好好的墙壁画得乱七八糟的,主人还会喜孜孜地奉上好酒,不容易啊。那些喜欢四处涂鸦的,要是能把字练得像这哥俩一样好,臂间匝个红袖章的老太太肯定不会拽着他要罚款。
& Q/ i% i( l0 B, f  诗人们写诗是要灵感的,有些人要写出好诗,先得到八大胡同走一遭。但这样容易招人白眼,说不定还惹上一身花柳病,风险比较高。所以更多的诗人选择用喝酒来唤起灵感。说起来酒真是个好东西,潇洒的盛唐人就没有不喝酒的,张旭在这众多酒鬼中极有名气,好多诗人都喜欢写他的醉态。高适说他“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意思是他要喝了酒,字才写得更好;不过你得小心点,这哥们有点疯疯颠颠,喝高了就更加不知道东南西北了。李颀同志写他“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腥”,您看,喝点小酒、吃着大闸蟹,醉态兀兀之时,再整一本《南华经》跟大家吹牛谈玄,多潇洒!杜甫也嗜酒,不过那时他名气还小,又是小字辈,大佬们喝酒的时候他只配捧着酒壶侍立其侧。当时长安城里最有名的酒鬼有八个,他们是贺知章、李璡、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和焦遂。有一天,这八大酒鬼聚在一起,喝得天昏地暗、日月变色,跑堂的小弟杜甫很羡慕,写了一首《酒中八仙歌》来纪念这次酒鬼大会。杜甫诗中说张旭是“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在王公巨宦面前都敢脱帽露顶、不顾形象,张旭胆儿也忒肥了点儿吧?其实这其中是有玄机的。据说张旭最牛的写字方法是用头发沾墨狂书一气,而且写得极好,好得酒醒了以后再看自己独创的“发书”,根本不相信是自己的大作。诸位看过周星星版的《唐伯虎点秋香》吧?电影里面那个傻兮兮的长着六根指头的祝大官人从张旭这里得到启示,浑身沾着墨汁在纸上打了个滚,小JJ在纸上印了一道痕,唐伯虎同学便把它画成了鹰嘴里衔着的一条虫子。嘿嘿,搞身体创作还是张旭在行,祝枝山那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9 o: ~8 v+ s. {" g# O  作为书法大家,张旭创作的灵感几乎都来自美酒,要是老祖宗杜康不发明酒这玩意儿,张旭就是一介凡夫。后人说张旭的草书“妙于肥”,盛唐人鉴别美女的标准之一也是“肥”,或许是因为“肥”代表着一种雍容富贵的风度吧。盛唐楷书大家颜真卿的字也肥,后来的人们没有盛唐人这样的雍容心态,字就写得越来越瘦了,比如柳公权的字,瘦得简直就只剩一把骨头了(“颜筋柳骨”嘛);黄庭坚的字也瘦,瘦得显出穷酸气;就连当皇帝的宋徽宗写的字都直接以“瘦金体”命名,一点富贵气都没有,怪不得后来要做俘虏的。据说张旭的草书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见公主担夫争道而得其意,又观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公主坐着大轿在街上走,路上有挑夫挑着担,两下搅在一块。轿夫们很吃力地抬着公主(唐代“以肥为美”嘛,美丽的公主的吨位肯定不亚于沈殿霞,呵呵),虽然身歪肩斜,但怎么都得保证公主的轿稳稳当当,不然还能不被公主打PP?挑夫也一样,躲躲闪闪的时候,担子不能掉,不然洒了吃饭的货品,回家还不跪蹉衣板?张旭就从轿夫与挑夫肩歪身斜却又能保证肩上的东西平稳这上面得到了启示,所以他的字一笔一笔地看是东倒西歪的,整篇来欣赏,就“未尝不正”了。6 l. ~" ]: e( K5 P: |! L9 D
  张旭所擅长的草书好看却难写。蛀书写的字东倒西歪,跟他的草书有得一比,小时候被老师责骂为“草字不够格,神鬼都不认得”。不过,张旭的草书就是够格,可能神鬼还是不认得,最少蛀书是认不得几个的。
9 E# U; r1 D8 A( j2 d  张旭的草书极负盛名,后来的唐文宗也非常喜欢,特意下诏,将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以及裴旻的剑舞合称唐之“三绝”。据说毛主席进京之后,将北京图书馆所藏张旭的作品借回家天天琢磨,所以主席的草书也潇洒得不行。唐代另一个擅长草书的是诗人钱起的外甥怀素和尚,他跟张旭一起合称“颠张狂素”,从外号来看,两人都有点疯疯颠颠。这是可以理解的,人家是艺术家嘛。不过,从张旭的诗来看,他其实是一个挺文静的家伙。他只在创作的时候发一会儿疯,平时绝不会拿瓶汽油去烧别人的车。
8 i9 E  _" v& v  k  . j  h: j+ J& w  j$ l
  PS:从张旭见公主与担夫争道而悟道来看,似乎长安的街道是很窄的。蛀书终于想明白了:之所以咱们这个年代出不了张旭这样的书法家,敢情是因为北京的街道太宽呀:)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21: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28、贺知章:愈老愈真的老顽童
" X. {1 y, S( U' H+ @  * m7 W. c" R' |" V* c; Z+ A: [
  (代表作)咏柳$ A" }- T' p2 g# e! _/ o3 z: G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 v0 P/ M3 i% e1 o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d& Y. s* P( @& u( f! Y* L
  
  |$ h4 \( B. ^: J& h  贺知章,字季真,浙江绍兴人。知章从小即以能文而知名,二十五岁登进士第,又高中超拔群类科。贺知章在科第上虽然不如王维那样少年得意,却也算一帆风顺。及第后的贺知章运气实在不错,蛀书查了一遍史书,居然没有发现他有在外地任官的经历,从25岁及第到86岁告老还乡,其间六十余年,居然一直在京城做官,在大唐诗人中实在罕见。
* m1 t% K) ?4 a" T/ [; u5 C8 b  贺知章做的第一个官是国子博士,相当于国立长安大学的教授。知章晚年辞官回家的时候写诗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八十多岁的时候都还“乡音无改”,年轻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当老师的人,口音实在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咱们伟大、正确的教育部门才会让老师们考普通话,通不过者不让上岗。蛀书多年以前听著名学者杨义先生讲《李杜诗学》,听得云遮雾罩的(杨先生是广东电白人);多年以后的一天,俺刚从电梯里钻出来,一头撞上杨先生,被杨先生拉着询问毕业论文的进展,可怜俺的脑子总跟不上耳朵,只有不住点头的份儿。武后执政的头几年,年轻的贺教授操着一口浙江味儿的塑料普通话给太学生们上课,国子学那些高干子弟们居然跟蛀书一样老老实实地听讲而不造反,这可能与《旧唐书》记载的贺教授“性旷夷,善谈论笑谑”有关吧,毕竟遇到一个能吹牛的老师也不容易啊。上世纪的沈从文教授就没有这样的运气,他太不会吹牛,所以他的第一堂课差点被慕名而来的学生把教室挤爆,第二堂课开始就只有寥寥几人,到学期末就只剩一个学生了。
& Z5 m0 f: a& j( {6 \  贺知章在国子学、四门学做了几年教授,然后又到太常寺做礼官,这都是他的姑表兄弟陆象先给开了后门的。陆象先特喜欢跟贺知章侃大山,曾经对别人说:“老夫这表弟倜傥多才,是真正的风流才士。老夫跟子弟们离别很久,从来不曾想念他们。倒是对小贺喜欢得很,要是一天没跟他聊天,便觉得胸中鄙吝之气顿生。”可见,贺知章是个口才极好而且极风雅的人,若是生在魏晋,谈遍天下无敌手的王夷甫肯定就不寂寞了。说贺知章风雅,可以举个例子。贺知章与顾况哥俩,一个绍兴人一个苏州人,都以机敏善辩著称,朝臣嘲笑他们是“南金复生中土”,意思是两人虽然生长于南方,却是到了北方才焕发出光彩。贺知章老老实实地写诗跟他们讲道理:“钑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胡儿。”意思是你们这些烂舌头的家伙,吃南方出产的蛤蜊和莼菜等美味时就不管它是不是南方产的了,干嘛要对南方的人这么挑剔呢?顾况就不如贺知章厚道,他也写了一首诗,拐弯抹角地把朝臣们骂了一通:“钑镂银盘盛炒虾,镜湖莼菜乱如麻。汉儿女嫁吴儿妇,吴儿尽是汉儿爷。”意思是咱们南方人到了北方,娶了北方老婆、生个北方儿子,最后南方人就都成了北方人的爹了。您看,有比较才有鉴别,贺知章是苦口婆心地讲道理,顾况就成了尖酸刻薄地骂人了,所以,还是贺知章同志有风度一些。
0 }  O( R  B" q  贺知章做官升迁比较慢,在中央部委工作了四十年左右,直到开元十三年升到了礼部侍郎兼任集贤院学士,业余时间还要陪太子读书。这时期的皇帝唐明皇,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兄弟关系非常融洽的皇帝之一,好得天天在一起吃饭喝酒不说,还特意整了个大床大被子,晚上兄弟几个就亲亲热热地挤在一块儿睡。开元十四年四月,他最疼爱的老弟之一的岐王李范(就是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的那个岐王)死了,明皇悲伤之下,命令追认李范为“惠文太子”,把他的葬礼从亲王的级别提升到了太子级别,让礼部挑选一些高干子弟做“挽郎”。所谓挽郎,就是出丧时拉灵车的人,虽然要闻点死人的臭味,却代表着某种荣耀。贺知章此时担任礼部侍郎,便由他来负责挽郎的遴选。贺知章同志在这个关键时刻犯了一点小错误,把跟自己关系好的官员的子弟们选了进来,至于公平什么的就不管了。这下可捅了马蜂窝,那些不怕事的高干子弟们气势汹汹地把贺知章办公的礼部大院围了个水泄不通,放出狠话要把贺副部长揪出来海扁一通。礼部办事人员赶紧把大门关上了,但外面群情激愤,总得平息事态吧?于是贺知章在围墙上搭了一个梯子,循梯登上围墙,伸出头来向各位高干子弟解释。好在贺副部长口才好,摆平这几个太子党还不算太难。可是积年建立起来的英名就这样给毁了,就因为这件事儿,朝廷将他调任工部侍郎。虽然同是侍郎,可是礼部在六部中排行第三、工部却叨陪末座,两者之间相差半个品级。所以,这也算贬官吧。不久以后,贺知章更是调任名头吓人却无所事事的太子宾客,兼任秘书监。' `2 e( X# w  M9 i( o
  大唐的宰相们还是比较知人善任的,像贺知章这样有文才有口才而实际办事能力一般的人,让他当教授或者做个顾问一类的官职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贺知章的太子宾客一做就是十多年,他自己也乐得拿着朝廷的高薪而不用朝九晚五地上下班。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了自己老顽童的生涯。史书说他“晚年尤加纵诞,无复礼度”,也就是故意做些有违礼教的事儿来惊世骇俗。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老顽童贺知章是有学问的人,而且在官场历练久了,当然能做到“从心所欲”,也就是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再说直白点就是“吕端大事不糊涂”,只要在大的方面拿捏准了,细枝末节上的问题可以适当玩点小花样,标新而不立异。$ x( v* `; s' |) Y
  贺知章玩的花样,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狂”。他的号便叫“四明狂客”,公然以“狂”自诩。当然,他的“狂”是佯狂,是恃才而狂。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涓乎!狂者进取,涓者有所不为也。”包何老师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狂者进取于善道,涓者守节无为”。看官们请注意,按包老师的说法,“狂”是要“进取于善道”的,不然就白“狂”了,就要被列入到打击对象里去,就像把李敖送到绿岛上监视居住一样。贺知章之“狂”,就是要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成就自己的“善道”。“金龟换酒”便是贺知章之“狂”的一个最好注脚。相传天宝初年李白来到长安,在一间酒楼里与贺老前辈相遇了。李白先是拿出自己写的《乌栖曲》给贺老看,贺老看罢,赞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李白心里想,这篇都能“泣鬼神”,俺其它的作品还不让玉皇大帝哭成泪人儿啊?于是从诗袋里拿出了自己最得意的《蜀道难》。贺知章读罢,激动得无以言述,长叹道:“小李啊,你肯定是天上的文曲星遇谪下凡,不然,凡人哪里就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呢?”于是把李白唤作“谪仙人”,并声明这顿饭他请了。可是贺老一掏腰包,发现没带银子,于是解下腰间皇帝御赐的金龟换酒,与李白大醉而归。您看,贺老是朝廷三品命官,在个小酒馆里吃饭,就是吃霸王餐都算是给老板天大的面子啊。可是贺老要“进取于善道”──隆重推介诗坛新人,而且又不想以官欺民,所以才把御赐的金龟拿来换酒。御赐的金龟当然重要,一般人舍得命也舍不得它,可是贺老却将它拿出来换酒,这才真正能见出诗坛老前辈对后学的无比关怀。赊帐当然也可以,可是这样就俗了,完全没有“狂”的劲道。
  y: O3 i1 o4 {) O* [  老顽童贺知章是个著名书法家,还喜欢跟另一位著名书法家张旭张疯子一起走街串巷,遇到白墙壁就拿出笔来涂鸦,写的字还被人当宝供着。这也是“狂”的一种,一般人不敢做、不能做的,他敢、他能,这样就使他跟一般人区别开来了。喝酒,使贺老“狂”得更可爱。杜甫作《饮中八仙歌》,第一个出场的酒仙便是贺老。“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喝高了坐在马上东倒西歪,像坐在浪尖的船上摇啊摇;老眼昏花,醉不识路,掉到井里了,便在水中呼呼大睡。这个老酒仙的形象,可真是可爱极了,蛀书每回读诗读到这里,就忍不住想揪一把这老头的白胡子。
# i1 |# y7 K" h) w( `  贺老是愈老愈真,越老越活宝。唐明皇也非常喜欢这老活宝,才让他来做自己儿子的老师。可是,贺老太老了,天宝三年,他得了一场大病,病好了一点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游览了天帝的宫阙。醒后,贺老向皇帝上表,要求回到故乡,出家做道士。唐明皇真是个大好人,不但答应了贺老的要求,还特意安排贺老的儿子贺曾做会稽郡司马,好在老爷子身边侍奉着。贺老临回乡时,又请求将自己的住宅施舍为道观,皇帝答应了,还亲自给这个新道观取名叫“千秋观”。临走的时候,唐明皇还举行了一个盛大的酒会来庆祝贺老荣归乡里,在长乐坡设宴,自皇太子、宰相以下,全来给贺老送行。皇帝亲自写了《送贺知章归四明》一诗赠贺老,臣僚和作者达36人。另外,贺老本来在绍兴镜湖专门有处放生池,告老还乡之后,唐明皇怕贺老退休金不够买酒,又特意命令把这处地方赐给他,湖里、湖边的一切出产都作为他的额外收入,想买多少酒就买多少酒。- Y7 _0 [3 T: {4 {; ~
  可惜贺老没有享受几天,回乡后不久便驾鹤西去了,享年86。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21: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29、李白:原来吹牛也能做成大事业
/ d. v; i; N8 c* y  , i, X; a0 m& K5 f
  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天甘肃天水),他出生的那天,母亲梦见长庚星(即民间传说中的太白金星)入怀,所以取“太白”为字。根据唐人范传正的说法,李太白乃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如果属实,那就跟唐高宗同辈,唐明皇见了得叫叔爷爷。唐人都喜欢称“郡望”,也就是本姓中哪个地方出的大官多就把这儿当成本姓的籍贯,比如说,“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文公本来是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是韩氏的“郡望”,所以他就叫“韩昌黎”了。陇西李氏本来就是北朝的五大姓之一,唐代皇帝也出自这儿,所以天下李姓都把陇西当作自己的郡望就不奇怪了。太白虽然是诗仙,但也不能免俗,他说自己是陇西人,那就当他是陇西人吧。5 S# m* p8 l( G' N( O
  + }+ D% p) j0 V* q. T, B
  一8 I& k. u0 B& y3 s" s: D
  * }# d1 `. \$ B
  (代表作)峨嵋山月歌
' f4 f5 h: E+ e$ q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R; `: A6 T/ P) b" h! c; _3 Y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4 \' H! l, h; o/ z2 n/ X. `
  - R- _) q- w/ l9 {8 W7 c
  李白的家世是个谜。《旧唐书》说他是山东人,还说他父亲曾要在任城县做过公安局长。这种说法颇为可疑。一般认为,李白的祖先在隋末时因罪徙西域,他本人就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一带)。碎叶城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可能李白的父亲因做生意而成为巨贾。在李白幼年时期,其父携家带口从西域逃回内地,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所以李白给自己取的号便叫做“青莲居士”。李白之父在绵州一带做生意,因为是外地人,对外就干脆以“李客”自称。李家是巨富,所以李白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而且他老爸李客很开明,什么都让他学(应该说整个唐代都是这样)。按李白自己的说法,他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也就是诸子百家、道藏、纵横术乃至奇门遁甲什么东西都学,不像现在的小孩除了读几本教科书之外啥都没时间学,读来读去,最后读成了傻蛋。; e' Z7 [+ b1 e
  李白小时候念书很不上心,跟蛀书一样,宁可上树掏鸟蛋也不愿意跟着老师学a、o、e。据说有一天,他又翘课了,到处晃荡,遇到一位鸡皮鹤发的老太太,她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磨刀石上磨啊磨的,忙得满头大汗。李白很好奇,问老太太干什么,老太太说:“没针用了,老身想把它磨成一根针,用来绣花。”李白一听,捂着嘴偷乐道:“这么粗一根铁棒,哪里就能磨得成针呢?”老太太教训道:“小子,听好了:只要功夫深,铁杵必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后若有所思:老太太有耐心把铁棒磨成绣花针,自己怎么会没有耐心学习呢?于是从此发愤读书,终成一代诗仙。这个故事蛀书小时候常听老师讲,听得耳朵起茧,那时候还真信了。后来俺才整明白,原来这个故事是杜撰的,专门用来哄小孩。1 J: i2 W, s  i5 k& r% R
  传说李白少年时曾在彰明县政府做过小吏,有一次“嗨唷嗨唷”地赶着头牛从屋前经过,扰了县令夫人的清梦。夫人很生气,打算请李白吃竹笋炒肉,李白赶紧写了一首诗表示歉意:“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老实说,这虚构故事中的诗写得烂极了,可是县长大人见了诗,很是惊讶,不但不问李白的罪,还让他来做自己的书僮。县长大人在作诗方面相当草包,有一天他想写首《山火》诗,写了“野火烧山去,人归火不归”两句,卡壳了。李白替他续曰:“焰随红日去,烟逐暮云飞。”果然比县长大人的前两句高明得多,弄得县长很羞愧。过了几天江水大涨,县令带着众人观水,水中有一位溺死的女子随波漂来,县长诗兴大发,吟道:“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傍珠。”这鸟官见子民溺死,不但没有丝毫恻隐之心还有心情写歪诗,李白心里不爽,马上接了几句:“绿鬓随波散,红颜逐浪无。因何逢伍相,应是想秋胡。”后两句用典很有意思,“逢伍相”是说伍子胥被楚兵追赶,幸得一位浣纱女救助,却又怕浣纱女向楚兵告密,害得她只好投水自杀以表清白;“想秋胡”是说秋胡同志刚刚结婚就被抓去当兵,很多年后做了大官返回家乡,在路边见到一漂亮女子,色心顿起,死缠着调戏了一通,结果回家才发现非礼了自己的老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暗指水中淹死的可怜女子是被县令非礼逼死的,县令能不恼火?再联想到前次“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还有点调侃他老婆的意思(俺是牵牛郎,你又不是织女,管俺作甚?),越想越生气。李白害怕了,赶紧逃离彰明县,跑到大匡山,拜一位叫赵蕤的隐士学习纵横术。所谓纵横术,就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来游说人主接受自己合纵或者连横的主张,说白了就是吹牛的本事。日后李白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事业而到处游说大官,最后成长为天字第一号的牛皮大王,都是被赵老师和他传授的纵横术给害的。! a- y: p9 r% `8 r% v% R& J
  在后人看来,李白既是酒鬼,又是道士、说客,似乎还是个身手不错的剑客。他家附近有座紫云山,这是个道教胜地。年轻的时候,李白曾漫游过蜀中著名的道教洞天青城山、峨嵋山,成年后又到处跟着道士们混,还正儿八经地当过道士,所以说他是道士一点都没有问题。至如剑客嘛,魏颢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他自己也吹牛说“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有学者考证说,唐代蜀中法纪松弛,“手刃数人”而没有被官府逮起来法办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20岁那年李白又客串起说客来,当时著名文人苏颋到成都做益州长史,李白就曾经拜望过这位老前辈。一番晤谈之后,苏颋夸奖李白说:“这位小兄弟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说目前还没有完全成才,但假以时日,肯定可以跟他的四川老乡司马相如相颉颃。”) r% k( @" R. v
  25岁这一年,李白已经把巴蜀一带所有可玩的景点都玩遍了。四川盆地太小,容不下他这条真龙,于是,开元十三年春天,他在腰间挂上一柄宝剑,潇洒地东出夔门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21: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9 T7 Y: |6 L$ U6 G6 j  ; ?. g) \5 k9 }6 u- K1 _( F
  (代表作)蜀道难
7 P' c# Q. F( B3 V  诗长不录- n) {4 ?# \3 V7 X
  7 a/ W6 H+ {% H( D" q  J- Y( x
  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成了他那个时代的职业驴友。他顺长江东下,泛舟洞庭、驻马庐山,一路游到六朝金粉之地金陵,直至剡中。“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一带是王羲之等名士最爱的地方,自然也就成了李白心目中最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提起李白这段职业旅行家的生活,蛀书很是羡慕,羡慕他那个时候旅游景点不收门票,呵呵。
* Y4 e' r1 J7 l* r) Q1 v% A  游洞庭时,同行的驴友吴指南暴病身亡。李白是个侠义之人,为亡友哭得昏天黑地,大热天都守在朋友的尸体旁不愿走。有一头老虎饿急了想吃老吴,硬是被李白赶跑了。李白把吴指南暂时安厝在洞庭湖边,直到很多年以后才取出他的骨殖,在洞庭湖水中洗净,然后背在肩上徒步数百里,在鄂城找到一块风水宝地让朋友入土为安。有学者据李白给吴指南做二次骨葬的事实来推测他其实是个突厥人,甚至还有人考证出李白的面相更接近突厥而不是汉人。哦卖糕的,原来李白是一个有外国血统的混血帅哥呀?怪不得那么帅的。
5 j' q: v: d; g1 P. Z  金陵、剡中一行后,李白又回到了楚地。在安陆,他迎娶了高宗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子为妻,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安陆的白兆山,便是李白此时最喜欢去的所在,蛀书几年前去安陆,没有跑一趟白兆山,到现在都还后悔不迭呢。此时的李白仍然十分傲气,一般人所走的科举入仕这条路他根本瞧不上眼──他肚子里装着赵蕤老师传授的纵横术,那是跑官要官的秘诀啊。李白自视极高,他的梦想是以布衣而为卿相,根本不愿意象普通人那样从一介小官慢慢熬上去。所以,这段时间里,他以安陆为中心,南至江夏、荆州,北到襄阳、洛阳甚至太原,四处干谒投书,希望引得某位高官的注意,籍此得到一官半职。他先后投书安州李长史、裴长史,襄阳刺史韩朝宗等人,却都被人看成是志大才疏的混混,谁也不愿意推荐他。此次干谒,唯一的收获是结识了郭子仪。李白与元参军游太原,当时郭子仪还只是一个小卒,因犯事将受重罚,李白爱才,通过元参军的父亲为郭子仪求情,赦免了他的罪过,使郭子仪对他感恩戴德。
& ~6 _4 E2 O2 \% U  ~% p  Y/ p  开元二十四、五年前后,李白曾经入京城求官,结果仍是失望而归。做什么事儿都不顺利,是不是住的地方风水不好?极度郁闷的李白决定移居山东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人隐于徂徕山,号称“竹溪六逸”,哥几个都有点愤世嫉俗,天天在一起酣歌纵酒,实在干不出什么正经事儿。李白不但不干正事儿,还写诗嘲笑别人“白发死章句”。有一天,无事可做的李白居然想到了向时任北海(今山东益都)太守的李邕投书,这李邕也是个鼻孔朝天的狂人,谁都瞧不起的,李白跑去见他自然遭了白眼,垂头丧气的他只好写了一首《上李邕》来发牢骚,“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就连孔夫子都明白“后生可畏”,你这个老家伙怎么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呢?当然,李邕名气大得吓死牛,才不会理会后生小辈怎么嘀咕呢。
: q; Z! m& x9 F" Z& K4 F  天宝元年,李白再游剡中,认识了著名道士吴筠(大唐皇帝奉老子李耳为远祖,自然格外重视道教和道士)。吴筠受命待诏翰林,顺便就向唐玄宗推荐了李白;而李白又通过元丹邱认识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于是,在吴筠与玉真公主的双重推荐之下,李白的出头的机会终于来了。接到朝廷的征召令,李白胸中郁积了十多年的晦气一扫而空,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来到了长安。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21: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5 V# Y6 a: z& ~* |4 ]  c+ H0 ^, Q' H  9 ~$ I0 ^4 z$ A, Q4 P
  (代表作)清平调词(其一)
. S' p7 H! n! i0 l. D' e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6 W5 |  l( b, _% P4 ?, d  P5 D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2 w: @" |; C+ |  
, o1 W# v9 ~/ l* q  在长安的这三年时间,是李白同志最风光的一段日子。吹了四十年的牛,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遛遛了。; V) A5 U, ~- r& A
  吴筠推荐李白,也就是个引荐作用,最初唐明皇并没有把李白当回事,不过是出于照顾吴筠的面子,才给李白下了道聘书,让他在翰林院吃白食。李白在翰林院蹲着,日子过得很不顺──他的好兄弟吴筠天天跟着皇帝老儿锦衣玉食,却把他这个心气高傲的家伙晾在一边吃残羹冷炙,您想想,搁谁心里都不能痛快吧?闷在翰林院的李白仍然是一副纵横家的派头,有一次去谒见宰相,先投上一张名片,写道:“海上钓鳌客李白。”咱们都说,一等人名片只写名字、二等人名片上才写职务,要是谁把名片写得密密麻麻,基本上可以确定这家伙是个骗子。这个道理古今都是一样的。李白的名片虽然写得简单,却很有气魄,很有点姜太公“负命者上钩来”的意思,宰相就是一天要处理一万只鸡,也得抽空会会这位“钓鳌客”呀。宾主坐定,两人开始海阔天空地吹了起来。宰相问道:“李先生海上钓鳌,不知道用什么做线、什么做钩?”李白朗声道:“当然是以虹霓为线、以明月为钩了。”宰相一听,敢情遇上了吹牛的行家了,又问:“那用什么当鱼饵呢?”李白笑道:“天下偌多唯唯诺诺的小男人,反正也成不了事业,用来做鱼饵再好不过了。”一句话吓得宰相出了一身冷汗:老夫今天要是不接见这位钓鳌客,或者脾气再“面”一点的话,敢情就成了李先生的鱼饵了。4 \. U* g' D% t: Q* [* Q
  不过,吹牛归吹牛,宰相才不会真正把李白的话当回事呢。所以李白还是受不到重视,只好时不时地去酒馆买醉。李白是个穷开心的主儿,虽然去小门小脸的店儿喝酒他也不嫌弃,但要是有进豪华酒店潇洒的机会,一般是不会放过的。也正因为这样,他才有机会遇到同样喜欢逛豪华酒店的学术权威贺知章同志。贺知章同志是朝廷高级干部,却不像李邕一样喜欢端着老前辈的臭架子,而是愿意跟落魄的李白一起喝酒。酒至三巡,李白高兴了,拿出一首《乌栖曲》给贺老看。贺老苦吟叹赏良久,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李白一高兴,马上将压箱底的《蜀道难》拿出来。贺老读了后赞不绝口,说:“你果然是太白金星下凡,凡夫俗子哪里能写得出这样的好诗来呢?”唐人跟现代人不一样的是比较相信权威,一般情况下,韩寒这样的小辈万万不敢梗着脖子跟白烨叫板。而当年贺老在江湖上的名声远远地超出白烨同志,所以当贺老称李白为“谪仙人”的故事传出去之后,李白一下子就声名远播了。贺老郑重地向唐明皇推荐李白,说他是个不世出的天才。作为唐明皇儿子的老师和公认的学术权威,贺老面子可比吴筠大多了。有贺老做保山,唐明皇决定用前所未有的礼遇接待李白。李白进宫的时候,唐明皇从自己的专车上下来,徒步迎接李白上殿,跟李白纵论天下事。您想想,李白同志本来就是天字第一号的牛皮大王,在侃大山这方面绝对是专业人士,还能不把明皇侃得晕头转向?于是龙颜大悦,明皇留李白在宫中跟自己一起用餐,让他坐自己御用的七宝床,甚至亲手给他盛饭。自有皇帝以来,哪个诗人曾经受到过如此隆重的接待?李白从此以后更是有了吹牛的资本。出名以后的李白,成了长安城里最有名有酒鬼之一,被杜甫写进了《酒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便是从这里传开去的,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就更是刻画出了李白傲世独立的独特气质。" o1 m* w; I' ~7 k( r& f
  话说一天,唐玄宗跟杨贵妃在月下听乐观舞,突然想起了李白,于是回头吩咐高力士说:“如此良辰美景岂能辜负,你去把李白学士请来,让他把今天的事儿写成诗,好使后人嫉妒朕的快活日子。”高力士找啊找啊,快把腿跑断了才在宁王李宪家找着李学士。可是这时李白在宁王府邸喝高了,连路都走不动,高力士只好着人将醉醺醺的李白抬进宫里。李白喝得烂醉,见了皇帝连行礼都成了问题,明皇忙命他免礼平身。叙完礼,明皇命李白以《宫中行乐》为题写十首五言律诗。李白请示道:“宁王请微臣喝酒,现在已经醉得不成样子了。希望陛下允许我不拘礼节,微臣才能把诗写好。”于是明皇命两个太监扶着李白,再让人把饱蘸浓墨的笔递到他手里。李白操笔疾书,文不加点,须臾便写好十首诗。$ K/ J. I2 y4 z5 k; [% [$ L  z( `
  也正是因为李白能写诗,所以在翰林院那么多学士中,只有李白最受重视。杨贵妃最爱牡丹花,明皇便在大明宫中遍植此花。这天,兴庆池沉香亭前牡丹开得鲜艳,唐明皇听说,骑着宝马照夜狮子白前往赏花,杨贵妃坐着步辇跟随着。明皇又从梨园弟子中选出一些最优秀的乐工组成乐队,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龟年领衔献艺,眼看一场盛大的文艺晚会就要开场了。明皇突然想:“今天这样的好日子,朕与贵妃一起欣赏姚黄魏紫,怎么能唱些老掉牙的歌曲呢?”于是赶紧让李龟年把李白找来作几首新歌助兴。李白被召入宫中的时候,又在酒店喝得烂醉如泥、不省人事。明皇让人在他头上浇了一瓢冷水,待他稍稍清醒一点了,便命他写诗。酒劲儿上涌,李白这次可是拿足了架子,非得让杨贵妃给他磨墨、高力士替他脱靴才肯写。没办法,皇帝陛下还等着听新歌呢,杨贵妃与高力士只能含羞忍耻满足了李白的无理要求。玩完了恶作剧的李白思如泉涌,一气写了三首《清平乐》:“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真正是文采斐然。这天晚上,李龟年主唱,玄宗亲自吹玉笛伴奏,贵妃娘娘手捧颇梨七宝杯,品着西凉进贡的葡萄酒,听得入了迷。君臣尽欢而散。$ \9 e, C3 t. ~' {$ V! T" {9 j
  可是,在这次赏花会上,李白发酒疯得罪了高力士,要遭报应了。高力士虽然只是宦官,但人家伺候唐玄宗几十年,唐玄宗常说只有高力士在身边伺候才能睡得安稳。唐肃宗做太子的时候称呼高力士为“二兄”,亲王、公主们叫他“阿翁”,驸马们就直接叫他“爷”。您想想,这是什么身份的人物!李白胆大包天,居然像使唤奴才一样使唤他,他能不怀恨在心么?倒是杨贵妃心眼儿实在,磨磨墨也就算了,过些天重读三首《清平乐》,见李白把她描写得花容月貌,什么气儿都撇爪哇国去了。高力士一看不行,得给贵妃心里烧一把无名火,借贵妃之力来修理修理羞辱他的李白。于是高力士对杨贵妃说:“奴才还以为贵妃恨李白恨得牙痒痒呢,想不到您居然还这么喜欢这几首歪诗。”贵妃不解,问道:“李学士又没得罪我,恨他做什么?”高力士诡秘地一笑,说:“您看第二首,‘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拿您比赵飞燕呢。赵飞燕又不是什么好人,能跟您比么?”贵妃一想,力士说的是呀,赵飞燕心肠歹毒,害得汉成帝断子绝孙,拿她比我,分明是骂我嘛!于是她也开始讨厌李白了,唐明皇想给李白封官,她就吹点枕边风,横竖让李白干不成。所以李白在长安呆了三年,除了给明皇写几首半点门面的诗之外,事业严重受阻。他的地位基本等同歌星李龟年,皇帝对他的重视,不过就像一台成功的春节联欢晚会结束后领导跟演员亲切握手一样而已。做个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可不是李白的人生目标。他是一只不甘受缚的大鹏,既然在长安得不到他想要的,那么他就该考虑离开这个伤心之地了。天宝三载,李白向明皇递交了辞呈,很快得到批准──很明显,皇帝也厌倦他了,连虚与委蛇的挽留都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21: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 n8 U1 O8 X) i  (代表作)早发白帝城7 n1 C( l, }3 H. j, Y& ~; X4 h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l; G4 }6 n7 K) M+ j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 v, R) i/ V8 e0 b' z  
7 W) r9 V' {6 e+ G  天宝三载,在翰林院工作了三年的李白黯然离职下岗。唯一让他高兴的是,明皇给了他不少银子,算是买断工龄。这使得他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至少喝酒的钱是不愁的。李白离开长安,第一站便来到华阴,这座雄桀西州的神山是他一直以来所向往的地方,这次路过,可不能再错过登临的机会。在华阴县,李白闹了一个笑话,他喝得大醉,骑驴经过县衙,被县长大人以扰乱公共秩序的名义抓了起来审问。县长大人威严地坐在堂上,喝问:“堂下何人,胆敢如此无礼?”然后给了他纸笔,让他写供状。李白写道:“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县令读罢,惊出一身冷汗,赶紧下堂拜谢。李白长笑三声,骑驴飘然而去。
: i1 @, ^' E% W0 x  r' n  在东都洛阳,李白遇到了杜甫,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颗巨星的碰撞。这位比他小十一岁的诗人,是李白忠实而狂热的追星族。在以后的日子里,杜甫写下了很多思念李白的诗歌,“白也思无敌,飘然思不群”、“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鸿雁几时至?江湖秋水多”。李白就是个大孩子,得人哄着才好。所以只有像杜甫这样真心佩服他、鞍前马后跟着他转,他才能感受到人生存在的价值。即使如此,李白其实并不以杜甫为意,毕竟他们年龄相差那么多,杜甫在他的眼里不过就是一个小朋友罢了。所以杜甫写了那么多诗送给李白,却很少见到李白送给这位小兄弟只言片语。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唐代这两位最伟大的诗人之间的“伟大友谊”,实际上这算不上真正的友谊,而是崇拜与被崇拜的关系。
, i! V; V" ?, c7 T  李、杜二人结伴而行,离开洛阳漫游梁宋,在这里又遇到了著名诗人高适,三人到处访古寻友,颇得其乐。之后李白来到齐州,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正式成为一名道士。这位诗仙道士有家有室的,估计就是传说中的火居道士吧。当然,道家不禁酒,所以嗜酒的李白仍然到处喝,终日徘徊在醉乡之中(即使道家禁酒,估计也要对诗仙网开一面,就像当年白莲社一百多号人物中,就只有陶渊明同志可以怀揣酒壶列席会议一样)。游历到诗人谢脁做过太守的宣城时,他曾认识了一位姓纪的老头儿──一位酿酒高手。在这里,李白颇过了一把酒瘾。可惜不久纪老头就死了,李白伤心之下写诗说:“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听口气,似乎纪老头生前所酿的酒基本上都卖给了李白一个人,看来这位诗仙不是一般的能喝啊:)
% u9 a+ T/ S& M  泾川豪士汪伦听说了李白好酒的名声后,主动写信给他,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读了信,肚中的馋虫一下子就被勾起来了,赶紧赶到泾川。到了之后汪伦才告诉他:“十里桃花,是说有一个很大的湖叫桃花潭,并没有一株桃树;万家酒店,不过是说酒店老板姓万而已,一个小地方,哪里用得着开一万家酒店嘛。”李白听了大笑,并不以上当受骗为意,而是很高兴地留在这里游玩了好些天。在这点上,李白比那些说好给十万报酬只拿到八万就不肯上台献艺的星星们还是强了许多的,看来人确实是首先要有了文化然后才能有素质啊。" @4 Q5 n5 S7 k) k: P% \. g
  李白一直想干点大事却总是得不到机会,实际上,可能唐玄宗不让他做官其实含有爱护人才的意思。因为李白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政治嗅觉一点都不灵敏,要真进入了官场,肯定会碰得头破血流。这不,李白这次就差点把吃饭的家伙玩掉了。安大胖子扯起大旗造反,唐玄宗仓惶西幸,路上下旨命令自己在各地做官的王子们分别组织军队准备勤王。永王李璘以荆州大都督的身份,统领山南东路、黔中、江南西路三道,大募义军,干得轰轰烈烈。经过庐山的时候,李璘请正在庐山上炼丹的李白出山。李白一冲动就加入了李璘一伙,还豪气万丈地写下《永王东巡歌》来赞颂李璘,说永王将来要“为君谈笑静胡沙”。殊不知,此时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即位,他才不会看着自己兄弟的势力坐大呢──即使这位亲爱的老弟是他亲自抚养成人的──马上命令李璘停止募兵,可是李璘不听;不但不听,反而东下扬州,要占据财政收入占到全国一多半的江南地区。任何一个只要不是政治白痴的人都知道,李璘不听朝廷号令,现在跟着他混,一个绊子栽倒便是死罪。可是李白却浑然不知。结果扬州一战,永王大败,逃奔岭南而死。李白逃到彭泽县被官府抓到,送到九江监狱里关了起来。参与永王的“谋反”本来是死罪,但李白命不该绝。二十多年前,他在太原曾经救过一个小卒,现在,那位名叫郭子仪的小卒已经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他愿意用自己的军功来冲抵李白的罪过;当年在商丘、开封一带总跟着李白蹭酒喝的穷哥们高适现在已是肃宗跟前的红人,他也在替李白说好话。于是,李白由死刑立即执行被改判长流夜郎。流放途中,才行至巫山,又遇上肃宗新立太子,天下大赦,于是李白被开释了。从死刑到流放再到无罪释放,李白着实玩了一把心跳。在白帝城乘舟东下,遇赦的李白心情畅快地写下了《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有什么比无罪释放更让人觉得轻松的呢?李白吃了这次哑巴亏,却总算安然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0 C0 N) q3 ~  u5 b7 t  有激情的人总是不甘寂寞的,李白都这样了,仍然念叨着要上阵杀敌、为国效力。上元二年,名将李光弼出师东南。李白听说后,打算前往投效。可惜这个时候他已经六十一岁了,而且长期酗酒已经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因此才到半路便因病折返。他的本族叔叔、著名书法家李阳冰此时正在安徽当涂做县令,贫病交加、一无所有的李白只好投奔当涂,不久便在此病死。李白一生最崇拜的诗人就是谢脁,小谢做宣城太守时非常喜欢“青山”,在这里筑室而居,人们因此把这座风景秀美的山命名为“谢家青山”(在今马鞍山市)。李白生前也非常喜欢此地的风景,曾留下遗言说将来要埋骨于此。可是李阳冰同志不是大财主,只能草草将落魄的诗仙安葬在当涂。直到五十多年后,在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的主持下,才将他迁葬“谢家青山”,算是了结了诗仙的一桩心愿。
  a7 A9 g! ?. Z6 d  关于李白之死,民间版本说他喝醉了酒,看到水中月亮可爱,便跳到水里捞月。同船之人正欲下水救他,却见他破水而出,骑一头长鲸升天而去。李白敢于睥睨众生、平揖王侯,一辈子浪漫惯了,也许这种结局更符合他的性格吧。这个一辈子好说大话的诗仙,确实将吹牛做成了一番大事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2 22:32 , Processed in 0.02882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