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15 12: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丙寅诏狱”又掀起滔天浊浪】
; z0 Q7 [# S t8 i$ ^" { # b1 R1 B! {' M; v! ]5 F
5 p. R9 U+ r# b' S9 z! K
魏忠贤害死了东林六君子,让天下缄口、万民颤栗。那么,他的杀心是否就收敛了一点儿呢?没有!2 u. c- w. r2 B$ d5 B; A
2 q' K) x4 {- R
这家伙杀上了瘾,好象是领略到了:政权就是镇压之权。
* w5 J+ Y9 @$ s/ `% N
- ]; b8 U$ x" t- F" t 到天启六年(1626)二月,六君子的血迹还未干,在他的一手策划下,天启又兴起大狱,下诏将东林党人周宗建、缪昌期、周起元、周顺昌、高攀龙、李应升、黄尊素七人逮入诏狱!' X9 s9 n1 X9 R: e
7 X. @7 l; H- L2 K, l& s
因为这一年是农历的丙寅年,所以此次大狱,史称“丙寅诏狱”。又因为被祸的是七个人,所以也称“七君子之狱”。
7 E8 B% r1 q7 c0 Z$ e( J
4 B3 }4 C) F) l7 ~ 这一批“七君子”,也是私德上无可挑剔的人,而且到了这时候,东林已完全偃旗息鼓了,那他们是怎样撞到魏忠贤刀头上的呢?
' L$ X2 Y* _) @ C5 T + x% t2 E1 O. l s9 P
是因为魏忠贤贼人胆虚、太过敏感了,生怕被正直之士伺机掀翻。所以,因为一个莫须有的传闻,他就又开了杀戒,顺便把以前的一些老帐也给清理了。% u- g+ s6 B& J% c% c) m
! G7 ~* `8 n' b9 N! b6 o1 B* s
引燃此事导火索的,是一位比魏忠贤资格老得多的大太监李实。这位李太监,是北直隶保定府雄县人,万历六年(1578)就进了宫,比魏忠贤早11年。他是泰昌帝常洛当太子时的伴读,根儿正。一到泰昌元年(1620),就顺理成章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同时兼掌御马监。他是泰昌帝身边的大红人,不比王安差多少。% t" s3 ^: i6 s$ W3 a6 p1 e- X
: C+ y1 ~# u$ s# z 但是此人粗鄙,不识字,因此泰昌帝一死,也就坐不稳中枢位置了,被调到江南任苏杭织造,负责管理官营的纺织作坊,常驻苏州,同时也算是皇家在江南的一个眼线。这也是个大大的肥缺,不算蠕没他。李实的资格很老,并非魏忠贤的手下,两人算是井水不犯河水吧。 s; W, @# R; U; @+ I; ]9 L& [
6 l. @7 E2 G" c1 K; i0 Q
这人名誉倒不是很坏,但是手下有两个管家,樊得和孙升,都是贪得无厌之徒。他俩常以李实的名义搜刮民财,随意增加织造定额(好给自己发福利)。5 L2 i9 ^" z- [/ V/ S# N; g
1 b/ m, o) q: ]1 h1 L$ B' L, m
明朝末年江南的纺织工业之盛,是远远超出今人想象的,为当时世界上所罕见。江南给这两个小人物一搅,闹得四处民怨沸腾。
$ n+ E/ y& y0 f
4 l& |5 N# q. {, K1 E, P 当时苏州的同知兼代理知府杨姜,因这个事对李实很不满,也不大去逢迎。李实见他不礼貌,就找了个茬儿参了他一本。
3 U# h3 N+ d9 k; V & L( o& ~/ a& S* s- b0 z
此时恰逢新任的应天巡抚周起元到任。周起元对李实这么干,也很不满,就上疏为杨姜辩护,并职责李实才是有问题。李实立刻反弹,干脆诬告杨姜犯了法,给逮了起来了。双方就此结怨。
0 P* s7 l; W* D# T8 {
$ g1 ~- D. D6 E" [( x' k% R q$ O 这件事说明,李实跟有的东林党人,关系是很僵的。, @: H; e' A) A7 o
* v, N& x4 R9 r6 @; C
但是,他也很敬佩另外一些东林党人。据说,黄尊素被罢后,回到家乡余姚,没事就常到湖上去玩。李实曾慕名前去拜访,可是黄大人不肯见(《启祯两朝剥复录》)。李实知道自己不够格,也就算了。这事情传到民间,就成了黄尊素经常与李实在湖上来往。
! {* h* _3 \6 z o; w* J2 Y
; |- A$ _/ r9 n8 p/ n, U# F' o5 Z 武宗时大太监刘瑾专权,廷臣刘一清为了干掉刘瑾,就联络皇帝很信任的另一个太监张永,一举除掉了刘瑾。传闻就以此事为例,生发开来,说黄尊素正是想效仿前代事,借李实之手干掉魏忠贤(《明史》)。" _7 w4 G' B: w8 F
# e$ l5 {5 {1 r* b1 t 空穴来风,其源有自。估计这是恨魏忠贤的人合理想象出来的,如同近世之“总理遗嘱”。谣言传入京师,魏忠贤心惊肉跳——巩固魏忠贤专政,就是要防微杜渐啊!他立刻委托正在南方出差的刑部侍郎沈演就地访听一下。这个沈演,是阉党盟友、前大学士沈潅的弟弟,当然靠得住。
) s( U H X; b# W K0 Q
- n- p5 \( G7 w; [& ?$ r 结果沈演回话说:有这事!
& v N8 u2 I# E7 k# ] ; u2 n9 S) B/ m# Y
魏忠贤急了,这还了得!李实是先帝宠臣,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要是和东林搅到一起,危乎哉!于是立刻派出几批亲信,火速赴江南暗访,务必查个水落石出。
" R: K0 m* n) _" f, p( @ s% V: _
# {, _5 c# o w 这期间,李实的司房(负责誊写文书的宦官)正在京城办事,得知了消息,大吃一惊。他赶忙跑去找阉党“领导班子”成员李永贞求助。
) J _- @5 }- f. U& [1 C4 a X * s8 n5 b- Q5 h
李永贞是他的熟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说魏公公起了疑心可不是好事,为了避免嫌疑,就请你们李公公出面,参黄尊素和其他几个东林党一本,不就证明李公公清白了吗?
* x0 M) X3 p! P/ }
2 P+ e( V7 R& @# b* A+ i 司房问:要参哪些人?
5 z8 u- s/ _5 Y
U A! F" A- y2 I! Y! v$ w 李永贞一个个给他数,说了七个人的名字。6 a Y; `5 i, y
) h6 v3 e% h4 g: g2 Y2 Z 司房救主子心切,觉得这主意好,就央求李永贞给代写个奏疏稿。李永贞见事情有门儿,就一口答应,并很快写好了。4 y/ J$ c* n h: I* f
) j/ k5 N- l1 C; J* V$ }
那司房来干这事儿,恰好是近水楼台,他身上就有盖了李实大印的空白奏本,当下拿出一份,三下两下将稿子抄上,顺便就呈进了宫里。/ h) [3 Q+ u3 \8 @7 ~
% {% m K& G! ~4 P3 F 这个小角色也来不及跟主子请示一下,就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 [# r! N# g: A5 U u
/ k! Q9 b/ U& o8 q2 L8 v* a 这件事,在《先拨始志》、《三朝野记》、《启祯两朝剥复录》上的记载,都差不多。但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魏忠贤的爪牙天天去李实家里,数落李实不该跟黄尊素来往。李实百口莫辩,就派人去京城向李永贞和崔呈秀求情,结果是崔呈秀出的主意并代笔写的参奏稿。& C8 _! S1 `/ W9 @' C
7 F: E/ b# n- Z) f& q
从后来清算阉党时的情况看,还是前一种说法比较可靠。在崇祯初年,法司追查这件事,认为李实以一片纸杀了这么多忠臣,拟以大辟(砍头)。但是崇祯帝觉得,这事儿不能怪李实,李实的疏上有用朱批修改的墨迹,实属魏忠贤的心腹所为。后来经过君臣间的折衷,李实未定死罪,而仅仅被革职充军。3 d5 A5 T: Z, |2 f) t
' c R/ M6 P9 P5 ? 不管怎么说,这道疏一上,天启又发了雷霆之怒。于二月二十五日下诏,由锦衣卫将七人逮送来京,此外,让李实安心供职。) _, y8 s/ z: h
6 S. t' `1 O: k: g6 ?
这个诏书,八成也是“领导班子”给拟的,还不忘记安抚李实一下。
1 @- h0 ^: p$ r0 g% d ; a& e: J: j$ @* N4 k% b3 N" \
这七个人,是怎么得罪了阉党的呢?我们在这里简要说说。
/ S( v( Z$ i! w# [8 M6 U7 u. e1 Z/ W
* D. {/ _/ m2 U) l7 h 周宗建,字季侯,号来玉,南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他少小时听人讲杨继盛故事,由衷钦佩,曾叹道:“忠愍(杨继盛)不死!”
% Y, R; m& R) y k5 v; a! R! Z: ] E 2 r& V9 e6 |# G. R% k. n
他从知县干起,后任监察御史。在客、魏刚刚联手的时候,他就先后上疏分别弹劾过这两个家伙,且语言特别激烈。说客氏赖在宫里,“恋上不舍,将何为乎?”把天启也给敲打了一下。说魏忠贤“目不识一丁,岂复谙其大义”(《明史》),皇上把他留在身边又有何用?把魏忠贤气得发疯,在文华殿指着奏疏上“目不识一丁”一句破口大骂,声音之大,连皇上都给惊动了。9 ]3 ~' h$ H+ S) o
5 ~# i# p5 w8 `7 m6 `" T, ? 这两次,周宗建都险些受杖刑,多亏众臣和叶向高极力维护,才得以免。他也因此而名动天下,谁都知道他胆大、敢说话。
5 j# L3 B/ T) J# l* w% L
% f$ ~0 V4 v* | S 天启三年(1623),他又上了《清宫禁绝祸本》一疏,再次攻击魏忠贤,说现在“权珰”和言官互相借重,罢斥忠良;又说,当今内有魏忠贤为之指挥,旁有客氏为之羽翼,外有刘朝为典兵示威,又有小人蚁附蝇集,内外勾结,驱逐善类,天下事怎么得了?
8 d; q+ H4 U& v& f 7 ^/ T/ }1 x6 o! n8 Q$ R2 V' G2 b
魏忠贤看了这道疏,又怒又怕,带领刘朝等喽啰跪在天启面前大哭,请求剃光自己的头发以示“请罪”。天启被激怒了,又要打周宗建的棍子,由于阁臣力争而作罢。
& o+ q% q* W! ?; K" Q2 r
@! _* a* w- F n% h" [' t7 C 在周宗建最后出任湖广按察使时,弹劾了冯铨的爸爸冯盛明,冯铨对他怀恨在心。后来,冯铨的门生、工部主事曹钦程投效阉党,诬告周宗建、李应升、黄尊素等贪污,魏忠贤立刻矫诏将这几人削籍,还命令巡抚毛一鹭负责对周宗建追赃。: V/ {- G7 M5 B" P0 X9 d
+ ?; }$ [5 m* ?! V* S0 V5 Q
到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嫌追赃速度太慢,又没抓周宗建,就把周宗建列入李实空印奏疏,给他安了一万三千五百两赃银,逮进京城来好好整治。- O/ u5 D) T- ~6 J( z/ {2 b+ W
( w! U# H" O9 F2 Y" Z9 C' G' Y
七君子的第二名,缪昌期,我在前面已讲过他的一些事儿。他少年多才,成年后更是文名满天下,顾宪成与他是忘年之交。四方学者都慕名而来,向他讨教,搞得他家门庭若市。遗憾的是科场不大顺,一直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才中进士,庶吉士毕业后为翰林院检讨
$ z: }! ^( N- g $ Z$ r# y) \1 }( }! s
天启元年(1621),缪昌期到湖广主持考试,出的试题是论赵高和仇士良。赵高不用说了,是秦代赫赫有名的大宦官。那么,仇士良是何许人也?他是唐代文宗时期著名的“宦竖”,历任内外五坊使、左神策军中尉等职,专横跋扈。其权力之大,能把皇帝当傀儡。唐文宗不甘受制,与两个不成器的小人李训、郑注谋诛宦官,因计划不周,未能成功,这就是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5 `5 L$ v& e- ^6 {1 k
, L, c8 y$ @' s/ s- W! O 事变后,仇士良借机大肆屠杀朝官,操纵朝政二十余年,前后共杀二王、一妃、四宰相。以至文宗自叹“受制家奴”,郁郁而死。
* ^3 {- D; K5 Z ` e! ] 1 g3 W! s% s0 B) q5 S
出题让考生来骂这两个阉宦,无疑是影射当朝的魏忠贤。从此魏忠贤就记住了这笔帐。
: p0 p. N, v: Y, Q ! `1 _$ X7 p2 C8 u
后来,魏忠贤在玉泉山为自己造墓,听说缪昌期的书法写得好,又有文才,就请老缪给写个墓志铭。当时老缪要是写了,大概骂赵高的事也就一天云散了。可是,几次请托,老缪一点面子不给,魏忠贤就彻底把他打入了黑名单。5 Z9 I+ R7 A% O+ [+ i2 S( v
% z* E- P0 Z j& S 叶向高离职后,东林党要人纷纷被逐,先后有赵南星、魏大中、杨涟、左光斗等人。每次,当时的首辅韩爌都要上疏挽留。韩爌并不是东林党,这样做无非是出以公心。阉党同志们理解不了,就怀疑是老缪在后面搞鬼。东林这几个人被罢后,门庭冷落,谁也不敢靠前。只有老缪不忌讳,常去走动走动。诸君子离京时,他也要去送。
, D* l7 F9 V4 ]' S' }7 t" \ % w, |5 L4 U, P l" J4 H% S
有人劝他就不要去送了,少惹事为好。他正色道:“人被逐,可不送乎?”明知东厂的人就在一旁在盯着,他也不在乎。
4 w _$ E$ n6 ]$ b I
, p; o8 t+ D; y' k( i 这就注定了魏忠贤对他,势必除之而后快。
/ ~7 ] A& _0 S, @9 \ $ L; w+ K, X- n3 G* p
当时有人推荐老缪去南京当翰林院的院长,魏忠贤不准许,派小宦官到内阁去,扯着娘娘腔大喊:“就留缪昌期在京师送客吧!”7 [% c" V- l: {/ @
7 t; {# f- c0 K4 F5 L- |% E
缪昌期知道朝中是待不住了,就上疏请求退休,魏忠贤偏不让他体体面面地走,矫诏将他罢免,后又革职。这次抓他回来,给他安了三千两的赃。/ }" F: f/ h; x, E; P
: l' t, g$ r) i. K 第三个,周起元,字仲先,别号绵贞,福建海澄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他为官清廉,除了书籍,别无长物。自己的一点儿工资,也都尽量拿来资助地方教育。周起元从知县干起,历任中央和地方的监察官员。天启三年(1623)为太仆少卿,不久又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苏松十府。这差不多是个副部长级的大官了。
' W* [8 R1 H1 w& l {( Z& [! f
( ?3 `& S |9 N 他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官员,声望也极高。曾经为前面我提到的杨姜辩冤,又弹劾李实在江南的种种劣迹,搞得李实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 N( f; b i0 P) R6 S$ p" ?. B
6 V1 y$ k. H, f6 {2 ]5 Z( ] 但是,这么做,惹到了魏忠贤——打击宦官,就是打击阉党!周起元就是这么得罪阉党的。
6 t& |" v7 V$ x+ P; ` . h% l. k2 H5 b5 Q8 A$ P4 E& y% S
这时候有个小子——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出面弹劾东林元老邹元标聚众讲学,未果,反而在天启三年“京察”时被外调为苏松兵备道,成了周起元的下属。3 r; M h( r3 G$ z8 Y- j( x0 Z
- u5 a" l5 M9 h# t! C6 x 朱童蒙丢了在京城的好差事,恼羞成怒,到了苏松就拿老百姓撒气。每次外出动不动就鞭打行人,打得人头破血流、皮开肉绽。周起元大怒,准备参他。他也知道这官是做不长了,就声称有病,弃官逃跑了。周起元不能让他就这么跑,立刻上疏弹劾他“庸鄙无才,只知敛财”。
6 P0 O+ s* `# k" k5 i) b. x1 F
$ b1 g0 a3 T' P9 U+ J' g& r 奏疏到了阉党“领导班子”手里,他们还记得这姓朱的参过邹元标,就有心抬举他,搞垮周起元。最后,天启下诏,不准朱童蒙告病辞官,而是调到京城来做副部长;而周起元则因“排挤正人,削职为民”。# T* _4 z- X; o
4 T* a K8 x1 p$ M
巡抚参一个小小的属官,不仅没参倒,结果反而是属官连升几级,自己被罢免。这样的事例,在大明朝几乎绝无仅有。
! ~, c% f% z6 g+ e" u+ k7 S1 {9 m
- K9 O. d# f; e% t 这次抓周起元,阉党给他栽的的赃,是说他在巡抚任上“贪污国库银十万两”——恶人政治,一般都是谎言政治,谎越撒越顺溜、越撒越大。即便是把煤说成白的,也能说出煤之所以白的一二三点来。魏忠诚贤在这一点上,已是炉火纯青了。
* Z. f) c4 G l7 G4 r8 `- ^# { c8 w. G+ L" B# A" i' [: | W' @) a
第四位,周顺昌,字景文,号蓼州,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曾为福州推官(审判长)。他的故事,我们前面也已有所涉及,就是在魏大中被逮进京途中,在苏州盛情款待并与魏大中结为亲家的那一位。
7 y* q- K" j- D2 @ 3 J" M% ?7 v; x
周顺昌疾嫉恶如仇是出了名的。先前在杭州任司理时,到任的当天,同僚设宴接风,席间有艺人演出,演的是岳飞故事《精忠记》。当演到秦桧和他老婆商量怎么设计陷害岳飞时,周大人按捺不住,飞步上台,揪住演秦桧的演员就是一顿痛打,众人目瞪口呆。
9 }$ s1 [* @. S* j3 B8 i2 F5 G/ Y M
! Z: i' q' E& [1 L 天启时他曾任吏部文选郎,后辞官。在六君子案之后,魏忠贤的义子倪文焕挟嫌报复,上疏弹劾周顺昌“与罪人婚”,还诬告周顺昌在吏部选干部时受贿太多,回乡时连船都压沉了。; F' k9 N- H) {/ Q ]
6 C: L+ t" U$ c3 b: O 其实周顺昌辞职后是经河南从陆路回家,并没有走运河,哪里来的什么船?知情者无不痛斥倪文焕瞎编。但魏忠贤不管这诬告有没有“硬伤”,借机削了周顺昌的职。
- E0 H6 I% M: q z* E( B, m 2 T3 R& U3 ~# V* u S3 E
在苏松巡抚周起元被罢后,周顺昌正在家闲住,写了一篇《赠周公罢归序》为周起元鸣不平,顺便讽刺了一下继任的巡抚毛一鹭。毛一鹭读了这文章,气晕了,发誓要找机会报复。
1 V, H) T4 I1 |8 ]8 ?5 b / v0 P1 [' J; g8 s1 j, O4 ~# m3 j. n5 v
周顺昌当初在送别魏大中的时候,曾当着缇骑的面指名道姓大骂魏忠贤。敢这么干的人,那时已是天下罕见,魏忠贤于是就把他记住了。
! b6 D! m+ C2 {) z# D) W) } 3 M5 v* H2 a, _+ T" R4 _3 r
第五位高攀龙,字存之,号景逸,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当过一段时间的御史,因为触怒当时的阁臣王锡爵,被贬官后,因亲丧回了家。他和顾宪成一道发起东林书院,从者甚多。居家30年,大臣多次举荐,但万历皇帝都不起用。一直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才出任光禄寺丞。前面已经说过,他曾经弹劾崔呈秀在淮扬一带贪赃枉法,吓得崔呈秀上门去给他跪下,请他放手,但被他严词拒绝。) ` ]# q! u) B
( T$ v% R# K( W& s& Q! N
崔呈秀就因为这个转而投阉,立即实施报复,攻击高攀龙和赵南星等朋比结党,高攀龙被迫挂冠而去,不久又被削了籍。这次阉党抓他,是因崔呈秀还嫌不解气,把他的名字窜入了李实空印奏疏,并入周起元一案。, L( M. E3 \+ }
% H& w$ t- m, j: F% f3 _, D 第六位李应升,字仲达,号次见,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任南康府(今江西星子县)推官,秉公执法,昭雪沉冤,被当地军民视为包青天大人再世。天启三年(1623)升任御史,曾经上疏指责魏忠贤滥用立枷。枷重三百斤,受刑者活不过几天,前后枷死六十余人。他建议,罢魏忠贤东厂之职。此后,在万燝被杖死、林汝翥被刑杖、魏大中被逮的事件中,都公开跟魏忠贤作对。! r6 J2 [- _# y9 s2 i
' z: d- u' y" r4 o2 Q7 D3 U& V 崔呈秀被高攀登龙弹劾,奏章就是李应升起草的。当时崔呈秀求不动高攀龙,又跑去李应升的住所,给李下跪磕头,乞求高抬贵手。李应升没答应,只说:“事情要交付公论,非敢私。”% z. b( y5 i, M& m7 E" T
# e7 l( u3 v6 ?$ ]3 @ 天启五年(1625)年三月,崔呈秀唆使党羽诬告李应升,李因此而被革职。六君子死后,李应升悲痛欲绝,设牌位祭奠。他自然也成为魏忠贤的眼中钉。
* q& `8 m% z3 J Q( C/ {) `2 ?( u
- F& R4 L- i" t3 X 第七位黄尊素,字真长,号白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天启二年(1622)任御史。在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之后,他也曾上疏弹劾魏忠贤。他质问皇上:“天下有政归近倖,大权旁移,而世界清明者乎?天下有中外汹汹,无不欲食其肉,而可置之左右乎?”言辞相当尖锐。
6 p/ n) S' F$ f% G 1 p8 r @- _- A
在杖责万燝、林汝翥的事件中,有一次众大臣在内阁中争论处理办法,魏忠贤派了几百个小宦官到内阁肆意辱骂,内阁辅臣无一敢吭声,惟有在此议事的黄尊素拍案而起,高声喝道:“内阁乃国家重地,即便司礼监太监,不奉旨也不能来,你们要干什么?”众宦官摄于他的威严,才乖乖退去。
6 ?! i. x4 M: l" E1 R ) Q) T+ `( k( A. l: `# ]! _. J$ D
黄尊素不仅敢干,也很有深谋远虑,曾经劝邹元标京师不是讲学之地,易于惹是非;劝杨涟若没有太监做内援,就不要发起总攻;劝魏大中不要攻魏广微太急,以免他去投阉;但是东林的这些要人都没有听他的劝告,否则的话,东林党的处境不会恶化得这么快。
* V: Q2 ~. s. r {6 u ! V! q9 F; Q; v. k0 B
魏忠贤在第一次逮住汪文言的时候,就想牵出一批东林党来,结果黄尊素跟管镇抚司的刘侨打了招呼,给搅了局。魏忠贤从那时候起,就发誓要灭此人。
% z- {7 R" {1 Z* ^, L5 D * D) {: e9 t5 V0 z: r; X( |
这些还都是旧帐,现在又加上与李实“湖上密谋”,那还得了,所以黄尊素也难逃此劫。+ ~* |& W- I, |% j0 H7 ]& | C
* i) r7 o9 d( i3 e 魏忠贤在前一年,切瓜砍菜地灭掉了六君子,没见全明朝有什么抗议和反弹,所以这次底气很足。有崔呈秀出主意,抓着李实这个冤大头,一口气就可以再灭七个。9 v3 d6 {2 A8 w( |9 d
$ D: B' ?5 A z3 ?5 n& I! V 天启发了话以后,锦衣卫缇骑就大批南下去抓人。因为周宗建和缪昌期在圣旨下的时候就已另案被逮,正在押解途中,所以这次要抓的是五个人。' z/ s% W5 v' n; F! P5 i
; W) p. q/ D ^$ H+ P) O
奉旨抓人,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我叫你三更死,你就不能五更亡。什么天理、人心、良知,恶人们心里哪怕存着其中的一点点,国家怎么会到这步田地!
* e7 C. F% J: i$ H4 @+ q5 U" `+ F- {
; a. h! [' k; [ 可是,从大阉党到小阉党,还有那憋着劲儿想去犯官家里敲诈勒索的缇骑,都把事情给想简单了。3 o# @$ j5 X/ O- ]1 a
7 D3 m% o, {: j& H" T
百姓真的是老黄牛吗?任你鞭笞而无知觉?
& `% h7 S/ Z' v& S" q $ [4 A2 @1 W- B$ ~+ t8 f
人心真的是狗尾草吗?任你践踏而无声息? p+ j4 g' l# P, f
( I' {- B, k. ]( ?0 k7 X* B$ O
错!
3 N; J* a$ i, L: @( y 6 [; n# U+ f( ^4 ?
魏公公,皇帝可以是你们家的皇帝,但人民绝不可能是你们家的人民。 @, e& Q4 u6 Q U
% m# o. o4 G$ ?9 S" h. {) R9 H. i 他们有知觉,他们要发声。他们要让你明白:一万年不动摇那得看人心的向背!
) N( f- \& s8 r3 E" |
7 d# p8 n/ u8 Y' F 魏公公自天启元年以来一路顺风,打击正直的官僚势如破竹,却还不知道人民有多厉害。8 o$ D( E* P9 V0 ]7 p; X/ Y
+ w6 `& Z1 M0 x) p 此刻他在京城一声吼:“抓人!”其效果有如山摇地动。锦衣卫掌堂田尔耕不敢怠慢,当下派出张应龙、文之炳等一共60名旗校,出都门,昼夜兼程。' D5 `* s/ o3 H' u8 Y _
; v% V# G0 m" s" ^) ~, N. E 此行江南,油水可大乎?1 Y6 e4 v A" ]6 ?/ x
8 k+ |0 {% h, E0 ^% I: b9 i
这60人的心中,萦绕的大概都是这个问题。
( w6 G# @$ ]6 E: g
' w; L( K& k0 n9 k 可他们忽略了,江南这地方,文明程度高,又是当时世界上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方,市民社会已相当成熟。文明程度高,孔孟之道中的民本思想就渗透人心;市民社会发达,舆论就有相当独立的立场和原则。
* N) p& F, x5 N% {5 E7 l ' E; L0 e& q- z* G# p/ }$ v' \
缇骑们只以为江南柔弱地,一鞭子就能把人给打老实了,他们忘记了这里自古也是出豪侠的地方。去年缇骑在湖北、安徽等地抓六君子的时候,江南一带就民情汹汹。不过那时人们还有幻想,以为六君子终能洗清冤屈,或者早晚能够生还。他们没闹,是不愿给六君子添麻烦。
# l8 M6 x7 ^; z+ ^; O; v 7 ^4 s: [2 k* ` m" d
今年不同了。这回要抓的五人,除了黄尊素是浙江余姚人之外,其余四人都是苏州、常州人。四路缇骑下江南,要来抓清清白白的东林党,这本来就令江南士民义愤填膺。再者,以去年为例,江南人这次全都知道了:几位大人一被抓去,就绝无生还的希望!( F/ U4 v: ]0 M6 m; `, a S
3 |! h! a, f+ q4 ^+ h3 V: K2 g
这他娘的是什么世道?
! @1 `0 D+ P2 ]4 h
: t. j, P/ V' r% J) M 一面是倒行逆施的阉党权贵,一面是正直清廉的下野官员,民心靠在哪一边,那是想也不用想的。
& V3 h C6 j* R/ h2 b3 {
+ L! F4 [; L$ t! G+ { 因此,当10天后,消息一传到江南,无异于火星掉进了火药桶!
. D# L t9 h/ K0 E9 R; _
( D$ O1 Z- G' C+ c* f* m 60名缇骑,以为手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圣旨,就可以所向披靡了。他们可知道:江南等着他们的有百万之众?显然是知道。但是,狗腿子们从来眼睛里看不到有人民。这些人民,吃什么,喝什么,爱什么,恨什么,与大明朝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按圣旨办!
9 Z6 ? Y; J9 r$ V# ]4 W% V
' H! Q4 p5 ~* s! l; b3 _% j5 F ——他们这一脚,可就真正踏入地雷阵里去了!( [& o7 c- ~1 r
& \/ Y( Q, G2 q; o
惹出大乱子的地方,是在他们并未看得太起的人物周顺昌的家乡。( [ l2 f8 C2 e& A/ ]
. Y( w k+ r3 P& S 周顺昌官不大,也没什么钱,辞归后家中只有几间破屋。但是他在苏州当地深得民望,乡中百姓有冤,或者郡中有大事,大家都来请他主持公道。0 ?: i( \7 z: B
2 N9 J7 S; b- H- D' n7 g. x& G9 L9 t
缇骑出京后,周顺昌自知不免,早已有思想准备。" T7 {, r1 u s; H
4 l) G9 Z. j& J* o) f2 k3 j 三月十三日晚,好友殷献臣的两个儿子来拜访,周顺昌一向喜爱这两个年轻人,当夜留他们做彻夜长谈。周顺昌聊到了宋代朱熹的事:“朱子尚未不能免被人排陷,何况我呢!”又聊到《文天祥传》,为两个小友详细地讲解了这文章的内容,并以古今第一完人文天祥自勉。3 y# \+ k4 S* y
5 L) ]( g4 D0 ]6 Y( ?2 P+ u" X3 \) F 三月十五日傍晚,缇骑到达苏州。亲友们闻讯都来到了周家,人人面带悲戚。9 I( Q7 v* x3 d; X. k$ ^9 w' I
; {" X) b' ~: S* m 周顺昌却很坦然,说:“我知道诏使一定会来,不要效楚囚对泣。”他叫过长子茂兰,叮嘱道:“家无余财,倒省得你们兄弟经营了。将来要勤于读书,安于清贫,无损清白家风,我自是虽死犹生!”
+ f# Q: Q( j' p1 M# F& R, X: J ! I7 d& J# n1 V* h' Y8 k
夫人吴氏当场哭得几次昏死过去,几个儿子也跪地大哭,声闻四邻。但是周顺昌仍神态自若。
/ ?; o' W$ n8 s4 \6 Q9 W. x . P3 o, ^" \! L( c" N
——人生固然有无数悲哀,但只要死得光荣,也就不算最悲哀的了。
+ h: g- ?. ?2 V0 n' C+ S2 P2 G! w , B+ s$ G& V$ }2 p* _/ p
——千秋的《指南录》,万代的文天祥!
: V$ e* W; S% }/ s 2 s3 _+ b# h/ }7 P5 X- K7 o
衮衮衣冠,古来多少皆做了土。大丈夫若能死如文天祥,能让万代的妇孺小儿称诵其名,那么,即便两袖清风终其一世,又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 d/ r( S( U# j' X6 x7 S
% ^3 X8 n q/ p- Y/ o 傍晚时分,知县陈文瑞带着公文来到周家。他是周顺昌在吏部时一手提拔起来的,对周的为人一向敬重。来的路上,一路痛哭不止,泪水将衣襟都湿透了。. s [# Y* A8 x
% [% w7 m9 V9 t/ g, q% x2 x8 O( ~
周顺昌听说知县到了,立刻换上待罪的囚服,出门迎接。随同来的衙役上前一把逮住周顺昌,被陈文瑞厉声喝住。3 f6 K# A4 P* e. C& m. [) K2 G1 `
! W: L& c: V( \
陈文瑞与周顺昌相揖进门,知县大人请周吏部料理一下家事,然后跟他去县署候命。周顺昌说:“无事。”
, @# B8 f; t+ k& `* d O2 d8 C. G( [+ _- p U
他的妻舅吴尔璋问,你难道就这么悠然长往了么,要不要留下几句话——这是生离死别啊!5 u. F2 `& t$ k# x
, Q* D% D' l9 b$ u- z 周顺昌说:“没有什么事可乱我心怀!”
t; |- K9 J% K# N7 |% z9 S7 ?
4 @+ O! {/ W, b 他看见桌子上有一块牌匾,猛然想起:“我答应给龙树庵僧人题字,今日不写,有负诺言。”说罢,提笔写下“小云栖”三字,字大如斗,酣畅淋漓!' M$ d ?; r5 {1 O4 R% c+ r7 Z
' h, {3 W6 T8 E& y' m0 v$ Y 写罢,掷笔而起,浩气满怀:“此外,再无一事了!”* r; L+ N, y8 W/ R" w# S
" \6 L+ x" O) @' j$ g) D 到了夜深时分,周顺昌对陈文瑞说:“大人在舍下,无以招待,歉甚!”他让家人熬了一锅粥,请陈文瑞吃。陈文瑞不便拂其好意,但是如何能咽得下,在场亲友也都泪落如雨。0 V. ]9 I4 i; z0 m6 `3 X/ t. x
2 e' E) h/ c# Z) r/ \ 十六日一早,周顺昌拜别了家庙,就随同陈文瑞前往巡抚衙署。分别的一刻,儿子牵衣不舍,阖家号啕痛哭,独周顺昌一人意气自如。4 X+ `4 ^6 M. d0 S
) i6 f+ j( \; L1 O P
因为他在当地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因此在前往巡抚衙署时,百姓都想来瞻仰其风采。“士民拥送者,不下数千人”(《明史纪事本末》)周家门前的街上,处处人山人海。( I% g8 D- f" D) ?$ O; P) Q& G
. }% N. l; R" [ j% A
朝廷要逮周大人的事,早已传遍郡中,即便穷乡僻壤的农民,也连夜赶来,聚集在巡抚衙署的门前,要看看“周吏部”。从十六日起,每一天,必逾万人! Y# |( ? A0 y1 R6 [2 ~
6 C. K2 ?0 T! @3 O" u* E' S8 r
苏松巡抚毛一鹭没想到有这个阵势,吓得胆战心惊,生怕出问题,就让陈知县赶紧将周顺昌换地方。一日几易其地,且明令不许百姓聚集。; W& l* S- V' v: q8 |$ l( J
2 t3 ^. ^: e! {4 j- P! H 但是官府说不出个名堂来,老百姓怎能听你的?苏州城内众口一词:“周吏部清忠亮节,何罪而朝廷逮之?”/ @% |3 A/ Q2 q
4 C4 m/ d1 h. L0 `$ i3 `/ R 听说周大人被转移到了吴县县衙,老百姓又前往县衙,在门前聚集不散。次日天明,复又聚集。这样的场面,从三月十五日一直持续到十八日,通城惶惶!
6 V7 Z4 x+ z* t" L0 n# f/ U; a" W7 | # d. P; V) S6 ~ t4 i
缇骑们计划在这里歇两天,于十八日开读圣旨,读完了人就要带走。滞留的这几天,是他们向犯人家属索贿的时间。% K4 b6 Y) [0 Y
2 w( [- r* n( ~& E0 N1 o, E6 I
这帮家伙根本不知道、或者视而不见群众已达临界点的情绪,按照惯例放出话来:“不送钱来,则周某途中不保,纵然是枉死,谁敢去告御状!”; d4 z6 l5 Y: Y9 h/ }9 S6 `
, N: p+ J |+ A
恶奴们向来就这样直来直去,省却了高官的假仁假义。) f% _# h4 O+ {; C) a: {( A/ k% X
1 U- c9 y' s5 i! G6 @ 然而周顺昌,清官一个,哪里有什么钱!他身上只有七钱银子,日前又把三钱资助了朋友的丧葬费,此时袖中只有四钱银子。
# s/ U5 M' T4 n3 b e* W
; f5 k- }& R* c/ W+ G; a- ?) f 面对缇骑的勒索,他厉声道:“七尺之躯,今已交给你辈,即不送一文,能奈我何!”; O! j) O- I; j R9 ?3 w& h
* _& x, ?5 S8 o$ T, L, o" v 不过,他的好友杨惠庵还是怕缇骑在途中加害,私下里发起募集钱款,以备打点这帮恶狗。
2 k- ~; V& U% u* \ + u z" ?5 t9 [ c- [( D9 u' D
苏州城内一些士民闻讯,都纷纷慷慨解囊。有的穷打工的预支了工钱,有的小贩把自己的旧裤子也典当了,都聊表心意,总共凑得了一千两银。& l* T5 n2 \* B( Y$ F
9 b" b: T7 v) _, `: I1 d
缇骑们见一吓唬就来了银子,好不高兴,便得寸进尺,索要更多,不然的话还是“途中不保”!* p7 O4 y1 w) J% g2 W4 M4 P
# a) [7 D, u* L% @; E/ C7 f 缇骑的话传开来后,县衙前群情激愤,道路喧哗。整个苏州城,到处都在议论这事,这古城犹如一座一触即发的火药库!
1 ]; @8 b* z) W1 P' V 6 H4 t, H% U$ j7 v
有个平素对周顺昌怀有怨恨的衙役,不知道深浅,在大街上对人说:“痛快,不想周爷也有今天!”
1 X# [0 |+ H% N9 y 6 U9 S0 e4 {- P
话音刚落,就有人一把揪住他的头发:“众人皆怒,何以你独痛快?说!”
5 T/ }) ~ u. E: K6 b4 D6 W& w, J6 c
" A; n# c/ |! y x4 ?2 A3 r 围观群众一拥而上,拳打脚踢,险些没把那小子打死!
& Z7 c2 T5 w( A# B 4 F0 ]! \: j- ~1 s) C
这是山雨欲来的前夕……
6 {' ?7 t- J2 o# I X% Z & Q5 B8 z- p9 B; W
十七日,前来县衙探望与声援周顺昌的士民,比前日更多。周顺昌出来,对大家侃侃而谈。
( I7 ]* ?4 n, ]: e! W : W5 O3 M/ g8 j, Z8 J, ]
看着周吏部平和的神态,听着他那中正的议论,众人无不泪下!. a' g+ H5 q7 Y0 x W8 S
/ \8 v1 e; E- l* V8 C 自从缇骑一来,苏州商户就开始罢市,抗议抓人。老百姓痛恨缇骑头子张应龙、文之炳。但一时没人敢率先发作。$ t& Y! B* @& O/ [" b: l' o
$ i- e4 X: \3 j; Y( `6 K3 R 商人之子颜佩韦,家资丰饶,为人慷慨豪侠。他挺身而出,手执焚香在全城漫游,边走边哭喊:“欲救周吏部者,从我!”他的好友马杰,也敲着梆子大声呼喊,“一时执香从者万人”!
8 \9 y1 t, u+ F* r5 n3 y7 E' M
) W5 E$ ^" C" {3 H J 苏州市民或议论、或流泪、或大骂,全城已经开了锅!/ l/ y' l7 J* n3 M3 _' O
1 ?' ?4 p$ _2 t# B
诸生王节、文震亨、刘羽仪在一起商议道:“人心怒矣!吾辈读书人应去谒见抚按两台,请他们制止缇骑,缓解众怒。”他们又出面劝说群众:“父老勿过激,过激,只能加重吏部之祸!”市民们也同意有所约束。
9 ~) a# O" P4 T y, \9 Q8 t4 n
" X' N. o" k- Z! s( p2 a$ w 这一天日暮之后,一帮好友前来县衙陪伴周顺昌。陈文瑞特地备了一桌酒席。周顺昌考虑到陈文瑞的身份,不想给他惹麻烦,就坚持不让他做陪,只与朋友们一起饮酒。
' s( U, b! ~* e0 T$ `. }
! ?- s% N% n0 S$ e/ m/ I 席间,周顺昌慷慨谈生死,气概绝伦。他对诸友道:“我即使不能像古代禅师那样把临刑就义视为剑斩春风,但也决不会乞怜苟免。审讯之日,我必骂鼠辈矫诏擅权,死了也要去太庙向二祖列宗(指明朝各位先帝)陈诉,以诛此贼!”8 X H3 ?9 ~- F9 ^! Q" ]" o
4 u& F5 l& f5 w4 j. C% {- i, {6 ~7 r
酒酣耳热之际。大家又讲到朝政日非的现状,不禁都激愤起来,觉得国家没有希望了。周顺昌独不气馁,说道:“先朝权珰如汪直、刘瑾辈,依附者众,看似燎原之火,然而一朝扑灭。魏阉亦不会长久,只是我不能亲见其覆灭而已。”2 ^! }, {" B& L7 k
6 F; p3 r" ` H 说罢,索笔将旧作七律两首题于扇面上,其诗句曰:
, T; d* g; }, `7 b1 \: C
1 d2 ^; u N. L0 X" p; E7 {9 } 云宵事业看雄剑,吊古惟应问烈夫!(《周忠介公烬余录》), m3 n7 `" i7 ~' H( u7 v z) x6 B
! C1 c: y& d. D. x3 I 其心志、其节操、其胸襟,直追前贤。即使在今日,亦能愧杀万千贪鄙之徒!
" v: x: S% M9 m% @4 X 1 E6 ?3 ~) e, G$ K
三月十八日,是预定的圣旨开读之日。苏州城内,民众倾城而动,来到县衙送周顺昌前往西察院听旨。时逢大雨,但不期而至者竟有几十万人。每人手执香火,焚烟如雾,街道两旁边只见拈香点点如列炬。% A$ ~5 ? s% O+ ^3 W& P$ [
4 P! l; w4 P+ @: a" l
中午时分,周顺昌被押出。一路上,百姓夹道而送,哭声震天。不断有人高呼:“愿救我周爷!”
- x" M6 F" q, S; L# a( S! w
/ p9 @6 E; k* Y3 {# A' t 由于道路拥挤,巡抚、巡按、苏州知府、吴县县令的大轿都难以前行。3 L7 l4 Y2 R8 ?6 {
3 n' i/ M1 K# y5 K" n d! h
察院此时大门尚未打开,这里也是一片人山人海。察院的衙署紧邻城墙,不少人就爬到城墙垛口上,上下遥相呼应,喊冤之声震天。. R/ p* X: R" D9 d( \
; V: O( k9 v! e! p 全城的诸生五百人,身穿公服,在门口列队,准备向巡抚(省长)和巡按(省政法首长)请愿。9 A, E4 u6 r, _6 Z% G M! d, Q- ~( ~
( K# T+ a7 E6 l7 Y1 e* a" L 周顺昌目睹此景,为之动容。他四面作揖,请众人散去,但却无一人离开。- x: w2 f5 V5 ]0 `% V
' l/ G1 q9 |1 m% g- b4 n
不一会儿,巡抚毛一鹭、巡按徐吉的大轿到了,百姓纷纷执香伏地,呼号之声如奔雷泻川!
) s# w9 _9 h0 ?) k: o
5 `/ B) A9 s9 N2 j/ _ 毛一鹭命令打开大门,民众便趁机蜂拥而入。9 w* L& ~+ y# T
k, A* p* _' X' P* U# p& `. o6 _ 这时,只见堂上已摆好宣读圣旨用的帏幕仪仗,锦衣卫校尉侍立一侧,虎视眈眈。堂下犯人下跪的地方摆着镣铐和枷锁。$ W0 Q$ [$ n! y1 v& I! @
) |) Y' H6 c4 ~9 l8 ~ 诸生王节、杨廷枢、刘曙、郑敷教、刘羽仪、文震亨等一干人,走出人群,含泪向两位大人进言道:“周吏部清忠端亮,众望所归。一旦触犯权珰,遂下诏狱。百姓怨痛,万心如一。明公为天子重臣,何以慰汹汹之众,使事态无崩解之患?”说罢,诸生皆失声痛哭(《明季北略》)。5 o: a; J: ~/ f" s+ D
+ s! o4 ]6 v5 W( I2 I 周围民众也齐声喊道:“周爷若死,民亦不愿生!”
! f4 J- v; f% p; v/ z/ W( s3 D! d
7 K8 N9 S% ]1 i$ a$ x { 毛一鹭惊恐异常,良久才说:“圣怒如此,奈何?”
% C( x4 ^' ]2 I# H1 K 3 x" c; ^( s1 \% b$ G! I
诸生中立刻有人说:“今日人情如此,明公独不为青史计乎?何不据实上奏,请皇上开恩,周吏部不必押解京师,请抚按就地勘治!”(见《周忠介公烬余集》)% ?7 m5 s7 O9 }# [" a
! t- n; o8 }5 h# l) Q) ^
毛一鹭只得漫声以应:“好,好。”
9 o( P* b% e6 m# K6 y & r/ {: T/ N& k! g; I
此时又有人说:“今日之事,实乃东厂矫诏,且周吏部无辜,不过是话说多了而遭祸。明公若恳切上奏,如幸而事成,即是明公不朽之事。就算不成,而直道犹存天地间,明公所获名声亦大矣!”& y' o* J& W- Q( N4 O% |
, i8 T; F* G6 E' E- X7 [
这边正在交涉,那边缇骑等得不耐烦。他们在京城骄横惯了,不察民情,便交头接耳道:“这帮人图的什么?”) R% p4 L' M! {" r1 x
: J2 E3 k% h' L% J9 ]0 Y 只见人丛中有两人奋力挤出来,跪在地上不起。一位叫杨念如,是服装店老板;另一位叫沈扬,是市场经纪人,这两人此前都没见过周顺昌,只是久闻其名,心中感佩。他俩哭诉道:“大人不答应,我们不起。”
) }. \2 ?( ~. l% N8 D: ]; z- d5 s ) T# ~. n' |) e8 Q4 A6 \
带领众人请愿的马杰,按捺不住,在人群中高声痛骂魏忠贤为“逆贼”!
7 e) M& V7 f% G$ s; x& d 5 S7 J n* f+ V% q s
锦衣卫校尉见哭哭啼啼的没完,来了狗腿子脾气,蹿出来用棍棒打伤了沈扬。周顺昌的轿夫此时也在人群中,他自听说主人被逮的消息后,痛哭了三天三夜,米水未进。见校尉如此没良心,怒从心头起,上去就要抢夺校尉的棍棒,结果被校尉打伤了额头。5 _% @0 p, p; i8 X
, q, O, R6 Y" s8 H7 A0 q 缇骑头头文之炳见众人居然敢阻挠执法,勃然大怒,大骂:“东厂逮人,鼠辈敢如此!”说着,把一副镣铐掷于地上,大呼:“囚犯安在?速押上槛车,送东厂!”
0 j, B1 `5 l5 h7 b - p6 @% o! f2 J0 d% d) E
在明朝,执法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并非一回事。东厂是太监掌管,锦衣卫是由政府节制。东厂势力远大于锦衣卫,有权监视亲王、国戚、阁臣和全国军民。在京城提到东厂大名,首辅大臣也为之胆寒。文之炳这么说,既有冒东厂之名压人的意思,也是指抓人是出于东厂头头魏忠贤之命。
! z& @. y4 v, K$ l X4 f( r, _
; f6 k4 d! K5 z' c 他这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苏州不是京城,百姓不是官僚。草民又不想加官进爵,他们服气的是好官,不服的是恶政!东厂之名,臭遍天下,不提便罢,一提那还得了!
( }( \" U7 B1 Z3 `; v
/ n+ E" D7 e* ~" f! E9 R# Z6 f( h 文之炳的这两句话,无异是把火种扔进了巨大的火药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