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3-19 12: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60)
' ?! I8 x: {+ r# i" f- D* R
' [; R6 l* l, ^: s' @+ Y( f
- P' L# ]: ~3 L8 C' b2 Z 作者:沁园春
4 t# x1 E m) C1 p" A 3 s4 U2 @- ?1 q `. C" q9 M9 R0 @
# d: o( Q; p6 o: Y2 Y1 }: H. m* M
, u" O; V7 L& ]7 B+ D7 Z# b
魏征接连三次上疏,内容无非是告戒李世民要遵纪守法,要有道德情操,要时刻保持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作风,以隋亡为教训,不能骄奢淫逸,胡作非为,善始不善终;并详细阐述了君子和小人的厉害关系,任用君子才能天下大治,其中有句话很有意思:“既谓之君子而复疑其不信,何异立直木而疑其影之曲乎!”——既然是君子却又不信任他,这与竖一根直木而又怀疑它影子是斜的有什么区别?这个比喻很妙,其实很多人有时也有这种心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0 `8 \" a$ v6 `1 ^' \" c1 ?
2 Q# _; b. N7 u: N# E 这其中,魏征上的《十思疏》最为有名,它是中国历史上一篇很重要的政治论文,历来受到世人称赞。那么,“十思”又是思的哪十个事情呢?很简单,可以用几个词概括:1、知足,2、适可而止,3、谦卑,4、付出,5、自我克制, 6、居安思危,7、多听意见,8、正人先正己,9、不乱赏,10、不滥罚。& e3 q5 [/ B) c- {
7 p8 P/ l" J7 \ w6 H
以上十点,倒也平常,一句话可以概括:要居安思危! 魏征认为只要想到这十点再任贤选能,便可无为而治。真会如此吗?依我看来,事情并不会这么简单,因为即使老大想到了却不去做,或是想到了却认为是别人的错,那又怎么办?不能提出一个具体的解决办法,只能永远在原地打滚。9 Z' F/ C5 |0 K7 o1 c D( D, F
3 ^; L) g* b, e _! j# s- p6 p' F
就在魏征上十思疏的时候,又有一个人停止了思想,他就是右仆射温彦博。温彦博长期执掌机要,尽职尽责,可以说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世民很内疚,说我发现他劳累过度体力不支也已两年了,后悔没有让他享享清福啊!
d6 O# F6 ~1 e + o+ p- [$ z! G$ R9 B' V0 P0 M
温彦博,字大临,太原祁县人。他有三兄弟,以文学著称,与同时代被称为“颜氏三雄”的颜之推三个儿子颜思鲁、颜愍楚、颜游秦齐名,被誉为“温氏三雄”。5 a7 D2 C8 l6 ?
+ S0 ]; `+ s+ N/ J0 \* h- W7 p1 [ 三兄弟当中数温彦博的经历最为奇特。他从小就很聪明,口才一流,悟性好。隋朝大文豪薛道衡和社会名流李纲看到他们三兄弟,都不约而同的赞叹道:“三人都是卿相之才呀!”开皇末年,他被人推荐做了一个从九品的文林郎,并在内史省就职,大业年间任通直谒者(相当于中书舍人),后来成为幽州总管罗艺的司马。身在长安,在中央工作的温彦博,怎么会跑到幽州去做“秘书长”呢?
$ F% |3 I3 n# ] $ v' j& t6 A6 I* b1 R& D8 [
原来在杨广二征高丽时,杨玄感起兵叛乱,斛斯政奔逃高丽。在这危急时刻他临危受命,出使高丽。成功完成任务后调任东北道招慰大使。就在这时候,罗艺看上他了,招为司马。罗艺降唐,他出力不少,封西河郡公,授予幽州总管府长史,为幕僚之首。后来因为是个人才,李渊征他入朝,拜为中书舍人,不久迁中书侍郎。8 ]. I, j1 b. v2 Q1 X; X
& H5 _' P# e$ q8 J5 r0 T0 f
想来可以生活无忧了,可是不久突厥入寇,打碎了他的优越生活。他干起了老本行,担任并州道行军长史。不想在太谷之战时,行军总管张公瑾战败,全军覆没,“张司令”逃到李靖那儿避难去了,而他没那么幸福,被突厥人逮个正着。
0 A& h4 Q" i6 G8 W) j$ t + y" I Z) z. i$ k+ i0 |7 E* p! E" N
颉利可汗知道他是李渊的近臣,肯定能捞不少情报,屡屡逼问国内虚实及兵马部署。温彦博心中只想着自己心爱的祖国,坦然而无所畏惧,绝不当叛徒,打死都不说。颉利大怒,把他关起来,押到阴山苦寒之地,开始了地狱般的艰苦生活。
. z- v/ Y7 Y+ g, d
" e1 n( R) i/ |$ B, O 这一刻,他或许想到了汉朝“使于四方,不辱使命”的苏武,感受到了孤独的滋味。朔风凛冽,他凝视一望无际的草原,有些落寞,但忠贞不渝的信念,让他始终坚持。凄风苦雨中,你可否知道,在那遥远的塞外,还有一双孤独的眼睛在眺望自己的家乡?这时候,风也在呜咽,草也在哭泣。
+ Q# t$ j, m, T3 k. w+ o 8 u3 ~# U |0 c# D$ o! w
终于等到李世民即位了,颉利可汗为了表示点自己的心意,将他放了回来,他再次踏上自己的祖国。一回到长安就被任命为检校吏部侍郎,可是他不大适合做人事工作,一上台就大规模进行人事调整,许多不符合他要求的都被免职。这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嚣讼盈庭”——这些下岗人士的来找他理论,他也仗着好口才与他们辩论,成天吵吵闹闹,不得安宁。
# G1 o& X3 | [; u5 n/ E8 B+ y- @ 1 u- n5 h& K/ ~1 o3 `
这样制造噪音,很多人不满了,开始攻击他。李世民没办法,又调任他干起了原先的工作:中书侍郎。到贞观4年,他成为中书令,封虞国公,官至宰相。自从掌握国家机务以来,他就谢绝宾客,与他们断绝交往,免得有以权谋私的嫌疑,同时也不给这些人创造扔“糖衣炮弹”的机会。但凡是涉及到国之利害的大事,他肯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李世民十分欣赏,多次予以褒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