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那时唐朝(李渊、李世民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9 12: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56)
* G2 c8 _4 l! `( H' h! d                                                            - A% A7 ^" d7 A& m
                                作者:沁园春% C  e" A& L8 D2 V' M- V, E
                  - i" s, h- t8 V, H; s( K. T! C
   
- b( Q7 F! H2 u0 y  C  
& d. z! i/ G2 b9 k  长孙皇后被安葬于昭陵。李世民常常想念自己的妻子不能自已,于是在皇家园林内砌了一座高台,用来登高望远,眺望昭陵,让自己的思绪飘向那个长眠在大山深处的心爱女人。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每天在身边的时候没有感觉,可一旦人不在了,他才感觉好象天都要塌了一样——拥有的时候不珍惜,失去了才会觉得珍贵,难道这也是人的宿命?此刻,他真正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情感,是不能分离,这就是爱,终极的爱!可是这个“秘密”不幸让魏征小老头发现,他有些不满,不解风情的来“拆台”了。+ A4 Q( h3 u& \! h1 c9 x
  4 r# r7 \7 o$ a; G  k
  这天,李世民特意兴冲冲的拉着魏征一同登上这个美妙的台子,让他也来个登高望远,感受一下思念之情。可是不想魏征看了许久,只是说眼睛花,什么都看不到。
3 B. ]& Y& q% X) O& a4 O3 q" P  
- v4 u% S/ m7 ]" f2 f! t  这就奇了,明明看得一清二楚,又没雾又没雨的,怎么会看不清?李世民特别用手指给他看,魏征这才道出缘由,说还以为是要我看献陵呢,原来是昭陵,我早就看到了!李世民又听出弦外之音,献陵是埋葬父亲的地方,这不是拐着弯批他只想老婆不想老爸吗?他更是伤心,为了让魏征不再说闲话,命人把这个“望妻台”给拆了,但在他心中,思念始终如一,而魏征则打了一个漂亮的迂回战,“拆台”成功!1 v. V# r* k% c7 ^4 r
  
1 [5 J% F% ~7 ^( a5 r  当初安葬长孙皇后,李世民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刻在碑上,意思是这儿没什么宝贝,不要瞎想。当然这只是一个障眼法而已,后来昭陵被盗,还是挖出不少奇珍异宝。
- a; ?1 S" i7 C6 P7 ~  , T& d* s- Y; L' \) z. b# `
  葬长孙皇后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将军段志玄与宇文士及分别领众出肃章门,护送灵车前往昭陵。李世民夜里突然有急事派宦官来营地。宇文士及好说话,大开营门,而段志玄却不吃这一套,就是不开,宣称军营晚上不能开门。来使也很牛,搬出李世民,说他那里有皇帝的手敕——有李世民的条子也不行!段志玄照样回绝,说晚上分不清真假。( S* L2 P/ |* T6 x" G
  # X( G* M* y. O$ P0 o/ t$ G' r' g
  来使气得吐血,不但吃闭门羹,还在门外一直等到天亮,喝了一个晚上的西北风。
) A: ]/ G- b, e/ G+ T0 A6 G  
% M& B8 P$ J% W  b. `  看来段志玄有大麻烦了,敢和皇帝对着干,你有几颗脑袋?可当这个倒霉的宦官回去报告时,李世民却感叹的说:“真将军啊!”
7 C& C) `6 F( M8 Z  
( I/ V- x' ]$ E8 \( E& @  治军一视同仁,严字当头,这让我想起汉文帝时的周亚夫将军。当年汉文帝巡视细柳营时,周亚夫不让他进营,说军中只听将军号令不听天子诏书。好不容易才进门,可进去了简直“面子”丢尽,车子走快都不行,周亚夫也不拜。虽然这样,汉文帝还是称赞道:“这才是真将军啊!”看来汉文帝是不要面子要里子——历史就是这么神奇,相隔近八百年,两人竟然因为同一个问题,说了同样一句话。
 楼主| 发表于 2008-3-19 12: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57)
  q1 r! {) h& S2 G7 u9 a+ }% {                                                            ) h# q* @& g, V# Z
                               
4 I9 b: f% c$ B  作者:沁园春
: v, p9 A' |' |) r5 `8 ~                  
9 X0 n  s7 `3 A! n# h3 l2 @( R   
# v# v' G# e' D8 _2 U  
2 ~8 v* t" |8 O" K9 P) b  房玄龄奉李世民之命修订律令,认为依旧法兄弟已分开住了,只要一人谋反,另一家必定连坐,一律处死;而祖父和孙儿谋反连坐却只流放,根据人情礼义考虑都不恰当,现在修正为:祖孙与兄弟若是受牵连连坐的,均改为服劳役。李世民批准,自此以后,死刑也减了一大半,史书记载:“自是比古死刑,除其太半,天下称赖焉。”5 w: f) D0 z9 @0 X/ v9 v
  $ n! R; K: w( u5 S4 h1 a* x; X
  房玄龄等人制定法律500条,罪行20等,比起隋朝的死刑减少92条,流刑改徒刑的71条;删繁就简,废除弊刑,改重为轻的多到无法细数,施行细则多达1590余条,而敕格即皇帝手令也只留700多条,这些一并颁行天下;至于枷锁、手铐、铁链、铁锁、刑杖、鞭子这些刑具的长短宽窄都有规定,全部标准化制作,从此以后被打时也能公平一回。
- }8 ~4 Y. ^) T* y  & }( l2 i" N! K9 M( R$ j# }. X/ ?$ C
  自从张蕴古死后,司法界形成一种奇怪的歪风,法官都以减罪为戒,时常出现误抓误判的事件,事后却又不了了之。李世民知道后,感觉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于是召来大理卿刘德威,问他怎么近来判刑的都喜欢从重从严。刘德威倒也不怕,实话实说:“这责任在皇上,规定判重的没事,判轻的要受处罚,所以各级官吏为了免祸,只好到处找条文来判重刑。倘若一切以法律为准绳,则风气立即改变。”李世民听后大悦,主动承认失误,听从了这个意见,从此断案便大多公正和恰当。史称:“由是断狱平允。”事实教育了李世民:制度让人变天使,也使人变魔鬼。9 F4 W* }3 h/ F
  & c. a+ ^! ?/ d2 ~
  烦心事又来了,李世民前往显仁宫时,有人接待工作没做好,买的东西不够而受到处罚。魏征又有意见了,劝谏说怎么要效法隋炀帝呢?李世民有些惊讶,意识到自己又犯了错误,感慨的说没有你,我可听不到这样的话,于是对长孙无忌他们说我是贪心不足啊!) ?  l3 M' ~8 E1 d+ u& ^' C
  2 X$ P% L" Q5 h3 X; x# u
  过了一段时间,他在洛阳西苑摆酒设宴,又在积翠池内划船,看了周围的美景,又开始进行思想教育,大发感慨:“隋炀帝修建此宫苑,人民怨声载道,如今全归我所有,各位能不以此为戒吗?”* x* i( ^; h5 G7 I
  
2 Z6 F) x# q. q' A/ f8 n  就在李世民给大臣“上课”的时候,有人却给公主“上课”了,进行思想教育。谁这么牛人,就是与魏征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亲密战友”王珪。
  @- Q3 |& X! }# u  + e% }; W: G8 X5 W; x
  虽然之前因为泄露朝廷机密而受了处罚,被免去宰相职务,去做了个地方官——同州刺史,但李世民也只是给个教训,后来又调他回中央任礼部尚书。礼部本来就管管教育方面的问题,所以当老师最合适。果然,李世民就让他担任魏王李泰的老师,好好教育他,并告诫李泰说你对王珪就应当像对我一样。李泰也听话,每次碰到老师总是毕恭毕敬,一定先跪下叩头,而王珪也以师傅身份自居。不仅告诫李泰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还告诉他一句极富哲理的话:“为善最乐”,引导魏王泰树立起做善事和与人为善是最快乐的事,且要行善积德这样的道德观念。这种教育方法让李世民很开心,高兴的说我儿子可以不用犯错误啦!其实这还不算牛,教育公主那才叫真牛。
 楼主| 发表于 2008-3-19 12: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58)! U+ U- P% g( |0 u3 U/ O& o
                                                            
: C  ~& I- K5 k+ r$ {7 G                               + Z9 y( w+ f4 p4 T' [6 `) C. V
  作者:沁园春
& Y2 A! F* M9 s3 e1 E                  
) r2 f( P+ m/ l2 g) E( S   ! _$ _. K3 u- |0 h3 Y* U
  ' K) [; o: ^( h; Y. n  P
  王珪的儿子王子敬娶了李世民的千金南平公主,之前有个风俗,因为公主是金枝玉叶,结婚后从不像平常人家一样按媳妇礼节侍奉公婆。可王珪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说我受公主拜见,还不是想成全他皇室美名?( d* N1 X& y7 {
  
/ {" S  S  x" \& ^6 f" Z  说得出,做得到,他便与王夫人大大方方的端坐在上席,让南平公主行媳妇拜见公婆的盥馈礼。从此以后,公主见公婆也都要行礼了,并形成一个新规矩,这个变化正是从王家开始的。史称:“是后公主始行妇礼,自珪始。”看来,王珪还是这项“标准”的制定者,恐怕也只有李世民这样大度的皇帝才允许有这样的“发明创造”,要是碰上霸道的朱元璋,恐怕就只有点头哈腰的份了。
9 ]' k5 ~9 f3 r. ?% h0 t  ( K. `1 s" h% Y
  王珪,字叔玠,出身官宦之家,太原王氏之后,虽然从小父亲早逝,但受儒家思想熏陶很深,所以养成了正直的性格,深沉、耿直而淡泊雅致。他小叔叔王颇是一位通儒,有一双火眼金睛,一眼就看中了这个侄子,说我们王家就靠你了!可这个叔叔也是惨,后来牵连到汉王杨谅造反的倒霉事,惹来杀身之祸。王珪本来也要连坐的,幸好跑得快,跑进终南山躲起来,一躲就是十多年。! v" c1 z# J" c  ~
  
# b/ k. T, O$ y8 H  在山里面做野人的感觉确实不好受,幸好还有人记得他,李渊入关时,李纲举荐他到世子李建成手下当差,为谘议参军。等到李建成做了太子后,他被任命为中允,深受器重,与魏征一起,堪称李建成的左膀右臂,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只是运气不好,李建成李世民两兄弟展开你死我活的皇位争夺战,导致杨文干兵变发生,他被责以“不能辅导”的罪名,流放巂州。5 K: r* t8 Y( P/ K- h
  & @" C) ?8 m# B" [8 j
  李世民素知其才,上台后就将他召回提拔为谏议大夫。其后就与老朋友魏征一样,转变身份,干起了同样的工作,这一年,魏征47岁,他56岁。一上任,他就给谏官争取到了一个特殊待遇,就是凡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官员讨论国家大事,都必须有谏官在场,自此谏官入阁的制度正式确立。他虽然没魏征出名,但活没少干,与魏征有得一拼,而且进谏方法也颇具特色。: @$ Q4 F2 b- M
    s* T  h# O# F" {+ b
  贞观2年,时任黄门侍郎的王珪升任侍中,位列宰相之职。李世民有一次闲暇时与他谈话,有一位美女在一旁伺候。李世民得意洋洋的指着这个小MM对王珪说这就是庐江王李瑗的小秘,李瑗杀了他老公才抢到手。王珪赶紧避席,起立离开座位说话,问李世民以为是对还是错?李世民回答说杀了人家老公还抢他老婆,你说对不对?4 g+ ~& x8 a: l7 o5 ?
  
$ L* d6 T3 ^6 w9 u% B  王珪用齐公不听良言,与亡国的郭公是一路货色的道理来告诉李世民,如今这个美女还在你身边,那与李瑗又有什么分别?李世民听他这么一说,知道自己又犯错误了,便把这个美人给放了,让她回家。: w- b; Y; G, D( q% J1 H
  为了提高宫女的修养,李世民命太常少卿祖孝孙教她们学音乐,可是成绩很不好,李世民多次责备祖孝孙不称职。王珪和温彦博又跑出来进谏,说祖孝孙是高级知识分子,如今要他去教宫女而加斥责,没道理啊!" y& ]1 _. R5 ?( D$ C$ W: F
  
( l% H3 u8 ?" u( w, W  李世民怒道:“朕把你们当心腹,你们怎么可以附下罔上,难道为祖孝孙来求情么?”见皇帝来了脾气,温彦博连忙叩头请罪,王珪却不拜,依旧据理力争,说陛下告诫要忠直,今日臣所言难道是为了私情?此乃陛下负臣,而非臣负陛下。2 C, c; d8 y% d* F- _
  
0 _- X# h  p/ P* I  李世民不作声,默然而退,直到第二天才对房玄龄说自古帝王虚心纳谏确实很难,朕昨日责备温彦博王珪他们,到现在还后悔。你们不要因为这个就不肯尽言啊!8 K# E" _; d2 l: i: ^0 x* E- x
  
8 A+ B: a3 p1 a' q4 P9 ?  不单“单兵作战”,有时他还与老朋友魏征发动“联合攻击”,目标依然是“倒霉”的皇帝李世民。
 楼主| 发表于 2008-3-19 12: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59)
" u) F* r3 Q8 L* n* D0 K5 M; H                                                            0 t0 K3 ~3 b- |" ~8 U+ S# N+ m
                               
3 z# O9 L: r; g  作者:沁园春$ v3 C+ e( G5 J1 a* ~- v7 q  d
                  5 ?6 N" S0 m) ^! A% u( v* Q2 V
   
" Y% B1 U+ M! r4 P+ b; d  
& G% ?: @7 @0 H# L  z  有一次他上了一个奏章,意思是三品以上官员在路上遇到亲王都要下车叩拜,这是“非礼”,就是说不讲道理。李世民有不同意见,认为是你们瞧不起我儿子。3 ~, F$ W; T" b- w6 P
  
$ F5 o) w( j# L! h  魏征出来反驳,说三品以上大臣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遇到亲王却要下车的确不合适。李世民又提出自己的理由,说人生无常,万一太子不幸死了,谁能保证其他亲王不就是你们的君主,怎么可以轻视?
+ }* [; I% L1 N6 w  
4 |; m0 [/ @) d! g, e  魏征见李世民居然有这种想法,立即提出批评,说自周以来皇位都是父子相承,没有做兄弟的份,为的就是杜绝庶子的夺嫡阴谋,必须堵塞祸乱的源头!: _' Q0 _5 m$ i+ ?
  & C( }4 ]2 G2 t1 N3 |
  李世民想了想,觉得在理,于是批准了王珪的奏章——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尽到自己的责任,管他三七二十一,敢把皇帝“拉下马”!6 D1 V3 X' d" m) j
  
6 O: g$ a8 R; u% d  这天李世民又别出心裁搞了一次人才品评大会,把各位宰相请来一起吃饭,要王珪现场点评在座的“大人物”,并且与自己做个比较。
8 r4 g. i) u9 y8 |+ y  皇帝有任务,哪里敢马虎?王珪也只好干起这“得罪人”的活。他说勤勤恳恳一心为国我不如房玄龄,出将入相我不如李靖,办事周到我不如温彦博,处理复杂问题我不如戴胄,以谏争为己任我不如魏征。但说到激浊扬清疾恶好善,我比在座的还是有一点小小的长处。4 x7 g! ^2 E% H/ s  X8 }
  
1 j  d! h" @5 e7 n  这些话恰到好处,李世民十分赞赏,各位宰相也心服口服,钦佩说得中肯。可见他有自己的智慧,不像萧瑀那样总是把人际关系搞成“紧急状态”。4 ?9 I. k3 E  U! \# I9 n
  ; B+ K* ~6 r# o% V: K4 x
  向别人宣传“为善最乐”,而他自己,的确做到了。小时候因为老爸早死,家境贫寒,有好心人帮助过他,他都默默记在心里,发誓一定要报答他们。直到有一天,他富贵了,想去报答时,却发现很多当年的恩人已物是人非。找不到本人,他就感恩他们家人,送钱送物来厚报他们。对失去丈夫的嫂子,他尽心尽力,以礼相待;自己侄儿,也是看作自己儿子一样。只要宗族中有人家里困难的,他都是尽其所能,对别人好,可对自己却是近乎苛刻。依照当时制度,三品以上大臣都要立家庙祭祀祖先,可他虽然显贵已久却舍不得建个房子,一直就躲在家里祭祀。这点还竟然被法司弹劾,李世民肯定不会追究,速命有关部门替他兴建了一座家庙。
0 p# _) Z& W1 f  
) k3 B* V& y2 s- L. a/ B  为善最乐,为善最美。人活在世上,有许多方法可以让自己快乐,但能在前面加上一个最字的,恐怕只有做善事和与人为善了,这才是快乐的之本。受到别人尊敬和爱戴的同时,自己的身心也得到慰藉,心胸坦荡,让人感受到了温馨与关爱,心里才最安宁和最幸福,才会有长久的精神快乐。如果人人皆如此,世界还会有黑暗吗?
, o: e, _, D" ?7 b' t  
2 X, g0 f% o8 W  贞观13年,他病了,李世民很担心,派公主来探望,又让民部尚书唐俭送药膳。但已是无能为力,他还是走了,终年69岁。李世民穿着素服亲自举行追悼会,悼惜久之;又让魏王李泰去见老师最后一面,并率百官亲往临哭。
% e8 @+ Z0 K# C* \6 l  ! {1 _- N7 u3 _& E
  对于王珪,有太多让人忘怀的记忆,我只想说:他的品格令我们终身难忘!为善最乐,这是他一生的追求,同时,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求。
 楼主| 发表于 2008-3-19 12: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60)
' ?! I8 x: {+ r# i" f- D* R                                                            
' [; R6 l* l, ^: s' @+ Y( f                               
- P' L# ]: ~3 L8 C' b2 Z  作者:沁园春
4 t# x1 E  m) C1 p" A                  3 s4 U2 @- ?1 q  `. C" q9 M9 R0 @
   # d: o( Q; p6 o: Y2 Y1 }: H. m* M
  , u" O; V7 L& ]7 B+ D7 Z# b
  魏征接连三次上疏,内容无非是告戒李世民要遵纪守法,要有道德情操,要时刻保持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作风,以隋亡为教训,不能骄奢淫逸,胡作非为,善始不善终;并详细阐述了君子和小人的厉害关系,任用君子才能天下大治,其中有句话很有意思:“既谓之君子而复疑其不信,何异立直木而疑其影之曲乎!”——既然是君子却又不信任他,这与竖一根直木而又怀疑它影子是斜的有什么区别?这个比喻很妙,其实很多人有时也有这种心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0 `8 \" a$ v6 `1 ^' \" c1 ?
  
2 Q# _; b. N7 u: N# E  这其中,魏征上的《十思疏》最为有名,它是中国历史上一篇很重要的政治论文,历来受到世人称赞。那么,“十思”又是思的哪十个事情呢?很简单,可以用几个词概括:1、知足,2、适可而止,3、谦卑,4、付出,5、自我克制, 6、居安思危,7、多听意见,8、正人先正己,9、不乱赏,10、不滥罚。& e3 q5 [/ B) c- {
  7 p8 P/ l" J7 \  w6 H
  以上十点,倒也平常,一句话可以概括:要居安思危! 魏征认为只要想到这十点再任贤选能,便可无为而治。真会如此吗?依我看来,事情并不会这么简单,因为即使老大想到了却不去做,或是想到了却认为是别人的错,那又怎么办?不能提出一个具体的解决办法,只能永远在原地打滚。9 Z' F/ C5 |0 K7 o1 c  D( D, F
  3 ^; L) g* b, e  _! j# s- p6 p' F
  就在魏征上十思疏的时候,又有一个人停止了思想,他就是右仆射温彦博。温彦博长期执掌机要,尽职尽责,可以说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世民很内疚,说我发现他劳累过度体力不支也已两年了,后悔没有让他享享清福啊!
  d6 O# F6 ~1 e  + o+ p- [$ z! G$ R9 B' V0 P0 M
  温彦博,字大临,太原祁县人。他有三兄弟,以文学著称,与同时代被称为“颜氏三雄”的颜之推三个儿子颜思鲁、颜愍楚、颜游秦齐名,被誉为“温氏三雄”。5 a7 D2 C8 l6 ?
  
+ S0 ]; `+ s+ N/ J0 \* h- W7 p1 [  三兄弟当中数温彦博的经历最为奇特。他从小就很聪明,口才一流,悟性好。隋朝大文豪薛道衡和社会名流李纲看到他们三兄弟,都不约而同的赞叹道:“三人都是卿相之才呀!”开皇末年,他被人推荐做了一个从九品的文林郎,并在内史省就职,大业年间任通直谒者(相当于中书舍人),后来成为幽州总管罗艺的司马。身在长安,在中央工作的温彦博,怎么会跑到幽州去做“秘书长”呢?
$ F% |3 I3 n# ]  $ v' j& t6 A6 I* b1 R& D8 [
  原来在杨广二征高丽时,杨玄感起兵叛乱,斛斯政奔逃高丽。在这危急时刻他临危受命,出使高丽。成功完成任务后调任东北道招慰大使。就在这时候,罗艺看上他了,招为司马。罗艺降唐,他出力不少,封西河郡公,授予幽州总管府长史,为幕僚之首。后来因为是个人才,李渊征他入朝,拜为中书舍人,不久迁中书侍郎。8 ]. I, j1 b. v2 Q1 X; X
  & H5 _' P# e$ q8 J5 r0 T0 f
  想来可以生活无忧了,可是不久突厥入寇,打碎了他的优越生活。他干起了老本行,担任并州道行军长史。不想在太谷之战时,行军总管张公瑾战败,全军覆没,“张司令”逃到李靖那儿避难去了,而他没那么幸福,被突厥人逮个正着。
0 A& h4 Q" i6 G8 W) j$ t  + y" I  Z) z. i$ k+ i0 |7 E* p! E" N
  颉利可汗知道他是李渊的近臣,肯定能捞不少情报,屡屡逼问国内虚实及兵马部署。温彦博心中只想着自己心爱的祖国,坦然而无所畏惧,绝不当叛徒,打死都不说。颉利大怒,把他关起来,押到阴山苦寒之地,开始了地狱般的艰苦生活。
. z- v/ Y7 Y+ g, d  
" e1 n( R) i/ |$ B, O  这一刻,他或许想到了汉朝“使于四方,不辱使命”的苏武,感受到了孤独的滋味。朔风凛冽,他凝视一望无际的草原,有些落寞,但忠贞不渝的信念,让他始终坚持。凄风苦雨中,你可否知道,在那遥远的塞外,还有一双孤独的眼睛在眺望自己的家乡?这时候,风也在呜咽,草也在哭泣。
+ Q# t$ j, m, T3 k. w+ o  8 u3 ~# U  |0 c# D$ o! w
  终于等到李世民即位了,颉利可汗为了表示点自己的心意,将他放了回来,他再次踏上自己的祖国。一回到长安就被任命为检校吏部侍郎,可是他不大适合做人事工作,一上台就大规模进行人事调整,许多不符合他要求的都被免职。这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嚣讼盈庭”——这些下岗人士的来找他理论,他也仗着好口才与他们辩论,成天吵吵闹闹,不得安宁。
# G1 o& X3 |  [; u5 n/ E8 B+ y- @  1 u- n5 h& K/ ~1 o3 `
  这样制造噪音,很多人不满了,开始攻击他。李世民没办法,又调任他干起了原先的工作:中书侍郎。到贞观4年,他成为中书令,封虞国公,官至宰相。自从掌握国家机务以来,他就谢绝宾客,与他们断绝交往,免得有以权谋私的嫌疑,同时也不给这些人创造扔“糖衣炮弹”的机会。但凡是涉及到国之利害的大事,他肯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李世民十分欣赏,多次予以褒奖。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9: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61)
2 n7 e# B$ @% W- Y/ E                                                              & \  i$ A& P/ Y4 |& W
                             ; L2 G5 k. J6 A0 u+ h
  作者:沁园春
! q7 J9 [+ ^* b                    
& ^- ]9 O, P4 }! H  
" h( a# K& R! B1 Z  t  
% y" U. B- \  j" Z  其后朝廷击败颉利可汗讨论如何安置突厥人,他又发挥出色的口才,与魏征进行异常激烈的辩论大赛,许久都难分胜负。最后魏征不是他对手,李世民听了他的。正因为口才好,而且声音好听,还能“唱高音”,所以有时侯就选他来宣读圣旨,其表现也是超级棒,他的“美声” 经常响彻殿庭,加之形象也不是一般的好,以至于粉丝一大堆。% T9 ]6 W% N- h& l" Q
  
2 _( p9 o* E: c  李渊有一次请朝臣吃大餐,一时性起,命秦王李世民谕旨,让他体验了一下宣读圣旨的乐趣。李世民完毕后,李渊问左右:“和温彦博比怎么样?”拿李世民和他做比较,可见在皇帝心中,他的位置何等重要!' G1 |4 K' L9 z$ \
  
8 |9 G; e8 p, q; O  到贞观10年时,他担任尚书右仆射,可仅仅过了一年,死神就来光顾他了。他死后,家里居然连个堂屋都没有,棺材只能停放在别室,李世民看着都伤心,忙叫有关部门在他家建了一个堂屋,可是他再也享受不到大房子的宽敞了。
5 \% d9 r" E. m' R" R  
, x' x% b0 B, x7 Q& b. V  堂堂一国宰相,居然连自己的住房都不达标,说起来简直丢人。可就是这些“丢人”的人,从未给自己谋过私利,他们一心一意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人民,宁愿舍弃自己的幸福生活。这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用实际行动去证明。纵观贞观一朝,这样的官员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社会风气和责任心,当然还有李世民良好的制度设计,等等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后人去深思吗?
* }+ Z6 R) o6 O% e9 H  " [" ^4 k; L& ]. w
  温彦博另外两个兄弟,一个是哥哥温大雅,一个是弟弟温大有。温大雅就是《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玄武门之变前被李世民派往洛阳待变。只可惜死得太早,李世民登上皇位后不久就逝世了,而在这之前还有一件逸事。- p  F6 f" C* M4 G2 ~7 p
  ) R- i6 n  J+ q
  当时温大雅改葬爷爷的坟,找了块地后,风水先生说葬于此地害兄而福弟,怎么办?他不以为然,说只要弟弟他们好,我就可以含笑入地了。不想就过了一年多,他真的死了——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 f/ c$ ?" W: }. F  W4 v  , t& C/ s* A* r3 C
  温彦博的弟弟温大有,就是晋阳起兵后打第一仗,进攻西河时李世民李建成兄弟俩的高级参谋,他死的更早,武德初年就去世了。: {" q! t8 A$ ^0 u& V. F5 `
  
1 J% C" ~/ x1 `# g6 P  这三兄弟不愧为“温氏三雄”,当年隋朝时,温大雅与颜思鲁在东宫,温彦博与颜愍楚在内史省,温大有与颜游秦在秘阁(皇家图书馆),两家兄弟为一时青年才俊,倍受推崇,不过“颜氏三雄”学业更胜一筹。可时过境迁,到了唐朝,“温氏三雄”又占上风,当的官都比他们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就是这样充满传奇。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9: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62)3 R# _; `# y" c6 U# c
                                                              7 h& N# S6 L- f% G# y+ U
                             4 t. b+ o6 g$ G" V8 E7 i- R. Z5 V
  作者:沁园春; n0 W. O% V" O1 v! y; \4 u( v! R
                    
4 ]/ g) r$ K9 r+ X, U$ d  
1 Q5 {- H& {/ q+ b% T* y  1 X5 f" p. w: `$ F
  每逢七月份,正是好发水灾的季节。唐朝也不能免俗,从月初开始就下大雨,谷河与洛河水猛涨,导致河水倒灌,居然把洛阳宫给淹了一部分。政府部门和民宅都受到波及,有6000多人在水灾中丧生。
$ R5 \9 S7 ~" x" v7 ^/ r2 u  7 ]1 N" d* G1 C3 W, l: D/ x
  为了救灾,正在洛阳的李世民下诏将修洛阳宫的建材发放给受灾群众,同时命百官密奏,要毫不留情的指责他的过失和错误。不久,又拆除明德宫和飞山宫的玄圃院,让灾民重建家园。
; i. R+ s8 w! c  4 H' \4 ?8 C7 O, z) W4 A
  既然下令要求上密奏,下面的自然积极响应,可李世民看着有些郁闷,毕竟人都喜欢听好话,他揪住一个问题做起了文章:“都批评我打猎次数太多,可我只是在皇家园林里打打野兔,没一件事骚扰百姓的,这有什么害处?”) k6 c- n! U# p; }* E
  
& B3 U1 a3 y3 Y$ r) @  魏征不同意,解释说只要有一句话可取,就一定会对国家有利,假如不可取,听听也未有损害。李世民很赞赏,又对上疏的官员一一慰勉。+ k: _1 \3 ?- |! p- T* j8 E
  
# c( T& R# b5 R* e2 q, `; e  看到魏征连连上疏,侍御史马周坐不住了,不甘落后,也上了一封奏章,而且是“大块头”,引古通今,字数比魏征的三篇文章还多。治国的方略与为政的方法都有详细阐述,尤其是分析了百姓不能安定的原因,并建议该怎么做。“长篇大作”呈上去之后,李世民一个劲的夸赞。; u' T7 ~5 a4 U: r3 ^3 p% m
  
) l9 b* z+ p: D. E  为了给开国功臣及皇亲国戚“特殊待遇”, 李世民正式下诏让他们死后陪葬昭陵,而就在同年年底,他也给了一个小女孩“特殊待遇”,这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武则天。她是已故荆州都督武士彟的宝贝女儿,当时的她还只有14岁,却是一朵出水芙蓉,貌美如花,就是那种让男人看了全身都软,只有一个地方不软的那种人。当然李世民听说有这么个美人胚子,也经受不住诱惑,全身都软了,将她马上召进宫中,册封为才人。而就是这样一个“好色”举动,却是“引狼入室”。二十年后,就是这个漂亮的小女孩,开始带着阴冷的微笑对李家痛下毒手。8 _5 w0 x5 @, H2 H1 a1 K& ?, u1 I
  7 a, P! \8 J) `# c: h' j1 N
  这些天李世民闷得慌,又跑去洛阳苑打猎,却差点被野猪给吃了。! a8 Q: R, E8 `, M& i
  
8 d  _0 q9 S( q! H  H3 d  当时的现场是这样的:李世民正玩得起劲的时候,一群野猪突然像喝醉酒一样,发疯似的冲出树林。李世民东射西射,四头倒在血泊中,这让其它野猪更加发怒。有一只凶猛的“敢死队员”向“御驾”猛扑过来,几乎要咬到李世民的马蹬子。这时民部尚书唐俭眼疾手快,跳下马背在野猪即将咬到李世民“御脚”之前,与它玩起了“空手道”。 李世民趁机砍死这发狂的畜生。回头对唐俭笑着说难道没看过天策上将杀贼的英姿吗?怎么吓成这样?
* x2 ^& g1 q* K: s9 d' ]# p& }  
- d( |5 Y: r( ~9 z/ k9 W  唐俭回答说汉高祖马背上得天下而不以马上治天下,陛下以神威圣武平定四方,何必对着一头野兽显摆?李世民大悦,为此停止打猎,不久又加授唐俭为从二品的光禄大夫。% h! C  q& R& g# {3 |2 t
  
9 R/ C5 Z# L: X# Z% V+ h7 O  而另一个人打猎却没这么好运气,打出了大麻烦,他是安州都督吴王恪。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63)
) y: h) x/ \  C                                                              4 x! V! _/ u* z- P
                             # P& \  l, X# |; |. v6 F
  作者:沁园春
1 q1 ~% U$ z& Q& l. m5 K                    ! q% {$ p0 d- s
  
* T! h& v$ M3 e; l  
1 l+ c# `, @+ B5 Y/ Q1 E% G# t1 H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也喜欢打猎,可是有些不守规矩,发生了扰民事件。侍御史柳范上书弹劾,李世民知道后决定给李恪一点教训,免去他都督官职,削减封户300家,并对他“心腹”权万纪发出严厉警告,责怪他不能匡正吴王的错误,并说出三个令人害怕的字:罪当死!+ [, D4 A9 X8 _7 l5 c2 J
  . B4 X3 G9 F; l4 F" l
  这本来是应该让反对派“过瘾”的一件事,没想到柳范却不领情,说连房玄龄都不能阻止陛下狩猎,怎么能能怪权万纪呢?意思很明白,这事要怪就怪李恪,干权万纪鸟事!李世民大怒,拂袖而去,跑到里屋摔凳子去了。过了许久,他气消了,又单独召见柳范,问为何要当面羞辱他。
1 _% o4 U9 S% n6 I% m: i  $ D; I5 l1 e" W$ G
  “陛下仁爱贤明,做臣子的不敢不直言!”" V( g1 W2 @; c1 P" w. a, E  r, R
  
( ]) ~! B) A5 O- W. V9 e  这就是柳范的回答,可以想象,贞观一朝,像这样正直的官员何其多也,屡屡匡正李世民的错误。有这样一大群优秀的人才辅佐,加上李世民的博大胸怀,能出现世代称颂的“贞观之治”,看来也是历史必然。
& C: H" X, r. N  
& |# n4 m. }# v) j  贞观十二年,唐朝发生了一起重大政治事件,这就是李世民修订《氏族志》,不就修一本书嘛,有什么大惊小怪的?5 @( [. X+ @; P' U4 o( `" C7 C8 _
  : `% K  X/ D4 }- g+ }1 u
  不要小看这本书,那可是小中见大的“重量级”大事。因为唐朝本来就以关陇贵族为主,加上山东、江南士族以及部分庶族地主,正是在这些“股东”的支持下一齐建立的。为了中央集权的巩固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李世民除了在政治、经济及军事上有所作为外,还十分注重协调统治集团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氏族志》的修订,便被视为其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3 {4 [: W7 F4 K2 X4 @. ^& ^: ?7 W
  
6 c. k. y# E! ^  氏族,就是士族,而在唐初有“权威认证”的士族都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遗留下来的旧士族。这些到底是什么东东?这里,有必要简述一下他们的“光辉历程”。
& r3 D# [/ o$ G  
0 z+ C5 g* u& g4 }  士族在东汉时期开始崛起,源于他们强大的地主经济实力,发展到后来,要想做官,都要先看你的门第出身,只要有士族的牌牌在手,绝对优先考虑。魏晋时期,政治上出现九品中正制,更让士族特权完全制度化,成为所谓的门阀,门阀以外的称为庶族。两者不但政治地位悬殊,社会地位也相差十万八千里,甚至不能通婚,连生活习俗都有严格限制。
  ^% g0 |& G* ?6 \  
& g1 b+ x* D6 O% B9 {5 P: c5 B8 I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战乱,士族遭遇很大打击,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士族的品牌价值依然不容小看。唐初时期,他们仍然是人们心目中的贵族,拥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连李唐皇室在这方面都要稍逊一筹。正是拥有这些资本,山东士族便以自己门第高而高高在上,甚至在通婚这个大问题上都不把皇室放在眼里。李渊早就对此耿耿于怀,公开批评他们自高自大;而李世民更是对他们借其它家族想“攀高枝”的心理,心甘情愿出高价被敲上一笔聘礼的卖婚行为非常不满,指责这是挂羊头卖狗肉。为了提高李唐新贵们的社会地位,巩固政权,李世民下令进行士族大普查,统一全国谱牒,为什么一定要干这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6 N- ^1 n" t2 S
  
! J6 Y$ d* o( r' d) R8 ]3 t  1,刊正姓氏,对全国的士族身份进行重新认定。4 M  M& r$ p) p6 p6 `6 ^. K
  1 e. d/ P% N+ \: l5 `
  2,考其真伪,打击冒充士族的“假冒产品”,这是一个细致活,要进行严格的“审计”和考证,其主要方法就是“质诸史籍”,就是说找历史根据追查先世身份。: K6 ^! }1 J7 F: o
  
0 F. ~2 z/ N# @; g% E. w6 W8 `  3,褒忠贬奸,其实就是对拥护李唐王朝的进行褒奖,而反对的就是打击了。这是基于维护政权的现实利益考量,因为在古代,宣扬忠君思想才能更好的维护其统治——支持我就是忠,反对的自然就是奸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4 09:17 , Processed in 0.02739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