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原汁原味释读《韩非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09: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4、《亡征》、《安危》、《三守》———守紧门户、小心失身6 x/ C  h$ O+ X5 P6 H6 S
  
& J' h& c- W1 F/ G" G  首先声明一下,下面的文字不是给青春期小女生看的,这里所要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对韩非所呈现的对象而言要远高于青春期的小女生,尽管我认为青春期的小女生同样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教父》中的黑帮老大唐*克利昂这样告诉将要接班的迈克*克利昂,“女人和小孩可以粗心,男人却不能”,其含意大约是:女人粗心最多不过贬值,小孩粗心还有将来可以弥补,而男人粗心就要丢掉自己的性命。唐*克利昂的话正好可以作为君主处境的注解。
% X( r2 s6 {+ W9 ~% H- @  ! |) O0 [2 D7 @3 }6 R1 ^3 ]
  前面是对君主之道的理论上阐述,下面是韩非通过对国际形势的长期观察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总结出的国家灭亡的征兆,总共有47条之多。韩非子抽丝剥茧的分析力在这里尽显无疑。这47条绝不像云游江湖的星象命理家那样信口开河,无中生有,而是句句后面有根据,条条里面有道理。47条带血的经验教训排山倒海般袭来,一浪接着一浪,回还反复,连绵不息,没有几个当事人不被吓得手脚冰凉,心惊肉跳,就是今天无权无势的我看来也不得不折服于韩非的魔力。
( E! {1 M; d4 h& T  F  
8 k. r5 t7 c9 q  需要提醒的是,在韩非的语境中,国即是君、君即是国,如果君主亡了,国家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虽然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多少有点问题,君主灭亡不等于国家灭亡,但在没有民族观念的战国,不能以今天的观点苛求韩非。- m8 w5 |6 R! X3 s- f6 S
  : _7 u" t( v' j$ z3 }7 A0 p  q; Z# B
  这47条的可怕之处是来源于生活中经常为人所不注意的细微之处,如常理、常情、瞬间的欢愉、不必要的怜悯慷慨、懒惰、贪婪、不忍心、难为情、虚荣心等等,亡国的征兆总由从这些小事物一点点发展出来,君主之道并不是执意与君主的幸福生活为难,只是着眼点不一样,韩非指明的是一条通向权力长久稳固的道路,而不是片刻的欢愉。疾病的发展并不依赖于药的甘苦、历史的发展也并不总是以浅薄的满足为转移。君主本应该有另外一套标准,另外一种活法,谁让你是君主?
9 U8 @% H& d  @  
! x9 C$ [1 }' I* S  这里,韩非不改分析家的本色、很负责的告诉我们,这四十七条并不是粘上就亡,只是一种可能性,一个概率,当然粘的越多、程度越深,亡国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韩非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中国文人危言耸听的独断语境中是凤毛麟角。下面还我们来看看这可怕的四十七条吧!后面附带有我一两句评论算是赠品。
6 [. E/ ]9 C  x  1) 君主的国家小而臣下大,君权轻臣权重,可能亡国。评:权力金字塔颠倒180度之后还能立稳么?
2 f7 ]- S) x! J4 N1 n9 D2 C7 @  2) 不重视法令,一味搞权谋,不注重内政,一味依赖外交,可能亡。评:看见了吧,法令、内政才是安身立命之本,一味搞权谋的是小聪明,要不然怎么说弱国无外交,而不说弱国没有善于搞外交的人呢?
4 W  b! g  O( t$ V  3) 群臣喜欢旁门左道的学问,官府的非决策人员喜欢抬杠,商人把财富放在国外,老百姓喜欢内斗,可能亡国。评:好钢要用在刃上,肥水不能流外人的田地。
+ t; C9 b; @* a1 v2 P" z  4) 爱好宫殿、楼阁、池塘、车马、服饰、玩物,把老百姓搞的贫困不堪,不遗余力的奢侈浪费,可能亡国。评:高消费的时候一定要想想谁来买单。
# H, z1 B& ~" g% v  5) 干什么事情都求神拜佛,不是黄道吉日就什么都不干,可能亡国。评:封建迷信害死人。
) z$ o' `* H1 ~0 v% _  6) 谁的职位高就听谁的,不用他人的意见进行验证,只用一个人传递消息,可能亡国。评:官高就嘴大么?掐断信息的瓶颈就相当于掐断君主的脖子。/ O5 @* W( B' P7 q7 R; E) p! n+ @- a2 D
  7) 官职可以考权势求得,爵位能够用金钱买到,可能亡国。评:永远要记住官职和爵位只能君主给。我不给,谁也给不了你。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09: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8) 没有执行力,没有决断力,没有原则立场,可能灭亡。评:这还是爷们么?- f% k/ i8 G/ v6 E; b
  9) 贪得无厌,爱占便宜,可能灭亡。评:我的地盘是天下,我的财富是全国。
2 F: |9 w$ o# L5 P  10) 喜欢浮夸而脱离法度的言词,爱好争辩而不讲求实效,可能灭亡。评:当罗马军团打来的时候,希腊人才发现他们能抵抗罗马人的只有哲学。
% H4 u& F! W' d$ ^# ^  11) 轻易地流露出身内世界,心里藏不下事情,可能灭亡。评:好朋友不一定就是好君主。
: v; z: M3 l3 Y% Q1 K/ k3 m( I  12) 凶狠暴戾没有亲合力,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可能灭亡。评:刚看完NBA,网队输掉了比赛,要说一句篮球是五个人的比赛,个人能力再强,没有队友的帮助也赢不了比赛。: H9 o& z- u$ r
  13) 依仗有盟国撑腰而轻侮近邻,凭借强国支持欺负小国,可能灭亡。评:自己没那两下子就别去逞能,天下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给你做靠山的盟国出卖你没商量,你打赢了,他坐地分赃,你打输了,他会落井下石,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出来混迟早要还。' I0 X( e( k% e+ b, i5 X5 W6 `
  14) 让那些外来人士参与国家军机大事,而又任凭他们把钱财寄存在国外,可能灭亡。评:这不是明摆着被骗么?
- d: U$ j- e# v  15) 民众只信任相国而不服从君主,君主宠信相国又不能废除他,可能灭亡。评:被人架空了,知道不?; N5 o: H1 F7 V5 U$ R  I
  16) 放着国内的人才不用,而求外面的人才,可能灭亡。评:外来的和尚不见得会念本地的经。% }- n* ^0 k1 X* R8 A- f
  17) 轻视嫡长子,庶子和嫡子并重,接班人还没有确立自己就先挂了,可能灭亡。评:有多少英明的君主栽在这个问题上。
2 P4 n3 J) [; Y  18) 狂妄自大不思悔改,国家混乱还自我夸耀,不管本国的实力而轻易与邻国为敌,可能灭亡。评:这不就是隋炀帝么?高丽将是他永远的伤痛。
4 P8 W, V' V) w/ k" t2 {0 s* P  19) 国家小弱而不降低姿态,力量不强而不躲避强敌,没有礼貌而侮辱强大的邻邦,贪婪固执而不善于外交,可能灭亡。评:实力弱就识趣点,国家小就别去找打。/ s2 H* g9 W" C2 L8 i# F
  20) 已经定下了太子,又从强大的对手那里讨老婆,太子的处境就会很危险,这样群臣就得考虑站队问题,可能灭亡。评:立太子是对的,再给太子树立对手就不应该了。
- n  h+ f# I! \: J9 D9 S& H; x  21) 胆小怕事没有主见,早发现问题而不敢解决,知道怎么回事又不敢执行,可能灭亡。评:想想老话,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j3 s6 n7 f3 k! J6 c& o+ [+ C
  22) 君主出门在外,家里却立了新君,在外面当人质的太子还没有回国,国内又另立太子,国家出了两个头,可能灭亡。评: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一山不容二虎。
( {( I+ f3 A8 K2 x& e+ k  23) 折辱了大臣却又亲近他,惩罚了小民又反常的使用他,这些人不会忘记耻辱,而君主的亲近又给了他们某种机会,他们会萌生劫杀君主之心,如此者,可能灭亡。评:亲近他就别伤害他,伤害他就别亲近他,别在自己身边埋定时炸弹。
- `1 g9 K! y0 Q* ]; i1 _# w  24) 同时重用两个大臣,君主的亲戚势力强大,纷纷内结党羽外交强援来争夺权势,可能灭亡。评:控制,控制,还是控制!* Y2 t8 q+ c3 ]* v* j: L: L
  25) 爱听耳边风,宠信能让自己开心的人,内外悲愤而竟干违法的事情。可能灭亡。评:养非所用,用非所能,没有法度,不亡何待。  O2 k) u' u" U8 Y! y
  26) 怠慢大臣,对亲戚长辈没有礼貌,劳累百姓,滥杀无辜,可能灭亡。评:抛弃群臣、亲戚、百姓,也终将被群臣,亲戚,百姓所抛弃。
; v& H6 t( l- Q9 o2 z9 h  27) 好用智巧改变法制,经常以私行干涉公事,法令朝暮更改,号令前后不一,可能灭亡。评:权宜之计不能代替作为根本的法度。" J7 r: V) L8 v& ^5 b$ R
  28) 没有险要的地形,没有坚固的城池,没有物资储备,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就去攻打别的国家,可能灭亡。评:兵者,凶器也。
  u2 x; f/ |7 F  29) 家族成员短命,君主接连死亡,小孩当君主,大臣专权,扶植外来人士作为党羽,数次割地换取外援,可能灭亡。评:短寿是自然灾害,谁也挡不住,看来只能优生优育,锻炼身体了。
7 }( B% {; S; D* v& w  30) 太子尊贵显赫,党徒人多势众,与各个强国都有交往,个人威势过早形成,可能灭亡。评:太子党也是党,是党就要消灭。
( j" x: P+ N: V* @& D1 c  31) 性格偏激,举措轻率,情绪易怒而不思前想后,可能灭亡。评:冲动是魔鬼,操盘手必须思虑全面,性格稳重。
( z4 T& |0 _  g) m8 E) n+ s% b  32) 性情容易发怒而喜欢打仗,但又不注重战争所依赖的农业和军队建设,可能灭亡。评:想玩也得问问自己有没有这个实力。
! r/ R3 b2 M9 c+ I  33) 贵臣相互嫉妒,大臣权势太盛,在外结交敌国,在内困扰百姓,专注于攻击仇敌,君主不加以诛杀,可能亡国。评:这可不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农民家的狗与鹅在厮杀,损失的都是自己的。
  ~" M) N1 ^! R7 I, Y/ K  L  34) 君主无能而兄弟贤能,太子势轻而庶子势强,官吏软弱而民众剽悍,这样的话,国家就会动荡不安,国家动荡不安,可能灭亡。评:优胜劣汰,自然之理也。
7 h) X/ \$ G" v6 r* ?+ [- r4 J  35) 君主怀恨不敢发作,搁置罪犯不敢用刑,群臣暗中憎恨而更加忧惧,长期不知道结果,可能灭亡。评: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长痛不如短痛;夜长梦多,迟则生变;当断不断,必留后患,这些话不都是白说的。
& |' D' z8 s& B8 N; F, q2 s  36) 出征的将军权势太重,边疆的官员地位太高,独断专行,擅自行事,可能亡国。评: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不是完全不受限制,适当的放权加重要环节上的限制才是上策,安禄山可不是一日养肥的。+ R2 }1 [! |) [
  37) 老婆淫乱,老娘包养二爷,内外混杂串通,男女没有分别,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权力中心,可能灭亡。评:父子两代带绿帽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带完绿帽子还要调脑袋。
5 ^1 v5 b4 C* j7 \" `. H! g  38) 大老婆贱而小老婆贵,太子卑而庶子尊,高级官员轻而通报官员重,这样就会导致内外错位,内外错误,可能灭亡。评:天地之间,物各有位,不能坏了规矩,其实无论法家还是儒家一样讲求秩序。2 W/ i$ [( `1 O! Y
  39) 大臣过于贵重,私人党派势力太强,封锁了君主的决定并且专断国事,可能灭亡。评:谁势力太大我就扳倒谁,谁让我说了不算我就收拾谁。
5 Y( Y& W" K# ]: ~  40) 豪门贵族的加臣背委以重任,历代从军的功臣却遭排斥,乡村里有名声的人得到选拔,在职官员立功却被抹杀,推崇私行而轻视为国立功,可能灭亡。评:物以稀为贵,不一定物以稀为用。- L& q7 c, C% C( h8 E& u7 H. }2 L
  41) 国库空虚,大臣殷实;常住居民贫穷而寄居者富有,耕战之士困苦,而工商业者富裕,可能灭亡。评:你让给你办事的人受苦,谁还会给你办事?
; f& u; l  K- ]/ }( w7 L4 A  42) 看见利益不去追逐,觉察到祸乱而不想办法避免,对军国大事一知半解、却下大力气用仁义来粉饰自己,可能灭亡。评:仁义的虚名不能当饭吃。
4 B0 N7 r* R% v7 X# z/ Y  43) 不遵行君主的孝道,而学习常人的孝道,不顾国家的利益,而听老妈的话,女人当国,宦官掌权,可能灭亡。评:看见了吧,尼采说得不错,君主的孝道和常人的孝道是不一样的,听老妈话找不到可心的媳妇,也治理不了国家。$ M- y# o. M( H/ Q
  44) 言辞敏捷而心中无法,智慧高超而缺乏策略,君主多才多艺而不以法度行事,可能灭亡。评:治国不是才艺表演,要的是实用,如求实用,除用法之外,再无其他,所以不如将聪明才智用在法上。! b' L; z2 H: @9 Q
  45) 身边的人进用而故臣被辞退,无才之人得到重用而有才之士蛰伏,没有功劳的人贵重而劳苦功高的人卑贱,这样下面的人会怨恨,下面有了怨恨,可能灭亡。评:如果拍马屁能有好结果,那么谁也不愿干活。
0 `9 h! ~* k9 _, [2 ~2 e! ^  46) 亲戚和大臣的俸禄超过功劳,旗帜车服超过规定,宫室的供养太奢侈,君主不加禁止,臣下的欲望就会没有止境,臣下的欲望没有止境,可能灭亡。评:功与赏要成比例,这样臣下才会明白赏赐是要用功劳才能还来的,不然就会有非份之想。4 o5 v2 h9 q. \1 y/ V
  47) 君主的亲戚与老百姓杂居一处,总是欺负邻居,可能亡国。评:看在他们缴粮纳税,保家卫国的份上保护他们一下吧。
$ A1 H* r" B7 c  Z  君主同志们,请对照此47条差阙补漏,由于时代的关系,这其中的某些说法已经失去参考价值,但里面蕴藏的为君之道经过2000多年却仍然鲜活,仿佛发生在昨天。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09: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韩非不厌其烦的列举了各种灭亡的可能之后,进入总结阶段,《三守》和《安危》就是从各种事实中抽象出来的要点,其中《三守》侧重于为君,《安危》侧重于治国。《三守》和《安危》就是君主的“”八荣八耻”$ h/ v5 S8 m+ K+ S: {' Y- |8 ^
  
8 ?3 J' H, y. \/ `* u  在《三守》中,韩非旗帜鲜明地举出了君主应该恪守的三条准则:
, R: G4 W. h" ]  1、深藏不露:
4 ?8 u+ m4 a8 g1 @# n3 h: R  这是韩非学说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从《主道》到《有度》再到《三守》,韩非不厌其烦地向他的读者灌输这条原则,恨不得打入君主的骨髓。韩非对这一条的理解可谓深矣,既有现实中观察,也有理论上的升华,但韩非再说这些话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想过给像我这样善良的人们在心理上造成了怎样的伤害。我向韩非哭诉道:“You hurt my hart!”,韩非面无表情,用冰冷的口吻对我说:”人性的,太人性的!”。对于我这样一名斗升小民来说,能够与朋友或者恋人分享思想,交流感情,互倾心声是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刻之一。人类孤独的根源在于自己难于了解,又不愿意去了解他人,如果人人都能打开心灵,敞开心扉,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我不相信在君主没有这种心理需求。可是由于君贵臣卑的等级存在,职业君主必须牺牲个人的幸福,在个人与外界之间安装一跟信息二极管,从此之后信息只能够进来,不能出去。不难想到在这种状态下,君主必然不会幸福,他必须承受常年的心理孤独,必须努力克制自己作为人类的沟通本能,必须让自己成为自闭症患者。西方有个人文大师对君主的精神状态观察入微,曾经说过:那王冠下的煊赫的国王,不过是一个可怜的囚徒。(记不清原文了,请网友指示)。拿破仑大帝归隐之后曾经坦然当皇帝的日子其实很孤独。沟通的需求无日不在,时时刻刻侵蚀着隔离之墙,所以深藏不露的意识必须天天讲、时时讲,直至从不习惯到习惯,再从习惯到自然。相比于那伟大的权力,失去这点人之常情又算得了什么?东方的佛陀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西方神话中有相反的主题:放弃爱情,就能拥有世界。看来圆满的心灵与不朽的权力永远是矛盾的一对。# W! f2 }- \. G
  
/ V% W$ j4 ^$ a4 P3 B( Y  每个君主的朝廷都有有嗅觉灵敏、演技超群的大臣,他们能够捕捉到君主最阴晦的想法,并能将君主的想法变成自己的利器。他们的力量没有君主大,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唯一的出路是揣摩君主的意思,借助君主的力量。一旦君主的性格、思想被他们掌握,君主就不再是威猛的老虎,而成了大臣手中摆弄的工具。由于他们的手段巧妙而隐蔽,君主很容易被麻痹,经常干着被卖还替别人数钱的傻事。为了对付这些暗中的敌人,君主唯一能做的就是深藏不露。深藏不露,别有用心之臣就无处下手,无处借力,君主就能永享太平。7 G& Z/ L  }1 O9 [
  5 f- q! j& D; [, e" z% v
  $ ]( X. ]: M1 b$ ~# a
  2、 独自掌握刑赏大权:; r" t/ g9 s4 [. W* B# h' ~
  既然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就不难理解君主独掌刑赏大权的重要性了。如果说君主和臣民有什么不同的话,刑赏是最根本分界线,只有君主能够进行刑赏,而其余所有的臣民只能从君主那里接受刑赏。君主之所以能驱使万千臣民,并不是因为身材高,脸蛋帅,而仅仅是因为手中握着可以让人上天入地的刑赏大权。臣民跪倒在地高呼“吾主万岁”,膜拜的不是君主本人,其实是在为君主手中的刑赏大权三呼九拜。君主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谁掌握了刑赏大权,谁就掌握了对臣民的领导权。刑赏大权像君主的行头、用品、车驾、名号一样都贴着“君主专用,其他人等不得染指”的标签,体现的是君主的意志,可问题是行头、用品、车驾、名号这些具体的物品是否别他人染指容易发觉,而刑赏大权是否被他人染指不易却不易发觉。有时候,君主会忘记自己是一国之内独一无二的君主,会忽略是别人围绕自己转而不是自己围绕别人转,也会不自觉地按从众意识行事。某人犯错误了,该罚,非得等有人说该惩罚他,君主才进行惩罚;某人立大功了,该奖,非得等有人说该奖励他,才奖。刑赏沦落需要讨论才生效地地步,已经失去了独有性,君主的权威也会大打折扣。其实行使赏罚,一看事实,二对标准,君主一个人完全就能搞定,用不着别人说三道四,也用不着开听政会。毕竟韩非打造的是专制君主。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09: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3)亲理朝政。2 P3 m" |- V6 U3 C, ]4 r7 R
  韩非推崇无为而治,所以很有一些对韩非思想似懂非懂的人认为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就是君主手段高明,不用自己的亲自动手,每天喝喝小酒、泡泡小妞,唱唱小曲,天下就能归心,其实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望文生义的误解。从历史的经验上来看,古今中外还没有哪个君主能达到这样的统治境界,这样的君主只出现于神话传说中的远古时代和古装戏中的YY。写意休闲的生活与大权在握本身就是矛盾的,只听说过勤奋工作的君主建立功勋,贪图享受的君主无所作为,而没有听说过吃喝玩乐的同时又文治武功。秦始皇是有名的工作狂,每天要批阅的奏折要有120斤之多。刘邦治国平天下,夙兴夜寐,工作量也是不小,虽然有喝酒泡妞做足疗的习惯,但只是工作间隙忙里偷闲的放松,如果刘邦是趁喝酒泡妞做足疗的间隙干事业,敢说得不了江山。汉武帝好大喜功为其短,但也得热爱工作是,以工作为最大满足是他的长处。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等,单就对工作的态度和投入程度来看,都可以称得上是时代的劳动模范。相反地,历史上君主因沉迷于吃喝玩乐,颠龙倒凤而败家辱国的君主不在少数。0 ^- p) l2 z4 k' a
  难道历史上真的没有哪个君主能够同时实现生活美满和事业宏大么?想来想去,还真的没有。不过不得不提的是,因试验而失败的倒有一位。唐明皇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事业干得很出色,对大臣的看管也很严,宰相不管品德多高,才干多大,都是过段时间就换,为的是防止相权过大,张说、姚元之、宋璟、张九龄等一时名臣都要遭受李隆基像搓麻将一样的揉来洗去。可是自从遇见杨玉环之后,李隆基对朝政的兴趣大减,处理政事变得不那么积极,许多事情都推给了宰相和大臣,还用所谓的“无为而治”做自己偷懒的理论依据,结果导致天宝年间高层接连不断地出现许多欺上瞒下的事件,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也趁此机会专权14年之久,这都是李隆基失察造成的。不过李隆基依然手段高明,虽然政治上出现许多漏洞,作为君主,权柄依然紧握在手,无论是李林甫还是杨国忠,都得唯李隆基马首是瞻。可是“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舞衣曲”是李隆基心中永远的伤疤,可以说李隆基对“无为而治”的试验是失败的。
2 h1 V9 f) r5 ^  
; r* |4 o" D5 ]9 N6 _" W  ?  “无为耳治”之所以被人误解,只能怪名字。如果李隆基能听我讲述一下无为而治的确切含义,可能以后就不会那么干,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对李隆基真正起作用的是杨玉环的美色。不害羞地说一句,如果我怀里抱着的是杨贵妃那样的美人,我也不会绞尽脑汁地去思考无为而治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李隆基找得不是“无为而治”做借口,也会用什么“轻轻松松掌大权”,“爱江山更爱美人’的说法做自己泡妞的借口,所以还是让李隆基继续泡他的妞,我继续谈论我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其实专有所指,是一种非常具体的掌权手段,并不真的是什么都不干。就像有副漫画的名字叫无题,并不是这幅画真的没有题目,“无题”就是题目。电影《英雄》中的英雄不是叫无名么?其实人家并不是没有名字,名字就是无名。呵呵,有点像玩文字游戏哦。“无为而治”是针对君主不处理具体的事情而言,君主要做的只是一些提纲挈领,根本宏要的事情。比如说用人,比如说制定标准、规范和法度,比如说参验,比如说隐藏自己的心思(这项任务也很艰巨哦),比如说锻炼身体,培育优良的下一代,如果与时俱进的话,君主还需要主抓造神运动以保持自己独一无二的教父地位。这些事情都关乎君主的生死存亡,任何一件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千头万绪,无限内涵,要做好都不简单。无论君主的天赋有多高,能力有多强,但要面对深邃的宇宙,复杂的人性和难以把握的历史进程,总是显得那么渺小,所谓的掌握命运都是展示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铁律千古不变。所以,君主同志们,让我们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勤奋地无为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09: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君主如果不遵守以上的三条要点,就会遭受如下三种后果。0 o, ?( o1 @% x  [9 y
  1) 明劫。危险系数:★★★★★,隐蔽性★,治理难度★★★★★。
2 U; \& x+ s# Z7 i) J/ [  明劫就是明目张胆地劫持君主,一般来说多发生于大臣篡权的最后阶段,内政外交军事大权已经完全落入大臣手中,此时的大臣俨然已经是无冕之王,完全与君主离心。凡是他反对的事情根本无法通过,凡是他赞成的事情没有人能组织,依附他的人才能生存,反抗他的人没有好下场。君主已经成了傀儡,只是他手中的橡皮图章,除垂拱之外,别无其他作用。此时君主如果再想夺回权柄除铤而走险碰运气之外别无他法,东汉末年曹操对汉献帝便是明劫。- X+ N# [/ }& y. t  R
  2) 事劫。危险系数:★★,隐蔽性★★★★★,治理难度★★★。3 [$ H) f0 V/ c2 M, ?
  如果说明劫对君主来说感觉是被抢,那么事劫对君主来说感觉是被骗。很显然君主失察就会被大臣用事情劫持。由于有前面的基础,所以事劫很好理解。大臣运用《说难》之中的方法赢得君主的信任,然后利用君主对具体事务的不了解,诱使君主对他设下的骗局进行投资。如果取得成功,好处是自己的,如果失败,便把包袱和黑锅甩给君主。事劫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大臣正好利用了君主对具体事物不熟悉的盲区。事劫的危害虽然没有明劫与刑劫大,但却是明劫与行劫的起源,所以应该引起君主的高度重视。要消灭事劫,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参验,对于参验,前文已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8 L- ~/ L  t, u9 M; G# y7 I
  3) 刑劫。危险系数:★★★,隐蔽性★★★★,治理难度★★★★。+ v: s/ c9 x3 M8 I6 j
  如果说事劫是开始,明劫是终结,那么刑劫就是中间最关键的环节。刑劫就是君主生杀与夺的大权被大臣专擅。这是君主处境恶化的一个显著的标志,韩非认为老虎之所以为百虎之王,就是因为爪牙之利无人能敌,比之于君主,生杀与夺的权力就是君主的爪牙。老虎失去爪牙,就无法威慑百兽,君主失去爪牙,就无法节制群臣。刑劫是君主失势的一条分界线,没有失去生杀与夺大权之前,君主能有可为之,一旦失去生杀与夺的大权局势就很难扳回,会一路向明劫发展而去。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09: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韩非在讲了三防三劫之后,又谈到了治国的七安六危,《安危》一篇是也。其主旨依然是对任法的弘扬,也可以算作是一篇对任法的综述。
; C) B( ]' J. E: Z3 S  七种能使君主安稳的做法是:1)赏罚依是非而定;2)福祸与善恶相关;3)死生决定于法度;4)人的才能有大有小,但君主对所有人没有主观上的喜欢或憎恨;5)人的智慧有高有低,但君主待人的方式不以他人的诋毁和赞誉为转移;6)凡是有依据,不任意而为;7)讲求信用不耍弄诈术。8 E0 I% Y& G' F( X. L
  六种使君主危险的做法是:1)依法应该惩处的却受到君主保护,即循私枉法;2)依法应该保护的却得到君主的处罚,即以私代法;3)从别人的损失中获利;4)从别人的灾祸中取乐;5)危害别人的平安;6)所爱的人不亲近,所憎恶的人不疏远。
7 J4 Q& _+ i5 u  纵观韩非的法制概念,不外乎以下要点:. J2 Z6 Q$ J2 d; P! z0 F
  1) 法度是君主、国家的根本。
$ F7 t; g, y5 u3 `/ Y! k' B/ U& e  2) 法应该遵循天理人性的基本规律。
0 Z# U7 f5 m9 J' n  3) 法是臣民行动的准则。: _& K4 F7 ?1 N3 F% I# Y/ \; R
  4) 法能调动社会各阶层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7 h" P! q) s) U" S6 q+ B& y
  5) 不以私害法,任法不任情。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19: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御下
( L; _% H' f; {$ Y9 f  这里的九篇文章基本都是围绕君主御下的方方面面来谈,上一章《主道》与本章《御下》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主道侧重于君主对自身的认识与要求,御下则是关于鉴别、利用和控制臣下的方法与方法论。春秋战国时期政权的变更无外乎两方面因素,其一是亡于外部敌人,其二是亡于内部敌人。相比较而言,亡于内部敌人所占比率更多,而且许多亡于外敌的情况也是由于祸起萧墙引起的。在民族观念、国家观念还没有完全清晰的农业社会里,一个精悍的小国完全有可能吞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大国。因此可以说,内部敌人是君主的头号敌人,内部问题是君主的头号问题。韩非在御下方面着墨最多也就不足为奇了,这里有韩非最犀利的剖析,最幽微的论述,最华丽的笔触和最深厚的情感。5 E. w( {: C) O3 f# e
  
- s+ ?2 \& S! D# Z0 I9 ^( H  1.《爱臣》与《人主》——有一种爱叫掌控
% N) s. Q/ ^8 a+ s% k6 I# @+ t  初看题目《爱臣》很容易让人想到儒家的思想——明君贤臣,相亲相爱。其实不是的,在韩非的世界里,君臣之间只是基于利益的相互利用,没有超脱于利益之外的爱。那时候人们写文章有时用开头两个字做文章的题目,可能韩非一时没有想到更好的题目,依从了当时的习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爱臣》是一篇与情感无关的文字。5 a6 I: |* H5 G$ K$ E
  韩非开门见山就告诉我们君臣之间的秩序并不是建立在伦理道德、等级制度、情感维系之上,君臣关系的基础是赤裸裸的实力对比。虽然通过伦理道德,等级制度,情感维系等等手段,君主非常容易从大臣那里遭到君主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并不是平空而来的。君臣之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却有无缘无故的恨。受到君主宠爱的大臣,报答君主的不是竭忠尽智,而是图谋不轨。由君主而得富贵的大臣不想着感恩图报,却想着取而代之。大臣之不能图谋不轨和取而代之,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实力不济,不得以而为之。一旦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所有的伦理道德、等级制度、情感维系全部统统撕掉,君主面临的将是大臣赤裸裸的夺权。而大臣之所以能够敢于向君主发起挑战,全是由于君主的掉以轻心、妇人之仁、安逸恶劳或胆小怕事造成。
5 `) ]3 n/ O3 K& s$ `  《爱臣》中有“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人主》中有人主之所以身危国亡者,大臣太贵,左右太威也。在这里韩非一如既往地延续他的逻辑,“洪桐县里没好人”,大臣对君主无所谓忠诚,只是实力不够,就像今天的男人无所谓忠诚,只是受到的引诱不够。如果以更广阔历史空间考察韩非对贵臣、宠臣的品质定位,无疑显得有点偏激,即便是最不可信任的宦官群中也依然有高力士这样衷心耿耿的楷模,大臣中更有诸葛亮这样只手遮天又忠心耿耿的大臣。在“吃人”的历史中确实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有能力夺权,但却遵从内心的道德法则,尽了做大臣的本分。可韩非说了,良心战胜利益的事情或许有吧,或有没有,谁知道呢?君主的安全总不能依赖于平时看不清,摸不准,靠碰运气才能撞上的良心吧?靠人不如靠自己,靠撞大运不如靠实力,所以君主的安全应该一种稳固的实力对比格局之上。
9 k1 _% ^% f& X7 p( R* x  大臣能够威胁君主的唯一有效武器就是他们的实力,所以君主的安全正是基于控制好大臣的实力,大臣的实力表现在经济的富有,地位的尊贵,权势的威盛,这些都是君主所要防备的。君主只有在实力上对大臣形成了绝对优势,才可以说自己是绝对安全的,同时也是对接班人的负责。君主对臣下的信任,臣下的对君主的感激虽然听起来虽然感人,但权力之争根本不相信眼泪;君主不可能仅凭借显赫的威望和高超的政治手腕就能把臣下玩弄于鼓掌之中,如果没有绝对的实力做支撑,到头来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君主最简单、最根本的控制臣下的办法就是限制臣下的实力,除此之外,其余都是不可靠的。韩非的理论道出了后世开国君主心中的秘密。每当新朝建立,君主的首要任务就是消除战争期间不得已形成的异己势力集团,对待大臣不是杀头就是杯酒释兵权,对待地方势力的威胁,则软硬兼施进行削藩,直至君主对大臣,中央对地方在力量上形成绝对优势。君主的实力一旦小于臣下的实力,君主就失去了驾御臣下的基础,也就是失去了威势。按照实力决定秩序的规则,臣下取代君主只是个时间问题。- ^' V. ]' L( z7 j
  , P4 j4 @- @0 Z* E7 e0 l% a& {
  然而这里有一个很明显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君主必须依靠许多大臣才能治理国家,这就需要对大臣进行授权,如果大臣取得成绩,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奖赏,那么如何保证大臣手中的权力是君主所用,所获奖赏对君主无害呢?因为权力只是一种工具,它即可以用来贯彻君主意志,也可以用来为掌权者谋私利。韩非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尽之以法,质之以备”,就是将法作为大臣的行为规范,立足于防备,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在法中有详细规定,一旦超越雷池,面临的将是严惩。大臣的爵位高不要紧,如果职权大就需要注意;大臣的帐下有许多人马没有关系,但他们之间只可以是工作关系,不可以存在工作关系之外的效忠关系;大臣有钱没关系,要看他是不是把钱用在收买人心,修守战之具上;归根结底就是对于权力这个敏感的东西,大臣只有临时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有权力归君主所有。君主并不在乎大臣的爵位很高、穿着装饰跟别人不一样,享受的待遇高等一等,哪怕见了皇帝不磕头也没有关系,这些东西只能够满足有功之臣的虚荣心,但对君主无害。秦王嬴政遇见大军事家尉僚客气的像小学生一样,又是牵马、又是引路,还赐给王服,但对于兵权,秦王就不会这么慷慨了。君主也不担心臣下有钱,相反有时候倒是希望臣下有钱,贪恋于物质享受的臣下对君主是安全的。明白其中奥妙的君主赏赐有功之臣多用爵位和金银,而对于职权的授予则是另外一套规则。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19: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2,二柄———一手萝卜,一手大棒1 I3 N6 V0 v. w
  韩非在向君主讲明制臣的必要性之后,马上又提供了制臣的武器。这是一种双手武器,必须同时使用才能发挥威力。一是刑罚,而是奖赏。形象一点讲就是一手萝卜,一手大棒。在讲解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训练动物的过程。马戏团进行表演的时候,不少动物都能作出他们在自然界从来不曾有过的动作,猴子可以独轮车,狗会做算术,大象能够踏着节拍跳舞等等,动物们精彩的表演博得了人们的阵阵掌声,马戏团也从中大赚一笔,可谁知道动物们台前风光的背后是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情运用。动物训练人员根据动物的特质设计出一个动作之后,通过诱使或者强迫等方法让动物完成,做得对就给予一点食物作为奖励,做的不对就进行体罚。动物的智商毕竟不能跟人比,只有经过无数次的重复之后,动物才能正确的完成动作,其实这也不是动物掌握了动作的要领,仅仅是在奖励和惩罚之下形成了条件反射。" ~. f3 b) k6 z, Y& K3 C4 p9 |
  由此可见,赏和罚的威力是多么巨大,连没有思维能力的动物都能被制得伏伏帖帖,何况万物之灵的人呢?韩非既然认为人与动物一样趋利避害,就不难理解他向君主建议用对付动物的手段对付群臣,从趋利避害到赏对罚错之间是条无缝连接,如果认为趋利避害正确,那么赏对罚错就在情理之中。由此也可以看出韩非对君臣关系的界定。君主与臣民之间是一种主人与奴隶的关系,根本不存在平等,所有的资源都归君主一个人所有,没有卢梭的契约,也没有罗马人的共同体,就像公司,君主是老板,所有臣民都是雇员。韩非既不指望臣民能够克己爱人,也不奢求他们能舍小家为大家,他甚至反对那些怀有这种想法的人。如果有人告诉韩非说以天下为己任,我相信韩非的回答是,天下是君主的天下,与你何干?你只要专心干好你的事情就行。韩非心目中的理想臣民是关注于自身利益的人,只有针对这样的臣民,赏罚才对他们有效用。 韩非认为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利己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才为君主打造出赏罚两种武器,而那些利他多余利己,好文胜于好质的人,则遭到了韩非无情的打击,韩非将他们定义为社会的无用之人。) H! j- h8 V" K. y" {9 V2 v$ `! |
  
* C3 c9 ~$ e6 H8 e  利己的人最关心的莫过于增进自己的利益,最害怕的莫过于自身利益受损,凡是能增进自身利益的事情都会满心欢喜的去做,凡是会损害自身利益的事情都会小心翼翼的避开。君主正是利用臣民的贪婪和恐惧的心理实现了得到了想要的结果。赏和罚像一根风向标,明确表达了君主的意志。商鞅在城门仅仅立了一根木头,整个秦国都知道从此之后朝廷要说话算数;曹操在洛阳北城的衙门口摆了五色大棍,附近的太子党都知道现在胡作非为行不通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政府在法律和政策赏对个体工商业者进行鼓励与保护,于是整个社会下海经商蔚然成风,经济为之一振。
) A' K: G4 U# Q0 D- }2 e# T  u  韩非看得很清楚,臣民之所以围在君主身边做事,并不是崇拜君主的超凡魅力,也不是发扬什么集体主义精神,每个人的头脑总都想着同一个事物———利益。韩非与马克思一样,擅长透过现象看本质,臣奉君命的本质是君能给予臣利益,君能制臣的本质是君比臣实力强。上层建筑总是跟着经济基础走,表面现象总是围绕内在逻辑转,一旦经济基础、内在逻辑发生了改变,经济基础与表面现象随之会发生改变,君主切不可因表面的光鲜麻痹了对本质的判断。战国年间,乐毅率领燕国军队大败齐国军队,击破齐国首都临淄,齐泯王率领一小股随从夺路而逃。以前的齐国是东方的霸主,周围的小国见了齐泯王都是客客气气,遇到不公平的待遇也是忍气吞声,养成了齐泯王自大傲慢的心态,可是现在形势变了,齐泯王已经没有了让人畏惧的实力。逃命之际,齐泯王却依然像以前一样拿自己当大国的领袖,结果处处吃闭门羹,后来因得罪楚国大将淖齿被虐待致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3 21:57 , Processed in 0.02519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