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历史罪——不忍细读的史案真相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20: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纵火犯薛怀义也知道不妙。他忐忑不安,提心吊胆,拿不准武则天会怎样处置他。可是几天过去,武则天没有动作。薛怀义就犯嘀咕了,以他对武则天的了解,这个事儿不仅不会饶他,而且不会轻饶他。以女皇说翻脸就翻脸的个性应当是雷厉风行,怎么会没动静?这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片刻安宁吗?
8 [$ X8 h4 i0 H& q2 r* J# R  / n. `: [$ G* F' n: a$ ~
  对明堂和天堂失火一事。朝廷大臣当然要议论,有的意思是,这是上天给予的警示,武则天应该下课。还有的是拍马屁,这是祥瑞,吉祥的预兆。怎么呢?有根据,当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在过河的时候天降大火,后来周武王果然打败了商纣王。由此推理,大周也必定兴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搞得武则天心里也不安,谁都愿意听好话,可好话的真实成份有多大?哦,一场大火把神圣标志给烧了,倒成好事了。这不扯淡吗?武则天更相信这是上天的警示。因此,薛怀义这一把火不单烧毁了大周王朝的标志性建筑,还给武则天留下深刻的心理阴影。
3 i. l0 a7 F" P- m! `  
: e; o9 |* R# b- J  表面上是一派风平浪静。薛怀义毛发未损,纳闷中度日。# U( e& D" _; x  h! D
  半个月后,就在天载二年二月四日这天,薛怀义突然死了。1 a4 y8 q) f7 k' k/ R
  不用说,所有人这时都会想到,一定是武则天秘密杀害了情人小宝。她不公开杀,是因为怕丢脸。薛怀义纵火烧毁的明堂和天堂,罪大恶极应当处死,这合情合理,可问题是,他纵火的理由是和御医沈南醪争风吃醋。这要是公诸于众,武则天的脸往哪儿搁。看来女皇帝的待遇到底还是不如男皇帝,没听说女嫔妃争宠对男皇帝有什么影响,可对武则天来说,影响就比较坏了。
0 l3 Q/ v  G. V( f5 r' u  这时候,一个叫宜都内人的宫女给武则天讲了一通阴阳之道,说男为阳,女为阴,豢养男宠,是以阴求阳,是走向毁灭,所以一定要除掉男宠。武则天惊出冷汗一身,随即雇凶将薛怀义暗杀。——这个段子出自于李商隐的《宜都内人传》,这是一本小说。小说是什么玩意儿大伙儿都知道,除了虚构就是虚构,可信度非常有限。只能当段子听。
) C+ g) |/ t4 J2 q  
4 S, A; y  \0 W  那么,薛怀义被杀案的真相是怎么样的呢?案发现场在哪儿?作案凶手是谁?0 ?4 ?5 x/ Y1 T" q
  此案有两个版本。先讲第一个版本——
; x( Q* H' F; T! n0 W4 f2 w  案发现场:洛阳宫城内瑶光殿# k" b, d2 A7 S' }$ z
  案发时间:夜晚; o4 J) d$ P# d& ?( m/ O$ Y
  作案凶手:太平公主乳母张夫人率领的一帮武士。3 Y' X8 U1 }+ w& d
  案发过程:武则天召唤薛怀义当晚到瑶光殿幽会。当晚,薛怀义美得直冒鼻涕泡,屁颠颠赴约,却未见武则天,见到另一个女人张夫人,张夫人身后还有一帮武士,如狼似虎扑过来,把薛怀义按翻,拳打脚踢,一顿暴打,将他活活打死。
; P4 w' W$ F4 I$ B' q9 }% C  案情记录:《旧唐书》3 Z9 ~% e$ O; x4 q4 h
  
: b9 g7 N. U7 W$ D! u  版本二——+ n$ A3 j9 K) _5 h3 G
  案发现场:洛阳宫城内瑶光殿' j; O* N1 C  v* \- d& O1 v
  案发时间:夜晚
; E% \) [7 [. b' `3 e  作案凶手:武则天堂侄武攸宁
: V* g0 J7 q, P# R  案发过程:武则天派召唤薛怀义当晚到瑶光殿幽会。当晚,薛怀义美得直冒鼻涕泡,屁颠颠赴约,却未见武则天,见到一个男人武攸宁,武攸宁身后还有一帮武士,如狼似虎扑过来,把薛怀义按翻,拳打脚踢,一顿暴打,将他活活打死。
$ W( B1 h- h; R: S9 @8 j. V9 G  案情记录:《资治通鉴》8 C: o; l  z% Z1 T1 J9 U/ g
  * M3 [: H3 c' o1 s4 |  [
  分析这两个版本,首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总之薛怀义够倒霉的。其次,《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录的案发现场、案发时间和案发过程都如出一辙。只是作案主犯不同,一个是太平公主乳母张夫人,一个是武则天堂侄武攸宁。哪一个更适合作案,或者说更值得武则天信任,而被派去作案呢?
/ i# b! Y1 W0 p  我认为,应当是太平公主。+ y8 l+ P4 s: A* G
  第一,亲属关系上看,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武攸宁只是堂侄。要说信任,武则天当然更信任太平公主,指派她去干这件事更为妥当。
* E/ F9 k1 k5 h  第二,太平公主行事谨慎,有头脑有权谋,深得武则天喜爱。
. v% c- B( [- d& r) y, p& k. B  第三,太平公主是武则天和薛怀义的介绍人。当初是你把这货色推荐来,如今他闯下滔天大祸,你去收场自然是再合适不过。暗杀行动要的就是一个“暗”字,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太平公主自然知道内情,那么何必要让堂侄武攸宁也知道呢。从这一点来看,就算不受武则天指使,太平公主也会长生干掉薛怀义的想法。虽然,薛怀义得宠时并没有深入过国家政治,也不是宰相,但他恃宠而骄,彻底伤透了武则天。自己作为介绍人,多少会受到一些牵连,不如派自己的乳母带人去暗杀,一了百了,既随了母亲武则天的心愿,自己也很安全。当然,这一点仅仅是分析。
! D- ?( e4 [9 @1 V6 X, X: w. z  
4 V: N) ^' L  o$ v/ c* R! ~  薛怀义死后,武则天派人把他的尸体运回了白马寺。尸首在寺内被焚烧,建塔一座。一代美男冯小宝香消玉殒。- x* d  P! r( C9 r& U4 f$ m
   他是武则天的第一个男宠。在这个时期,武则天豢养男宠可以说是一场模仿秀,模仿以前男皇帝们养嫔妃的传统手法,谈不上道德与不道德。后世的人对武则天与冯小宝爱恋一事,没有必要指责和批判。毕竟这位首席男宠不像后来的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一样乱政。他的危害性是有局限的。从根本上看,冯小宝出身市井,而二张出身官宦家庭,二者的远见和理想、野心自然不会相同。冯小宝只要恩宠和地位,二张却企图掌管朝政而得天下。而且,冯小宝是一个人,二张是两个人,力量大,危害也更大,兄弟再无能,还可以排炮攻城,让风烛残年的武则天再度销魂。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20: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嵬驿迷雾
' q6 Q1 |( c  A1 ]& N  
( m- w+ b& q) T( H  天宝十四年对于唐玄宗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众所周知的“安史之乱”爆发。时隔一年的6月,安禄山攻破潼关。6月13日黎明时分,仓惶的唐玄宗李隆基率领家属、亲信——杨贵妃姐妹、皇子、妃子、公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等人逃出长安。人名很多吧,其实没多少人,除了这几个,就剩下一小撮宦官。保护他们的禁军队伍总共也就3000人。
( j) X( B3 Q. J2 |6 q  逃亡队伍从延秋门出宫,沿途经过县城没东西吃,因为县令也跑了。到了中午,唐玄宗还没吃上一口东西。杨国忠就买了些饼拿给他填肚子。这个饥渴交迫的时候,还是老百姓可爱,有的献米饭,有的献小麦,有的献大豆;那些皇子皇孙们可算见到粮食了,用手捧着,狼吞虎咽,很快就吃光了,却还没吃饱。
# W$ D1 B! ]( \  这个情景十分悲惨,大家都哭了,唐玄宗也掩面而泣。. s% O) a; x" f6 U. B; s
  
) W+ b" F  ?* j5 K5 @! v7 I  老先生郭从谨对唐玄宗说:安禄山危害天下的坏心已不是一天两天。曾经有人到京城告发他,陛下去把告密的人杀了。所以安禄山才有实施叛乱的机会,害得陛下流亡。还记得宋璟当宰相的时候,常常向陛下敬忠言,天下因此得以太平,可是近年来,大臣都忌讳进谏,大多都是阿谀奉承。这样一来,陛下对宫廷以外的事所知甚少。身在宫外的臣子,很早就预料事情会发展今天这个地步,可谁敢说呢?只有真到了今天,臣也才敢说心里话。! g! H1 I: K* \5 V
  ' [- ^: w# y# T8 L% y( k
  郭从谨的话没错,可惜是马后炮。当务之急是填饱肚子,不是反思。唐玄宗淡淡的回了一句:这是朕的不聪明,后悔也来不及了。然后,命军士分散到各个村落中找食吃,约定未时,也就是下午一点到三点的时候,回到原地再往前走。4 A) G# _0 ~9 f' f# V
  半夜的时候,他们到了金城县,县令早跑了,百姓也逃得差不多了,家里还剩下一些吃食和锅碗瓢盆,军士们自己做饭吃,吃完就睡,驿站里也没有灯烛,大家相互枕着身体睡觉,这时候,早分不出尊贵和卑贱。活着才是主要的。+ p6 W8 P( y9 l% R8 h) u
  / I. u8 N; q0 F3 p7 h
  6月14日,逃亡队伍抵达马嵬驿。这个地方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北23里处。连日奔波劳顿,所有的将士又累又饿,怨言四起。就在这人心极度不稳的时候,太子李享突然发动政变。历史上叫做马嵬兵变。  O% o7 c) N( I; H
  关于马嵬兵变,旧史记录里说,真正的发动者、策划者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他通过太子的贴身宦官李辅国,怂恿太子李享行动。太子李享是被动的,李辅国也只不过是一个中介。
5 z9 {7 [8 M9 t7 d/ U  然而,旧史的记载是为尊者讳。这并非历史真相。 7 M3 M# I* h3 Q: Y+ `1 A% j
  真实情况是,这次政变蓄谋已久。其实早在长安的时候,政变行动已经悄然开始,太子李享与亲信密谋以后,派李辅国去拉拢陈玄礼,伺机对付杨国忠。李辅国还是中介。
8 v* p- f  I, d+ }* `. ~+ u0 f  2 X5 {% n. z" V$ p9 E) Z: f
  6月13日,唐玄宗从京师出逃,全部队伍只有3000人,而太子李享断后的人马就有2000余人。这里面包括禁军的精锐部队,叫飞龙禁军。李享的两个儿子,广平王和建宁王“典亲兵扈从”。这是多好的政变机会。唐朝宫廷的历次政变都要想方设法攻破玄武门,胜算往往仅有百分之五十。这次不同,君臣逃离宫廷,来到荒郊野外,利用禁军发动政变显然是稳操胜券。
" g- s8 L/ ~2 O, C' @/ [  & {* _+ I( G9 |  p& `' \" {
  一个好机会的出现,总是跟随着另一个更好的机会。坏事也一样,没有最坏,只有更坏。就在疲惫禁军人心不稳的之际,杨国忠骑着马从马嵬驿出来,被一帮吐蕃使者栏住去路,说他们没有吃的,要返回吐蕃。恰在此时,禁军中有人高喊:杨国忠伙同胡虏谋反。0 d  w) L1 t/ \% z- K# h0 n3 {
  杨国忠心里惊慌,怕自己说不清,骑马欲走,一支冷箭射来,杨国忠中箭落马倒在地上,一群兵士过来,将他乱刀砍死。他的儿子和韩国夫人也被军士诛杀。, V  {2 [) e* d. v+ {' ?  R% a8 S
  紧接着,陈玄礼向唐玄宗上奏:“国忠谋反已被诛杀,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i: R+ z0 ]% v) b  H
  5 C6 d4 \% c; V
  这一系列行动很快,快到眨眼之间。又仿佛一篇好作文一样,首尾呼应,非常到位。杨国忠刚被杀,陈玄礼就跳出来代表禁军将士诉说他们的忧虑——如果杨贵妃依然留在皇帝身边,那么,诛杀杨国忠的将士们心里就更不会安宁。军心就更慌乱。# c7 b4 p5 P% [' t$ S
  
9 E$ T' w: w( o1 t' W4 h8 w0 B  这是一个明显的要挟。一边是江山,一边是美人,你要哪一个?# V5 a$ U; {- ~: P
  4 t1 H* x7 p# D. Z1 [' I4 a' o
  唐玄宗缄默不语,他认为,杨贵妃久居深宫,即便杨国忠谋反,她又怎么会知道?她是无辜的,杀她就是杀害无辜。
8 x) r& S7 f. r( D* H' [  但是,此刻的情况是,如果不杀杨贵妃,军心乱了,不光是失掉江山的问题,你这个陛下的性命恐怕也难保全。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20: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力士这时候也禀告唐玄宗: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们已经杀了宰相,贵妃仍在左右,将士岂能心安,陛下应审时度势,方可保住平安。4 h- f8 I& X8 O9 p* Z% y0 K0 A% _
  唐玄宗感到一种无力回天的虚弱。无奈之下,只的命高力士传谕,赐杨贵妃死。
/ E6 F- G' y8 [7 ^  
# S% j- L  _! B7 O) z7 ?) N7 q7 G  这一年,杨贵妃38岁。她被缢杀在佛堂。死后,陈尸于天井,让禁军将士们看到杨贵妃真的死了。将士们这才安心,护送唐玄宗往西而行。/ ]0 J0 W+ ?1 K* D# d  \
  然而,这仅仅是史书记载的杨贵妃的第一种归宿。旧史的记载是完全准确和真实的吗?事实上,关于杨贵妃的人生归宿,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和记录。/ b) B' F, }- Q* S& Q& [9 I
  & N" c0 J* J0 i- w3 b; M
  第一种说法:杨贵妃没死,她在尼姑庵里削发为尼。唐玄宗离开马嵬驿后,到了蜀地避难,他返回长安以后,要将杨贵妃的尸骨迁移到长安来埋葬。可是,派人到马嵬驿一挖,惊人的事情发生了——尸体消失得无影无踪。唐玄宗与禁军队伍逃到蜀地再回到长安,前后也就一年多时间。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此短的时间内尸体肌肉腐烂但骨头必定存在,可是,坟墓里什么也没有。于是,有人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说杨贵妃死里逃生了。
2 [# _) ~% c9 l/ g  这就奇怪了,明明被赐死,还陈尸于天井。她怎么逃的呢?这简直是一部悬疑片。如果说杨贵妃果真未死,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当时在佛堂中缢杀她的人并没让她气绝身亡,只是使她暂时的昏厥休克,这个人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无意。这样,禁军将士看到的“尸首”确实是杨贵妃。二、当时在佛堂中被缢杀的人不是杨贵妃本人,而是一个相貌酷似于她的宫女。死后换上杨贵妃的服饰,由于禁军不可能近距离查看贵妃容貌,所以受到蒙骗。7 c+ n1 ^; U9 x& X
  
! k+ o6 I* U0 G; `  但是,杨贵妃逃离马嵬驿后,究竟去了什么地方,终老于何处,没人能够说清。一些学者认为杨贵妃曾经有做过女道士的经历,所以推断她隐居在某个道观中。我认为,这种推断一半是有根据的,另一半则是猜测,因为有一半的根据,所以这猜测不是完全的凭空杜撰。这一半是的根据是,杨贵妃确实做过女道士。我们来看看杨贵妃的经历——她真名杨玉环。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的蜀州,从小在在东都洛阳长大。原是唐玄宗儿子寿王的一个妃子。一天,杨玉环随寿王到华清池避暑,偶然见到唐玄宗。唐玄宗对杨玉环是一见倾心,以至于晚上失眠。次日早起,疲倦地向高力士感叹道:这样的美人儿,叫朕心下好难抛!高力士立刻提议,召杨氏进宫来与唐玄宗见面。唐玄宗说,自己与杨玉环是翁媳关系,见面也没用,只能是相思。
0 M/ Y1 {; s! D, H9 O2 n9 m  高力士为了讨好唐玄宗,就想出一个主意,悄声告诉唐玄宗。唐玄宗听了很高兴,吩咐高力士去办。
5 |# @5 G9 N: B* i5 ^% C  于是,高力士就去规劝杨玉环,要她丢下寿王,进宫伺候皇上。杨玉环本来就是个心比天还高的女人,在荣华富贵的面前,作了寿王4年妻子的杨玉环,对寿王的爱变得淡了。她离开了寿王,按照高力士的精心安排,先到内宫的太景观做了一名女道士,起名杨太真,过渡一下,便被接进唐玄宗的宫中,这样,既消除了人们对玄宗乱伦的看法,又名正言顺地娶了美人。1 `7 [9 [: i/ n
  " S! S. d3 {* E! Y: E. B2 u7 y
  再说另一半的猜测,如果杨贵妃逃离马嵬驿,真的又隐居道观中做了女道士。唐玄宗在避难之后回到长安,就不会去寻找她吗?从杨贵妃死里逃生的两种可能性来看,倘若缢杀她的人是有意不将她缢死,或者换宫女替死,那么必定是唐玄宗一手安排的,以便日后团聚。然而,除了日本学者大津郡的《郡志》上有唐玄宗与杨贵妃旧情难舍的记载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依据。再者,倘若缢杀之人是无意的,那么杨贵妃被埋以后,是如何逃出坟墓的?有人挖掘还是自己手动?似乎都不大可能,也没有任何的历史记载。
+ s8 M3 x2 P/ K# C3 V) D& o4 b0 l  因此,杨贵妃没有丧命马嵬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她的下落去向和她做了女道士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无法成立。9 T' C0 ~. \; `; i  H
  我们提到日本学者大津郡的《郡志》,在这本书里,透露出杨贵妃人生归宿的第二种说法,这种说法流传于日本民间和学术界。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20: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提到日本学者大津郡的《郡志》,在这本书里,透露出杨贵妃人生归宿的第二种说法,这种说法流传于日本民间和学术界。说杨玉环没有被缢死,被缢杀者是宫里的一个侍女。而杨玉环本人被逃亡到日本。怎么逃的呢?说法更玄,说是唐玄宗派人秘密护送她漂流过海,到了上口县向津具半岛油谷町村。在日本当地的“二尊院”中,还有杨贵妃的坟墓。
7 n% D# l6 m! n6 I, m) ]7 \' }$ Q* f! @  我们姑且认定这种说法具有真实性,那么杨贵妃逃亡到日本后,以何为生呢?
/ T( v8 Z5 m# `" `1 {  4 W3 ^& J9 o7 ]$ S% ~- e
  《郡志》一书里有段记载,说唐玄宗得知杨贵妃东渡扶桑,旧情难舍。心中思念,飘洋过海去看望不大现实,就派遣特使送了两尊佛像给小杨,并且劝她回国,再续前缘共享富贵。杨贵妃心已成灰,心说当年你为了保全自己,让我偷渡到日本,一世情缘早就断绝。于是,她拔下头上的一根玉簪,让特使交给唐玄宗,以示答谢。数年后,杨贵妃在当地无疾而终。所谓“二尊院”就是因为那两尊佛像而得名。; \" ~  i# V  f4 B6 J5 j6 U5 h( C
  
# _$ r; ]$ x. S5 D  这说法是真是假?' M7 w+ r; g+ o! B, ^. ^' I
  二尊院五十五世长老慧学有两段关键的记录——
: _8 K9 b* r$ @6 h9 J: k& R% R  第一段记录:“天宝十五年七月,唐玄宗爱妃杨玉环乘空栌舟于久津唐渡口登岸,登岸后不久死去,里人相寄,葬于庙后。”
! T% O. d9 d9 }3 Z1 S& @  第二段记录:六军既发,贵妃气息有所和缓,着人救之,造空栌舟,置数月粮食于舟内,放逐海中,任其漂流。”* E; K: R+ k6 x. Y0 y
  这两段记录说了一个意思:杨玉环没有被缢死,她缓过气来,被人救了,救她的人打造了空栌舟,在舟放了可以吃几个月的粮食,然后把舟放到海里,杨玉环上舟漂流,漂到哪儿算哪儿。) C) N& ^; E! y- c6 @( S
  首先,这里面有两个关键之处。, k  F8 y8 o. {8 K' v' b/ _2 }
  其一,“空栌舟”。什么是“空栌”?就是没有撸,这船没有船撸,就从中国漂流到了日本,这几乎是一个神话。
% a) T! O# _" h# i  其二,“任其漂流”。这是什么意思?舟里放的粮食,是逃亡途中保全性命的口粮,这说明逃亡是有目的地的,不是无地放舟,任其漂流,漂到哪儿算哪儿,无疑是一种浪漫安乐死。既然挽救了杨玉环的性命,再让她“任其漂流”显然不和逻辑。
* `/ E0 H3 ]$ v( s. J1 v$ N  其次,长老慧学的记录与《郡志》是矛盾的。《郡志》里说,杨玉环扶桑养茧,长老慧学的记录说,杨玉环登陆就死了。二尊院只不过是安葬杨玉环的地方。后来,唐玄宗得知杨玉环埋在这里,所以送来两尊佛像,以寄托哀思。8 h! q9 I# x2 x' N& p; {7 S4 z
  2 W, p4 Q6 q  }' Q/ A% B( s( f
  当然,关于杨玉环逃亡到日本的两个记载,也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杨玉环并未丧命马嵬驿。这个前提成立,流传于日本民间和学术界的说法才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g! h9 A# B4 z6 o/ @6 C
  因此,得再回到天宝十五年六月间迷雾重重的马嵬驿。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唐玄宗果真受到要挟,必须诛杀杨玉环吗?除了旧史的记载,在一些唐诗中也透露出一些信息。譬如在李益的七绝诗《过嵬驿》和七律《过嵬驿二首》以及刘禹锡的《马嵬行》中,诉说了杨玉环人生归宿的第三种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20: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关于杨玉环逃亡到日本的两个记载,也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杨玉环并未丧命马嵬驿。这个前提成立,流传于日本民间和学术界的说法才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M) U: J( }  \+ L2 b: u" Q; c2 X
  因此,得再回到天宝十五年六月间迷雾重重的马嵬驿。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唐玄宗果真受到要挟,必须诛杀杨玉环吗?除了旧史的记载,在一些唐诗中也透露出一些信息。譬如在李益的七绝诗《过嵬驿》和七律《过嵬驿二首》以及刘禹锡的《马嵬行》中,诉说了杨玉环人生归宿的第三种说法。' z: j2 h/ N' f, o# Z2 d
  李益的诗中写:“血洗托君莲花血”“太真血染马蹄尽”。什么叫“血染马蹄尽”?意思是说杨贵妃丧命乱军之中,且是被刀刃砍死的。
! i2 B5 I" k9 C( w& c/ M  杜甫在他的《哀江头》一诗中写:“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这一句中“血污”二字很关键,如果杨贵妃是被缢死的,那就不可能见血,似乎诛杀杨贵妃的方式不是缢杀,而是用刀刃之物。/ e! E& m/ y! i2 K% q" ]- ]! f& R
  还有刘禹锡的《马嵬行》,其中有这么几句::“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注意“饮金屑”,意思是说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
) c! b9 J# B8 E2 I% U+ N; O  然而,诗歌总有抒情和夸张的成分,不是准确的史料。但这些诗有一个共同的信息,就是杨贵妃死于马嵬驿。. R( F! P$ |1 _  U' a7 k5 D
  
# A+ V7 P, ?6 {  这就是关于杨贵妃的人生归宿林林总总的说法,但无论是哪一种,最终都要归结到兵变的问题上。
, U# M+ E$ u9 Z7 S% L  兵变是太子李享一手策划的,他与陈玄礼煽动诛杀杨贵妃,实际上矛头是指向唐玄宗。就当时的混乱躁动的局面而言,不是唐玄宗一个人所能控制的,他连自身的安全都无法保证,怎么可能精心准备安排杨贵妃逃跑?所谓的“缢杀不死”和“掉包计”仅仅是一种因为传说杨贵妃未死而衍生出的推测。在当时极度危急的情况下,杨贵妃是必死无疑的。她死后,太子李享和陈玄礼等人煽动军士要求查验杨贵妃的尸体。这很危险,如果缢死的不是杨贵妃本人,或者她还有一口气,太子等人便可以此为借口加害唐玄宗。( v! U1 ^: t/ a0 P- i
  太子等人很清楚,对于唐玄宗来说,杀死杨国忠是可以容忍的,但要他杀死杨贵妃,这一点很难,他要经过一场痛苦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所谓“众怒难犯”,受到胁迫而又没有一个人为他开脱的唐玄宗别无选择,只能做出赐死杨贵妃的决定。
9 }" p* r1 `# V# i  
  L9 U' t) y$ i  一个统治大堂帝国40余年的天子,最终却没有能力保住一个爱妃的生命。当天傍晚,杨贵妃的尸体被埋葬在驿亭西一里远的路旁土坡下,军士们的怒气平息得以平息,所有的人山呼万岁。唐玄宗没有一丝宽慰和半点喜悦。他和陈玄礼等将士有一席谈话,谈话中只提及杨国忠,而没提到杨贵妃之死半句,他已经悲伤得无法言喻了。
; G" w, r8 b2 v. t# s% g6 ]  这就是马嵬兵变的结局。有些凄婉和哀伤。但,没有办法,历史心冷似铁。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20: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杀死柔福帝姬
5 @' p/ ^# ?0 C2 `2 o( T9 D+ i3 y  & F) n/ Z# _- Z, l9 ?- c% q2 j
  这事儿发生公元前1141年,宋高宗赵构下了一道旨意——将宋徽宗的女儿,也就是公主柔福帝姬斩首于东市。
4 q- P/ p4 S3 y/ m$ b  这道旨意,并未引起朝廷大臣、官员的惊异。因为在此之前,宋高宗已经查明,这个柔福帝姬是假冒的公主。她竟然行骗十多年,如果不是南宋和金国签定“绍兴和议”,从而让高宗的母亲韦太后从金国回到金城,自己还蒙在鼓里。
4 {" I8 i( p% v& C2 k+ L  圣旨一下,假公主柔福帝姬人头落地。而他的丈夫高士褭最倒霉,当初他奉旨娶了冒牌的柔福帝姬,现如今,被这个冒牌货连累,驸马都尉的爵位被削去。同时受到牵连的还有宦官冯益,他怎么也掉进这个坑里了呢?
8 Y6 U: ?' x& M$ K5 I4 ^/ }0 [6 m  咱们就从假柔福帝姬回到京城说起。
* A' k! r+ q4 s6 z- |  
/ C& {: J' U. D6 R( T  十一年前,也就是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宋高宗的官军在一次剿匪的军事行动中,俘虏了一个土匪的女眷,当即就要杀掉。出任意料的是,这个女眷自称自己的柔福帝姬。这下官军将领惊呆了,这个柔福帝姬可是宋徽宗的公主,宋高宗的妹妹。于是,赶紧把她护送回京城临安。
/ t4 I8 b; x% Y$ ^0 ?# [- q" _  
' l. g  x" n7 E* D* t9 F7 g# J! g  宋高宗与他这个妹妹阔别十年,但他确实记得宋徽宗有个公主,原名叫瑗瑗。是王贵妃所生。被封为柔福帝姬。
+ R, Y9 }& I# U  十年时间,宋高宗当然记不得柔福帝姬的相貌、身材和生活习惯。怎么验明正身呢?他叫以前徽宗的老宫女和宦官来验明正身。老宫女一见柔福帝姬,觉得相貌很像,以宫中的一些旧事来提问,就像答辩一样。这个柔福帝姬居然对答如流,圆满过关。更令人惊异的是,她居然能叫宋高宗乳名。宦官冯益也指认这个柔福帝姬是真的公主。据《宋史·宦者列传·冯益》中记载:“先是,伪柔福帝姬之来,自称为王贵妃季女,益自言尝在贵妃合,帝遣之验视,益为所诈,遂以真告。及事觉,益坐验视不实,送昭州编管,寻以与皇太后联姻得免。”
) S2 i7 _! M3 g: }: {+ r- F$ a; x+ [  即便如此,这个柔福帝姬还存在一个疑点——她的双脚,是一双大脚。而据老宫女们回忆,柔福帝姬应该是一双纤细而精致的小脚。关于脚的问题。回归的柔福帝姬做了以下解释:
. [# U6 r1 s9 u  B* X0 I  “金人驱逐牛羊,乘间逃脱,赤脚奔走到此,山河万里,岂能尚使一双纤足,仍如旧时模样?”就是说,我趁金国人驱逐牛羊的机会逃脱,光脚走了万里,跋山涉水,怎么可能还是一双小脚呢?
% a  T0 ~2 E. d% k. A  有一本书叫《鹤林玉露》,书中记载:“柔福帝姬至,以足大疑之。颦蹙曰:金人驱迫,跣行万里,岂复故态。上为侧然。”上就是宋高宗,他听了柔福帝姬这番讲述之后,很动感情。于是,宋高宗不再怀疑,下诏让她入宫,授予福国长公主的称号。又特地挑选一个丈夫,永州防御使高士褭,赐给嫁妆一万八千赐予嫁妆一万八千缗。此后宠渥有加,先后赏赐达四十七万九千缗。
" v% y7 H$ I  [$ a1 L% z  可是,公元1141年,高宗母亲韦贵妃回到京城,指出现在柔福帝姬是个假冒货。她的理由是什么呢?她说,柔福帝姬早已在金国病故。怎么会凭空又出来一个?宋高宗便向母亲诉说了柔福帝姬逃回京城的一切情况。韦贵妃说,金人都在笑话你,你买回了一个颜子。
% ]1 X6 p# h& P0 W2 K1 t! r) ~  这“颜子”有个由来,开封城里有个颜家巷。巷里有一家松漆店,卖指糊的各种器具,样式新颖精美,但因为是纸糊的,无法使用。所以当时说这些东西是“颜子”意思就是假货。! J# `+ I. B* p7 f  M
  那么,韦贵妃的话是真实假?柔福帝姬是早已死了,还是果真逃脱?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韦贵妃在说谎,要么皇宫里的柔福帝姬是个假货,是个骗子。; x6 W7 l( |0 f! e! y0 l- A# v, i
  
6 I; {# `; F+ F" ?: ]  首先,得知道,真实的柔福帝姬是如何到的金国。那时候,宋徽宗和宋钦宗是个什么遭遇。& Z' G7 J; h% b8 r3 n
  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就发生在当时。% v2 d; ]+ D5 Z6 L& k1 s
  
4 w# e& m% t5 G/ w! E2 Q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宋徽宗和宋钦宗这两个皇帝,还有他们的皇后、嫔妃、皇子、公主等宗室贵戚、大臣等人,都被金军押送到了北方。人数多达3000余人。
/ a/ g. _! G" k$ X' u  这个时候是农历四月,北方气候还非常寒冷。这些俘虏的待遇可从吃、穿、做三个方面来展示。
9 s- Z( \- M3 Y  z7 N  吃:俘虏在金国就是奴隶。他们的口粮是每人每月发五斗稗子,稗子是一种外观像水稻的杂草,营养价值虽然比较高,却是马、牛、羊均最爱吃的。这个东西当人的口粮,只能舂了再吃。这五斗的稗子,舂完后实际的份量只有一斗八升。根本无法填饱肚子。  K, D: n% z0 A( m2 p+ l
  穿:宋徽宗、宋钦宗及其他们的皇后郑氏、朱氏衣衫单薄,天寒地冻,无法入睡,唯一可以取暖的方式就是烧茅草和柴禾。非常可怜。只能自己织麻衣,这些皇宫贵族都是养尊处优的人,个个都很娇气,根本不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所以,他们大多没衣服可以穿,长年累月都是************。
/ X% Y7 T( p! a- ?: W3 H) {  做:做什么呢?男俘虏做奴隶,女俘虏做妓女,做金军将士的慰安妇。金国皇帝亲自来分配,美貌的宫女、乃至嫔妃、公主,50余人都受到各种各样的凌辱。在这之中,就有宋徽宗的公主柔福帝姬。  r& T; Z% I' u# i
  柔福帝姬被押送金国的时候17岁,还未出阁。她是宋徽宗的第十个女儿。金军中的军士有心将柔福帝姬献给金太宗。可是,金太宗见到柔福帝姬却没有半点兴趣。原因可能有两个。! x! X: J( _; G0 l
  一、 金太宗嫌弃柔福帝姬不够美貌。" a7 h% C; i( P3 [0 F7 z% k
  二、 在押送途中已被凌辱,根本无力继续服侍金太宗。
5 K0 m, C# z! m2 z  三、 柔福帝姬不讨好金太宗。1 W0 y( u0 v0 O  x7 A/ w9 K- r/ W
  这三个原因究竟是哪一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柔福帝姬将会迎来什么样的遭遇?
, N2 S6 c" E0 z) P9 K/ }  Y6 ~* ^  野史记载,她被送往了上京院的“浣衣院”。这个“浣衣院”不是洗衣服的地方,是金国人的官方妓院,专供金人娱乐,有点儿奉旨嫖娼的意思。 % Q7 m, |# h! v+ H! v
  《呻吟语》一书中说:“嫔妃王妃姬宗室妇女嫔王妃帝姬宗室妇女均露上体,披羊裘。”
! \, X5 u# c" q1 A! [. w; m  8 u0 e3 E6 a5 L. m8 r& P! H
  可见,当时被送进“浣衣院”的不单是柔福帝姬一个女人。其中还有后来的宋高宗赵构的妻子邢秉懿,还有他的母亲韦贵妃。! Z8 I9 v0 }) D7 f- I
  这些沦为发泄工具的南宋皇宫女人,在“浣衣院”中如何生活的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21: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柔福帝姬在“浣衣院”生活了几年。据《宋史·公主列传》记载:“柔福在五国城,适徐还而薨。柔福薨在绍兴十一年,从梓宫来者以其骨至,葬之,追封和国长公主。”: M0 q: H3 ~7 R9 d
  “薨”就是死。绍兴十一年,就是公元1141年,从时间计算,柔福帝姬死亡时才31岁。她在“浣衣院”饱受凌辱和折磨时,又人献给盖天大王完颜宗贤,不知处于什么原因,完颜宗贤也不喜欢她,就在五国城中挑了一名汉人男子,名叫徐还,让这个人娶了柔福帝姬。也算柔福帝姬运气好,从此结束非人待遇的妓女生活。
4 u3 c6 T: ]# P( ]) o  哪知道,这一段记录却成了“真柔福帝姬”被杀的依据。当年,与柔福帝姬同在“浣衣院”中的,有赵构妻子和他的生母韦贵妃。韦贵妃回朝,封为“显仁太后”。为了掩盖自己在“浣衣院”所受的屈辱和糟蹋,于是,她让宋高宗将“真柔福帝姬”处死,意图在于灭口。
$ a; f9 y5 M8 a# Y( {  B  
" D. l# [! Z. w$ {3 l5 Z  那么,如果说公元1141年宋高宗下令杀死的柔福帝姬,是个“颜子”,是个冒牌货。其中存在两个疑问。
$ J* z8 k3 }( |* u6 S9 A  其一,这个冒牌货究竟是什么来历,是个什么样的女子?
" S9 \- C4 ]3 j  其二,据《四朝闻见录》、《随国随笔》等书籍记载,公元1130年柔福帝姬回朝后,老宫女、宦官冯益等人,断定这个柔福帝姬是真的公主。如果没有把握他们怎敢乱讲?而且,他们有什么必要以谎言欺骗宋高宗?7 G' u/ ~* S; q: _
  
% P6 w" j, @6 Z$ B* v: U7 o" _  A' B  先说第一个疑问,在宋高宗下令之前,一定是拿到了确凿的证据,才可能置柔福帝姬死罪。老宫女、宦官冯益等人很有可能被严刑逼供,一齐改口说,真公主是个假货。- `' n5 U  r: ~. P
  既然是假货,就得有假货的身份和来历,要编得像真的一样。) m" N" p7 V" Y5 i
  据民间流传,这个“假柔福帝姬”本名叫静善。当年汴京被攻破后,这个静善也被掠夺到北方,后来遇到一个叫张喜儿的宫女,曾在王贵妃的宫中服侍。从张喜儿嘴里,静善了解很多宫廷内幕和秘事。更让她惊奇的是,张喜儿还说柔福帝姬和自己容貌十分相像。因为王贵妃是柔福帝姬的生母,因此,张喜儿和柔福帝姬很熟悉。这一巧合让静善很上心,她按照张喜儿所言,偷偷的刻意模仿柔福帝姬。后来,在战乱中,静善三次被人拐卖,最后不得不嫁给一个土匪。在宋军剿匪时,静善被俘,为了保全性命,静善冒充柔福帝姬回到京师。; N# ^! c# o" H) t, \" q7 D
  再说第二个疑问,老宫女、宦官冯益等人,断定静善就是柔福帝姬,不可能是为了欺骗高宗。因为静善实在太像了,她知道宫廷旧事内幕,甚至能叫出高宗的乳名。因此,这些指认的人,也是上当受骗者。) w: y6 J. u7 h% V) p
  
% X9 s/ V( ^' C2 h  b3 ~  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假柔福帝姬”存在的可能性比较小。一是这个说法,来自于民间流传,二是,她的存在,就是杀真公主的凭据和理由。而“真柔福帝姬“被杀的可能性非常大。只是这杀的动机,存在两个疑点:
2 |' h8 q, O1 x8 Y( X, U9 ^  其一,柔福帝姬比韦贵妃早回京师十一年。如果她要将南宋皇宫女人公诸于世,那么早就干了,怎会在十一年后对“显仁太后”的名誉构成威胁?  G/ H9 I! Y7 b( |$ A
  其二,正因为她是真的柔福帝姬,是南宋皇宫女人的一员,诉说受辱遭遇,同样是败坏自己的名誉,她怎会说出真相?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21: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威胁有两个。
6 Z- D2 b$ n( U2 R2 y  其中之一,先看一个事件——绍兴二年,公元1122年,也就是柔福帝姬回宫后的第二年,有一个商人的妻子易氏。假冒宋钦宗的亲妹妹,说自己是宋徽宗王皇后的女儿荣德帝姬。这个易氏与丈夫在金军南下时逃难,途中与丈夫失散。被荣德帝姬以前的一个侍卫收留。从侍卫嘴里,易氏知道了荣德帝姬的容貌举止以及一些宫廷秘事。两年后,易氏听说了柔福帝姬返京的传奇故事,便觉性铤而走险实施诈骗。于是,她前往南宋小朝廷,自称是逃亡归来的荣德帝姬。然而,这起很不高明的诈骗案很快就真相大白了——宋高宗并不认识这个同父异母的姐姐荣德帝姬。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的时候,宋徽宗听从了蔡京的建议,效仿周代“王姬”的称号,一律称“公主”为“帝姬。”这是一个长达十多年的制度,到南宋初年才恢复旧制。荣德帝姬在北宋亡国前,就嫁给左卫将军曹为妻,后来也被掳到金国。时隔数年,她也像柔福帝姬一样突然冒出来,唯一的办法只能又叫老公女等人进行查验,一查一答辩,易氏驴唇不对马嘴,破绽百出。被送到大理寺审讯,易氏抵赖不过,只得从实招认,最后她被乱仗打死。
3 W& x, q. w0 s/ b  由此可见,柔福帝姬的存在,对整个南宋朝廷的名誉有威胁,既然易氏可以效仿柔福帝姬的传奇,进宫诈骗,难保以后不会再有别的人故伎重演,这样的诈骗案一旦多了,民间的流言就会更多,朝廷的威信自然要受到影响。* Z' x3 V( I! h! ?- d: T# k3 Z
  即便如此,宋高宗在柔福帝姬回宫后的十一年中,也没有下手杀死柔福帝姬。真到她的生母韦贵妃返宫,有了第二个威胁——对“显仁太后”心理健康的威胁。金国“浣洗院”的遭遇,是这位太后一生的噩梦和无法抹去的耻辱,她当然不愿被国人知晓和传诵。她时刻担心柔福帝姬将那些痛苦的丑事宣扬出去,她心里万般恐惧。于是,她要向高宗指出,柔福帝姬是个冒牌货,必须杀掉。" u1 M( \) I) E  i1 n: A
  宋高宗无奈之下,权衡利弊,只得下令处死柔福帝姬。至于冒牌货的来历,完全是为了陷害和处死柔福帝姬而编造的理由和故事。
+ [- V9 z# U$ W; {$ ~3 J  , m" @- x& y" D3 Y& J$ o8 C  f& F
  可怜的柔福帝姬,是战争战利品,是敌人的玩物,更是朝廷名誉的牺牲品。战争时代,国破家亡的之际,女人遭受的苦难,往往会比男人更多更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5 21:34 , Processed in 0.02777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