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声腔板式:西皮附属板式·西皮回龙、回龙腔! e. f1 L* l! Z- @4 D5 y) O. `! D
西皮回龙与二黄回龙不同,二黄回龙是一个结构独特的完整唱句,不是下句,就是上句,二黄回龙以下句形式为多,在唱段中占有一句的地位,缺少了它,唱段结构就不完整。而西皮回龙不是一个完整的唱句,字数最多不过4、5字,它本身不是上句也不是上句,是属于附加性的,如果删掉它也不影响唱段结构的完整性。虽然也能独立成段,但常常是附属在西皮哭头或散板之后。一种表达委婉、意犹未尽情绪的腔格。字少腔多、旋律迂回婉转。 0 ] b ^3 C0 q `
《玉堂春》“啊,大人哪”中“大人哪”这三个字的唱腔,就是旦角西皮回龙板式唱腔,它附属在哭头“啊”之后,鼓点后用小过门单开唱、独立存在。唱词只有三个字的“回龙”,旋律迂回婉转,字少腔长,意犹未尽。在回龙板式之后再接唱西皮慢板,剧中人再作详尽的表述。 4 y* r3 k. p9 v$ A9 M# I
* J( g( E3 [" |0 v2 B8 }/ O: K
# p, @" L+ ~3 n. v; B
老生西皮回龙:《连营寨》“孤的好兄弟”中“孤的好兄弟”是老生西皮回龙板式唱腔。全段唱腔由西皮导板开始,导板的唱词是“白盔白甲白旗号”,导板后是哭头,哭头后便是西皮回龙板式唱腔,下面接唱西皮原板,再下面是反西皮二六。 8 J! ^/ A# d& L# q# V- [+ } 凡附属在唱段、唱句之中,不是独立存在、但与回龙板式的唱腔很相似的行腔,可以称之为回龙腔。这种回龙腔可附属在慢板、原板、二六、流水等各种板式之中。 ! l* i4 |2 h: Y0 D6 _
《荒山泪》“我不免引寒机伴侬坐定”这句“我不免引寒机”不是单开、单收,独立存在,而是附属在原板的一个唱句之中的,一个唱句、一个字里的行腔,只是这一句唱词中的一个长拖腔,腔后即是过门,再接唱,并不停止,也不是单独存在,不能称其为板式。从唱腔上分析,它和回龙板式的腔很相象,因此称之为“回龙腔”。这种回龙腔在旦角的西皮慢板里很常见。 . O6 W9 K) g r' E0 f, z4 t
$ ]3 l( g5 M; @& w* ^: s
9 C- n2 ?# U+ g 《坐宫》“莫不是思游玩哪秦楼楚馆”是附属在慢板中的回龙腔,同一旋律的回龙腔,可以附属在二六板式中,也可以附属在西皮摇板式之中。《女起解》“唯有我爹爹是个大大的好人”这种回龙腔是属于欢快型的回龙腔。 * U+ r6 t# [" b! V& a" L% B
老生行当的回龙腔,传统戏《击鼓骂曹》一剧中,在西皮快板和二六中都有附属回龙腔的出现。《击鼓骂曹》快板“上坐文武众群僚”这一段是快板在“我把蓝衫来脱掉”的“掉”字上附属了一个大拖腔。即是西皮回龙腔。 8 \9 I9 Q# a& o, K2 a# ~9 }! M
和二黄声腔一样,在西皮声腔系统中也有冠名的回龙腔。下面给介绍回龙腔“九连环”。西皮声腔中的九连环回龙腔,与二黄中的基本相同。略有不同的是,二黄九连环一般都是附属在上句唱腔的尾部,是以附加句、重叠分句的形式出现的,而西皮九连环则是用在上句的第三分句,并不是以重叠的附加句形式出现的。如《辕门斩子》中“见老娘施一礼躬身下拜”。 ! x( w) Y6 Z, a* u7 N3 b2 I. _! T" ?4 {9 `
3 F' p# d) Q. J$ H. I6 |
4 h3 c2 W2 S4 X4 d2 K5 P. C, w x 回龙腔十三咳:十三咳是附属专用唱腔,此唱腔源于梆子腔,是在“哑笛”、“行弦” 的音调基础上衍化发展而成的。它以唱词中出现十三个“哪呼咳”的“咳”字而得名。曲调起伏、节奏紧凑,只有旦角行当里有十三咳回龙腔,由于衬词的多次反复,形成旋律活泼、激荡的特征,演唱效果十分强烈。在《铁弓彖》和《大登殿》中都有应用。 3 T- b, ~3 |4 ]$ M* M 《大登殿》“三人同掌昭阳院,学一个”这段唱腔是剧中人王宝钏和代战公主,在上殿听封后,合唱的“十三咳”专用唱腔。表现了剧中人得到封赏后喜悦、活泼的情绪,由唱腔的结构、节奏变化和旋律特色所决定,演唱效果十分显著。
$ r& T2 X- k/ E2 o& s' J1 j3 k
《西厢记》“第一来母亲免受惊”是一段西皮滚板转西皮流水的唱腔,第一句是散板,从第二句的“保护了蒲州”进入滚板,第三句“第三来三百僧人”完全是散板,第四句又进入滚板,从第六句转入西皮流水板。因流水板比较长,这段唱腔往往被称之为流水,而忽略了滚板的称呼。 ' W0 d+ C E1 k6 |$ s! s* R; P' l 《英台抗婚》“平曰里爱儿甚”是程派西皮滚板唱腔。这段唱腔的结构,第一句是散板,从第二句“却为何”进入滚板,而这句唱词是个有22个字的“不规则”唱句。充分体现了西皮滚板的特点。在京剧传统剧目中,只在旦角行当唱腔里有滚板,其他行当没有这个板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