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读论语心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0: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有三戒
: Q) U! X+ `7 w+ z9 ?" U) @, |/ R8 N" ^; V  X  R$ E+ `1 d

- V2 A" f! @* ~: ^% v  如果我们此时年纪轻轻,孔子告诫我们,女色面前悠着点儿!这里所说的少年戒之在色,是指少年爱犯的毛病是纵欲过甚。男女之间如果过分地纵欲,很多人只到三四十岁,身体就毁坏了。; j& J/ J* ]' G# y) n
  R6 ^8 e! @  V' U( ]& b

4 W9 J. B3 i+ E- Z; z  孔子所说的少年戒之在色,其实就是告诉人们,在少年时期要正确处理性的问题。中国人对“性”这方面的学问研究得很周密——当然这是指在医学方面而言,但是很可怜,在道德上却对这方面遮挡得太厉害,甚至谈性色变,反而使这门学问不能发展,以致国民健康受到妨碍,尤其是没能对孩子进行很好的性教育。其实,细想之下,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本身就含有成年人尤其是家长有责任及时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意思,也就是要帮助孩子做好“戒”的工作,因为孩子那么小,是不可能自觉做到、也没有能力做到正确处理性问题的。对孩子性的教育不要到了青春期才开始,应该是越早越好,但青春期的性教育最为关键。如果缺乏科学的性教育,孩子到了青春期时,由于好奇心强,精力旺盛,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差,就会出现纵欲问题,这是很危险的。. Y& k( b, _3 k. C- _  ~6 [+ p
  }' `) E' C+ C: R* v
# ?; e* Q1 m0 @/ D
  这里所说的中年人戒之在斗,这里的斗不是指打架斗殴,而是指精神方面的争强斗胜。时时处处都想打垮人家,而让自己出人头地,高人一等。这是典型的中年人的毛病,多半也会种下冠心病之类的病根。人在中年时代对钱财的需要是最多的,同时,人在中年时代的精力和智力是最充沛的,因此争斗得最激烈,也最容易出问题,所以孔子让中年人戒斗。
  m1 n2 f* I! a) w! n8 E
/ X$ M% I! M5 {% |2 W) A- l
( H! o4 o( Q% q; c  如果我们此时年纪一大把,孔子告诫我们说,余下的时间可别那么贪。这里所说的老年人戒之在得,是指老年人爱犯的毛病是贪婪和吝啬钱财。老年人戒之在得,这个问题很严重,不到这个年龄不知道。譬如说一个人的个性相当慷慨,自己就要常常警惕,不要老了反而不能做到。曾经看到许多人,年轻时仗义疏财,到了老年一毛钱都舍不得花,事业更舍不得放手。早年慷慨好义,到晚年一变,对钱看得像天一样大。不只钱这一点要“戒之在得”。别的方面事情还很多。小说《官场现形记》中描写一个做官的人做上了瘾,临死时躺在家里床上,已经进入了弥留状态,这时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意念:还在做官,还要过官瘾。于是两个副官站在房门口,拿出旧名,一个副官念道:“某某大员驾到!”另一个副官念道:“老爷欠安,挡驾!”他听了很过瘾。
! ~( q# W5 w, g" H; f, B5 [: c- f* `! Z9 G* K1 y
4 I' {* K% b- x, J- @3 j6 l
  以前觉得这部小说写得太挖苦人;等到年龄大了,就知道写得并不挖苦人,的确有许多这类的人。有人在做事情的时候,生龙活虎,退休下来以后,在家就闲得发愁、发烦。下面再举一例,有一个人,听人说某一著名大建筑是他盖的,已经很有钱了,一位将军问他,既然这样富有,年纪又这样大了,还拼命去赚钱干什么?这位老先生回答说,正因为年纪大了才拼命赚钱,如再不去赚钱,没有多少机会了。看这类故事,越发觉得“戒得”的修养太重要了。人生能把这些道理看得开,自己能够体会得到,就蛮舒服,否则到了晚景,自己精神没有安排,是很痛苦的。
& O( v6 _( c1 e# `9 P4 l4 J+ ]
' N- W' Y. C0 W( x. A* i+ v/ d: F4 G( X. e: N) X$ Z
  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唯有通过学习,才能顺利渡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j6 E" B# K+ ]6 X; F2 p8 h1 D

9 Q0 v7 F: }# K5 ?
6 y+ b# ~2 _, r3 u3 e9 ^. k  将孔子的人生三阶段各有慎戒的名言加上我们的年龄、经验、心理、生理的体验,就愈知这三句话意义之深刻。人生的自我追寻是一生一世的任务。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成长的脚步不会停歇,学习亦不断伴随。
7 O- a, k7 R7 S9 S( |0 p$ w1 X5 L9 t+ U6 r9 z% G
# y8 ]& T2 L, K7 l' Q' v0 W
  青少年应立志向学,能珍视生命,展现活力;要能坚持优质、追求卓越。
6 i/ r2 C% ]6 X+ ?
( h! I/ o) [/ C4 m2 t
: m) a2 E. d; w  中年人在现实中忙忙碌碌地转着圈:事务忙引起心理忙,心理忙备感时间紧,时间紧反过来又使事务忙。周而复始,有时忙出病来,去医院排队挂号看病,拿的大多是疗心药,可能服了好了,一忙心病又重来。当然这是重些的,轻些的呢,倒可能有了病仍不知。2 w* J% ]( D" Y6 f. A( u1 `

, I& v) G, e6 \* R
. p1 y+ ?6 x# X' s; q' f; M  中年是理智的年龄。培根说:“感情炽热而情绪敏感的人,往往要在中年以后方能成事。”宗白华先生云:“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感得以深沉。”深沉,其实也是要以智性做根本的。
, e  @2 R1 j5 J# X6 f, [' x' p* B
' Y+ v  M: c+ Q+ R3 @- F0 q. @  `
  老年回顾来时路,从璀璨归于平淡,美好的仗已经打过,好汉不提当年勇;老年要能舍能得,以回馈的心看清纷扰世事。
# v3 i) D: p4 E) w" U' z( V$ h
' S" u/ p# A( B/ A4 f5 @$ z  j2 Y, F% W- T  S7 q
  在人生的高峰,自在如闲云:有时,拥有太多,反而成为一种负累。君子之交淡如水,细水可以长流。6 k, `1 V2 b& R3 @% O9 Q( m1 U

% |! j+ ~7 P, f* F9 j
) u9 ?7 l2 x" a3 V! {3 J% p  人生活在社会里,无欲无求似不可能,但怎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绪呢?唯有“恬淡”、“虚无”。“恬淡”是指内心安静,“虚无”是指心无杂念。唯其心无杂念,心里安静,抛开一切超越现实的想法,方能“皆得所愿”。所以应避免急躁、烦恼、焦虑、紧张、激动、不满、厌恶等不良的情结。俗话讲知足常乐,过于追求荣禄得失,贪图名利享乐,就会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心里也总是不能平静,就会徒增烦恼,耗精伤神。
& k( f0 l7 E0 u8 j, m0 w3 @2 s5 [1 e
: b8 M5 ~. u8 p. S) K
  现实中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命中的自然欲望的操纵。“欲”使其生命的能量自动地顺着动物界生存竞争的积习所形成的心理定势流淌。而为仁的功夫就在于逐步化解这一定势并拨转能之流向,因势利导,使其升华为成人的强烈的动力。
& L6 n! P8 w" e9 S7 ?- H  c* [8 E  p' t( I

, j7 X- F7 K5 y. E+ _' R' Q  要做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并非容易。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素养,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心境难免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指出了恬以守神、愉以养神的精神调养法。日常生活中,助人为乐,会给自己带来欢乐,带来愉悦;栽花种草,信步庭院,临池垂钓,练书练字等活动,既可陶冶情趣,又能恬养精神。有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修养行为,就会达到《黄帝内经》所说的“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的人生境界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0: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q6 b' z% i4 o# M- A; m
( U( [. k2 v8 M. \

) G6 z% U: U& y1 W2 X) b/ |3 g  这句话展现了一幅轻松愉悦、安然自在的生活场景。一肩挑尽古今愁,忧国忧民忧天下的孔子在家闲居时却仪态舒展自如,神色和乐喜悦,过着无忧无虑的个人生活,完全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一副愁眉苦脸,严肃庄重的样子。这是因为他虽然忧国忧民忧天下,但却不忧个人生活,在个人生活上抱着以平淡为乐的旷达态度,所以始终能保持宽广的胸襟,舒展自如的心情。说到底,就是他很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精神,他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 R& H8 ^2 A2 O3 {- d$ E" U* s9 h
( B, M2 f& Q, e6 K' ^
  而当今社会的人们,有几个人是在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 Q* h1 o9 I# c9 c% {- X8 o
) g7 v8 \8 S$ x4 ~! X( v! G1 i9 I/ G& G' U. G/ e  @
  谈不完的生意,陪不完的客户,开不完的会议,加不完的班……忙碌的生活,沉重的压力已经镂空了人们的身体与灵魂。家的意义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淡泊,家对于许多人而言只是一个晚上睡觉的场所。; {+ _$ t6 H  z9 h2 u/ b8 y
! A+ `/ ~2 S6 u2 V  G- o

& F! S; }2 z7 i) H% i  美国人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高达90%的人工作不快乐,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越来越多的人们不知道自己“想”做些什么?即使他们“想”为自己活,却找不到“着力点”。' F( ?; j/ j3 k1 }

3 Y- L% `: z" B& p1 K& T( O( K, y* p# D% D/ z9 `
  心理专家认为,尽管很多人人生发展的步调很快,却愈来愈失落,因为这些人未找到正确的方向与生活轨道,所以常常会感到焦躁不安。这就好像是在高速公路上往错误的方向加速前进,但又不见回转道。
; A- L5 E( J  J# t. S
( b' v9 i9 o8 M3 B! b" b! V- j4 C! t$ n6 N) {" x
  很多人都犯了相同错误:误以为“能力”等于“快乐”。但是,一人“能”做的事,并不一定就是他“想”做的事。譬如说,一个“能”赚200万年薪的人,他“想”做的也许只是陪心爱的小女儿游戏。: E- J  t8 Q* _6 g3 i' |) W) O( o
! E$ U5 L% W1 B# z' i6 J3 f
2 E. Q3 ]( ], W' F& e
  为了别人而活,为钱而活使得多数人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他们过着不快乐的生活,做着不愿意做的事,即使是他们当中不乏外表看起来功成名就的人,但是,心中隐隐然老是有一种想“冲破现状”的欲望。
8 L  y/ R$ H1 R  u6 Y8 d" t+ L3 v6 b6 q& \- `
* N, v9 g, s6 h
  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感受?纵使职位愈爬愈高,薪水也节节上涨,不过,这并不是你真正想过的日子,尽管人人羡慕你,但其实这些表象只不过是生活无趣的“安慰品”罢了,你心里想的很可能只是散散步、种种花、饲养动物、看几本好书、和好友把酒言欢这些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而已。
* A$ ?" E& @" ^4 ]
6 y2 `/ V6 n3 U  G. y0 N3 Q3 z. |) d; u0 K$ x9 O% l
  其实生活的意义并不在于事业的成败,也不在于仕途的穷达,更不在于拥有金钱的多少,而在于拥有能够体悟快乐的美好心灵。知足无忧,胸襟坦荡,既不为个人的私欲而戚戚,也不为非分的企求而患得患失,淡泊宁居,安享生活的乐趣与美好。9 S& g( @1 X" \6 g( L# g/ ?

! J( C9 A4 Z9 z% K$ w, z" g' x9 A0 x& o9 n3 ]6 d
  就像孔子心忧天下,也不一定要做出一幅忧心忡忡的苦相,表面的忧形于色,是肤浅的,是做给人看的,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只能是修养不足的作秀。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为道德文化奠基,为天下苍生立命,并不与生活的快乐相矛盾。, Z0 {7 {$ S2 \2 U* c2 C0 _

* A* j: ~1 L' p% ~, ~8 b7 J' g/ z; w" [- ^, ~7 o4 i
  令我们生活快乐,使我们心情保持愉快,轻松地度过每一天,是我们尽力追求的生活常态。超脱于尘俗的琐屑与卑下,显示人生的境界与深度,是我们生活的理想。既能够平静地高居荣盛的热闹,也能够安然地静处退居的寂寞,始终以平常心态对待面临的一切,既不为一时的所得而欢欣,也不为正常的付出而失去心理的平衡,努力使自己的生活保持恬静,是我们潜心修养以求达到的心境。所谓“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 Y, w' V6 ~8 h, A5 T- P3 Z5 \; I& `: K' f+ ~7 L) s
" C7 R; a# o3 s6 p  Q3 A
  要找出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其实不难,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你的心中寻找线索。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在过去的经验里,有哪些嗜好曾经令你振奋?如果说,维持基本的物质需求无虞,你会把剩余的时间、精力用在哪里?你是不是花了太多的力气去追逐身外之物,或者为了满足别人,而把自己内心的真爱丢弃不顾?: X; Q- d6 i* _9 f# u2 S- j5 f5 V
* K9 m4 N8 @1 K& f

4 d' y8 ?$ U% T. p# L# @6 r' d, ^; c  想为自己活,就是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穷毕生之力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谈何容易“为自己活”?
1 L" r  i' H* G& M% k  W" V' [: ^% r9 K. o0 C5 D" Q
; k) \* k* n, \. C9 R1 E3 |# Z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很有意思:
# N- J& h: I' `# ]* j  h# ^0 C' j* m9 q! `
5 ?8 n- \% h8 E1 n6 j
  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中,生活安逸,衣食无忧,却羡慕笼外老虎的自由;还有一只在笼外自由自在,却羡慕笼内老虎生活的富裕,不用辛苦捕猎食物,于是两只老虎商量了一下,决定交换彼此的生活,笼外的老虎到笼子里面来,笼里的老虎到了野外去生活。最后,两只老虎都没有生存下来,重回自然的那只虽然获得自由,但不具备生存的能力;而安逸生活的那只虽衣食无忧,但却没有笼中之虎的心境,终日在狭小天地里,食之无味,忧郁而终。$ T7 x# a( H2 V% E+ [# ~

7 U* G5 D, Q8 [7 F8 [6 _* q. Y1 V( T8 N% B- F: L  L" l
  由此可见,羡慕别人是没用的,重要的是要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8 n2 D" l0 z. i! t! m' C
, Y/ S& o& Y7 r5 Y5 Y
& z& f+ ?* {# M+ ^: j: A6 E5 h/ D+ J/ J0 R  让我们简单快乐地过自己的生活,人生唯一值得追求的便是快乐,别无他物。人生没有冒险,便像大海没有风景;人生没有冒险终将一事无成;年轻是本钱,不努力就不值钱;人才摆对位置才能称之为人才;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方为最好。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0: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节俭是永恒的美德
* ?: z: s) F' l  i  B4 |0 N) h6 D8 y. y( b: V

9 T6 N- W/ ]/ g- e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俭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是对浮华浪费行为的一种有效而且有益的约束。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说出了勤俭的好处和奢侈的恶果:“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由此可见,提倡勤俭对于家庭幸福和国家安宁关系重大,因为家庭和国家都需要道德的维系,而在各种道德修养中,俭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节俭是一门艺术,它能使人最大程度地享用生活。热爱节俭是一切美德的根本。
  Y  g% c2 T8 I3 x6 ^: h) G+ e* j" Q, t$ S- D, `7 n

$ `9 v" T8 P$ s  俭是一种人生观念,它涉及到人的幸福观和苦乐观。俭的本身需要约束,需要克制,所以俭的过程可能是有痛苦的。但是,有了约束,有了克制,人就降低了奢望,抑制了贪欲,减少了烦恼,因而俭的结果往往又是幸福的,快乐的。
. F% Z- \! p1 x: u4 e% [% d0 d% A4 K, \: t) l% ^) V5 J

* M( j8 j4 y9 a/ d: ~4 \  在中国,素有“俭以养德”的古训和传统,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俭朴的实例就很多,上至皇帝,下到平民都有。汉初的汉文帝就非常俭朴和节省,在中国古代所有皇帝中都是很有名的。他在位23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于是文帝便放弃了。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一件袍子穿了一二十年还补起来穿。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坟;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文帝还下令撤销卫将军统辖的保卫自己的军队。现有马匹,只留下日常所需要的,其余的都交给驿站使用。
  _# @2 P$ v+ h& C, s3 X: ~9 l" B1 L# @

8 S5 v- I! F/ G' h2 R/ T* D  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和同僚们深受启迪。
* H. `* `( x1 c' t' m+ V/ j1 \7 s8 r( ]* n0 W: n' W) h: t  s
7 U& P7 @4 C% t0 C  l! f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靡,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 c0 {- a# L+ l- C) b" \- ^( ?; n5 l- I7 O
2 ?0 y/ _$ b' H# z& t# o4 Q' p
  东晋大官吴隐之就是个十分节俭的人。吴隐之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 c3 a4 i( D. F, a; ^
0 Y& t( G9 D8 a- O2 D5 j
) u  ?* b, Q; l( H, }+ r2 P. e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官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 n. j# t2 p/ c: v* O% E+ m- v
% ^; b8 C: V+ L. r

3 a" s2 k5 I5 a( x$ N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核心是俭,“俭则寡欲,可以不役于物,直道而行,谨身节用,逃罪丰家。”古今中外立大业、成伟名者,大多都是节俭朴素之人。诸葛亮自隐于山中,居茅庐,穿布衣,淡饭粗茶,苦读勤思,养成高尚品德,造就雄才大略。他的名言“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不但是他本人的座右铭,还鼓励人们修身养性,完善人格。
# p- P- c  k9 i
$ Q6 F2 r4 U; @6 C" H  “俭以养德”这条古训,是现代社会应该提倡的一种人生观念,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行为规范。宋代儒士汪信民曾说:“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节制而俭朴的生活能磨炼意志,锻炼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精神,使人们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直前。如果在个人生活上,迷恋于吃喝玩乐,既消磨人的意志,又会分散工作精力,这样的人必将难成大器,甚至会在生活中迷失方向。
9 F1 Z) @- A0 N  f) R9 p1 T$ [3 R6 }7 y
7 u9 T* Q: I. B/ t- I6 p/ E
1 n$ Y3 N0 L( c  t4 U  ?- L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御孙说:“俭,德之共也。”俭朴的生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可以培养人的高尚品质。生活俭朴的人具有顽强的意志,能经受得住艰苦的磨炼,胸怀开阔,无心于考虑物质生活,更不会受钱财的诱惑。物质生活条件的好坏,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的影响。因此,这种人住在竹篱盖的茅屋,也有清新的生活情趣。! r6 R0 j3 g! g. I3 P) O: k# l
+ v  t& D7 j& o

, c, E1 F6 }. B  m  唐太宗在位期间,不但注意节制自己的奢欲,对皇亲国戚、达官贵族的奢侈之风也能有所限制。公元627年,他曾下令,限制王公以下贵族住房过于奢华,并对贵族生活用车马、衣着服饰的具体标准等做了规定。贵族婚丧费用是国家一项不小的开支,有些贵族,为了显示身份,大摆排场,有的当事人也想趁机大捞一笔。因此,唐太宗对各级贵族婚嫁丧葬的费用也做了一定规定,并强调:不符合规定的奢侈之举,一律禁止。严重者,要依刑法处罚。. J  a  q8 l- r) J5 N* ?
, u, S2 L* |8 p3 C* V

$ F' X: z, z! s, s9 K4 a" @$ n  是俭是奢,这不仅是一个人的自我修养或品德问题,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问题,真正的智者总能宁俭不奢,不仅一生平安快乐,也留下令人景仰的清声令名。纵观古今,那种追求奢华、生活糜烂的人,到头来总落得身败名裂,走向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深渊。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0: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理想之道3 S* H, d6 C9 e: s9 i
4 Y1 d4 N- z$ Y) a: E, O3 \- l7 o5 J5 V

" E- {6 E6 C6 k2 {/ _  志当存高远2 @' e, k' U* t  p8 \, i- [: i
6 k9 o( b* e/ n, X2 T' c  l

' E  ^! ~1 t% N  s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 j) F6 O2 V7 Z2 g1 V, `  J8 x) f# T8 Y' E6 j
" U4 W, C- _/ F/ s% ], A
  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的根本差别并不是天赋、机遇,而在于有无志向。: C8 Y' Z  `' z0 l$ q) t' j
/ g9 J6 D4 D0 w! N; O  m7 ^* Z

# p& g  ^/ N" r; D" l( [6 I, j  中国以往强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农、商、学、兵,各大行业类别中,你确定的人生志向是什么呢?; B3 [& f. o. F* q/ @& ^  [7 B$ C
, c" _: @" z) i% S
0 o1 I: }8 O. f5 t2 {
  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做一名出色的商人?/ _1 C! R5 M6 X- m2 R( T4 Q2 F6 X
  s" C+ S! o6 b9 g& M
7 G% L: t9 Y4 E1 R3 W; i
  成为大学教授、出色的研究员?% [) \& @! [& R2 t' z2 P7 k4 [3 }

' n9 o" l/ ~' a2 `+ i$ z( Z) m8 ]* h) b
  成为一名职业军人?
( I8 E& y8 M, h) Z
( t) U3 ?/ {- T# |& _0 r1 \! N  }8 D6 W* b$ E
  成为一名有为的社会工作者?政府官员?0 M) S( d7 n& f+ x

; K2 \0 Y8 a& B  j3 o3 o+ T! V, V. c
  成为一名农场主?# ]2 \, r$ L# B  Q7 R7 E
% ]0 ~$ P! S- `/ ~

! F8 X: d$ K) _+ v* S7 y  ……
4 W, M1 [0 j; V& T
: ~- s  p5 |' Z4 P- t; P) L) \+ H4 |1 i) h$ t0 U% [( o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志向,你就会谨小慎微,裹足不前。
  U4 e' |0 _" N* w0 I2 w5 Y8 w' \- H8 ~% d+ m

. L* u6 j" P3 v7 X* p2 n; x  不少人终生都像梦游者一样,漫无目的地游荡。他们每天都按熟悉的“老一套”生活,从来不问自己:“我这一生要干什么?”他们对自己的作为不甚了了,因为他们缺少志向。0 n; B: H7 y+ \5 `4 s' a1 \7 u

( T# s/ Y& t% ^) o3 }7 M' A/ {  x- X6 J) Q# n! C2 b5 y
  曾经有人问三个正在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事?”第一个人听了回答说:“我在砌砖头!”第二个人回答说:“我在赚工资!”第三个人笑着回答说:“我在建筑世界上最有特色、最美丽、实用的房子。”后来,第三个人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建筑师。0 B3 w) @; p4 j- P5 u
& k3 w6 Z4 \* X! Y+ v0 H$ O
) Z9 e! a, `! q( h5 G* u: r
  为什么会是第三个人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建筑师呢?为什么不是第二个人与第一个人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来看一看,第一个人,他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把志向放得微不足道;而第二个人,满脑子里都是些庸俗的想法;然而第三个人却拥有远大的志向,所以,他成功了,这就是“志当存高远!”的见证。( ~% ]) O: m. |2 G1 B* E; \

2 ^1 S* V4 h1 t" b. g1 L. f( o, i
  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一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它们是好朋友,马在外面拉车,驴子在屋里拉磨。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前往印度取经。
$ `/ m+ g2 M6 O4 R4 s" g. J& Z( S" N& e; D9 ~0 E

& `& \6 D% o. y( k  K( y5 k2 u  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到磨坊会见驴子朋友。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那些神话般的境界,使驴子听了大为惊异。驴子惊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老马说:“其实,我们跨过的距离是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止。不同的是,我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志向,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却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
5 y8 i- j6 o) w: K
8 u- w8 S; t# n$ ?; j7 j3 D4 m, y; `# p1 q
  这个故事的道理直白得不用再作附加说明,它告诉人们:一个没有方向的人,将永远生活在狭小的天地里,选择方向往往比选择努力更重要。
8 n) f: C3 H1 \( k2 q! N. ~6 _. j( H9 W- |4 d& G
6 A: R" b% D' X8 |6 h# f' B+ Z
  忙碌中的人,如果每天计算一下自己为生计、为工作、为生活、为休闲、娱乐、运动走过的路,长的数千里、数百里、数十里,即使是在家里呆着一天也要来来回回地走上千步路,平均下来每天走一公里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如此1年走365公里,10年就是3650公里,按一个甲子年计算60年就是21900公里。地球的周长是40076公里,如果一个人每天走2公里,绕地球走一圈就不再是梦想。
- C! I$ P/ @- q0 i# u$ s+ \
: C  i+ @# C  m. [6 i( M, `' d/ r$ T/ l5 f! j7 k& `
  每天走两公里对一个现代人来说,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随便转悠一下都远远超过这个距离了,但是有几个人真正能绕行地球的呢?# B1 K5 G5 g9 p

7 t! W, m6 l5 Z0 q& Y
+ T, e7 u- j& E( Z  这也是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答案,从古到今能有幸绕地球一周的人毕竟是凤之毛、麟之角。原因是什么?原因在于人没有志向,或者说志向太多,以至于就像那只被蒙住了眼睛的驴,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走不出自己狭隘的小天地。
, C0 y4 I' g4 U$ E7 q7 u0 ]  o( l; q: x# R2 h) B

7 Q7 H% ^5 e. n8 ?0 ]) S  人与人一生区别在于,有的人把生存当作了唯一的志向,有的人把生存当作了实现志向的手段,其实人一生无论在工作上还是事业上要有所成就,根本不需要刻意地努力,只需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并每天为之而付出一点点的努力,那一生下来功效卓著,是理所当然的事。正如每天走两公里的路一样。
8 m) Z! ^' u6 r) @  y- _
6 w- M1 K0 f5 {: i2 Y
" W8 `# {& ~$ l3 Y+ J6 ]  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人生志向!就像那匹老马与驴子,当老马始终如一地向西天前进时,驴子只是围着磨盘打转。尽管驴子一生所跨出的步子与老马相差无几,可因为缺乏志向,它的一生始终走不出那个狭隘的天地。
1 y' E" D- [& i& a* A* a1 s: V' b5 k. h% v  C1 j

4 j! x0 j: s0 A, y1 q# N  生活的道理同样如此。对于没有志向的人来说,岁月的流逝只意味着年龄的增长,平庸的他们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想做一名出色的商人,以此作为自己生活的核心志向,那么就让它成为照亮你自己的“北斗星”。: k0 @) B+ P) l* N8 I1 M+ W
. N5 j# D4 d: _& Z
3 A7 ]# O$ J, v: m* C
  有人说,一个人无论现在年龄有多大,他真正的人生之旅,都是从设定志向的那一天开始的。以前的日子,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 C# p6 o" e- {8 X: Y9 @
4 g4 r+ q7 G+ _

( G8 w  [& f% C2 V! H8 h8 o. L$ h  这就好似一个故事,说的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旅游胜地——比赛尔。0 q) ]) l3 L3 G: P
2 v; t# [1 m& m4 J8 P7 w, ~

0 l  P  B; e& L5 D) b9 {9 V1 f  在很久以前,比赛尔是一个只能进、不能出的贫瘠地方。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只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一直都没走出去过。后来,一位青年出现了,他发现比赛尔四处都是沙漠,一点可以参照的东西也没有,于是,他找到了北斗星,在北斗星的指引下,他成功地走出了大漠。这位青年人于是成了比赛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i8 h) j$ L* q+ S
* k, G, {* j0 K
- D6 q, B2 q$ X; e( o
  “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你的生活志向选定了吗?2 k) i2 S+ h3 P. f& [, }( h
0 q) T2 O+ w; C3 ]3 S7 q

' m7 F: q. Q: I* M" n, W7 I) b  你生活中的北斗星在哪里?
9 o- k  d% n: B: n
3 o6 x, h4 v, J+ s6 k! W
5 e7 |7 a! @( i. B. u. s  如果你还没确定,那你就及早选择吧。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0: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不忍则乱大谋
' ~, S) w" S- `% B: S$ z
( r! b2 f" A5 e! ]5 e
5 T# O" ?- N. O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尤其对于那些有理想有作为的人来,更是要以此话时刻提醒自己。
' O- l/ u7 Y: x+ w3 Z6 z8 l
3 a/ j4 ~- Y) c& g1 a0 q- S, ?( z8 E' q, \0 _  g% ~$ R
  有句成语叫“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不过这是将韩信发达之后的事情,在韩信发达之前,却是曾经有过受辱胯下的记录。韩信在投奔刘邦之前非常潦倒,不愿种田,又没有人推荐他做官,自己学做生意又以亏本告终,因此常常是寄人篱下,甚至乞讨为生。有一天他身配长剑来到一个集市,突然有一群青年拦阻了他的去路,其中一个无赖对韩信说:“我看你长得人高马大,还佩戴长剑,好像是个英雄好汉,其实你只是一个胆小鬼而已。”众人听了哈哈大笑,那人更加来劲了,缠住韩信不让他走,还坚持说:“你相信不相信我说的话?不相信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杀了谁,如果你胆小,不想和我比武又不想死,就从我裤裆下爬过去。”韩信注视着那人,心想,我要杀了他,简直易如反掌,但是杀这样一个无赖不但不能证明我的才能,反而有损我的清白,而且一旦杀了他,他的同伙肯定要缠住我不放,万一再被官府抓起来,那么这一辈子就完了,我不能和他一般见识,和他斗这口气。想到这里,就伏下身从那人裤裆下爬过去了。集市上的人都哄堂大笑,以为韩信真的是因为胆怯才爬过去的。
/ j0 r& s$ Q$ N% b) R3 c) `2 C1 E1 C" h( }2 e
* f! E, H' z. m. ]/ c
  正如苏轼曾经说过的那样:“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所以能忍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 R# _, B0 B0 {# E. Y- _" k) S5 V2 s& ~! ]! B1 g1 D
& H$ K( W* z; q& q2 c
  小不忍则乱大谋却很有些阴谋哲学的味道,其实这里面的“谋”支撑的就是人生理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其核心就是一个“忍”字。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0: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用人之道4 J& Y  _0 Z9 f) z. s) Z8 H

: M. f5 G* {: \+ x- |0 p5 q+ E* u7 p8 N: j2 A+ t. e
  用人德为先# h; b5 W9 s: v0 t: j' p) q
: e# w5 B. H+ E3 U1 G

  h, p# e6 K9 W" O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9 w3 z7 p2 g) D) P1 K! L; E. S0 l" G# m  a1 l
7 l5 v3 n* e3 S, q4 S: z# ^
  这一句话是借孔子的弟子子夏之口解释:什么才叫真正的学问。毫无疑问的,懂得真正的大学问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所以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的。
5 e6 e# r$ H. a1 K' W$ u) d" q8 k" @' I& b- D* y* K

( b4 ~9 \5 D* G; b- K+ p  子夏名列孔子的72弟子之中,名卜商,他一生中致力于讲学,宣传孔子的儒家思想,战国初期的学者们受其影响较深。而在这里,他说到了一个做学问的根本性问题。$ ], A. G- d1 z0 R- x7 \5 V

" B  n, S: v# b5 b' D7 I. h2 K
: J# _, T( c: }. [  在子夏看来,学问不是知识,更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人生于世的品德与修养。他说:一个人如果有着对高尚的德品的追求,尽力献身国家倾力以赴,对朋友诚信,这样的人即使没有读过书,也称得上真正懂得学问的人。$ D& Y4 w8 d' I5 ]

# Z( N2 k, l- @5 y( X7 r/ H$ |$ v& L! _! W$ |6 h2 F, h& s
  在这里,子夏仍然是沿习了曾子的思想,认为人生的根本在于德品,德品才是真正的学问,这话听起来愚腐,但实际上,这种思想在今天却是真正具有震聋发愦效果的。+ A- X. @, ^: Q( ?3 C, g+ k! n0 ^( p
4 `5 R& g! @- P

0 \7 \0 z4 z2 V3 y/ W$ W; }  一个人如果只有才学却没有品德,没有传统知识分子最为重视的气节的话,那么他为这个国家或民族带来的危害怎么形容也不为过。历史上的秦桧,就是这样一个最典型的有才无德的卑劣小人。6 z* Y2 T2 t, M6 t
, m1 o3 E: y! Z

3 T% j5 `0 }- R, n: O  据宋史载,秦桧此人并非是不学无术之辈,他是宋徽宗年间亲笔点的状元郎,其才学在当时几无人可比,后金兵攻入汴梁,俘获了徽宗与钦宗两个皇帝,当时金人考虑再为南宋立一个皇帝,却不想再从赵匡胤的子孙后代中挑选,也就是准备另立别姓。当时满朝文武大臣慑于金兵的凶恶,无人敢置一辞,只有秦桧挺身而出,与金兵统帅粘罕据理力争,众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愕,当时秦桧的表现,不唯令满朝文武心折,就连粘罕也大吃了一惊。他想不到在这种情形下,南宋居然还会有人敢于同他抗争,于是粘罕一怒之下,将秦桧一同掳走。7 Y  c6 H3 f2 f( {0 j) U2 X
  N, @1 R: y% O
( a% q+ z5 D1 A0 j
  却没想秦桧这人实际上骨头软得很,没有丝毫的气节,他到了金国没多久,就屈膝投降了,时逢金兵攻打南宋的楚州,楚州军民以死抗争,3年之久未能攻克城池,秦桧听到消息之后自告奋勇赶去,一封书信射入城中,竟令得这座3年无法攻克的城池举城开门投降,秦桧蛊惑人心的伎俩,由此可见一斑。
6 p7 |9 n6 ]9 `7 o+ |! V) C2 @" C. H; _# E
* O( l$ Q/ I4 K2 c4 e; I$ y
  后金人为了祸乱南宋,密遣秦桧回国,假称逃回。时值宋高宗正为金兵不断进逼而忧心忡忡,空悬丞相一职,以待贤士。秦桧听了这个消息之后,笑道:“我有八字,可安天下。”有人问是哪八个字,秦桧笑而不答,高宗闻知,便召秦桧上殿相问,秦桧值此才说出那八个字:“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1 E+ j! Z$ Q5 C8 z3 Q' n# M/ ?
( e, n! t$ o& t: Z: T0 D$ X- i! x: {, _# H/ ~6 T
  这八个字,就意味着放弃复兴宋室的军事行动,把黄河以北大片沦陷的地区拱手让给金人,更有甚者,许多在北方兴起义军反抗金兵的爱国将领,也统统成为了“北人”,被朝廷扔下不管,而历尽生死从北方返回的爱国将士,如陆游,辛弃疾等人,居然都被视同盗匪相看待。
& c/ ]# R- o7 h4 b8 r1 C" G/ |& u
0 B: o1 S# ~- O" [, [, q% v3 j" d) P' C: w# v
  这八个字同样种下了以收复失土为己任的爱国将领岳飞的死因。5 e( O0 ?" \. A. A2 t* {- k
+ R0 N. t9 I( X6 M
5 C/ `% B" B2 r6 f* F/ I  u0 A7 B
  但是这八个字,却深得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欢心,于是秦桧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卖国集团的代言人,登上了丞相的权位。而秦桧治国,更是以他惯常的小人伎俩而行事,狡黠阴滑,诡计多端。有一年京城的市场上突然缺少零用的铜钱,导致了市民恐慌,消息一直传到宫中,高宗急招秦桧相问。秦桧了解到情况之后,就回到府中,吩咐人叫一名理发匠来为他理发,头发理过之后,他命人捧出一盘子铜钱,作为报酬给理发匠,并叮嘱道:这些钱要赶快花掉,圣上已经有了旨意,准备废掉这种铜钱,另铸新钱。理发匠拿着铜钱出门之后,急忙把消息告诉了家人并吩咐家人将所有的铜钱全部找出来花掉。很快,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京城的市场上突然多出了数不清的铜钱,解决了铜钱短缺的大问题。而所谓的铜钱废除的事情,却再也没有了消息。
; Z% O0 {5 R6 X/ c7 V
( F3 _9 T% z1 C7 }  R
& \0 @4 G; u- N! g& r( Z  小人无才,也称不上小人。历史上,一些大奸大恶的权臣奸宦,大都有着一些过人的小才情,如奸臣蔡京的书法天下知名,明朝巨奸严蒿的词写得非常好,这恰恰证明了知识与能力不是有德之士的专利,知识与能力掌握在小人之手,就会祸乱国家,生民涂炭;知识与能力掌握在有德之士手中,就能够保国安民,解救天下苍生。所以有德之士更应该加强自己在知识方面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避免让知识与能力落入小人之手所带来的祸患,这才是子夏所要提醒我们的关键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0: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知人善任& b( _1 u+ A0 C; o

- b$ n% n. y! B- x& X' V- I8 Z+ f0 j' c4 M' p; L1 I6 U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这句话,介绍了一种怎样考察和鉴别人的具体方法。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体,具有多方面的特征,有时这些特征之间甚至是相互矛盾冲突的,因此,想看透、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有通过像孔子说的这种方式,才能由外而内、正确全面地去认识一个人的真面目。
3 n8 w8 H9 @. D  f  o' P3 s5 b
* U) v( V8 v: B& Y. t9 O
5 }6 f5 y6 I: P! h% L  当然,这种认识,并不只是就看别人的缺点,也应该据此发现一个人的闪光之处。否则,就难免会走向偏颇,那样,也就谈不上知人了。) l; R% U, h2 V% u+ y* I: v
! d3 M3 G; @  ]5 f8 J" w" F
% ]* R8 n$ L/ K6 G2 X2 N; @/ v
  诸葛亮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料事如神”。曾经有一次,有个远方的客人来拜访刘备,彼此谈论得非常愉快,这时候诸葛亮恰好走了进来,客人立即起身去厕所。刘备对诸葛亮夸奖客人,诸葛亮却说:“我观察客人的脸色骤变而神情恐惧,视线低垂且左顾右盼,外表显露奸诈,内心隐藏邪恶,一定是曹操派来的刺客。”& S- b; T! b7 X" }

3 L, D( m$ f( M# H/ K! S: C/ M
: i6 ]( w2 T0 X8 A% ?  刘备听了不信,就派人去查看客人,那客人却已经翻墙逃走了,至此,刘备才相信诸葛亮的判断。
+ m( h' E, D. V' d9 I' H$ P8 n  B4 U

, i4 i5 m7 b  u  在这里,诸葛亮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避免了蜀国的一次危机,这种观察与判断的智慧正是孔子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基本方法:0 y+ f  ~/ ^2 |4 _4 }8 U1 O7 O) v

6 {9 y# `- |! b: B+ _3 ~  `$ [- W5 H$ G
  评判一个人,只要注意三点就够了:看他想达到什么目的,看他思想的动机与来由,看他所信奉的人生准则是什么。如果把这三个问题分析明白了的话,哪还有什么能够逃避了你的观察的呢?/ U7 ^7 C0 ^8 Y+ R0 s. H

6 k9 _) W, u/ \- v/ V, w
4 L8 a4 j4 e" w) {  博弈论认为,人在社会中的活动是一个无限猜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根据他人的选择做出自己的决策,而其他人也同样,相互之间都是把对方对自己的猜度因素考虑在内,并依据猜度的结果做出决策的选择。谁能够在这个猜度游戏中占到上风,就可以掌握主动,反之,就会受制于人。
  v; E8 e* v9 c! Y  o# e1 |( p5 `) S  s: D, O

5 z8 r" K+ t  Q" k* O4 r! w  战国时代的寒士范雎,因为才能出众,受到魏大夫须贾的诬陷,被打得折肋掉齿,险些丧命,他在秦国人王稽的帮助下寻机逃脱,并藏在王稽的车里悄悄逃离了魏国。车到湖关,看见大队车骑从西边来,原来是秦相穰侯东巡县邑。”范雎说:“我听说穰侯在秦国专权,最讨厌人接纳他国诸侯的宾客,被他发现恐怕会羞辱我,我就躲在车里吧。”; I2 D4 D: ^5 M% h; n
% L) y+ {7 L/ R7 A1 V/ N

( P" e% A/ f. {7 U$ i" x% y& Z  一会儿穰侯来了,见了王稽,就下车来打招呼,并询问王稽:“关东有什么大事发生吗?”王稽说:“没有。”3 K- V5 ^/ D* |* R# ^4 L

# K! R6 C9 K) ?; X( S, i: f0 D
8 `! ?& G5 K0 F! N$ L  穰侯又说:“你去见魏君,没有带魏国的宾客一起来吗?其实这些四处游说的宾客一点用也没有,只会扰乱别人的国家而已。“
% j9 V* g" Z, o6 T) h2 P' ?, L
7 g8 E! x& P# \6 _; x5 L3 U6 ^3 P5 ?/ |. D. a  ]
  王稽说:“我不敢这么做。”
" W+ O0 B; S8 t  N- ?; g2 f: W% `8 M
: `: J- i; M, @' B6 w9 G, D: A: A
  穰侯走后,范雎出来说:“穰侯是个聪明人,他想事情想得较慢,刚才怀疑车里有人,却忘了搜查,一定会后悔。”
# [% M+ K- w5 q5 H$ f
6 G" t% s9 r- L1 ]6 x6 R& o9 k4 B. v" g$ M" L: X/ \$ ]
  于是范雎下车走路,走了数里之后,穰侯果然派骑兵回来搜查,见没有宾客才罢休,范雎这才和王稽进入咸阳城。
+ x( r: i  L3 T/ A' ^2 I) |
& ]3 `4 |$ q- k5 r1 h0 ~) G  u! H  `' y- \+ L8 z
  在这里,穰侯与范雎两人就像是两个对弈中的棋手,穰侯每走出一步,都在范雎的掌握之中,所以才会处处失去先机。在军事斗争中,凡是能够料敌于先的人,莫不是能够在随后的事态发展占到上风,如卫国的南文子,就是具有这样不凡才能的一个人。% }1 X& p. a( |7 L( O* F
2 M  R+ {2 w. K+ }0 Z! W

, u  c4 A8 `* s$ I$ T  D+ Q3 k) K  春秋年间,晋国的智伯想要攻打卫国,于是就假意麻痹卫国君臣,派人送给卫国的国君野马400匹,璧玉一块,卫君得到礼物,喜形于色,群臣也纷纷赶来祝贺。只有卫君的家臣南文子脸上没有高兴的神情,反而是忧愁不已。
4 Z% c( H# x; v
9 m7 {8 ]1 {! m$ J, m, e! a
+ W- y0 v+ L0 V' a" N* ]6 `  卫君问南文子,国与国之间彼此和好,这是好事,你为什么忧愁?( R" D) F- ~1 U9 V" q
- L- ^3 {4 R" w- N2 ]8 C

( ~9 x$ c, l9 r1 z( u  南文子回答说:“没有功劳而得到赏赐,没有尽力而得到礼物,不可不明察。野马400匹,璧玉一块,这是小国出手的礼物,而晋是大国,却用这个礼物来送给卫国,君王你一定要认真地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 ~1 t8 p1 A+ C- U- s
* R' N7 p; e. M6 z: ~# E& D2 q
2 w& q" S0 A2 y6 w  z" a( b
  卫君听了南文子的劝告,并把这些话告诉了边境的守军,让边境守军做好防卫的准备工作。
( n" U$ {+ W& n/ W5 N7 _# r4 p( Y6 J8 q" s+ [4 w

- R3 @) V! y7 A3 }8 ?5 w  智伯果然起兵攻袭卫国,到了边境之后,发现对方早有准备,不得不悻悻退回,并说道:“卫国有贤明的人,预先知道了我的谋略。”6 X$ k( i- W' N' f2 Y; a5 `6 w1 k
1 s5 j  d$ f7 Q9 U$ z$ o9 G
$ k: i/ j* ?# e  @) m; w
  所谓贤明的人,也就是那些对于形势的发展有着明晰判断的人,由于他们能够在纷乱的局势中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规律,总是能够做出主动性的决策,这种人和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2 }* Y7 f) z( G# [& P; ~+ P2 Q& G2 e- y/ x1 `
# ~7 \' [" F+ F2 N4 \$ d% P
  例如,商鞅曾赴魏国游说,希望能够说服魏惠王实施变法,但是魏惠王对此不感兴趣,所以商鞅就暂时滞留在魏国。但是魏相公叔痤却非常了解商鞅,只可惜他身患重病,行将就死。他在病榻上对魏惠王说道:“公孙鞅年轻又有奇才,希望大王把国事全托付给他,一切听他的;如果不托付给他的话,就一定要杀了他,不允许他离开国境,以免他的才能为别的国家所用。”魏惠王边听边点头,答应了公叔痤的要求。
/ {5 b6 t4 |" C9 ^
" h8 i7 F% Q: [5 l/ E" M3 @
* L! S) a2 [$ H% t! A' U7 x) K  然后公叔痤又吩咐人将商鞅请来,向他谢罪说:“我做事是先国家后个人,先君王而后臣子,所以我先为君王定谋略,然后才告诉你。你听着,如果大王没有把国事托付给你的话,那么你一定要赶快离开魏国!”! s( g9 w3 B; V
! ^6 B3 A7 r9 Z

6 ]' g9 _8 F8 O6 a$ s8 b  K- l  商鞅听了公叔痤的话后,笑着回答:“如果国君不能采用你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而杀我呢?”- B% R0 E1 H, c: _7 i

6 p+ ^/ |% |, [6 `6 h' @7 [' x. ?% e3 q' u* }4 t
  最终商鞅也没有离开魏国,而魏惠王既没有用商鞅的才能,也没有杀掉商鞅,一直到商鞅受到秦国的重用,魏惠王这才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劝告。
% f0 m7 g7 k- Y" F; `/ O1 {9 l' T% Y, M, e: ^  J
2 [/ \' E' a* i6 q& J& t, @( H
  在这里,观人研事,料敌机先,抢先一步,先发制人,所依据的就是孔子提到的这三点。( }, ~' A2 g1 |+ k

" G' _3 h( G" u" ?) g+ g3 D
5 t3 z0 G! V% H8 ^( V: p  看任何一个人做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他平常的涵养如何,他安于什么?只要把握住了这些,我们就把握住了人性与人心。诚然,现实总是有其远超任何理论的复杂性,但如果对孔子关于察人知人的教诲细加体悟,我们终会有所收获,并在实际操作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0: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察人之道+ y5 I5 Z( F3 {6 l
* e+ ?" h! \# d/ Y% T/ F$ J, }
+ h; p) t  Q7 M9 b8 k$ a
  察人靠自己,切忌盲从
( d0 J3 G! b9 n: Y
4 {! @1 i/ T1 K6 j5 @: ?6 _* _% @- Y7 ~2 y% d; K, ?& \( h: a8 x
  我们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工作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你能不能正确地判断一个人,怎样去判断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怎样才能有一个公正和真实的认识?孔子认为,如果大家都厌恶他,你不能随便相信,一定要去考察;如果大家都喜爱他,你也不能受蒙蔽,不能冲动,也一定要去考察和观察,不要人云亦云。在这里,孔子强调的是,要根据事实和你所观察到的人的言行做出判断,而不能只根据身边人的说法去判断。, c6 j- u* U, J4 x8 h! v+ l; L

7 B4 F# I$ c. j- h5 b6 p; z% F8 Z  @; r
  中国古代“三人成虎”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判断一件事情的真假,一定要经过细心的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就会把谣言当真,这样一来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比如这个故事中陪同魏国太子去赵国做人质的大臣庞恭,当他走后,一些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谣言,当庞恭从赵国回到魏国后,魏王再也不重用他了。中国还有个成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说的就是,一次一次地造谣诽谤,也可以将真理埋没。所以,当许多人、甚至所有人都说一样的话的时候,不代表就一定是对的,你必须有自己的考察和分析,这样才能避免犯错误,造成损失。但是,一个人要能做到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太不容易了。谣言多了,就足以毁掉真相;附和的人多了,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观察和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2 y1 x" L6 w4 N! `5 D

; f; F1 F% p& j) x. m8 _
4 b; B% T* t3 G: T# n  “人云亦云”、“随大流”,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一般来说,人们很容易对某种信息和心理状态不由自主地产生无意识的盲从,这种盲从不是通过承受有组织的蓄意压力,接受某种信息或行为模式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传播某种情感状态并且无意识地进行心理调节而表现出来的。无组织的人群往往成为这种效应的加速器,如果置身其中,即使有主见的人也容易受其感染而失去辨别能力;正因为常人都容易犯“人云亦云”的毛病,结果很可能导致错误的认识。所以,亲自去细致地观察某种人或事,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在人们的处世决断中是很有必要的。
7 A1 K9 H8 m3 u- ~) i& F3 D
2 p# D* i3 N) R0 `. I/ Y7 y
& ^+ b4 c5 K" Q$ I3 R  孔子提出的“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的主张,既抓住了人们认识并判断事物的错误所在,又恰到好处地点明了正确认识、判断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它是我们为人处世不可忽视的重要策略。历史上大量正反事例,也反复印证了它的必要性。一个人在世上做人,要“不疑人,也不受人欺”,哪一方面有了偏失,都会带来危害。7 K1 p; c( i6 Z% m9 M% ?5 K

) k5 l7 X" E. d: w2 o4 H1 ^" E5 Z5 |
  周公曾辅助周武王灭殷建立周朝,不幸,武王灭殷后,就病重不起。在武王生病期间,周公十分担忧,便写了一篇祷文,请求上天让自己代武王而死。史官把周公的祈祷记在典册上,放进用金绳索捆的匣子里,珍藏起来。武王逝世后,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因年纪小,不能管理国家大事,就由周公代理。这时,周公的哥哥管叔鲜、弟弟蔡叔度等人,对周公代管政事大为不满,一方面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要篡夺王位;另一方面组织力量联络已归降周朝的纣王儿子武庚,策划叛乱,还在国内大肆散布谗言说周公想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周公为避开锋芒,只好避居东都。
9 |, x1 U* I& H; B$ L) ]4 e; q
) T1 ]6 d9 h/ B
6 x; K2 [) G1 b8 q/ f+ O& p. S; ~  周成王对这些传言,将信将疑。一方面,他看到周公不但在武王执政时期表现出忠心耿耿,尤其在自己年幼即位时,他代管朝政,处理政事井井有条,对自己、对母后也是毕恭毕敬。当自己能亲政时,毫不犹豫地把政权交给自己,由此看来,流言不可信。可是不相信吧,又觉得周公是先朝元老,自己年轻力量单薄、根基不牢,流言也决非空穴来风,一时拿不定主意。不过他并未贸然对周公采取非礼的行动。不久成王发现了周公所写的祷文,才深切地了解到周公对周王朝的忠诚,很受感动,于是派人接回周公,帮助治理国家,并派他率领部队平定了武庚、管叔和蔡叔的叛乱。
# _5 L0 l, v$ y9 Q1 u: A5 |! U
4 I0 c7 Q# I7 X7 a. Q7 Q
/ f+ \/ K, r: g# d7 _( g  魏文侯派乐羊为帅,领兵伐中山国,而乐羊的儿子乐舒恰恰在中山国做官。乐羊因故连续三次延缓攻城日期,此时魏国一些本来就对乐羊得宠而妒恨在心的大小官员们,听到这个消息纷纷上书告乐羊的黑状,说乐羊不但念及私情,不进攻中山国贻误了战机,而且有与中山国合谋反叛魏国的意图,大肆攻击乐羊。魏文侯凭着对乐羊的了解和信任,硬是不为之所动,把这些告状信统统锁进一个箧子里,并不时派人到前线慰劳乐羊和他的部队。% |6 q( R' y3 S$ {4 i' Y; @

4 `, J: }- V3 [( J% g+ v$ V5 G6 b* d" j$ e: K, g; T
  3个月期限已到,中山国仍不肯投降,乐羊马上亲自督战攻城,全线攻击,占领全城,中山王走投无路,自杀身亡。
4 t& {4 c$ w& g! v! E0 G! w2 t7 f# {: T4 y7 o

4 U  j5 f( J4 |0 [( X1 j, m* f  乐羊凯旋回朝,魏文侯出城远迎,并设宴于宫内为其庆功洗尘。宴毕,魏文侯命人取来两个密封的箧子送给乐羊。乐羊以为是因立功所赏的金银财宝,殊不知回家一看,全是一些告他围城不攻企图谋反的书信状纸。乐羊大为吃惊和感慨,心想:朝中有如此之多的人造谣诽谤我,要不是君主信任我,不为谗言所动,我恐怕早变成刀下鬼了。从此,乐羊对魏文侯更加感激涕零,忠心效劳。* K% h+ N- `2 {) u: p" e0 N
4 L1 _* j7 k! u9 d

! c* R7 l# h2 \! I: v( T- [  这是两则不轻信谗言,察人靠自己的典型例子,由此可见,对于众人的意见、社会的传言,信还是不信,都不能盲目,既不要盲目相信,也不要盲目不信。正确的态度、重要的途径是必须“察”之。察传言所讲事物的原委、内情,察自己对传言所指对象的了解深度、广度和正确度,尤其要察散布传言者的动机、目的,有了这几“察”,才能尽量不做出错误的举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6 19:43 , Processed in 0.02628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