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28 08: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权力冰山在一夜间消融】
, @3 \: K+ a# H3 x% P" _ 8 n0 ~. Q! \% I% L: r
* _& F1 c9 f" Z& c& N- p 天道有恒,命运无常。
6 N! H1 T/ y e
+ `& x2 t9 ^( d# v) w' G6 N+ S 就在魏忠贤的政治狂舞达到极致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 Q, B5 R& N- j; W6 Z7 s # A7 C! r3 k% j/ o
一切在瞬间倾斜。
& V, G; @8 {0 H: M. I
8 G9 U% T A; Z* v! V4 u+ I 这是天启七年(1627)的五月,海内无事,边境无警,魏忠贤连续六个月得到封赏。好日子正在兴头上呢,天启皇帝突然要不行了!" k ~. l: h. a
) E% W! ^ ^6 G5 C
天启自小身体就不好,“气质清弱”。估计老爹老妈都受气,也无心好好照顾他。即位后,魏忠贤更是不带他学好,纵情声色,越发的成了病秧子。1 A& E( g7 d1 e1 V' ~" g- ~& U
- N3 ^% X. z& b, Z) G/ w. f 屋漏偏逢连阴雨。天启五年(1625)五月十八日这天,天启在西苑(现北海)游乐,一不小心翻船落了水,就更不得了啦。真龙天子,毕竟不是真的龙!1 K3 S( z% j2 P
! g3 G( F# Q/ J& J 那天,天启在客氏和魏忠贤的陪同下,祭完了方泽坛(地坛),心情很不错。一行人到了北海,客、魏二人在桥北水浅处的大船上喝酒赏景。天启和魏忠贤的亲信小宦官高永寿、刘思源三人在深水处划船,王体乾在岸上看。
3 U' E" s; @. P5 P; H2 N. i! C3 l7 I i # |2 s c# s4 Y5 J' @
皇家之乐,也是富有人情味的。几个人纵情欢笑,俨若天仙。; a3 y- M8 J% l) c
0 w1 D/ X" ?6 m( O' u- [ 合该乐极生悲,忽然一阵大风刮来,小船倾覆,三个人一起落水。岸上的侍从吓傻了眼,管事太监谈敬急了,带着几个人就跳进水里抢救。
, _" x/ h! E/ V( s% ] ; c- D/ G- Q2 x8 f2 |
大家七手八脚,把天启给捞上来了。那两个小宦官,谁也顾不上了,等到想起来,早成了鱼鳖了。魏忠贤也吓了个半死,好在皇上没事。死了两个亲信,他还挺伤心,到鬼节的时候也没忘隆重祭奠了一下。
: W" Y, c0 z# V8 y* ~ ) M5 E9 Q& S" }: \. t3 U
天启虽然没丢命,但经过这一吓,元气大伤。御医们用了不少药,就是治不了根。1 B: N$ a/ V) V0 u
: P8 {, R0 w1 {6 K/ T! q3 c$ |: \ 这么病歪歪地拖着,到了天启七年的五月初六,天启病情突然加重,起不来床了。6 ^+ b' n3 C5 u( f( d, B1 b# c
9 T1 r$ V+ N' m, @; N; {) r# h
这个情况,是太急人了。最感到焦虑的,当然是魏忠贤和客氏。荣华富贵,都指望这一个人,他可不能去!+ E% Z7 N/ ~# c5 {
, F6 S. J% Z5 O& a4 y0 v 客、魏在天启初年以来的弄权本领,可谓一流,但他们那两下子,脱不了市井的局限,一直就没做长远的打算。3 ]- b8 ]- Y7 R9 x- C
% L/ E8 j: R0 i 把东林扫荡以后,客、魏自以为天下无敌,别的就没多想,乐一天算一天。根本没想到天启时代之后怎么办。
& q4 j- T: f3 Y+ `9 Q2 O+ | ' W* @- k! t0 ]' e8 H4 Q ]- H3 @
现在他们才发现情况有点儿尴尬。客氏只顾了吃醋,后宫里的娘娘们怀孕一个就整死一个,活着的皇子也没想好好保护着。; Y7 ?1 F! K7 l) z) o
3 ^1 K [6 {, e
他们这么干的原因是:就怕将来宫中的后妃母以子贵,势力坐大。所以只要天启无后,他们就不会受到什么威胁。
% l; J0 S' Y. r ! ~4 l$ }1 J0 ]: y' c5 n( K, b2 @( p h
可是现在才猛然发觉:威胁大了!
4 [8 K: a; P" Z2 f) w% _0 I: i
# h. j5 K! P t1 S, \3 U 国不可一日无君。天启要是死了,总得有个后继的皇帝,那么最可能接班的是谁?$ \) k Y6 G" M' t* I- X2 a1 W
! r& }8 Z0 T' d+ O4 F- s
是信王朱由检!
" o' M. P. B1 G- E
$ w( L* A: ] E* F Z& Q 这个信王,他们就一直没有好好去拉拢。不过,就是他们有心拉拢也未见拉拢得了。原因我们放到后面再说。
W" O* \4 }: t7 g l1 r; p& L1 C, h- `2 w9 t' P2 f
要是早些年把魏家或客家的女子弄进宫,给天启做嫔妃,生个儿子做接班人,那也成。可是这一步,他们也没好好做。曾经想把魏良卿的女儿给天启做皇后,但尚待实施,现在也指望不上。只有一个容妃,是魏忠贤从民间给天启挑选来的,据说还认了干女儿。她生了个皇三子。; W1 c$ b" r8 Y$ j. q4 D# E. t
4 ^9 V! B6 T) y: G
这一条伏线原本相当有利,可是王恭厂大爆炸遭天谴,把皇三子活活给吓死了。8 l ^4 m( |' u7 D8 T" ^8 g8 J5 z- L7 M6 y
/ v# o4 t9 R6 J. D" ? 最要命的,是宫里还有一个没来得及整死的张皇后,她在天启“宾天”之后,按例对谁来继任是有很大发言权的。
2 J7 Z" R- J4 X) l( t! l$ I " P Q4 _# z8 p
下一步棋,不大好走了!
. L# c/ F6 |0 Z, h, a : A% u0 k a' Y4 C
本是普天之下爱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的局面,一下子没把握了!& F" r: S( B8 N1 h! T- z2 W
/ f7 [5 g, d$ O( ^$ T! \ z3 D3 P 两人在交泰殿西偏房里不知商量了多少回,最后还是没辙,只能想方设法把皇帝的病治好再说。
9 @, g, E- }. `' n Y8 ~
) c+ h& }. E3 v( Z2 t 但这病怎么治?医疗水平就那样了。两人还是脱不开市井思维——我们就来“禳祝”吧,祈祷祈祷,心诚则灵。
9 e: U% W, B8 T) ` u- [& J $ n/ i# l$ V2 t( [; g+ I0 d; T
他们的思路到了这一步,前景基本是山穷水尽了。! a# e4 E) y x5 F5 E
* ]& E# u8 D/ e! i4 Y
死马也要当作活马医。魏忠贤叫人从内库中取出金“寿”字大红纱,给天启的所有近侍包括轿夫一人四匹或两匹,做衣服里子,在皇帝面前穿出来,取个吉利。- e1 P3 y) O& n* s. h$ l
% Z5 E/ p, U: n8 f! ?! m6 W( G 这时候有人说,皇帝如果搬到懋勤殿暂住10天,就可逢凶化吉,魏忠贤马上采纳。
' D# N5 W+ f% v8 H
x' f4 S* x1 u P. H 他还叫小宦官在宫内各处巡行,一边走一边吆喝:“万岁万安啰——”6 w5 K, n7 g: e9 Q+ I( r) @
. @" f5 j3 S7 S) o
喊了几天,屁用不顶。其实,魏忠贤也知道:这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他吩咐爪牙们还是赶快去找偏方。当时已经爬到兵部尚书位置的霍维华,上了个仙方叫“灵露饮”,其制作方法颇为奇特。就是用粳米、糯米、小米等五谷放进木甑去蒸,在木甑下面再放个大口银瓶,承接蒸出来的“米露”。这东西不过就是淀粉汤水,因为制作过程复杂,因此显得很神秘。; e( l7 I0 V& H8 z
; R! g7 f Y# l2 V5 o4 \
天启服了米汤,觉得还好喝,但服了几天后毫无效果,病势反而加重了,身体浮肿,米水难进,连忙叫御药房别再蒸米汤了。 p+ D1 A+ V5 g- p. c" x, a
% e5 L; \" O9 g
魏忠贤一急,就埋怨霍维华:你耽误了大事!
" \. M. d* l; B8 U- A) J ( }' R7 \6 d3 O0 ?9 S7 s
霍维华也颇不自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想退路的。他想,自己目前掌兵事,是阉党的重臣,等到天启一蹬腿儿,魏忠贤还坐不坐得稳,那是谁也不敢打保票的。与其跟着冒风险,还不如现在就退。% v1 u2 s# F2 ]2 F. i
, t3 I' u( u6 q4 T( W! U) n. d9 [. a
于是,他一反常态,对魏忠贤换了一副面孔。昨天我是你的狗,今天我就跟你没关系了。他上疏要让功给袁崇焕,也就是在这时候发生的事。 \3 _3 i8 ]" {) _6 Q: `$ H. v
7 u& g5 y! C$ p 霍维华把自己跟魏忠贤界限划清之后,索性上疏求去——我不跟你玩了。 _6 m4 |; J! x0 m a
! ~- Q9 }8 a% c6 n8 L+ K
——最早投奔你的人,可能就是最先背叛你的人。后世喜欢被人阿谀奉承的领导,好好记取这一点吧。* F+ k0 S0 a7 o" P7 b: H; b
+ B7 b7 L4 t1 h$ L: F; { 魏忠贤当然恼火,“降旨颇厉”。但眼下顾不上跟这小子算帐,愿走就走!他立刻让忠实走狗崔呈秀顶了兵部的缺。这个要害部门,非常时期,还是要牢靠的人来管才好。
8 Z3 F0 O' h* A# k * X* n, P- l: s6 W3 ?+ |
据说,魏忠贤在这段时间里,也想了一些应急措施。一是由客氏养了八个宫女,都怀了孕,估计不是魏家的后,就是客家的后。然后打算效仿吕不韦事,进献给天启。等孩子生下来,名义上是皇子,实际上是客、魏的血脉,把朱家的皇统先偷偷篡了再说。7 |6 _9 y7 Z% u, Z1 A, m1 J
7 F+ t% V/ [( x, O; S$ a# s4 R
此事是客氏后来被整肃时供出来的,真假莫辩。我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血统不是思想,实际上是不顶什么用的,孩子长大后,究竟倾向哪一边还真不好说。/ D% v2 ?, u" Z* U, r- A' r2 F
( h+ P9 ]7 ?1 ]6 R% a; v9 m
这八个宫女,有还是没有?如果有的话,为什么还没送进宫去?都不详。估计是刚刚怀上孕,还没找着机会送。( r- _& I6 A L
( x' w, _- j: C& \# K& Y1 H$ N! u5 Z
第二个办法是,找个可靠宫女,让她假称有孕,然后把魏良卿的儿子抱进宫去,冒称刚生了皇子,来个狸猫换太子。然后效仿王莽事,由魏忠贤摄政。
* h, `+ G8 D* j% S) y P 2 T1 ~3 a1 _" y8 z7 Z7 b' N
魏忠贤觉得这个办法好,准备采纳。他托人婉转地给张皇后带话,大意是说:宫女可能有孕,将来可以等皇子生出来,再定嗣君,就不要急着让信王入继大统了。; i9 Z5 w% s- A5 b. _8 l
8 f1 M. Y3 \7 D 张皇后此时的情况并无改善,生死仍操控在魏忠贤手里。她知道,如果不同意的话,值此动荡之际,没准儿魏忠贤就会对她下毒手。但皇后是刚烈之人,绝无低头之理。她断然拒绝,告诉来人说:“我知道,同意是死,不同意也是死。一样是死,我不同意魏公公的主张,死后尚有脸去见二祖列宗之灵!你就这样回话去吧!”
# @ b9 U; n1 C$ G; o. K- G0 R2 C
3 o- S; e9 e& T$ H0 R5 [ 魏忠贤得了回话,咬牙切齿,可是没办法。张皇后不发话,就没有理由等什么莫须有的皇子降生。——人家皇家的事,还得皇家的人做主。
0 N8 n/ {4 p {, O8 p; z" |
/ e, P$ I$ | |& U8 W3 B 第三招是,名义上,由张皇后垂帘听政,让天启先养病,而让魏忠贤摄政。这个办法,具有过渡性质,每个人的位置表面看并没有多大变化,魏忠贤要的不过是个“摄政”名义,应该易于实行。
/ A% V3 k1 J0 N 5 G' O# @" K/ C5 E" W
天启七年八月十九日,文武百官进乾清宫给皇上问安。魏忠贤觉得机会很好,就派人把几位阁老请进来议事。
3 s% S) p A) l6 k 9 {, L* U1 X$ E+ v& d4 n; m
魏忠贤正襟危坐,环视一圈儿,说道:“各位,今上龙体欠安,不能理政。然东兵压境,贵州、延绥等处也不安宁。军情紧急,是延误不得的。今日就与各位先生商量定下,再奏闻皇上,学那汉唐居摄事,等皇上病好了,再依旧自行裁夺。如此,方不致误了国事。”
8 J7 ^1 Z: x( m5 _5 N ; ^7 b! N7 k9 Q/ }' G, H/ [
说是商议,魏忠贤还是如往常那样,发号施令罢了,这次不过是要阁臣出面来办。4 r# d" C# t" H& f; _
3 ~3 L; p8 H i; K5 H; l& W' Z 哪知道,此话一出,他亲手安排的这个阉党内阁班子成员啊的一声,都惊呆了。大家的态度,出乎他的意料。6 w- y0 B H/ C% M2 c
. ~, R- j: D7 E$ W& n7 p
内阁的几位都是精英,饱读诗书,熟知历史。他们知道,这个“摄政”可非同小可。过去魏公公专权,怎么专都可以,因为是皇上授权或默许,法统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现在要摄政,那就大不同了,大家都明白,魏公公是要学汉朝的王莽、唐朝的武则天了。那两位“摄政”,到后来可都是篡了政的啊!" y6 a2 b3 D3 ^, }2 K, {9 {4 c) y
' @3 [. P6 ~& m* O* x' z 改朝换代,事关重大,后世留下什么名声暂且不说,就是在当世,也有灭门的危险。况且,阉党成员虽然依附了魏忠贤,但毕竟是大明的臣子,观念上无法接受篡政。大家投奔这里来,不过是想作威作福,没人想押上脑袋搞颠覆。3 C$ u# }7 v, R
1 `4 D% Y6 E) Z* S
这种场合,如何表态?只有不作声。
( _! B# S0 ]0 H2 J + |( d( P1 i5 @8 x0 @2 X, ?- k5 X4 r: _
当时气氛很沉闷,魏忠贤已是有些诧异,却又见次辅施凤来动了动,示意有话说。
: f7 Q' K* R$ }; a/ p
( Y% U5 }. |4 D% U9 e' M 施阁老早已经揣摩好众人的心理,侃侃而谈:“公公,若论‘居摄’,前代故事已远不可考,且也学他不得(掉脑袋啊)!我朝景泰时,倒是有过旧例(英宗被俘,景帝刚开始时就是摄政),那也应该请一位亲王来。我等忝列内阁,断不敢参预(脑袋太重要)。若老公公以臣子身份为之,恐不能服天下之心。倘若生变,可就把老公公从前为国的心给泯灭了。“(《明季北略》)
! b' W5 n2 \4 m- ?' v; h : g- f, ~- W3 `4 |, O# B
魏忠贤本来对内阁的态度很有把握,想这不过是走走过场。哪想到在党羽中竟有人反对,气得面红耳赤,怫然大怒道:“施老先生,我平日待你们浙人不薄,怎么事急之时,反倒做梗!”
/ o4 l0 d3 x$ h" |) Y
1 E$ t- G/ L, |# M& z1 l 说完,拂袖而去。议事不欢而散。. ]" Y$ ]: q8 P. N" W6 o% S( `
% l6 F+ _2 _ M0 a
这个施凤来,《明史》对他的评价是“素无节慨,以和柔媚于世”,分明是个软蛋。但今番的一席话,却也守住了底限。. o$ Z/ O6 e! l9 M2 R# G: \
7 i% e% D1 J/ i$ X9 y+ I
由于阉党的内部争斗,最早入阁的阉党成员魏广微、顾秉谦,都已经先后下台,其他如冯诠等也都旋进旋出。此时的内阁共有4人,首辅为黄立极(北直隶元城、河北大名人),其余三人是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其中李国普虽由魏忠贤引进、但却是位正人,决不依附阉党。除此而外,其他三人都是阉党。黄立极,也就是以“夜半片纸了当之”一语促魏忠贤杀了熊廷弼的那位。
* g- E& H9 Q' D2 j) y# _
3 [. E4 x( l/ T* v2 K$ R x 这几位阉记阁老,能在历史的转折关头顶住压力,是有原因的,但终归是难得。估计这也是日后在遭清算时,他们都侥幸保住了脑袋的因素之一。
: R$ s M; h! H" f
7 M. [- i) x, ~% X1 \5 ] 天启的病势加剧,不光是魏忠贤坐不住,朝臣们也很不安。七月二十八日,河南道御史倪文焕上疏,建议皇上要清心寡欲。
# S8 q# i. T* N" A, b! f' \$ K) e # d+ }7 d' [( }! E% L
八月十一日,黄立极率百官到乾清宫门问安,天启在西暖阁专门召见了阁臣。, I, j/ I+ h4 F
9 D! c$ Y' k6 I- ] 天启说:朕本来身子就虚(再加上当了回落水狗),近来焦虑辽东战事,终于累倒了,正在静养。凡朝中重大事务,都由阁臣与厂臣商量着办。
* r2 a3 G) s ~; {3 U6 Z3 t9 H) R % H* }. q% ?" X! J7 z& u4 M
第二天,八月十二,皇上又召见了九卿、科道等官员,聊了聊,对国事念念不忘。这倒好象是告别的意思了。
Y3 I# f |/ a6 I & y3 E, R+ ~! P3 B
就在这次召见中,天启发了一道上谕。其中有两个重大内容,一是重申对王体乾、魏忠贤的信任;二是透露了前一日接见了信王朱由检的消息。
3 a3 z y# ~" ]* }* K
: h: M" z. J& R! p& @9 w 看来,他已经对后事安排有所考虑,是在和群臣打招呼了。
' {! T, h% N' H" D
5 w y4 O- ]: ]5 Q3 Q6 K0 _% | 信王入继大统的事,眉目似乎已渐渐清晰起来。无怪乎7天以后,魏忠贤就急着要商量“摄政”的事了。可是,皇帝已有言在先,对阁老们来说,这是很难逾越的心理障碍,关于摄政的动议提出的太晚了一点!& I, V! I( n6 h7 w( G7 J
3 e& m6 h- B8 M) e ——阉党诸阁老都是趋炎附势的软骨头,他们要是有参与篡政的豹子胆,怕也有骨气不来依附你魏忠贤了。
9 ?; g9 F9 t. i7 \5 J+ |: s / A* d4 Z6 V8 H7 p
魏忠贤用人,遇到了素质问题的悖论。坏人干坏事,也不容易,网罗的马仔尽是些扶不上墙的家伙。: \3 ^" U- ^, f3 ?* n& S
4 X5 h0 M# D- g% ~0 G% W8 d
据传说,魏忠贤这时候还有让福王入继大统的意图,毕竟他和李选侍——郑贵妃这一系还有些渊源关系。但今人也有认为这不大可能的,因为福王是万历皇帝的儿子,是泰昌帝的弟弟,也即天启的叔叔,皇位历来只有向下传、向幼传的惯例,非特例,很少有向上传的逆向运动。何况天启还有一个现成的弟弟。
8 C8 p4 E: @# Q& b5 l$ v
# v9 A- f7 R3 N, z1 ?0 i 总之这些真真假假的打算,说明魏忠贤在突发情况下,显然乱了阵脚。1 O2 `) Q4 V! Q& ~* c
. K1 ~( i- ~" y! i3 H 天启在上谕里的一句话,实际已决定了事态的走向:“昨召见信王,朕心甚悦,体觉稍安。”(《明熹宗实录》)
# y/ q; V* ?* d% c$ G( n- }0 k* e
6 j4 E4 k9 ~8 `: c 这说明他不仅主意已定,而且该交代的都交代好了。权力交接已完成了最关键的程序。7 @% F4 D) t$ W% V* E
" i1 T8 a- P! I
明眼人心中自然有数。
- I( I9 W K& u+ [$ g l
2 k, r$ q6 Z6 p. V& F1 u4 m4 C5 V 天启的这一决定,是他最后、也是最清醒的一个政治决定。长期以来,魏忠贤及其死党对天启虽然有极强的依赖感,但只想借皇权以营私,在实际上把他看成是个“昏童”,没有一件事不是在忽悠他。
+ A# M: P0 H+ [ ) g: L% U7 n4 ?8 U7 d
杨涟说“宫中府中,大事小事,无一不是忠贤专擅,反觉皇上为名,忠贤是实”(《明史纪事本末倒》),这一点也不错。
2 ^! n) H% h+ X: G5 c / y2 C9 f. ?$ ^, l- u- |$ H
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在票拟时,言必称“朕与厂臣”,圣旨发下去,究竟“朕”知道不知道都很难说。魏忠贤也经常“夜突出片纸,捕捉官吏”,全是随心所欲,天启毫无所知。
" f8 A5 v' ~; X9 }3 r& g* W
+ e5 p# j2 P% [: Z9 w/ H 宁安大长公主的儿子李承恩家中收藏了几件皇上赐给公主的器物。魏忠贤就诬陷李承恩“盗乘舆、服御物”,将李下狱处死。李承恩是嘉靖皇帝的女儿宁安公主的嫡子,也就是嘉靖的亲外孙、万历的表弟、天启的爷爷辈人,是皇家一个不算疏远的表亲。这种皇亲叫做“戚臣”。魏忠贤选中了李承恩作为打击目标,就是为了立威。
: O! m" t1 o: n8 k + H1 c# Z5 I% p( J3 @' T6 R3 r8 _
魏忠贤从天启四年(1624)之后,经常出京。春秋两季,要去天寿山祭天启生母王娘娘,然后去西山碧云寺祭他当初的本管太监孙暹和照管太监刘吉,还曾远至涿州娘娘庙进香等等。发达了不忘本是对的,但他每次出行,都要“招摇畿辅(京郊),以恣驰骋,鸣得意耳”(《酌中志》),随行队伍竟达数万人,其中三千铁甲军护卫前后,旌旗招展,歌吹伴奏,气势之大,与皇帝出巡无二。
+ s8 Q x% n4 q0 m, _* i 8 X' a1 _7 z. E
天启三年(1623),魏忠贤看中了西山碧云寺后面一块宝地,将其作为预造墓地,建起的墓园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翁仲(石人)簪朝冠而环立,羊虎接驼马(石兽)而森罗”(《玉镜新谭》),规模等同帝王。清康熙年间,御史张瑗从这里偶然路过,竟疑是前朝的皇陵。后来询问了当地的士绅,才知道原来是“逆珰”的茔地。
, {. [. ?6 v0 E9 ^4 R H7 J0 g1 I% D
4 o" W- Y2 C/ Y2 U 魏忠贤把持朝纲,“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明史》)。群小趋奉,毫无廉耻,形成了在正常文官框架之外的私人系统。以“义子”、“十狗”、“十孩儿”、“四十孙儿”这类不伦关系结成死党。就连首辅顾秉谦也曾丑态百出。他年龄远长于魏忠贤,就带着儿子去叩见,称自己的胡子都白了,直接做魏忠贤的儿子不合适,但魏忠贤可以把他的儿子收为“义孙”。2 \* u& Y9 q% N4 ^# D: c
* O# ~9 x: C4 I9 G2 T f, a9 F6 u 所有这一切,都是魏忠贤架空皇权的行为。天启或者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以为意。他对魏忠贤的极度信任至死都没变。那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天启为什么没把选接班人的事交给魏忠贤来办呢?为什么要突然放出信息,说已经单独接见了信王呢?, h8 V, z; T k
" w' e- B2 R2 H9 l
历史在急转弯处,常有这样扑朔迷离的环节,言人人殊,让我们后世的人看得很迷惑。2 K* L9 \# |" _ e0 v
( U a9 j# Q( B0 W7 m2 F
一种说法是,魏忠贤向张皇后打招呼被拒之后,张皇后马上劝天启赶快召立信王。天启倒不急,说:“魏忠贤告诉我,后宫有二人怀孕,他日若生男,就当是你的儿子,立为皇储。” [0 Z4 ?' |! W' S0 v* P/ G
$ ]- R# f U5 v. M% C 张皇后说,这样绝对不可!她把道理一摆,天启也明白了这里面的利害,立刻秘密召见了信王(见纪昀《明懿安皇后外传》)。
/ x9 E8 y, B0 e# `0 E/ ]$ {
) m0 Z- W/ }% B& Q' Y2 ^6 s 事情假如是这个样子,那么,张皇后是怎么几句话就把天启给说动了呢?很简单,只须说一句就可,即“谨防有人狸猫换太子”。
! K* B" I/ e+ k$ N8 }
6 S6 L2 ]4 O8 q 但另外一种说法来自刘若愚,似乎更为权威。他说,十一日天启召见信王,是出于王体乾、魏忠贤的一手策划(《酌中志》)。" I% y. I1 v1 I5 p. T' C4 ~
# z* G9 Z2 s" N% k! h 那么,这就怪了!魏忠贤究竟有没有“异志”,是否曾图谋篡立?显然成了个问题。, H8 t* ]1 I4 t. A @; Y7 Z- ]( C
7 M) P, e L ^- [$ P, U 关于他有“异志”的说法,史书上可说是五花八门。除了前面提到的之外,还有说他想公开搞武装政变的。! s/ c% E) Q+ \& ~2 R
! z5 O! a7 J3 R# R
一是说他曾与掌锦衣卫的田尔耕商议政变,田尔耕没胆量,只是唯唯。于是魏忠贤只好作罢。& ^& ]- \! P( _, J C1 @ _
: Z( X/ Z( O, x7 a 还有说他曾与兵部尚书崔呈秀商量过此事,崔呈秀踌躇再三,说了一句:“恐外有义兵。”(见《明季北略》)苏州民变,前车可鉴啊!) m) W; k5 y+ F/ L
, K, L/ T. D; [; a 这两个说法,就算是有,也仅止于密室谋划,其余未见魏忠贤有任何异动。他训练的“武阉”人数最多时达万人,常备的精兵也有三千,可随时出入宫禁。但在这一时期,没见他有特殊的调遣。此外他也没跟各封疆巡抚打什么招呼。' ^% A) i4 r" `
7 n2 |9 p. L7 _$ \+ f$ e 可以解释得通的是,他确实曾有“异志”,但摄于民意,同时技术层面也不好处理,所以颇感犹豫。最终考虑风险太大而作罢,转而顺从大势,以求个平稳结局。+ i$ \0 g+ h) r3 R
) f/ c- e' T7 v, Q' t! S 魏忠贤做了这样的选择,有人说他是忠于天启的,不可能谋逆;也有人说他毕竟是小人物,根本无法应付变局。. {1 K) f# G6 T
, f3 _% L3 s7 j" E- [. O% D$ Y 其实,他已经不是小人物了。能有板有眼地剿灭政敌、控制全部官僚集团,有这样神通的宦官,明朝仅此一位。他既然能做到这些,就能考虑到“天启之后”有巨大的不可预见性。必须有个适当对策。篡与不篡,一个有“找死”的风险,一个有“等死”的风险,他最后选择了风险较小的一种。5 i1 D: v& S/ Z) v
, h: _1 G) T, N e# F2 F% w, j. t. m 这也是一种谋略,只是有误区——他以为自己即使保持不住一人之下的位置,总还能保持个晚年荣誉吧?
; H3 a5 G& q. X1 I1 B 0 i& x' K) q- C; }5 b4 r
老贼被自己给自己戴的神圣花环给迷惑住了。什么先帝信任、位极人臣、朝臣拥护,这些东西在下一个时代好使吗?7 f2 q$ D5 B: K7 n2 s( I/ o$ }
# c* V8 B; Q# Y% o0 u/ {
他忘了自己在扫荡东林时是何其毒也。作完了恶,还想“软着陆”,那可能吗?
. L' @: D8 [; ^ ; A/ A! g5 P; S3 \7 P/ l
坏人也许想不到自己在群众眼里有多坏,尤其像魏忠贤这样天天听歌功颂德的人。
) G+ |% C2 r3 p; a
3 s5 Z7 [) t: ^! u8 W# J 他既然定下软着陆的方略,当然就要在最高权力过渡时尽心尽力,以求给未来的新君一个好印象。& I( x* ]" _9 S
! p* g0 ?6 t1 Y ——官还不打笑脸人嘛。
! W" Z* t7 f, u1 w% M U
2 n$ j2 }2 I8 z% ^ ]# S 那么信王的情况如何呢?# L4 s1 e+ ~" C6 ^) h2 v" y
6 {2 w9 y2 n' R* J; a( _) K
据记载,天启召见信王的时候,凝视了弟弟许久,说道:“弟弟如何这么瘦?要善自保重。”(《明宫词》)
! a; K. @# {8 b6 o. ~) q 1 l0 ?7 d. r' L- H, d; b- b% y" e
信王跪在御榻前,只是哽咽,不能作答。- m' J( W! a- }* O8 ?
9 P. Y. ]3 r3 l* Q8 G
天启又说:“吾弟当为尧舜。”
) V+ W0 B" q8 V3 q8 k
3 j7 a* w# l* T( G0 |$ l 信王万没想到召见是这一层意思,大惧,说:“陛下出此语,臣罪该万死!”/ X( s% m) v1 F
]+ }8 ?( n4 r2 r8 f
天启已经顾不得玩虚礼了,先嘱托要“善视中宫(好好待你嫂子)”,又嘱咐“魏忠贤宜委用”。
f6 O4 c* Z" J3 @: I r7 r8 t 9 ~& J$ q" w0 b4 Z/ t' x3 Q: a% V
信王知道,储君可不是好干的,掉脑袋的概率非常之大。他听完了吩咐,心里惶惶,不想多待,连忙叩头退出了。& C+ i, ]' p) r- B9 n
& X6 i4 D: h$ v3 D6 _; j 也有人说,就在信王推辞的时候,张皇后从屏风后出来,急切道:“皇叔义不容辞,事急矣,恐生变故!”信王于是接受了遗命。6 A* X' |) F: a) [- h. l
?2 ]) h u: w3 A! s& [0 f* e& x 这个说法,不妨视为小说家言,不一定有,但很逼真。
6 x+ G& w8 R! k% O6 ] ] 3 l8 _# q; _2 @1 w6 S9 i+ p
信王为何要如此战战兢兢?
6 g; m! _% |, e$ u. Q; n, t# e
3 V# M/ |6 X3 Q& P5 y, ]' Q 因为他看清楚了:全明朝千万人命运的砝码,此刻,就是他朱由检的一颗脑袋!
6 g% i2 m* A8 A' a7 _- F$ T* {9 C" l
; I" L5 A" F% T9 H/ i 信王朱由检,是泰昌帝的第五子,与天启同父异母,生母是刘氏,天启叫他“五弟”。) J0 j _) s' D3 d! U1 G
4 z. ~9 p, E4 ~. I% e/ x
信王生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二月,比天启小5岁,时年17岁。母亲刘氏初入太子宫时身份是“淑女”,后来失宠郁闷而死,死时才23岁。那时泰昌帝还是太子,把一个老婆给气死了,怕老爹万历责备,就悄悄埋在了西山。& B; c, ?( ]# F0 r E! N
# O! N/ b9 h$ e: @* n 由检那年才5岁,太子常洛把他托付给李选侍“西李”抚养,后来西李生了个女儿皇八妹,由检又转给另一位李选侍“东李”抚养。东李是个正直的女人,对由检人品的形成有相当不错的正面影响。
9 ~$ s7 k3 n, U# q) \8 c" L 1 |8 B, P# Z" f9 e* T
起码由检在生活上是严谨的,不像哥哥那样浪荡。东李后来在天启元年封了庄妃,由于为人正直,没少受客、魏的欺负。东李常常跟由检讲起魏忠贤服饰逾制、不成体统的事,愤恨异常,这给由检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X" E; y, w2 d
. t- ?1 G' {# `8 ?1 B
庄妃死时,信王由检十分悲痛,在他心里是把东李视为生母的。
. W0 Z" x0 N: e" K' l " D, k9 N( n/ Q
由检在天启二年封王。他处境变好了,越发地思念生母刘氏,曾派近侍太监悄悄去西山祭奠,还叫人画了母亲的像置于室内。
, U0 d& K3 g- ?8 ^' G+ @8 b, T. o
5 d( ^8 C D% l1 D 由检于天启六年迁往信王府邸。天启七年二月大婚,娶了南城兵马司副指挥周奎之女为妃。. {6 X& E) a! o( q( ?/ I7 \8 g
. }1 f# H% G& k; }# i 由于幼时教养比较好,因此他与天启截然不同,史称“智识深远,寡言笑”(《稗说》),是个城府很深的人。) d' C) j! b) e" f
8 d( M$ i: i" u, S4 O1 F5 `, S6 N6 K 当时内廷太监都很怕他,连魏忠贤对他也颇为忌惮,曾经派人去试探信王,故意在他面前说魏忠贤的坏话。
. r3 S8 X1 Z2 k9 N0 R
" F6 J# @" O$ ] 信王虽年轻,这点儿猫腻还是唬不住他的,就假意斥责道:魏公公有辅佐之才,连皇上都很眷怜他,何况我以后还要借重他,你休要在此妄言,否则招祸!6 R; o5 R9 c, r( r: F( d( n
! @* D! M( {. K
密探照此回了话,魏忠贤不免得意,也就不再把信王放在心上。' p0 C; V) H# f' k) Y5 z
# W. e. E- L* d. G; j
天启五年后,魏忠贤已搞定了外廷,气焰愈张,信王也就更加谨慎,深自韬晦。等到天启病倒后,他干脆就假装有病不去朝谒了。
$ m- P$ ^1 M0 A/ D$ i 1 U7 }: ~2 [* v' v) k) _6 E+ Q3 e
这个未来的皇帝,在登极之前,竟然长期不在明朝的政治中心之内!7 U$ X' J& v+ `" Q8 [3 Z
" a$ A5 u# t. m6 e8 H/ g 为了掩饰得更像一些,他还带携带小宦官,微服到街市上乱逛,随便什么鸡毛小店都能进去歇歇。
' u0 R6 _. i8 o* E3 f0 \ * u" ~1 a' r9 U, p
这个王爷,太没样子!估计魏忠贤的耳目也就是这么汇报的。这就是信王的韬略。他的原则是:只要安全就行,现在除了忍,还能怎么办? V. d6 ]) M# e. |4 u4 {, N9 Q
; {, A2 C" l& {( z) \' C
当然,深入民间也并非浪费光阴,他耳闻目睹了老百姓对魏忠贤的愤恨之态。这对他将来的政治搏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