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8-29 13: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政上(七)
0 @: ~" d5 z7 g, [% V+ a/ d* \. _( j/ `( h! Z6 r$ F
原文:
! B: n$ I& _- X1 c. O) n; r9 F& Y# v) @: F' F5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s( y8 \2 @- z: C; Q. ? J/ i2 Z2 V
解说:
, k8 P1 [. E4 L2 ~! M- I
1 A5 \/ t! U# R. S(一)3 z- f' \0 n% c
! s3 }3 i& j( Y* r1 P
“子游”,即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春秋末年吴国琴川(即今江苏常熟)人,比小孔子四十五岁。言偃是孔子七十二位弟子中,唯一一位南方人,也是后来将孔子学说在南方进行广泛传播的第一人。
# S0 ` j4 N, L3 l, \0 U) H5 U" s. j+ l g9 Q" u2 f; A$ p8 R U1 A
“养”,指的就是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供养。2 e. N2 U y4 L/ n* M) S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目前在人们一般观念中,认为只要能够保障在生活上给父母提供物质供养,这就是“孝”了。5 P! C/ r7 Q0 j* U! j2 j( k4 c
) n- L& O& F c1 m# k) Z 下面是本句的难点所在。! }- u8 V6 F+ {3 i% z0 X1 i
“犬马”,在这里可以有两种解读:其一,就是指的狗、马等畜类;其二,指子女。" i) c' X8 O* N4 t3 h9 h7 P
由于对“犬马”的不同解读,“皆能有养”的“养”又可有三种解读:/ Z8 O8 d, L) l8 B! Y& O) \9 e/ U
其一,指犬马间的自养;其二,指子女供养父母;其三,指犬马为父母提供服务。 2 `6 ~- R) X* {1 j( l
若为第一种解读,那么“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就连像犬马这样的畜类,它们出于本能,都能够哺育后代、相互照顾。 . O! z( P; [( P. R1 u9 P
若为第二种解读,那么“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子女如果像犬马等畜类一样,仅在物质生活上供养父母。 ( N" k8 G$ Q4 Y. Y; H# S, r' ^% {6 D
若为第三种解读,那么“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父母如果养了犬马,犬能看家,马能负重,就连畜类也能给父母提供物质生活上的实际帮助,更何况子女呢? / f+ b6 C3 C$ ^' K+ k0 H0 r& s/ ?
8 r# \2 ^+ \$ D “不敬”,是不恭敬的意思。在这里还可引申为不注重父母的精神生活。
+ F$ @$ k: k3 q ] “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对父母不恭敬,不注重父母的精神生活,那么和犬马等畜类又有什么区别呢? % {) Y* E9 _: C* z9 B9 Y" {
/ L. k4 _7 P! o7 i/ [( g9 x: U: M) r 需要说明的是,不管对“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句话如何理解,但孔子的主旨是要说明,子女对父母的“孝”,不能仅停留在提供物质生活保障的层面上,还要注重父母的精神生活。否则的话,那就与没有礼教的畜生没有两样了。 $ ?$ ^3 t) K/ \8 p* t+ [0 g/ i; T0 \
* k3 b4 }- n0 ? L: M
大义:
B$ y+ O6 A+ a2 B) }+ ^# Q$ e4 p( v' w5 N R1 [ q% t0 ?
子游向孔子请教关于“孝”的问题。孔子回答说:“目前人们的一般观念认为,只要能够保障父母的物质生活,就可以算作是‘孝’了。可是就连像犬马这样的畜类,在物质上,都能得到生存的保障;如果子女供养父母不恭敬,不注重父母的精神生活的话,那与畜类又有什么区别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