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2: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38)# u8 `3 C3 v1 b
  . y, {* r- l- F6 P
  十、北方的没落3 Q8 u3 i% [% w+ }( Q9 t
  
  r! V3 k, W5 ?  e- ~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意志坚强的新皇帝勇退突厥骑兵,革新政治,发展经济,这位强有力的统帅兼君王雄心勃勃,欲将大唐帝国打造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3 N* h' g: S: U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突厥颉利可汗的进取心却不断地衰减,自与唐太宗在渭水河畔结盟之后,颉利可汗却面临着一系列的国内问题,搞得他焦头烂额。$ k0 k+ U. `6 {: z2 E/ t  K
  颉利可汗不是一个优秀的领袖。) X. c; l% U: X6 v8 W" X  B* M
  他从哥哥始毕可汗与处罗可汗手中继承了庞大的突厥汗国,这是拥有万里疆域、百万雄兵的帝国。他凭借这百万雄兵,东征西讨,征服周边的部落,又频繁南下,打击新生的唐王朝,可谓是风光得很。% ^: b$ x7 I. o
  在风光的背后,却是突厥国内的重重危机。
2 l# `9 v! V8 H; \  
( i% L' @8 A1 F2 s' T  首先是政令的混乱,颉利可汗似乎颇为仰慕中华文明,当时有一投奔到突厥的中国人,名叫赵德言,肚子里有点墨水,能说会道,颉利可汗很欣赏他。赵德言就把中国那套繁文缛节的东西传授给颉利可汗,可惜赵德言对中国文明不解精髓,只懂得些皮毛,结果这些繁文缛节的把戏,不过是令颉利可汗在臣民面前更加威风凛凛罢了,此前突厥人的政法原本是简单明了,经过赵德言的改革之后变得烦琐苛刻,愈发的混乱不堪。反对者是暗潮涌动。( H; Q* @! p* ]2 Y- D" j5 ]9 b
  再者,是经济的萧条。突厥汗国并不是一个经济十分繁荣的国家,自始毕可汗始,突厥在中原群雄混战中捞了不少好处,后来又多次侵入唐帝国,每次都以议和为条件,得到不少金帛,同时对其治下的其他部落,也是大肆掠夺。但是在李世民上台前后,突厥却连年发生雪灾,致使马牛羊等牲畜大量死亡,经济遭遇极大破坏。颉利可汗在这种情况下,不是动用国库对受灾部落进行援助,而是以政府收入减少、支出不够为借口,向各部落加派税赋,这终于激起各部落的反抗。
0 I+ b) V) x3 ~  {( K  政治上的混乱与经济上的掠夺,使归附突厥的游牧部落铤而走险,起兵对抗颉利可汗。最先起兵的是铁勒族的薛延陀部落,薛延陀是实力最强的一个部落,位置大约在现在阿尔泰山西南的哈喇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河的流域地区,共有七万余部帐,其首领名叫夷男,宣布脱离突厥汗国,自立为可汗。
* ]* q1 R: v8 ~1 y1 s  继薛延陀的叛变之后,回纥、拔野古等十余个部落也揭竿而起。颉利可汗决心要血洗叛变的部落,他派大将欲谷统领十万雄兵,企图一举踏平回纥部落。回纥部落共有十万人,其中可用于作战的人数约五万人。回纥的首领名叫菩萨(莫非有法力?),率领五千精兵,迎战突厥的十万骑兵。+ C$ F% p4 w  n
  根据史书的记载,这位菩萨“劲勇,有胆气,善筹策,每对敌临阵,必身先士卒,以少制众”,看来也是与一骁勇之猛将,突厥、回纥两军在战于马鬣山,结果菩萨竟然以五千骑兵击败了突厥的十万骑兵,赢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突厥大将欲谷率残兵向天山方向撤退,菩萨纵兵追击,再次大破突厥军队。
& T; c" N6 H: l) E/ }& }% p+ `  在另一个战场上,颉利可汗派出四员大将率大军镇压薛延陀的的反叛,薛延陀部队奋勇迎战,出挫败了突厥人的进攻。% j$ \3 H$ i3 C6 s0 Y
  
' ^. s3 }1 q: y* @  屋漏偏逢连夜雨。( @  j- K' c1 X9 E# g/ n
  正当薛延陀与回纥的反叛烈火熊熊燃烧之际,一场天灾突如其来。突厥国内遭遇大雪灾,这场雪灾比前几年的雪灾更加严重,积雪达数尺之厚,致使牛马羊等牲畜大量死亡,继而引发了全国性的饥荒。看来貌似强大的突厥汗国,其经济基础实为薄弱。1 k; u% z. U! ]- x. x
  虽然诸部落的反叛仍在不断地继续着,但是颉利可汗深知大唐帝国才是真正的威胁。这一年是贞观元年(627年),离渭水之盟仅仅一年,突厥便遭遇到薛延陀、回纥的反叛与雪灾大饥荒,真是狼狈不堪。颉利可汗惟恐大唐军队乘虚而入,便以狩猎为名,率军南下,直达唐帝国的朔州边境,积极备战。/ ^1 p( L# @4 h
  的确,在大唐帝国方面,许多文武官员纷纷上书唐太宗李世民,建议利用此难得的时机,对突厥人发动复报性的战争,但是李世民一口回绝了。李世民对大臣们说:“我们刚与突厥人结盟不久,就背信弃义,这是没有信用;利用突厥人的之天灾出击,这是不仁;乘人之危以取胜,这是不武。不信不仁不武之事,我们不能做,即便是突厥国内的诸部落皆反叛,所有的牲畜都饿死,我也不会发动战争,一定要等到突厥人有冒犯我们之时,然后再出兵讨伐。”这等胸襟,颉利可汗见了能不惭愧么?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2: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  (赫日当中--39)
" Z5 _5 m- N% U9 O& g; p  ( V( A( _2 K- g! c- I
  贞观二年(628年),突厥人统治下的诸游牧部落的叛乱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其东部的奚、霫、契丹等部落也纷起反叛,响应薛延陀与回纥。突厥东部地区本由突利小可汗所统辖,突利小可汗率兵镇压这此部落的叛变,为了自保,奚、霫等部落索性脱离突厥汗国,归附大唐帝国。突利小可汗统御无方,颉利可汗大为恼怒,召回突利小可汗,让他率兵去讨伐薛延陀、回纥。9 {5 i$ G0 T( `
  看来突利小可汗也不是块打仗的料,在北线战场上,突利的军队遭薛延陀、回纥的重创,几乎全军覆没,突利单身逃回。颉利可汗本来与突利小可汗之间便存在矛盾,一怒之下,将突利小可汗软禁起来,甚至用鞭打了突利小可汗。
$ z& v$ S& ?4 j$ _3 [8 }& x  你想想,突利小可汗在突厥汗国中,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号人物,而且突利小可汗原本是始毕可汗的儿子,如果不是当年始毕可汗去世得太早,他的年龄还太小的话,现在的突厥可汗的宝座便是他的了,怎么轮得到颉利呢?6 U0 `0 r+ p; `% O! o1 X( j
  受到污辱后的突利小可汗一腔怨气,从此走上与颉利可汗决裂之路。事后,颉利可汗三番五次向突利要求调用其部队,突利二话没说,一口回绝。
% R- ]9 ]& g5 t9 l9 l* E2 ]  更加令颉利可汗吃惊的是,突利竟然上书给唐朝皇帝李世民,请求前往帝国首都长安城朝见天子。1 V5 F* {) L/ V2 }
  6 F6 M- o* h( L# @- T+ Z, |" _+ j
  突利是突厥的小可汗,但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他是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拜把子兄弟。当年在豳州城下,突利十分佩服李世民的英勇,提议与李世民结拜为兄弟,李世民爽快地答应了。从国家角度而言,两人是对手、敌人,从私交上说,则是兄弟,李世民年长为兄,突利年幼为弟。现在突利在国内受到颉利可汗的欺负,他想到了这位结义的大哥。' r, `" I* y" T3 t
  李世民见到突利可汗的上书之后,非常的高兴,对左右待卫说:“以前突厥强盛时,控弦百万,凭陵中土,骄奢恣肆,导致众叛亲离。现在突利自请入朝,如果不是走投无路,如何肯这样呢?我听了这个消息后,既喜又惧,为什么呢?突厥衰落了则边境安宁,所以我高兴;但是我如果因为骄傲而做错事,他日也可能象突厥那样衰落,这能不让我感到畏惧吗?所以各位一定要不惜苦谏,以弥补我的不足之处。”
6 Z+ w+ b" D0 |  突利小可汗还没来得及上朝,颉利可利便发兵讨伐。突厥两位可汗大打出手,内战愈演愈烈。突利小可汗的实力不如颉利可汗,而且似乎他带兵打仗的本领也很一般,渐渐便落入下风了。到了四月十一日,连吃败仗的突利小可汗紧急向大唐王朝求援。
1 l; ~% [7 k5 I1 F6 B  
0 ]; A) @( {( t3 k# q) L0 E6 x  要不要援助突利呢?# m; }  o0 H3 @; K5 a* O! O
  唐太宗李世民找来了文武百官商议此事,李世民说:“突利小可汗是我的拜把子兄弟,现在有急,我这个作兄长的不能坐视不救。然而我与颉利可汗也有和平盟约,这该如此是好呢?”
3 @( [) f1 \3 N  只见有一人闪出,李世民一看,却是兵部尚书杜如晦。杜如晦朗朗而言:“突厥这个戎狄没有信义可言,总有一天会毁约的,现在如果不趁着他们混乱时,发兵攻打。陛下,古代先贤说:取乱侮亡。正是这个道理呀。”
" j/ m) B1 D' N  W' b0 x: b" ]  老谋深算的唐太宗李世民料定突厥的内乱将越演越烈,不如先忍忍,静观北方局势的变化。
2 p  t( x/ ^) E) G0 C# c5 s  / u. _' t( U$ d* b. ~1 |
  果然不出所料。十天后,四月二十日,契丹部落前来投降。9 y# q$ ~9 C5 Z. ^$ e* d& b% {
  颉利可汗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派遣使者到达长安城,与唐朝政府谈判,颉利可汗想让唐朝方面交出契丹人的领袖,以什么作为交换的筹码呢?以隋灭群雄中惟一一个仍未被击灭的梁师都为筹码。
8 w- H7 q3 U+ C9 f; H: a0 X8 _- h# A  梁师都自从于617年起兵,至今已经十二年,因为有突厥人的支持与庇护,还苟延残喘到此时,现在,他的主子居然要把他抛弃了。! g# @" d# c/ i8 U( T' p( @. a6 n* Z
  颉利可汗以为他的这个交换条件,李世民一定会同意。但是他的如意算盘却是打错了,李世民一个堂堂的中国皇帝,不屑于做这种卑鄙的买卖。李世民严正地对突厥使者说:“契丹人与突厥人是两个种族,现在契丹人前来归降,突厥人有什么理由前来索人呢?梁师都乃是中国人,盗取土地,暴虐百姓,突厥人却接纳他庇护他,我大军兴兵讨伐,突厥军队便来解救,这是什么道理?现在梁师都早已经是鱼游沸鼎之中了,我根本就不担心解决不掉他,就算我不能解决他,也绝不会以前来归附的契丹人去交换的。”; y0 w% N0 s( `' N6 J9 u1 Q
  义正辞严。突厥使者悻悻而退。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2: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40)3 d% e$ T2 o3 z0 o( n' v) g
  ! X* z( p& l) e2 g/ B0 Z
  归附突厥的势力除了梁师都之外,还有一支是苑君璋的部队。在先前一年(贞观元年),苑君璋发觉突厥国内政局动荡,靠不住了,便举兵向唐王朝投降。虽然苑君璋在马邑争夺战后大肆屠杀马邑城的英雄好汉,罪行累累,但是李世民还是赦免其罪,允许他投降,同时任命他为隰州都督。苑君璋投降后,梁师都便成为惟一的反政府的武装。$ ]  j& }& b5 M2 B
  拒绝了突厥人的交换要求之后,李世民给梁师都写了一封亲笔信,向梁师都分析当前的局势,指出突厥现在陷入内乱,已经自身难保,惟一的出路便是向唐王朝投降,唐王朝保证对于过去的恩怨,既往不咎。
) h  T% d% r& N6 B' ~  梁师都看完信后,“呸”的一声,将信扔在地上,拒绝投降。1 o8 W& f0 Y( F6 V
  自从李世民上台以来,就制订了一个对付梁师都残余势力的战略。这个战略的出发点是困死梁师都,具体的措施是派遣夏州都督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以轻骑兵不断地对梁师都控制的朔方(陕西横山县)进行袭扰,重点是摧毁其经济,对朔方周围的农田庄稼进行破坏,又使用反间计,不断地挑拔离间梁师都与下属的关系,这样一来,梁师都控制区的部队以及百姓,时不时便逃跑前往投奔唐王朝。
; f2 s) t) Z+ t" ^' }9 i& [  梁师都的部将们也很多人不愿意归附突厥,其中包括最骁勇善战的李正宝。李正宝打算发动兵变,劫持梁师都向唐政府投降,不料却走露了风声,结果梁师都提前动手,大肆逮捕李正宝的同党,李正宝逃得快,逃出朔方,投奔唐王朝。这么一来,梁师都对部将的猜忌心更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 v% O1 t- T0 O8 X! i( s- @. X( }  ( @0 m4 N" C6 y8 a
  梁师都拒绝投降,李世民决心拔掉大唐帝国最后的钉子户。
/ S" f2 {" p% D1 `* E  时机已经成熟了。
' i9 h% A, }9 |. M5 [- V  帝国名将、右卫大将军柴绍被任命为讨伐军的主帅,副帅是殿中少监薛万均,同行的还有薛万均的哥哥薛万彻。薛家兄弟二人均有万夫莫挡之勇,在内战期间,曾经以英勇守卫幽州城而一举成名,当时窦建德率二十万人马攻打幽州,势不可挡,窦军士兵已经爬上幽州的城墙,眼看幽州城相当危险,薛家两兄弟自告奋勇,率一百名敢死队员,从地道出,绕到窦建德军的背后,发起自杀式的进攻,竟然收到奇效,迫使窦建德退兵。在玄武门事变爆发之后,作为太子李建成部下的薛万彻,率领东宫的卫队,与李世民的卫队在玄武门激战,并叫嚣着要攻入秦王府,等到李建成的头颅被斩下示众后,东宫的卫队一哄而散,薛万彻与数十名骑士逃入终南山。李世民即位后,认为薛万彻是忠勇之士,赦免其罪。此番出征梁师都,薛万彻会同柴绍、薛万均出征,便是想立功赎罪。
& m/ |' F2 i& l6 `6 b) n  此时梁师都的老巢在朔方西城,而朔方东城则在唐军控制之下。
: M+ q' f6 h9 k  在打探到唐军准备攻打朔方的消息后,梁师都立即向突厥人请求救兵。突厥骑兵南下协助,梁师都准备先夺回朔方东城,以解除对西城的严重威胁。此时朔方东城的守卫力量正是夏州都督长史刘旻与司马刘兰成,梁师都率突厥人兵临城下,这座城原本是梁师都的大本营,城池极为坚固,梁师都企图诱使唐军出战,但是刘兰成坚决不上当,偃旗息鼓,以逸待劳。相持了几天,梁师都没有办法了,柴绍的大军正向朔方进发,不能在此与唐军相持太久,于是入夜时分,梁师都悄悄地撤兵了。( R4 l/ m  S# i
  可是这一切没有逃过唐军目光,司马刘兰成果断地下令出击,急于撤退的梁师都兵团大败。颉利可汗紧急增派大军,南下驰援梁师都。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2: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41)
. X0 f3 ^: f0 M  
  d% l+ [4 j2 |1 ~; y+ t' `  突厥援兵火速南下,在距朔方数十里处,只见前方马声嘶嘶,尘埃遍天,再往远处一眺,分明是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军旗上写着一个大大的“柴”字,原来是唐帝国的柴绍兵团。
! h/ ?/ y7 E2 t9 O, L8 G  ]  此时柴绍也发现了迎面而来的这一支骑兵,身着胡服的战士们都骑着高头大马,他不禁暗暗心喜:“这可是送上嘴的肉啊。”下令布阵前行,擂鼓而进。+ P& i& U) S$ F6 k! R0 D
  此时突厥骑兵已经先发制人,拔出闪闪发光的大刀,挥舞着杀奔过来。
6 H7 J; }3 Q& |& j9 i  对于突厥骑兵的厉害,唐军士兵早有领教,不过这些年来,唐军增强了步兵应对骑兵上训练,所以也处变不惊,以大盾和长矛组成一道坚强的防御线。剽悍的突厥不顾一切地猛冲,从四面杀奔过来,唐军稍稍后撤,稳住了阵脚。% Q9 ~! o. E. q( e$ w7 d
  薛万彻、薛万均兄弟见突厥骑兵十分骁勇,早已憋足气,跃跃欲试,薛氏二兄弟不仅武艺超群,而且会打仗,有智谋,他们策马到统遇柴绍面前,对柴绍说:“我等兄弟二人,愿率骑兵,迂回到突厥人的侧翼,出其不意,必可大破此贼。”4 I" ~0 ^: A9 ~
  柴绍对薛氏兄弟的计策相当欣赏,当即拔出一支骑兵,悄悄从军阵后方消失在众人的视野中。6 c" s7 a) x! v2 j" w( t4 m
  ! |) d& ~3 E3 f* q  J+ E  x
  正当唐军与突厥军的战斗胶着不下时,实施迂回作战的薛氏兄弟突然出现在突厥骑兵的侧后翼,薛万均、薛万彻两人一马当先,手舞大刀,冲进突厥阵营中,这两位当世猛将,一阵狂劈乱砍,撂倒了好几名突厥骑兵。突厥人的后方大乱,一位突厥勇将见状,拍马上前,迎战薛万彻,但技不如人哪,只几个回合,被杀红了眼的薛万彻斩于马下。
* ]1 W& v. W8 o9 C5 f5 ^& o% F- M  前方的突厥骑兵见后院起火,不由得露出胆怯之心,战场瞬息万变,岂可分神,就在心慌一念间,柴绍果断命令前方将士奋勇出击,突厥人阵脚大乱。这一乱起来,就不可收拾了,于是乎兵败如山倒,诸骑兵赶紧调转马头,扬鞭便跑,落荒而逃,一路上留下累累尸骨。3 T3 R; G5 s" Y
  突厥人没有逃向梁师都的老巢,而是逃回国去了。; c! j" b  R/ e
  梁师都望穿秋水,终究盼不来援兵,而这样对唐王朝对抗了十几年的一代枭雄,终于也将步其他枭雄之后尘,穷途末路矣。  Z) ^, {# V) n! D
  
' c* T: q2 L9 P$ Z( B8 b  柴绍兵团急行军直抵梁师都的老巢。' _" Y! W3 l" h3 V
  援军不至,梁师都已成瓮中之鳖了。) _% W, R7 b, w1 B1 S
  惟一可以凭恃的,只有朔方高大而坚固的城墙,这既是梁师都最后的防线,也是难以攻破的防线。这将是消灭梁师都的最后一仗了,可是,这一仗要怎么打呢?) K4 Q: @4 d- C, |! \- ~. Z' b- M
  统帅柴绍召开军事会议,与诸将领商讨计策。多数将领认为,朔方城墙高城厚,不容易攻破,不如采用围困战术。这是一座孤城了,看梁师都有多大的能耐,围困他三五个月,那还不是唾手可得吗?
6 g7 n2 E: {1 e: i  但是薛万均不同意这种围困战术,非大唐帝国的军队消耗不起长期的围困,而是梁师都已经山穷水尽,在吃了两场败仗之后,虽有朔方城的坚固的防御工事,但士气低落,军无斗志。一支没有斗志的军队,如何能成功地守住一座孤城呢?应当对其发动猛烈的攻势。/ l( h2 F; [" K$ d* y
  薛万均力排众议,最后柴绍采纳了他的意见,对朔方城大举进攻。! ]# v* p- g$ q5 s! x4 b1 m
  于是乎,强弓劲弩、投石机、冲撞车、云梯等武器纷纷用上场,进攻一波接着一波,只把防御一方累得疲于招架。
: x4 p, Y4 f) A  在柴绍大军的进逼之下,梁师都内部早已丧失了斗志,城还未破,内讧先起。3 M  Z7 E  T- B
  梁师都的从弟梁洛仁跟随老兄奋斗了十余年了,此时大难临头各自飞了,保命要紧,管他老兄不老兄。他对部下说:“如今之计,如果不杀了梁师都,我等都性命不保。不如咱们把他做了,献城投降。”梁老弟尚且如此,其部下当然乐意。于是梁洛仁发动兵变,气汹汹地率部杀入梁师都的皇宫内,梁师都大惊失色,梁洛仁不容分说,喝道:“今日且借你的人头一用。”手起刀落,结果梁师都的性命。
5 m+ O) s0 e( U  朔方城门洞开,梁洛仁向柴绍兵团投降。. D, F( y# D& x2 g% g" o% r' @6 @  r
  梁师都的败亡,意味着隋末起兵的群雄,完全被李唐政权所扫灭,同时也是对突厥势力的一次重大打击。
3 [6 H. p# b3 [9 \/ [) ~  9 X9 R- B: S) L1 k7 y
  平定梁师都的战争,原本是中国内战的尾声,而颉利可汗作为梁师都的靠山,把突厥也带入这场战争之中,这正好给唐太宗李世民打击突厥汗国找到了一个最好的理由。! n: @" T7 O1 q5 N3 w; r) u
  梁师都灭亡了,下一个目标,就是颉利可汗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2: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42); D7 y7 J( ~; z/ x6 N. b

3 @7 a: w/ {) E6 U. i  十一、大军出征1 c% Y5 a5 i/ U' O
  
6 I6 c4 ~- U6 z5 [! h  当一个王朝走向衰亡时,君主往往是最后一个意识到危险。
/ m" b; e- }1 O+ ]7 ?; B' y; a* S  颉利可汗仍然把自己当作霸主,但是大唐帝国已经不把突厥视为对等的敌手了。
+ ?9 c, T7 M  A' i1 U& @( e  梁师都的败亡之迅速,令颉利可汗有几分兔死狐悲的感觉,但毕竟梁师都只是一只寄生虫,颉利也没有很放在心上。
( r# z1 ?7 f# Y% F, N  贞观二年(628年)的九月,在饥荒与内乱双重打击下的突厥汗国,又打起大唐帝国的主意,以他们惯有的思维,没有吃没有穿的时候,只要大军南下富饶的中原地区打打劫,就可以捞足油水。突厥的骑兵又象往常一样,到大唐帝国的边境地区劫掠。+ W. I' S9 X4 _9 x* h# y
  这次规模不大的骚扰,也令唐帝国的一些官员忧心忡忡,他们向唐太宗李世民建议,重修古代的长城,以漫长而坚固的城墙,来抵御北方的铁骑,同时征调更多的守戍部队,驻防于边塞的堡垒。
( o& n* w8 F; C2 H. F  唐太宗自信地说:“突厥灾异之象不断,颉利可汗不仅不积累恩德,反而越发的暴虐无度,甚至骨肉相攻,其灭亡只在朝夕之间。我正要为诸公廓清大漠,哪里用得着劳民伤财以修边境的堡垒要塞!”$ F8 Q/ w* X+ y" O
  依托长城与堡垒,只是消极之防御;在唐太宗眼中,最佳的防御,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直到把敌人打趴在地,这才是积极的防御,筑城修堡,绝非上乘之道。
: \4 H. I+ r( G# J/ y  廓清大漠?大臣们也只是将信将疑,但唐太宗则胸有成竹。
- i; ]( ~2 ]: j  ; U& Z3 j+ t3 F+ v8 m3 z- L
  一击致命是李世民长期军事生涯中奉行的战略原则,立足于打歼灭战。* _7 w! s# b: k' P( I9 P' q( U) k5 ~- u
  要对付拥有辽阔疆域与庞大军队的突厥汗国,要一击致命,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李世民虽然不把突厥军事力量放在眼里,但却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战争准备,他并没有莽撞地马上出兵报复,而是耐心地等待。
4 ]2 g! S9 i& n1 K& g8 ?1 S7 \: J) l* ?  最好的猎手并不盲目出击,而是等待最好的机会。
7 N" f8 C+ f! M$ F" X: I  % d1 w% W/ w0 f0 N9 c
  等待并非无所事事地坐而论道。
3 j  L7 R: E- C4 q! s# O5 D  首先是以积极外交策略,彻底孤立突厥的力量。
- Y, E# J9 N  ~  自从薛延陀叛变以来,突厥控制下的诸游牧部落纷纷反抗突厥人的统治,突厥东部的奚、契丹等十余个部落归降唐王朝。而突厥北方的诸部落,则归附新崛起的薛延陀部落,这些部落推举薛延陀的领袖夷男为可汗,夷男担心自己缺乏足够的权威来号令其他部落,所以迟迟不敢接受可汗的头衔。
# h( J+ \% z; v# L. R7 y3 T# p- R  唐帝国要消灭突厥汗国,必须要在突厥的后方后扶植一个反突厥的势力。贞观二年(628年)年末,李世民派游击将军乔师望,带着皇帝的诏书,前往薛延陀。
" p* i: H7 t' ~  n' O7 p  这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使命。从唐帝国到薛延陀,中间隔着一个突厥汗国,乔师望不仅是穿越蒙古大漠,而且不能让突厥人发现。为了避开突厥人,乔师望选择一条十分艰难的路,但是人烟稀少,有时在突厥人时常出没的地方,白天要躲起来,到了夜晚再继续赶路,以确保不被突厥巡逻兵逮住。这次使命非同小可,不可有所闪失,历经艰险的乔师望最终成功地穿越突厥,抵达薛延陀,将诏书交给了夷男。2 J& n- i) @4 ~  }! J2 n: C
  美国有一个“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故事,在中国有“把信送给薛延陀”的故事,说的都是一个人的责任感,即便任务再艰辛,都要抱定信念,勇往直前,战胜无数困难,直到完成这项任务。. i  Q4 v) ]/ y8 H+ ]7 L
  
3 w: K$ P8 [7 F. W' J  在乔师望所送达的这份诏书,唐太宗以中国皇帝的身份,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
, z, m* t/ ]  n5 [8 O  在那个年代,中国皇帝可是不得了,在大半个亚洲都是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有了中国皇帝的支持,夷男大喜过望,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建立起薛延陀汗国。
6 r. a. V: f( f; X. w  独立后的薛延陀国面积广阔,大致位置在今蒙古国的北部与俄罗斯交界一带,北至贝加尔湖,东西跨度极广。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霫等部落纷纷投靠薛延陀国。这样一来,突厥汗国处境尴尬:东部的部落归附大唐,北面有薛延陀国,西面是自己的兄弟也是对手的西突厥汗国,南面是强大的唐帝国,可谓是四面楚歌。
& j0 [3 z$ ~0 I% q+ p. m  唐太宗这一步棋,下得高明。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2: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43); ~6 d. J9 `$ G! p8 r- H" P3 Z+ Y2 E
  
- b$ v& X+ w: O! O# |8 c, O  同时,唐太宗也着手为征讨突厥做准备。9 c! Y- @0 c% C. {' d8 P$ {9 z- \' y
  要在广阔的北方高原与沙漠地区作战,步兵是不能胜任打歼灭战的重任,作战的纵深动辄数千里,时常要横越广袤的沙漠与沼泽地,远程离、大纵深的作战特点,决定了战争的主力兵种必定是骑兵。要建立强大的骑兵,首先要有数量足够多、体力足够强的马匹。
" P* c3 _0 v% T1 @  自唐太宗即位后,就非常重视马匹的牧养,他下令在西北陇右地区设立牧监,掌管蓄马之政,所蓄之马,以优良的胡种马或混种马为主,这些马匹的得来,一部分是战争期间从敌军手中俘获的战马,一部分是向胡人购买的,还有一部分是游牧国家作为贡品呈献给帝国的。牧马的事业,关系到帝国未来军事力量的强大与否,李世民倾注了不少心血,对于善于养马的专家,不仅赏赐极多,甚至加官进爵。
; E7 R6 ], o6 M, F3 i$ Y  几年的时间,唐帝国的蓄马场已经积累了十万以上的优良马匹,足以建立一支精锐的骑兵。
: {6 _4 F5 ~- z& a8 d8 M  2 z' p/ I  V1 w
  贞观三年(629年),帝国名将李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 `( o, |  c0 v6 p  这是一个信号,李靖将肩负起一项艰巨的军事使命,这就是扫平突厥汗国。
+ E0 x5 {& I  {0 G  这一年的八月八日,薛延陀国的可汗夷男,派遣其弟统特勒(特勒,官名)入长安,向唐王朝进贡。唐太宗李世民将一把宝刀与宝鞭赐给夷男,并说道:“可汗所部如果犯大罪者,可以宝刀斩之,如犯小罪者,可以宝鞭惩罚。” 薛延陀可汗夷男听了之后非常的高兴,有中国皇帝的诏令,其余归降的部落不看僧面看佛面,也要敬畏三分。* s; D. e8 ~- ~9 K
  大唐政府对薛延陀汗国明确的支持态度,命颉利可汗惊慌失措,他终于明白了事态的严重性,突厥汗国所控制的部落数量越来越少,如果继续与大唐帝国对抗,后果不堪设想。颉利可汗终于低下他高傲的头颅,派遣使节向唐朝朝俯首称臣,承认大唐帝国在这块大陆上的绝对霸主地位,并且请求与大唐帝国和亲,同时进贡丰厚的礼物。
! ^2 K0 _1 H+ Q% S. s; ]3 I  要不要接受突厥人的称臣和亲呢?
% \: w( C, M+ o: W  D& H  
+ T6 N( Z$ T/ l+ n  代州都督张公谨上书唐太宗,极力请求对突厥汗国发动进攻,认为必定可以攻取突厥。张公瑾分析了突厥必败的六大因素:第一,颉利可汗纵欲凶暴,诛杀国内贤良,亲近奸佞;第二,薛延陀等部落纷纷叛离突厥人的统治;第三,突利小可汗、将军阿史那社尔、将军阿史那欲谷都因为得罪颉利可汗而无容身之所;第四,今年塞北遭遇霜冻,突厥人粮食缺乏;第五,颉利不信任本突厥人,而将大权交给外族胡人,而外族胡人没有责任心,如果大军压境,必定会叛变;第六,突厥国内有不少因躲避战乱而逃亡的华人,如今突厥内乱,这些华人据险自保,倘若唐军出塞,必然会起而响应。+ C' d9 b; g, R
  张公谨的判断一针见血。唐太宗以平定梁师都战争中,突厥人背信弃义,协助梁师都与唐军作战为由,拒绝了颉利可汗的特使提出的称臣和亲的请求。
. H5 Z1 I/ @+ d2 J) L1 t- }  十一天后,即八月十九日,唐朝廷正式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统帅,张公谨为副帅,组建远征军,准备北伐突厥。
4 @* b' X, Z  g, q  李靖接受重任之后,紧锣密鼓地开始各项筹备工作。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2: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44)
( ~& z2 p1 W7 h: ^  p  
1 c; x2 \! ]: m- |! p/ i  兵部尚书李靖觉到肩上的重担相当的沉重,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对李靖的军事才华却深信不疑。究竟李靖有何等的本事呢?且来了解一下英雄的往事。% v) X* r( q5 `! z9 F2 A
  李靖是雍州三原人,生于西元571年,此时隋尚未建朝。其父李诠,曾担任隋朝的赵郡太守。李靖的父亲不是一个特别有名的人物,但他舅舅则是隋朝的一代名将韩擒虎,李靖的军事才华,可能在很大程度受益于其舅韩擒虎。长大成人后的李靖一表人材,史书上称他“姿貌瑰伟,少有文武材略”,每次与舅舅韩擒虎谈论兵事时,李靖总有独特见解,令韩擒虎暗暗称奇,韩擒虎疼爱地抚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2 y/ s1 @* K2 W" S0 G  话虽然是这样说,但李靖的仕途似乎并不顺利,在李靖二十一岁时,其舅韩擒虎去世,这对使他失去一个机会,否则他应该会更早在军界中崭露头角。到了隋炀帝统治末期,李靖才不过是马邑郡丞,此时的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F5 N6 \0 Y. F7 m" v
  
% ?0 v  }$ }7 }0 [7 x  正好当时李渊率军与突厥作战,李靖暗中观察李渊,发现李渊有经略四方之志,判断李渊可能会造反。李靖也不能免俗,他马上想到前往江都向隋炀帝打小报告,结果走到长安城时,因为当时到处打仗,道路不通,只能呆在长安城内。果不其然,李渊在太原起兵造反,之后一路南下,攻克长安城,得知李靖想去向隋炀帝打小报告,李渊二话没说,将李靖判处死刑,押赴刑场。
0 ]& @; y8 G* x& N  关键时刻,李靖也许是受到西汉时韩信的启示,在临斩前的最后一刻猛的冲李渊大喝道:“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这一喝,是一次人生的大博弈。人生有时是一场大赌局,赌输赢、赌生死;结果李靖运气很好,他遇上的人是李渊,李渊这个人有气量,一听李靖这么喊,直觉告诉他,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此时,喜结交天下英雄豪杰的李世民也从李靖的大喝一声中,洞察到此人的英雄本色,便也向李渊求情。就这样,李靖在鬼关门逛一圈后又回来了,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充当军事参谋。
2 Q/ f% A8 x) d5 K8 R; m0 L: L  9 ~) S( f: F" e4 u' F; ^' y4 Y
  在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的战争中,李靖出谋划策,成绩斐然,被授予开府一职。后来在金州,李靖协助庐江王李瑗讨伐当地数万人的蛮族武装,斩获颇多。但真正令李靖崭露头角的,是讨伐开州蛮冉肇则,李靖以八百人的兵力,用奇袭、伏击的手段,斩杀冉肇则,并俘虏敌军五千余人。这一仗,充分显现了李靖在军事上的造诣,从此,李靖走上名将之路。8 o* z. ^# B- P, K2 s" d- x
  为了歼灭盘踞在长江流域的萧铣政权,李靖向皇帝李渊献上破萧铣的十策,得到李渊的支持。武德四年,以李靖为行军总管,率军平定萧铣,名义上的兵团的总指挥是赵郡王李孝恭,实际军事全由李靖负责。时值雨季,长江水位暴涨,惊涛骇浪,行船十分艰难,诸位将领都提议要推迟战役的发起时间。李靖以非凡的意志与胆略,力排众议,坚持进军,率二千艘战舰,从夔州大举沿江东下,直取江陵。萧铣集团据东南半壁江山,拥兵四十万,但李靖并没有逐点逐地清除,而是以黑虎掏心、擒贼擒王的战略,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沿长江直下攻其老巢,连战连捷,萧铣政权在外的兵力尚不及回援都城江陵,萧铣便被击破覆灭。7 M1 {) }% k2 U- k0 ^
  此役为李唐政权统一全国规模最大的会战之一,李靖一战成名,也成为李唐王朝首屈一指的战略专家。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2: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45)
0 z8 F: D- @# k% t8 X  / K' v# b8 l$ y2 W( W; b
  武德六年至七年,李靖以副帅的身份(主帅李孝恭,李靖仍为军事负责人),参加平定辅公祏军事集团,这次战役是统一全国战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会战。这次会战中,部将们认为应该与灭萧铣之役时所采用的战略相同,黑虎掏心,直捣老巢丹阳。但李靖审时度势,认为形势不同于当时,辅公祏在丹阳及外围的兵力均十分强大,如果不清除外围重兵,将陷入腹背受敌之困境。于是改变战略,先拔除外围据点,继而进兵丹阳。战争持续了将近七个月,到武德七年的三月,李靖率兵进逼辅公祏的老巢丹阳,辅公祏弃城而逃,最后被执处死,江南悉平。% w# F9 e% f1 b3 ?
  在大唐帝国的开国战争中,李靖所立下的战功,仅次于李世民。李世民主持北线战场,而李靖则转战于南线战场。皇帝李渊对李靖的评价是“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李靖是不是高过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这个年代不相同,情形不一样,自然不好比较,但是李靖与这些名将并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倒是合情合理。. b. F; t- c8 J' U
  4 w( r) W: i7 J! ~# U6 q
  随着战争的重心由国内战争转变为与突厥的战争,帝国的北疆屡遭突厥人的蹂躏。武德八年,突厥颉利可汗发兵十余万,大掠北疆,时任安州大都督的李靖被紧急调往前线,在张瑾兵团全军覆没的不利形势下,李靖率军抵达前线,力挽狂澜,挫败了突厥人的进攻。武德九年,突厥人再度大举南下,李靖在峡石一带又一次击败了突厥人的进攻。* \; |7 @# z) w0 ?9 F( [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刚刚坐上皇帝的宝座,突厥颉利可汗率十余万骑兵直逼长安,抵达渭水河畔,京师震动,赖李世民的英勇,在渭水河畔不战而退突厥,李世民之所以有凌人的盛气,其底气之一,便是李靖统率大军正威胁着颉利大军的后方。
( |% p8 n! _4 t0 c9 L! \2 d; m/ S1 y  
4 m1 s/ C6 R4 V# @8 |  正是李靖的赫赫战功,理所当然成为唐太宗心目中远征突厥的统帅人选。大唐帝国经过十余年的战争,不乏名将与勇将,但是说到指挥大兵团作战,打大歼灭战,站在战略的高度来打赢一场战争,则李靖的才能要远在其他将领之上。
9 W% d9 ^5 b$ ~3 o/ {+ t# m  战争是全方位的谋略,并不局限于在战场上的厮杀,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的最高境界。李靖深知此理。! a2 c: g* N- z5 b! d" n4 m8 E2 ]# X
  李靖接手远征军统帅之职后,并不急于杀奔战场,他先分化瓦解敌人。8 i% s! w- {6 K9 y. E' R
  九月九日,突厥九名将领率领三千名骑兵向李靖投降,九月二十一日,拔野古、仆骨、同罗、奚等部落的首领也率众来降。- n8 k! z+ R2 X! v
  唐朝大军尚未出征,突厥已经先败一局了。
) b; Y9 ]; d/ }6 Z7 z0 r- w  - I5 h+ h2 l0 c
  山雨欲来风满楼,颉利可汗也敏感地意识到,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即将爆发,此时李靖屯兵于马邑。颉利可汗命令其西南军区的将领,进攻唐帝国的河西走廊,企图以此举来打乱唐军的部署。' \" t0 O/ L) P; h
  十一月四日,突厥军队对河西走廊发动进攻,但是肃州刺史公孙武达、甘州刺史成仁重率军击败了入侵的突厥骑兵,并且俘虏了一千多人。. F  K7 o3 U% c. Y0 s
  这次突厥人对河西走廊的入侵,没有能够迫使李世民与李靖改变军事部署,到十一月,远征军集结完毕,共十几万人,分为六路兵团。
1 M& [: z+ a& F/ o, M6 j  ( P. F0 @1 B9 b8 F) `
  除了李靖之外,远征军的其余将领多为当世名将。
! S) c6 P4 p3 p8 L5 x: g, N% ^  第一路兵团的总指挥由兵部尚书李靖兼任,代州都督张公瑾为副指挥官,兵出定襄道。' c" V! s, A& J- I+ L0 N6 @
  第二路兵团的指挥官是并州都督李世勣,右武卫将军丘行恭为副将,兵出通汉道。; a9 u1 v, X* n
  第三路兵团的指挥官是左武卫将军柴绍,兵出金河道。
/ X1 Q: o# ^" G  第四路兵团的指挥官是灵州大都督任城王李道宗,兵出大同道。
" h6 o6 u( a6 N& m$ v: }. E+ H  第五路兵团的指挥官是幽州都督卫孝节,兵出恒安道。) t( g" w/ ]! A8 T. s) U
  第六路兵团的指挥官是营州都督薛万彻,兵出畅武道。# i0 o7 m: W. [8 O6 r. r
  六路大军皆由李靖节度,其中攻击的主力是李靖兵团与李世勣兵团,这两支兵团的战斗力最强。李靖与李世勣两位大唐名将,将率领大唐英雄男儿们,写下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战争史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3 15:07 , Processed in 0.02474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