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唐诗乱弹]遥望那个风流的渊薮(作者:发愤蛀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21: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38、李涉:遇到了有文化的好贼
, O9 Q" K1 _, H2 X6 F  % e% n7 ?( u$ ~/ u7 H* M( c
  (代表作)听歌1 Z  o5 g  i' ~9 x0 U; n2 a
  飒飒先飞梁上尘,朱唇不动翠眉颦。$ r& v  e7 I& \5 q: {( D
  愿得春风吹更远,直教愁杀满城人。  z  _1 S. h  N7 N# o' k
  
" _8 N' s, R) S8 X  b  今天要介绍的李涉,在唐代数以千计的诗人中实在属于寂寂无名之辈,尽管他身后留有一百多首诗。不过,蛀书初读他的《牧童词》,勾起了对自己以前放牛生涯的回忆,所以还是写一下吧。《牧童词》曰:“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读罢这首诗,有过放牛经历的同志肯定都会会心一笑。这首诗里描绘的牧童憨态可掬,腰间插上几枝蒿竿子,小胸脯一挺,自信心爆棚,就以为自己是李广了,老虎来了也不怕。是啊,有谁儿时没有做过这样稚气的侠客梦呢?与吴作人、张大千、李可染和黄永玉等老先生的《牧牛图》中的主人公相比,这个傻乎乎的小家伙似乎更逗人喜爱。+ ^" ^* o2 j- a' S# m
  李涉,洛阳人,生平不详。李涉家兄弟五个,全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年轻的时候,李涉与弟弟李渤一同在庐山五老峰南麓隐居读书,哥俩养了一头白鹿做宠物,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巨威风。鹿这东东本来就非凡品,何况还是一头基因变异的白鹿呢?相传很多神仙都以鹿作坐骑,比如南极仙翁;李太白学仙,也曾经起过“且放白鹿青崖间”的念头,不过估计他老人家最后连白鹿长啥样都没见过。您想想,哥俩领着头白鹿东逛西逛的,能不引人注目么?贵妇人喜欢抱条京叭,因为温驯;泰森同志则喜欢牵着老虎溜弯,那叫一个猛呀。但是,跟李涉兄弟比起来,贵妇人和泰森都显得俗不可耐。至于养蛇养蜥蜴养……算了,俺都不稀说你。却说这头白鹿极其乖巧,哥俩在深山里苦读,没有时间去超市购物,什么时候缺纸缺笔缺食物了,便在白鹿的角上挂上一个袋子,将钱与购物清单放在里面,让白鹿跑到星子镇替他们买回来。因了这头标志性的白鹿,人们便把哥俩称作“白鹿先生”,他们也把自己读书的地方取名“白鹿洞”。后人在这儿正式建起一个书院,这便是驰名天下的白鹿洞书院。蛀书上次独游庐山,因为行色匆匆,跑了西边的东林寺,南边的白鹿洞书院就只好割爱了,郁闷至今啊。' B. w3 n2 m7 T* @" A. h# ^
  跟李涉兄弟在一起读书的还有崔膺兄弟。这崔膺不是什么好鸟,虽然出身于博陵崔家,却从小就爹不疼、娘不爱的,扔在外公家里养着,跟现在的留守儿童差不多。偏偏这娃儿不听话,外公家的人也不待见,所以就养成了孤僻乖戾的脾性。都是缺乏父爱母爱惹的祸呀。崔膺长大后学到了写文章的本事,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道旁孤儿歌》,骂他外公、外婆、舅舅、舅妈的。就这样一个人,著名美女关盼盼的老公张建封同志还把他当成宝,恭恭敬敬地请到自己统率的军队中做参谋。崔膺在夜里一惊一乍,几声大喊差点把张建封的军队搞崩溃,您想想他的嗓门会有多吓人。将军们气愤至极,要把他抓起来,割他的肉吃,幸亏张司令将他藏起来了。第二天,将军们摆了一桌酒席,席间监军大人操着鸭嗓子对张司令说:“老夫有个不情之请,请你把崔膺那王八羔子交出来治罪。”张建封笑着说:“好的,好的。”过了一会儿,张建封对着监军举杯道:“公公,我也有个请求,请求大家放崔膺一马。”众人大笑,这事儿才不了了之,要不然狂放不羁的小崔还真得光着PP下油锅。
) }" O9 X* b5 H9 m! ~  P; N  有崔膺这样的品行不端的狂人做同学,您想李涉哥俩能学到啥好东西?日后李涉犯下不少错误,俺觉得跟崔膺这个不良少年的影响大有关系。史载李涉“性狂险,宰臣恶其为人,久不得用”,真是近墨者黑呀。宪宗元和六年,李涉被任命为试太子通事舍人,“试”的意思是说他本来不够格,先干着,干得好再转正。这年十月,宦官刘希光接受将军孙璹二十万贯钱的贿赂,答应替他向皇帝说情,谋求一个节度使当当。事情被他们的政敌揭发后,刘希光被迫自杀。跟刘希光过从甚密的另一个宦官吐突承璀也被怀疑与刘希光有染,所以各位言官联手上书,参了他一本,将吐突承璀逐出长安,撵到淮南做监军。前面不是说李涉“性狂险”么?现在体现出来了。他想搞一场政治投机。李涉觉得吐突承璀仍然深受皇帝宠信,只是迫于舆论压力才被外放。如果他能通过上书将吐突承璀留在皇帝身边,皇帝与吐突都会对他感激不尽的。于是他赶紧写好奏折,投送到匦院。现在的党政机关门口大多挂着一个用来接受群众意见的小匣子,这个东西搁在唐代就叫做“匦”。匦院,是朝廷为了方便吏民上书而设的机构,由匦使(玄宗时一度改名“献纳使”)负责管理,跟现在的信访部门差不多。当时主管匦院的官员是李太白的老友孔巢父的侄儿孔戣,孔戣很讲原则,看了李涉的上书后,拒不接受。李涉无奈,只好贿赂宦官,直接将上书交到皇帝的手里。孔戣一怒之下参了他一本,说李涉不但居心险恶,而且还越级上访。这个罪名可就大了,于是李涉被放逐到峡州(今湖北宜昌)做司仓参军,这场政治赌博以搭上自己的政治前途而告失败。做逐臣的日子那是相当不舒服呀,若干年后他遇赦归来,写了一首《峡石遇赦》:“天网初开释楚囚,残骸已废自知羞。荷蓑不是人间事,归去沧江有钓舟。”诗中表现出悔意,似乎要改改过去的脾气了。可是不久以后,他又被贬到峡州夷陵县任县令,原因不明。这次他写了一首《再谪夷陵题长乐寺》:“当时谪宦向夷陵,愿得身闲便作僧。谁知渐渐因缘重,羞见长燃一盏灯。”比上一首诗流露出更多的出世之意。也难怪,被流放到南方做官,滋味确实不怎么好受。《岳阳别张祜》诗云:“十年蹭蹬为逐臣,鬓毛白尽巴江春。”又曰:“山疟困中闻有赦,死灰不望光阴借。”满纸血泪,觉得生活一点希望都没了,真可谓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大约在这时候开始,李涉沉迷于宗教,前面两首谪诗里已经流露出了这个苗头。他不但自己信佛,跟着和尚讲经论道,还把夫人送进庵里做尼姑。《送妻入道》诗曰:“人无回意似波澜,琴有离声为一弹。纵使空门再相见,还如秋月水中看。”唉,闹到这般田地,早知如此,当初为何不走正道呢?  @3 s4 W6 K: H
  可是李涉仍不悔改,他要一条路走到黑,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李逢吉入相,推荐他为太学博士。国立大学的教授当得好好的,他却偏偏要跟着李逢吉冲锋陷阵。当宰相的有几个能全身而退、不被政敌扳倒的?所以李逢吉一倒台,他也跟着倒霉了,被流放到康州(即今广东德庆),不知道有没有揣上两方上好的端砚回家。! G: P3 C' r% i0 Y
  憋到最后,蛀书再给大家讲一个好玩的故事。据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长庆二年,正做太学博士的李涉前往九江,看望自己做江州刺史的弟弟李渤。船行至浣口,忽然遇到一群打家劫舍的盗贼。数十名贼人手执刀枪,喝令他们停船。船停下后,劫匪问:“船上何人?”船夫答道:“是李涉博士。”匪首听说后,命令部下停止抢劫,说:“如果真是李博士,我们就不劫他的财了。不过我辈早就听说他的诗名,希望他能给我们写一首诗。”李涉听罢,铺开宣纸,写了一首绝句:“暮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世上如今半是君”,看来唐代还远远没有达到和谐社会的标准呀。匪首得诗大喜,不但不抢李涉的钱财,反而将自己的劳动成果送给他不少。当然,李涉也不好意思拒绝──人家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刀呢,可不敢惹大王生气。再则,肥猪拱门,居然把它往门外撵,这不有病么?0 ^8 \0 X; J0 E& q
  这位山大王要诗不要钱,真是个有文化、爱学习的好贼。想想当今社会,著名作家戴厚英好心帮助一个小同乡,最后却惨遭这个烂人的毒手。呜呼,人心之不古,观贼之行可知矣!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21: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39、韩翃:君子之美,赖人成全+ D3 U+ O; D$ u: d, ^
  , ~! g! F; x0 P6 f$ U. C8 c3 }- y6 V; @
  (代表作)寒食4 F  W( C: }- z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R, C/ A1 M# D* i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8 V1 b( s! k+ `# B  + y' m; m4 E, c& c* [3 z' \
  唐朝最不缺乏的是才子,才子最不缺乏的是风流故事。当年大帅哥崔护什么故事都没发生,只因为明眸善睐的美女多瞅了他一眼,一冲动便写了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不知引得多少旷男怨女夜不成寐。这叫一见钟情,据说是所有的爱情故事中最令人向往的一种类型。而韩翃与柳氏的爱情故事,却让我们见识了才子们爱情无奈的一面。) k0 h; R, e2 M2 _. X
  韩翃,字君平,河南南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人许尧佐说韩公子是昌黎人,这与韩文公自署“韩昌黎”一样,不足为据。韩翃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及第,这时候意气风发、风流倜傥的韩公子,结识了一位姓李的大人物。李大官人敬重韩翃的才华,赠给他一位美丽的歌女柳氏,两人情意缱绻,颇过了一段浪漫的日子。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长安相继陷入敌手,唐玄宗仓皇出逃,两京士女皆不能自保,有门路的就随皇帝跑到四川去了,没门路的,就只好留在城里,死生由命。这时的韩翃正在哥舒翰军中,潼关兵败后不知所踪。柳氏独自呆在长安,无人照顾。她恐怕自己年轻貌美,难免会被一身羊臊味儿的胡兵看上,所以故意把自己打扮得很难看,还一狠心把一头秀发剪了,跑到法灵寺做尼姑。就这样,两人天各一方,相见无由。- s. P3 u: H9 S, Z! h& [* z
  肃宗乾元元年,侯希逸出任平卢、淄青节度使。侯希逸虽然是位赳赳武夫,却一直仰慕韩翃的诗名,将他请来任掌书记,也就是军区参谋长。代宗永泰元年,淄青兵马使李怀玉趁着侯希逸在外打猎,拉起自己的亲兵夺取青州。于是,原本深受器重的韩参谋长光荣地失业下岗了,只好随侯希逸一同返回长安。经过了好些年残酷的战乱,柳氏还好么?还像以前一样美丽么?多年前宋之问渡汉江返洛,那种“近乡情更怯”、于心惴惴的感觉与现在的韩翃正好相似。路上,韩翃特意派人带着一袋黄金和一封书信,先期回长安打听柳氏的行踪,信封只有一首《章台柳》诗:“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长安旧有章台宫,宫前有章台街,街旁柳树成荫;另外,“章台柳”之“柳”又谐柳氏之姓。“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路旁柳枝任人攀折,这么多年过去了,即使柳氏风华依旧,恐怕也早已成了别人的妻室吧?看得出来,这时韩翃心情无比复杂,他既急切地想见到柳氏,却又担心柳氏已经易嫁。可是他没有想到,其实柳氏一直都在思念着自己。柳氏以为叛乱平息之后,她的情郎会骑着白马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的,可是却等来了这样一首无端猜疑自己的诗!于是柳氏含泪写下答诗:“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古人离别,常常折杨柳相赠。柳氏此诗的意思是:我就像一棵杨柳,在春光大好的时节,却总是面临离别;我现在已经年老色衰,恐怕您已经看不上我了吧?韩翃得诗,非常羞渐,知道自己误解了柳氏。可惜的是,当他赶回长安时,情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参预平定安史之乱的蕃将沙吒利,听说柳氏美艳,将她抢回家做了押寨夫人!9 k4 z/ j, q; r* u  m, f& ~* }8 ]
  韩翃回京,遍寻柳氏而不得,成天像条蔫茄子。忽然有一天,他偶经龙首岗,遇到一个仆人模样的汉子赶着一辆犍牛拉的大车,车子装饰得很豪奢,后面还跟着两位婢女──显然,这是某位贵妇人座驾。此时的韩翃正心烦意乱,骑在马上,心不在焉地想着心事,根本没有注意到这辆车,直到车中女子问话:“敢问前面郎君可是韩员外?”韩翃定睛一看,居然是多年未见的柳氏!久别重逢,两人恨不得抱在一起痛哭一场,可是旁边都是沙吒利的耳目,两人不得不把心中如潮涌起的情感压抑住。还好,柳氏让自己的贴身侍女向韩翃详细说明了分别之后的情况,相约第二天清晨在长安道政里小区的牌楼下见面。第二天,两人匆匆相见,柳氏送给昔日情郎一个亲手做的荷包,荷包里装着她自己平素使用的香粉。柳氏哭道:“这次我们恐怕是永远也无缘会面了,希望韩郎好好保存这个香囊,就当妾身还在身边侍奉着。”说完便挥手乘车离去──她知道,沙吒利这个杀人如麻的武夫要是知道了韩翃与她的事儿,肯定会一刀把她深爱的韩郎剁翻在地的。$ z  ~# f/ D: p8 h" b
  韩翃目送柳氏所乘的小车辚辚而去,悲不自胜。这天正是曾在淄青节度使府任过职的同事们在酒楼小聚的日子,席间大家都谈笑风生,唯有韩翃神色沮丧,说话都带着哭腔。韩翃平时可是个外向的性子,在众人间高谈阔论、口若悬河惯了的,大家见他这个样儿,知道必有原委。于是有一个叫许俊的小将站起来,手按宝剑,说:“您肯定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儿,说出来吧,我愿意为您效劳。”韩翃不得已,将事情经过和盘托出。许俊说:“这事情好办,您给写个字条吧,我好拿去给柳氏作信物。”于是许俊穿上胡兵的服装,腰佩双剑,带着一个随从直奔沙吒利的府第。他躲在一旁,等沙吒利出门之后,骑着快马直冲进门,大呼道:“沙将军从马上摔下来,快不行了,柳夫人何在?将军让我接你去见他最后一面!”沙府仆从吓坏了,谁也不敢阻拦他。许俊直奔后堂,找到柳氏,向她出示了韩翃写的字条后,将她拦腰抱起放在马上,绝尘而去。可怜沙府的人威风惯了,何曾想得到会有人如此胆大包天,光天化日之下居然敢来“抢”沙将军最宠爱的柳夫人呀?想想沙吒利回家后吹胡子瞪眼睛的样子吧,一定很好玩,呵呵。6 c) i5 @1 _  X  k2 [7 B* M* D
  许俊的快马驮着柳氏,直奔酒楼。举座大惊,纷纷赞扬他的义举。韩翃、柳氏相见,执手对泣,众人也深受感动,抽抽咽咽的,酒也喝不成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得考虑一下如何解决后遗症了。沙吒利军功赫赫,是皇帝跟前的红人,现在惹恼了他,恐怕得找一个地位更高的人才能摆平这事。于是大家一齐跑去见他们的旧主,左仆射侯希逸。侯希逸听罢大吃一惊──不是怕沙吒利,而是怪自己平时没有认识到小将许俊有如此胆略。他夸奖许俊道:“这样的事情我以前也干过,想不到今天小许也能做到这样,实在可嘉!”众人见侯希逸是这样的态度,知道事情好办了。第二天,侯希逸向皇帝上疏,报告了韩翃的劳苦功高、沙吒利的骄奢淫逸以及许俊的路见不平。唐代宗还算是个明白人,马上下诏,命令将柳氏归还韩翃,官府支付给沙吒利两百万钱,作为对他的补偿。从此,就像童话里说的那样,韩翃与柳氏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 j  k3 z, ~/ T0 P  韩翃小两口的爱情故事,后来被许尧佐写成唐传奇《柳氏传》(也叫《章台柳传》),这个故事在后世颇受欢迎,元人乔吉的《金钱记》、明人梅鼎祚的《玉合记》和吴长儒的《练囊记》,都是依据这个动人的故事改编的。至于“章台柳”,更是成了一个常用的词,只是后人一般用它来指代歌舞厅里的坐台小姐,韩翃夫妻泉下有知,不知是否会不高兴。- a3 }# _* y! E
  
. A) m) u: N. O3 O% [. R  唐代宗大历年间,是韩翃诗名最盛的时候。他与钱起等人合称“大历十才子”,成了达官显宦们的座上客。可惜的是,“十才子”名满京华,却没有一个做官得意的。大历十四年,韩翃赴永平军节度使李勉幕府任职。这个时候韩翃已经比较年老了,他的同事都是新晋进士,这些刚刚成名的小青年,满以为天下就是自己的了,不大看得上韩翃这个老家伙,甚至敢把他的诗称作“恶诗”。在李勉幕府,韩翃的唯一知己是一个姓韦的巡官。因为做官很不得意,他大多数时间都托病在家闲居。第二年,唐德宗即位,改年号为“建中”,韩翃的命运终于出现了转机。一天午夜时分,韦巡官突然叩门贺喜,声称唐德宗已经钦点韩翃任驾部员外郎兼知制诰。所谓“知制诰”,也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专门负责起草诏书,一般都是特意挑选文采出众者充任。韩翃很惊讶但又很平静地对韦巡官说:“你肯定弄错了,哪有这样的好事啊?”实际上,他不相信唐德宗会挑选自己待诏宫掖是有理由的,他年纪一大把了,年轻的时候都没有人重视他,哪敢企望现在会突然时来运转呢?韦巡官解释道说,他刚看到邸报(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内参),上面说,当今皇帝缺乏一名贴身秘书,中书省长官两次拟定人选报上去,德宗都嫌人家文章写得不够好,不肯用。中书省只好直接上折子问皇帝打算让谁掌制诰,德宗御笔批曰:“韩翃。”中书省官员一翻在籍官员的名册,发现有两个韩翃:一个在永平军节度幕府供职,另一个现任江淮刺史。这下可麻烦了,皇上看中的究竟是哪一个韩翃呢?无奈,中书省只好把两个韩翃同时报上去。德宗看了奏折,这次在上面批了一首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下写道:“与此韩翃。” 听罢韦巡官的一番解释,韩翃这才欣喜地相信了。大清早,节度使李勉带着其他同僚前来贺喜,祝贺他因诗而得升迁。
& u# ?" }6 S, F2 I  这首被深受唐德宗欣赏的诗,题作《寒食》。寒食节,是中国古代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时间在清明节的前一天。相传介之推辅佐晋文公成大事业后,看见大臣们为功大功小争得面红耳赤,耻于与他们为伍,于是携母隐于绵山。晋文公当年饿得发昏的时候可是吃过人家的大腿肉的,现在做国王了,可不能忘了他的恩情。可是绵山太大,他想找介之推也找不着。某个衰人给晋文公出了个馊主意:纵火烧山。这个主意妙吧?大火一起,用不着找,介之推就得自己跑出来。可这介之推是个犟种,说不出来就不了出来,最后背着母亲抱树而亡。晋文公悲伤难抑,命令每年的这一天开始,全国禁火三天,以表达他的无限哀思。因为禁火,人们只能吃冷东西,所以叫做“寒食”。韩翃此诗,写景极生动。您看,长安的御街上,杨柳的枝条在随风摇摆,杨花漫天飞舞,正是一幅春风骀荡的胜景。不过,真正让唐德宗喜欢的是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诗习惯以汉喻唐,寒食节结束后,宫中以新火赐予幸臣,五侯因为是皇帝近侍,所以最先得到赏赐。在这里,“五侯”实际上是隐指敢于跟皇帝作对的权贵。当年汉桓帝诛跋扈将军梁冀,单超等五位宦官居功至伟,同日封侯。后来这五人却动不动就欺负小皇帝,让皇帝如坐针毡。唐德宗这年刚当上皇帝,正为宦官势力太大而挠头呢,韩翃这首诗,本来就写得好,而且还道出了他的心里话,他能不喜欢么?所以他才会钦点韩翃知制诰。后来,德宗更是将韩翃提拔为中书舍人,使他成为“大历十才子”中官做得最大的一个。  g7 c4 ~1 z: M! L
  其实韩翃的其它诗作也都不错,在十才子中颇有个性。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他的诗“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评价他的诗“如芙蓉出水,未足多也。比兴深于刘长卿,筋节成于皇甫冉”。意思是说他的诗委曲深隐而又不乏矫健气势。从上面所举的这首《寒食》来看,诗中对于皇帝宠信“五侯”的讥讽,含而不露、委婉有致,颇合中庸之道。
0 L$ t! _8 l# K3 Z; B2 W4 b$ b  不过,说起来韩翃的幸福生活完全是靠别人成全的。要没有许俊拔刀相助,他就不可能得到自己挚爱的柳氏;若没有“五侯”的飞扬跋扈,他也不会因为一首《寒食》而得到唐德宗的提拔。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靠别人成全自己的幸福确实有点窝囊。怎么说他呢?对了,就是那句,“百无一用是书生”。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21: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40、张巡:一身勇当千万军
. i5 h$ {7 _, R  / j, I5 m: J$ {- ^+ P
  守睢阳作
: L) ]/ a/ k" x7 E$ [2 |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 N. u& @; d, t3 J6 j8 }# P8 s5 f  P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7 [' d- ?& N! ^/ K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0 \  A& U! w5 X. j) c" w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9 O/ `* N' i9 P! ?# K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1 K  {# v/ z$ w% A, U4 X" e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5 U0 K- r/ k+ ?& R5 b0 P, c  & d  J8 f( {# t
  最初知道张巡其人,是从读文山先生的《正气歌》开始的。张巡并不以诗名世,存诗仅二首,从质量是来说也完全无法媲美唐代另一位存诗两首的诗人张若虚。但张巡是一个使人无法忘记的传奇,将张巡写入这个系列,不仅仅是因为他有故事,更是因为他的精气神让人慑服。蛀书漫无目的地写了四十个唐人,现在终于想明白了:我真正想做的并不是拿着放大镜在故纸堆里找来唐人偷香窃玉的花边新闻来博得网友一笑,我之所以写他们的故事,是因为我钦羡他们的盖世豪气、爱慕他们的精神气质。7 x) X$ N( l2 f
  
: f6 H* v9 s1 R7 x) c4 I  张巡(709-757),佚名,以字行。《旧唐书》谓其为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则称其为邓州南阳(今河南沁阳)人,未知孰是。张巡自幼即有贤名,博览群书、文武兼通,砥砺操行、捐弃小节,遇人困厄常倾财相助。开元二十四年(736)以第三名登第,之后多次以书判拔萃预选,释褐太子通事舍人,与其兄监察御史张晓俱负重名。天宝年间张巡任清河县令,在全国地方官员考核中名列第一,前途一片光明。任满后返京待选,有人劝他拜见炙手可热的权奸杨国忠,以期获得美官,张巡答道:“杨国忠横行不法,是国家大害,即使他能给我高官,我也不会向他屈膝示好。”因为张巡不乐结交权贵,他的政绩再出色也难获升迁,被平级调任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真源地处中原腹地诗礼之乡,县中乡绅势力庞大,尤其是一个名叫华南金的家伙,弄权枉法、无恶不作,县中民谚说:“南金口,明府手。”意思是如果华南金开口让县令做什么,连县令都不好意思拒绝。多行不义必自毙,张巡下车伊始,华南金就迎来了自己的末日。不过,张巡还是很有政治手腕的,他只诛首恶,并不追究余党,而是给了他们一个弃恶从善的机会──这样就不会因打击面过大而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在真源任上,张巡的政绩仍然非常出色,史载其“政简约,民甚宜之”。
6 L6 _+ t, R0 H$ u. ^/ A$ G& A2 a  如果世事一直像温吞水样不愠不火,耿直的张巡可能就只能在一个小地方寂寞地终老了。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于范阳。第二年,叛军遣大将张通晤攻陷宋州、曹州,河南东部大都沦于敌手。张巡的上司谯郡太守杨万石向敌军树起了白旗,同时任命张巡为长史,派他迎接叛军进入自己的属地。张巡不甘心从贼,前往老子庙(唐廷尊老子李耳为祖,各地均建有老子庙)大哭,观者无不动容。于是张巡将不愿投降的千余人集合起来,组织成一支义军,加入吴王李祗(时任灵昌太守)的军队,一同进攻盘踞宋州的张通晤。通晤败死,张巡与单父(今山东单县)县尉贾贲的义军合军追击,直至雍丘(今河南杞县)。雍丘县令令狐潮这时已经决定投敌,将从淮阳北上增援雍丘的将士们捆绑起来,准备杀掉。张巡、贾贲率领二千军马来到,令狐当然闭城不纳。这时,前来接应的叛军已经来到,令狐潮亲自出城迎接。被绑的将士乘机挣脱束缚,杀掉守军,大开城门迎入张巡、贾贲。义军杀死令狐潮全家,暴尸城楼,作为他降贼的报复。收复雍丘,贾贲功高,吴王李祗将他擢升为监察御史,令其守雍丘。令狐潮气愤难抑,纠合人马进攻雍丘,激战中贾贲战死,张巡虽受重伤,仍指挥义军奋力击退令狐潮。于是李祗正式委任张巡为雍丘守军的主将,将雍丘以东至兖州的地方全交给他管理。4 |/ d; d( }% e; ?
  虽然击退了令狐潮,但是张巡所部损失也非常严重,几乎人人挂彩。更致命的是,张巡的孤军与朝廷失去联系已久,无法知晓外界的情况。军中六名大将认为:己方与叛军力量悬殊,而且现在连皇帝的音讯都不知道,如果皇帝都做了安禄山的俘虏,雍丘的抵抗还有什么意义呢?张巡无法说服他们,只好佯装答应投降。第二天,他在县衙大堂设置唐玄宗的画像,率领将士朝拜,当众公布六人的罪行然后就地正法。清除了不稳定分子,张巡的部队空前团结起来了。' f! a  @1 L" I) t3 D$ s# w
  遭受惨败的令狐潮不胜羞辱,纠合了李廷望,很快又卷土重来,这次他带来了四万人马,将小小的雍丘城围得水泄不通。城中将士看到叛军兵强马壮,十分惊恐。张巡知道叛军二十倍于己,肯定非常轻敌,于是亲自率领千余精兵突然出击,打了令狐潮一个措手不及,唐军气势大张。第二天,令狐潮建了许多跟城墙一样高的木楼攻城,张巡则在城墙上架设木栅,使敌军的木楼无法靠近;偶有能突破木栅的,里面的敌军又被投过来的火把烧死了。在雍丘保卫战中,张巡显示出了超人的军事才华,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手握数万重兵的令狐潮被只有一千余人的张巡玩弄于股掌之间,疲于奔命。张巡侦知令狐潮运送经养的船队将至,乘夜大开城门排兵布阵,令狐潮以为张巡要跟他决战了,赶紧调动全部人马严阵以待。结果张巡这一招只是声东击西,暗地里派人将无人护卫的叛军船队抢掠一空,抢不走的一把火烧了,弄得几万敌人饿着肚子打仗。雍丘城中箭将用尽,张巡便用草扎了千余假人,穿上黑衣,趁着夜色用绳子吊下城墙。叛军以为唐军偷袭,一通乱箭将草人都射成了刺猬,唐军把草人拽上城楼,轻轻松松收获了数十万枝箭。后来唐军再用绳子吊着黑衣人下城,叛军都指着哈哈大笑,以为张巡又玩鬼把戏骗他们。可是他们没有想到这次张巡玩起了真的,五百敢死队突然冲上去,一把火把叛军营盘烧个精光。城中缺乏防守的木料,张巡便对令狐潮说:“我们准备突围了,你把军队后撤六十里吧,我把雍丘城让给你。”令狐潮是个老实人,还真退了几十里。结果唐军从城中出来,把城外的房子拆掉,将木头运回城内,加固防守。令狐潮忍无可忍,再次围城。这次张巡军中缺乏马匹,他又打起了敌人的主意,说:“我知道你想得到雍丘城,这样吧,你给我三十匹好马,我有了马就逃跑,这样城池就是你的了。”令狐潮大喜,赶紧着人送去好马,结果张巡得到马之后分给最骁勇的三十员将士,仍然呆在城中不挪窝。第二天,令狐潮见张巡没有守诺退兵,前来责问。张巡说:“我是想走啊,但将士们不愿意弃城,我也没法子。”气得令狐潮浑身颤抖,摆开阵型强攻。阵还没摆好,骑着良马的三十名唐军突然冲出城门,杀死百余叛军,还活捉了十四名敌将回来。多次被张巡忽悠之后,令狐潮心灰意冷,带着人马败退,却又被张巡撵着胖揍一番,差点当了俘虏。此役之后,令狐潮躲到陈留城中,以后见了张巡就绕着走。列位看官可能纳闷:令狐潮怎么就那么蠢呢,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张巡的当?其实张巡跟令狐潮本来就是关系不错的老朋友,张巡知道令狐潮的全部弱点、令狐潮也不想把张巡赶尽杀绝,这样打起仗来,令狐潮不输才怪呢。
$ D  T$ S% G  Y/ W! G  0 w9 ]  V1 X9 f$ y5 k: X# u( v/ {
  雍丘保卫战,让张巡名声大振。朝廷下旨,拜张巡为主客郎中兼河南节度副使。时任河南节度使的虢王李巨驻军徐州,委任张巡为先锋。不久,山东南部的鲁郡、东平等地相继失陷,济阴太守高承义投敌,徐州门户洞开,李巨被迫退守临淮(在今江苏睢宁)。豫东、鲁南失陷,成为孤城的雍丘已经失去了军事价值,于是张巡弃城,率军东保宁陵。叛军杨朝宗部进犯,张巡命部将雷万春、南霁云在宁陵以北迎头痛击,大获全胜,杀敌万余人,尸首将汴河都堵死了,杨朝宗仅以身免。可是宁陵城既小又不坚固,不可持久,而睢阳城正被敌军攻击,太守许远求救,于是张巡又主动放弃宁陵,与许远共守睢阳(今河南商丘)。经过宁陵大胜之后的张巡已经拥有了三千将士,加上许远的睢阳守军,全部兵力大约是6800人。这次,他们将要遭遇的是悍勇的叛军主力十三万人,形势空前危急。! q" u  ]6 A- y
  唐肃宗至德二载,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弑父自立,正月乙亥,安庆绪派遣大将尹子琦率本部暨同罗、突厥和奚族劲卒十三万进犯睢阳。此时虽然朝廷已任命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其实只是个虚衔,并无实际职权。而许远既然是本地太守,理所当然是这支唐军的主帅。但许远自觉军事才能在张巡之下,请求让张巡担任军事主官,自己则专心负责后勤供给。张巡也不客气,泰然自若地接过了指挥权。从此二人戮力同心,共守孤城将近一年,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5 b1 A6 B  @& A3 [" Q  文人出身的张巡绝对是一名天才大将,他用兵不循兵法,完全根据形势的变化而见机行事。张巡用兵的特点,一是趁敌立足未稳而主动出击,打击敌人的气焰、提升本方的士气。尹子琦初围睢阳,张巡趁敌人阵形散乱,出城突袭,击败敌军,获得辎重无数,更大大地鼓舞了本军的斗志。二是兵不厌诈,先用一系列的迷敌之计使敌人疲于奔命,等敌人放松警惕的时候再出动精兵突然袭击。至德二载五月,麦子成熟,叛军热火朝天地抢收城外的粮食,唐军突然鼓起大作,似乎将要出城作战,叛军慌忙列队迎战。可是一会儿城内的鼓声停止了,叛军白吓了一回。如此三番,叛军渐渐麻木,唐军猛将南霁云突然率精兵直取尹子琦的中军大营,虽然没有擒获尹子琦,却将他的大旗砍倒带回来了。三是号令严整,军令如山,将士无不遵从。守雍丘时,站在城墙上的猛将雷万春被叛军暗箭偷袭,脸上中了六箭,仍然屹立不动。令狐潮还以为射中的是木头做的假人,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中箭的是真人,于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地对张巡说:“看到雷将军中箭而不动,我终于明白了您的军令之严啊。”第四,张巡每战必先作好充分准备,不战则已,战必能胜。睢阳被围时,叛军有一羯族大将率千余骑兵在城下挑战,气焰嚣张。张巡事先在护城河边埋伏下数十名勇士,各持长刀劲弩。待敌人靠近,一声号令,伏兵突然涌出,长刀砍翻马蹄,将敌将活捉,然后从容沿着绳子攀上城墙,令敌军目瞪口呆。最后,张巡还擅长使用各种令人叫绝的小骗术,让敌军防不胜防,前面所讲的三戏令狐潮便是如此。尹子琦围睢阳,张巡欲擒贼先擒王,可是却不认识哪个是主将,于是他心生一计,故意折了一根蒿杆当箭射出,中了这枝“箭”的敌人大喜──因为这意味着城中的箭已经用尽,赶紧拿着它去向尹子琦报告。尹子琦正拿着蒿杆子高兴呢,张巡在城上觑得真切,命神射手南霁云一箭射去,正中尹子琦左眼。2 R4 _) t, u. S- [& y# T" o
  张巡还是一位天才的政治鼓动家。李忠义等十余人原来都是叛军将领,在他的感召下弃暗投明,还都能以死效力。每次作战张巡都亲自动员,让人数处于绝对劣势的唐军奋勇争先、以一当十。作战时他虽然不亲自挥刀上阵,但总是能及时地出现在最需要他的地方。哪里的唐军抵挡不住进攻意欲撤退,就发现他们的主帅正站在身后,和颜悦色却又坚定地对他们说:“老夫没有逃跑,各位不妨镇定杀敌。”于是军心大定。张巡为人真诚谦和,即使是对卑贱的奴婢也会待之以礼。他手下的大将南霁云原本是尚衡部将,一见张巡,慕其为人,固劝不归,从此就随张巡出生入死。张巡之姊此时也在城中尽力鼓舞军心,每天为官兵缝补浆洗,将士们都亲切地将她称为“陆家姑”。0 W1 e% s5 q3 I: N' ^
  睢阳是豫东要冲,在太守许远的调度下,原本是做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的,光是军粮就够支用一年。可是河南节度使、虢王李巨强行征用了睢阳的一半存粮来支援濮阳、济阴,结果济阴高承义一得到粮食就叛变投敌。尹子琦围攻睢阳十个月,睢阳城中粮食早已耗尽,战士们一天才能分到一小勺米,饿极了只能将树皮和纸等所有能入口的东西混在一起煮着吃,衰弱得连拉弓的力气都没有了。张巡心急如焚,派遣南霁云溃围而出,赴徐州向御史大夫许叔冀请救兵,许叔冀不肯,仅从城上扔下几千匹布,算是他对睢阳的帮助。南霁云气得大骂,让许叔冀出来与他决斗,许叔冀当然躲着做缩头乌龟。南霁云回睢阳后,张巡得知徐州不救,只好再派他前往临淮向新上任的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求助。南霁云率三十名骑兵再次突围,敌军数万人围追堵截,被他一路神箭射得人仰马翻。到得临淮,贺兰进明也不愿意出兵,他说:“睢阳肯定已经被攻破了,出兵没有意义。”南霁云回答说:“睢阳防守严密,应该还未陷落。如果您出师相助而睢阳真的已失陷,南某愿以死相谢。”可是张巡和南霁云不知道,让贺兰进明与许叔冀分兵屯驻,是宰相房琯的歪主意。房琯本是一介书生,完全不懂用兵之道,所以给两人各加御史大夫衔,分兵二处,互相牵制。贺兰进明一则觉得无法打败睢阳城下十数万如狼似虎的叛军,二则怕自己出兵后许叔冀乘机偷袭,三则怕张巡守住睢阳后功劳高过自己,所以根本没有出师的念头。不过是他很欣赏南霁云的忠勇,想把他留下来为己所用。于是他摆了一桌酒席款待南霁云,霁云慷慨下泪,说:“昨天从睢阳出发,将士们断粮已经超过一月。我南霁云没有请到救兵,但绝不会抛开睢阳城中的官兵,独自在这里享用山珍海味。我未完成张中丞(此时张巡已被朝廷遥授御史中丞)的嘱托,今天就放一根手指在您这里,好回去向中丞大人交差。”说完便拔出佩刀砍下一个手指放在桌上,满座宾客都被他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南霁云抽出一枝箭射向佛寺宝塔,箭深深地射入砖石中,只露出雪白的箭羽。南霁云发誓道:“南某此去,杀尽叛贼之后,一定会回来灭贺兰进明以报此仇,这枝箭便是我誓言的见证!”南霁云行至真源,真源守将李贲慨然以百余匹骏马相赠;至宁陵,廉坦举所部三千人马相从。至夜,南霁云率三千援军趁着大雾冲破敌军重围回到睢阳,一番激战之后,仅有一千左右成功地进入城中。) `( i$ f  f2 Q% O7 [) m
  四方诸侯皆见死不救,睢阳危如累卵。叛军得知,更是将睢阳围得铁桶一般。城中将士建议弃城突围,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地区的门户,若放弃睢阳,则江淮不保,朝廷将失去抗击叛军最重要的财赋和兵员来源;再则,这样一批面黄肌瘦的残兵即使能够突围,也不可能在强敌的追击下幸存。于是还是决定死守。叛************云冲、木马、钩车等工具攻城,均被张巡化解,最后干脆不进攻了,就驻扎在城外等着唐军饿死。此时唐军断粮多时,树皮、纸张也吃完了,便张起罗网捕捉鸟雀、老鼠充饥,最后发展连皮制的铠甲都被煮熟吃掉。鸟雀、老鼠和铠甲也吃完了,城中只好吃人。张巡首先杀死爱妾,强令官兵吃下;接着,许远也杀掉自己的奴仆当军粮。吃完主帅的家人之后,然后是城中的妇孺老弱。睢阳城中战前有户口四万,至城破,仅剩四百活人。惨烈啊!
* x4 e5 K. r( T1 Z& G6 G  至德二载十月癸丑,叛军大举攻城,将士们已经衰弱得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张巡西向遥拜皇帝,说:“睢阳无法保全,微臣活着不能为国家效力,愿死后做厉鬼继续杀敌!”城池陷落之后,张巡、许远、姚訚、南霁云等人被俘,数十人被绑在一个屋子里,张巡起身上厕所,部下以为他将要赴刑,都大哭起来。张巡从容告慰说:“各位不须害怕,死生,命也!”尹子琦对他说:“我听说您督战时总是咬牙切齿,以至于连牙齿都咬碎了,有这回事么?”张巡骂道:“老夫想将你这个逆贼一口吞下去,只可惜现在没有力气了!”尹子琦大怒,命人用刀撬开他的嘴一看,果然只剩三四颗牙齿了。尹子琦被张巡的气节打动,想将他释放。叛军中有人说:“张巡节操高洁,肯定不会为我所用。而且他深得人心,留着迟早是个祸患。”于是叛军持刀一个个地逼迫唐军官兵投降,张巡当然不会屈服。轮到南霁云,南霁云沉默了一会儿,似乎是有投降的打算。张巡大喝:“南八(霁云行八)!男子汉死则死也,绝对不能投降!”南霁云笑道:“末将本来打算先投降敌人保住一条命,等以后有机会了再杀贼的。中丞大人是我的知音,既然您这样说了,霁云岂敢偷生!”于是与姚訚等三十六人同日遇害,遇害时,张巡脸色如常,慷慨赴死,毫无惧意。太守许远没有立即遭到杀戳,尹子琦打算将他押送至洛阳向安庆绪邀功,行至偃师,也因不屈而被杀。: H4 K8 I; e/ Z. A, K+ n" s2 s
  睢阳之战其实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可惜转机来得太迟了。至德二载十月,朝廷以张镐代贺兰进明为河南节度使,统领豫东、苏北唐军。张镐三年时间即从布衣升至宰相,也是一位才华盖世的英雄。他一上任就率临淮驻军兼程援救睢阳,同时发急令命更近的濠州刺史闾丘晓立即发兵。结果闾丘晓畏葸不前,贻误军机,等张镐大军进至淮口,睢阳已告失陷。张镐大怒,一通乱棍将闾丘晓打死。闾丘临死,以家有老母幼子为由乞命,张镐冷笑道:“王昌龄也有母子,谁来养活他?”在此之前,诗人王昌龄北归,在濠州被闾丘晓杀死,张镐此举,既是为王昌龄也是为张巡报仇。让人痛惜的是,张巡死守睢阳十个月,睢阳城破后仅三天援军就赶到了,十天后更是全歼这股叛军。要是张镐的任命再早三天,要是闾丘晓不敢违抗军令,要是睢阳城再多几天的粮食储备……可惜,一切都是假设。张巡以数千之众,与令狐潮和尹子琦两支大军先后接战四百余次,杀死敌将三百余人、士兵十余万,兵锋所指,战无不胜,最后却因内耗而饮恨疆场。唯一可以告慰天下的是,因为睢阳沮遏贼势,江淮才没有陷入敌手,唐王朝才赢得了转败为胜的机会。张巡因其盖世之功,死后被追赠扬州大都督,唐末大中年间,更是与许远等三十七人图像凌烟阁。睢阳本地也专为祭祀而建有张巡、许远庙堂,人称“双庙”,连如今台湾都有不少地方仍在供奉张巡。' @  e  Z3 D2 g$ @0 y1 ?
  ! W& M7 F9 H3 c) `  o& R  M& l
  根据史籍记载,张巡是个关公式的美男子: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不怒自威。作为文士,张巡记忆力超群,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记载了他的部下于嵩讲述的一个故事。张巡见于嵩读《汉书》,问他:“你为什么总读这本书?”于嵩答道:“因为读了好久,觉得未熟,只好反复地读了。”张巡说:“看来你的记忆力不太好,任何一本书我只要读过三遍,就能终身不忘。”于是一字不错地将于嵩所读的那卷《汉书》一口气背完。于嵩大吃一惊,以为张巡只是偶尔熟读这一卷而已,但是随便拿起另一卷来问张巡,张巡都能对答如流。可是于嵩跟随张巡那么久,却并没怎么看到他读书。守睢阳时,城中军士、居民数万人,张巡知道任意一个人的姓名之后,再次见到都能随口叫出。
/ j' r4 p& X$ y6 x0 n  也许有人会说,吃人是张巡彪炳史册的功业中最为人诟病的一点。我不知道应该如何评价张巡吃人,因为吃人毕竟不是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所能坦然做到的。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是坐视自己的国家灭亡于不顾,还是含泪吃人杀敌?千年之后,我们仰望那些吃人的英雄的时候,还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占据着尽忠报国的道德制高点。人的观念是变化的,我们以现代的人本观念去衡量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时代的古人,是否合适?鲁迅先生说: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即使张巡有缺点,但我们还是有必要记住他一身勇当千万军的壮举,记住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猛,记住他以身许国死而后已的忠诚。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21: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41、韩愈:“好奇”的圣人
4 O; R' u6 {7 I  
. x1 A! i5 q7 O. m# y  (代表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 j/ e6 B( a2 c7 v$ j+ n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I5 T1 y* K. j& s* c$ F# Z5 V: f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T  `; ], m8 s2 @  
- ?) l: }2 K) ~! {2 X1 A5 y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孟县人。文公常常自称“韩昌黎”,这是攀亲戚用的,术语叫“郡望”,其实他跟渤海边上的昌黎县八杆子打不上关系(后来宋神宗追封他为“昌黎伯”,追封嘛,还是没关系)。韩愈小朋友忒命苦,其父韩仲卿做过武昌县令,在他三岁的时候就鹤驾西去了,所以韩愈只好投靠堂兄韩会。可是不久韩会又被贬到岭南做官,然后就死在那里了──看来这小朋友的命不是一般的硬啊。不过韩愈运气还没衰到头,他有一个好嫂子郑氏。韩会去世之后,郑氏将韩愈养大,教他读书识字(后来郑氏去世,韩愈还特意为嫂子服了三年孝)。小朋友非常争气,念书也特刻苦,几年功夫便将经史背得滚瓜烂熟。年轻的韩愈常常追随独孤及、梁肃等人的弟子,最后成长为古文运动的主将。贞元八年,韩愈在故相郑余庆的帮助下出名了,顺利地考上进士。
; o7 [: L( m# w0 s  韩愈性情戆直,口无禁忌,所以做官不顺利。他先是在董晋、张建封等人的幕府中效力,然后回京做了一段时间国立大学的教授,慢慢升到监察御史。御史的职责是弹劾做坏事的官员,这正好符合韩愈喜欢放炮的个性。可是我们可爱的韩大炮并不满足于批斗脑满肠肥的大臣,他更喜欢挑战皇帝老儿的权威。当时的皇帝唐德宗因为很多地方节镇不肯向他交纳贡赋,快穷疯了,于是想出一个缺德的办法──宫市──来敛财。“宫市”这东东,跟山大王拦路打劫的性质基本相同,只是山大王抢劫之后需要自己哼哧哼哧地把战利品扛回山寨,也算是“劳动所得”;而用“宫市”的名义打劫,倒了霉的那位还得忍气吞声地将自己的财物送到打劫者家门口。两相比较,可见“宫市”更生猛。读过白居易同志的《卖炭翁》的同学应该都知道“宫市”的厉害了;要没读过《卖炭翁》也不打紧,如果你年收入超过12万你就会隐隐约约明白一点儿。韩愈认死理儿,他觉得年收入超过12万的人应当纳税不假,但再怎么着也应当是税务局上门来收而不应该让俺亲自赶着马车送到您家门口吧?可是唐德宗不打算跟韩愈讲道理,反正你想断朕的财路,就休怪朕不客气。于是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做县令。韩愈心里那个郁闷呀,就跟褒姒嫁给了周幽王似的,接连几年都哭丧着脸;可是阳山百姓都乐开了花,为啥?来了个爱民如子的好县令呗。百姓得了韩县长不少恩惠,所以大家都喜欢将自家孩子取名为“韩”,以资纪念。现在的人还这样,据说有位哥们就把领导的名字拿来用在儿子身上,每次在单位受了领导的气,回到家就把儿子胖揍一顿,一边揍一边骂:“死╳╳,叫你给老子穿小鞋!”$ [. ]) p4 `( r
  因为在阳山做出了成绩,不久韩大炮就被调到发达一点儿的荆州做江陵法曹参军。唐宪宗元和初年,韩愈被调到东都洛阳做大学教授,再后来就升到河南令了。升?对,是升官。您别看这“河南令”说起来只是个县令,但河南是京县,河南令秩正五品上,差不多赶上一个下州刺史(从四品下)了呢。- U+ X% Q8 u5 L5 Q
  后来韩愈又回到京城做官了,这次是职方员外郎。可是不久他又因为乱放炮吃了亏。当时华阴令柳涧犯了事儿,刺史要把他“双规”掉,可是还没等到朝廷的处理结果批下来,这位刺史却被罢官了。柳涧落井下石,故意给刺史难堪,组织了很多百姓将刺史拦在半路,向他索要建设国防工程的尾款。大家都知道,中央三令五申不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所以搞得这位前刺史很被动。下一任刺史讨厌柳涧玩小动作,于是调查了柳县令的问题,将他贬为房州司马。当时韩愈正好从华阴经过,听说过这事儿之后,认为现任刺史庇护前任刺史,一冲动就向皇上参了一本。朝廷派御史继续调查此案,最后发现柳涧确实有问题,贬为房州司马实在太便宜他了,决定将他贬到穷山恶水的封溪县做公安局长。而韩大炮因为管了不该管的事儿,他的职方员外郎的乌纱帽被褫夺了,仍旧回国子学做教授。
. }* l/ h4 L2 d% [- c  史载韩愈“好奇”,不过这个好奇不是那个好奇,跟长舌妇们家长里短地打听别人的隐私不同。韩文公的“好奇”,乃是“喜欢不寻常的事物”。当然,“喜欢不寻常的事物”也有境界高低之别,比方说,有人喜欢用裸奔的方式向某个名女人求爱,以为这样很特立独行,却不知道自己很欠揍。这是境界低的。韩愈的“好奇”境界就高,他喜欢雄奇挺桀的物什。有一次他来到了华山,心里痒痒的──这么帅的山可真是少见,要是爬到顶上极目四眺,估计感觉会更爽吧?于是他爬了上去。可是那时候的华山还没开发,甭说铁链子,连路都没一条。韩愈往上爬的时候觉得高兴,爬到顶上了,还高兴地作了一首诗。可是抒发完诗情之后望山下一看,云海茫茫、松风嗖嗖,腿肚子一哆嗦,没胆儿下山了!唉呀呀,这可如何是好,俺老韩一世英明,咋就没想到上了华山就下不去呢?完了完了,这一百来斤看来要交待在这里了。想到这儿,韩愈禁不住悲从中来,号啕大哭。哭完后又挥笔写了一份求救信兼遗书,顺着山风扔了下去。说来也是韩愈命不该绝,他投下的遗书被一位药农拾到,药农将信交送到华阴县政府。华阴令一看吓了一跳:要是在自己的属地挂掉了一位朝廷命官,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他赶紧组织了一支专业登山救援队,想尽办法才将吓得腿都软了的韩愈背下山来。各位看官要去华山旅游,千万不要错过“韩愈投书处”,因为蛀书知道,看名人出丑露乖可是件特别爽的事儿。
# s+ O! J" f' x: f; e9 h* R  : k! ]9 F+ Z2 h9 b
  除了脾气有了倔之外,韩愈的学问实在是没得说。他做大学教授,虽说是公务员编制,其实很穷,以至于某些刺头儿学生嘲笑他“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韩教授并不生气,先谈屋上的梁啊柱啊椽啊之类的东西,把学生侃得晕头转向了,再摆出大道理来教训他们:“咱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哪里能太在乎收入的高低和官位的大小呢(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那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有没有被韩教授的大道理感动已经无从考证,反正宰相是被感动了的。史载“执政览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这就行了嘛,反正大道理这玩意儿,本来就是说给相信它的人听的。
9 @: R/ F2 w( q/ @  唐宪宗号称“小太宗”,是个要强的人,打算全国一盘棋,做出点大事业来。可是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同志以为自己很牛B,非要跟中央政府唱对台戏,宪宗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起了收拾吴元济的念头。他先把御史中丞裴度派到江淮一带视察了一番,让他判断一下敌我形势。裴度跑了一趟,回来向宪宗密报说:吴元济易与耳。可是宰相不想冒这个险,因为他觉得东方的节度使们互相勾结,如果搞不定吴元济,说不定中央政府的权威就彻底丧失了,所以他要投反对票。韩愈赞成裴度的意见,特地上疏支持他,强调不能纵容地方诸侯胡作非为。宰相见韩愈又不合时宜地放炮,心里很不高兴,找人翻他的老帐。韩愈以前做江陵法曹参军时曾经跟荆南节度使裴均关系不错,但裴均的儿子裴锷名声极差,士大夫都不屑于跟他交往;可是韩愈饯别裴锷时写的送别书信里居然亲热地称呼裴锷的字。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人们说韩愈跟裴锷这样的烂仔交往,他自己肯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就因为这个莫名其妙的理由,韩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看来那个时候官员们还是很在乎自己的名声嘛,不像现在的人,不管美名臭名只要有名就能成为官老爷的座上宾。还好这事儿对韩愈的仕途的影响并不大,宪宗下定了决心要搞掉吴元济,提拔裴度当宰相,让他带兵出征。裴度当然要对支持自己的韩愈投桃报李,便把他请来做行军司马。韩愈也高兴有人赏识,自告奋勇先去说服开封的韩弘站在朝廷一边,为平定蔡州扫平了障碍。平定吴元济之后,韩愈因功被提升为刑部侍郎。班师回朝后,因为韩愈的文章天下闻名,唐宪宗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以纪念这件标志着唐朝中兴的大事。韩愈跟裴度是哥们,难免会在文章里替裴宰相多说几句好话,结果惹恼了名将李愬。李愬心想,雪夜入蔡州,老子是第一个,怎么裴度的功劳就比我要大呢?不公平!后来李愬夫人进宫走亲戚,托她的闺中密友向宪宗吹了一阵枕边风。宪宗心一软,马上让人把韩教授写的文采斐然的《平淮西碑》砸了,让翰林学士段文昌重写,这次当然是重点突出李愬同志的功绩了。
' p3 J) i1 L% G  & w+ G6 o  Z9 q; R  L
  前面所讲的故事里,韩大炮曾经放过很过炮,大大小小的官员也得罪了不少。不过,这都是小打小敲,一点都不过瘾。后来韩愈放了惊天动地的一炮,这一炮使他一下子声名远扬。事情是这样的,“小太宗”唐宪宗与“老”太宗一样,都崇信佛教;不过“小太宗”信佛信得死去活来的,不如老太宗那样克制。当时凤翔府法门寺有一座护国真身塔,里面供奉着舍利子,据说是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杜英奇率人前往法门寺将舍利子迎入宫中,供养三天。当时达官贵人见皇帝如此,都争相施舍金钱,比现代人往股市里投钱都疯狂。就是普通百姓,也有很多人倾家荡产向寺庙布施,甚至用火烧脑袋和手臂的变态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佛的虔敬──呜呼,让人想到了轮子功及其它……韩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要知道他是一个极端激进的儒教信奉者,哪里能容忍佛教误国害民呢?于是他一连好几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搞了一番考证之后他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帝王都非常长寿──黄帝活了110岁、少昊100岁、颛顼98岁、帝喾105岁、尧118岁、舜和禹100岁,后来的周文王也活了97,周武王93。可是自从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皇帝的寿命就明显减短了,唯一一个做了48年皇帝的梁武帝还死得冤哉枉也。最后他得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皇帝不能信佛教,否则会早死!
$ T( ]9 f* {2 l+ {, Y  唐宪宗看了韩愈的研究成果,气得半死。他把韩愈的奏章拿来给宰相们看,定要宰相将韩愈处死。宰相裴度是韩愈的哥们,当然会为他说好话:“陛下,韩侍郎话说得是难听了点,但念在他一片赤诚上,希望您饶了他的死罪,否则大臣们都不敢强谏了。”唐宪宗正在气头上,哪里肯听呢?他说:“韩愈指责朕信佛太过倒还罢了,他居然敢咒朕活不长,哼,绝对不能轻饶了他!”朝廷大员们虽然也怕宪宗发火,但大家还是明白事理的,觉得宪宗佞佛过头,韩愈只不过是说出了大家不敢说的话而已。所以大家都为他求情,最后板子高举轻落,将韩愈发配到潮州做刺史了事。
6 h; u0 Q4 ~9 m; S& ]1 p  被贬潮州,是韩愈一生的最低谷。这一年韩愈已经52岁了,他以为自己这一把老骨头再也没有机会重返长安了。在大雪纷飞中踽踽南行,行至蓝关,韩愈遇到了前来送别的侄孙韩湘──就是传说中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心情沉痛地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m  l" @3 m* G7 ?3 h% }9 d
  6 o! E$ Z& `& N3 R% z1 }/ O8 n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V! `" K5 X2 y3 e# J, x% z8 H
  欲为至尊除弊事,肯将衰骨惜残年!
0 [( I2 \; N9 v  t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f4 U! i1 }6 {7 Y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J8 S; ^: v% b
  & J" }* G: Q( b5 _: q6 j
  诗中虽然有“肯将衰肯惜残年”的豪气,但“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连后事都安排了,可见那股豪气不过是强自安慰罢了。伴君如伴此,龙鳞哪里是那么好批的?
8 U. h: u9 X" u$ x( r  虽然心中郁闷,但韩愈毕竟是个干实事的人。到得潮州,韩愈听说那里鳄鱼为患,个头大得跟船似的,吃牛吃羊,把老百姓都吃成了穷光蛋。韩愈只是个书生,只能用书生的方法来驱赶鳄鱼:跟鳄鱼讲道理。他命下属秦济往河里扔了一头猪、一只羊,算是送给鳄鱼的见面礼,然后写了一篇《祭鳄鱼文》烧化。他在这篇文章里警告鳄鱼道:老夫是潮州父母官,不能坐视你们为害百姓。你们要是胆敢再吃潮州百姓的牛羊,别怪老夫命人将你们开膛破肚!鳄鱼们不知道是被韩大人的爱民之心感动了还是被韩大人的威胁吓坏了,反正它们流着眼泪纷纷离开潮州,去别的地方安居乐业,从此潮州就再没鳄鱼之患了。真是奇怪,这鳄鱼居然比人有通灵,韩大人一句话它就老实了;联想到现在政府再三告诫房地产商不得牟取暴利却无见效,看来房地产商一个个比鳄鱼还贪婪啊。可惜不能起韩文公于地下,不然让他写一个系列:《祭贪官文》、《祭房地产业、教育产业、医疗产业文》和《祭中国石化、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文》等等,那咱全中国的老百姓就都得救了。
$ [* X% Z4 `, C. F. {* s  在潮州,韩愈给皇帝写了一篇检讨,措辞哀切。宪宗看了后很感动,跟裴度说:“朕明白了,韩愈确实是想匡正天子之失才上那篇奏疏的,只是他不该咒朕短命而已。”裴度还没来得及答话,一个叫皇甫樯的人很讨厌韩愈(哪个当官的都不喜欢身边有个正直的同僚,不然岂不要累死?),马上跟皇帝建议说:“韩愈心是好心,不过这个人太狂妄了,还是得让他受点挫折。要不给他安排一个近点的地方做官吧?”皇甫的话都说出来了,裴度也不好再说什么。于是朝廷将韩愈调到近点的袁州(今江西宜春)做刺史。这一年,韩愈的诅咒终于应验:唐宪宗信佛过甚,果然死翘翘了。穆宗即位,改年号长庆。, R5 ?8 B! `( R$ b
  穆宗一直比较欣赏韩愈,他即位后将韩愈调回长安任国立大学校长,之后又转任兵部侍郎。这时镇州兵变,兵士们杀死节度使田弘正,拥立王廷凑为帅,将牛元翼统令的唐军围困起来。穆宗非常重视此事,派韩愈前往调解。大臣们都替韩愈捏了一把汗,元稹得知,在穆宗面前叹息道:“可惜了,不知道韩大人能不能活着回来?”穆宗听了,也觉得不应该把韩愈派到那么危险的地方去,要是王廷凑脑筋一短路,像李希烈缢杀颜鲁公一样,损失岂不大了?于是赶紧派快马命韩愈回朝。可韩愈胆子大,并不怕杀人如麻的军阀。到得镇州,王廷凑故意让很多人端着明晃晃的刀站在一旁吓唬韩愈,说:“围困牛元翼的事儿闹得沸反盈天,其实是兵士们自作主张干的。”他的意思是:韩大人别怪我谋反,老夫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韩愈才不吃这一套呢,一落座他就大声说:“皇上觉得你王大人有将帅之才,所以才让委任你做节度使。却没想到你会勾结这些叛贼,一起谋反!”底下兵士听了,提着刀就跳出来:“姓韩的!我们跟随田太师平定朱滔之乱,于国有大功,你居然敢指责我们是谋反的叛贼?”韩愈微微一笑:“老夫还以为你们早就忘了被你们杀掉的田太师了呢,记得就好。你们想想,安禄山、史思明和李希烈等人当年比你们的兵力强大得多吧?可是现在且不说他们没有子孙在朝廷做官,你们看见他们还有子孙活在世上么?”众人说:“没有。”“这就对了,如果你们一定要逞一时之快,灭掉牛元翼,跟朝廷为敌,将来你们的下场也会跟安禄山他们一样。”众人听了,背脊一阵发凉,都不说话了。王廷凑顺坡下驴卖了韩愈一个面子,将牛元翼的唐军放出包围圈。韩愈搞掂王廷凑后回京覆命,可把穆宗可高兴坏了,马上任命他为吏部侍郎。" Z6 ~, w5 t6 J5 ~; T& M% N# R- s3 \
  之后韩愈的官运终于稳定下来了,只经历过一些小风波。当时宰相李逢吉与李绅不和,李逢吉想利用韩愈把李绅搞掉,于是任命韩愈为长安市委书记兼御史大夫,特意给予他毋须按时上朝的待遇;同时任命李绅为御史中丞,做韩愈的直接领导,让他们俩自己斗去。李绅果然上当了,他做御史中丞还每天辛辛苦苦上早班,可他的手下韩御史却躺在家里睡大觉,真是岂有此理!于是李绅参了韩愈一本。韩愈很委屈:我不用上早朝,可是皇上特命恩准的,这样批评也太不讲理了吧?于是又上疏为自己辩解。这李绅、韩愈都是文才出众的家伙,两人你一篇我一篇互相指责,极其热闹。李逢吉见时机已到,于是借口御史台与长安市政府关系不和,两者都有责任,所以各打五十大板,改韩愈为兵部侍郎、李绅为江西观察使。李绅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去拜会了一下皇帝,把自己的事儿搞定了;李绅没事,韩愈当然也没事了,仍旧做他的吏部侍郎,直到长庆四年去世。
$ b. u' w/ m% N  R  
4 F) P2 V7 Y1 g  韩愈谥“文”,在文学上当然有过人之处,不管是散文还是诗歌,他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宗师。韩愈以复古相标榜,所谓复古,从政治上来说就是要严守夷夏之防、重建君臣之义,从文学上来说就是要弃“时文”而取“古文”。复古运动的政治目的与文学目的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习古文就是要复儒礼、复儒礼则必学古文。以韩愈为代表的复古派聪明地将文学利益与政治利益捆绑在一起,搞了个买一赠一的把戏。皇帝想借重儒学树立中央政府的权威,那么对不住,文学是下层建筑、政治是上层建筑,您要想住舒舒服服的二楼,麻烦先把一楼建好。为了让皇帝和知识分子们接受他的理论,他提出了一系列命题,先是“文以明道”,接着是“不平则鸣”、“文如其人”、“文从字顺”、“务去陈言”,说来说去就说到了“师其意不师其辞”这个关节点,最后就成了以复古为名行变古之实。蛀书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理论家就是忽悠专家。他们辛辛苦苦建立起理论体系,可不是用来玩的,他要用理论体系来把你忽悠得晕头转向,然后趁机向你贩卖他的观点。至于理论本身嘛,who care it?当然,某些砖家居然敢得出“自行车造成的污染比汽车大”的怪论,这明显是侮辱全国人民的智商,活该他们混不到饭吃。
( t0 G2 v5 u, F1 t6 A9 I  在散文方面,韩文公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气势奔放,号称“韩文如潮”;在诗歌方面,韩愈与孟郊一起建立起了“韩孟诗派”,充分发展了杜诗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沾溉宋诗甚多。不过“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却导致某些韩诗不堪卒读,特别是《南山》,蛀书捏着鼻子也未能读完,觉得读《尔雅》都比读这玩意儿来劲儿。因为韩愈在儒学重建中的重大功绩,宋神宗元丰七年,他与荀子、扬雄配享孔庙,吃上了冷猪肉,从此就成了一位板着面孔的圣贤了。
" W7 j1 d. t/ V% h  u  其实韩文公对朋友甚至后生晚辈非常亲切,除了教训皇帝,他基本上不板着面孔说话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21: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42、元稹:持身不谨的双面情种
7 o- L; q( ~1 b7 d3 |' E' A, y  * W( o+ S) w5 m0 X, ^
  (代表作)离思
$ }/ [0 I+ |& f3 E: B$ N' F7 R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M+ s6 u. o; g5 T7 Q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 V4 j* d* H) i3 s' E% J5 d  
7 @$ D& R$ c- s' ?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似乎该字“微明”才是),河南洛阳人。他的十代祖是后魏昭成皇帝什翼犍,所以说起来元稹与元结算是同宗。元稹之父元宽曾任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在元结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大情圣元稹同志实际上是由母亲郑氏抚养长大的。元稹之母与韩愈之嫂估计都是出自荥阳郑家,不但家风淳正,而且有很高的文化水平,能帮这两大文豪打好底子。古人娶妻讲究门当户对,尤其青睐那些文化水平较高的望族小姐,确实有道理。郑氏因为家贫请不起先生,就自己担起了教育儿子的重任。她这位客串的先生水平真是非比寻常,教出来的学生相当有水平。相传元稹九岁就能写文章,十五岁以明经擢第。可是明经科在唐代的地位远不如进士科,只需要熟读几本经书、会做填空题就行了;进士却要求诗文、策论全方面发展,所以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 R$ J7 C8 o8 s) F! k0 F5 ^  从明经出身并不说明元稹没才华,您想想,唐代诗名最盛的李太白、杜少陵还连明经的功名都没有呢。不过元稹也知道自己学历太低是个缺陷,所以他跟哥们白居易一起躲在和尚庙里复习功课,准备考研究生。他接连考了几个制科,二十四岁时考书判拔萃科,中第四等,授官秘书省校书郎;二十八岁时再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这次在录取的十八人中名列第一,官拜右拾遗,总算出了口鸟气。但是唐人不但迷信学历,而且特迷信第一学历,你的第一学历不是进士,官做得再大也会遭人白眼。据说李贺就是这样,进士韩愈来了他很乐意接待,但元稹眼巴巴在门外候着,李贺却轻蔑地说:“一个从明经科出身的人,有啥好见的?”给了他一碗酽酽的闭门羹独自品尝。元大才子怀恨在心,等李贺长大了,便以李贺父名“晋肃”与“进士”谐音为由,坚决不让李贺参加进士考试。让你瞧不起明经,哼哼。今人也这样,前段时间蛀书想去某大学谋个饭碗,人家看了俺的简历,很抱歉地说:你的第一学历只是一般本科,顶多算明经出身,可是咱们学校规定非进士不进,不好意思。唉,俺本来想给他讲讲李贺的故事的,可是考虑到人事处的大爷们基本没有文化,算了,还是省点口水吧。6 m; {- N; O; P, s# @. A0 T- Z
  因为元稹从明经出身,不考诗赋,所以他老妈并没有教他写诗的本事。考上大学以后,元稹读到陈子昂和杜子美的诗,非常喜欢,这才开始自学,一学就成名了。时人称当时人“学流荡于张籍,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可见也是一派宗师啊。不过,各位看了“淫靡”二字,可别往下半身想,“淫靡”其实只是说元大才子的诗歌以卿卿我我、花前月下的内容居多而已。
( P" @3 x- h' n* s7 N  初入官场的元稹年轻气盛、敢作敢为,是一个标准的“四有”青年。他上疏论东宫官员的选拔标准、论西北边疆的军政大事,引起了唐宪宗的注意。可是宰相嫌他锋芒太露,找了个借口把他安排到洛阳县做公安局长。在这期间,他因母亲郑氏去世而回家守制,丧满后出任监察御史。* |$ G  N0 V3 ]- S3 Y( X
  监察御史是官场的宪兵,最容易出风头,也最容易树敌。宰相裴垍提拔元稹做御史,将他置于风口浪尖,颇是风光了一阵。元和四年,元稹奉使巡按四川,查办了前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的重大经济违纪问题,朝中与严砺关系紧密的人生气了,将元稹赶到东都洛阳办公。在洛阳,他又弹劾了浙西观察使韩皋、徐州节度使王绍等人,最后在查办河南尹房式的时候,朝廷大员们坐不住了,下令让他放下手中公务,回长安述职。回京路上,元稹住在华阴县敷水驿最豪华的套房里。半夜里宦官仇士良也来了,仇公公仗着自己是皇帝跟前的红人,要求小元将自己住的豪华套房让出来给他住。年轻的元稹是个性情刚烈的家伙,而且最讨厌宦官,当然不肯。于是一言不合,仇士良指使手下砸开了元稹的房门,吓得小元穿着袜子狼狈而逃。仇公公可不是个见好就收的人,跟在后头紧追不舍,一板砖拍得元稹满头是血。咳,反正元大才子吃了亏。这仇士良绝非善类,曾经杀过两个亲王一个公主还有四个宰相,连皇帝都惧他三分;元稹跟他过不去,实在是找错了人。再则,元御史到处查案,得罪了不少人,于是被以与宦官打架、有辱身份为由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b2 P; t  l# A# ?4 @7 L- P
  
+ c& e8 G6 r3 K- G3 z0 x  被贬江陵,是元稹政治生涯的分界线。在此之前,元稹是一个刚肠嫉恶的好官,跟朋党斗、跟贪官斗、跟太监斗,斗倒了一批烂人,最后将自己斗得头破血流。之后,元稹向恶势力妥协了,虽然从此官运不错,却被人再三鄙视。在荆州,元稹改变了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改而趋附荆南节度使严绶和江陵监军崔潭峻。中唐之后,因为皇帝觉得将领们不可靠,于是往各节度府派出宦官监军,这位江陵监军崔某人便是皇帝派来的太监。太监乃刀锯之余,失去了身体的某项重要功能,就只好病态地追求钱与权了。古代士大夫一般都比较有骨气,士人讨好某位高官是很正常的,但要谁敢跟宦官搅在一起,人品再差的人都敢鄙视他。当年太史公被汉武帝割了之后,羞愧得连门都不好意思出,要不是想写完《史记》,早就一头撞死了。您看,司马迁老师连自己都瞧不起自己,可见宦官地位之低下。元稹依附谁不好,偏要跟在崔潭峻后面讨好,难怪士林都冲他扔卫生球的。1 G' _9 g3 C  n6 U
  在江陵这几年,因为有严绶与崔潭峻罩着,虽说是贬官,元稹其实也没怎么受罪。元和十年他一度被调回长安,之后又因名声不佳被分配到北京通州任司马。在通州,他闻说老同学白居易被贬到江西九江做江州司马,写了一首诗寄给老白:“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端的是同病相怜、字字血泪。在江陵和通州这将近十年的时间,元稹做的都是闲官,天天吃饱喝足了啥事儿没有,于是写诗。他的诗名就是这段时间建立起来的。元、白二人一个天南一个海北,没事就写诗给对方,还一起讨论诗艺。两人的诗雅俗共赏,非常流行,合称“元白”。东宫妃嫔常常将元、白二人的诗拿来歌唱,到后连太子李恒也渐渐喜欢上了,于是东宫都把元稹呼为“元才子”。
! ?: p! R1 v  ~8 x  元和十四年元稹从虢州长史任上回朝,任膳部员外郎。次年,宪宗驾崩,太子即位,改元长庆。这个时候宦官崔潭峻回到了长安,向新皇帝呈上了元稹包括《连昌宫词》在内的百余首诗作。唐穆宗读了很喜欢,向崔潭峻询问元才子现在何处任官。崔答曰:“他正担任南宫散郎。”于是穆宗下诏升元稹为祠部郎中、知制诏,成为皇帝的贴身秘书。但朝野仍因这项任命不是通过宰相而是通过宦官达成的,知道的都撇嘴。但因为元稹的诗写得好,草拟的诏书又非常有文采,所以穆宗对他宠信有加。此时的宰相令狐楚,一手漂亮的骈文天下第一,号称文坛宗师,也很欣赏元稹的才华,把他称为当代的鲍照、谢灵运。很快,在穆宗的关照下,元稹升任中书舍人、承旨学士,离官场的巅峰越来越近了。  v$ m1 N+ q% J5 R" m8 L  l* I  x" ~
  因为穆宗和崔潭峻的关系,现在元稹也成了大红人,宦官们争相巴结他,不久他便与另一位大宦官、时任枢密使的魏弘简打得火热。枢密使专管天下兵马调遣,当时宰相裴度在镇州统军,呈上来的奏章都被魏弘简和元稹给截下了。裴度大怒,一连上了三份折子,弹劾元稹勾结宦官淆乱朝政,威胁说:“陛下若想让微臣平定地方的叛乱,首先得把朝中做坏事的那帮人罢官,否则我绊手绊脚的,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穆宗为了平息众怒,只好将魏弘简罢官、将元稹降为工部侍郎。过了不久,等裴度等人心里稍微平和了一点,穆宗突然提拔元稹为宰相,惹得舆论哗然。元稹见大家都不服自己,心里很不爽,于是想干点大事业,好让大家觉得他当宰相不是尸位素餐。当时镇州兵士杀死节度使田弘正,拥立王廷凑为帅,也中央为敌。穆宗本来想让一步,特意赦免了王廷凑等人的罪过;可是王廷凑不给面子,反而将宦官牛元翼统领的唐军包围起来。这可急坏了穆宗和带兵平叛的宰相裴度。元稹想自己解决镇州的事儿,免得被天下人小觑了。有一个叫于方的人来见元稹,说自己有两个侠客朋友王昭、王友明,与王廷凑等人关系很好,可以考虑派他们刺死裴度,给王廷凑出口气,老王高兴了,就会放牛元翼一马。于是元稹花自己的钱收买了这两位刺客,还贿赂兵部主管官员,买来二十份空白的军官任命书,准备大干一场。一个叫李赏的人知道了元稹的阴谋,连忙密报裴度。裴度正琢磨如何反击呢,已经有人发现了于方的阴谋,朝廷派出经验老到的法官韩皋审理此案。结果于方受不了老虎凳和辣椒油,竹筒倒豆子似的将他知道全交待了。7 Q: N1 P  {+ I& `( d2 P
  元宰相想刺杀裴宰相,这事儿不管搁什么时代都是爆炸性新闻。穆宗也觉得很没面子,干脆把两个宰相都撤掉,省得他们吵来吵去,烦。在听候处理的这段时间里,长安市市长刘遵古怕元稹畏罪潜逃,派特警在他的住处监视、巡逻。元稹知道后很生气,向穆宗上了一本。穆宗也生气了,臭骂了刘市长一顿,还罚了他几个月薪水,却让宦官好生安慰元稹。从这事就看得出来穆宗的心是向着大才子元稹的。果然,不久,处理结果出来了:裴度转任有名无实的仆射,元稹则被贬为同州刺史。其实地球人都知道在这件事儿上元稹要负全部责任,这样的处理结果绝对有包庇犯罪分子的嫌疑。所以谏官纷纷上书,指责皇帝偏心眼儿,处罚裴度太重、处罚元稹太轻。可是没办法,谁让裴度同志不会创作流行歌曲的?6 q# e+ f4 c  I
  在同州呆了两年,心疼情歌王子的唐穆宗将元稹派到绍兴做市长,兼任御史大夫和浙东观察使。元稹在绍兴任上,请了好多著名诗人来做自己的幕僚,每个月要带着大伙儿游三、四趟镜湖和秦望山。浙东观察副使窦巩便是其中之一,他与元稹唱和最多,写的诗也不错,以至于后人将他们的唱和比作王右军的兰亭宴集,而且还是绝版的。元稹自从罢相之后,怀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行贿受贿、卖官鬻爵,无所不为,彻底坏了自己的名头。
& ~+ c7 y7 f: P0 V6 p  做了七年绍兴市长之后,到唐文宗太和三年,元稹调回长安,任尚书左丞。这时,宰相王播病死,元大才子以为自己又有了入相的希望,于是假惺惺地充好人,解雇了自己治下吏、户、礼三部几名不称职的郎官。可是他的名声已经臭了,再做好事,人们仍然不会改变对他的看法。太和四年,朝廷给他加了一个检校吏部尚书衔,让他到湖北去做武昌军节度使。第二年七月,元稹在武昌因疾暴亡。
3 ]9 _, e) \' z- ]- b  # B# t0 u- ], N- ~* C8 \3 X! G" S
  元大才子在官场上是标准的两面人格,在情场上同样如此。风流倜傥的元才子还没出名就泡到了自己的表妹双文。这位双文小姐,在元才子的小说里是以“崔莺莺”的名字出现的。元稹之于双文,正如贾宝玉之于薛宝钗,两人的母亲是姊妹。在古代,表兄妹联姻很常见,亲上加亲,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元稹厚着脸皮追求双文,双文姑娘本来也很喜欢才华横溢的表哥,于是半推半就,凑成一对了。要是双文姑娘能嫁给元稹,俩人倒是满般配的。可是后为元稹要进京赶考,一去好几年不着家。双文的父亲也去世得早,她心中现在只有元稹一个人可以依靠了。但她知道这位情哥哥花心,怕他找了别的女人,便偷偷地给他寄了一封信,信中装了玉环、丝线、文竹制的茶碾等东西,说:“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俾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双文姑娘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她的情哥哥大学毕业后为了找个好工作,果然娶了位官府小姐韦丛。这一对旧情人后来还见过面,元大才子觉得自己对不起她,心中内疚。双文小姐写诗告诫他说:“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话说得很婉转,意思是:咱们现在都是有家有室的人,不能再搞婚外情;你还是拿出你以前对哄我开心的手段,好好地取悦你的老婆吧。您看,双文姑娘真是冰雪聪明的一个女孩子,可惜遇人不淑,咳。最让人齿冷的是,元大才子占了小姑娘家便宜之后不是偷着乐,而是详细地将其写成************************,而且居然胆敢得意扬扬地自称“善改过者”,完全不考虑偷来的锣鼓敲不得这档子事儿,真真是人人得而抽之的主儿。还好当时资讯不发达,不知道这本《会真记》有没有影响到莺莺姑娘的家庭幸福。
! L, C7 Y) `1 d, n5 d  大约在贞元十九年,元稹登书判拔萃科之后,被长安市市长韦夏卿看中了,韦市长将女儿韦丛嫁给了他。穷小子元稹就跟于连似的,想着法儿要往上层社会爬,通过与名门联姻来获取政治利益,这当然是他求之不得的。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表妹双文,将韦丛娶回家。元稹为韦丛写了很多诗,还写得极感人,特别是一首《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看来韦丛还真的拴住了这位花心大萝卜的心,让他有“曾经沧海”之叹。不过,蛀书以小人之心揣度小元,似乎他“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很有点怕老婆的嫌疑。也是啊,一位名门小姐,嫁给他这个穷小子,图的是什么嘛!你要敢拈花惹草,俺告诉老爸去,让他削你,哼。附带说一句,韦丛嫁到元家,似乎真的受过不少苦。“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年轻的时候穷得很,让一位娇生惯养的小姐跟自己一起受苦受累,元稹确实有点惭愧,所以他会有“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感叹。因为苦、因为累、因为穷,韦丛一辈子都过得很不开心;等到元稹做大官有钱了,她却早已去世。“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说起来元稹对韦丛确实还是有真感情的。8 H) s. K, ~; D( C3 n
  可惜元和四年韦丛就去世了,元稹再到处泡MM,也就没有道德上的负罪感了。韦丛去世那年,朝廷派元稹巡按川东。元稹来到成都,一路上弹劾了不少官员,成都官场感受到了威胁。这位元大才子正直而且不爱钱财,想收买他可不容易,于是他们请出了著名女伶薛涛来接待元稹。薛涛是唐代名气最大的官伎之一,跟很多达官贵人传出过绯闻。这位美女才气过人,以至于镇蜀的节度使韦皋异想天开,要给她申请一个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元稹来成都的时候,薛涛已经四十多岁了,但她的才华还是让元稹很心动,于是三十岁的元稹与四十岁的的薛涛上演了一出姐弟恋。可是后来元稹要回长安述职,因为怕舆情不利,不敢带着薛涛同行,两人被迫分离。很多年后,元稹升任翰林学士,两人仍然鸿雁往来书信不绝。薛涛常常用自己特制的“薛涛笺”题诗寄给元稹,前后共百余首。元稹也写诗回赠:“锦江滑腻峨嵋秀,生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君侯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在元稹看来,薛涛秉巴蜀山水之灵气,伶牙俐齿、兰心蕙质,写起诗来让须眉男子都自叹弗如。如此闺阁良友,怎么能不让他思念呢?可惜两人虽然心心相印,元稹却不能给薛涛一个名份,最后让她在浣花溪边红颜终老。5 t5 p: G0 [) A
  元和六年,在与薛涛之情将断未断之时,元稹在江陵娶安仙嫔为妾。元和十年,元稹正式娶了河东裴氏女裴淑为妻。长庆四年他在越州(今浙江绍兴)为官时,正好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元稹听说白居易那儿有一个名叫玲珑的著名女歌星,特地问老白将她要过来伴了自己一个多月,后来将玲珑送还杭州时还给白居易写了一首诗:“休遣玲珑唱我词,我词都是寄君诗。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生是甚时。”著名演员周季南带着自己的老婆刘采春一起到绍兴卖艺,元稹与薛涛分别十年,正准备着人去四川将她请到绍兴来的,结果又被歌星刘采春迷住了。这刘采春虽然文学才华不及薛涛,可是架不住人家年轻漂亮、歌喉婉转啊。于是元大才子将薛涛忘在脑后,天天跟刘采春腻在一起,还写诗给人家:“新妆巧样画双娥,慢里恒州秀额罗。正面偷轮光滑笏,缓行轻踏皱纹靴。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徊秀媚多。更有恼人断肠处,选词能唱望夫歌。”强占了别人老婆,还自鸣得意地说“选词能唱望夫歌”,简直非人哉!有一次他喝高了在东武亭题诗,诗末说:“因循归未得,不是恋鲈鱼。”一位姓卢的官员跟他开玩笑说:“您当然不恋鲈鱼,不过是贪恋镜湖春色(春色喻女色)罢了。”真是一针见血。
* E5 ^# D+ z$ X" @, A9 k5 N  蛀书以前读元稹的情诗,还真被这位大情种感动了。可是略略翻书,却发现跟元大帅哥泡过的MM,光是姓名可考者就有七人;至于咱所不知道的ONS之类的,恐怕还有数倍于此吧。唉,你泡就泡吧,还偏要写下诗来留作纪念,生怕别人不知道。元稹他老爸给他取名稹字微之,可见早就告诫过他:不管是在官场还是在情场,做坏事一定要谨小慎微,别给他人留下把柄。9 L3 ]# D+ t- V( T
  可是他不听。那就没办法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21: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43、贾岛: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6 j2 o8 N5 ?: s
  
# [9 t' h$ X0 V' R  (代表作)忆江上吴处士
3 T2 T" _  _: b; y/ s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 e/ v$ ^/ Y# Y) u" B0 K6 l: E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h- Z8 h( c) O8 l" r0 |0 y' B
  此夜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6 L  O: z! |1 Q; V# |1 I6 Q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1 P: ?5 M& x% h9 u5 p
  6 g3 V. z' u6 T# E9 P* u) I( S% h# y
  贾岛(779-843),字浪仙,幽州范阳(今北京)人。您听这名儿,又是岛又是仙的,应该能感觉出此人带些“出尘脱俗”之气吧?没错,这贾浪仙绝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他家庭出身并不好,苏绛为贾岛作墓志铭,无法考证他祖先的仕宦履历,就含糊地交待说贾岛的先人“中多高蹈不仕”。其实苏绛根本没有必要讳言老贾的出身,他的祖先就算是引车卖浆者流又如何?能从社会底层杀将出来,不正好见出老贾的手段么?! R6 K0 H3 N* k8 k8 y5 I( O
  从贾岛的人生经历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家里确实比较穷,穷得连自己都养不活,只好在北京房山的法善寺出家做和尚,取个法名叫无本。有时候做和尚是个正经职业,有一张官方度牒,走到哪里都能找间寺庙挂单,吃喝不愁,还有时间读书写诗。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的无本大师开始了自己的免费旅游生涯,先是从老家幽州来到东都洛阳,住在青龙寺。和尚们自己又不种地,一般都是向信众化缘──就是手持一个大钵子,站在人多的地方乞讨。当时的洛阳令觉得和尚们当街乞讨有损洛阳的国际大都市形象,下令城管严加取缔。这还不算,他甚至规定和尚在中午以后不得出寺,只能在庙里念经,实在没啥事儿干了,抠脚丫子都行。无本大师很恼火于这条缺德的规定,写诗发牢骚说:牛和羊到了晚上都能自由地回家,咱们出家人连牛羊都不如呀。可牢骚归牢骚,和尚跟官员相比就是弱势群体,你要中午出门,城管就敢砸你的饭碗、打你的屁股。无本和尚见洛阳实在不和谐,于是移居长安。在长安,也没多少人理他,他只好长叹说:“能理解我的,恐怕就只有终南山紫阁峰、白阁峰上的隐者们吧。”
4 t% M, E0 V4 [) G# v  在长安这些年,无本大师也并不只和能理解他的隐者一起欣赏松风明月,他这个和尚,其实还六根未净。这倒不是说无本是个花和尚,有事没事就光顾三里屯酒吧,而是说他喜欢写诗,喜欢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就是走路睡觉都惦记着。有一次他骑着跛脚驴在长安城里瞎逛,看到秋风过处、落叶遍地,于是吟成一句诗:“落叶满长安。”嗯,这句挺有味道,得好好想想怎么给它找个相配的句子,想啊想啊,突然想到了一句“秋风吹渭水”。“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两句诗确实不错,既形象地写出了秋天万物肃杀的景象,还隐约有一点盛唐的雍容气度。于是无本和尚得意忘形、手舞足蹈,一不小心,骑的驴便冲到长安市市长刘栖楚同志的车队里去了,被特警当恐怖分子抓了起来,蹲了一晚上局子,第二天早上才被放出来,饿得眼睛冒绿光。吃了这次亏,无本大师仍然不长记性。很久以后,他又冲撞了下一任长安市市长韩愈的车仗。那天他仍然骑着那头蠢驴,去拜望一个叫李凝的朋友,在李家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回来的时候他又犯痴了,觉得这句诗里的“推”字似乎改成“敲”字要好一点,于是骑在驴背上,嘴里一边吟着“推敲”两个字,手里同时做着“推敲”的动作。路上的人见了都笑,还以为这和尚犯了羊癫疯呢。他推啊敲啊,一下子撞到韩市长坐的专车前面去了。韩市长的部下一声大喝,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和尚逮了起来,带到韩愈面前。还好韩市长比刘市长亲民,没有立即将他关进看守所,而是先问他干嘛走神,连路都不会走。还好吓得不轻的无本和尚还能说话,于是跟韩愈讲了自己正在“推敲”的两句诗。韩市长是个作诗的高手,听了后也考虑了好久,最后说:“本官认为,‘敲’字要好一些。”为啥呢?“推”有动作而无声响,而“敲”两者俱具。而且,你一个和尚深更半夜的去人家家里,连门都不敲就进去了,恐怕巡逻的治安员会一条铁链锁住脖子,把你当汪洋大盗抓起来送京兆府。无本和尚听了韩市长的一番高论,不住地点头称是。韩愈见这和尚虽然有点痴,却算是个可以造就的人才,也很赏识他。于是将他带到自己家里,一起讨论写诗之道,还亲自向他传授诗艺,这样,无本就很荣幸地成为了韩门弟子。韩愈做主,让无本还俗,并推荐他应进士试。这个时候的贾岛诗名不显,韩愈老师给他略略炒作了一下,写了一首诗赞扬说:“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观诗者一看,文坛大哥大韩老师对贾岛这么赞誉有加,大家哪里还敢小瞧他?于是贾岛成名了。
" k3 s) Q& A) b+ `6 B* d  可是这位前无本大师生来就是做站街乞讨这样“无本”生意的材料,写诗也还可以,在官场上混,他不专业。这主要是因为他不谙人情世故,韩老师一赞扬,他就飘到天花板上去了,以为天下诗人除了韩老师,第二个就是他了,所以鼻孔朝天,谁都瞧不起。因为狂妄,贾岛连举不第。他的《赠翰林》诗云:“应怜独向名场苦,曾十馀年浪过春。”您看,一连十多年都没考取,真是落魄。他的朋友朱庆馀也这样,只是当时没有流行《西游记》,要不然别人非管他叫“朱八届”甚至“朱N届”不可。多年困于文场,可怜的贾岛考得快精神崩溃都没考上,难免会既怨天又尤人,开始迁怒于主考官了。当时宰相裴度生活腐化,在长安兴化里小区强行拆迁,腾出很大一片空地来给自己盖官邸,搞得民怨沸腾。这时候贾岛又一次落第,以为是裴宰相不喜欢他才让他倒霉,于是写了一首诗讥讽裴度:“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看见别人住豪华别墅,居然就诅咒人家要被刺扎,全然不顾裴宰相跟他导师韩愈是好哥们。专家们也指出,贾岛有仇富心理,不利社会和谐。后来贾岛又写《病蝉》诗,说“黄雀并乌鸟,俱怀害尔情”,您看,这都跟鲁迅笔下的那个癔想狂患者差不多了,以为谁都想害他,害他考不上进士。极度的自卑总是以极度自尊的方式爆发出来的,贾岛讽刺了宰相,顺便又鄙视起他的同学们来。他觉得跟他一起考试的八百考生没有一个成绩比他好的,所以谁也瞧不起,连话都不愿跟他们说,想说话了就自问自答。这八百举子里,唯有平曾等几人跟他关系不错,平曾曾经在京兆府的初试中得过第一名,也是个狂妄的主儿。这几个人见人厌的家伙,将考场闹得一团糟。教育部的官老爷们气坏了,开了一个会,专门起草文件,以破坏国家考试纪律的罪名将他们逐出京城,还给他们取了一个外号,叫“十恶”。没把他们放逐到恶人谷住着,算是便宜他们了。$ l0 G) k1 B& _& A7 X/ s# {
  其实贾岛还是有机会考上进士的,还是狂妄害了他。被赶出长安后,他又偷偷地溜回来,寓居在做和尚时的朋友无可法师的僧房里,跟姚合、王建、张籍和雍陶等诗人唱和往来,挺热闹的。有一天唐宣宗穿着便服到寺院游玩,听见钟楼上有人吟诗,于是很好奇地登上钟楼,也没请示,拿起桌子上的诗集就看。贾岛肉眼凡胎,哪里认得当朝天子啊,一看人家要看他的诗,自大病又发作了。他从唐宣宗手里夺过诗集,骂道:“看你穿着这么华丽的衣裳,想必是个富家公子吧?你们这些纨裤子弟,哪有一个会写诗的?谅你看了也白看!”宣宗被他一顿抢白,又气又惭,自好讪讪地下楼。后来寺院主持知玄大师回来了,才告诉贾岛,这位衣着光鲜的官人就是当朝天子。贾岛一听,真是如五雷轰顶,捶胸顿足,恨不得一头从钟楼上跳下去。还好这唐宣宗并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他知道贾岛得罪了自己,会既惊惧又后悔,回宫后还特意让人给他带了一封信,说:“以前礼部上奏说你过于狂妄,朕才不得己将你赶出京师。现在你擅自潜回京城,朕也不怪罪你。朕听到你吟诗,确实见识了你的本事。只可惜你命如纸薄,有眼不识真龙。朕委任你为遂州长江县(今四川蓬溪)主簿,你先去上班,以后有机会了再回京城考制科吧。”在长江县做了三年政府秘书长之后,贾岛被调任普州司仓参军。他一辈子穷苦不堪,临死的时候,家里穷得一分钱都没有,全部财产是一头蹇驴加一张古琴。最后因为贪嘴多吃了几块牛肉,得了消化不良,会昌三年卒于任(可怜啊,诗圣也是这么挂的,看官们一定要吸取教训,饿急也要悠着点吃,呵呵)。
$ r0 I0 k. B: q- _& Q9 N* [  贾岛写诗本来就以“苦吟”著称,一辈子不得志,他的性情变得越发孤僻,只好将写诗当成唯一的寄托。相传每年到了除夕之夜,他一定要把前一年所写的诗拿出来,郑重其事地供在神龛上,摆上酒菜,对着它焚香磕头,说:“这些东西劳费了老夫一年的精力,整点好酒,犒劳一下自己吧。”于是痛饮一场,高吟着自己的诗,洗洗睡去了。3 R7 z- g0 Q2 ^* s) m8 |
  不过,生活困顿对贾岛的诗名倒是件好事。当时诗坛流行元、白的“元和体”,人们都说“元轻白俗”,这“元和体”最大的特征就是轻靡浅俗,有一部分诗写得确实好,不过这样类型的诗写得一多,便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贾岛写诗,跟元、白完全不是一个路数。他是和尚出身,“貌清意雅,谈玄抱佛,所交悉尘外之人”,一辈子没别的事可干,“推敲”诗句成了他唯一的事业。他写“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两句诗时,在下面作了个注,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有人嘲讽说:“不知此二诗有何难道,至于三年乃成,而一吟泪下也。”宋人范晞文厚道点,他说:“岛之诗未必尽高,此心亦良苦矣。信乎,非言之难,其听而识之者难遇也。”也就是说,读者并不是因为贾岛的诗写得有多好才看它,只是感动于他对诗艺的执著而已。孙仅序杜诗,说贾岛之诗得杜诗“奇僻”之特点。“奇僻”也者,既说贾岛的诗风矫峭奇险(蛀书倒觉得这种风格更多的是来自他老师韩愈的影响),也指他的诗歌总是写些贫寒困顿的内容,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僧衲气”。贾岛与他的师兄孟郊,都出自韩门,两人都以苦吟著称,写的也都是“先生年来穷到骨”的苦难生活。苏轼、严羽讥讽他们,说他们是“郊寒岛瘦”,把他们的诗比作“虫吟草间”,形象是形象,就是太损了则个。
0 {8 O; K4 c7 h1 E1 S; }  就这样一个瘦不拉叽的苦吟诗人,后世居然还能成为人们的偶像。晚唐李洞,家贫嗜诗,非常倾慕贾岛,不顾自家贫穷,楞是挤出银子钱来,用铜铸了一尊贾岛像,天天掖在头巾里不离身。他还手持念珠,每天念“贾岛佛”至少一千遍,希望老贾的在天之灵保佑他写出好诗。如果凑巧遇到了某个喜欢贾岛诗的人,李洞便会送他一本亲手抄录的贾诗,还苦口婆心地劝道:“贾先生的诗就跟佛经一样神圣,您家回去后一定要放到神座上好生供着,焚香礼拜。”北宋以寇莱公为代表的晚唐派诗人(这一派诗人以和尚居多)也喜欢贾岛,南宋江湖诗派更是把贾岛的诗当圣经,赵师秀将贾诗与姚合诗合刻为一书,取名《二妙集》。至于此二人的诗“妙”还是不“妙”,蛀书不予置评,列位看官还是自己看了再说吧。# s' A: L- K* l6 G- ^+ N
  贾浪仙这一辈子过得穷愁潦倒,着实可怜。然而西哲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揆之贾岛,此言信哉。这位孤独的“北漂”兼踏实的文学男青年,如果为人谦虚一点儿,恐怕也就用不着吃偌多苦头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21: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44、温庭筠:鹦鹉才高却累身: q) {7 N3 o( \/ Q
  ; g/ B9 w! v( h, n; }( S& @
  (代表作)商山早行
" |2 ?# m/ C' `: u# f( P9 x; `; X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Q1 R. A  P4 z) E5 W: }
  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0 A; H* C- o  O1 f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2 C0 A, c7 {6 `4 ]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 w. J7 `; o5 A4 X  
- j9 R. o, d% g1 p2 a2 N  温庭筠(812—870),字飞卿,太原祁县人,太宗朝宰相温彦博后裔。据说周兴于岐,文王出猎,卜,辞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就猎了个一肚子计谋的姜太公回家,靠他辅佐才推翻了纣的统治。庭筠原名“岐”,按照上面这个故事,应该字“非卿”才对,不知道怎么就讹作“飞卿”了。反正不管怎样,温家给儿子取这个名、字,想必是对他日后的政治前途抱了极大的期望的。可是后来老温在江淮一带做官时,曾经被几个表兄弟臭揍了一通,自尊心很受伤,于是让“温岐”去承担这个耻辱,自己改名叫“庭筠”,金蝉脱壳了。不过他的字没有改,所以显得名、字之间没有一点联系。温庭筠确实没有辜负家里的期望,从小聪明过人,写起文章来动辄数万字,很是吓人。可惜这哥们长得不是一般的抱歉,又不修边幅,总穿得像乡下人,邋里邋遢的,所以人送绰号“温钟馗”。钟馗也有才,还中了状元;但是皇帝嫌他长得寒碜,不肯赏他官做。想想也是,钟状元那一张脸,像是从侏罗纪来的男恐龙,连鬼看见了都吓得挪不动腿,最后只好藉着这先天的优势,做起了捉鬼专业户。人们说温飞卿长得像钟馗,估计往门口一戳,什么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都得绕着走,效果应该比尉迟恭跟秦叔宝这对儿门神好。
" S2 z5 G  d" O( s8 }  不过男人丑点儿并不影响出名,只要他有足够的才气。温庭筠不但文章写得好,还是个了不起的音乐家,尤其擅长弹琴吹笛,他自己吹嘘说:“凡是有弦的东西就可以当琴弹,只要有孔的东西就能当笛吹。要是动用蔡邕先生制造的焦尾琴和柯亭笛,倒显不出咱温某的手段了。”这话说得很在理,您想想,灭绝师太手持倚天剑固然威风八面,但如果张无忌捏根树枝都能玩出倚天剑的效果来,那么谁强谁弱,高下立判。因为是文学加音乐双料学术权威,温庭筠没事时便写点小词玩儿,成了花间词派的鼻祖。“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把女性心理刻画得如此形象细腻,读者读了,真会疑心作者可能是一个兰心蕙质、空闺寂寞的漂亮MM。李商隐的诗朦胧凄艳、深情绵缈,跟温庭筠的词比较起来,恰似一对龙凤胎。9 k" y& _3 ]; w% K* n
  大中初年,温庭筠到长安应试,名声很盛,效果却很差。名声盛是因为他才气过人,效果差是因为他的傲气骄人。说起他的才气,没人敢不服气。李商隐师从骈文名家令狐楚,一手骈文妙绝天下,可是有一天却为一联“远比赵公,三十六年宰辅”伤透了脑筋,怎么都找不到合适的对句。温庭筠听了,立马对了一句“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让李商隐佩服得五体投地。在考场上,温庭筠是最让人侧目的考生,别个都在灯下吮笔挠头、绞尽脑汁地写作文,可他却双手笼在袖管里,斜倚着号桌,纸不铺、墨不磨,只是嘴里念念有词地吟着诗,然后头一歪,呼噜四起。到第二天该交卷的时候,才慢吞吞地将前晚所吟的几句写下来。据说他“八叉手成八韵”──作八个揖的时间就能写好十六句诗,当年才高八斗的陈思王都没有这么快呢──所以人送绰号“温八叉”,可见他才思之敏捷。这还不算,他在考场里实在太悠闲了,看见别人考得呲牙咧嘴的,恻隐之心大动,还会免费替人当枪手。据说他一场考试下来能代十多个人写试帖诗,搞得考生们都想坐到他隔壁左右。有才气的人都难免恃才傲物,温庭筠就有点刻薄。唐武宗时平毁佛寺,当时派出一个姓苏的监察御史在全国范围内检查工作,这个苏御史是个贪墨之徒,在各地寺庙中遇到了便于携带的银佛,就揣在袖子里带回家,人们送他一个绰号叫“苏捏佛”。温庭筠听了,说:“‘苏捏佛’,真是个好上联,我对一个‘蜜陀僧’吧。”众人听了哄堂大笑。此外,温庭筠还行为不检。他最喜欢逛的地方就是八大胡同,成天价的与裴诚、令狐滈等一干高干子弟喝花酒,喝得醉醺醺的,走到哪儿都是一股子烦人的酒气。因为这些毛病,温庭筠屡考不中──朝廷没有以破坏考试的罪名将他抓起来,已经够不错了。0 K# M2 _5 S) }! C7 t8 B( o' L
  虽然总考不上大学,但温庭筠却不用担心找不着工作。常跟他喝花酒的哥们儿中间有一个叫做令狐滈的家伙,父亲是当朝宰相令狐綯(其父即李商隐的老师令狐楚),所以温庭筠就在令狐宰相家打秋风,待遇还相当优厚。唐宣宗喜欢听流行歌曲《菩萨蛮》,令狐綯欲投其所好,但又怕自己写出来的质量太次拿不出手,于是便请小温当枪手,因而令狐宰相越发得宣宗欢心。令狐綯也是个文化人,怕请温庭筠代笔的事儿传出去面子上不好听,千嘱咐万嘱咐让他别说出去。可是小温一不小心就说漏嘴了,于是大家都知道令狐綯新献上去的歌辞是温庭筠代作的,弄得他极没面子。有一天,宣宗写诗的时候用了一个词叫“金步摇”,想了好久都没有想到一个合适的词来跟它对仗。温庭筠听说了,立马给他对出了一个“玉条脱”,“金”对“玉”,簪子对钏子,实在是再工整不过,可把宣宗高兴坏了。退朝后,令狐綯虚心地向小温请教“玉条脱”典故的出处,温庭筠先指出该典出自《庄子》,然后又不合时宜地多说了几句:“《庄子》是很常见的书,相公您处理政务之余,似乎还有必要抓紧时间学习啊。”这还不算,他还在背地里讽刺令狐綯,说什么“中书省内坐将军”,意思是说令狐綯学问太差、不能服众,实在不该坐在中书省里做宰相。由于令狐这个姓氏比较罕见,所以只要有同姓的人来投靠,令狐綯都会很客气地跟他们叙为同宗。结果后来有个姓胡的,觉得自己的“胡”与“令狐”的“狐”差不多,也跑来认本家。温庭筠写诗将令狐綯狠狠地挖苦了一通:“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胡悉带令。”就这样,就连平素极为倚重他的令狐綯也渐渐开始讨厌他了。后来小温觉得当初不该那样讥讽令狐大人,写诗忏悔道:“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其实他这是自作孽,跟《南华经》一点关系也不沾,怪只怪他自己太不把令狐大人当领导了。你不给领导面子,怎能期望领导给你位子呢?
/ d( ~2 |3 ~2 J3 W# V% K' l  大中九年,礼部侍郎沈询主持考试。沈大人早就听说过温庭筠喜欢作弊,这次考试他特意命令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安排了一个位置,让温庭筠在他眼皮底下答题,省得他再捣蛋。这天温庭筠考得很郁闷,天还没黑就交卷走人了。沈询很得意于自己“单独考试”的创举,特地问温庭筠:“今天你作弊了没有?”温庭筠回答说:“今天监考严格,晚生不能亲笔替别人答题。不过还是趁着您上厕所的时候,给八个人每人口授了一篇文章。”沈询气坏了,这一科又没录取他。
; M8 p, ~0 K; l( u9 M6 P  其实唐宣宗还是挺喜欢温庭筠的,毕竟他也喜欢写点诗,文人之间惺惺相惜嘛。可是后来温庭筠又把皇帝给得罪了。有一天,宣宗微服私行,在驿站里遇到了温庭筠。温庭筠犯了贾岛一样的错误,见皇帝衣著光鲜,忍不住鄙视他说:“看您穿得人五人六的,大概是个司马、长史之类的官儿吧?”宣宗摇头不言。“那就是参军、主簿或者县尉了?”宣宗心想,这温庭筠也太不长眼睛了吧,但又不好骂他。正好这个时候主考官沈询报告说温庭筠又在考场里帮人作弊,宣宗越想越气,心想:你猜朕只是个主簿、县尉之类的小官,朕这次就真给你一个小官当当,叫你牛!于是就给了他一个方城县尉。起草任命书的时候,中书舍人裴坦很为难,考虑了很久,终于写道:“孔门以德行居先,文章为末。尔既早随计吏,宿负雄名,徒夸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放骚人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尚有前席之期,未爽抽毫之思。”这话说得很委婉,正好体现皇帝的态度,即喜欢温庭筠的才华,又讨厌他的脾气。所以让你像贾谊一样到蛮荒之地挂职锻炼几年,要是能改造好,再把你调回来重用。
/ o1 e! |7 R  }, X! X4 {" w' Q  京城名声极大的诗人温庭筠要到地方上做官了,这在大中九年的长安诗坛可是一种大事。在京的诗人们纷纷来给他送行,在送行的宴会上,纪唐夫的诗写得最好。纪唐夫的诗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这两句诗是温庭筠真实命运的写照:鹦鹉能言,所以被人们关在笼子里当宠物;温庭筠有才,可是太爱招摇,容易引起当权者的忌恨。在方城做了几年公安局长之后,他又被调到湖北随州做了一任公安局长,极不得意。后来,徐商镇襄阳,将他请来做幕僚。他仍然觉得郁闷,便辞职下海,到扬州一带游历。0 ^) U: m  @. d/ v+ ?9 f: q
  此时,他的老朋友令狐綯罢相了,担任淮南节度使,镇扬州。因为对令狐綯当宰相时不肯在考试上帮一帮他怀恨在心,温庭筠来了扬州也不去看望令狐。后来有一天,他晚上喝多了酒,被巡夜的联防队员逮住了。前面说了,温庭筠长得丑,还不爱打扮,穿得破破烂烂的,人家联防队员还以为这老头是哪儿来的盲流呢,抓起来一顿暴揍,脸打肿了,牙也掉了几颗。温庭筠不忿,这才跑去找令狐綯诉冤。令狐綯派人抓住了打人的凶手,可是凶手却辩解说:温庭筠同志深更半夜了还跟人喝花酒,喝多了便在大街上耍酒疯,他们打人,其实是正当的执行公务。令狐綯也没法,只好放人。在皇帝面前都牛B过的温庭筠哪里咽得下这口气?令狐綯不给他作主,他就自己跑到长安,向他认得的所有高官上访、写情况说明。正好这时曾经做过他幕主的徐商担任宰相,替他说了不少好话。为了安抚他,徐商还特意安排他出任国子助教。/ _2 w! G/ F! J0 a+ J
  在科场上屡遭压制的温庭筠终于成了大学教授,第二年,国子监决定由他来主持考试。温庭筠在科举考试中吃过以权谋私的苦头,当然不愿意玩那一套,而是完全按照学生的文学才华来判卷。不但如此,他还把考试成绩排在前三十名的学生的试卷张贴出来,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这本来是好事,整肃考风嘛。可是这个时候徐商也罢相了,他失去了靠山。新上任的宰相杨收本来就觉得温庭筠此举有点哗众取宠,再加上温庭筠贴出来的试卷中有不少指斥时政的句子,一气之下把他的大学教授也撤了,致使尊敬的温老师穷得连饭都吃不上。有一天他到杜悰(杜牧的堂兄弟)家园子里游玩,这时杜悰刚从成都调到扬州任职,温老师在杜家园子里题了一首诗:“卓氏炉前金线柳,隋家堤畔锦帆风。贪为两地行霖雨,不见池莲照水红。”说杜悰为成都、扬州两地百姓“行霖雨”,这个马屁拍得真是不露声色。杜悰听说后,赶紧让人给他送去一千匹绢,让他也沾溉一点“霖雨”,一人得名、一人得利,大家互惠互利嘛。
" d2 ?8 [4 c9 o+ G0 a7 P5 _. U  温庭筠诗、词和小说都写得不错,可惜这人才高累身,害得自己一辈子没过几天舒坦日子。就连他的儿子温宪也因为父亲得罪的人太多,差点跟老爸一样,一辈子考不上进士。后来温宪替父亲鸣不平,说:“娥眉先妒,明妃为去国之人;猿臂自伤,李广乃不侯之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温庭筠的遭际与王昭君、李广的确有某种共同之处。只是温宪忘了说明,他父亲之所以不得志,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自己的主动选择。要是温飞卿肯低眉顺首、折节下人,以他的才华,别说登庸为相,做到员外、侍郎是绝对不成问题的,至少不会流落而终,乃至老了还受折齿之辱──甚至用不着那么低三下四,他只需要不刻意与当政者为敌就行了。比方说,在考场上不捣蛋。比方说,骂人不拣最痛的东西骂。但是他不,他似乎在有意对抗某些东西。; C& X. f9 W- l: O, E2 v
  那么他在对抗什么呢,某个群体?整个官场?抑或仅仅只是他的内心?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21: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45、薛涛:扫眉才子,落寞一生6 t9 m$ N: m" P, q
  
" ~' D" ~2 G& \2 {  (代表作)酬人雨后玩竹' w/ w9 ^8 }7 g: |. i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o8 n: ?' I+ r' ^3 L
  众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
, n0 J! d) \8 H+ T) f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 X; O5 U5 f8 L2 `/ `8 J4 W4 ~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5 u1 n: D, b% [- e  b
  : o# C% r# l- \
  薛涛,字洪度,是元和年间成都社交场上的头牌名媛。这位当年曾令无数男人拜服的女诗人生性聪颖,八九岁就会写诗。有一天她与父亲薛郧闲坐院中,父亲指着天井里一株梧桐,吟出两句诗来:“庭除一古桐,耸榦入云中。”吟完便试着让小薛涛续下去,薛涛应声念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亲听了心里老大不高兴。为啥?古人很迷信“谶”这玩意儿,本来应该招凤引凰的梧桐,在薛涛的眼里变成了迎来送往的主儿,这无意间透露了她内心里对欢场生活的向往,于是她后来果真成了最受欢迎的陪酒小姐。这就是“谶”,咱们现在叫预言。唐代另一位有名的女诗人李季兰小时候也“谶”了一下,据说她五、六岁的时候,父亲让她咏蔷薇,她随口念道:“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诗其实挺好,说的是应该给蔷薇搭的架子没有及时搭好,所以蔷薇的枝条便像人的心绪一样乱作一团。可是“架却”谐音“嫁却”,您想想,才五、六岁一黄毛丫头,就开始怀春恨嫁,长大了还了得?所以李季兰的父亲预言她“必为失行妇也”。两个故事,都有点神秘主义的味道。
; d* V- _& z- r: x. f& Y  别看薛涛在成都成名,其实她祖上是长安人。她的父亲薛郧来到蜀中做官,卒于任上,留下孤儿寡母的,生活很是艰辛。但薛涛聪明伶俐、多才多艺,才到及笄之年就以诗名闻于士林。西川节度使韦皋大人听说后,于是令其入乐籍,正式成为学名叫“营妓”的政府公关小姐。不过此“妓”非彼“妓”,乃是卖艺不卖身,基本职责是官老爷们吃酒的时候负责陪酒。让老爷们喝得高兴,是这个职业最起码的要求。唐代官老爷大多都是进士出身,文化水平之高是咱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所以要让这些文化人喝得高兴,陪酒小姐也得有文化。您想想,唐代营妓数以千计,唯独薛涛、李季兰等少数几个人能以陪酒扬名立万,可不是没有原因的。8 y' w  p, J) m7 f0 l1 e
  薛涛家里穷,买不起成都城里奸商开发的商品房,只好住在城郊的浣花里。不过这倒给薛涛的陪酒工作带来了便利,因为这个小区的旁边就是通往长安的大道,每天车马留连,不管是达官贵人、富商巨贾还是穷酸书生,只要他们要去首都,就必须路过薛涛住的地方,顺带照顾一下她的生意。薛涛住的浣花溪边上的独门小院,种上些花花草草,收拾得很有情调。薛涛喜欢菖蒲,所以家门口的水边种满了菖蒲。菖蒲有点微微的香气,每年结一个蜡烛模样的肉穗花,毛茸茸的很好玩。菖蒲是个好东西,农人都喜欢在端午时分把它与艾叶混在一起扎成束,挂在门前,浓烈的气味让蚊虫都不敢进家门。更重要的是,鬼也不喜欢菖蒲,见了它就绕道走。薛涛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肯定会遇到不少这样那样的“鬼”(比方说色鬼、酒鬼之类),家门口要不种些菖蒲,还真镇不住邪气。薛涛在诗中也常提到这种植物,如《赠远》:“扰弱新蒲叶又齐,春深花发塞前溪。”元稹回赠的《寄赠薛涛》也说:“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两人都在诗里拿菖蒲说事,当然不是因为它“为药最妙,服久化仙”(《水经注•伊水》)。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云:“万里桥边女校书,琵琶花里闭门居。” 可见薛涛还喜欢琵琶花。琵琶花是什么来历,让人颇为挠头,一些人想当然地以为琵琶花就是枇杷花,可是有人却说此琵琶非彼枇杷,而是与杜鹃花相似,想必怒放起来也有“山青花欲燃”的视觉效果。您看,唐人都喜欢姚黄魏紫,薛涛却对这两种植物情有独钟,可见她的审美情趣不同流俗。
! h( u% q6 x/ \) x! L7 B8 A3 Z  有不同流俗的喜好,当然就写不同流俗的诗。薛涛之诗,大多立意深远、气魄雄大,被明人胡应麟赞为“无雌声”。说一个女人长得像男人,那是骂人,被骂的女人是要发飙的;但是,说一个女人写诗像男人,那评价可就不是一般地高了。古人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诗经里就写道:家里生了个男娃,给他玩玉璋、穿裙子、睡床;生了个女娃,就只能玩陶梭、穿粗布、睡地板了。可见,在中国,瞧不起女人的传统是源远流长的。诗歌园地一直是男人们的自留地,现在一个女人写的诗被评为“无雌声”,说明男人们已经承认她在这方面的才能已经足以与男人分庭抗礼。例如,王建就赞扬她说:“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能让自负的臭男人低下高贵的头,这个女人一定要非常突出才行。
% o! ], h+ u4 T$ ^0 F& O  薛涛初出茅庐的第一首诗,便引起以诗自矜的男人们的注意。她刚满十五岁时,韦皋镇蜀,召令侍酒,席间赋《谒巫山庙》诗云:/ o9 J3 W- Q$ a# s: \
  
2 F4 W1 Z- ^5 j  E. j  乱猿啼处访高唐,一路烟霞草木香;9 X. R8 G! o  _9 u" z, n9 {; G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尤是啼襄王。
0 w1 ^4 B- ~$ R# h* w) |$ D5 J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王;; m  E7 I; M9 {3 ]$ S* v2 `; r  G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6 g2 {8 @4 Q( T. ]1 c& y; S
  
% h! C  P# e, @  古人说起“巫山”,自觉不自觉就联想到“云雨”上去了,似乎平时“致君尧舜上”的主旋律写成了审美疲劳,逮住了一个机会,不把那事儿写成儿童不宜绝不罢休。薛涛的这首诗里虽然也出现了宋玉、楚王等一干主人公,但尾联却用“惆怅”的情感将“巫山云雨”典故的色情暗示完全稀释,从而呈现出一种纯净的怅惘。难怪韦皋读到此诗会大加赞叹,难怪西川僚佐从此改变了对女人的偏见。; @+ G0 v+ z: M& u7 N
  据说薛涛曾经得罪过韦皋,韦大人一怒之下将她流放到羌地,薛涛瞅空献上一首《罚赴边有怀上韦相公》:“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却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韦皋看了,心一软,又把她给请回成都了。韦大人如此看重薛涛的才华,以至于打算奏请圣上遥授她一个秘书省校书郎的官儿。但他的参谋认为给女人请官太不严肃,所以韦皋才打消了这个念头。不过,韦皋素来是个目中无人的家伙,说他因为参谋一句话而放弃做某事,实在不是他的做人风格。所以这个故事颇有点值得怀疑。也有古书里说,其实是武元衡向朝廷请求授薛涛校书郎。不管哪个说法属实,反正薛涛“女校书”的名头已经广为流传却是实情。薛涛去世后,西川节度段文昌还着重其事地给她树了一块“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的碑。美中不足的是,后来蜀人把妓女都唤做“校书”,生生地糟蹋了一个好词儿。1 f! R1 H6 Y. z/ p- ~$ M5 u9 q# C
  薛涛才思敏捷,一般读书人望尘莫及。《唐语林》载,黎州刺史请客吃酒,席间行酒令,要求每人吟一句古书里带有“鱼”字的句子。刺史一紧张便念了一句“有虞陶唐”。领导犯了错误,底下的人都在窃笑,却又不好意思罚他酒,只好装作没听见。轮到薛涛的时候,她故意说了一句“佐时阿衡”。这些人不干了,都大嚷薛涛吟的句子里没有“鱼”,要罚酒。薛涛笑道:“不管怎么样,我这句里,‘衡’字中间还有一条小鱼。刺史大人的‘有虞陶唐’,一发连小鱼都没有呢。”一席人听了大笑不止。又,《纪异录》载,高崇文(原作高骈,误)镇蜀时,一次欢饮,行的酒令难度更大。高大人说的是“口似没梁斗”,“口”、“斗”读音相近,而且“口”字的形状就像个没有“梁”(柄)的“斗”。薛涛马上接了一句:“川似三条椽。”“川”字三根竖线,确实像三条椽子,而且“川”、“椽”同音,对得非常好。高崇文故意挑毛病,说:“你这三条椽子,第一条怎么是弯的呢?”薛涛应声答道:“高大人当西川节度使这么大的官儿,用的都是没有柄的破斗。我不过是一介陪酒的妇人,家里的椽子有点弯,有什么好奇怪呢?”正因为她机敏善辩,所以从韦皋到李德裕总共11任西川节度使,无不对薛涛青眼有加,真可谓是流水的酒席铁打的公关。从15岁出名到60多岁去世,薛涛与当时诗坛著名的人物如元稹、白居易、牛僧孺、令狐楚、裴度、严绶、张籍、杜牧、刘禹锡、吴武陵以及张祜等20馀人屡有唱和。做女人做到这份上,实在太不容易了。: v, o, ^/ E, R, W
  很多人一提起薛涛,马上就想到了“薛涛笺”。元费《笺纸谱》说,因人而得名的纸有两种,薛涛笺是其中之一。薛涛是诗人也是女人,当然喜欢玩点小资情调。她自己设计了很多颜色的纸,如松花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凤纸、十色绫纹纸等,五彩缤纷,煞是漂亮。同时,她自己喜欢写绝句之类的小诗,原来流行的一页大纸只写十几、二十来个字,颇为浪费,于是她便将纸裁剪成小幅。这种彩色的小幅纸,因为是她发明的,所以就叫“薛涛笺”。当时诗人,都以能得到薛涛以彩色小笺题的诗为荣。6 E' e. W8 f! h  n8 }
  薛涛还能写一手好字。《宣和书谱》评她的字云:“作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之法,少加以学,亦卫夫人之流也。”稍加努力,就能与卫夫人颉颃,足见其书之妙。据《悦生堂所藏书画别录》记载,宋末权相贾似道曾收藏她的《萱草》诗真迹,可惜后来就无从睹其真容了。
+ O( a+ `, Z1 g; d% v  薛涛所有的故事中,与大才子元稹的交往最被后人乐道。据说元稹很早就听说了薛涛之名,元和年间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巡抚蜀中,便有一亲芳泽之意。当时的西川节度严绶听说后,赶紧派薛涛前去侍奉元大人。元稹事毕回京,因为怕招物议,只能扔下薛涛,独自上路。被擢为翰林后,元稹写下了《寄赠薛涛》:. O/ D0 S: m; j8 X# {8 O; F$ |) S
  
& S: r# k, m6 C2 G! Y9 E* r, F. P$ W* ^* K  锦江滑腻峨嵋秀,幻出文君与薛涛。0 n  v1 P; y+ H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7 c  o8 b0 Y% _7 X  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
2 N% H0 l, W) J- o6 g6 p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 K: x# w7 v4 ?$ y% h0 g4 B8 X! Y; a7 `# x  9 ^  P' p1 N4 ~4 d0 |
  诗是写得挺情深意长的,可是我们花心的元大才子除了给薛涛寄了几首诗,基本上就算从人群中消失了。十几年后,元稹被贬为浙东廉访使,总算想起了薛涛,打算派人将她接到绍兴。可是正当这时,他又迷上了戏子周季南的老婆刘采春。刘氏虽然文采比不上薛涛,但架不住人家年轻貌美呀。于是,垂垂老矣的薛涛就彻底被元稹忘却了。
& [/ J+ I4 e; H" c( y; x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薛涛与元稹的风流韵事基本上是虚构。咱们先来琢磨一下元稹写的《寄赠薛涛》吧,这首诗里对薛涛的辩才、文才极其推崇,却没有流露出亲密乃至亲昵的语气。也许某些具有狗仔队潜质的同志一眼就注意到了元诗中的“相思”二字,以为两人既然没有亲密关系,何来“相思”一说?这是犯了想当然的错误。唐人诗中的“相思”,不过就跟西方人在信中写“my dear”一样,与男女情事不搭界。王维《赠裴迪》云:“相忆今如此,相思深不深?”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云:“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李白《送舍弟》也说:“他日相思一梦君,应得池塘生春草。”男人之间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相思”,可见相思并不是多么严重的事儿。2 }6 A1 N/ C+ O. v- }
  再从薛、元二人的年龄来看,两人似乎也不大可能有男女私情。薛涛比元稹大了整整十岁,元稹使蜀时31岁,而薛涛已经41岁,早就人老珠黄了。到元稹任浙东廉访使时,薛涛更是已经55岁高龄。虽说现代社会有年轻帅哥娶老美女影星的反例,但那是因为老美女有钱,帅哥想吃软饭。但是元稹是方面大员,家里还有如花似玉的娇妻,绝对没有吃软饭的动机。很多材料都说薛、元二人第一次相见是在元和四年元稹以监察御史充剑南东川详覆使的时候,说法也很可疑。剑南东川道的治所在梓州,而薛涛居成都,难道元稹公务之馀,还能时不时从梓州跑到成都赴约会?可能性太小了。可能的情况是,薛、元二人是诗友,只不过一个多情、一个善感,所以因诗结下的友谊较其他人要深厚些。另外,元稹四处留情早已名声在外,可能大家都觉得他与薛涛之间不发生点什么,实在太对不起咱们这班无聊的看客了。如此而已。
+ }: N1 d( U6 U' U$ E$ t6 x: U  总地来说,薛涛一生未嫁,一辈子过得很是寂寞。您想想,天天陪着大人物、小人物们吃酒说笑,酒兴阑珊之后,回到家中独守空房,任谁也觉得心中空空如也。她的《池上双凫》诗云:; H0 m5 c0 l, ]. E$ T' I0 k0 k
  0 p4 }/ w9 r1 j, v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9 [6 v" M3 g: F3 g: O0 `
  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3 p" k. q2 I# z4 ~9 V
  ! f. F( j- T; \2 j6 y* R
  池上两凫,双宿双飞,还繁育出了革命的下一代。这一切,怎能不触动形单影只、多愁善感的女诗人的心弦呢?另一首《咏牡丹》写得更是沉重:
7 o2 u; D9 s9 Y2 e  
2 e3 H9 d( A2 u8 [6 n- L: T  去年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a1 {( B2 \4 b+ l+ a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x4 M( n4 O' z# ~6 k# b8 Y! `' U7 g
  传情每问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 g& @4 U$ m, w2 ~7 ^4 \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同花说相思。) A& Z' o  X0 I* ]- [+ [- i
  ! d+ e/ T; e# }2 Z9 n, q
  别离、相思,只能在无人之际独自说与牡丹。多年之后,六一老人写下“泪眼问花花不语”,会不会是受到了薛涛的启发呢?这位经历过繁华的女诗人,即使在死后,那种刻骨的落寞仍然不曾消散。《太平广记》载,进士杨蕴中因事下成都狱,夜梦一妇人,自称薛涛,赠其诗云:“玉漏深长灯耿耿,东墙西墙时见影。月明窗外子规啼,忍使孤魂愁夜永。”
: E4 u7 Q4 n/ P5 M! m* _" p7 k  老实说,我宁可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您看,这首诗,多像薛涛的声气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2 22:06 , Processed in 0.02966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