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历史罪——不忍细读的史案真相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2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匪夷所思的远古谋杀
6 o% U' t5 W: x1 p4 b* Y    
. i& s: t) V* f- W$ O% _% q  瞽叟一直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舜杀掉。2 b, {  h. Z( s  \# H0 @
  于是,他先后对舜实施了两次谋杀,两次都是主谋,另有一个从犯,是他的小儿子,名字叫象。6 S6 J0 |. E5 m1 d
  第一次谋杀——瞽叟以谷仓的房屋漏雨为借口,让舜到房顶去修补。而房屋四周堆满了干草,一点火就着。这是瞽叟事先精心安排的,他和象站在房下递湿泥,等舜一上房,纵火犯瞽叟便点火烧屋。火苗噌噌往上窜,危急时刻,舜两腋夹着两个宽边斗笠,像一只大鸟展翅飞下谷仓,脚落地没做片刻停留,拔腿逃离火灾现场。
" ?5 u0 l! j4 Q1 D# K7 a  [  这次谋杀,瞽叟没有得逞。
+ w+ e, u8 X0 i: ?5 P  紧接着,瞽叟又进行了第二次谋杀——这一次的谋杀手法是:活埋。- }: ]! c0 w1 k
  瞽叟让舜去挖井,等舜把井挖得很深,井上面的瞽叟和象这爷俩儿就开始往井里填土。企图将之活埋。可爷俩没想到,有了上次的遭遇,舜多了个心眼儿,就知道你俩要使坏,我事先在井壁挖了条通道,你俩在上面填土,我从侧壁暗道溜走。你们白忙活去吧。
3 t" s' I+ w4 H2 `  B' f  就这样,舜大难不死,逃过两劫。, B2 J7 K1 I+ u
  瞽叟和象却都以为舜被活埋了,已经死挺了。爷俩挺高兴,欢喜庆祝。象甚至提出要论功行赏,杀人的军功章,有你的一半儿,也有我的一半儿。9 p  c0 [9 I# |2 T% A: h6 W+ D7 T$ T
  瞽叟满口答应,谁说杀人犯就不能开表彰大会呢。% q6 A0 c3 O' f) E( k
  于是分家,像把谷仓里的牛羊分给爹娘,自己住进哥哥舜的家里,霸占了两个嫂子,娥皇和女英。
6 j  k: _% D1 J) I5 Y+ G  哪知道,舜在外面躲避了一阵子,突然又回到家里。这可够吓人的,您是涅磐呢还是尸变呢?吃惊不小的象,只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对舜说,哥哥我好想你啊。9 ?( c6 @6 i7 v# k0 \# O) f% _
  舜揶揄地回敬说,你可真是我的好兄弟。4 e2 f% P# q$ u% M! q3 f! `7 t1 k
  而后,舜居然也当作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他原谅瞽叟和象。对他们一如往常和尊敬和爱护。. ^6 P' j$ b" J  W2 u
  6 [$ x) K9 c* n& [" @7 T* N5 T8 W
  亲爹和兄弟共同谋杀骨肉同胞,说起来已经够匪夷所思的了。更叫人惊奇的是,舜20岁以后,就以孝道闻名天下。他的道德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在历山耕作,原本为相互侵占土地而殴斗的山民和睦相处,还送给舜许多土地。雷泽打渔的渔夫,也不为争夺有利的打渔地形而打架了。之后,舜又到了黄河边。黄河边有很多制作陶器的,由于舜的到来,假货和劣质品就很少出现了,后来的后来,舜到夏地去做买卖,那些商人也不再缺斤短两坑害消费者了。舜在哪里,哪里就有人慕名而来,他在村子,一年后村子变成了镇子,他在镇子,镇子三年变成了城市。. g& l/ h" @4 n& B( P* F8 ]! ]
  
# q" n* E- [+ S, L8 T  舜的号召力和名声惊动了中央,最高领导人帝尧有心将他定位接班人。于是,帝尧不仅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而且让自己的九个儿子给舜当助手。这还不够,又赐给舜葛布衣服、古琴、牛羊等等。8 P  L: O6 f' j4 y
  这待遇这身份够牛了吧,够光宗耀祖了吧。按理说,作为舜亲生父亲的瞽叟,应该是感到欣慰、荣耀和高兴。可他一点不喜悦,反而千方百计的找机会要杀舜。
0 |! B# k; M9 u5 G1 z  
, ~4 {7 X4 B" }; G. F6 w4 X! [; G  历史有时候没有“按理说”,真的。+ I; A# S  q# w! C0 A
  
7 {6 L. d( Q* x! F6 r  那么,这两父子是天生有仇还是其中另有隐衷?  j( ], I! K8 {
  首先,我们看看舜的家庭。他的父亲叫瞽叟。瞽叟这个名字什么意思?瞽就是盲人、瞎子的意思。叟就是老头儿的意思。可见远古人取名儿擅于抓外部特征。一个瞎子老头儿,直接叫喊他“瞽叟”。再看舜的本名,他叫重华。重华的意思是眼睛里有两个瞳仁。这爷俩儿够逗的,爹是瞎子,儿子俩瞳仁,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我们不禁就要想,这当爹的瞎子是不是因为嫉妒儿子眼睛,而一心要把他干掉啊?
( v# M( L6 ~- w6 a/ v* u' G( u  
5 a6 I! X6 x+ x! s: x+ l  如果是这样,非让人笑掉大老二部可。所以,这个推测纯属笑谈。- V( W! w% Q, T3 _9 G5 k
  接着说舜的生母。她在舜的出生后不久就死了。瞽叟就又娶了个妻子。这个后妈进门没多久,就和瞽叟生了一个儿子叫象,不是大象,是名字。
& B! d  Z) Y8 x# u4 t: ~. c4 O# o  这么一来,这个家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象是后妈和亲爹的心肝宝贝小太阳,蛮横霸道。舜就苦了,不招爹和后娘待见,是家中多余的一份子。
, ~" y' N+ i* C4 v; s) @7 U8 y  是不是因为对舜的讨厌和嫌恶,所以瞽叟想除掉这个儿子呢?准确地说,这是其中一个因素,叫家庭暴力。然而,在帝尧把舜定为接班人培养后,瞽叟还是一心要杀掉已经是帝尧女婿的舜,他就不怕帝尧治罪吗?  c) s* e1 A- _; J
    @# f. W! o6 [7 I
  瞽叟还就是不怕。他这个部落实际上是很有势力,属于皇帝后裔中的一个分支。早年居住黄河中下游,现在的山东菏泽一代。瞽叟就是这部落首领。他喜欢小儿子象,愿望是把首领的位置传给象。可是,由于舜的名声很好很强大,瞽叟只好将首领的位置传给舜。这才是瞽叟千方百计要谋杀舜的症结所在——只有杀了舜,象才可以合理的继位。4 m- q* d2 r! @8 R
  4 r2 ~) m  z3 E& t2 `
  那么,帝尧就没有从中保护舜吗?; p$ I1 a! v  \# M. d
  
7 V( v0 u) ?2 K9 u/ S( E" s  看看帝尧当时的处境,就会知道答案。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21: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尧当政期间,整个政局相当不稳定。他面临两大危机。) n  k) q* ?$ B* e; Y, [) ]
  一方面是反对派的威胁。反对派的成员,都是帝尧哥哥帝挚的旧臣。明义上,帝挚是“禅让”于帝尧。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谎言。从《史记》可以查到,黄帝时期起,并不是所谓高尚的“禅让”制,就是世袭制。黄帝的正妃嫘祖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玄嚣,次子叫昌意。黄帝死前,传位于次子昌意的儿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帝颛顼死后,又传位于哥哥玄嚣的孙子高辛帝喾。帝喾死后,他的长子帝挚即位。帝尧实质上是将帝挚赶下台,从而自己即位的。* |1 L0 g7 j, K* W; Z( L) q$ B
  另一面,帝尧即位后,洪水泛滥,无法做到国富民强。人民不能安居乐业,说明这个国家的头头不是一个好的领导人。
! s9 I3 ^8 K& ]' A  因此,内忧外患的帝尧必须要找一个能干的人,一个有势力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来改变局面,以稳固自己的领袖位置。他选符合条件的舜。# d8 `$ Q- |; E( l6 R- m8 d: H
  然而,帝尧他心里真正的接班人并不是舜,而是他最宠爱的长子丹朱。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中后期,所谓的“禅让”是一个历史的谎言。别以为这一时期的人多么纯洁,只会光着身子逛街,腾挪跳跃摘果子假装吊环冠军。不,他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心计。帝尧利用舜,就是对“禅让”谎言的延续。他把女儿嫁给舜,让自己的九个儿子当舜的助手,实际的目的是为了监视舜。《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家里家外,舜的一举一动都在帝尧掌控之中。
  A0 A9 Q3 D( u) G  既然舜是被帝尧利用的工具,那么,他的死活帝尧自然是无所谓的。所以,象在以为舜被活埋后,可以肆无忌惮霸占两位嫂嫂,而娥皇和女英也没有半点反抗。这两个女人也不过是帝尧的工具罢了。
* U) p/ L0 j  t  因此,帝尧不可能保护舜。不但不保护,而且,更为可怕的是,他利用舜的同时,也伺机谋杀舜。
& s4 e. r3 B- c; S. q' H  帝尧才是隐藏于背后的一只巨大黑手。- L" Q6 X( h4 ~0 i  C$ g- \0 I7 c. Z
  
6 q. ]9 P  L& g( n3 c  帝尧谋杀舜的作案方式是一箭双雕。他派舜去对付自己的反对派,让他们自相残杀,自己坐收渔翁之利。要知道,帝尧的反对派是一个极其凶恶的团队,核心成员是帝挚的四个儿子。社会上称这四人为“四凶”。老大叫浑沌,是一个古惑仔,领一帮小弟横行霸道,肆意作恶,滥杀无辜;老二叫穷奇,是一个男版长舌妇,擅长制造谣言,诬陷忠良,是奸臣的祖师爷;老三叫寿杌,作风凶悍,我行我素,谁也不服,老子天下第一;老四叫饕餮,光听名儿就知道他多能吃了,而且每顿都要吃好的,没钱吃了就入室抢窃。6 v, S, A2 j. J: E. E: }
  这四个家伙依仗父辈的势力为非作歹,帝尧很头大,于是,他想出一个绝妙的阴招——派这“四凶”随同舜一起到森山老林去出差。不用问,这是一场死亡游戏。舜存活的几率非常小。但舜不能抗命,只得前往。
- a% }& h) L  _6 L  对付阴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z2 |5 B7 f- T& C' B  舜很智慧,明白这一点。他把“四凶”指派到四千里以外、边远的原始森林。让他们和怪异的野兽比武功、比凶狠,比体力。这四个傻冒真就去了,肉包子打狗没一个回来的。
% C8 k, f0 k1 W/ H  帝尧这边,满心以为这五个人都将有去无回。因为,他看过天气,正是狂风暴雨,舜不被“四凶”活剥,也得被野兽吃掉,再加上迷路、失足、饥饿等等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舜是死定了。可惜事与愿违,舜除掉“四凶”后,竟然安然无恙的回来了。" U$ I$ ?0 J! [0 ?  _' u, X
  这个舜真是命大,火烧烧不死,活埋埋不掉,森山老林也能成功穿越。没办法,人是真牛,不是蜗牛。帝尧只得擢升舜为司徒。
/ y& Q" _; y1 b8 Y  7 [4 f5 W, ~. |/ p7 r$ _* X
  舜这时候明白,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唯一拯救自己的方法,唯一不被人反复谋杀的方法就是壮大自己的势力。为此,他做了两个秘密工作。
4 t* S2 q; q9 F$ B& c+ C  一是结交大臣,建立丰满自己的党羽。
1 `- |; W4 m* d  二是拉拢帝颛顼的后代“八大贤人”,并且擢升他们。而帝尧一直对“八大贤人”十六族的家族势力感到恐惧,因此一直给予打压。一方是擢升,一方是打压,人心自然倾向于舜。
  T, e9 s; h& z7 c- H5 _  Q+ W  # u, Q' D2 T6 A4 u4 Z1 |( j) U2 `7 v  e
  三年以后,舜的势力已经很强大了。此时,帝尧已经89岁高龄,在这种情势下,他不得不让舜摄政。
  I- C( z% V# r0 j4 _$ o/ `  
, V( u5 }3 }5 v$ P0 M  舜摄政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改变了北狄、南蛮、西戎、东夷的风俗,而后制定的严格的刑法。二十八年后,早无实权的帝尧驾崩,掌握国家政权已久的舜,名正言顺的即位。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22: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祖父行贿舞弊案
9 q6 y3 a# k3 C2 z6 e  5 c! S. I8 Z4 ~' n4 R9 T2 D
  这个案子,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8月下旬说起。
+ _: X+ ?/ H+ O  浙江巡抚嵩骏委派按察使赵舒翘,会同布政使刘树堂,以杭州知府陈橘,一同办理周福清行贿舞弊案。
1 l, ^1 Y; N2 f) v+ l1 W+ V  动静挺大。看样子,非把这案子查个水落石出不可。刘树堂和陈橘先是审讯涉案人员陶阿顺。接过两次审讯,陶阿顺招认,自己只是奴才,替主人办事,背后指使的主人是周福清。于是,浙江巡抚嵩骏通令周福清的原籍绍兴府会籍县,迅即捉拿嫌疑犯周福清。7 U: T% {2 O! x) p$ K9 J
  这周福清不是别人,就是鲁迅的祖父。7 h) W* n7 p% _: w8 l% ?  C
  翻开清宫档案,我们可以寻觅到周福清的名字,他是清朝末年的一个七品小官。同治六年考取举人,四年后通过会试、殿试、成为三甲第15名进士。后又在翰林院庶常馆学习3年。同治十三年,被派往浙江省杭州府金溪县任知县。4年后被革职,降为教官。
, _5 ^( j- {1 J1 m6 T1 M! t9 R" X) I  次年,周福清花钱捐了内阁中书官儿。也没什么要紧的公务,终日抄抄写写。至此,京城内多了一个庸碌的七品小公务员。) F6 d% Q# z, w( S
  
& Z6 _/ s& y, n- h; ?  捐官这件事,可以说是周福清的前科。他有这份心计,才会干出以后的事情。3 x; B9 z- q  _$ |# ~- D5 h# j) v
  按照清朝定制,官员的父母去世,官员要离职回原籍居丧三年。光绪十九年,也就是案发的1893年3月,周福清的母亲过世,他离职回到浙江。刚一到家,就听到儿子周用吉要参加同年8月的举人考试。当爹的自然上心。望子成龙无可厚非,周福清四处打听,得知这次乡试的主考官居然是熟人——22年前,他和这位主考官殷如章一起考中的进士。3 l2 `+ S2 V3 k4 ^
  殷如章是江苏扬州人。混得不错,此时的官职是通政使司参议。周福清很兴奋,没想到是故交。好,该打点打点,该行贿行贿,老友面子和金钱双重保险,儿子笃定高中。
! I7 L$ Z9 M1 L2 v  W2 k  周福清说干就干,马不停蹄,立刻从上海赶到苏州。这一天是1893年7月25日。1 Y. H/ c8 Q6 @8 a: V) X$ g/ B
  + @  ^' ]9 ]# j# _4 Y7 |7 e+ Z
  / W  x( T4 i, D5 n3 R
  清朝科考舞弊重要的是打通“关节”。这“关节”就是考生直接或间接与考官串通作弊的方法:进考场之前,在考生的试卷的某一处作下记号。考官则根据记号,给予照顾。& D( Z5 i2 [( ^, M/ }$ C
  周福清当然知道打通“关节”的方法。他分别写了两张字条,一张字条上,写下试卷记号所用的字,他写了四个字“宸忠、茂育。”另一张字条上,他写了“洋银一万两”。这是事成之后酬谢的价钱。一切都写得明明白白。当然,案发后,这两张字条也成明明白白的证据。不光有字条,周福清还将自己的名片和字条一起装信封中。安排妥当,周福清在船上安然等候他的殷年兄到来。7 V) c+ q" J/ ^9 q
  
5 ?3 X2 \+ ^7 `6 ]) b% F  三天后,1893年7月28日,主考官殷如章乘官船抵达苏州码头。他的到来,周围自然很热闹,人多眼杂,周福清不敢贸然前往。想来想去,周福清想出一个主意,自己不出面,让随行的奴仆陶阿顺去送关节。这样安全。5 K0 M8 H1 ], v: P. Q- i6 [) c" r
  殊不知,正是周福情自认的安全举措,把他推向绝路。# P9 B  S$ Z. w# Y8 g
  
+ r: H- a1 l" b* j  陶阿顺临行前,周福清千叮咛、万嘱咐,说你到了官船上,先投拜会帖,争取让殷主考官接见,当面送上“关节”书信。如果主考大人不见,再送信函。
- h' f) |- Y+ U* {  事儿交代的清清楚楚,可周福清忘了一点,主意再妙也得看什么人用。陶阿顺是个粗人,原来在绍兴府陈顺泉家当佣人。就在7月才被周福清借来。这主仆二人相处没几日,周福清就安排办这等重要机密的事情,这实在是致命的大意。1 l0 q  H0 G. r" x% g
  3 n( Z" s: B4 x7 y$ R
  小纰漏,惹大祸,世间万事,大抵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22: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陶阿顺上了官船,立马就把机密全部泄露,周福清嘱咐的全白搭了。事情经过虽然很简单,但历史上却有三个版本。2 ]* L. d" @2 e2 \" Z, W$ `2 m4 s- d7 g: x
  
6 j% `0 ?+ x2 o  这第一个版本,说事发当时,苏州知府王仁堪正在官船上,向主考官周福清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两人正寒暄间,殷如璋的仆人递上一封书信,并说说信人叫陶阿顺,就在船外等候。按照规定,主考官是不能接受私人信件的。何况还当着苏州知府的面儿。为了避嫌,殷如璋干脆让王仁堪拆信来看,显得自己很廉洁。王仁堪拆开信一看,眼睛都直了,信里装着舞弊和一万两行贿的银票。王仁堪感到事情严重,立即下令拘捕送信人。愣头愣脑的陶阿顺被拿下。殷如璋的反应也很强烈,他拍案大怒,请求王仁堪将送信书严加审讯,以表明自己的清白。
8 B5 P5 b0 j+ @* k# F  这个版本具有多少真实性暂且不论,先看第二个版本,说当时官船上确实有两个人,一个当然是殷如璋,另一个却不是苏州知府王仁堪,而是副主考官周锡恩。两位大人正在品茗闲聊,陶阿顺来了,送上书信,殷如璋是个明戏的人,知道这信里内容不凡,于是他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把信往桌上一搁,让陶阿顺先回去,自个儿继续若无其事地喝茶。哪知天才般的陶阿顺冒出一句:“此信关系银钱大事,怎么不当面打个回条?
* x6 l7 `4 f3 l. c1 m1 q  这话当场把殷如璋雷翻。殷如璋恼恨交加,为了保住自己的清白,他立即下令把陶阿信交到地方官府查办。9 W# I) u/ |- n+ p
  
, h  Z! Q, w! T2 k5 K5 }& U  还有第三个版本,殷如璋靠岸后,大小官吏人来人往,热闹喧嚣。陶阿顺托殷如璋的仆人将信送去。殷如璋此时正忙乱,无暇接待陶阿顺。陶阿顺站在岸边,左等不见人,右等不见人,心里焦躁不耐烦,索性大喊起来。他这一嗓子惊动船上的官吏。喊的具体内容估计是“怎么还不接见、回复之类”。殷如璋无奈,只得拆开信看,于是猫腻暴光。殷如璋多油,官场混了二十多年,反应超快,立刻把陶阿顺逮捕,交官府查办。自己把这事儿推得一干二净。
$ \# n) y0 b6 Q/ t  2 I- l4 s6 F+ G, ]$ H
  三个版本三种说法,哪个离事实真相更近呢?我认为,不是第一个,殷如璋是个精明的人,这一点,在事发后他果断表明自己的清白就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精明人,是不会草率让一个知府来拆信的。何况,他是主考官,有人忽然送来书信,自然会感觉到这书信里藏有特别的内容。不管当时谁在场,他应该是摆出不在意的样子,越淡然越平常,旁人越不起疑。因此,第二个版本更具有一定的真实性。陶阿顺虽粗莽,但好歹也是在大户人家当仆人。他要一个回复,一方面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另一方面是自作聪明。主动询问,也不是无礼。而第三个版本说他站在岸边大喊大叫,这不太合情理,询问可以理解,大喊大叫就有些傻过头了,也有些过分无礼了。
. Z% O1 V0 U+ n0 ~4 V- @  
/ m. i/ Q1 K* D  _  实质上,哪个版本更真实,并不是最重要的。三个版本虽在细节有些差异,但案情发生的过程是一致的——周福清派仆人陶阿顺送信,而后事情败露。败露之后,整个苏州沸沸扬扬。, @! g  u: r9 o- X* A6 R
  此时,周福清已经逃跑了。他本在船上等候佳音,哪知道陶阿顺一去不复返,他很敏感,觉得事情不太对头,立刻开船从苏州去往上海藏匿。9 I& W: o1 _( ]: {
  
9 }" P/ p! ^# S; l  由于案发地点在苏州。苏州王仁堪将案子上报江苏按察使司,并先行提审陶阿顺。5 Y2 O- h$ ^0 t1 k/ b2 S
  一开始,陶阿顺拒不交代实情,支支吾吾,闪烁其词,只交代自己是浙江人,案子没有太大进展。到了八月初六,江苏按察使司向浙江按察使司发了通报公函,将人犯陶阿顺及行贿舞弊证据一并移交案犯所在地浙江。
: ?/ x- K6 b8 D3 a, k& ]$ |  这一案件,引起浙江巡抚嵩骏的高度重视。他安排按察使赵舒翘,会同布政使刘树堂,以杭州知府陈橘一同查办此案。
* V& q" T; I2 C- L: [% ]  这三个人两度提审陶阿顺,陶阿顺终于招供,他在受审讯时称“系周福清令伊投信”但是,“信内之事,伊实不知”。这句话,也证明案发过程的第二个版本更具有可信性。
) x) s; R# ?  }+ v/ |  @( L  5 l5 v& p  \# W4 _; S
  根据陶阿顺的交代,浙江巡抚嵩骏和办案大臣们商议,一致认为,此案的关键人物在于周福清,若不将周福清捉拿到堂,便不能查出案情真相。于是,追捕周福清的行动开始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22: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月下旬,浙江按察使赵舒翘命令仁和、钱塘二县访查周福清踪迹。得到的报告是未见周福清其人。其实,这时候周福清悄悄地从上海回到了绍兴原籍。浙江按察使赵舒翘命令会籍县,一旦发现周福清,立刻查传,押解省垣质省。与此同时,光绪帝下了一道谕旨:“内阁中书周福清即行革职,查拿到案,严行查办。”
/ D* P7 H# h9 d# R2 B$ Z0 b  这下子,周福清不但丢了官儿,还成了被追捕的要犯。从皇帝到封疆大吏,从浙江省会到会稽县,上上下下,一并通缉周福清。周福清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插翅难逃,于是选择自首,只身来到会稽县衙投案。' ~( Q4 c# h# }) z
  会稽县衙当即将他转押到省城,送往杭州接受审讯。
" Q) n7 B* m2 v5 @  
& F5 C7 s3 c  e# f; t8 i% j  对周福清的审讯,并不轻松。第一轮审讯,由杭州知府陈橘主审。第二轮审讯,由按察使赵舒翘、布政使刘树堂“藩臬两司会审”。最后,由浙江巡抚嵩骏亲自提审。周福清原原本本交代了事情经过,没有一点隐瞒。可交代归交代,态度却很不老实,他振振有词,为自己辩解:“交通关节,已不止一科,也不是我一人,某科某人,就是通关节中了举人,我不过是照样子来罢了。”意思很明了,就是说这行贿舞弊,打通关节的事,早就有人干了,我只是不过是其中效仿者之一。
9 d6 m. ~1 V1 s& Y% ]- j6 p7 \" I  ' ?0 I' e, {' G+ {- O+ S
  周福清为什么要说这段话呢?我认为,这时候的他,一方面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这么干,法不责众;另一方面,他还是不服气,自己是被暴光了,如果没暴光呢,还不是无罪逍遥法外。
8 ~! c* v8 t9 S$ _- i  晚清科场舞弊丛生。周福清的心理和想法,就是一个的反映。他的所作所为是一个毛细血管,一路进入到晚清科场腐败的主动脉。" F. a5 H' E7 M7 o' J' P  K
  6 l' t& o6 B8 W1 @) [- R
  周福清行贿舞弊案,经过长达数月的审理,终于在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十一月初十日,由浙江巡抚嵩骏向朝廷上报了审理意见。意见中说,周福清暗通关节,按大清律例该处斩,但是,他是作案未遂,一万两银票的赃款只是口头承诺,并且,他主动投案自首,因此建议从轻处理。. K! \) s# j: Y" _* o
  
% r# l. {1 U2 v6 G& g  这份审理意见很有些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味道。认真说来,这就叫执法力度太弱。嵩骏的这份奏折,传到光绪帝手里,光绪帝提主笔批示四字:刑部议奏。' W4 L5 j8 j2 w+ i
  2 Q  J+ r1 t0 b: V
  十二月二十五日,刑部最终议定,赞同浙江巡抚嵩骏的意见,提出:“对周福清于斩罪上量减一等,拟杖一百,流三千里。”
' r9 N) s2 ?1 B( A5 u8 c  打一顿流放。这个决议光绪帝不接受,他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当天就颁下谕旨,宣布将周福清处以死罪。只不过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所谓斩监候,就是死缓,不立即处决,等到次年秋天执行。$ U3 A7 ?' [& r# U* h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到了第二年秋天的时候,周福清没有被执行死刑,具体原因不明。更让人迷惑的是,非但不处决,而且再次减刑,改为“牢固监禁”。死缓又改无期了。这就是晚清的执法。, Q4 G* ]# d. L7 G2 b9 |
  
: i. E$ c# c, I  就这样,周福清一直被关押在杭州监狱里。一直关到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八国联军入侵,周福清和其他在押犯一起趁乱逃跑出狱。而后,他又主动回监狱投案。朝廷对主动回归的罪犯均给予宽免减刑的待遇。于是,周福清被获准出狱。
9 o& v% K2 g% d7 s: V9 X* G, x  算起来,周福清一共蹲了八年大狱。在出狱后第三年,他病死于家中,他的儿子周用吉,因为父亲的舞弊案不但没当上举人,连秀才的功名也被革除,终日郁郁寡欢,积忧成疾,年纪轻轻刚35岁就死去了。) u, [1 e1 A$ O) ?
  
( z+ r  j* w6 c1 ]. ~4 V  原本富庶的周家,也因这场重大变故,急速败落,生活窘困,举步维艰。那时候,鲁迅才十多岁,不得不跟着母亲到乡下去避难,饱尝人间冷暖,世态炎凉。3 V4 l* X* N; _% s; s
  鲁迅曾在回忆中说:祖上本是殷实富足的大家,但在我13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都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W$ v! Z+ e9 i, m# X* _  M
  - E( d8 ~) `( q
  此段回忆里的“乞食者”就是乞丐,要饭的。其中“很大的变故“,就是指祖父周福清舞弊案。) M: p0 o& Q% q
  ; ^* Q& Y; ]. k: p$ {# y# s/ s
  案子背后是晚清科场不可告人的勾当,看到的都是悲哀,看不到的都是秘密。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22: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帝国神秘预言6 q- z7 Q2 ~+ t' F; y) a: W, y# h
    
4 w' H; E% N8 }2 L" R$ l  说到秦帝国的神秘预言,先讲个《逮妖精》的故事。
* T. @% L2 M% ^  L7 J0 U* L% N  故事发生在周朝,周宣王四十年那会儿,流传了一个谣言,说周朝的天下将来得毁在一个女妖精手里。这周宣王也算个明君。可一听妖精要夺天下,也给吓懵了。他派上大夫杜伯去捉妖精。这挺荒诞,若果真有妖精,是人能捉到的么?
* C  q" O6 Z% {1 k' o, K7 Z  杜伯没办法呵,只能奉命去捉,捉到一些貌似嫌疑的妇女,给法办了。很有几个不幸的女人就这么给害了。
4 T: p* z+ x" ^% U) |  这事儿过了三年,周宣王四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785年。这位周宣王晚上做一梦,真梦见了妖精。谁亲眼见过妖精啊,也就是长期心理恐慌造成了幻象。周宣王醒来脉搏乱跳。次日临朝,他向上大夫杜伯问起逮妖精的事。杜伯是个老实人,既不信妖精一说,也不乐意滥杀无辜。就直言相告,说有嫌疑的妇女都杀了,再查下去,闹得鸡犬不宁,全国百姓不得安生,这事儿就没接着办啦。
! I3 D6 n- d9 x9 O/ Q  周宣王大发脾气,心说鸡犬不宁有什么,关键是本王要安宁,难道本王不如鸡犬?说话就要将杜伯杀头。底下大臣脸儿都吓白了。下大夫左儒劝阻周宣王,说天王要是把杜伯杀了,天下还当真以为有了妖精,百姓一害怕,国家就乱套,列国诸侯准得把嘴藏在袖子里偷笑。
! O/ T' t7 G, v5 o1 ?1 F  周宣王听不进去,认为左儒和杜伯是铁瓷,私下穿一条裤子,所以帮着求情。左儒申明,自己公私分明,无论君王还是朋友,谁对就向着谁。大王既然非杀杜伯不可,索性连我也一块儿杀了。- u+ h3 I6 @* g1 S, o4 P
  左儒这份不怕死的劲儿还真把周宣王给震了,可最终也没放过杜伯,叫左儒退下,令武士砍了杜伯的头。. U" V/ U4 k2 d8 _. g" e
  左儒叹息而去,郁闷不堪。当天晚上就自杀了。4 ~6 g- c- `- u+ K! G, c8 V9 v
  周宣王一听这儿丧信儿,心里生倒出些悔恨,自个儿一时不爽,害死两个大臣,忒不值当了。6 Q8 W! p+ P; h. ~1 M! |
  & @, C  p& q3 h% S
  一晃又是三年。到了周宣王四十六年。有一天,周宣王和诸侯们一起出去打猎,感觉非常疲惫,胸口隐痛,头昏脑涨,就先回来了。半道上,对面来一辆小车,车上站俩人,着红衣戴红帽,手拿大红弓箭。周宣王揉眼仔细一瞅,哟嗬,一个是上大夫杜伯,一个是下大夫左儒,俩人举箭射来,周宣王未及避闪,胸口中了一箭,惊叫一声,梦中惊醒。* u& F4 R. v; t  a& F, T2 D
  至此,周宣王一病不起,病重时老瞧见杜伯和左儒俩人儿在跟前晃悠。没过多久,周宣王就死了,这妖精没逮着,自个儿倒给冤魂带走了。8 k6 r' u' w4 j6 e( G
  一条流言真能从心理摧毁一个君王吗?
4 n5 T! c/ h* w; ?* m0 j) H: j  无独有偶,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秋天,流传出一个预言,叫“今年祖龙死”。什么意思?祖,始祖,人之先;龙,君之象。很明确,预言就是说今年秦始皇要死。$ R  K# ]+ g5 S/ c8 M* E; x; g9 T
  大伙都知道,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今年龙祖死”的预言,显然是不准确的。如果是“明年龙祖死。”那就太诡异了。
* a) A3 K7 |0 v: g. n- r/ G' G1 ^  可是,这条预言虽然不十分准确,但在当时却充满了神秘色彩。( [  v2 _: x% L+ c1 k
  ' F9 I# }: A, e; g% b
  这预言最初是从何而来的呢?
& f+ D: P. {9 {+ y6 @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秋,一个出使关东的使者回咸阳复命。夜里,他路过华阴县平舒道时,忽然出现一个人,手拿玉壁栏住车架,开口就说了句话,“今年祖龙死”。! V8 u8 s! I3 ?  ^- Q4 d; _, Z
  使者吓坏了,正要询问,来人扔下玉璧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 `; x  T( q# Z: F7 k& D% u   这使者拾起玉璧回到咸阳,向秦始皇作了汇报。# p: |( o1 _! a+ _2 y
  秦始皇历来迷信鬼神,对自己的寿命尤为重视,今儿听到这个,异常忧虑。因为在此之前,诅咒的他信息有两条,一条是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这童谣流传于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百姓民夫修筑阿房宫,负担沉重。+ Q$ P6 e9 l0 S1 t
  另一条诅咒式的信息,是在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秦国东郡有一块陨石由天而降,石头竟然刻有七个大字:“始皇死而地分”。
& s9 ?1 n4 X: I7 N0 O. e) z  很明显,一条是反动口号,一条是反动标语。都是人为的。反动口号,是民众间形成的顺口溜,比较简洁方便。而反动标语,就得费些事了。这陨石怎么可能刻好字再打天下掉下来,显然是别信用心的人在搞鬼。那么,是谁干的呢?一种可能是平民百姓干的,那时候赋税繁多,刑罚严酷,人民群众难堪重负,因此怨恨,刻反动标语咒骂国家领导人确在情理之中——这是司马迁的看法。
" g/ i; x- N! R& U, k. Y  另一种可能,是被吞并的六国贵族或者他们的后裔干的。他们在战争中饱受打击,对秦始皇已痛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他们无力反抗,更谈不上复辟。只能泄泄私愤,刻个反动标语什么的,这事儿他们一准儿干得出来。: Y- w6 V0 }% h% d) O9 p
  
, @6 G3 J6 f3 z$ b6 t  不管究竟是谁干的,都要查,都要予以打击。这行为不是扰乱社会治安,其背后的险恶用心是咒死国家领导人,推翻国家政权。问题极其严重,属于刑侦一号案。秦始皇派御史去调查。可调查来调查去,没有结果。谁会站出来承认啊?谁敢站出来承认啊?御史头疼,他既不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查不出来又无法向秦始皇交代。想来想去,御史想出一个对策。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22: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对策很简单,归结起来四个字“杀人烧石”。陨石所在地的群众倒霉了,全部被杀掉。从技术上说,在当时,杀人可比烧石头容易多了。. l, Z  x  x: K  S7 t9 c( v
  对于御史的处理,秦始皇既不褒也不贬。没办法啊,作案人查不到,只好滥杀。但秦始皇高兴吗?他不高兴,他很郁闷。他一直在找方士求不老之术,方士也满足他,可民间不买账。打这儿起,秦始皇心里充满惶恐。
! ~5 u2 f" `$ ?7 p3 L   & j& D! H3 {! S' }0 u' q
  这桩疑案发生没多久,华阴县平舒道又出现神秘人物,留下一句预言,留下一个玉璧。秦始皇精神受到严重打击,难道自己真的性命难保了?是人为还是上天预示?心存疑窦的秦始皇派官员检查玉璧,这一查,查出更叫秦始皇惊异的事情,这玉璧居然是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他南巡时不留神遗落在江里的那块。这块玉璧非常小,居然能被打捞上来,莫非真是神仙所为?
/ e- Y0 w2 K# r" L$ n' a' i  可世间哪有神仙,只可能是人为。那么,华阴道事件就应该是一起精心设计的骗局。谁会设这个局呢?& v# m; H  c6 L7 w) ~% o
  姑且设立三类嫌疑对象。
+ J- J! K+ W! P  第一嫌疑对象——平民百姓。从证物玉璧来分析,一般百姓作案的可能性很小,江中打捞玉璧,不是个简单的活,需要耗费巨大物质,民众的经济实力完全不可能达到。因此,第一嫌疑对象可排除在外。3 q4 ~* b$ k+ l
  第二嫌疑对象——原六国贵族及其后裔。他们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是,仍需要巨大的花费,先要使用大量人力物力去打捞玉璧,然后千里迢迢跑到华山脚下华阴县平舒道,等着使者,送上玉璧,就为了吓秦始皇一跳,这显然有些滑稽。何况,他们怎么知道秦始皇就一定会惶恐,一定会受到精神上的打击呢?" y' K) p9 x) _( l  r
  第三嫌疑对象——秦帝国统治集团高层人士。他们拥有财力人力。而且,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只有他们才知道使者的动向,能够计算出使者到达华阴道的时辰;其二,对秦始皇的精神状况和身体近况,只有他们才能了如指掌。3 a' j* v$ B; K
  这样看来,只有秦帝国统治集团高层人士,才具备作案条件。那么,这个高层人士究竟是谁呢?他的作案动机又是什么?; N/ K! \: _( l" }  I& @
  . }  I( a! E% o, D/ _
  事情发生于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秋,预言“今年祖龙死”,也就是说,作案者的目的就是要向秦始皇传达一个信息:不出几个月,你就得死。这里面就大有文章了,如果预言不准,这个行动还有什么意义?也许反而会让秦始皇活得更滋润更自信。作案者不会不考虑到这一点。因此,可以断定,作案者的目的,不是为了诅咒秦始皇,而是为了让他警惕,“今年祖龙死”的真正含义是——你时日已不多,该想想后事了。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当时的秦始皇只不过是一个奔五张的人,准确地说才四十九岁,怎么会时日不多呢?原因在于他的身体壮况。史书说,秦始皇“豺声”。就是说话时发出豺狼的声音,按当今的医学分析,很有可能是支气管病状。这病搁现在不算什么大病,那时却是顶厉害的顽症。而且,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期,到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的身体每况愈下。; m! B& l' y4 ~& C$ g5 y
  ; ~8 d! l- u5 U* V1 ?0 G, W
  作案者的动机清楚了,整个骗局,扔玉璧、留预言、说“今年祖龙死”,对秦始皇并没有恶意,只是一种提醒。提醒他及时安排身后事。要知道,秦始皇从始皇三十五年开始,他为了成仙,变得很诡秘,一般人的官员都难以知道他的行踪,只有最亲信的人才能了解他的状况。因此,作案者可以锁定在秦始皇的信集团中。
8 o. _- U) E- D" I2 U' F  这样看来,作案者该浮出水面了吧?不,他看似离我们很近,实质上我们根本不知道他是谁。' p1 u% `) D. k7 U
  唯一的途径,还得在从动机来分析,这个人要提醒秦始皇安排身后事,皇帝重要的身后事什么?" L; }; c9 W$ H' J" |  b' T" d
  当然是新君继位。而在这个问题上,秦始皇恰恰没有做出决断。* D. _  g3 x9 S
  那么,在亲信集团中,想要秦始皇早日确立嗣君之位的人会是谁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2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案者的动机清楚了,整个骗局,扔玉璧、留预言、说“今年祖龙死”,对秦始皇并没有恶意,只是一种提醒。提醒他及时安排身后事。要知道,秦始皇从始皇三十五年开始,他为了成仙,变得很诡秘,一般的官员都难以知道他的行踪,只有最亲信的人才能了解他的状况。因此,作案者可以锁定在秦始皇的亲信集团中。
1 ~5 h& r+ q6 P" c" Z0 B  这样看来,作案者该浮出水面了吧?不,他看似离我们很近,实质上我们根本不知道他是谁。) _  E4 r, }% Y1 s- h2 m6 f
  唯一的途径,还的在从动机来分析,这个人要提醒秦始皇安排身后事,皇帝重要的身后事是什么?0 O- q+ i+ R. @5 W& V8 B
  当然是新君继位。而在这个问题上,秦始皇恰恰没有做出决断。
3 _* w) w9 w& q8 J  那么,在亲信集团中,要秦始皇早日确立嗣君之位的人会是谁呢?
6 z9 V2 w8 f/ U  7 q" H! ]) ?$ X  O! |
  你一定想到了李斯和赵高。这两个人既有作案时间,又有作案能力,并且对秦始皇精神、身体状况非常了解,具有很大的嫌疑。然而,他们却缺乏作案动机,因为这时候册立太子,对他们并没有好处。
# o  h5 L4 b5 w8 |  首先说嫌疑人赵高。这个人是赵国贵族的疏远族人。身世不好,小时候,他的父亲犯法被处以宫刑,他的母亲受到株连当了奴婢,后与人野合,生下赵高和他的几个兄弟。因此,赵高一生下来就被阉割了,长大后当了宦官。由于他精通权谋,很会来事儿,且通晓刑法,深得秦始皇恩宠。并让他教小儿子胡亥学习律令,审理判决诉讼案。胡亥也很喜欢赵高。可是,赵高后来犯了重罪,蒙氏家族的蒙毅削去了他的官职,并判处其死刑。幸亏秦始皇宠幸,才逃过一劫。 至此,赵高和蒙氏结下了深深的仇怨。
# ^& a$ x. s8 J" Q6 D% H! t3 ~  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假诏逼死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时说:“扶苏与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边陲,已有十余年了。”
$ r7 F$ k" f+ ?( L6 ~, G  这句话非常重要,它说明了两个问题。* }) ~: S* s1 |8 L
  第一,扶苏参与政事在秦始皇吞并六国前就开始了,也就是说,秦始皇是将扶苏作为接班人来培养的。
# g- L- |: [' b4 e  第二,扶苏与蒙氏家族关系密切,一旦他即位,蒙氏的势力更强,赵高是死路一条。
7 r3 q4 K* W, Y6 |1 w* A& Q  由此可见,赵高是绝不会提醒秦始皇册立太子的,他宁可保持现状。另一个原因,这时候胡亥年龄尚小,从秦始皇的方面考虑,他虽喜爱小儿子胡亥,但他有一个前车之鉴——他十三岁时登基,就因为年龄太小,无法掌权,只能将国事交付于大臣,最终导致吕不韦、嫪毐专权,险些酿成大祸。所以,他不会贸然立胡亥为太子。确立接班人,扶苏中选的可能性非常大。
/ Y  E! U  h( y, o# Q# ?. }2 V  8 _* h+ y+ u. M' Q% q4 _
  所以,赵高的嫌疑排除了。那么嫌疑人李斯呢?0 a. G5 t9 k. B
  $ q3 Y7 L: y% _+ r& ^, c8 r9 Q
  这个人是彻头彻尾的投机分子,档案很清晰,出生于战国末期,籍贯是楚国上蔡。年轻时工作经历简单,当过掌管文书的小官吏。那时候,李斯到厕所方便,看到老鼠偷粪便吃,人一来,老鼠就惊慌逃窜了。过了一阵,李斯又在国库的粮仓里看到了老鼠,吃得白白胖胖,一副安然自若,大摇大摆的模样。李斯心中感概:人有没有能耐,好比老鼠一样,全靠自己想办法。有能耐的就做官仓里的老鼠,没能耐就只能做厕所里的老鼠。8 t4 a+ ]$ P, D* j8 D8 d. p. u9 K
  李斯由此立志,不但要做官仓里的老鼠,而且要做朝廷中的首席老鼠,他不是一般人,他不愿意过阴冷潮湿的小生活,他要过一种呼风唤雨的大生活。  |4 @* u4 p# Y! B! a6 D% S
  因此,李斯的一生,是追求荣华富贵的一生。秦帝国的命运和自己的仕途前程相比,李斯显然更在乎后者。因此,他也不可能提醒秦始皇。要知道,秦始皇最忌讳听到“死”,李斯是不会不献媚,反而费尽心机说出恐吓预言的。' r" a9 q* h; x5 s
  赵高和李斯的嫌疑排除了,秦始皇的亲信集团中还有什么人呢?还有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大臣蒙毅。4 i# g( |+ G9 p1 k
  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会设置这个骗局吗?在案发当时似乎找不到他们没有嫌疑的证据。但是,在二世胡亥登基以后,这两个人劝谏胡亥,却被羞辱,之后二人自杀。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们在乎自己的名声,超过对秦帝国的命运的关心。这样的人,也不会想尽办法去提醒秦始皇的。! \* p  c/ b) M) @0 ~
  说到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派人在华阴县平舒道送玉璧留恐吓预言的人,是秦帝国忠臣中的忠臣。在秦始皇身体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又一味妄想成仙,企图长生不老,听不见任何谏言的时候,这个对秦帝国命运忧心忡忡的人,绞尽脑汁想出了这样一种方式提醒秦始皇早立太子。
# m: x- x, H: F4 p9 I1 E  有时候,欺骗并不一定是恶行;骗局也不一定是害人。
0 }& V' ^' g/ B8 a" j  1 j  [" k5 a1 j4 ^; n* q0 g( w4 Z
  那么,这个人会是蒙毅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5 21:36 , Processed in 0.02390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