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1 20: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9.西河一梦
: g3 S* i' t# S6 `, Z ; {: D( k8 T+ b/ {. C
4 Q; N. O. J( B5 S1 x9 X" A
: g; Y7 ~- _! O9 r0 `& O, Z 魏武侯果然言而有信,他要让魏国功劳才干都是第一的吴起,当一辈子西河守。# C3 l3 P0 ^" ]: [7 m: X4 d5 h
4 p2 O. w+ c) z2 e, h, \9 _7 M 当时,魏相魏成子、李悝等能人都死了,武侯要立新相国,无论从哪一点看,吴起都是最佳人选。然而,武侯最终却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田文为相,其理由滥透了:“吴起才干没得说,但威望稍显不足,在此国君新立的敏感时刻,当要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臣来稳定局势,你吴起怎么说也是个外来户,为相恐怕难以孚众啊。”6 m* v$ [. q6 d0 P" N
& @$ x$ z3 }. s/ G' p9 l/ F% I
这是什么鬼道理,吴起守西河二十余年,造福一方,士民爱戴,怎么就难以孚众了呢?关键之关键,还是在于他是个外来户,又功高震主,魏武侯不猜忌他,猜忌谁?! T9 L6 \: @+ }6 T+ C, ]( N& R% a
: x! v8 W& y, b2 e9 r
这其实也不能怪武侯,当今之世,强臣篡位的事情太多了,他们老魏家的宝座不也是这么得来的么?吴起不是难以孚众,而是太孚众了,把大权交给他,难保他不会造反。春秋战国之交,正是各国开始变法加强君权的时候,魏国自然也容不下吴起这么一位可能威胁君权的厉害人物。% k0 s/ [ J7 [. ?( \* Q; L% l$ d* W4 U
/ ]+ h, c9 ?% U, i: O- ] 吴起没当上魏相,心里虽然委屈,却也没太过在意。毕竟西河这个舞台也是够大了,再给他十年的时间,他可以把秦国一片片蚕食下来。
# g* S7 \; B7 f" {2 N2 F+ @
' _: h$ b2 y- Q! X+ o/ ` 然而,历史没能给吴起足够的时间,魏国的小人们开始蜂拥而出,要让他连一辈子西河守也当不成。
+ `( m4 i: f( e+ z5 G
1 G8 K3 d& R. S0 P 他在鲁国所遭受的不公,再次重演。
H/ S+ }6 |( @& C+ U* A
+ O7 ~& ]2 }6 M) v; s , u) E: X0 j/ s: }& l, n
7 E9 J2 n( h. n1 f$ j
! a- p; w+ E/ {
; j+ K: K; a! [" o0 t 吴起最终被谗害出了魏国,那是肯定的,然而关于谗害他的人,史书上有两个版本。
+ `0 V. ]9 d. a1 }, t
2 t( Q3 g! T4 Y7 S 第一个版本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似乎可信性更高些,然而其中却有个巨大的纰漏,让人不得不怀疑它的真实性。2 `. {+ |! _/ v2 V
" Q t& B3 Z7 y+ K 公元前383年,吴起58岁,田文死后,魏武侯仍然没有提拔吴起,而是继续任人唯亲,任命他的女婿公叔座为相。
* U2 P; {' B+ y! Q4 a , L/ C' x; {4 g' x5 p
在这一篇史传中,公叔座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他害怕吴起抢班夺权,而想了个十分下作的毒计,即发挥自己的出色演技,演一场好戏,给魏武侯和吴起看。" E8 j' O- W; F3 u8 k& G! s, b
2 e, S# C. e2 K" u0 t. O$ o) R
于是他先找到魏武侯,说:“我们魏国庙小,可能容不下吴起这个大贤啊,主君你就不怕他跑了吗?”
4 ^* N! r% p: C- R $ Q7 w1 o& K2 Y3 I. Z+ P0 _; h
武侯忙道:“那可怎么办?不用吴起没什么,若是让他投了敌国,那可是大大不妙!”- X( }2 R, s+ F* k% c8 o! k
3 x# E/ u! }$ z 公叔座说:“这好办,主君你不如把公主嫁给他,他跟我一样做了您的女婿,自然就不会跑了。”5 q1 @' _% h; j1 o5 m9 Z
! f* X7 r! Y% c H
武侯大喜:“妙哉,就这么办,你来做媒,帮寡人了结这个心病!”* \+ P2 n- {" |: G- `5 R$ p# W
5 ~4 t' K1 M, f! M4 n0 i
公叔座欣然领命,请吴起来家里喝酒,并交待自己的公主夫人,配合自己演一场好戏。
3 P. W8 I4 E- p+ H2 L# ~ 6 D/ i8 @* ~. t, g2 D. I* N+ s
吴起不疑有它,欣然赴宴,却不知等待他的,是一场荒诞到傻瓜也不会信的闹剧。, U* A/ X. E t( X" G' h% d% `
2 i c. S6 j. i2 W
这一场宴席,公叔座的公主夫人自然也是要作陪的,然而这个公主夫人却不知为何吃错了药,在席间动不动发火,对自己的亲亲老公大呼小叫,百般凌辱,仿似一个泼妇。
$ e8 C) n2 ` [" U
: ]7 W+ H7 s6 Y& l# E8 B. O 吴起看的目瞪口呆。
1 }: `# }& ^1 o5 M; l 0 X- w+ G/ O! W% q& G k
公叔座趁机偷偷跟吴起说:“兄弟我的命好苦啊,没事儿娶个公主来做什么,这不是找个母老虎来折腾自己吗?这些个公主,娇生惯养,作威作福惯了,竟把兄弟当成宫里的太监般使唤。可她是公主,小弟敢怒不敢言哪,你说憋气不憋气!”" b! h% m( ] M& a F% M& \6 R
" j, B5 k3 \+ t! `! u6 J 说着,公叔座留下了几滴辛酸的男儿泪。* P' S; \8 W( O( H5 v+ g& |
; ]. h4 ~. i; b1 k' v) X! h+ o3 ~ 吴起还能说什么,只能陪着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安慰话。. G, C/ C" a! {6 r; n$ q8 J
- A4 c) B q1 X7 \ 公叔座又说:“所以啊,传言主君也要将一个公主许配给你,我着实替兄弟你担心哪!”
0 s$ @. ^- c) S7 s2 h; G3 M5 V " m. [. p% n! u1 B1 ~: J/ A
吴起一听,大急,我堂堂一个大男人,大将军,怎么能受这种气,不行,坚决不行,就算那个公主比褒姒西施还要漂亮,我也绝对不要!8 D2 F# u+ R3 n, D7 b7 V) R1 x8 A
3 |7 C& s+ M v7 W 于是吴起找到魏武侯,坚持要辞婚,无非说一些西河未定何以家为之类的场面话。) h* K o! A3 Q7 b
2 [8 r- ~; u( a- T$ E
公叔座趁机赶紧向魏武侯进谗言:“吴起一个老头子,竟然连如花似玉的公主都不要,显然对主君您早有异心,您要小心提妨哪!”, |( L [4 G1 H5 k
1 L2 D2 R& e# B 《史记》里说,就因为这件事儿,武侯开始猜忌吴起,而不再信任他,结果吴起害怕惹祸上身,就离开了魏国。
. p: D" E4 t, ]; [- D* p7 { F0 R( k' C+ b- |
这个故事荒诞不经,实在令人难以置信,真不知太史公怎么会将其写到本传里去。
7 m: |3 B& j" c1 k9 o Z1 E- i ; a9 ]; v2 h6 H' I' U( i& S
首先,公叔座这个计策实在有够拙劣的,公主是个野蛮女友,这样的情节通常只有三流言情写手会拿来做文章,吴起聪明绝顶,怎会相信这等蠢事儿,何况吴起还是个杀妻魔人,五十万大军他都不怕,怎会怕一个凶悍的公主。
- o$ e! U) `* C4 g q' r5 a* J
5 ^9 }" d2 U6 P% H; r9 n 其次,就算吴起是个比我等还傻的傻子,公叔座也不大可能做这种笑死人的事情。从历史上看,公叔座怎么瞧也不像是个小人,他乃是道家隐士段干木的得意弟子,西河学派的顶尖人物,坦坦荡荡的君子,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看,实在无法令人相信这等龌龊的事情是他干的。1 @- B* R5 q0 K3 F4 c
" Y. `/ E6 }- s. c- X5 c: v; g* P
《战国策》记载,吴起离魏22年后,公叔座有一次率军大败韩赵,魏惠王(武侯之子)大喜,要赏他田百万。公叔座却说:“我军英勇善战,一往无前,不避艰险,百折不挠,全赖吴起当年训练有方,这应该是吴起的功绩,臣其实只是吃现成的罢了,没出啥力!” 惠王听后深以为然,于是找来吴起的儿子吴旗,赐给他良田二十万,作为奖赏。6 Y3 k$ c9 z8 i: D/ B. c
. V3 F% H7 [5 H& d: {
这样看,公叔座非但不像个小人,简直厚道的似个圣人了。- ^8 s1 c3 O8 Z1 K; q2 }( p
) c1 y0 }2 p& d% J7 d- i 所以,《史记》中记载的这个有点恶搞性质的阴谋,恐怕应是莫须有的传言,不可信。
* B3 D: V" [/ I- F4 {$ v5 I * ?9 B& U. R1 C( A; M, x! z
其实,司马迁的这篇《孙子吴起列传》是他所有史传中最像小说的一篇,如果说吴起在鲁国的时候曾经杀妻求将,那么魏武侯怎么可能放心把自己的亲女儿嫁给他?这简直前后矛盾,根本无法自圆其说嘛!
7 [1 M% F1 H% f2 C
: t5 D& l0 \, m6 f) M 这样看,吴起“杀妻求将”和“尚公主”的事情必有一件是假的,甚或两件都是假的。
7 K1 d) p/ V0 n* `/ F" }0 [& G. r0 y) Q4 E8 f4 T9 b
那么,如若谗害吴起的不是公叔座,这个人又会是谁呢?《吕氏春秋》给了我们另外一个答案——王错,那个先前在西河游艇上对魏武侯大献谀词的马屁精。; b9 X U8 n" e _, Y
( e% j. e9 j1 x
这个答案看起来还比较靠谱,虽然《吕传》不属于正史之列。; f# ]4 w5 c4 a
8 o! P; ^, P# o: j9 M% j
据《吕氏春秋仲冬》记载,当时,王错在魏武侯面前大说吴起坏话,武侯因而怀疑吴起,派“钦差大臣”解除吴起的兵权,召他回魏都。5 x/ v- A% e- ^( v/ \
& @$ a6 [( b2 V
王错说的是些什么坏话,《吕传》里没有说,不过猜也可以猜到,无非就是说吴起手握兵权有异心,想拥兵独立,或是想带着西河投降敌国什么的。这个谗言杀伤力的确很大,一个坐拥七万精兵的军政天才,一个能轻轻松松打败五十万秦军的无敌战神,万一造起反来,恐怕谁也制他不住。# t: m! u8 c4 J1 e: E
9 ^; @5 I9 J3 x& ?0 p& f
武侯当然知道自己也是制不住吴起的,所以即使没有王错,他总有一天也要对付吴起,这与后世的岳飞袁崇焕如出一辙。" R1 H" y( O8 X9 S; h( x
" B" e7 f; z0 @/ w
然而,吴起并不是岳飞袁崇焕,他不会傻傻得跑回去送死。9 i( j/ V1 b( \, V# u( j) r; v$ L
* b5 j* |% c. Q 还是那句话,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我既然如此不被你待见,那我走好了。
8 C( K& l8 Y0 e: ~- _
/ \$ \3 b' k& E+ B: {0 K( M 不过一走了之,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可难,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吴起在西河奋斗了大半辈子,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河,无不渗透着他辛勤的汗水,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 k! a) m" Y4 H. `7 V5 x& h: D6 X
. z' H% K( S7 f8 n5 ?/ Q4 `# r 秋风瑟瑟,离愁别绪,吴起走到黄河岸边,停车驻足,回首西河,忍不住潸然泪下。
$ m( a" o# v1 i0 \3 j4 }8 {
5 M1 j4 N7 @( V% A! W K5 v 吴起的一个家奴不解,问:“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如蔽履,昔去鲁国亦未如此,今去西河而泣,何也?”
3 T; ^3 Q& T4 Q5 u( H+ y
+ S, Q O' B+ c 吴起擦干眼泪,说:“子不识。主君知我而使我毕能,十年之内,吾可西灭秦而使魏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魏从此削矣。”
}# \4 r9 f+ ^2 M
5 `! n5 w" [( y8 u# U 这正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吴起的这两行清泪,并非因为委屈,也并非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而是魏失长城,境失屏障,自己近三十年辛苦经营化作泡影,这叫做出师未捷身先去,怎能不让英雄泪沾襟。+ R0 k# X ]8 p2 E% K1 D1 @. R9 K+ S7 p
) z3 C* {" @4 W; a4 _ 吴起的预言果然一语成谶,五十年后,经过了商鞅变法后的升级版秦国,从魏国手中夺过了西河,从此三晋彻底暴露在了秦军的兵锋之下,再无宁日。6 S! l: Q( L0 M& k2 b/ o0 t
7 J) s8 ]6 w: e! F- n " p1 `- \4 Q+ q2 s' Y1 m
% l$ Y# Y/ t9 j0 m
最后一个问题,王错为什么要谗害吴起?
0 F6 j* f- D' A" i3 d& `, g$ P * r0 E! s, O1 [8 R( x. P! D x/ J
这一点,史书没有记载,然而很多年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们从中似乎猜出了一些端倪。, C% L% h/ @" m8 l R- X
9 i0 y! ~7 ?' s6 p$ o, i1 X 那是吴起离魏25年后,在魏与韩赵有一次交战的关键时刻,王错却突然莫名其妙逃到了韩国,看来此人乃是韩国的间谍,谗害吴起应是个反间计,早有预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