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千古名将英雄梦(全景展示中国三千年战争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20: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8.心结
5 O( @' {  n( D0 A) ~: V  / f+ z4 w0 N/ I+ I+ D* D$ s
  : R& G8 c$ L& Z& F, I8 W* P
  公元前396年,一代雄主魏文侯去世,其子太子击继位,是为魏武侯。& U+ F/ H$ [8 c* c
  ; C8 ?( g8 e  s2 i
  这本是一次正常的权力交替,却间接造成了吴起的又一次改换门庭。/ p! l! @) m0 ]# A: E$ t. x# P4 @  l
  
2 ?0 [+ v; U% `0 [% y, i$ N  吴起守西河,战功辉煌,威名远震。他在魏国的地位本来无可取代,但是历史又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让他的命运之舟又一次在谗言的狂潮之中覆没。
, Q9 p  I% J8 I" S  _1 b0 Y  
. y. \5 o- T- T, R7 M6 H  这是历史的巧合吗?当然不是。究其原因,吴起独特的个性与价值取向决定了他的命运。
( _0 l. _! x6 `3 i5 C( L& t  ' U/ g4 N2 b0 |: Y. d( l* X
  吴起是个天才,然而天才大多是不会拍马屁的,因为那没有任何必要,这个道理就连不学无术的小混混韦小宝都明白。  u% M2 k5 [9 X4 `5 |# m9 E9 J  m/ r. j
  4 Z/ k. S+ B% c6 j. c
  当然,也不是每个不会拍马屁的天才都会倒霉,前提是,必须要有一个能控制住这个天才的雄主。强主才能驭强臣,主不够强,压不住强臣,就算再舍不得,也必须忍痛割爱,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N5 z3 c+ T+ F. Z: h; b; C
  
: }- `* N+ |2 @- R  以上,归结起来依旧是那四个字,“功高震主”。
( W3 N; U( ?$ P+ g7 o) @    I& h* n8 U- h) m0 }0 {
  所以,晋文公用得了先轸,晋襄公用不了;阖闾用得了伍子胥,夫差用不了;同样,魏文侯用得了吴起,鲁穆公用不了,魏武侯虽然还算厉害,但比他老子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所以也用不了。
2 `, h: T/ g! T2 q  ?" }( y  6 G* w6 @5 i  L6 J) P
  魏武侯内心,其实是很看重吴起的。在他继位的第二年,就跑到西河“南巡讲话”了。他志得意满,一心思想在吴起面前展示自己的雄才大略,让这个强臣拜服在自己的君威之下,俯首帖耳甘心效命。
0 }9 p; G$ T5 c1 z  - V3 u: F0 l% j; K: `# a4 n) @
  那一天,他和吴起泛舟在黄河之上,欣赏着老爹和吴起打下的巍巍河山,大发阔论:“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 i; x9 {: a' M, m1 F/ J( `0 C: A  
, ~$ w( M5 Q& D7 e/ z! f  看来魏武侯也算是一个出色的兵家,对于地理因素在政治兴衰和军事成败中的作用,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一个庸君,可说不出这么有水准的话。! u* f/ G- x3 G  }3 `' ]* \* c
  
7 b" [6 n: w9 M( Q* Y( |4 z1 y  所以魏武侯说完之后,开始等待,等待吴起对他这番阔论表示认同。
2 `3 d4 y. _- I. o+ D& p# c  
3 r1 A1 m$ g! ?/ o: I  老大发表重要讲话了,还不赶快上!一个叫王错的马屁精立马随声附和:“主君英明神武,晋国山川险要,称王称霸,指日可待!”- r- C7 S. H, _" f4 i3 b8 s
  3 O5 A4 O( |! v
  魏武侯颔首大笑,船上一片和乐融融,正此时,吴起却突然冲出来,大唱反调:“主君的话,是危国之道。王错又附和主君的话,是危而又危。”* x7 N$ Z8 H5 A
  4 l8 H+ V% u% K$ W3 I6 A  H5 a
  武侯脸色一变,怒道:“什么,你说寡人之言危国?好,你厉害,那你又有啥高论?”
( v! C$ F0 s9 t3 O  * j3 Q3 ^" U' O6 d% p
  吴起当然有高论,他开始层层驳斥武侯的“地理决定论”:“一个国家的霸王之业,在政治修明,不在山川险要。夏桀之国,东有济水,西有华山,南有伊阙(洛阳南郊关隘),北有羊阳阪,结果为商所灭。商纣之国,东有泰山,西有孟门(河南辉县西太行山关隘),南有黄河,北有恒山,结果为周所灭。主君如果不修德政,恐怕连这条船上的人都会变成您的敌人。”
! N/ S/ B) m, F+ l; V# w4 D! t, }  # S: H8 U4 x( D% p$ s2 I( F0 z
  吴起果然是个天才,此番见解比之武侯,高明不下百倍。决定政治兴衰和军事成败的根本性因素是政治、军事本身上的积极进取,而不是地理因素,因为,天下没有攻不破的险要。
- h9 L4 k2 u& m: b1 R- ~  2 S6 L9 W/ e1 L" q; x/ Q6 h
  潼关虽险,毕竟项羽曾入之,曹操曾入之,刘裕曾入之,安史叛军亦曾入之。
; S3 W7 n# G$ a6 r; i2 G; ~: Y  
0 c; V2 c* E0 G: ~0 F% D  瞿塘虽险,毕竟岑彭曾入之,桓温曾入之,朱龄石曾入之,刘光义曾入之,汤和曾入之。
$ j2 F4 y% s$ v/ {; O  ' \1 I3 _- p; i$ E6 N
  剑阁虽险,毕竟邢峦曾入之,尉迟迥曾入之,郭崇韬曾入之,王全斌曾入之。
0 [! g4 e9 Y2 T) R* x% A; U  : k% T6 b  Q0 `, ]* d7 M6 L3 Y4 I5 X' l
  长江虽险,毕竟晋师曾渡之,隋师曾渡之,宋师曾渡之,元师曾渡之,解放军也曾渡之。
; L4 r/ T  }) v' L  
) O- G6 L7 h3 A( b% k5 o: |8 N/ Y  魏国虽然被山带河,到了战国晚期,也是处处被人欺负的命。勤修德政,自可怀敌附远,弥患于未萌。若不修德,即使吴起再世,魏无忌永生,魏一样必亡于秦人之手。: M) A( w  E/ H' c% ]8 T+ N
  + N4 l$ E7 T2 W% ^, h9 M' Z- P! r
  此番见解出自一个兵家之口,实在难能可贵。然而吴起道理讲的透彻,方式却十分不妥。
" l' S7 R# j5 ~. C0 f8 c  3 f0 {. Q7 Q7 L/ |
  ——主君如果不修德政,恐怕连这条船上的人都会变成您的敌人。
) t0 f1 v* ~6 M' p% T( l. d, ^  
$ u0 ]3 y. d/ i8 b  这是什么话!难道武侯不修德政,你吴起就要造反与他为敌吗?一个君主,最怕的就是臣下讲这种话。
. j$ W# g4 h: L2 z# g  
* O* p* p# Y. B' b3 \$ F- |  看来吴起并不是一个善于揣摩君王心意的人,他是一个天才的实干家,却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不懂得那些拐七拐八的花花肠子。
" G+ V4 D* M# g% w% q* E/ n, h  
: i; p0 n. J& S+ f$ N1 L: w  然而武侯也算是一个明君,他虽然心里气不顺,但表面上依然摆出一副欣然接受的样子,赞道:“好,很好!寡人今日乃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先生矣!”% @% c' l2 K  q; }) J0 H( g7 r* R% d
  8 _6 g4 U6 k0 A! W
  这句话表面是一句称赞,实际上透露了一个讯息:“你吴起既然如此厉害,那就给我守一辈子西河吧,别想再升官了!”
' I; t% X* M% K# J( o8 t5 |  % B* d+ b9 g6 g, j
  从此,吴起与魏武侯算是接上心结了,如此,便有了小人插入的空隙。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20: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9.西河一梦
: g3 S* i' t# S6 `, Z  ; {: D( k8 T+ b/ {. C
  
4 Q; N. O. J( B5 S1 x9 X" A  
: g; Y7 ~- _! O9 r0 `& O, Z  魏武侯果然言而有信,他要让魏国功劳才干都是第一的吴起,当一辈子西河守。# C3 l3 P0 ^" ]: [7 m: X4 d5 h
  
4 p2 O. w+ c) z2 e, h, \9 _7 M  当时,魏相魏成子、李悝等能人都死了,武侯要立新相国,无论从哪一点看,吴起都是最佳人选。然而,武侯最终却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田文为相,其理由滥透了:“吴起才干没得说,但威望稍显不足,在此国君新立的敏感时刻,当要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臣来稳定局势,你吴起怎么说也是个外来户,为相恐怕难以孚众啊。”6 m* v$ [. q6 d0 P" N
  & @$ x$ z3 }. s/ G' p9 l/ F% I
  这是什么鬼道理,吴起守西河二十余年,造福一方,士民爱戴,怎么就难以孚众了呢?关键之关键,还是在于他是个外来户,又功高震主,魏武侯不猜忌他,猜忌谁?! T9 L6 \: @+ }6 T+ C, ]( N& R% a
  : x! v8 W& y, b2 e9 r
  这其实也不能怪武侯,当今之世,强臣篡位的事情太多了,他们老魏家的宝座不也是这么得来的么?吴起不是难以孚众,而是太孚众了,把大权交给他,难保他不会造反。春秋战国之交,正是各国开始变法加强君权的时候,魏国自然也容不下吴起这么一位可能威胁君权的厉害人物。% k0 s/ [  J7 [. ?( \* Q; L% l$ d* W4 U
  
/ ]+ h, c9 ?% U, i: O- ]  吴起没当上魏相,心里虽然委屈,却也没太过在意。毕竟西河这个舞台也是够大了,再给他十年的时间,他可以把秦国一片片蚕食下来。
# g* S7 \; B7 f" {2 N2 F+ @  
' _: h$ b2 y- Q! X+ o/ `  然而,历史没能给吴起足够的时间,魏国的小人们开始蜂拥而出,要让他连一辈子西河守也当不成。
+ `( m4 i: f( e+ z5 G  
1 G8 K3 d& R. S0 P  他在鲁国所遭受的不公,再次重演。
  H/ S+ }6 |( @& C+ U* A  
+ O7 ~& ]2 }6 M) v; s  , u) E: X0 j/ s: }& l, n
  
7 E9 J2 n( h. n1 f$ j  
! a- p; w+ E/ {  
; j+ K: K; a! [" o0 t  吴起最终被谗害出了魏国,那是肯定的,然而关于谗害他的人,史书上有两个版本。
+ `0 V. ]9 d. a1 }, t  
2 t( Q3 g! T4 Y7 S  第一个版本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似乎可信性更高些,然而其中却有个巨大的纰漏,让人不得不怀疑它的真实性。2 `. {+ |! _/ v2 V
  
" Q  t& B3 Z7 y+ K  公元前383年,吴起58岁,田文死后,魏武侯仍然没有提拔吴起,而是继续任人唯亲,任命他的女婿公叔座为相。
* U2 P; {' B+ y! Q4 a  , L/ C' x; {4 g' x5 p
  在这一篇史传中,公叔座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他害怕吴起抢班夺权,而想了个十分下作的毒计,即发挥自己的出色演技,演一场好戏,给魏武侯和吴起看。" E8 j' O- W; F3 u8 k& G! s, b
  2 e, S# C. e2 K" u0 t. O$ o) R
  于是他先找到魏武侯,说:“我们魏国庙小,可能容不下吴起这个大贤啊,主君你就不怕他跑了吗?”
4 ^* N! r% p: C- R  $ Q7 w1 o& K2 Y3 I. Z+ P0 _; h
  武侯忙道:“那可怎么办?不用吴起没什么,若是让他投了敌国,那可是大大不妙!”- X( }2 R, s+ F* k% c8 o! k
  
3 x# E/ u! }$ z  公叔座说:“这好办,主君你不如把公主嫁给他,他跟我一样做了您的女婿,自然就不会跑了。”5 q1 @' _% h; j1 o5 m9 Z
  ! f* X7 r! Y% c  H
  武侯大喜:“妙哉,就这么办,你来做媒,帮寡人了结这个心病!”* \+ P2 n- {" |: G- `5 R$ p# W
  5 ~4 t' K1 M, f! M4 n0 i
  公叔座欣然领命,请吴起来家里喝酒,并交待自己的公主夫人,配合自己演一场好戏。
3 P. W8 I4 E- p+ H2 L# ~  6 D/ i8 @* ~. t, g2 D. I* N+ s
  吴起不疑有它,欣然赴宴,却不知等待他的,是一场荒诞到傻瓜也不会信的闹剧。, U* A/ X. E  t( X" G' h% d% `
2 i  c. S6 j. i2 W
  这一场宴席,公叔座的公主夫人自然也是要作陪的,然而这个公主夫人却不知为何吃错了药,在席间动不动发火,对自己的亲亲老公大呼小叫,百般凌辱,仿似一个泼妇。
$ e8 C) n2 `  [" U  
: ]7 W+ H7 s6 Y& l# E8 B. O  吴起看的目瞪口呆。
1 }: `# }& ^1 o5 M; l  0 X- w+ G/ O! W% q& G  k
  公叔座趁机偷偷跟吴起说:“兄弟我的命好苦啊,没事儿娶个公主来做什么,这不是找个母老虎来折腾自己吗?这些个公主,娇生惯养,作威作福惯了,竟把兄弟当成宫里的太监般使唤。可她是公主,小弟敢怒不敢言哪,你说憋气不憋气!”" b! h% m( ]  M& a  F% M& \6 R
  
" j, B5 k3 \+ t! `! u6 J  说着,公叔座留下了几滴辛酸的男儿泪。* P' S; \8 W( O( H5 v+ g& |
  
; ]. h4 ~. i; b1 k' v) X! h+ o3 ~  吴起还能说什么,只能陪着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安慰话。. G, C/ C" a! {6 r; n$ q8 J
  
- A4 c) B  q1 X7 \  公叔座又说:“所以啊,传言主君也要将一个公主许配给你,我着实替兄弟你担心哪!”
0 s$ @. ^- c) S7 s2 h; G3 M5 V  " m. [. p% n! u1 B1 ~: J/ A
  吴起一听,大急,我堂堂一个大男人,大将军,怎么能受这种气,不行,坚决不行,就算那个公主比褒姒西施还要漂亮,我也绝对不要!8 D2 F# u+ R3 n, D7 b7 V) R1 x8 A
  
3 |7 C& s+ M  v7 W  于是吴起找到魏武侯,坚持要辞婚,无非说一些西河未定何以家为之类的场面话。) h* K  o! A3 Q7 b
  2 [8 r- ~; u( a- T$ E
  公叔座趁机赶紧向魏武侯进谗言:“吴起一个老头子,竟然连如花似玉的公主都不要,显然对主君您早有异心,您要小心提妨哪!”, |( L  [4 G1 H5 k
  
1 L2 D2 R& e# B  《史记》里说,就因为这件事儿,武侯开始猜忌吴起,而不再信任他,结果吴起害怕惹祸上身,就离开了魏国。
. p: D" E4 t, ]; [- D* p7 {    F0 R( k' C+ b- |
  这个故事荒诞不经,实在令人难以置信,真不知太史公怎么会将其写到本传里去。
7 m: |3 B& j" c1 k9 o  Z1 E- i  ; a9 ]; v2 h6 H' I' U( i& S
  首先,公叔座这个计策实在有够拙劣的,公主是个野蛮女友,这样的情节通常只有三流言情写手会拿来做文章,吴起聪明绝顶,怎会相信这等蠢事儿,何况吴起还是个杀妻魔人,五十万大军他都不怕,怎会怕一个凶悍的公主。
- o$ e! U) `* C4 g  q' r5 a* J  
5 ^9 }" d2 U6 P% H; r9 n  其次,就算吴起是个比我等还傻的傻子,公叔座也不大可能做这种笑死人的事情。从历史上看,公叔座怎么瞧也不像是个小人,他乃是道家隐士段干木的得意弟子,西河学派的顶尖人物,坦坦荡荡的君子,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看,实在无法令人相信这等龌龊的事情是他干的。1 @- B* R5 q0 K3 F4 c
  " Y. `/ E6 }- s. c- X5 c: v; g* P
  《战国策》记载,吴起离魏22年后,公叔座有一次率军大败韩赵,魏惠王(武侯之子)大喜,要赏他田百万。公叔座却说:“我军英勇善战,一往无前,不避艰险,百折不挠,全赖吴起当年训练有方,这应该是吴起的功绩,臣其实只是吃现成的罢了,没出啥力!” 惠王听后深以为然,于是找来吴起的儿子吴旗,赐给他良田二十万,作为奖赏。6 Y3 k$ c9 z8 i: D/ B. c
  . V3 F% H7 [5 H& d: {
  这样看,公叔座非但不像个小人,简直厚道的似个圣人了。- ^8 s1 c3 O8 Z1 K; q2 }( p
  
) c1 y0 }2 p& d% J7 d- i  所以,《史记》中记载的这个有点恶搞性质的阴谋,恐怕应是莫须有的传言,不可信。
* B3 D: V" [/ I- F4 {$ v5 I  * ?9 B& U. R1 C( A; M, x! z
  其实,司马迁的这篇《孙子吴起列传》是他所有史传中最像小说的一篇,如果说吴起在鲁国的时候曾经杀妻求将,那么魏武侯怎么可能放心把自己的亲女儿嫁给他?这简直前后矛盾,根本无法自圆其说嘛!
7 [1 M% F1 H% f2 C  
: t5 D& l0 \, m6 f) M  这样看,吴起“杀妻求将”和“尚公主”的事情必有一件是假的,甚或两件都是假的。
7 K1 d) p/ V0 n* `/ F" }0 [& G. r0 y) Q4 E8 f4 T9 b
  那么,如若谗害吴起的不是公叔座,这个人又会是谁呢?《吕氏春秋》给了我们另外一个答案——王错,那个先前在西河游艇上对魏武侯大献谀词的马屁精。; b9 X  U8 n" e  _, Y
  ( e% j. e9 j1 x
  这个答案看起来还比较靠谱,虽然《吕传》不属于正史之列。; f# ]4 w5 c4 a
  8 o! P; ^, P# o: j9 M% j
  据《吕氏春秋仲冬》记载,当时,王错在魏武侯面前大说吴起坏话,武侯因而怀疑吴起,派“钦差大臣”解除吴起的兵权,召他回魏都。5 x/ v- A% e- ^( v/ \
  & @$ a6 [( b2 V
  王错说的是些什么坏话,《吕传》里没有说,不过猜也可以猜到,无非就是说吴起手握兵权有异心,想拥兵独立,或是想带着西河投降敌国什么的。这个谗言杀伤力的确很大,一个坐拥七万精兵的军政天才,一个能轻轻松松打败五十万秦军的无敌战神,万一造起反来,恐怕谁也制他不住。# t: m! u8 c4 J1 e: E
  9 ^; @5 I9 J3 x& ?0 p& f
  武侯当然知道自己也是制不住吴起的,所以即使没有王错,他总有一天也要对付吴起,这与后世的岳飞袁崇焕如出一辙。" R1 H" y( O8 X9 S; h( x
  " B" e7 f; z0 @/ w
  然而,吴起并不是岳飞袁崇焕,他不会傻傻得跑回去送死。9 i( j/ V1 b( \, V# u( j) r; v$ L
  
* b5 j* |% c. Q  还是那句话,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我既然如此不被你待见,那我走好了。
8 C( K& l8 Y0 e: ~- _  
/ \$ \3 b' k& E+ B: {0 K( M  不过一走了之,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可难,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吴起在西河奋斗了大半辈子,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河,无不渗透着他辛勤的汗水,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 k! a) m" Y4 H. `7 V5 x& h: D6 X  
. z' H% K( S7 f8 n5 ?/ Q4 `# r  秋风瑟瑟,离愁别绪,吴起走到黄河岸边,停车驻足,回首西河,忍不住潸然泪下。
$ m( a" o# v1 i0 \3 j4 }8 {  
5 M1 j4 N7 @( V% A! W  K5 v  吴起的一个家奴不解,问:“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如蔽履,昔去鲁国亦未如此,今去西河而泣,何也?”
3 T; ^3 Q& T4 Q5 u( H+ y  
+ S, Q  O' B+ c  吴起擦干眼泪,说:“子不识。主君知我而使我毕能,十年之内,吾可西灭秦而使魏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魏从此削矣。”
  }# \4 r9 f+ ^2 M  
5 `! n5 w" [( y8 u# U  这正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吴起的这两行清泪,并非因为委屈,也并非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而是魏失长城,境失屏障,自己近三十年辛苦经营化作泡影,这叫做出师未捷身先去,怎能不让英雄泪沾襟。+ R0 k# X  ]8 p2 E% K1 D1 @. R9 K+ S7 p
  
) z3 C* {" @4 W; a4 _  吴起的预言果然一语成谶,五十年后,经过了商鞅变法后的升级版秦国,从魏国手中夺过了西河,从此三晋彻底暴露在了秦军的兵锋之下,再无宁日。6 S! l: Q( L0 M& k2 b/ o0 t
  
7 J) s8 ]6 w: e! F- n  " p1 `- \4 Q+ q2 s' Y1 m
  % l$ Y# Y/ t9 j0 m
  最后一个问题,王错为什么要谗害吴起?
0 F6 j* f- D' A" i3 d& `, g$ P  * r0 E! s, O1 [8 R( x. P! D  x/ J
  这一点,史书没有记载,然而很多年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们从中似乎猜出了一些端倪。, C% L% h/ @" m8 l  R- X
  
9 i0 y! ~7 ?' s6 p$ o, i1 X  那是吴起离魏25年后,在魏与韩赵有一次交战的关键时刻,王错却突然莫名其妙逃到了韩国,看来此人乃是韩国的间谍,谗害吴起应是个反间计,早有预谋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20: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10.短命的变法(1)' A0 o% I2 l' K' p
  
1 d4 K' c; `" \. z+ R' s6 j  
: k" J& ]/ N) ^- ]  带着万般的不舍,吴起最终离开了魏国,又一次开始思索前程。, i) z! \! e+ ^1 m
  
. l5 D* N/ S/ I* n' |  这一次又去哪好呢?战国七雄,魏韩赵秦齐燕楚,韩赵是魏国的盟国,他们即使再重视吴起的才能,也不敢用他;秦齐都和吴起交过手,不少人死在吴起的手下,当然也不能去;燕国则当时还未发迹,地远国弱,吴起看不上;数来数去,只剩下一个楚国。7 g1 S9 d* n+ v; U4 v$ I
  
) \, C& T2 O5 m6 y( ^  那就去楚国好了,楚雄踞江南,地大物博,是个航空母舰级的超级大公司,去那里打工好似也不错。, G. s: _" K" L9 [4 d/ n0 E7 A
  
! T1 w% Q1 P( P8 Z* @8 Z5 E) ^  这里有人说了,你前面不是说楚国是“蛮夷”吗?吴起投靠“蛮夷”,岂不成了个“汉奸”。
" W4 }+ j, `! s  
- O' g8 a% k5 |2 }% s& I+ P- z  这一点你就想错了。对,楚早年间确实属于蛮夷,然而,经过历代楚君特别是南霸天楚庄王的努力,楚国已经逐渐朝中原看齐,慢慢转化成了华夏的一分子。
7 c2 T3 ]; ~/ d6 q( b  8 b, i' V! d% K& e
  事实上,到了战国时期,华夏的圈子已经扩大了不止一轮,很多从前的蛮夷已悄然蜕变,一个接一个的加入了华夏的大家庭之中。
/ v2 x/ ^; N1 [* P0 @/ d4 r  
8 p2 s& r5 ^3 K3 L  从前的东夷,被齐国变成了华夏;从前的北狄,被晋国变成了华夏;从前的西戎,被秦国变成了华夏;从前的南蛮楚国,被自己变成了华夏;之后的吴越,又被楚国变成了华夏。7 M: W& o2 F/ J& }0 i
  ( M6 Q' ^. F- E
  再之后的匈奴,被秦汉变成了华夏;再之后的五胡,被隋唐变成了华夏;再之后的女真蒙古,又被明清变成了华夏。6 U! @7 f; X) [
  
8 g* p2 j% f  H% V  通读史书,我们发现,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华夏不断同化蛮夷的历史。
  @* H- J( ^, R& M6 B  : j+ K$ Z; |1 a3 Y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史观,或者说史心,绝对不能太狭隘了。昔顾亭林曾云:“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又说:“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所谓天下,指的乃是我大中华民族的文化绝续,而非一国或一朝的时运兴衰。所以,我们学习历史,要放眼天下,而不要拘泥于一国或一朝。由此可见,吴起接连投靠敌国,并非不忠,其志之大,意不在保一国,而在保天下,当时天下之乱,在于七雄并起,征战不休,苟使一国最强,而统一天下,此乃百姓之福,民族之福,天下之福也。1 \1 N' a# l6 Q3 Z

. |' |# }/ e: ~6 M5 S, F  楚国是个超级大国,然而也是个积弱之国。自从上上世纪伍子胥破郢鞭尸后,楚一蹶不振,虽然楚昭、惠王在任期间励精图治,恢复了一些元气,然而到了楚简、声王两代,又变的腐化堕落起来。一个巨人一旦生起病来,更加可怕,久病疲弱的体力负荷着庞大的身躯,爬起来都困难,如何跟其他六雄赛跑。
7 p0 v+ U9 H: m4 e+ N  
8 P+ M# k* d* p, \  到了吴起所处的时代,楚国的情况已经糟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公元前402年,楚声王竟至为“盗”所杀。一个国王为“盗”所杀,这在楚国历史上是唯一的一例,显然是一起严重事件。然而由于史料缺乏,楚声王为何被“盗”杀死,无从获知,但既为“盗”杀,证明其时楚国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只得挺而走险,起来当“盗”,犯上作乱。4 l, u( l+ D/ D7 B
  2 N2 G$ V) J0 W9 V7 {0 B5 o: r
  接手过这个混乱不堪的烂摊子的楚国新任老板,是楚声王的儿子楚悼王芈疑,战国时代楚国最伟大的君主。* x1 N* `8 b9 m" |' v7 b2 J" [
  4 U! r" ?0 E3 L9 t6 i
  当时的天下,列国争相变法图强,只有病怏怏的大楚,还拖着疲惫的步伐,停滞不前,而处处被人欺负。" O, [6 L$ ^" w/ j; l
  6 }# w* A; r. L. h- s% X3 f
  楚悼王二年(前400年),三晋伐楚,至乘丘(今山东巨野西南)乃还。至十一年(前391年),三晋又连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榆关。其后魏又夺楚襄陵(今河南睢县)。这一带春秋时原属郑、宋二国,是当时晋、楚争夺的焦点。襄陵的失守,标志着楚国在中原伸出去的魔爪被彻底砍断,其对中原诸国,再无还手之力。
* \" \6 H" p# w( E3 n3 f; C5 q! ~  
( m6 Z( }: o8 S# H  在这种情况下,楚国再不变法,不出数十年,必亡。" h9 @, k5 F" E" Z
  : y3 b& a3 ?0 E5 M: g0 o2 f
  所以当西河战神吴起驾临楚国,楚悼王就像打了一根强心针一般,开心的一蹦三尺高。6 S+ t* ?) z8 f# B$ d: h3 W9 H5 e4 i% l
  
& E/ Y) E- C& H- M, v  于是悼王先任吴起为宛(今河南南阳市)守,宛地是楚对付三晋的前沿阵地,其作用类似西河于之魏秦,是楚悼王的命根子。& D* f$ e9 h# O; k
  . g  v; b& N" J4 L- k7 k0 j- h
  吴起守宛地一年,属于下放锻炼性质,先实习一下,摸清楚国的现状,为接下来的变法作准备。2 [1 \+ |5 \! s# U6 M, }! o
  
  `! L( M' h8 _' R  一年之后,楚悼王晋升吴起为今尹,正式主持变法。
; J: Q$ C# A% O( d" N* J  
! N7 ?4 c: h1 z" r* p1 s+ N) l. t* }  吴起在魏西河辛辛苦苦二十八年没有升官,他在楚国一年,就坐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令尹高位,可见悼王用人不拘一格,强上魏武侯父子百倍。% t2 v4 t  d+ c9 e! D
  ! _* w4 k, V. u; ~; `
  楚悼王对吴起的信任是空前的,他让吴起放手去干,不要顾任何人的面子。2 J( k. @( r1 _6 O; a3 J1 @
  8 j2 s1 x0 k! K% E* J$ ^
  而要掌舵这个庞大古老、内部已腐烂不堪的超级航空母舰,还要将它从烂泥坑中拔出,调整正确的航向,驶向成功的彼岸,可并非一件易事。吴起手中的筹码,只有楚悼王的信任,然而这个信任的期限到底能有几年,谁也说不准,他从前所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随时有可能重演,然而吴起并没有一丁点儿退缩,而是勇敢的逆风而上,大刀阔斧,斩断一切退路,一往无前!
% y+ J$ R, s) f! Q4 s" u2 u7 }  3 [  H, ]" s  W) n, o% _  N4 M
  因为这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因为他全身上下,从头脑、肌肉到骨骼,都是为政治、军事斗争而生。吴起这个人,真是一个天大的怪胎,一个充满了叛逆和革命色彩而永远不能为世人所认同的大怪胎。他宁愿轰轰烈烈的死,而不愿稍作一丁点儿妥协。* f% l+ p/ X2 k; g6 j% w9 X
  
3 F0 F& c3 o0 ]) O  因此,吴起对楚国的变法,是一场扎扎实实彻彻底底空前绝后的大变革,魏国的李悝变法,跟它比起来,简直就是一个温柔的小姑娘。这种变法与其说是变法,不如说是革命。' i3 P& h' H  |" _8 \2 c
  
% U2 ~8 I) ~7 s: [  他要革的,就是楚国那些大贵族的命。楚国弱后的症结所在,就在于楚昭王复国之后,为了收拾人心所实施的“封君制”,这与当年晋文公复国后所实施的“六卿制”如出一辙。9 w/ m: U5 D1 A2 s
  
8 |  l- E3 W8 f  封君制的特点,一是封地赐田,二是被封的贵族大吏,又给予以“君”的爵号,世袭罔替。这种制度比晋国的六卿制更可怕,因为六卿只是六个,而楚国推恩极滥,封君之众,如过江之鲫。这些个世袭大家族,掌握了楚国大量的经济特权与政治特权,上威胁君权,下盘剥百姓,如同一群疯狂的白蚁,在步步蚕食着楚国肌体的同时,越养越肥,越养越笨。
$ C2 S/ C+ a$ t% l! e8 b1 z, U7 M! C8 Z. R) M
  吴起要做的,就是举起变法这把锋利屠刀,朝这些该死的蛀虫们一刀砍下去!
6 d3 P8 V3 b9 v  8 _; a( x4 f8 Z, y1 O; e
  所以,对于大批的政治垃圾——只会吃饭拉屎不做事和贪污腐败的官员,以及花花公子型的贵族——吴起削他们的爵禄,免他们的职务,将他们统统逐出政府;对于那些有才干有功劳的人员,吴起提高他们的爵禄,提升他们的官职;而把节省下来的政府经费全部用到楚国的常备军,“练选之士”上。养兵,可比养蛀虫划算。* l- M9 E. t/ W3 b+ n# d: S
  
+ }+ i2 G3 \4 E$ ~9 ]5 i# b* m5 X  然而,对于那些被升了官封了爵的政治新人,谁也难保他们的后代不会腐败堕落。所以吴起又想了个釜底抽薪的狠招,那就是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吴起规定,所有贵族的封地和爵位,有效期只有三代,三代之后,土地收归国有,爵位也不算数,一切成空,从头再来。  N- P( s/ g+ `+ \
  " O8 F5 k9 u3 W( p0 D
  我猜,我们常讲的“富不过三代”这个俗语,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t5 t# e1 @; G; h" V1 q
  7 O; K0 ?2 |# P6 ~, P
  这些招看起来已经够狠了吧,然而吴起还不罢休,他要接着整,整死他们。
/ X2 ]) |2 @! S" ^/ r  # o. u! Y8 k" e* s( G( K
  吴起对楚悼王说:“楚国什么最多,地。楚国什么最缺,民。你现在把本来就很少的民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而让南方大片的土地没人管,这是不对的。”
' D" t- E: H- j( |% O/ [& d# G0 N  
5 E6 m, l8 i: w# Y0 p. \  好一个狠招,好一条妙计,如此一来,吴起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彻底扒光了蛀虫们的特权,另一方面还改变了楚国人口集中在地少人多地区的局面,且有助于对荒蛮的边境地区的开发,促进楚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谓一石三鸟。. [- h) ~- M4 K: |/ ?" c
  0 m. s9 W6 Z# L- R) k1 M
  于是悼王说:“好,那你就把民迁到寥无人烟的蛮荒之地去吧,我支持你!”  O) w( l% D5 K& u  h7 n
  
! B" I2 C7 B" U# C# k' x4 Q  吴起要的就是这句话,于是他一声令下,所有蛀虫们统统跑去开发大南部,以免留在这里捣乱。1 V" A( u  T* l4 g. n' z
  
, I2 q2 b. v5 \. {( H1 f  这下子可苦了那些养尊处优惯了的大老爷们了,从此发配边疆,开荒种地,花花世界,再与他们无关。$ n, S' W  d; t* W" P* R5 T1 R8 ?" f
  
* `0 h" Q4 X2 Z% d  他们恨哪,这个不奔母丧杀妻求将冷血无情的卫国佬,这个满脸高傲不知通融不识时务的老顽固,这个没有爱情没有亲情没有朋友的大变态,我咒你出门被车撞死,吃饭被饭噎死,喝汤被汤呛死,洗澡被水淹死,走路掉进坑里摔死,所有亲人不得好死——!!
( u) ~: Z, b8 Y$ o. }  5 |% x3 {/ \) k% V" r
  看来,这次同吴起在鲁国魏国的情况不同,吴起的变法已经触动到了楚国旧贵族的根本利益了,他们心心念念,可不只是要赶走吴起而已,他们要的是吴起的命,他们要吴起死无葬身之地!6 I' F* J) t- b8 F
  % Q2 T+ U% S! a' k5 D9 ]3 O3 Z
  有人要说了,哎呀,吴起太不知变通了,他不会慢点来吗,何必要得罪那么多人,自寻死路呢?作为一个好领导,应该化解矛盾,团结同僚,始终把创建和谐社会放在第一位才对。政治的第一要务,乃是稳定二字。0 d2 c- o- ~1 C, _: x
  
. g! m( e. z9 N* P( \- D  我要说,你们的想法太天真了,吴起不是不会变通,而是不能变通,他已经是个六十岁的老人家了,慢慢来,说的轻巧,历史可不会给他那么多的时间!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20: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11.短命的变法2- y1 f; Q1 q3 l* v$ i. W
  
7 h8 ?3 r2 M1 |: |$ R# T: ]  ; y, k: R1 I$ k# c9 a! ?
  很多人想他死,这一点吴起也明白,然而他不在乎,一点儿也不在乎。作为一个无所畏惧的革命者,他的理想已经实现了一半,剩下的另一半,他只希望对自己无比信任的楚悼王能够平平安安长命百岁,让他能够将革命进行到底,之后,他的荣誉甚或小命都将不值一提,骂就骂吧,死就死吧,千秋之后,世人自有评断。* ]/ h. i  i4 E) m
  / u- ^) h/ v# U% Q. n5 O9 x9 a$ L6 E# p
  于是吴起继续着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在政治上,他杜绝权门请托之风,廓清吏治,要求官吏公私分明,言行端正,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外交上,他杜绝一切合纵游说之士,坚定地实施远交近攻的连横政策,即联合齐秦,死命的揍对自己最具威胁的三晋。' m6 V5 l- i' Y: ^4 u7 b
  : t. S2 m6 F) S; Y4 y, G5 w7 w& O; t$ t
  吴起在楚国一系列的变法收效快的惊人,不到一年,楚国国库充盈,兵强马壮,大有雄视天下之势。之后,吴起统率楚军,向南征服百越,进而攻占洞庭、苍梧,使楚国的南疆,直拓至今天的广西一带;然后,吴起转而向北,肃清北疆陈蔡的残余势力,兵锋直抵三晋面额,虎视眈眈,就等着冲上去狠咬一口。
( B$ @7 e. ]) v" \3 z    e& G4 V) O5 h" X* a
  恰好这个时候,当年魏文候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三晋联盟突然在一夜之间瓦解了,这让吴起这只猛虎终于有了个破笼而出、一吐心中恶气的机会。
+ ]! |0 G6 o( n0 S' i+ |" N4 C  
' g& }  R5 f: N2 t  大家或许还记得,当年,魏文侯在赵国的腹心安插了一根钉子中山国,这根钉子插的赵国十分难受,然而当时吴起在魏,赵国不敢异动。如今文侯已死,吴起已逃,中山也摆脱了魏国的控制独立了,如此,赵国不再有何忌惮,而想对魏国下手。7 ?" x5 d7 N( x9 I$ ^
  
4 ]: o( u2 A2 P$ I" ^/ z  于是,赵国开始了试探性的进攻,当然,它还不敢直接进攻魏国,而选魏的小弟卫国下手。( M! F7 v- ^0 z, F" P% y7 Y0 v
  ( [$ K( ?0 t' U; B2 L
  卫国是个小国家,然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齐魏赵争雄的缓冲区,谁得到它等于抢到先手,便宜赚大了。赵国于是先下手为强,迅速抢占刚平,筑城四面包围卫都濮阳。9 p$ f. {/ B) @
  
& I2 |& S& s2 ?/ Z6 w9 V: W  这样一来魏国当然不干,马上齐国联手救卫,很快夺回刚平,接着一路向北,直逼赵国南部重镇旧都中牟。赵国大窘,只得向从前的敌人楚国求救。
! d) x  n' z8 Q) A. w  - U* g5 c: n3 ]- v# x0 c
  俗话说的好,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三晋联盟破裂,正是楚所乐见,于是吴起从南呼应赵国,迅速出兵,攻打魏国。双方在州西大战一场,魏军大败,楚军一路竟攻到魏都大梁城门附近,饮马黄河,方才回转。
1 B9 `' s# ~5 T/ d9 O+ B  
0 X- f0 i) }1 q. `  楚自从南霸天楚庄王问鼎中原以来,数百年未曾兵抵黄河,而这个惊世壮举,竟被吴起如此轻松达成。不知楚庄王和魏文侯若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Z/ ^. V& Y/ m  D
  8 ]! K. y9 r# ]! x% U! B% s
  与此同时,赵国也趁机攻占魏河北之地,大出了一口恶气。
) X5 u/ C1 j8 n5 ?0 _* r/ a+ k  
$ s4 I4 i: C3 \9 d- m  这一战的意义非同小可,从此,三晋联盟正式宣告破裂,楚赵同盟形成,有了赵国这一支钳制三晋的力量,楚可数十年高枕无忧矣。
1 [2 q' a2 j: `8 y2 Z: {% p: J  5 E5 R- P/ ]( c+ M# x) J
  另外,三晋联盟的破裂,对整个战国局势的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三晋不再共同进退,反而连年爆发内讧,这就意味着齐秦可以从容坐大,到了战国中期以后,天下就变成了西秦东齐的天下。! v* B/ h2 x" O# L0 K5 o! }
  
/ Y# i6 g  O7 B' }, u  大家或许会奇怪了,三晋联盟破裂受益最大的应该是楚国啊,怎么又变成了西秦东齐的天下?
' k# {' K, H) Y1 D" P/ ?& F. b  
' B" |& |; O  L& T+ |9 p  原来,楚国的吴起变法竟在其最巅峰的时候,突然之间,全面崩溃。这一本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彻底的历史性变革,竟然坚持了不到两年,就夭折了!!
1 C2 q, u, u0 |- S  
* S% N- l. f" l, M" O, A, |# W  所以楚国终究没有变强,旧贵族旧势力在变法中虽然受到沉重的打击,但变法时间毕竟不长,其成果并未完全巩固下来,没过多久,又恢复了故态,一路下坡,直至灭亡。( V0 m/ k, I, p. s7 C5 F; S
  ( }  B# e6 M3 s1 \( X0 Y
  吴起变法的失败,是中国保守势力的复辟、革新势力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倒退。由于中国人固有的保守思想,所有革新与变法都是注定无法坚持到底的,一般能坚持上十年,就算是成功了。所谓“楚不用吴起而削弱,秦行商君而富强”(《韩非子·问田》),秦国的商鞅虽然最后也失败了,然而他的变法坚持了二十二年,所以最后还是稳固下来,得使秦国一统六合。很可惜,吴起的变法虽然彻底,却只坚持了一年多,否则战国时代的中国,恐不必等到秦国来一统。然不幸中的大幸,吴起之法,最终成功的影响了商鞅,让秦国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20: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最奸诈的死亡
2 f! D8 ?, e. \5 T  
: H1 ^0 p) A; o  
$ W8 B, ?  e9 T! C. k  有时候,人生的高潮常常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到来,而又以另一种更出人意料的方式结束。吴起方触摸到其事业的天花板,竟然就失去重心,头下脚上的倒载下来,跌的粉身碎骨。
. s, w9 G) \5 ?2 y+ U: {5 t2 Q  $ h% M' D3 \$ W
  一切的一切,就在于的他的重心并不稳固,当无比信任他的楚悼王一死,他的政治生命自然也将无可挽回的宣告终结。! z; P# J4 g( y" L1 M
  
. ]" v# j- S; L  e. q* ?" _  楚悼王当真死了,还没来得及享受片刻成功的喜悦,就暴毙了。- z$ \) C3 S7 T; ^1 u8 l
  1 h" E! ~$ J; j1 }' |. i
  唉,死的真不是时候!4 T. [. m3 T, ?1 g- Q9 u- C; u0 q
  
, V( k5 o' z8 I0 R) i  此时此刻,楚国的上空弥漫的不是悲哀的愁云,而是仇恨的飓风,以阳城君和屈宜臼为首的保守派旧贵族以奔丧为名冲进楚都,声称要取走那个害他们不能享福的wenshen,吴起的小命。8 a! B6 U; {- f& E) P" l3 H
  ! b1 v: s# z8 `6 K( q! l
  据郭沫若先生分析,这些保守派旧贵族们应该属于儒家与法家的大敌人墨家,而墨家的思想,在百家之中其实是最墨守陈规的。
! B4 A  J- D0 l4 ^$ P, ^$ M/ z, e  
' I0 X; \5 |8 \7 Q$ r4 s  所以这些墨家们对于自己的行为,自有他们的奇怪逻辑——吴起道德低下,好用凶器,这是为君所不齿的行为,是大逆不道!" A, j' t7 {+ @" g6 P, M2 ?. {6 _
  4 y5 t0 q4 s  q
  然而事实上,他们这么做,并非为了口中的公义,而是为了内心的私利。他们宁愿国家衰亡,也不愿自己的既得利益丧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可以编出一万个杀死吴起的理由。
- [" v% ]7 L0 t" n- {7 M8 X6 T! ^  ; z3 a8 U8 A$ j) R
  7 H0 V% {& f! G5 C* c# W$ K
  
8 J) ~9 o9 v, }  o6 b8 J/ r: O- N  吴起当然明白,自己在楚国是众矢之的,没有悼王这把巨大的保护伞,众矢穿身的那一天只是迟早问题。
9 ]4 q* m, |% B( Y+ P" @& K  
2 d& V7 w4 n- j  n/ Z: E1 f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何况这颗大木,挡住了无数小草的阳光。
% c5 Y0 Q+ _( c5 a" q) M% @; ^  ; N7 Q6 o# y$ P% k
  那么吴起该怎么办,继续喊着“此处不留爷”的口号潇洒离去吗?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5 M* |: z. C! v' v' f4 G
  
$ g5 z* ?0 k5 `, I  然而,吴起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累了,他一生三起三落,六十岁的老人,历经沧桑,他还能去哪里重新爬起来,继续奋斗呢?/ l# m. w. E: R# X
  
7 r1 N0 _+ J# Z9 O3 O7 }  ——齐国、秦国、三晋?别说笑了,他们巴不得我死。死就死吧,也没啥大不了的,我这一生,该做的都做了,该得的都得了,努力了,尽力了,一切都没有遗憾了!
6 V& f" Y( p* H  
$ t% A2 L, W0 y! F# O  C5 Z( H- v  可是,他真的没有遗憾吗?其实,他好恨,上天没有多给他十年,不,只要五年就够!只要再给他五年的时间,他就能让这个古老而庞大的楚国重焕生机,将六雄尽数踏在脚底,一统天下,也未必就是梦想。
7 }( q  ]6 T- e! x2 E  
* u, A9 G* o$ x8 Y  ——所以那好吧,我吴起一生杀人无数,这次就让你们杀了又何妨,然而,阳城君、屈宜臼,你们这些寄生虫等着瞧,我会让你们为你们的错误付出代价!
! ~) N, s) J; g0 h% j% H( T% ]  ) Y; v6 u/ B6 x0 {& J3 |* D0 b
  巨变如期而至,这一天,无数寄生虫们冲进城来,睁着血红的大眼,流窜在郢都的大街小巷,四处追杀吴起。+ ]% K0 [& h0 _
  
; Q# A) d' a7 A  “冲啊,杀啊,砍死他!砍死他!”, a$ E1 e8 Y' d, Q
  $ k9 Y5 W& j2 j, W; Y1 P2 G
  吴起架着车在长街上狂奔,带着不屑的冷笑,头也不回。# R% j& A6 a* Y% |0 O1 ~
  4 O% m5 [: H5 M
  ——哼,我要让你们这些无知的蠢货看看,什么叫做真正的用兵之道。
8 y# T  A* Z# Q9 {- v% Y  1 q" x$ U: _3 a9 h9 v
  此时此刻,吴起赫然发现,自己并没有老,在他的心中,永远燃烧着无法泯灭的斗志!!1 r/ n1 p. U0 _; T  b# m

" a$ }; W4 k; w  吴起冲进了楚悼王的灵堂,跳下车,猛一转身,冷眼注视着面前这群狂徒。
1 R; ^, H# e' Z% n  
# a9 T- ~* c& E- r- a* A  那种眼神,冷如冰,利如刃,仿似地狱的阴风,死神的凝视。& F5 F/ X- A. t% J( i
  
& R7 H: t3 U  T3 r9 z: s  所有人都害怕得停住脚步,向后退,满脸恐惧,噤若寒蝉。" _; ^9 j# z/ L& F8 f" J6 e" r, n
  ; M% l! E: `0 b# l. F  R( j
  这个人,就是这个人,即使他年过花甲手无寸铁,身上仍有着一股难以撼动的可怕气场,因为他不是别人,他是西河的郡守、他是大楚的令尹、他是不败的名将,他就是傲视群雄震怖天下的——战神吴起。: a7 b- f! t. E. o$ S% n4 z
  9 a9 ~  G8 M: l2 i0 L& g
  阳成君率先回过神来,他摸了摸尿湿的裤子,歇斯底里的嘶吼:“不要怕,放箭,射死他!”# I/ @2 u# `  P2 R
    ?  @% m; j6 J( s; X% p! r
  上百支箭,疯狂的射向吴起,吴起顿时被射成了刺猬。
$ c1 m( _0 J& V& e: A1 L! V  
. l: O0 B8 `4 O3 {; D: a! U  然而,吴起并没有倒下,他带着满身的箭伤,飞身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纵声狂笑。/ f7 }# x1 ~( {  o
  
" O* v5 I( f+ b. U9 D  ——哈哈哈哈哈,射的好,射的好!!% X3 c: G# A4 c; }* c: f$ Z
  
3 k) k! Y8 W& U, N: r  阳成君大急,强压住不断发抖的双手,大喊:“接着射,接着射,他还没死!”
4 d9 l! |! H" O& ~( z5 c! F  
7 S; P8 \  j0 d5 O- C$ ^8 B  无数之箭,穿过楚悼王的尸体,其中一支,正射在吴起的面颊,那是致命的一箭。7 K; p+ O, v! P- u" D. _% ^/ B
  $ h' p. l7 L% b, Q4 Z  r+ M
  吴起停住笑声,一把拔出脸上的利箭,插在楚悼王的胸口,用尽最后的力气,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一字一句,仿似恶鬼的怒号:5 c+ ?! H, |, {! D$ J
  
) @& f0 ^: U* E# i- }* N& ^  敢以兵器触王尸者,夷族!——
2 D4 T3 w1 i7 p  4 m  o, ?9 Y& E7 I$ g, h
  
6 T1 R4 z$ S! Y  5 X1 Z# u5 x! D: O$ j
  9 R* ~( F9 u9 l: I3 {8 K9 `
  吴起终于死了,满身的鲜血,流淌在楚悼王的尸身上,一个诡谲的冷笑,静止在他苍老的面庞。+ ]  Y6 H1 {( p- i# v  Q2 g
  ( s- w% \0 L  p) u" E# j
  这时候,贵族们才醒悟到自己中计了——这个狡猾的老狐狸,死到临头居然想到利用一具尸体来为自己报仇,太奸诈太可恶了!他们狂怒的冲上去,将插满利箭的吴起尸身拖出门外,五马分尸!!
- l8 f, h" j; m- j1 n5 w  
) A" l. l% C* y- P9 z$ `  然而,一生纵横天下未尝一败的吴起怎么会那么轻易地死去呢?一个伟大的战神,应该是无敌的,就算死,也要与他的敌人同归于尽;就算死,也要为变法尽最后一份力,这些寄生虫没了,即使他的法最终被废,楚国的富强还能坚持上一阵子。
4 c" \5 L6 d6 L; V2 j  2 J$ v7 z& z) Z0 {7 Z5 u
  果然,悼王的儿子楚肃王芈臧继位后,按照楚国严苛的法章“丽兵于王尸者,夷三族”,挨个追查当初参与箭射“楚悼王”尸体的叛逆者们,得七十余家,全部满门抄斩。他们选择与天下第一战神为敌,果真是不智,最后落得如此下场,也是咎由自取。
9 {' v- @9 ]7 ^6 c3 G# Q  
1 S* ]) t. _. Y$ A3 _; ~  x  吴起果然是个不败的战神,在为他的人生划上句号的同时,也用无敌的谋略给自己画上巨大的感叹号!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20: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12.论吴起& |; g+ D+ Y1 p0 N/ f+ N8 l
  
- j9 N* @  b6 G- [4 O0 b3 n. n# ?    ~7 V+ B8 \/ S  J
  接着上面的话头,一个伟大的人物,往往拥有伟大的死亡。这句话在吴起那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7 \. X0 Q! y! v2 l6 r2 ]7 G8 [
  
7 m' a# |- C% y9 f; [  你想想,有七十余家大贵族给他陪葬,又被万箭穿身五马分尸,这样的死亡,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中国历史上超过吴起的名将肯定是有的,然而在这一方面,恐怕谁也比不过他。
" W, |) a" w- E$ |  
! }  y4 m2 B/ b0 q6 x  归结吴起的一生,就是不断奋斗与抗争的一生。与权威抗争,与世俗抗争,与常规抗争,与旧法抗争,他天生就是一个叛逆者与破坏者,他叛逆于一切看似合理的常规,破坏于一切陈腐不堪的旧法,在他的眼里,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宁愿放弃那张高尚的通行证,去选择一篇卑鄙的墓志铭。
/ t4 |/ ~" o# M/ m6 H  : g- Y; c  ~  y7 K9 g. c
  对此,他无怨无悔。- D/ v' G. P+ h
  
" J7 _0 _8 i2 k. g; b* }3 \  因为,他表面上是个儒家,内心却是彻彻底底的一个法家,法家注定孤独。
  Y2 L0 y) c; F3 }3 n( V% C5 u8 t  
% x  F7 {" I" Q, h1 j/ K6 P3 K9 x  因为,虽然天下人都明白中国的法家的确有益世道,但是它却选择在天下礼崩乐坏整个社会需要团结与凝固的时候展开,因此不免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坏的印象,而吴起就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
% @1 d2 S& m; `; v- m/ v* n  
3 Y  n3 {! F$ N6 R  l. I6 e. C  于是,吴起被塑造成了一个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的丑恶小人,用儒家的说法就是,不仁。
" Y" K! f) X$ E7 p# G  
" R5 c. d6 }1 K4 k. M+ b  然而吴起真的不仁吗?
- p' D. V( ?8 Y' n0 l" i  
- Y1 u7 c! i0 f4 E  B! |; M& w+ V  中国人常言“志士仁人”,真正的仁人,必要有“志”,如若无“志”,其“仁”不过是“小仁”,或言“匹夫之仁”。7 c1 C5 Z- K* q
  
$ X5 v1 L" q2 T! A  所以,我说吴起伟大,就在于他的“仁”,乃是有“志”之“仁”。吴起拥有的,乃是“天下之志”、“天下之仁”,而非“匹夫之仁”。1 l0 j  y0 Y$ ]0 y, h& W: f! I
  + B/ x; v$ H! Y1 j+ f7 t( }8 }; J
  换句话说,吴起拥有的乃是“天下之爱”,而非“匹夫之爱”。他的爱乃是对天下之爱,而非对某个人的爱,他或许不爱妻子,甚或不爱自己,但他爱天下,爱苍生,他用事实证明,儒家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是错误的,为了“治国平天下”,“齐家” 有时不得不被放弃。
+ l2 K2 F4 B% _! V    v& f3 |; d* \+ _9 A
  这,就是基督所谓的“大爱”。
, }) h. V- d4 G+ d) S0 E: ~  
0 l/ ]$ O9 \* w! B: z+ M/ G$ _5 K8 |  总之,吴起的确是中国历史无法磨灭的一个天才人物,他不但仗打的好,学问做的好,治国也是一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那种一往无前敢于挑战一切固有樊篱的独特气质,这在古今名将里面也算得上是绝无仅有。他以自己的鲜血献祭对政治信念的追求,永不停息地努力去探索并创造一个全新的时代。他以自己的一生证明了旧的东西是可以丢弃的,新的活法是存在的、可以获得的。这,就是吴起的真正伟大之处。
* N7 e0 r9 t, }# @  
  e" ^- ]! ]- L" }  有人或许会反驳我,吴起并没有那么伟大,他爱的其实只是名利。那我要问你,吴起的名在哪里?利在哪里?
7 I& ?3 Q: R/ U4 I5 D/ |  % T0 U4 v3 C+ D! T3 h% c  A
  如果他爱名,为何他最终获得的确是“恶名”,我想任何人都不想要这样的“名”吧!
$ U/ G8 Q- G' z5 ~4 i( i! W  
7 o" N/ }$ D4 a( S  如果他爱名,他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掌握兵权,又战无不胜,又极得士心,他大可以“黄袍加身”,起兵造反,如此“国君”之名,岂非比“卿相”之名要大的多?- p3 u7 m  C2 G! u+ G
  
# }$ B) j! Y) v& n  如果他爱利,他为何要和士兵们一起吃苦,这样的“利”未免也太得不偿失了吧!% Y) f! X4 ]5 u; l  I# a: F; `
  2 I/ y9 G8 A( x! k+ T
  如果他爱利,他大可以在变法过程中大捞一笔,接受旧贵族们的贿赂,而不去剥夺他们的既得利益,如此之“利”,岂非比他那点“死工资”要多的多?! o7 r% S- o: E8 y3 B5 t
  & h; k# Y. Z& W
  抛却了吴起的“爱名利”说,最后他们能说的,无非也只有一句吴起“杀妻求将”了,然而这个故事很有可能是儒家对法家的诬蔑,可信度实在有限,圣如孔子,不都有“杀正考父”的谤言传世吗?
9 J7 R" D# ]# E: J) |* p, e3 o  
  Z, E3 k$ h: F# P6 R2 M  所以那些穷追着吴起道德品质问题不放的人,思想其实非常肤浅,他们属于纯粹的腐儒,最喜欢用道德二字居高临下来看人,却不知自己比别人矮上不知多少。
# Z8 R" x. o; d& q6 S$ j7 i9 C  
. t* ?6 M2 ^8 N- Y2 Z6 j3 n, x  这样的人,居然也包括太史公司马迁在内,这真是中国史家的悲哀。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 18: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一代雄主还是新好男人——骑兵祖师赵武灵王& j# Y2 u; y" T& |
  ! Y; P- C! I$ q% J/ i& v3 b& J2 Q
  
, O6 h1 I$ n! T7 n* _% \% _  档案
8 @$ |8 s9 S- f" I  姓名:赵雍
' \; {$ ?% ~' x" l. X- }1 x6 D  国籍:赵5 l: i9 E6 w. u+ _1 W2 K6 c& V8 J
  座驾:赵三宝之一代马(另外二宝是胡犬和昆山之玉)
1 f; `+ L) d5 B0 x4 N  武器:驽
3 I* E# h: m1 U2 N  C  历史评价:新好男人,骑兵祖师,孤胆侠客8 \( {( S2 u0 |4 R4 B6 {8 ~' R2 }9 E
  经典之战:收三胡,灭中山; A2 }9 z+ O$ j/ |4 y" l" s/ e
  爱好:骑马,做梦,泡妞,喝酒,探险,旅游,登高) y6 l8 V& S) p5 b5 Z( ?$ G
  特长:军事,外交,雄辩. F$ B8 _+ B6 n3 K
  性格:痴情,善变,胆子大2 o5 h3 l" o5 Y
  智商:中等偏上
3 w/ [1 r5 @( _5 I  必杀技:合纵连横,胡服骑射1 n8 {, v' U) |5 m% x
  缺点:痴情- A7 ]& R. M# j0 ]
  最爱的女人:吴娃
2 D7 w, i( U+ g1 d# g  最讨厌的人:公子成: V4 b" C7 P" ?! G* a7 o
  座右铭:人生要不断突破自己,原地踏步就是退步9 C8 f" Q0 l+ S
  死亡方式:活活饿死( Z0 D7 }9 M0 \" b/ J
  # b3 l* M! B) X1 R$ j
  1 H1 ]' x# e6 p* @1 R
  简历
2 H2 j8 o" h; _  约公元前341出生~公元前325年:在赵国为公子% o, M. c) r% [2 s: c
  公元前326~公元前299年:在赵国为王
- r5 F0 P$ m! d* K  公元前299年~公元前295年死亡:在赵国为主父(太上皇)
2 m; _9 Z0 _9 V& h: d, P: q  ) M' [& t$ @; N8 i8 ~' w; |& v
  ' ]) u: l1 \9 C7 o; X9 \  U
  
9 ]; c( W5 R+ A) m" _% f5 K+ ]  赵武灵王这个人,有点像春秋时候的齐桓公,风流倜傥,英气逼人,慷慨好侠;少年多舛,中期强横,晚节不保。
* Y$ p1 Y; w) p  * X) Y0 \& P8 O. a' y$ k
  所以他的谥号叫“武灵”,威强澼德的“武”,乱而不损的“灵”。5 o  i5 E$ c" t/ j) Q  x* e' m
  5 I+ G: S4 D. T  @" K! H, U
  与前面三位名将一样,赵武灵王也是个有理想的有抱负的历史人物,最终也都被自己的理想所葬送。2 b& a# u8 g8 E8 r
  6 `2 z" Z* F6 I* s* q$ G- ]; t# p
  然而与前面三位名将不同的是,赵武灵王不是一个光知道追求事业的工作狂,他懂得享受人生,他爱生活,也爱老婆爱孩子,所以他最终在家庭与事业的矛盾中左右为难,为难至死。* G1 M9 Z9 H& n$ ?2 _
  ' ?+ S5 t/ ~: {
  武灵王的悲剧,是典型的新好男人的悲剧,如果能把他和吴起两个人的性格中和一下,那么他的成就绝对不止于此。
7 [! J5 k* A5 n- g2 g( i; w; T  
' L# L" U: R# E9 I  还是那句话,不说了,大家慢慢看下去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 18: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1.少年初立" H+ h3 F8 o' }& _# S
  
: E" J: d4 m* U* F- V  
6 t5 \" j% F" Q, W/ ]+ v* Y' o  W  赵武灵王出生的年代,正是战国最乱的时代。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一跃成为战国首强;齐国经过邹忌变法,一跃成为战国次强;老牌强国魏国由于没了吴起,西河之地被秦国所夺,又在马陵之战被齐国一盾痛扁,如今已经是日薄西山;另外一个南霸天楚国经过吴起变法,在宣威之世强盛了一阵子,然而由于变法不长故态复萌,到了楚怀王的时候开始一日不如一日,外交政策又接连失败,使得巴蜀汉中全部沦为秦国之手,从此再无染指中原之力。
5 l- I( P6 o' c! ]9 ?$ M! _  9 o3 o$ _# U/ ?. p* C4 u* I
  赵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北边儿有日益猖獗的少数民族三胡(指林胡、楼烦、东胡三支北狄部落)以及新崛起的强国燕,西边儿有战国老大强秦,东边儿有战国老二强齐,只有南边儿是日益衰弱没啥威胁的魏国,似乎可以有点便宜可以占。
3 p/ ?# R- |7 w3 S8 t  , H6 e7 a& J& \% B/ W/ ~# J
  然而这个便宜也不好占,因为在赵国心口有一颗大钉子,埋了好久的大钉子。
  r4 p, `, U, ]8 \8 R5 r) M  
& b  @2 n- I- @" D0 c: R8 Y  这棵大钉子就是白狄鲜虞族所建立的中山国。这家伙,如芒刺一般杀入赵国心脏,仅东北角与燕国相交,其余领土与赵国犬牙交错,从而使赵裂为以农耕文明重镇邯郸为中心和游牧文明重镇代郡为中心的两大块,如梗在喉,实在令赵国非常难受,想干啥都不行。  }* Y7 B& V: j$ P+ A# Q( `
  
4 K0 n- A5 b( J: Q4 y6 d  n5 C  这个中山国不属于七雄之列,然而却比七雄还麻烦,它原先曾被魏文侯灭过,魏国衰弱了以后又复国了,不但复国,还称王了。, [) O9 p# M6 g/ o
  , v+ U4 e( z. e! h) |4 w- C
  哇赛,好大的胆子,四面包着它的堂堂大赵都不敢称王,小小一个中山居然敢称王?
# c& N) Z/ S0 N& W( S9 w! L$ z  
$ j5 d4 G/ \  M1 E3 z; q# J" U  这没啥,因为人家有靠山,那就是齐国和燕国。
# x9 ]' t& |4 O' z% \8 ?  5 ]1 D/ D) R. ^. F( p9 z
  齐燕赵这三个国家也有点三晋的意思,表面上一团和气,其实经常互殴,齐燕两个为了在互殴当中占取上风,最好的办法就是保住中山,以牵制赵国。. E( Y/ N0 O( y0 ~
  # s; y. f( I6 ^( O3 I2 Y; _2 G
  正因为如此,战国这场好戏都唱了过半,赵国还是徒奈中山,窝囊又憋屈。6 M) A: P) n& G0 f  \
  
' d' ~0 j6 [* F7 Y/ |, D6 a  而就在这个憋屈到了极点的时候,赵国国君赵肃侯突然去世,他的小儿子赵武灵王赵雍小伙子即位了,当时他才十六岁,接过老爹的烂摊子,一脸茫然。/ Q3 k4 C5 u, w9 L" p  R, s
  
4 x3 l( `( U' N  M1 M+ y  这一下可不得了,列强的盯着粉嫩嫩的赵小伙儿,口水滴滴答答都快流成河了。
" a+ ~# Z7 x4 H. w% ^  
5 a1 P& \, E) F5 C$ g  魏、楚、秦、燕、齐五大巨头于是不约而同前来看望赵小伙儿,安慰他少年丧父的幼小心灵。
! I" P  x) F5 M. Q2 U, q! C& V  2 \: N" T: \' O% [  V5 p) X
  不过,叔叔伯伯来看小侄子,怎能空手而来,他们各带了一万精兵,满脸和气,心怀不轨。( n6 S; ]3 x7 A* T& y+ k+ p
  + g8 ^9 R6 W* U! o# L  V: F/ ]
  “贤侄啊,人死不能复生,你就不要在伤心啦。如果你真得无法承受的话,不如把国家交给我们这些大伯们来处理,偶们会好好对你的。”: I& f7 i/ P% g- @% X" i
  ( S. L7 t0 {  q
  原来,这群人并没有那么好心,其实这一切都是那个已经落魄的魏惠王的阴谋,目的就是趁火打劫,捏一捏可爱的软柿子。(这个魏惠王,算是赵国的老交情了,当年魏国还算厉害的时候,他曾攻下并占领了赵都邯郸长达三年之久,后来若不是齐国孙膑帮忙,赵国就死定了。)0 K  B3 L( \/ @
  
4 w. _# V2 }9 C" g5 T; }+ O  对于里面的这些猫腻,赵武灵王当然洞若观火,所以他虽然口头上连连称谢,心里却把这 “五大色狼”骂了不止几万遍。; ^( C: e+ o9 B8 [$ R
  " p$ u+ i" _' M9 z5 i
  然而,面对这些趁火打劫的巨头们,光在心里骂是没用的,武灵王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虽小,却一点儿不好惹,惹毛有危险。
6 f% g6 v$ G7 K7 v7 F  6 }& N& O0 ^5 ^! p/ t8 ~: n
  于是,在年轻的赵武灵王与托孤重臣肥义(此人乃白狄之肥族人的后裔,对游牧民族的情况十分了解)的领导下,一场针锋相对,鱼死网破的赵国救难行动展开了。/ o; P3 g- N5 F
  
$ U9 X9 @7 A" J$ v* e4 m$ h  赵武灵王命令,赵国全国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并联合韩国和宋国从后方威胁五国联军。然后重赂越王无疆,使之攻楚;重赂楼烦王,使之击燕和中山;让他们后院着火。0 n- t4 H$ A' p. r( O3 d
  2 @) V$ U! k7 c( M5 w1 ?
  紧接着,赵武灵王又命令邯郸全城戒严,所有外国军队不得入城,否则格杀勿论。9 h8 P) x  V3 I, Y4 q3 x4 A
  
' Y+ c  Y+ t0 `& k% C* L4 `8 Y  好一个腾空转体一百八十度回旋踢,漂亮!
" ?9 |. ^- V) i  + i: n/ T( @- r- Z7 \
  此时此刻,赵韩宋联盟形成,赵全国精锐又云集邯郸,稍有不慎,国际大战就要爆发。& V$ _" Q( p) ^# Z! [# R2 Z
  
9 U" h) J7 ]" e* c# j# b  五巨头们吓坏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小屁孩竟然如此厉害,如此强硬,乖乖,还是不要惹事为好,安全第一,安全第一。
8 L! P7 ~5 U1 H- r$ t" V  
8 J6 ]$ o3 m2 P* H4 X  谈笑间威胁灰飞烟灭,年轻的赵武灵王在战国舞台上的第一次表演,就展现出了自己出色的军事外交与处理危机能力。粉丝们疯狂的尖叫着,欢迎天下又一个很好很强大的人物闪亮登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5 04:30 , Processed in 0.04878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