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23: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87)  y; }0 e: p9 C  b+ v
  3 _+ D0 a5 N" s; g: ^: ]2 l
  以上就是这件事的官方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受害人仁宗赵祯,他没有表现出哪怕一点点的震怒、恐慌、追查的态度,相反一直在捂着盖子,就像很怕有什么被人看到一样。4 {  l) E4 S# a* u# ]6 t( e, _
  他怕的是什么?* a7 a& L; [5 Q+ v
  一个有趣的事实可以稍微地映射出点滴的真相。那就夏竦的结局。这个人在查案过程中,所提出的模糊理论,和皇帝靠得很近。接下来他又力排众意,和皇帝站在一起。那就是关于刺杀夜,谁的功劳最大的问题。: j6 D$ s& b8 p: Q1 }- ?
  皇宫里一个女人从此走上了前台。
0 z$ e, F3 _9 g0 i/ Q+ U% [6 ]4 `  其实,这个女人早就己经在影响着宋朝局势了。提到她,在这个时段最好要跟两个人联系起来。一个是夏竦,一个就是文彦博。这两个在宋史里的评价走在了两个极端,但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都讨好这个女人。' X- X' j8 R3 N& P9 E  @& |
  她姓张,出身很低,命运很苦。父亲是个早死的地方小官,她和母亲两人是名副其实的孤儿寡母。生活的压力,让她们走了歌舞场,可以说到了没法再低的底谷。但命运就在这时对她们露出了最意外的笑脸。3 r% E# }! f+ v
  她们献艺的场所很显赫,不是一般的歌舍勾栏,而是宋太宗赵光义最小的女儿,魏国长公主的家里。某一天,赵祯去看望姑姑,酒席宴上轻歌曼舞,他一下子就看中了这个美丽聪慧的小姑娘。于是她成了宋代的卫子夫。
% S: h% u8 J& A8 v( U  简单地说,在刺杀案发生前,她在皇宫里的名位很一般,只是美人。可实际的影响(注意,不是权力),早就远远地超过了皇后。一个小细节,文彦博之所以主动申请去攻打贝州,就是张美人悄悄地递出来一句话——皇帝很烦恼,谁能平叛,谁就是宰相。6 \7 x: b/ B: p" ~* Q( o
  之后才有的文大人主动请缨。1 Q) \) @) o) Y  M3 {5 L. b5 ]9 Z
  这时案发后,她被皇帝隆重地介绍给整个国家——是她,只有她,才在当夜拯救了我。5 c& M2 |3 r. \% E! D3 j( ~
  
3 @; e+ H! X( o  连载(988)
0 p9 D2 m! v& n) i- q' b  # c7 I$ G% B( }$ x2 t6 z& j6 c
  这就让人不懂了,正史里都说是曹皇后一手搞定了危机,怎么突然间冒出个张美人?可皇帝不管,他在这时,并且在后来,都不断地在正规场合强调,那晚上真的危险,只有一个人始终陪在他身边。就是她,我的美人,尤其难得的是,她当时不在场,是主动来找他的。
1 O3 ]( f# m8 w  ?6 n) l' U( q  患难见真情,我非常感动!2 L1 X8 r4 C, ~# }" W: C: m
  这个话说出去之后,夏竦立即就知道了前进的方向。他很有知识地说了8个字。“讲求所以尊异之礼。”当时在场的其他宰执大臣们一片沉默,懂的不说话,不懂的赶紧翻书。这时要介绍一下官场大排名,首相陈执中,次相文彦博,枢密使夏竦、王贻永,参知政事宋庠、丁度,枢密副使庞籍、高若讷。都是很熟的人了。
* T: A$ a1 a1 \, ?0 H# H- R/ I  关键就在首相大人身上。陈执中还真就不懂夏竦在说什么,他临时咨询了一下帝国最高文人翰林学士,才明白这是要给张美人升官。这位学士提醒他,这种事以前有过例子,汉朝的皇帝带着宫妃去打猎,一头熊突然冲出来,是位姓冯的捷妤挺身挡在了皇帝的面前,才救了皇帝一命。现在张美人的功劳与之相比怎样?如果你答应了,有皇后在却尊崇美人,这种非礼的骂名,以后就会落到你的头上。( S* ?- W& m8 O$ D
  陈执中想了又想,决定不趟这个浑水,夏竦你自己说吧,我什么都没听见。当天的事就这样结束,张美人的升职之路还得等,直到半年之后,她终于一飞冲天,从倒数第二级的四品美人,直接升到了一品第一级的贵妃。
* K9 M( ^6 A- j/ x  这期间皇帝的功劳是最大的,其次就得数到夏竦。他是第一个提议的人。但是给他的回报是什么呢?他被贬出京城,到河南府去当官。至于理由,是当地开封城天上有太阳没云彩,一连地震了5次。夏竦要负责,谁让他是公认的奸邪呢?6 O; k4 u& m0 a8 f/ ?! a9 P1 `& Q
  仔细想想,永远跟紧领袖脚步的夏竦被赶了出去,一言不发的文彦博却站得稳稳的,尤其是张美人,那是他的贵人,在最关键的时候,他也居然沉默,这是怎么搞的?$ r3 @& m9 Q3 B; n% ^5 R
  皇帝当然没有神经错乱,联系到两件事里夏竦一贯的表现,唯一的解释就只有他参与的太深了。刺杀案里涉及的问题太深太重,那个一直压制破案进程,甚至隔天之后命令杀死最后一个人证的人,只能是皇帝本人。" W/ A. g3 ^+ P3 o
  两点理由支持这个观点,1,能做到成功压制,只能是皇帝,另有别人的话,之后的宋朝就会后患无穷,那个人必将有第二次、第三次行动;2,以后的宋朝非常平静,皇帝的寝宫内外,再没有半点意外发生。
" e. W! ]$ S9 J; A  这件事过去了,我们除了能隐约地看到宋仁宗赵祯的另一面,我指的不是他的多情,而是超平静地渡过了危机,还有夏竦这个有才的坏人,之所以会倒台的原因。# V7 k8 r- q" n
  领导对你好,你也别对领导太好,你是个下属加外人,这一点要永远牢牢记住。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18: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89)8 Y, z/ z( G0 D+ A3 O/ [- V; b
  
; c# y2 X2 v8 q0 U, O6 ?- G  夏竦被辞退之后,首相陈执中跟着下岗。这是个仁宗年间典型的官员,谈不到什么了不起的能力,甚至当上了首相,是国家政权的最高层领导了,也想不起来他做过什么大事。
& u( [0 t2 G+ o+ w7 F% ^  历史长河里一粒可有可无的沙子而已。
3 L: K7 p- H: z1 J) ?  |  要是一定要说他升官的秘诀,倒也有一个。他眼光蛮准,真宗赵恒晚年时神智不清了,刘娥又只想着自己当权,于是赵祯虽然身为唯一的皇子,可就是没法当上合法继承人。陈执中独自上了一道奏折,居然把赵恒打动了。
: r( K1 p3 _3 C, B' r+ G  一个月之后,太子诞生。他的终身富贵也从此注定。这就是宋朝平静时期的官员的缩影,您可别看着一个个大名鼎鼎的名字,就认定了他们光芒万丈,有时就是些无聊的官场投机蛀虫。* [$ ~. `) _5 Q) e% J/ p$ S1 T; k
  所以他们走马灯一样的来回换,你上我下的,基本上我都会省略不说。之所以说了这次,是因为他的下岗是有价值的。按照次序,文彦博加昭文馆大学士头衔,成了帝国首相。这是个命中注定要处理大事的人,他刚上任,大事也真的来了。
* v, K1 O6 Y+ v' d& F- K  宋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六日,黄河在澶州府商胡(今河南濮阳东北)决堤,决口宽近一里,浊浪排空黄水滚滚,横漫中原北部。这是空前的浩劫,黄河改道了,中国有史以来只有8次,这就是其中之一。它的河水改向北,经河南内黄之东、河北大名之西,横贯河北平原,汇入御河(今南运河),再经界河(今海河)入海。
% s* a2 v7 M; I  这种级别的灾难,别说是古代,就是现代科技也没有应对的办法。想想我们在汶川地震时的凄惨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回到当时的宋朝,巨灾面前,只能听之任之,黄河的水席卷中原,它想怎么流就怎么流,能做的就是等它流够了,再说别的。
  _. S3 k: j7 Q0 U. K; w% ?  5 a; P2 p5 u$ Y
  连载(990)3 _  l/ d# i: Z5 p6 c% f
  
+ m  q& U+ j; X* d  水量变小之后,救灾行动开始。按说这是号称明星无数的仁宗朝名臣部落的大好时机,满怀激情地为人民做贡献啊。3 }1 l, O, u6 y! }. x) [$ Q* I
  对不起,纵观整个事件,就是个经典的笑话,完全可以用西方的一个老段子来概况:话说午饭时间到,两位律师走进餐馆。小二躬身笑问,客官想吃点什么?答——少啰嗦,只管拿来菜单,让我们就吃什么再争论一番。1 y! D' S  ~4 K2 U/ @
  完全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继续吵。
* q; ^# t1 c2 M# r  庆历八年的这次救灾行动就是这样,一个个明星出场,印象中都是经天纬地之才,那么看一下他们都说了、做了些什么。
- k: M8 k' E$ o( `3 o. q, j  前面说了,黄河这次改道途经大名府,那里有位大人物,庆历新政的死对头、前宰相贾昌朝。他提议要恢复旧道,让黄河走原来的路。具体做法是用京东州军来修黄河旧堤,引河水回东流,堵住商胡口。这样才能一劳永逸,让决口前的各地区恢复原样。6 {; D6 D6 b& d- b) {
  反对方是另一位前宰相丁度,这是位从现实出发的理智人。他提醒,这个“劳”,得劳到什么程度。从前天圣年间,滑州也决过堤,远没有这次的严重,还准备了3年多才动工。现在商胡口的局面,再加上天很快就要冷了,得怎样动员民众,才能达到“永逸”的目的?
: m/ V: X4 n7 c, H4 _2 p  所以永逸,根本是不实际。
% u3 h! K3 I+ k: I, V  他的想法是先放一放,甚至把河道再挖一挖,让水流得更多些,更快些,哪怕淹得更严重也无所谓。这样转过年来,材料、人员也准备得差不多了,再去打怎么堵口子的主意。: m- M! I2 `5 J: {2 q7 p
  丁宰相很稳重,贾宰相很气愤,老丁,你完全是看似妥当,实则误国!他拿出了精心准备的一张图,上面标注着黄河分流于漯川、横陇、商胡等地段的位置,根据全盘地理地形的考虑,唯有恢复旧道,堵塞商胡,才是唯一的正解。1 Q6 e% F, `$ ^% l- n3 T( Z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说需要1000多万贯经费,动员民工、士兵10万人,日夜加班,100天就可以完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22: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91)0 Q" F# i# w3 s) Y3 Z
  - r( `# ~0 v1 H5 [1 ~9 V' y
  100天就彻底解决问题,太诱人了!皇帝很动心,灾民很激动,但是大臣们不这么想。每个人都是顶天立地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主张。- V  p& L  F/ d# ]* I
  在以后的日子里,涌现出了N多种治河方案。有贾氏的恢复旧道,有丁相的缓缓处理,更有高人来了个旁河减水法。要用一条黄河的支流,来把成灾的洪水泄走。这样既不大动干戈花费千万去修故道,又顺应了大自然,不拗着黄河,人家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这样才会平安无事嘛。* ?5 u* W1 v  n7 N8 H( X
  更有甚者,等过些日子,仁宗朝的吵架王欧阳修回京城之后,斗争瞬间就会炽热火爆了起来,他永远是独树一帜的,唯一正确的。他会数着人头,挨个敲过去——你们这票烂人,都闭嘴,听我说!
$ n8 V: G% m+ ^# h  e" v. U  反正高潮复高潮,争吵何其多,河患始终在,民生尽蹉跎。欲知后事怎样,咱们慢慢说。事先声明,不是我想慢,是他们吵架的欲望太高,过程太长,这时是公元1048年,到了1060年时,这事儿都没有结果!
/ y+ \+ U; X4 p4 y  还是先看眼前的事吧,在河患初生的这段日子里,京城里最牛的人,最炫的事,是宋朝史上流传最广,传说最多的桥段。
" e( x! ]/ C, E0 ~( p4 g. e0 x# F  包拯包大人隆重出场!4 }" P7 e! f6 S, u  ~
  这个人的名望、事迹是诸葛亮那个级别的,他不仅是人,更是神,行走在阴阳两界,无论对方是谁,他都是一张铁脸相对,他的智慧就是个无敌型的放大镜,什么样的罪,什么样的隐私,都别想逃过他的眼睛。当然最最让人神往的就是他的力量。/ I* y. w0 J* |5 {3 W1 \5 V
  只要你有罪,就肯定罪有应得。不管你是谁。. Y# j; W6 u8 |
  好了,现在让我们从头来看,他的履历生平。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他不是像传说中父母早死,由嫂子养大,所以要称她为嫂娘。相反,他的父母都健在,和他生活在一起,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H6 M$ j7 F/ G" }; ?4 ^
  ; }( d) M/ B4 L/ a% @4 c# G6 b
  连载(992)$ J; T" q0 T$ |' K8 I1 y
  0 }2 y* K( i/ N8 L& _2 ^' \# c
  包拯在天圣五年时考中了进士,那一科人才鼎盛,号称是“宰执榜”。从状元王尧臣,到韩琦、吴育、赵概、文彦博等人,都先后荣登东西两府,成为宋朝的顶级朝臣。
3 Z. C* h/ N! F" q5 f% }. c  其中更有因为宋、夏战争而异军突起,以超年轻的资历就进入西府的青年才俊韩琦。与这些人相比,包拯的荣耀来得太晚了。中进士之后,他以父母年老为由,辞官不做,回归乡里。一直奉养双亲,直到二老谢世。接着再守孝3年,前后共10年之久,才出山做官。
6 I( v, `% ^* b  他得从头再来,从知县开始。这时让我们的心态变得功利些,他的确是晚了吗?不见得,那一榜的同学中是有人先于他发达,可后来只要他进入官场,上升的速度就超级惊人。原因何在?是他能力超强吗?还是不见得。他在知县的位置上只留下了一个可以记载的例子。就是那个著名的杀牛案。
0 d- g$ }! h+ E  某人养了一头牛,被人偷割了舌头,这人就来报官。可是毫无头绪,也没有证据,得怎么办呢?那年头又没有指纹追踪之类的高科技破案手段。包拯也很无奈,他告诉报官者,回去杀了那头牛吧,反正它也活不成了。注意,牛没了舌头必死。
# m& I4 M' M6 V1 k; t6 t  牛被杀了之后,又有一人来报官。根据宋朝法律,私自杀牛者有罪。这时包拯问这位热心公民,你干嘛要割了那头牛的舌头,再来反告?你跟人家有那么大的仇吗?7 d$ M) f+ g* b1 L0 t) q5 e; g: p/ `
  那人服罪。; ]0 I( Y! Z1 w8 m/ y3 t
  接着他升官,从知县一跃变成了端州府知州,并且兼任殿中丞。这样的升官幅度之后,他的表现只是清廉,在盛产端砚的端州当官,直到卸任,没有带走任何一块。
8 X2 G8 S- J- o; w$ \  他根本不需要带走什么,他得到了更大的好处。下一站是御史台,他己经是一流的京官了。综上所述,见仁见智。如果要往功利上想,这真是一条别致又正统的登龙术。包拯完全摸准了中国古代儒家理论的人才鉴定标准。
' k1 Y& u* W$ S! D- B  “非孝子不忠臣。”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父母孝顺,才会对君王忠诚。这一条百试百准。6 u* B  H; ~. x' B
  可是做人要厚道,无论如何,包拯没有迷恋权力地位,抛弃了所有的享乐和威风,在乡下奉养父母。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尊敬。他的人生标签无可挑剔,就是道德的典范,纯洁的化身。所以把他升入御史台,完全是件好事,整风运动开始。% a+ S; l2 q: F& z, D& o% Z
  第一枪,就打中了皇帝心中最爱的最爱。
 楼主| 发表于 2009-7-27 22: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93)
! @' @5 g+ J) q6 R7 s  & L! I' `0 T: \4 N1 P* v
  话有点绕,其实很简单。皇帝心中的最爱是张美人,张美人的最爱是她的伯父。该伯父名叫张尧佐,其实并不亲,一来只是她父亲的堂兄,非亲兄弟;二来张尧佐很薄情,真正做到了见死不救。  Y, F3 }/ ^4 |0 b$ b, h
  张美人的父亲刚死时,一个小官,没有家产,身在外地,举目无亲。唯一的出路就是投奔伯父,可张尧佐拒绝。理由是他当官的地方太远,在四川,你们走不到的。于是孤儿寡母,只好改行当舞女,才勉强活了下来。
% s5 k) a% ~* D' l- C  p3 J! S# ]$ v  按说这样的长辈,基本上可以无视,当做没这个人就对了。可是奇怪的是,张尧佐就是有本事让侄女失忆。自从她进宫之后,他就攀定了这门亲,不知说了些什么话,美人就被洗脑了。从此以后,以伯父的升官发财为己任,为乐事,终生奋斗不息。
: K' O# s5 Y' E% S  效果很显著,截止到皇祐二年(1050年),伯父己经从遥远的四川边陲小地一介推官,升到了帝国两府高官之下第一人,三司使,掌管天下钱粮。
, P9 k6 L  Z+ r. R7 P- n" J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两个答案。1,张尧佐很无耻;2,张美人很善良,并且健忘。可这不是包拯所想的,他看到的是帝国的危机。而之所以称其为危机,完全是由“真理”来告诉他的。
3 V  W/ s3 F1 m! B; a  真理就是儒家学说。虽然说超级博大,可是也能精简成一句话,即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这个大前提下,没有任何势力被允许抢走他们的特权。包括其它的诸子百家,以及皇帝的老婆、亲戚。# Y7 F: ~+ |- r! ]5 y$ I6 ?
  尤其是张美人这样年青貌美,出身贫寒(等同于没有修养,没有见识)的妃子,和她无耻加无能的伯父。让他们当权,必将祸国殃民!6 C! K. g1 }4 ^5 R  T4 e2 ~
  于是包拯决定弹劾,这时他的身份还是相当的低,只是刚从御史台转到知谏院的一个普通官员,要说事时还得拉上好多的同僚。插一句题外话,包拯在言官系统里还是蛮吃香的,因为他的队伍站得好。% |% `/ Z9 m5 H5 w" \3 U
  在我们的普通思维里,包拯是和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君子站在一起的伟人,是好朋友。可惜错了,他在庆历年间被提拔进京城,是由当时的御史台长官王拱辰推荐的,上任之后猛烈抨击新政,拆范仲淹的台时,是一把罕见的好手。
8 d" H7 Z+ M. n2 \! e- s  6 N( K. v+ }" A8 Y; G. a# G* v
  连载(994)) O  C/ {6 w; W, D, \& z0 X
  
  b) |. f3 p+ m, \4 t/ Q  通过和新政君子们过招,包拯的热身运动做得挺好,这时准备向张氏集团发力。为什么要说集团呢,那就是张美人的力度了。
' B4 G# U5 ]6 a* o$ R# I: _  纠正一下,这时的美人己经是张贵妃了。她的权势和欲望都水涨船高,很让封建社会里男权至上的士大夫们不顺眼。他们回首前尘,展望未来,觉得身上发冷。这个张贵妃,己经有了刘娥的影子。$ g3 _7 b) i# g4 ?# u: r5 w  _
  同样贫寒的出身,同样的热衷权势,仁宗的男人指数又比不上他的父亲,宋朝很有可能再出一个天圣级的太后啊!这点并不是危言耸听,有很多的内幕在坊间流传了很久。
  }7 u+ a$ U/ a4 d# O" ^+ Q0 n  比如说,宰相文彦博在四川时就和张尧佐来往密切,进京之后,和张贵妃内外勾结。除了贝州平叛的内部信息之外,还被皇帝抓了现形。某年上元节,皇城头观花灯,张贵妃衣着特别,万众瞩目,乃是一件罕见的灯笼锦。皇帝问,哪儿来的?
. l5 q; z; f; q9 b/ F% |  贵妃很诚实,文彦博的夫人送的。
& s2 z7 l1 r8 y' I* g  再比如说大臣王拱辰,这位前状元也不干净。某次皇帝到贵妃房里散步,突然见到一排定州出产的红瓷器,鲜明耀目,华贵珍异。一问,也老实交代,王大人送的。皇帝很愤怒,举起手里的柱斧,一个个亲手砸碎。4 w+ p, {1 B" x- K; x
  这些不算,她还开始没大没小了。话说国家等级森严,什么人享受什么排场,这是儒家理论里比天都大的规矩,名为“礼仪”。可是该贵妃就不当回事。某次出行,她一定要用皇后的峦驾伞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施展全套女性魅力,没完没了的磨皇帝。/ `/ h3 E# }7 X/ o: m' N
  皇帝受不了了,对她一笑,你去找皇后借吧,她给你,你就用。结果这女人真就去了,而曹皇后也很有趣,你要,我就给。3 @2 i  C/ Y+ S
  于是张贵妃喜滋滋地回来报告,皇后借我了~~~~~,却不料皇帝突然沉下了脸,国家典章有秩,你僭越失礼,当什么都是儿戏吗?
4 g9 L1 |8 `4 e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举出上面的例子,我只是想请大家想深一层。张贵妃的确在逾礼,不守本份,可是问题很严重吗?这个女人贪图小利,爱慕虚荣,哪点能和当年的刘娥相比呢?3 S. n, H& m) q+ ~/ f. |% z
  刘娥直到赵恒死后,才走上了前台。之前哪怕手握国家大权,都从不显山露水。这份深沉的忍刻,在男人中都极其少见。何况再往深里想一层,上面的每件事都表露出来了赵祯的为人底蕴,每次张美人想要出格时,都被他当场震慑,从来没给过她好脸。" {) g3 [. ~( ?4 ^
  一切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无论是张贵妃本人,还是张尧佐,或者文彦博、王拱辰,都没法做到祸国殃民。危险根本不存在,包拯这些人想折腾,纯粹是吃饱了撑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7-28 21: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95), v1 s8 I- m, [, \
  ( J( G( t- o$ P& b. x4 P
  包拯的弹劾行动层次分明,很有节奏感,和皇帝对张氏集团好感的增加成正比。注意,这里不止是针对张尧佐一个人,所谓的张氏集团,不管事实上有没有,包拯们认为有。
& Z+ z# [4 }1 w& u; L# f  张尧佐先是当上了三司使,包拯们很愤怒,但是弹劾是要理由的,找什么呢?集思文议,找到两点。第一,张尧佐不懂业务,他靠裙带关系上位,严重阻碍了三司部门的正常工作;第二,最近黄河改道了,开封城还地震,这也是张尧佐闹的……& @7 a' k( @4 Z5 v7 r) p
  不知道这些人的脑袋是不是被门框挤了,先说此人是个笨蛋,接着又说他能影响地球的健康,连黄河改道这种级别的灾难都是他引起的。这还是个凡人吗?
  N' T& d0 z9 v( A$ h+ P  文理不通,发回重写,皇帝看都懒得看,就扔一边了。初战失利,包拯们强忍怒火,回家休息,慢慢想,一定会有办法的!但是左思右想,办法就是没有。$ I7 ]' s0 ~/ V# }# ?
  本来嘛,张尧佐本身也是正牌的进士出身,混得不大出彩,可也没有劣迹,凭什么不能当三司使?说他不懂业务,这么多年那么多了不起的名臣、能人,都当过三司使,哪位做出过什么业绩来了?国家该冗兵、冗吏、冗费还是不停地冗,说句难听点的话,都是一种型号的废物!
  e6 N* B. m2 t, a  关键时刻,还是老同志出马。御史台方面的老牌弹劾名人何郯大人的母亲年老,他申请外放当官,就近照应。临走之前,和皇帝聊天一般地说。张尧佐升官太快,下面的人事摆不平了。您要是真喜欢他,就把他当您亲舅舅李用和那样对待好了。
3 }) Y% A* _- a5 ]1 c8 M  只加官,不给权,一世的富贵享受着,不显山不露水,难道不好吗?
. T: B( c& t) X: o) |  赵祯有点心动,真的挺好。同一时间,包拯升官了,他从御史台转到了知谏院,当上了院长大人。权力越大,责任越大,他尽管没什么办法,但是老调不停地重弹――抄掉张尧佐,抄掉张尧佐,抄掉张尧佐,抄掉张尧佐……
: J) {, s7 y( d( T5 V$ A  他成了宋朝版的唐僧。) ^* n& W/ s! {; |
  8 {2 P% c' V$ b& ?0 a1 [  Z9 P
  连载(996)* e  L4 [, Q0 v: n
  
9 }8 B( l: y, t% |8 G5 n  这种压力下,皇帝让步了。在皇祐二年的闰十一月六日,张尧佐终于下台,不当三司使了。胜利,巨大的胜利,包拯们应该狂欢,应该自豪,应该变成正义的化身了。: ~% [' R) H' j7 F/ Y1 W$ d/ q
  且慢,这几位气得满头青筋,血贯瞳仁,都想杀人了。
7 `/ D3 x( M: I/ m  o, y  因为张尧佐丢掉了一个三司使的位置,却换回了四个超级隆重的头衔,每一个人都是宋朝官员们苦熬终生都盼望不到的殊荣!
* o/ C  K& ]+ V5 b- h; N5 u, Q  改命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节度使、景灵宫使、群牧制置使。同时赐他两个儿子进士出身。一日之间,身兼四使,这在宋朝开国100年间从来没有过。( E0 a$ |% b3 y  x0 `+ m) S& Y, @( D
  灾难,灾难真的来了。宋朝官场震动,每一个官员都发出了共同的呼声,这比黄河改道还要让人忍无可忍,皇帝,你怎么能这样呢?!# x: x; y0 T4 I. j# b
  从这一刻起,在庆历年间,因为新政君子、小人之争而势同水火的御史台、知谏院再一次联手了。他们发誓要斩断张尧佐,张贵妃,再加上张氏集团里的其它同伙们的爪牙,给宋朝官场来个大扫除。
: s' }8 W$ J( R0 r5 e  具体行动是先各自为战。包拯代表知谏院上了一本,名字就叫《弹张尧佐》,里面充满了骂人的话。如张某“无功受禄,不知羞耻。”“真清朝之秽污,白昼之魑魅。”连带着皇帝也被泼污水,您30多年的清德今天败坏,怎样面对天下臣民?
1 Z4 I- c' C& `/ z% Q- N  御史台方面的力度更大,现任御史中丞王举正上殿当面对皇帝说,我弹劾张尧佐,您不同意,我直接辞职。这里要小插一句,就像欧阳修从来不抽皇帝耳光一样,包拯也从来不干辞职回家的事,再怎么折腾,也别想动摇他生存的根本。
. ^9 R! Z, l. \( P+ H  台、谏官步步紧逼,皇帝很沉得住气。这样的事儿不新鲜了,想当年废掉郭皇后时,孔夫子的后人,加上当代楷模范仲淹一起挑事,不也集体报销了吗?所以赵祯坐得很稳,他把意见都压了下来,不反对,也不同意。让时间去消磨一切。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17: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97)* B  H: y* c4 a( X5 y6 ~* R
  
( M4 t3 @& }% x  o. w6 G' @' u, S. a  他想错了,他真的没料到,为什么给一个亲戚一些荣誉性的,没有半点实权的头衔,就能让整个官场集体抓狂?" C' f3 C8 X  n
  这事真值得深思一下,难道就真的只是出于义愤,要维护朝廷的升官秩序吗?不见得吧!但那是后话,只是9天之后,闰十一月十五日的正朔朝会上,台谏官员们就全体爆发了。他们在下朝时,把百官都拦住,今天齐心协力,一定要让皇帝听我们的!1 q) \# v) `( z/ y! p
  王举正、包拯各自率领着自己的精英团队,共7个人,重新回到大殿,把要回宫的皇上给拦住了。久经战斗、总被狠K的赵祯立即就明白了要发生什么事,他实在是有点烦,再不想拐弯抹角了,直接替他们找到话题――又要拿张尧佐说事?节度使只是个粗官,有什么好争的?7 _0 ?1 A/ ?- P0 m0 l
  话一出口,风云变色。北宋仁宗朝里最强有力的,简单粗暴型的言官从此诞生了,隆重介绍,唐介出场。这人本来是上殿7言官里排名最末的,这时从后面挤了出来,一句话就让皇帝摔倒――本朝太祖、太宗都当过节度使,恐怕不是粗官吧?
* R0 K7 `5 M* b' K  赵祯惊怒交集,一不留神,被抓住把柄了!正想着怎样挽回,事态己经进一步恶化,这些人扔下他,扑向了殿廊下站着的宰执大臣们,主攻目标就是文彦博。你们不守祖宗规矩,只知道巴结贵妃,结交外戚,无耻到这个地步,为什么还不辞职,有什么脸站在朝堂之上?
% U& N; U" r7 a8 J2 B3 Q( ^  眼看着天下最庄严的议事大厅要变成上演全武行的菜市场,赵祯当机立断,宣布退朝。这是皇帝的特权,也是最后的招数。言官们没办法了,总不能学寇准,把皇帝硬按到座位里,让他老实听讲吧?% n: X8 {3 `( P- O& k
  当天就这样散了,赵祯慢慢地走回皇宫深处,一路上从激动到懊丧,从气恼变好笑,多大点的事儿,众位爱卿,你们就不能操心点别的正经东西?
) c. k6 \0 C3 N4 {) X! j/ `0 l  
! E/ Q  l: M8 D8 C) d# J" H: S  连载(998)) ]$ d2 e( v, T  s5 x( g3 K3 D8 @+ ^3 o
  
" M$ @) v. I* [% F  他决定先让步。张尧佐被剥夺了宣徽南院使和景灵宫使,保留剩下的两个,并且保证从此之后,后妃之家,不得进入两府执政。
, V' K! P' _$ `5 ]$ `3 d3 ~  同时为了警告台谏部门,命令他们从此再想上殿说事,先到中书省找宰相要通行证。这样两边各打50大板,就算息事宁人了吧。* z8 p8 n$ G4 x% ]% k! Q/ V5 D9 O
  他真心地希望,别再折腾了,天下有那么多的正经事。黄河还在泛滥,国家还在亏空,老百姓的情绪也在变激动,这才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啊!
- s- j. d) K( T% ~2 h# Z8 P) |  但这是一厢情愿。无论是张贵妃,还是言官们,都还是我行我素。张MM这边视荣誉为生命,枕头风不停地吹,我要四使,我要四使,我就要四使嘛~~~~~~,那边言官们磨刀霍霍,张尧佐只是个小开头,真正的目标还在后头!  o1 K$ o/ V9 s. T- x. s* J
  于是事情激化,某天仁宗悄悄地恢复了张尧佐的宣徽南院使,包拯立即就火了,他冲上金殿,这次豁出去了,他要求把张尧佐赶出京城,到外地当官去,省得总是不死心,早晚出大事。皇帝很耐心,跟他好商量,结果被强迫洗脸。, L; R( h1 e- O9 C4 Q5 ?
  包拯喷了他一脸的唾沫……那天他再次回到后宫,张MM满脸笑容地迎上来,还想说什么。赵祯终于失去耐性,指着脸说,你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言官吗?!! h/ V  m- ], O( t3 u) i
  张尧佐事件至此结束,皇帝做出保证,以后再给张尧佐升官,会先争求台谏官的意见。这话出自皇帝之口,己经可以说惊世骇俗了,一国之君,不能独断专行了耶!可包拯们并不满足,斩断张氏集团的行动只是取得了最初一步的胜利,更大的战斗在后面。
" j, ?8 D, n" b2 h5 }3 c2 V% M. W  他们瞄准了宰相――文彦博。在他们看来,这个人是张氏集团里做恶最多,危害最大,必须打掉的大毒瘤。为了达到目地,他们精心准备了一份弹劾奏章,由风头最劲的御史唐介出面,要来个趁热打铁,赶尽杀绝。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20: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99)
6 E! A- A* g) K  q1 d6 R  
$ b. C+ g/ G5 Q: x: w& y$ ?  奏章写得很精彩,说文彦博由贵妃推荐为相,执政以来,“独专大权,自三司、开封、谏官、法寺、两制、三馆、诸司等要职,皆出其门。”彻底把持了朝政,让百官敢怒不敢言。
4 N, y" S" E  x5 @" i9 J$ m  所以要罢免,为了让皇帝省心,他们还提出了替代者,由富弼出山,来当宰相。
& S/ Q7 Q5 {7 W! @8 X  赵祯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不仅是在骂文彦博,更是在骂他。你连老婆都管不住,宫墙都不顶用了,居然和外面的大臣勾结到这个地步,你还是个男人吗?. I9 k1 c0 J" C9 C: }8 v
  怒火升腾,但是且慢,赵祯的心胸和这些言官不是一个级别的,他没说什么,只是把奏章放在一边,不理会。) r7 ?/ M' _+ g: D$ i* ^7 f  W
  可唐介却不干,他火上浇油一般地说:陛下,我是激于义愤,才弹劾的宰相。早就做好准备下油锅了(虽鼎镬不避),难道还怕外放贬官吗?7 C# Y8 S; y  [0 I
  言下之意,无所畏惧,就是要弹劾到底!
# l  B  s0 ~' s. H! V; p. A  赵祯终于被激怒了,他下令把两府宰执都召进大殿,国家最高决策层都出面,大家来研究,这事儿怎么办。不一会儿,文彦博、庞籍等人都到了。赵祯出示唐介的奏章,你们都看看,说别的也就算了,居然说宰相的职务由贵妃推荐,这成何体统?!. a9 O0 h/ H8 R! V) G' w) y
  大臣们面面相觑,都有点哭笑不得。先不说文彦博和后宫的关系是真是假,光是弹劾的表面理由就不成立。“独专大权……诸司等要职。”这不是在说文彦博,而是在重提吕夷简。当年吕相公用了一生的时间,才能号令百官,文彦博两三年之间就等同了?' `6 ]; I; }  L' S5 i- o, J
  拜托,造谣也是个技术活儿,好歹说点实话行不行?
2 K* x6 j' O4 Y& i, J  回答是不行。唐介就是有本事让当事人无话可说,低头认错,哪怕没有证据。就在大家看文章想心事,分辨对错时,他来到了文彦博面前,大义凛然地说了一句话。/ W6 a7 h+ R/ ~$ K, F0 I6 A6 v* c9 ^
  ――“你应当自省,如果有这样的事,就不能在陛下面前隐瞒!”
0 `; i+ Q! ?* X  * t( k# B! p1 q# h1 R- J' x
  连载(1000)
$ t8 H9 N8 O7 k/ A, I  " b8 v$ a( U" d- a$ r
  文彦博很郁闷,他能说什么?否认吗,西蜀灯笼锦的事闹大了,整个朝廷都知道;承认?那真是疯头了。关键时刻,枢密副使梁适出面,他叱喝唐介下殿,马上给我消失!' f; S9 Z" d: I, h3 ?
  唐介理都不理,站在殿中央,一定要等出个结果。$ W2 C" O" R8 h* z
  结果出来了,皇帝忍无可忍,把他送交御史台处理。看似很严重,其实很搞笑,御史台是哪儿啊?是唐介的办公室……他的处罚是贬官到外地,先是春州别驾,在他的领导,御史中丞王举正的请求下,调到了英州。0 M9 z6 P* @+ o; ^! V$ \
  另一边,文彦博罢相。宋朝是个有品味的地方,只要是丑闻,不管真假,一律处罚。
# `! ]9 `: _( N$ ?; ^$ r1 X) `  综上所述,在中国历史中很有名气,是被历代儒家学子们津津乐道的一大壮举,勇敢的卫道士唐介以一己之力,不畏强权,把堂堂的宰相给参倒了。真是纯洁啊,有力啊,激情四溢啊,万古流芳。
$ X4 L4 Z1 m8 V6 M, Q3 j, p  可为什么我对他们半点的尊敬都没有呢?一方面前面说过了,张尧佐并不是那么的该死;二来就是包拯们吃饱了撑的。他们只看着政敌身上的小污点,却对天下真正的大事视而不见。就拿文彦博来说,在被弹劾敌视的日子里,己经把国家的冗兵、冗费的事情解决了不少。
: c4 a9 k8 D4 }1 R3 W5 }  他和庞籍建议在陕西裁军,凡年龄在50岁以上,或自愿归农的,都可以回家。这样国家可以节约军饷,民间也有人种地,双赢的局面。可几乎整个朝廷都反对,理由是害怕。这些人都会武功的,都习惯玩刀的,多年以来在军队里游手好闲,这要放回乡里,一但生活不如意,造起反来谁承担?) g" y% ?. ]  I3 Z6 H( B
  文彦博和庞籍保证,如果有人造反,可以杀他们全家。西北方面35000名士兵解甲归田,那是3万多个家庭的幸事!至于国家,每年节省245万贯军费。这个数目,是不是比每年给辽国、西夏的钱要多出五六倍呢?6 J& b7 }7 ^2 K9 ^
  这类的事还有不少,文彦博加庞籍,这是仁宗朝里罕见的一对办正事的宰相班子。就这样被纯洁的言官们给拆散了。
8 |  X6 U' b+ b  以上两点,都还只是对包拯们蔑视的小理由。真正要认识到这些言官们的嘴脸可笑到什么程度,请把时间往前拔快3个月,再往后快进半年。/ z( T) B- R4 Y& w
  弹劾文彦博的前3个月,黄河再次决口在大名府馆陶县郭固口一段,民众死伤严重;往后快进半年,北宋仁宗朝史上最大的一次暴乱就在南方展开。% V! B! q- D' K9 p: C. H' {3 v
  这是多么重大的涉及到国家安危,生民存亡的大事,可都被言官们忽略了。集体失明,没见这些忧国忧民的大人们有过任何举动!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21: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01)1 s  R0 a, V) U3 y- M- K* J9 h
  7 t' n" b2 [; k* e/ e
  南方这次暴乱,对宋朝来说,是突如其来的。究其原因,就在开头的两个字上――“南方”。长江以南,从建国时起,就只是个超大的、丰厚的、纯朴到随心所欲剥削的大粮仓。北方人坚信,那片土地和那方人,就只是温顺的绵羊,他们的神圣使命,就是一直辛勤工作,用丰富的出产,来维持供养北方重大城市的繁荣。' |# u1 X$ z$ V" l! B7 E
  至于造反,想都不用想。根本不可能。
: a1 u* H$ d, o  k8 l1 F. f4 L2 _, P8 H- J  问理由,很简单,不是说潘美和曹彬当年打出来的威风,让南方人不敢反抗,而是再想远点,五代时懦弱的南唐和残暴到不像人类的南汉,那样劣等的统治都能忍受,现在沐浴在宋朝的阳光下,怎么可能会有人想到造反呢?
6 V( y- n, S3 U/ t; ?9 c  n  理论上没错,可是在当时中国的南方,也有宋朝管不到的地方。那就是现在的广西一带,当时的“四羁縻州”。8 z- L. }& }! r, r% i$ W( C/ o5 \
  那里生活着一些蛮人,当时叫西原蛮、广源蛮、溪洞蛮。听着很陌生,时间再过1000年,就再熟悉不过了,他们统称为“壮”。对了,就是现在壮族的祖先。
$ p4 k  g4 V3 C0 H$ S  宋朝时,他们有四大姓。黄、韦、周、侬。事情就出在“侬”氏身上。侬氏一族世居广源州,在郁江上游一带,活动范围都在深山里,这样就决定了他们的政治面貌。0 u; h. J% V4 l$ f2 K* ?. H: _& }
  宋朝离他们最近的一个军事据点是邕州(今广西南宁),实在是太远了。加上深山老林,没什么出产,一直以来就放任他们去。随便活着吧,只要承认宋朝的管理者身份,就一切自由。可这并不等于侬族人就真的乐天幸福了。) H& Q9 x4 x( \# ]8 y( K6 a+ S  [1 e7 i
  因为南方还有交趾国。
4 m7 R9 g& z+ W- F/ T7 N) s  交趾,就是现在的越南。宋朝以前,一直是中国的领土,当初北宋建国时,赵匡胤一时脑残,潘美一时手懒,在灭掉南汉之后,就没再前进。交趾于是就独立了。狭小的国土,少得可怜的资源,决定了这个新生小国的气质。4 x8 o! S5 a" C+ V( H8 L. I
  一直到现在,都是又穷又横。尤其是在宋朝时,穷让他们有便宜就占,从不挑肥减瘦,宋朝不要的,他们全都接收。包括藏在深山密林里的侬族人。
2 Q" U5 e+ k7 [  V& |  
$ {% X5 a: O' l2 L+ p1 E  连载(1002)7 n  `( d# M3 N$ S- N8 {
  
- P5 }  O& Z$ S% X9 H+ a. x# X2 p, d  R  几十年前,侬族人的首领叫侬全福。名字很吉祥,遭遇很悲惨。交趾来勒索,他拒绝交保护费,于是开战,他就失踪了。1 [7 @1 p- o+ E+ Z* s# N! \' n+ y
  正规说法是,他被古越南人掠走,不知所终。这样侬族人群龙无首,他的妻子更是从此无夫。无依无靠之后,该女士选择了改嫁。她嫁给了一个富裕的商人,从此过上了平静安宁的生活。/ h2 X. Z6 A7 a* r4 t8 c
  一切很美,直到几个月之后,她生了孩子。新生命驾到,商人很高兴,却忘了生得太快了,这不是他的种,而是姓侬!这个孩子很特别,他有一颗让人发抖的心。1 ^9 }' I2 d4 w; U. \* W# N
  那就是――我知道我能飞!没有理由的,他就是要做皇帝!! Z  f. ]. ?$ L5 H5 x
  孩子长大,终于有一天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二话没说,拿刀砍了养父(从小养大,和生父有区别吗?),带着母亲回到父亲当年的辖区傥酋州,他瞬间夺回了父亲的原职,紧接着做出了侬族人千百年来做梦都不敢的事。他自建了一个国家!" f8 N: G5 V/ K0 l
  “大历国”成立。他不管宋朝有多大,交趾有多强,身后边还有个大理国,反正我就是要当皇帝。他成功了,他的名字瞬间响亮,侬智高,至少交趾人是牢牢地记住了他。
! |6 ?  {# M& |  多简单,不服是吧,那么打服。侬智高跟他爸的遭遇一样,被古越南人一顿胖揍,抓出国境,不过结局很不同,可能是劳教期间的表现很好吧,他被放回来了,而且官复原职,还是傥酋州的首领。
% \; ^8 r3 a' u; J! j' Y  但是当皇帝的心永远不变。侬智高满腔怒火,化做了实干精神。他一边对交趾俯首称臣,一方面暗地里招兵买马,把四周围所有能团结的力量都收编了过来。势力是一天天地见涨,嗯,其实也就是好多的蛮族兄弟,渐渐地条件成熟了,又一个国家隆重登场,“南天国”。
, V' N8 F: Q4 n2 L  名字比以前的响亮,可是经历使人聪明。侬智高见识过了古越南人的拳脚,知道光凭自己很难独立存活。这时他想到光辉伟大、声名远扬、战无不胜的宋朝。他的领土理论上是宋朝的,再郑重诚恳地写一封要求内附的报表,应该没有问题了。' g  @0 u  p3 [; W, w* C( A
  那时山高皇帝远,宋朝是俺哥,小小的交趾还在话下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2 22:06 , Processed in 0.03798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