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6 22: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46)
, G5 ~6 k% q6 n5 g. l$ v7 e - y( c3 i# m; o( R: H
十二、大雪满弓刀
( u( e, b) p2 _! o' H5 C 0 z+ ]9 O L3 B/ k) ^8 _6 Q/ f( @
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六路北伐大军誓师出征。
$ K6 c" z; p# N9 C& q: b; z1 ] 首先与突厥人遭遇的是李道宗兵团。李道宗是皇亲,十七岁时追随李世民参加了平定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的战争,屡立战功。李道宗也参加过对突厥的战争,在担任灵州总管期间,灵州屡遭突厥人的侵扰,有一回,梁师都兵团与突厥骑兵数万人进犯灵州,李道宗坚强防御,并不失时机出击,最终击败突厥人,事后,唐高祖李渊认为他英勇果断,颇类似于曹魏时的大将任城王曹彰,便封他为“任城王”。之后,他又收复被突厥将领阿史那郁射所占据的五原城,拓疆千余里。
) e9 d+ I6 }$ p 十一月二十九日,兵出灵州的李道宗兵团抵达边境,突厥人对他发起进攻,李道宗镇定自若,指挥部队英勇反击,突厥人抵挡不住,落荒而逃。这是唐军北伐的第一场胜仗。
8 D" l/ z1 X, \! v) X 大唐帝国出动十余万骑兵北伐突厥,对突厥及其周边的部落是一次大震动。游牧民族向来以骑兵强悍而著称,没想到唐军竟然象是一夜之间,建立了如此庞大的骑兵队伍,着实令游牧民族跌破眼镜。
' a& k7 W2 U* G" m. `: {' a8 \
* L7 k6 U5 i9 [ 与颉利可汗陷入内战中的突利小可汗于十二月二日,前往长安城,朝见唐太宗。唐太宗对于父亲李渊曾向突厥称臣一事,一直耿耿于怀,如今,虽然颉利可汗尚未抓获,但突厥的二号人物突利小可汗前来朝见,他高兴地对左右说,这件事“庶几可雪前耻”。5 g, d& B$ W6 R# N% I
在突利小可汗归降的同时,突厥大将阿史那郁射、荫奈特勒也率部来降。阿史那郁射可是突厥最重要的将领之一啊,曾经参加过多次对大唐的侵掠战,曾有一度长期占据五原城,后被李道宗率部收复,在玄武门事变之前,阿史那郁射率突厥骑兵南掠河套,进逼乌城,这次进犯居然为玄武门事变的导火线(事见前),阿史那郁射与荫奈特勒的归降,正足以说明颉利可汗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了。
7 A/ {6 U: L4 g. m9 u 受突利小可汗归降的影响,突厥东部的靺鞨部落也遣使入贡,唐太宗李世民不无得意地说:“古人认为抵御戎狄没有上佳的策略,我看不然,只要中国强大安定,四夷自服,这岂非是上策?”# @- r3 F5 ^, S% k: u* }# K, f* H
$ q! d, [0 r( }8 c
颉利可汗的牙帐设在定襄,这里有颉利可汗的精兵,如何夺取定襄,便成为统帅李靖思考的首要问题。
' d- v' q+ F0 [ 如果只知道一路徐进,与突厥骑兵硬碰硬地打仗,那就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将领了。李靖足智多谋,当然不会用那种笨方法。首先他分析颉利这个敌方统帅,颉利这个人,有野心,没魄力,无远见,缺乏冒险精神,特别严重的是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颉利从兄长手上继承可汗之位,当时拥兵百万,有凭陵中国之志,但是不仅他支持的中国诸势力逐一被李唐政权击破,就是突厥对大唐发动的战争,也就是抢掠性质的,根本没有远大的抱负,最后在中原一个据点也没有,还两次在兵力优势的情况下,被李世民以一张利嘴逼退。优柔寡断、生性多疑是颉利的性格弱点。
; k* O2 `- ^* V' O4 i- k 针对敌方主将的弱点所在,李靖设想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以三千骑兵对定襄发动突袭。在战场上,兵力的多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超凡的勇气与胆略,李世民的成功之处正是在此,李靖亦然。; X0 p' {) N9 K
打定主意之后,李靖亲自挑选了三千名最为强悍的骑兵,从马邑出发,马不停蹄,直奔恶阳岭。
/ Q4 ~) C5 \6 |( y, { 李靖深知突厥人的剽悍,要战胜敌人,须以剽悍来对抗剽悍。李靖这个人,并不仁慈,他曾经说过:“古之善带兵者,必定能杀士卒十分之三,其次也能杀十分之一。”这句话不禁令人想起古罗马名将克拉苏在剿杀斯巴达克起义时,曾经以残忍的“十一抽杀令”杀死十分之一的士兵,以整饬部队的纪律与战斗力。当然,李靖没有作过这样的事,他的真正意思是,对于该杀的士兵,他决不会手软,这足见其治军之严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