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唐诗乱弹]遥望那个风流的渊薮(作者:发愤蛀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21: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46、上官仪:一不小心当了烈士
$ K' r8 ~) S+ [9 y$ D3 Q" G7 d  
' V: x1 n$ a- a, a  (代表作)入朝洛堤步月9 J. D, m) K5 e  z/ u, K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2 ]8 o' U! B1 W& h
  鹊鸣山月曙,蝉噪野风秋。9 i8 f: J. e+ f3 \' K
  
" H) }  k9 s) `5 U1 D+ x3 ~% [  上官仪(608?-664),字游韶,河南陕县人。虽然姓“上官”,可是他的父亲上官弘的官位并不太“上”,隋朝末年才做到了江都宫副监。因为在江都做官,所以上官一家就把江都认作第二故乡了。江都是隋炀帝最喜欢的地方,那个时代就极有名;后来改名叫扬州,名气仍然极大,以至于有“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的说法。上官弘在扬州做了几年官,最后扬州还真成了他的“墓田”。大业末年,天下大乱,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率众弑隋炀帝,上官弘在兵变中被右御卫将军陈棱杀害。正值幼年的上官仪被父亲的部下藏匿在佛寺中,易服剃发,做了几年和尚。与青灯古佛为伴的这几年,是上官仪人生中最艰难却又最关键的几年。佛门藏书甚富,上官仪浸淫其中,成了一个佛学专家。当然,他同时还在学习经史,并因此锻炼出了突出的文学才华。! Y  z* A  \( g8 v# W0 }* `
  上官仪赶上了好时候。兵荒马乱的年月里他还是个小毛孩,躲在和尚庙里苦读。等到明主登基、天下大定,文士可以派上用场的时候,他刚刚成年,又有了一肚子学问,正好出来做官。杨仁恭主政扬州,听说了上官仪之名,便推举他进京应进士试。上官仪不负重望,一举考中第三名,被唐太宗安排在弘文馆当直。弘文馆是唐太宗即位以后以原秦王府文学馆十八学士为班底组建而成的极重要的一个参谋班子,它最基本的职责之一便是教育龙子龙孙。唐太宗是个狂热的文学青年,他将弘文馆(之前是秦府文学馆)学士分为三班,日夜轮值,让他们采取车轮战术为自己恶补功课。如此爱好学术和文学的唐太宗,自然倚重年轻而又富有才华的上官仪。但毕竟是术业有专攻,太宗的专业是当皇帝,因此他的文学能力与专业文士比起来尚有一定差距。所以太宗每写好一首诗,在拿出去炫耀之前,都要先交给上官仪修改、润色一番。除了学习,唐太宗的另一爱好便是请文人墨客吃酒赛诗。这样的酒宴,连王公大臣都没资格参加,可是年轻的上官仪却几乎一场不拉地吃下来了。
" x. M. g) O9 }/ z3 i1 }$ b  但唐太宗毕竟是一代明君,他能够给自己喜欢的文学弄臣优渥的待遇,却不让他们在政务上担当过多的职责。所以上官仪的官升得并不快,先是做秘书郎,很多年后才因为参预修撰《晋书》而迁起居郎。上官仪一直在宫掖中担任清要之官,也就培养起了对这种官职的深厚感情。数年之后他担任宰相,曾经提拔雍州司士参军韦绚为殿中侍御史,有些人质疑说:两者的品级都是从七品下,所以根本就算不上升迁。上官仪解释道:“这是没见识的人的看法。殿中侍御史的品秩虽然不高,但他的工作场所是宫廷、交接对象是帝王卿相,这哪是一介小小的州县佐吏可以比拟的呢?”说得也是,俗话都说“宰相门下七品官”,那天子门下该算几品?恐怕在外地当个刺史还不如给皇帝牵马捧蹬来得风光呢。  Z, O# l8 W4 z5 p! f! i
  高宗即位后,上官仪被提拔为秘书少监,正式成为皇帝的贴身秘书。这是他飞黄腾达的起点。几年后,在感业寺出家的武媚娘成功杀回宫中,坐上了皇后的位置。很快,当年太宗托孤的几大重臣如长孙无忌、来济、韩瑗和褚遂良等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死的死、贬的贬,作为高宗亲信的上官仪终于迎来了机会。龙朔二年,上官仪被授以银青光禄大夫的荣衔,实职是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通俗点说,就是以中书省首长的身份兼任宰相。至此,上官仪达到了他人生的顶点。作为一个文人,能得到的他都得到了,不能得到的也得到了,夫复何求?8 w+ x3 T: e9 O1 k. i" A7 w) k/ i
  然而宰相也不是那么好当的,那个位置还有好多权欲熏心的人觊觎着呢。再则,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何况高宗这只“病虎”的身边还有一头非常凶悍的“母老虎”──武则天。当年的武则天不过是个二奶的身份,现在转正了,行事张狂到了连高宗都无法忍受的地步。麟德初年,武则天把牛鼻子道士郭行真请到宫中搞封建迷信,对武则天心怀不满的宦官王伏胜趁机跑到高宗面前揭发了此事。高宗盛怒之下,立即召上官仪入宫问计。上官仪心眼儿比较实,一见龙颜大怒,马上就把他对皇后娘娘的真实看法说全盘托出。他说:“皇后专恣,牝鸡司晨,有失妇道。请废之,另择贤后以为天下母仪。”高宗也是这个想法,于是马上让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这时,武则天安插在高宗身边的眼线赶紧跑去禀告她,武则天气势汹汹地跑来问罪。可怜的高宗被老婆欺负惯了,看见老婆柳眉倒竖,吓得腿儿直哆嗦,赶紧为自己申辩说:“我本来没想这样,都是上官仪撺掇的!”就这样,小两口吵了一次架,上官仪却成了替罪羔羊。
( h+ m" M6 A7 C. E  武后还有另外一个仇敌,那就是高宗的废太子李忠。李忠本是后妃刘氏所生,王皇后无子,于是在柳奭的劝说下,立李忠为太子。王皇后被废之后,一肚子坏水的许敬宗为了讨好武则天,提议废李忠而立武则天的亲子李弘。于是李忠被降为梁王,徙房州刺史。李忠怕武后派人暗算他,晚上都穿着女人衣服睡在偏房。最后李忠还被流放到黔州,关押在曾经幽禁太宗废太子李承乾的地方。就这样一条可怜虫,武则天还不放过,硬是想将他置于死地。政治嗅觉灵敏的许敬宗想了一个歪主意:李忠被封为陈王之时,上官仪曾经在陈王府做过谘议,而王伏胜正好是陈王府的太监;如果告发李忠、上官仪和王伏胜一起谋反,既有较高的可信度,又能一举为武后除掉三个仇人,实在妙不可言。于是,在武则天的暗示下,许敬宗上了一道义正辞严的奏折。结果不难想象,上官仪莫名其妙地就掉了吃饭的家伙。他的儿子上官庭芝也同时被杀,儿媳郑氏与尚在襁褓之中的孙女上官婉儿也被当作罪孥籍没入宫,充当官奴。几十年后,上官婉儿在宫中也成了一个呼风唤雨的能人,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不过,婉儿的得宠,使得稀里糊涂掉了脑袋的上官仪最终被追认为李唐王朝的革命烈士。中宗继位,因为上官仪反对武周有功,被追赠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还被隆重地改葬。
, ?+ B" p* S- t% l; h, ~9 Z  再来略略地说说上官仪的诗。上官仪是唐诗发展史上非常关键的一个人物,他琢磨诗律,初步确立了“四声二元化”与“双换头”这两条原则,之后经过沈、宋和杜审言的努力而使得它被广大诗人所接受。这两个概念,说起来不太好理解,但它却是唐诗之所以成其为唐诗的根本。上官仪之前的诗人做诗,按照“八病”严格区分平、上、去、入四声,这导致诗律非常繁琐,即使是学识宏富如沈约者,也哀叹不能尽明,后来还被卢照邻嘲为“八病爰起,沈隐侯永作拘囚”。上官仪初步将四声简化成平、仄,方便了诗人的创作,对于诗律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谓“双换头”,意思是下一联出句前两字的平仄与上一联对句前两字的平仄相同,用另一个术语表述叫做“粘”。这样,唐诗诗律就从永明声律论的律句、律联扩展到律篇。对唐诗诗律稍有研究的人,就能知道“四声二元化”与“双换头”两条规则对于唐诗的意义。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唐诗就是指律诗,而律诗却以这两条规则为根本。所以,可以说,没有上官仪,唐代律诗的体制可能还要再推迟很多年才成熟;说得更严重一点,也许根本就不会有后来青春飞扬的唐诗了。+ R, n4 T* h1 J6 s! }$ J$ ~
  宋人评上官仪之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所谓绮错婉媚,按赵昌平先生的说法,就是“绮错成文而能缘情婉密而得天真媚美之致”,即诗律精审雕润、语言秀逸流丽、情采雍容宛密。上官仪诗歌技巧圆熟,隶事用典,顺手拈来。《唐诗纪事》载,上官仪有一首诗中用了“影娥池”之典,当时学士没有一个人知道典故的出处。德高望重的令狐德棻召集了十多位学士来讨论此诗,张柬之回答说:“《洞冥记》记载,汉武帝为赏月而专门建了俯月台,台下开凿了一个人工湖。登台赏月之时,他还特意让宫娥泛舟湖上,月影、人影交织,所以这个湖就被命名为‘影娥池’。这就是此典的来历了。”闻一多先生曾经说,“唐初五十年间的类书是较粗糙的诗,他们的诗是较精密的类书”,指出了宫廷诗人都有爱用典的毛病。上官仪是典型的宫廷诗人,他当然也用典。但上官仪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最成功的诗反而是那种完全不用典的诗,如这首最有名的《入朝洛堤步月》:
% ?2 W" r8 u# T* y% C  9 M2 g2 }. b3 ]3 C( r6 l0 s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1 b; P: E5 c" G6 f* ~
  鹊鸣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 w. \3 L1 P% z- z+ J3 Q: V* ?  
  |1 Y# {2 H; M2 G8 E  这首诗声律精审、音响清越,描写作者入朝之时月下在洛堤闲步之所见,动景与静景相映、月色共蝉鸣交辉。诗歌全篇写景,未有一字及情;但在景色的细腻描绘中,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雍容自适的感情。《隋唐嘉话》载,上官仪月下吟出此诗,群僚“望之犹神仙焉”。这些人全都是文化精英,上官仪一首小诗,为什么能让他们如此佩服呢?他们佩服的不仅仅是上官仪的文采,更是他通过景物描写而流露出来的太平巨宦的雍容神采、淹雅气度。1 |. _9 ]6 T, V# D% |" o/ V
  上官仪贵为宰相,诗又写得好,所以当时诗人竞相学习他的诗,并将他这种风格的诗命名为“上官体”。这是中国诗史上第一次以个人的名字命名的诗歌风格,意义非同寻常。
5 D3 O& |1 ?# q: Y4 L2 s% f6 y2 ]  l) {- e  然而,虽然有很多人学习上官仪的诗,但上官仪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学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21: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47、上官婉儿:不服丈夫胜妇人" n% O" B; Z0 a
  ' J; O; d  _1 _
  (代表作)彩书怨( \" i: v5 x  M: \4 a9 Y% b0 R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l$ M9 s9 K8 M" C* [) M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3 z" b9 f# q7 y/ v- d8 _  f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4 P3 L. `. G* L% O/ V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l3 ?# V$ h- \. O! s: O" l3 w
  , @+ k  u+ k" z# f
  上官婉儿(664-710),著名诗人上官仪的孙女。相传她的母亲郑氏怀孕的时候,曾经梦见仙人送给她一杆大称,说:“您肚里的孩子富贵无匹,长大后将掌握国之权柄,称量天下士人。”可是一生下来却发现是个女娃,女孩儿家的哪能当宰相呢?于是大家都摇头叹息:人心不古,神仙都学周老虎。婉儿满月的时候,郑氏拿女儿开玩笑说:“难道咱上官家将来称量天下的人就是你么?”小丫头虽然还不会说话,却也能含混不清地回应母亲的话,仿佛在回答“是”。% E; Y, i; B9 X: M; X" p
  婉儿出生不久,她的祖父上官仪为高宗草诏废武后,事泄之后遭到武则天的疯狂报复,全家男丁被杀了个一干二净,单把她和母亲郑氏留在宫中当奴婢使唤。婉儿的母亲是太常少卿郑休远的姐姐,出身于荥阳郑氏,颇有些文化,在宫中亲自为女儿启蒙。婉儿聪明过人,很快便显示出了过人的文学才华。十四岁的时候,武则天听说了宫中有这么一个小天才,亲自召见,当面考试婉儿的文章。婉儿文不加点、一气呵成,还写得文采斐然。武则天见婉儿如此好文采,不由得心生怜意,于是就将她留在身边做贴身秘书。武后当然也知道婉儿是自己仇人上官仪的孙女,却一点都不怕遭到婉儿的暗算,胆儿之肥,须眉男儿也不及万一。婉儿呢,似乎并未把上一辈间的恩仇放在心上,只是一门心思地为武则天埋头做事,渐渐赢得了武后的信任。
+ P1 x% N1 H+ p' u  z+ U  不久,婉儿犯了一个大错。武后曾经最喜爱的面首花和尚薛怀义失宠后,有一次从秘道进入宫中,哭着喊着要见女皇。婉儿不肯为他通报,薛怀义一怒之下,一把火把自己为武后建的明堂烧掉了。武则天知道后很生气,认为薛怀义纵火是婉儿逼的,要严惩她。也是,人家一夜夫妻百日恩的,不过吵了次嘴,你就敢不把我的男宠当人看?按照法律,婉儿本来是要被处以极刑的,但武后实在舍不得婉儿这枝笔,考虑来、考虑去,最后判了个黥刑。黥就是在脸上刺字,用这种方式向所有人宣告:这家伙曾经是个犯罪分子。婉儿是个大美女,当然不喜欢俊俏的脸蛋被纹上一块犯罪分子的标记;于是便在刺字的地方精心地描上一朵红艳艳的花儿,后宫美女们觉得婉儿发明的“人体彩绘”很时尚,纷纷效法,这就是“梅花妆”的来历。婉儿吃了这次大亏,从此低调做人,重新赢回了女皇的信任。圣历以降,朝廷大臣给武则天上的奏折,都得先经过婉儿的批示。您看,代皇帝批奏折,这不就是宰相么?虽然没有宰相之名,却在行宰相之实,上官妈妈的梦还真灵验呢。; X; k' Q" X( C, o: J% g
  婉儿生活在一个女权主义的时代。所谓“风水轮流转”,以前兴男人玩女人,现在女人坐了龙庭,于是玩男人便成了新时尚。在这方面,武则天是最不怕招人物议的带头大姐。为了满足女皇帝的私欲,很多有身份的女人争相充当女皇的男宠面试官──最典型的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她们先为女皇试用,觉得满意才推荐上去,真是富有爱心呀。婉儿为了回报女皇的知遇之恩,也曾干过这样的勾当。当然,女皇对婉儿还是很关心的,婉儿35岁的时候,武则天亲自为她和武三思牵了红线。而烂忠厚没用的中宗李显,显然跟婉儿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是以中宗复辟,仍然让婉儿司掌诏命,还给了她一个正式的“昭容”名份。0 \( j/ F. G& p, @& I
  现代人自诩很开放,但瞧一瞧上官婉儿们的风流事迹,估计绝大多数人还是会很没有志气地甘拜下风的。婉儿是武三思明媒正娶的老婆,又是当朝皇帝后宫的九嫔之一。除了这两个家,婉儿还有一个专门用来养小白脸的宅子。这个宅子里养过的最有名的小白脸当属吏部侍郎崔湜,只是后来崔大人被另一个权势熏天的女人──太平公主──看上了,于是,因为婉儿和太平公主的双重关系,崔大人成功的坐上了相位。太平公主是武攸暨的老婆,本来跟婉儿是一家人;为了争夺小白脸崔湜,两人闹翻了,婉儿一怒之下倒向韦后,造成了政治的天平严重倾斜。
# g' ]" u' v7 n7 ?- I  因为婉儿是武家的媳妇,而且又极其崇拜武则天,所以她为中宗写诏书,总是说多说武家的好话,甚至不惜贬低李家。中宗脾气非常面,他明明知道韦后与武三思有一腿,却是一气儿也不敢吭。韦后、婉儿和武三思一起赌双陆,他居然能笑眯眯地握一把签子在旁边算帐。所以婉儿做得这么过分,他还是装着不知道。可是另一个人却恼了。谁?太子李重俊。这位小朋友血气方刚,忍无可忍之际,动员了左武卫将军李多祚,矫旨发御林军,夜斩武三思、武崇训等,然后带着大队人马聚在肃章门前,要求宫中交出婉儿。婉儿害怕了,赶紧向中宗求救。她说:“我死了不打紧,恐怕太子抓了我,下一个就要抓皇上、皇后咧!”中宗在老婆面前很窝囊,在儿子面前还是很男子气的,于是一面上到玄武门躲避,一面命人调兵平叛。很快,这次小规模的宫廷政变就被平定了,从此唐廷权柄完全落入了韦后手中。' V) k! u0 @' k  S, n$ d% Z. |/ }) }' [
  这次未遂政变,改变了婉儿的政治倾向。在此之前,婉儿在朝做拾遗的表哥王昱就已经就通过婉儿的母亲郑氏委婉地提醒过她。王昱说:“当今皇上以前被囚禁在房陵,看起来好像武氏最终会取代李氏,但最后还是李家的人坐了天下。如此看来,李氏是天命所在。武三思现在虽然还有很大势力,但最终将走向灭亡。所以不宜趋附武氏,不然会招致灭族之祸!”这一席话,婉儿并没怎么放在心上。此次太子兴兵,点名要诛杀她,婉儿终于害怕了。于是,她开始有意识地维护李氏的利益。景龙四年六月壬午,一心想做皇太女的安乐公主勾结韦后,毒杀中宗。面对强敌,婉儿与太平公主捐弃前嫌,重新结成统一战线。两人一番商量,起草了中宗遗诏,命令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以皇后知政事,引相王李旦为副。但因为宗楚客和韦温从中作祟,相王李旦转授太子太师。
* v& {: C/ h- b/ g( ~7 ^  不久,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隆基领兵攻入宫中,韦后吓晕了头,居然逃到起义的飞骑营中去了,立马就被一刀砍下脑袋送到李隆基面前。安乐公主正美滋滋地在家里对镜画眉,背后一道白光闪起,也交待了。刘幽求率先头部队开进禁宫,上官婉儿恭谨地率众宫女掌烛迎接。她手捧与太平公主一同起草的中宗遗诏的底稿交与刘幽求,刘幽求一看,得,敢情婉儿是支持李旦的,是自己人,所以不但没有杀她,还主动替她向李隆基求情。婉儿心中想,虽然以前犯了不少错误,但在关键时刻总算站对了队伍。可这李隆基是个做大事的人,知道婉儿以前做过不少坏事,怕她再做反覆小人,干脆也一刀杀了。可怜这位风华绝代的大才女、名利场中的弄潮儿,就这样血溅当场,享年44。
- g) n& L: H. V& s1 Q  上官婉儿虽然有私生活不检点和喜欢弄权的缺点,但在唐代文学发展史上却是功不可没。她是武后、中宗最信任的文学顾问。当时的宫廷诗会,一般都由婉儿客串诗歌质量评审员。同时,她还要为不擅长写诗的中宗、韦后以及长宁公主、安乐公主捉刀,同时写几首,还首首出色,实在难得。这种流行的宫廷诗会,流风所播,遍于士庶。可以说,婉儿是她那个时代毫无争议的文坛盟主。
9 x" ?) e3 B3 H+ L) D  李隆基一时冲动杀了上官婉儿,多年以后,他后悔了,于是特意命令宰相张说收集婉儿的诗文,编成二十卷。张说在《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中赞扬婉儿“摇笔云飞,咸同宿构”、“独使温柔之教渐于生人,风雅之声流于来叶”,自有女诗人以来,婉儿是获得如此崇高评价的第一人,她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吕温《上官昭容书楼歌》云:“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可能婉儿真的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吧,作为一个巾帼英杰,宰相都做过,在写诗上瞧不起男人,很正常。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21: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48、李贺:才高命短的“诗鬼”
( o6 Q: W! ^  {* t' W- G8 l  
' W: I* e7 D9 D! T  (代表作)雁门太守行6 k1 G6 w+ H# `$ e, o$ M* C% J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5 m- R3 p% _% r' E5 b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H$ |- t8 a) D! W1 s  b- ]5 Q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声寒不起。
) t8 C; ?& e9 Y/ r! j% A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 q8 W' F! O4 v( }  . Y9 q3 n( I0 q! ~" j2 L2 U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在《金铜仙人辞汉歌》里自称“唐诸王孙”,可见是龙子龙孙。据考证,李贺的远祖郑王李亮,是北周八柱国之一的唐国公李虎第八个儿子,也就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只是到了中唐,他家与皇帝老儿的血缘关系已经稀释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所以只能靠自己的本事混饭吃了。他的父亲李晋肃──也有人写作“瑨肃”──在官场上不怎么得志,只在四川做过边上从事、在河南做过陕县县令。不过,晋肃先生居然还跟诗圣杜老爷子有比较密切的交往,杜甫有一首《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便是写给他的,两人称兄道弟,看来关系还不错。
1 T1 b( V0 ]: a  李贺诗写得有个性,长得也很有创意,史载李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因为长了一双钢琴师的手,所以人送绰号“长爪郎”;更奇怪的是,他居然是“通眉”,也就是两条眉毛通到一起了,看起来就像是只有一条眉毛。著名的花心情圣陆小凤先生以长了四条眉毛而闻名江湖,可咱们的李贺小朋友一条眉毛就够使了。您想想,一条眉毛,走在人群中,多好识别呀。
5 Z  u# h) H& l! u  可是,人的才华不是以眉毛的多少来区分高下的,一条眉毛的李贺在写诗作文方面是个无可争议的天才。据说七岁的时候,他便以善写乐府诗而名震京华。当时文坛的两位大腕韩愈、皇甫湜偶尔读到了几首诗,觉得极好,问作者是谁,旁人答曰:今人李贺。两位大腕不信,说:“如果说写出这样的诗的人是个古人,我们或许还会不知道。当今世上能写出这样诗歌的诗人,哪里还会有我们不认识的呢?”韩文公是天下文宗,天下才子全在他胸中装着呢,当然敢吹这样的牛。不久,有好事者打听到了李家在京城某某小区的详细住址,便告诉了韩大人。于是韩大人带上皇甫湜,一人骑上一匹骏马,前往李氏府上造访。凑巧这位梳着两个朝天髻的小朋友这天没在家学习,正蹲在街角看蚂蚁搬家呢。两人找到李贺同学,请他当场赋诗一首。李同学旁若无人地拿起笔,写了一首《高轩过》,诗云:“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厌臀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钜公。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炯炯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是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两人亲眼看见天才的表演,惊得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于是很亲热地把小诗人抱上马,护送他回家。为了表示对后起之秀的爱怜,两位大腕放下了清高的架子,亲自为小朋友梳头,把他打扮得漂漂亮亮的。4 S6 t# |' N8 H! a
  不过,这个出自《唐摭言》的故事其实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的。关于以上这个故事,钱仲联先生已有详细的考证,此不赘述。事实是,李贺初见韩文公,其实是在他成年之后。当时韩愈正在国立长安大学当教授,有一天晚上,他送完客人,困得眼都睁不开,已经脱了衣服上了床,正准备去跟周公晤谈。这个时候,李贺前来拜见,家人先呈上他的诗集。韩愈翻开,第一首便是《雁门太守行》,韩愈读罢,意气振奋,马上穿戴整齐,接见了李贺。从此,他便与李贺结成了忘年交。2 \/ a4 n. \+ f/ w1 ?
  小小年纪的李贺写起诗来如此牛皮哄哄,并不完全仅靠天分。后来的大宋国也出了一位著名的天才,名叫方仲永,他出名后被老爸带着到处走穴,没时间学习,最后便“泯然众人矣”。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话简直就是为李贺说的,因为他学习很努力,而且不是一般的努力。相传他每次出门,都会让一个小奚奴──也就是后世戏曲里常说的书童──背着一个古旧的锦囊跟在后面,有时候脑子里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好句子,马上提笔写下来,让书童装入锦囊。晚上回到家,他就把写好的句子拿出来,添上首尾,做成一首完整的诗。李贺一回家,他母亲都会让婢女将小奚奴背的锦囊取过来,检查儿子的家庭作业。当然,老人家不是怕儿子过于贪玩而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相反,她是担心儿子用功过度而伤了身体。所以,每次看见李贺锦囊中的诗句太多,她都要心疼地抱怨说:“这个傻小子呀,硬是要把心都呕出来才肯罢休!”) R, x& }; M; r1 k: S
  唐代实行以文章诗赋取士,一个士人诗歌写得好不好,能不能考上进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杆。可惜的是,唐代诗人中公认成就最高的李、杜都没由进士出身,李贺也没有。当然,李、杜没有进士功名是有特殊原因的:李白太狂妄,不肯屈尊参加考试;杜甫倒是参加了考试,却遇上了李林甫这个杀千刀的,所以没考上。李贺虽然是龙子龙孙,但毕竟已经家道中落,必须得通过自我奋斗才能取得功名。所以他报了名。可是礼部官员审查考生资格时,他没有通过。为啥?因为有人打小报告,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晋”字与“进士”的“进”同音,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那就是犯父讳,就是不孝。这个理由我们现代人看起来会觉得极其可笑外加极其无聊,但古人对犯父讳是非常忌讳的。所以桓温的儿子桓玄请客吃酒,一位客人嫌酒太冷,大嚷“温酒”,桓玄听到这个“温”字,马上就放声大哭。也正因为不能犯讳,古人去别人家做客,事先都得将主人家祖宗三代的名讳都打听清楚,以便避免提到人家祖先的名讳,惹得主人不高兴。扯远了,回来。就因为李贺父亲的名字里有一个“晋”字,他被剥夺了考进士的资格,科场中的冤案,这应该算头一椿。李贺的忘年好友韩愈先生见如此青年才俊连考试的资格都捞不到,觉得非常痛心,于是专门写了一篇《讳辩》为他鸣不平。但是,剥夺李贺的考试资格已成成命,难以收回,这篇雄文没有起到作用。所以,李贺只好走门荫的路子进入官场。所谓“荫官”,通俗点说,就是鉴于做父亲的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就按照父亲官品的高低,授给他的儿子相应的官位。唐律规定,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可授九品,李贺的父亲做过七品县令,所以朝廷便给了他一个从九品上的太常寺奉礼郎。这是李贺做的第一个官,也是最后一个。
: N7 v' y5 D- j' M" v9 N  是谁在李贺背后捅了刀子呢?说法有两种。一般人认为是元稹挟私报复。据说元稹也喜欢李贺的诗,有一天跑到李贺家里拜访他,要跟他谈文学。李贺看见元稹的名片上印着的学位是“明经”,很轻蔑地说:“一个明经及第的人,还有脸跑来见我李贺?”这话触到了元大人的痛处,于是怀恨在心。不久以后,李贺也要考进士了,这时元大人正在礼部做官,心里想,你瞧不起我老元没有进士学位,老夫便让你连考进士的机会都没有!于是借口须避父讳,粗暴地剥夺了他的应试资格。其实这也是扯谈,元稹虽然也在礼部做祠部郎中,但科举考试是由他的顶头上司礼部侍郎主持的(开元之前是考功员外郎),在这一块,他其实插不上手。说是他压制李贺,实在有点冤枉他。另一种说法是,是意欲与李贺争名的举子告的黑状,因为要是李贺参加考试,凭他的实力和名气,肯定会名列前茅,这样其他考生的机会就少了,所以在考试之前,大家必须先合力清除掉一个强力对手。从情理来推测,这种可能性是最大的。反正不管是谁告了黑状,结果都是一样:李贺考不了进士,等于满腹才华得不到承认,所以心情一直很压抑。最后,这位不世出的天才死于抑郁并发症,享年27岁──这似乎是文学天才人生的一个大坎,另一位天才王勃也是死于这个年纪。, P4 m3 `, k) e& o( u) k, M
  在短短的27年里,李贺却在诗坛赢得了不朽的地位。当时的人们说:要学写歌行体诗歌,须向张籍先生取经;要学写新乐府诗歌,那就得拿李贺的作品做范本。又有人将他与诗人李益放到一起,合称“二李”。李贺比李益小43岁,把二十岁的年青人与六十岁的老专家搁在一起比较,这充分证明了李贺诗歌有其过人之处。后人评李贺诗云:“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也就是说,他的诗歌中,有一种别人无法仿效的精神气质。人们常常根据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气质来给诗人取绰号,比如李白叫“诗仙”、杜甫叫“诗圣”、王维叫“诗佛”、刘禹锡叫“诗豪”、贾岛叫“诗囚”,而李贺因为诗境奇异诡谲甚至带着点森森鬼气,所以被称作“诗鬼”。李贺《紫石研歌》云:“端州石匠巧如神,露天磨刀割紫云。”把采石说成“割紫云”,不是鬼才,谁会想得出这个绝妙的“割”字呢?又,《雁门太守歌》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王安石评曰:“是儿言不相副,方黑云如此,安得耀日之甲光也?”“鬼才”写的诗,拗相公偏要用“人才”的眼光理解,所以难免会有些驴唇不对马嘴。$ k9 G4 d- s, e, j/ z
  李贺死后,有一个叫李藩的大官想将他的诗编成集子出版,可是因为缺乏第一手资料,编了好久都没编成,于是,他委托李贺的表兄来搜集他的遗诗。这位表哥很高兴地对李藩说:“我这里有李贺所有的作品,但是我发现上面有许多修改的痕迹。要不您把所搜集的东西都交给我吧,我依据这些改动来做一个全面的整理。”李藩听了非常高兴,还真的将自己辛辛苦苦收集的诗一股脑儿交给了他。可是,时间都快过了一年,这位表哥不但没有将李贺的集子整理出来,反而把李藩的搜集的材料全弄没了。李藩很生气,将这位表哥叫来责问原因。表哥回答道:“我与李贺是姑表兄弟,从小就跟他在一起长大。但是李贺恃才自傲,瞧不起人,我现在想起来还愤愤不平。所以,我把他所有的诗都扔到茅坑里了。”李藩听罢,气得简直都疯掉了。正因为这个可恶的表哥,李贺的诗歌现在保存下来的就只有不到一半,仅存五卷。唉,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血的教训:得罪什么人都可以,千万别得罪小人。% F6 i: J  o5 w
  关于李贺的死,还有一个能让慨叹天才短寿的人聊以自慰的传说。据说李贺疾笃之时,恍惚间看到一位身着绯衣、驾赤虬车的人从天而降,手捧用篆书写成的公文,对他说:“上帝新近修成了一座白玉楼,听说您文章写得好,让我前来请您去写一篇《白玉楼记》,以资纪念。”李贺虽然病得有些糊涂了,但也知道“见上帝”问题意味着什么,于是以母亲年老多病为由,极力推辞。来使笑道:“李先生就甭推辞了,天上过的是神仙日子,比人间快活多了,还是跟我走吧。”不知道是因为李贺厌倦了人间的名利倾轧还是胳膊扭不过大腿,反正他最终还是被绯衣天使带走了。于是,人们看到窗中冉冉升起一股青烟,然后便是渐去渐远的车轮声。再看年轻的诗人,已经瞌然长逝了。; ^' v. [4 Y+ A
  最后,我要指责的是,那位接引李贺的绯衣天使太不厚道。你丫既然把诗人请去写《白玉楼记》了,为什么又不再跑一趟,将这篇写好的雄文传下人间呢?难道你不知道,人间还有好多痴心读者在眼巴巴地等着拜读他的新书么?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21: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49、鱼玄机: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
5 m9 w+ L  y0 }5 F' y  ' H; N. Y% `/ e9 ?$ K+ C0 R  t
  (代表作)浣纱庙% `0 m" P" z3 A0 ~8 [
  吴越相谋计策多,浣纱神女已相和。
, T6 r+ {4 L' `0 j  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3 \4 p9 Y: l9 h2 F5 w
  范蠡功成身隐遁,伍胥谏死国消磨。0 ]: b% ~6 S' j2 g" w
  只今诸暨长江畔,空有青山号苎萝。
: p# x/ h8 {+ Q% i& H0 `4 Q# _8 K' h  
' Q' l; W+ H/ k% |8 u& x9 G6 N* X  唐代的女道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群体,她们基本上都是社会上层的妻女媵妾,或者由于老公死了被扫地出门,或者是在争宠中落败而遭驱逐,武则天属前者,而鱼玄机是后者。这些女道士──又叫“女冠”──之所以令人侧目,主要是因为她们私生活放荡,比旧上海滩十里洋场里的交际花还交际花。跟现在比起来,古代女子的贞操观念非常强,为什么会有这么一批淆乱世风的“女冠”出现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她们是道士,可以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道家不是有采阴补阳、采阳补阴的说法么?这就是原因。在唐人看来,女冠的居所就是一个档次较高的青楼,只不过这座青楼的主人跟职业妓女不太一样,她们会讲品味、挑客人,如果她感觉跟您不来电,那对不起,即使您腰缠万贯她也没兴趣接待。女冠最喜欢的客人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士,当然,文士们也喜欢跟她们在一起厮混,因为这样充满激情的生活能唤起他们创作的灵感。您别忘了,《女冠子》、《天仙子》、《玉楼春》以及《念奴娇》等词牌名就是在这样的场合产生的,最初写的就是这种与女冠游冶的生活。5 e- y6 F3 m- @3 c$ [* G% S- A
  说起唐代女道士,名声最盛的当属才女鱼玄机。关于鱼玄机的生平行止,各种资料语焉不详甚至自相矛盾。就拿她的表字来说,皇甫枚《三水小牍》称她字幼微,孙光宪《北梦琐言》则说她字蕙兰。考虑到皇甫枚先生与鱼女士同时,又住在鱼女士所居的亲仁坊不远的兰陵里,我们决定还是相信皇甫的话。皇甫先生还说鱼玄机“色既倾国,思乃入神,喜读书属文,尤致意于一吟一咏”,既美容色,又擅诗文,可见绝对是色艺双绝。4 q! {, a9 E1 A- @$ v  z1 B- Y4 Y
  鱼玄机善诗,抛开天赋不论,她拜了一个好老师是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她的老师是温庭筠,大名鼎鼎的才子。温老师知道有这么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孩儿后,主动跑来做她的家庭教师。名师出高徒,很快鱼玄机就在长安文场上崭露头角了。您看她的悼西施的《浣纱庙》,“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所表现出来的见识,即使是须眉男儿也有所不及。可惜的是,虽然才华横溢,但她生为女儿身,不能像须眉男子那样驰骋文场、博取功名。有一次,她偶登崇真观南楼,看到墙壁上的新晋进士名单,当场赋诗一首,曰:“云峰满目放春情,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很有点秋瑾“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味道。
6 `) B. ~" C5 z5 _  鱼玄机随温飞卿学诗,对温老师产生了深厚的爱意。如果温老师没有学过《教师道德》课的话,本来这将会是一桩才子佳人式的美满姻缘。可惜的是,温老师在别的方面很不谨重,这方面却死板得很,坚决不搞师生恋。“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向沟渠”,小鱼同学自然是失落得很。后来,温老师到外地打工去了,小鱼同学还给他寄过很多温情缱绻的诗,如这首《冬夜寄飞卿》:% H! O2 I2 t: E& m4 t7 |! ?; u
  
2 z0 ?! O. c' f  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
, i9 K9 X/ R2 I+ T3 j  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
1 K; k. P- |& N! y  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
8 \6 ~( W! Q9 X) I8 K, |4 g; q  幽栖莫定梧桐树,暮雀啾啾空绕林。
$ B2 C, ^, N* [6 X  
5 k& Z# T. Y# o' |5 R  可见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啊。可能是温老师觉得自己长得实在太对不起观众了吧,所以他将对这位女学生的爱意深埋在心底,为她介绍了一位如意郎君。这位郎君姓李名亿字子安,不但出身于名门望族,而且长得玉树临风、一表人材,更重要的是,他是大中十二年的状元。在温老师的极力撮合下,这对金童玉女走到一起了。
# k- M  g5 |6 f3 a# C  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错了,您这是童话故事看多了的后遗症。事实上,认识李亿,是鱼玄机一生悲剧的开始,因为李亿家里还有一位凶悍的原配夫人裴氏。  b$ l  E& ^# s- E6 W0 ~6 r% J
  大约在李、鱼二人认识后不久,李亿去鄂州做官。古代的鄂州就是现在的武昌,古代的武昌就是现在的鄂州,您别弄混了,以为“武昌鱼”就真产于武昌,其实它出产于鄂州梁子湖。李亿此去,鱼玄机泪眼婆娑地送走了情郎,写诗道是“惆怅春风楚江暮,鸳鸯一只失群飞”。过了很久,李亿才派人把鱼玄机接到了武昌,但两人并没有住在一起,而是隔着汉江而居,做牛郎织女。李亿为什么不肯带着小鱼一同赴任呢?将小鱼接去了为什么又不住在一起呢?《三水小牍》、《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中都没有任何说明。蛀书估计,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李亿带上了原配裴氏。李亿是江陵人(今湖北荆州),在武汉做官,跟家乡如此之近,不带着老婆,实在太说不过去了。俗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何况两只母老虎?李亿知道,把老婆和情人搁在一个窝里,二虎相争必有一伤,而自己也得脱层皮。所以他先是不带鱼玄机,后来接来了又不住在一起。5 ~3 ]% N5 ?! z5 x" b7 A
  大约在咸通四、五年间,李亿到了太原,参赞河东节度使刘潼幕府。这次旅程是如此之远,李亿终于有借口不带裴氏上任了;而鱼玄机,终于迎来了一生中最幸福的两年时光。在太原,两人世界非常美好,而且她的夫君又非常受幕主重视。若干年后,鱼玄机还在忍不住怀念这段时光:“晋水壶关在梦中”、“王屋山前是旧迹”。可惜,物是人非了。1 }  X$ C. \- Z+ T* G& s
  咸通六年,李亿罢归长安。这一次,他的老婆和情人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没有任何背景的鱼玄机成了裴氏淫威下的牺牲品,被无情地撵出了李府。李亿将鱼玄机安置在咸宜观,从此就不闻不问了。这一次失败的爱情,极大地打击了鱼玄机。她把心给了李亿,却所托非人;于是,她只能把自己的身体送给能够包养她的人享用了。通过这次无疾而终的爱情,她总结出了惨痛的教训道:“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也许她的想法是:既然不能从一而终,何妨人尽可夫?当然,鱼玄机的破罐子破摔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她出家为道士,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不靠与臭男人们逢场作戏来赚一点生活费,她能怎么活呢? 2 [& p! h% v' g" o, @, b. F8 R4 K
  鱼玄机在咸宜观的门外正式挂起了“鱼玄机诗文候教”的红灯笼,打着献身文学的旗号,做起了皮肉买卖。在这其间,她跟李郢等官员、文士诗文酬祚,往来不绝。在这些人里,李近仁颇受鱼玄机青睐,在等候李前来幽会时,鱼写诗曰:“今日喜时闻喜鹊,昨宵灯下拜灯花。焚香出户迎潘岳,不羡牵牛织女家。”将李比喻为潘岳,可见他长得很帅──据说像极了她的初恋情人李亿。但“咸宜观”并不是老少咸宜的,也有些大人物在这里吃了闭门羹,比如裴澄。这位裴先生,跟鱼玄机的情敌裴女士同姓同族,鱼玄机听到这个“裴”字就火冒三丈,哪能给他好脸色看呢?于是裴先生只好怏怏而去了。
  a' q+ g4 `" T7 U& S8 Z5 q7 U  鱼玄机家里有一个婢女绿翘,天天伺候女主人,早已情窦初开。咸通九年正月的一天,鱼玄机出门做客,临行前吩咐绿翘说:“你呆在家里不要出门,如果有客人来访,你就说我在什么什么地方。”很不巧,这天鱼玄机在女伴家玩得高兴,一直到傍晚时分才回到咸宜观。一回家,绿翘对她说:“陈韪先生来访过,见您不在,马都没下就回去了。”玄机听了很是怀疑,陈韪是她关系最好的情人之一,哪能门都不进就走了呢?再看绿翘,双颊绯红、两鬓蓬松,分明是一幅偷过腥的样子。到了晚上,鱼玄机越想越气,将绿翘叫进房内,严刑责打。绿翘先是不承认,后来反而出语相讥,意思是你州官放得火,我百姓点个灯也不许么?鱼玄机听了,一股无名业火涌上心头,一顿竹板,将绿翘打死了。
) G' ^0 u4 p* v- M( |4 |+ l  y3 P6 K$ {9 ?  不小心打死了人,鱼玄机慌了神。思来想去,她在后院挖了个坑,草草地把绿翘埋在里面。之后,要是有人问起绿翘在哪儿,鱼玄机就说她与人私奔了,倒也瞒了不少时间。再后来,有一天,鱼玄机在家请客吃酒,有一位没素质的客人喝多了酒,跑到后院小便。很不巧,这位老兄尿尿的地方,正好就是埋绿翘的位置。客人看见一大群绿头苍蝇在地上飞呀飞的,赶走了,一会儿又聚在一起。再仔细一看,地上似乎有些血痕和臭味。这位客人不但没素质,还是个长舌男,一回头就将他发现的蹊跷事告诉了他的仆人。仆人回到家,又将这个重大发现告诉了他在衙门里当差的哥哥。事情真是无巧不成书,这位长得像猪头三又胸无点墨的衙役哥哥,前段时间不知道发了什么神经,想上演一出癞蛤蟆吃天鹅肉的好戏,结果被鱼玄机无情地拒绝了,正怀恨在心呢,一听此事,心想报复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叫上一帮狐朋狗友,一人拿一把铁锹,出其不意地冲进咸宜观后院,三下五除二就把绿翘的尸体挖出来了。得了意的衙役哥哥马上将鱼玄机揪送到京兆府。# A" b) |: ]- {& O- Y: J$ K
  鱼玄机的官员朋友们想方设法为她说情,但很不幸,审理此案的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以前被她拒绝过的追求者裴澄。您想想,裴先生会给鱼玄机好果子吃么?很快,案件审结,鱼玄机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当年秋天,她被押赴菜市口,一缕香魂,烟消云散,死时年仅26岁。
4 u1 `7 p1 [, M7 V$ r# B  m  感情啊感情,陷得太深了,真的可以害死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21: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50、李商隐:我是一只独行的蝙蝠
6 U9 G7 a" W  X  # R% V- ~& b/ P
  (代表作)锦瑟- v" R0 c% {+ l* _# s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5 g' P- y! C# h. Z( E; x& N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7 }5 H  c6 J( |9 w7 c) C" Q8 l4 k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0 g: j/ h# W- Q8 r& a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I  M* S3 d, {6 Y# G    ^6 V  v3 M$ j. ]; i+ K  Q' }  l" b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至其祖李俌,乃卜居荥阳。李商隐在《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自称“我系本王孙”,他的好友崔珏也在诗中称他为“成纪星郎”,可能他们这一宗确实出自陇西李氏,是皇族的远亲,只是因为年代久远、谱牒失序,最后才沦落成一个下层的官宦之家。从有记录的高祖开始,李商隐家就没有出过大人物;他的高祖、曾祖、祖父和父亲,都只做过县令、县尉一类的小官。% ]( V) v' s. `& l" w  h, D
  李商隐的父亲李嗣,曾经做过获嘉县令,官场很不得意。于是,在义山出生的这一年,李嗣来到浙江,靠给别人做幕僚谋生活。义山10岁左右,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他挑起了养活全家的重任。他带着寡母和弟妹回到了老家荥阳,一方面依靠族人的接济,一方面替人抄书挣点生活费(后来的孔乙己也曾从事过这种工作),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总算能吃饱饭。在荥阳老家,李商隐遇上了一位本族叔父。这位满腹经纶却淡泊名利的老先生精通古文,在他的着力培养下,李商隐的才气渐渐显露峥嵘。他16岁时创作的两篇古文《才论》、《圣论》,很快就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2 H& x6 _  p5 c8 z# R
  初登文场的李义山像其他士子一样,怀揣着自己的作品四处干谒权贵。不久,他结识了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骈文大师令狐楚。令狐楚非常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将他收为门徒,悉习教导,还让自己的儿子们与他一同游学。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对师生情同父子,所以李义山恭敬地称令狐为“四丈”。中晚唐之交,随着几位古文巨擘相继谢世,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逐渐衰歇,曾经盛极一时的骈文──它因与“古文”相对而被称为“时文”──又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以前,李商隐跟着族叔学习的是古文,所以他写文章“不喜偶对”;现在,在令狐楚的亲自调教下,他的骈文很快就有青出于蓝之势,文名直逼其师,获得了“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的美誉。开成三年(838),令狐楚病逝,临终之前,他将李商隐叫到面前,委托他替自己写作死后呈交皇帝的上表。令狐楚愿意将自己的政治遗言这么重要的东西都托付给李商隐写,足见对他才气的肯定。事实上,晚唐骈文诸家中,李义山确属翘楚。范文澜先生甚至放言说,只要李商隐的《樊南文集》留存下来了,唐代的其他骈文就算全部佚失,他也丝毫不觉得可惜。当时,在骈文写作方面能与李商隐齐名的,唯有温庭筠、段成式两人而已,三人都在兄弟中排行第十六,所以后人将具有他们独特风格的骈文称为“三十六体”。附带说一句,古人喜欢用兄弟间排行的数字来称呼别人,比如白居易叫“白二十二”、李绅叫“李二十”、秦观叫“秦七”。也许有人被吓着了,古人怎么动不动就是“十六”、“二十二”的,他爸妈也太能生了吧?其实,这种所谓兄弟排行并不是亲兄弟排行,而是同一曾祖父下的兄弟排行。咱们的东瀛邻居也喜欢这样做,他们甚至直接将排行用到名字用去──不过他们用的是亲兄弟排行,比如“太郎”、“次郎”、“三郎”之类。想到了山本五十六?您真是个天才。这位死有余辜的山本是个特例,他之所以叫这个怪名字,仅仅只是因为他老爸在56岁才抱上儿子而已。. c- R+ s( B+ l" B/ w
  人们总是期望“出门遇贵人”,李义山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贵人”就是令狐楚。令狐非常喜欢这位天才卓异的学生,几乎每年都要委派他代自己进京述职,这样,既能锻炼他的能力,又为他提供了与官场核心接触的机会。有一天,李商隐住在长安客舍中,遇上客舍中其他客人一起喝酒赋诗,诗题是《木兰花》。在大家的邀请下,李商隐也加入其中。他的诗是这样写的:“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此诗构思颇为奇妙,众人读罢,都赞赏不已。这样,在京城游历的这一段时间,李商隐渐渐打出了名气。
& S. x: e$ t1 l2 i- I  不过,李商隐真正要考上进士、进入官场,还得倚仗令狐楚这位“贵人”的帮助。开成二年进士考试的主考官高锴,是令狐楚的老朋友,令狐楚当然想让老朋友录取自己的得意门生;当然,令狐是一个素有直声的好官,他不会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是通过儿子之口来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他的儿子令狐綯时任补阙,有一次早朝时遇见高锴,高锴问道:“八郎(令狐綯行八),你平日交往的朋友之中,谁是学识最好的?”令狐綯连答三遍“李商隐”。是怕高锴听不明白?当然不是,他只是要着重强调一下而已。这样,用不着再费任何唇舌,高锴就明白了令狐父子的意思。于是,这一年李商隐顺利地进士及第了。
" H$ d. D5 H0 s. H* Z& u8 h$ @  考上进士的李商隐,仍然回到令狐楚的身边做幕僚。第二年,令狐楚去世了,年轻的李商隐失去了依托,只得另觅幕主。他的新幕主是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这是李商隐遇到的第二位“贵人”──他后来成了李商隐的岳父。种种迹象表明,李商隐与王茂元女儿王氏的感情很好,但这桩美满的姻缘却成了李商隐一生坎坷的根源。因为,这桩婚姻让他陷入到了党争的漩涡。8 t* U: i! x1 h9 F
  牛李党争,起自唐宪宗元和三年(808)。此年朝廷开“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李宗闵、牛僧孺两位考生在策问中大胆批评朝政,得到主考官杨於陵等人的赞赏。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此非常不满,利用权力打击李、牛二人,致二人长期不得升迁,从此两派人就结下了梁子。李吉甫死后,他的儿子李德裕就成了李宗闵等人的对头。穆宗长庆元年(821)春闱,钱徽任主考官,众多高官给他递条子走后门,但进士科的人数有限,所以钱徽录取了李宗闵的女婿、裴度的儿子、杨汝士的弟弟等人,而将段文昌、李绅等推荐的考生黜落。李绅大怒,联合李德裕、元稹等人,一状告到唐穆宗那儿,穆宗命人对该科录取的14名进士进行严格复试,结果只有3人勉强过关,证明了钱徽确实有徇私之举。于是,李宗闵等人被贬往地方,他们与李德裕之间的仇隙进一步加深了。从此以后,就形成了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他们代表着世家大族的利益)和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领的牛党(他们代表着科举出身的庶族地主的利益),世界上最早的“两党制”交替执政就此形成。两党之间你死我活,牛党上台则李党全部被贬,李党执政则牛党的人一个也甭想好过。这场党争前后延续四十余年,搅得朝政一片乌烟瘴气,以至于唐文宗不由得感叹“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6 L/ w' |: k( ^  李商隐身陷党争,实在是身不由己。他的恩师令狐楚是牛党的中坚,所以他天生是牛党人士;但令狐楚死后,迫于生计,李商隐做了李党王茂元的幕僚,后来更是娶了王的女儿,这样,他又应该是李党中人。要命的是,这种尴尬的身份使得李商隐两头不讨好,李党从来没把他当自己人,牛党又指责他忘恩负义,所以,不管哪一派执政,李商隐都不可能受到重用。他就像一只蝙蝠,兽类说:你长了翅膀,所以你不是兽;鸟类说:你是吃奶长大的,所以你不是鸟。从李商隐的诗文来看,他本人似乎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朋党概念。他交往的朋友中,牛、李二党均有;而他的政见也比较持中,对两党的施政方略各有肯定和批评。各种迹象表明,他似乎想超脱于党争之外,可是走这个平衡木的难度实在太高了。9 @/ g1 P( ^5 E
  史籍记载说,因为这桩婚事,李商隐昔日的好兄弟令狐綯,现在也跟他翻脸了,拼命地压制他。有一个故事说,大中五年重阳节,久不得志的李商隐求见令狐綯,但令狐綯不肯接见。无奈之下,他在令狐家的屏风上题了一首诗:“曾共山公把酒卮,霜天白菊正披离。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莫学汉臣栽苜蓿,还同楚客咏江蘺。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得重窥。”诗中追忆了他与令狐父子的友好关系,颇为伤感。令狐綯读到诗,既感动又惆怅,为了不勾起不愉快的回忆,他命人将商隐题诗的房子锁起来,一辈子都不再进去。不久,他便提拔李商隐为太学博士。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但却并不可信。纰漏在哪里呢?也许明眼读者注意到了诗中的“楚”字。李商隐是个有文化教养的人,虽然令狐楚只是他的老师,他毋须为之避讳,但意欲与令狐綯重修旧好的他,会疯狂到在令狐綯家里题写一首带“楚”字的诗么?李商隐另一首赠令狐綯的诗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诗的感情基调很低沉,从“双鲤”一句来看,两人还是时有书信往来的,似乎并没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所以,我们可以说,可能出于朋党集团整体利益的考虑,身居高位的令狐綯没有大力提拔曾经“背叛”自己阵营的朋友(即使他有这个想法,牛党的其他大佬估计也不会同意,要不然,大家还不都去玩无间道了?),但说他刻意打击压制李商隐,实在有些冤枉他。
$ ^5 b/ X" I+ Z- }  j  虽然李商隐曾“三干有司,再命芸阁”,但因为无意中卷入了朋党之争,他的命运注定不会太顺。开成四年(839),李商隐正式步入官场,被任为秘书省校书郎,不久便调任弘农县尉。在弘农县公安局长任上,他因为替无辜陷狱之人辩解,得罪了陕虢观察使孙简,被孙简罢官。幸好这时孙简因犯错误而被双规,继任者是与贾岛齐名的诗人姚合,他这才得以留任。两年以后,李商隐回到京城任秘书省正字。给事中郑亚为桂州观察使,聘请李商隐当他的秘书。这位郑亚,偏巧又是一位李党人士。过了几年,李德裕政府垮台,白敏中、令狐綯入相,身为李党的郑亚也被从桂州观察贬为循州刺史,失业的李商隐回到京城,被选调为盩厔县公安局长(此事也可以证明令狐綯没有打击报复李商隐)。长安市长知道李商隐文章写得好,还特意请他兼任市政府代理秘书,让他专门负责起草文书。再后来,在令狐綯的帮助下,李商隐调任太学博士,做了几年大学教授。大中五年,受柳仲郢的盛情邀请,李商隐来到梓州,担任东川节度判官。五年以后,柳仲郢改任兵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李商隐又担任了他的盐铁推官。大中十二年,李商隐因病卒于任,离年46岁。
" [  D, m: {" r* q- b) L  人生之事,失之桑榆得之东隅。李商隐仕途不顺,却在诗坛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他的诗,最有名的当属《无题》系列爱情诗:
/ d  H5 \4 y7 E, c/ [- c  3 R# e* e5 A! W2 m# X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j2 m% u! b- X2 G+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l7 x% D& j1 n2 f0 @5 }6 |# V. Q0 s) o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6 ^+ j) ~* h1 o! L$ l# u9 ^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0 d* p; {4 w7 B1 c' X2 L( z0 _  # R. }( p. ?0 f
  这些诗,造语典雅却语意闪烁,读罢,我们只知道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爱情的无限惆怅,至于他因为何人、何事而怅惘,却极难坐实。李商隐不像杜牧那样四处留情,他对妻子王氏的感情似乎非常坚贞,这点从《夜雨寄内》、《房中曲》等诗中可以看得出来。但是很奇怪,李商隐的红颜知己似乎也不在少数,比如洛阳富商女儿柳枝、女道士宋华阳、令狐楚的侍女锦瑟,以及青梅竹马的恋人荷花。苏雪林女士对李商隐的爱情故事非常感兴趣,曾经专门写过一本《李义山恋爱事迹考》(此书后经增补,改名《玉谿诗谜》),里面捕风捉影地描述了李商隐的所有感情经历,有志于研究八卦的同学可以找来此书好好钻研一下。
0 j3 b, V, L( F) C4 d2 Q  义山还有很多取诗歌前二字为题的作品,我们不妨将它们看作《无题》诗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如这首争议极多的《锦瑟》:7 `0 e9 M* O1 V, ^- y3 G7 D
  
) c' E+ w8 _  `: g! {0 L* T9 F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x: }; c# s' Y  " u& G0 p5 s: x- ^7 q
  相传这首诗是为令狐楚家的婢女锦瑟而写的。庄周梦蝶、望帝啼鹃,沧海珠泪、蓝田玉烟,所有的典故和意象都非常美丽、凄迷、朦胧。但是,诗人与锦瑟如何定情?他们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他们最后又因为什么而劳燕分飞?从诗中,我们读不出任何实质性的东西,仅能体会到一种无可遁逃的隐痛、欲语还休的懊悔。其实,不但是我们读不明白这首诗,博学善诗如王士禛者也无可奈何,徒呼“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王安石说:“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蓠者唯义山一人。”与杜甫一样,李商隐也喜欢用典。相传他写诗作文时,总是要在面前摊开一大堆书,以备翻检典故,就像水獭将抓到的鱼儿一条一条整齐地摆放在岸边一样,所以人称“獭祭鱼”。所不同的是,杜诗的典故,是为了更好、更典雅地表情达意,而李商隐的用典,却与象征、比兴手法糅合在一起,故意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深深地隐藏起来。正因为如此,元好问才感叹道:“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 ?% R3 A: {4 A, p8 Y  y- }! Z  李商隐这种音律精审、用典纯熟、词采华赡的诗歌风格,很受后人喜欢。唐末就有韩偓、吴融、唐彦谦等人开始主动学习他的风格,到了宋代,更是有“学杜甫者什六七,学李商隐者什三四”的说法。北宋初年,杨亿、刘筠和钱惟演等人,共聚于秘阁修《册府元龟》,他们一起唱和,集成《西昆酬唱集》(“西昆”相传为帝王藏书之地),完全蹈袭李商隐的风格,形成了盛极一时的“西昆体”。不过,喜欢李商隐的后人多,讨厌他的人也不少。惠洪和尚就说:“诗到李义山,谓之文章一厄,以其用事僻涩,时称‘西昆体’。”这种批评很不厚道,李商隐的才气足以驾驭这种典雅迷离的风格,后人才气不足,却生硬地模仿他,与他什么相干?好比诺贝尔先生发明了炸药用于采矿,后人却用炸药来杀人,难道这笔帐也要算到诺贝尔的头上么?其实,就在“西昆体”大行其道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人对杨亿诸人生吞活剥李商隐的情况表示不满了。《古今诗话》记载,北宋初年的一次御宴上,有一位小品演员扮成李商隐的模样,故意穿得破破烂烂,大家很奇怪地问“李商隐”为什么穿破衣,他回答说:“为诸馆职挦撦至此。”大家听罢,心领神会,全都捧腹大笑。* |3 s- N0 ?5 H/ B
  除了爱情诗写得非常出色之外,李商隐的怀古咏史诗也很有成就,如“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之类,足以与杜牧平分秋色。历史感慨更深的,如下面这两首:7 q/ a/ m5 p" l! V3 W8 O
  
5 @5 q, s% b( A  h& q7 ]. B* G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5 I9 X$ x; e- k! A9 z' O5 y) D! U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m" \* e) M7 f1 R( Q# b
  
& G/ c4 z( v5 |' N  b  不仔细读他的诗,我们真的不知道生性敏感、感情细腻的李商隐,写起怀古咏史诗来,居然也能如此驾轻就熟。叶燮评李商隐的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并不是毫无原则的溢美之辞。这大约就是所谓“才人伎俩,真不可测”吧。
; `8 C$ S/ m$ s. t  李商隐在世的时候,诗名就已遍及天下。即使是才华极高的老一辈诗人,对他也很佩服。白居易先生就非常喜欢李商隐的诗文,曾经亲口对他说:“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白居易去世后,李商隐果然生了一个儿子,于是取名为“白老”。可惜的是,这位“白老”太笨了,实在对不起白先生转世的名头。生了个笨儿子本来就已经很不开心了,老不正经的温庭筠还要拿这事开涮,他说:“你这小东西就是白老转世?那白居易也太逊了吧?”再后来,李商隐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衮师,非常的聪明伶俐。" _. X( Z: H1 O, |
  或许,这位才真正是白居易的后身?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21: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51、杜牧:天生女人缘3 Q% ^! P7 m" y* x8 F* j" n
  (代表作)泊秦淮9 f4 [( Z2 D: d; J- Z  a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H: U# ~0 @6 _6 c( g' E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0 L! t4 O! s4 @* e5 C  
' N9 D9 x3 _( l+ `$ b7 ^9 R; x1 R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因为规避首都长安的CPI涨得太厉害所带来的风险,朝廷决定将当年的科举考试改在东都洛阳举行。礼部侍郎崔郾接到任命后,满朝大臣都聚集到长乐饭店为他饯行。国立大学副校长吴武陵教授听说了,也骑着一头跛脚笨驴来拜见崔大人。这位吴教授官虽不大,但威望极高,而且一般不喜欢参预迎来送往的酒会;他这次主动前来,崔大人觉得十分意外,赶紧离席,单独接待吴教授。吴教授说:“鄙人偶尔看到十多位太学生聚在一起,聚精会神地读一篇文章。走近一看,才知道是杜牧的新作《阿房宫赋》。我略略拜读了一下,觉得他实在是个大才子,绝对能担当辅弼大任。恐怕崔大人公务繁忙,没工夫读到这篇奇文,所以老夫特地赶来读给崔大人听听。”说完,他就从袖子里摸出这篇文章,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读完便将文章交给了崔郾。崔郾听了文章,翘起大拇指,连连称好。吴教授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马上就说:“既然你也说好,那你麻烦就把今年的状元给杜牧吧。”崔大人有点为难:“这……状元已经定下来了,榜眼、探花也有人了,就连第四名都已经确定了。您再为他挑一个其它的名次吧?”吴教授说:“实在不行,你就给他一个第五名吧。”崔大人还在犹豫,吴教授早已按捺不住,厉声道:“如果你不干,就把《阿房宫赋》还回来,老夫不给你看了!”崔郾一看吴教授动怒了,赶紧回答道:“好的,好的,一定听从您的吩咐。”送走吴教授,崔大人回到席间告诉各位,他已经有了第五名的人选。谁?杜牧。有一个人站起来反对,说杜牧人品不好,不能录取他。崔大人无奈地说:“没办法,我已经答应吴教授了,反悔要被他骂死的。即使这个杜牧是个杀猪卖酒的,我也得录取他。”7 K* x/ h# p! E- L6 S3 C' @
  主人公终于登场了。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这位仁兄当然不是杀猪、卖酒的出身。当时长安城里流传着一句俗话,道是“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是住在长安城南樊川地区的韦、杜两家,祖祖辈辈都是皇帝跟前的红人,离皇帝的距离只有一尺五。杜牧的爷爷杜佑,曾经是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还写过一本典章学的必读巨著《通典》,而且天下文士泰半出自他老人家门下,牛着呢。而杜牧本人,也决不是泛泛之辈。他从小博学多能,犹擅兵术,曾经为《孙子兵法》作过注,其注书质量,被后人誉为堪与曹操、李筌比肩,绝对是一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杜牧作于23岁时的成名之作《阿房宫赋》,便表现出了他对政治、军事的过人见解。关于此文,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扬州人苏隐晚上睡觉时,听到被子底下有好多人一齐用细微而尖利的声音诵读《阿房宫赋》,觉得很奇怪,掀开被子一瞧,并没有人,只抓到了十几只虱子。打死这些虱子后,读书的声音就没了。咳,苏隐先生太过分了,这么爱学习的虱子一定是好虱子,干嘛要杀掉呢?你弄个罐子将它们装起来,招几个人开个马戏团,还能不赚得盆满钵满?真是没商业头脑,活该一辈子做个穷酸文人。- l# @; E% `) D, t0 r2 c7 L/ ?
  因为这篇《阿房宫赋》,也因为吴武陵教授的推荐和虱子们的鼓吹,杜牧顺利地考上了大学。他高唱着“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的歌儿,意得志满地回到长安。同年,他又通过了一次名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公务员考试,被正式任命为弘文馆校书郎兼左武卫兵曹参军,正式步入官场。这一年,杜牧25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
: ?- N4 r7 V' j5 N8 l  年轻的杜牧,受到了沈传师的赏识。沈大人于太和二年十月任江西团练使,聘用杜牧为巡官;两年以后,他转任宣歙观察使,杜牧又随之从南昌到宣州任职,直至太和七年沈传师升任吏部侍郎。杜牧极富才华,但又不像“温钟馗”那样长得跟车祸现场似的,而是“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所以天生就有女人缘。在沈府,杜牧与著名歌星张好好小姐展开了一段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张好好,啧啧,光听这名字,就足以让大部分男人内心蠢蠢欲动了。美丽的张小姐是沈传师先生最宠爱的歌女,杜牧呆在沈府,跟张小姐自然接触不少,对她的相貌和歌喉非常倾慕,写诗道是“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可见是已经擦出了火花的。5 \; l& D/ A) ^  G
  有花容月貌的张好好姑娘在前面比着,杜牧看什么美女都觉得不顺眼了。酒席间遇到一位姐姐,人长得倒是端正,只不过她标准的“S”字体型稍有些接近FRJJ,杜牧便不满意了。您要是记得“楚腰纤细掌中轻”的句子,便会明白我们的杜大官人偏爱赵飞燕式的苗条美女。所以杜牧写诗讽刺这位姐姐道:“盘祖当时有远孙,尚令今日逞家门。一车白土将泥脸,十幅红绡补破裩。瓦棺寺里逢行迹,华岳山前见掌痕。不须啼哭愁难嫁,待与将书问岳神。”您看杜牧之多刻薄,人家不过长得胖了些,他便嘲讽人家体型堪比盘古,讥笑她抹一次脸要用掉一车粉底、补内裤上的一个破洞要费去十匹布,就连巨灵神在华山留下的一个掌痕,你都要赖她,真是太过分了。
  g9 `, H$ q5 I2 q$ e& S  可惜的是,张小姐是沈大人跟前的红人,杜牧不敢有非份之想。就像葛优说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所以尽管内心如同猫爪子挠,杜牧也只得假装正经,顶多写几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通过想象满足一下自己。偏生这沈大人也不厚道,看着杜牧急火攻心,楞是不成全他,最后还将张好好送给自己的弟弟做小妾,彻底断了他的想念。杜牧很失望,他不愿再跟着沈大人混,大约与失去张好好小姐不无关系吧?
3 O# ?+ d' P1 |7 `( c  为了排遣失恋的苦闷,杜牧决定去扬州这个花花世界散心。扬州有多繁华?当时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意思是天下日子过得最惬意的城市中,扬州第一、成都第二,什么长安、洛阳,统统后面排队去。于是,杜牧接受了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聘用,做了他的秘书。在扬州的几年里,杜牧每天出入烟花柳巷,阅尽天下美色,造就了“风流俊赏”的美名。在扬州,杜牧都干了哪些荒唐事,有诗为证:
! C% C2 K$ p5 X* A2 w+ J$ L( J% m  
- b5 I- @5 ?0 G# D# b. C' P8 i; `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0 M+ {) u  j: R0 b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i1 x; f, P' E8 `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U' y1 R, y5 R+ h' w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E% W% A; M0 F$ x4 D* {
  9 U$ _5 k2 Z% @  P! n$ g; x
  话说杜牧公务之余,每天在外风流快活,牛大人能不知道么?牛大人之所以不点破他,是知道年轻人荷尔蒙过剩,反正约束不住,还不如等他玩够了,自然会收心。据说晚清有一位大佬,选定了女婿之后,先让人带着他去青楼潇洒,直到女婿对这种生活生厌了才肯把女儿嫁给他,想必这位大佬也是出于这种考虑。但牛先生是个爱才的人,风月场上鱼龙混杂,万一年轻气盛的杜牧跟某个黑社会大佬抢女人吃了亏咋办?于是牛先生特意派出了三十名便衣特警暗中保护他。但杜牧是不知道这些的,他还一直以为,自己在风月场中所向披靡,是因为自己泡美眉的功夫天下第一的缘故呢。当然,杜牧在扬州确实确立了自己在“狼友”队伍中的江湖地位,后人道是“扬州杜牧无拘束,每到花时最有情”。到最后,因为杜牧太有女人缘,江湖干脆都直接称他为“杜郎”了。但他也渐渐厌倦了这种眠花宿柳的荒唐生活,“十年一觉扬州梦”,只落得了一个“薄幸”之名,咳,甭提了,甭提了。$ y4 j5 t2 B3 v
  几年以后,朝廷征召杜牧进京任殿中侍御史,牛大人摆了一桌酒为他饯行。席间,牛大人语重心长地叮嘱他说:“小杜啊,你现在官越做越大,要开始注意你的生活作风了。首都官场毕竟跟扬州不一样,老夫再也不能罩着你。以后,你做人得低调一些。”杜牧听了很不服气,连忙为自己辩解说:“谢谢老首长关心,杜某的私生活一向很检点,您就甭操心了。”牛大人微微一笑,也不辩白,只是让人取出一个装满书信的大筐子,当着杜牧的面一一打开,全是“某天夜里,杜先生在某家吃花酒,未与人发生冲突”的内容,原来都是那三十位便衣警察交给牛大人的工作总结。杜牧看了十分惭愧,从此,他终身对牛大人感恩戴德。牛僧孺去世之后,杜牧还特意为他写了墓志铭,将牛大人夸得跟花儿似的,以表达对其知遇之恩的感激。0 L, b/ w  J5 A! c( t5 G7 N
  做御史时,杜牧曾分司东都。尽管在“反贪污贿赂局”工作,本应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但杜牧先生还是改不了风流的本性。当时有一位李愿先生退休后,在洛阳养老,家里蓄养着数以百计的美女歌手,常常大开酒宴,于是他家便成了洛阳最有名的社交场所。杜牧很想跟着李愿凑热闹,但因为他的身份太特殊,李先生怕担上一个“拉拢腐化国家工作人员”的罪名,不好意思邀请他。杜牧却不客气,而是通过别人之口,直白地告诉李愿:杜某人想去你家看美女。李愿无法,只好给他发了请柬。收到请柬的时候,杜牧正百无聊赖地在花下喝着闷酒呢,请柬一到,他立马扔掉酒杯出发。在李愿府上,唉呀呀,数百美女,看得杜牧两眼发直。喝到半醺,杜牧问道:“我听说过您家里有一位叫紫云的姑娘,是哪位?”李愿用手指给他看,杜牧直勾勾地看了半晌,回头说:“嗯,果然是一位名不虚传的美女,您把她送我得了,OK?”李愿愣了一下,马上就笑了。乖乖,还反贪局呢,居然公然索取性贿赂。不过也好,既然杜大人好这一口,以后咱们歌舞升平就不用避着他了,嘿嘿。' s4 E. J4 ~0 n
  在朝廷做了不长时间的殿中侍御史,因为弟弟杜顗病重,杜牧不得不辞官回家,料理弟弟的后事。这位杜顗先生,才华与其兄不相上下,有“得杜顗足敌数百人”之誉。可惜天妒英才,他最后因为眼疾而去世。办完弟弟的丧事,杜牧重返官场,先后任宣州团练判官、左补阙兼史馆修撰、膳部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之后,他又先后出为黄州、池州、睦州三州刺史。在池州,杜牧包养了一位姓程的女子为二奶,程氏怀孕后,杜牧干了一件令人发指的坏事,严重有损于他“情场圣手”的好名声:他逼着怀孕的程氏嫁给了一个叫杜筠的人。杜牧此举不是没有考虑的,程氏嫁给杜筠,生下来的儿子还是姓杜。他就像一只布谷鸟,将蛋产在别人窝里,让别人替他辛辛苦苦地养儿子,咳,人品问题。杜牧的这个私生子名叫杜荀鹤,继承了他的陈世美父亲的文学基因,后来也成了著名诗人。后人诗曰:“向来稍喜《唐风集》,今悟樊川是父师。”意思是说:我说怎么觉得杜荀鹤的《唐风集》越读越耐读呢,现在才整明白,原来是因为杜樊川(杜牧)是他的父亲兼老师的缘故呀。
: U0 F& Z0 K/ ?% b, G  大中四年秋,在朝任吏部员外郎的杜牧多次上书宰相,终于如愿以偿地出任湖州刺史。
: l5 t( I6 ~4 [4 \7 o( L! }* ]  究竟湖州有何吸引杜牧的地方,以至于他一连给宰相写了三封信要求来此地做官呢?原来,这一切都缘于14年前的一个承诺。很久以前,杜牧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辞了宛陵从事的职务,特意赶到湖州看美女。湖州刺史崔元亮早就听说了杜牧的才名,便用极高的规格接待他。但杜牧先生阅人无数,看了崔先生派出陪侍的公关小姐,很是失望,说:“她们漂亮是漂亮,但离我杜某人的审美标准还是颇有距离。”在湖州吃了半个月的酒,失望的杜牧准备走了。崔大人觉得很过意不去,小心翼翼地问他,还有没有什么特别要求。杜牧回答说:“我想搞一次盛大的彩舟巡游,希望您能让全城女士都来参加,要是这样还见不到我满意的美女,我也没有啥遗憾了。”于是,应杜牧的要求,湖州果然举行了一次盛况空前的彩舟巡游。全城美女听说有热闹瞧,都跑到河边参观。她们在岸上看风景,杜牧却躲在船上看她们。饶是如此,杜牧还是没有找到能让他一见倾心的美女。快到了傍晚的时候,一个妇女带着的小女孩让他眼前一亮:他梦中情人终于闪亮登场了!杜牧连忙让人将这对母女请到船上,拿出一大筐绫罗绸缎送给她们,作为定情的聘礼。小女孩的母亲有些不知所措,于是借口女儿年纪太小,不肯答应这门亲事。杜牧解释说:“我不是现在就要将您的女儿娶回家,我先下聘,您让她等我十年。十年之内,我一定会来到此地任刺史,到时候再跟您的女儿完婚。如果十年之内我不回湖州,您可以把她嫁给任意一个她想嫁的人。”妇人暗忖:十年后,女儿能嫁给本州刺史当然再好不过,即便十年之后女儿嫁不了刺史,这笔聘礼也用不着退还,左右都是赚,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 U$ {  g- s& g* i0 v4 t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杜牧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位美丽可人的“洛丽塔”,但却一直没有机会来到湖州任官。14年后,他的哥儿们周墀入相,杜牧赶紧连上三封信,要求出镇湖州。来到湖州才三天,他就命人寻找当年的“洛丽塔”。可是已经晚了,“洛丽塔”三年前已经嫁为人妇了,现在连儿子都生了两个。杜牧很气愤地将“洛丽塔”的母亲找来,严厉地责问道:“你当年收了我的聘礼,凭什么又把女儿嫁给别人?”老妇人拿出当年下聘的文书,对杜牧说:“我完全是按照您当年的约定做的。我们等了十一年,您还不来湖州,我总不能让女儿一直等下去吧?”杜牧无法,只能长叹作罢。后来他还特意为他的“洛丽塔”写了一首诗:“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树成阴子满枝。”一股懊恼之气,真是恨不得捶胸顿足、以头抢地。
7 j; s, q% {- w* `' A; x3 k0 j4 }- {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惊讶地发现,怪不得杜牧先生在沈传师家里喜欢上了13岁的张好好,在湖州又恋上了这位未成年的佚名美女,原来他心头有一个解不开的“洛丽塔情结”呀。您看他的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罪证如山,大理寺完全可以据此传唤色郎杜牧,判个十年八年,还算便宜了这小子,哼。不过呢,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杜牧,确实有些误解他。古代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也就是成年仪式,成年了就可以嫁人生子;法律甚至规定,天子之妇12岁就可以生育。所以,她们从十三岁就开始谈恋爱,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对了,再补充交待一下湖州洛丽塔的故事:其实,这是无良的狗仔队炮制出来的绯闻。因为唐律规定,地方官禁止娶民女为妻妾,违者夺官,杜牧先生不太可能顶风作案。其实,杜牧先生再三要求到湖州做官的真实原因,仅仅只是因为他寡居的妹妹以及弟弟的孀妻都住在扬州,他到湖州做官,可以顺便照顾一下这两位可怜的女人。
3 D# X" ~5 t& I6 O7 m  杜牧才比天高,却又命如纸薄。他的堂兄杜悰,能力不及他万一,却很早就出将入相了;而杜牧呢,仅仅做了几任州刺史,所以心情一直很郁闷。咳,我说杜先生您就知足吧,蛀书活了几十岁,还只当过几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低级别的“主任”呢(其实是班主任,不好意思)。当然,杜先生是天才,蛀书是蠢才,没有可比性。扯远了,回来。其实,早在杜牧“春风得意马蹄急”的时候,就已经有高人为他指点了日后的运程。当年杜牧刚刚进士及第,一行人到长安城南一间寺院中春游,遇上了一位老和尚。老和尚道行颇高,谈起玄来让大家不得不服气。谈罢玄理,老和尚问杜牧姓什名谁,大家连忙介绍说:这就是刚刚占得文场大捷的杜牧呀,您这位老同志,怎么连这么有名的人都不知道?老僧微笑着摇头道:“不知道,老衲不关心这些身外之事。”杜牧心有所感,写了一首诗,道是:“家在城南杜曲傍,两枝仙桂一时芳。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可惜,杜牧虽然有所感悟,但毕竟不能悟透世事,所以失意便成了必然。湖州刺史任期未满,杜牧重新被调入中央,任考功郎中兼知制诏,也就是皇上的代理秘书。再后来,他升迁为中书舍人,总算将“代理”二字拿掉了。从湖州赴京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里面有两句:“自怜流落西归疾,不见春风二月时。”一语成谶,第二年,杜牧便在京去世了,享年50岁。在他去世之前,他曾梦见有人告诉他说:“您的功名到中书舍人为止了。”又梦见有人给他题写了“皎皎白驹”几个字,意思是人生如同白驹过隙,一辈子很快就玩完了。醒来后,仆人前来禀报说,正在蒸饭的甑突然烧裂了,一锅米全煮成了夹生饭。祅祥屡现,杜牧自知大限将至,于是从容为自己写好墓志铭,然后将自己写的文章中的不如意者挑出来,一把火全烧掉了。
% ?3 T0 B7 h4 a  最后大略说说杜牧的诗。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二人合称“小李杜”,以区别于老李和老杜。不过,“小李杜”与“老李杜”的精神气质恰好相反:小李如老杜,有一种天生的忧郁气质,作诗为文,法度森严;小杜如老李,狂放不羁,诗文如同天风海雨,兴之所至,格律什么全都视之蔑如。杜牧自己就说,诗文应该“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可见他不太在意格律之类外在的形式。当年阮步兵曾放言道:“礼岂为我辈设耶?”按照这个逻辑,老李、小杜估计也会说:“诗律岂为我辈设耶?”
6 a6 o' H. I; e& \  史载杜牧为人“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意思就是“行大事者不拘细谨”,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别人爱怎么嚼舌头就怎么嚼去,老夫懒得尿你。这种气质,体现到诗里,便化而为一种洒脱超迈的风格:2 M; T0 X9 q! w* D& @4 u
  
1 M. j( \$ b+ R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後庭花。  z5 K0 S. |/ y; _% r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H- G" I  r9 l4 P$ v- Y6 f: M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0 E, V# c$ y% h& T! W9 j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T2 [5 d  |$ E
  
/ ]) c! q# ?$ b/ j' l: f  杜牧这种人,天生就爱谈兵论史,而且他对历史的见识远胜一般人。正因为如此,杜牧成了晚唐怀古咏史诗的第一人,还创造出了“论史绝句”这种独特的诗歌形式。他的诗歌,襟怀旷达、思致俊爽而又精致婉约,其逸韵风神,远绍盛唐,在多有头巾气、僧衲气和脂粉气的晚唐别具一格,被后人评为“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急也”。
3 b0 d7 ]/ V8 a- X  不知道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得,您骑辆自行车冲下陡坡体会一下,就啥都知道了。记住,别捏车闸哦,否则得来一知半解,您又该骂我拿您开涮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22: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52、杜甫:国家不幸诗家幸
( G$ }  E  e  Q1 s, O  (代表作)登高  K# f6 C0 u# p0 R5 a3 q( Q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6 E& d+ f$ W: a7 c7 t& p+ N8 n0 V  P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 [& I* e5 j" s7 g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 }) y7 A' K+ Y) A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 i( n3 t8 o7 d  6 o+ G2 l" _9 G  t* e, o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湖北襄阳。杜氏以西晋杜预为祖,年代久远、死无对证,不说也罢。有据可考的是,杜甫的曾祖杜依礼曾在河南巩县做官,于是安家此地,杜甫即出生在这里。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中宗朝的著名文士,所以杜甫善诗,是有着家学渊源的。据说杜甫很小的时候,曾经梦到有人让他去一条河边,到了那儿,一位仙童出现了,对他说:“你本是天上的文曲星,上天让你来到凡间,让你成为一代诗圣。不过,作为代价,你的仕途将会非常坎坷。”因为这位小神仙哥哥的一席话,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
7 \2 d; [3 |$ s( r0 V  不过,其实年少的杜甫日子还是颇为安逸、富足的,这是因为他家里薄有些地产,而且他的父亲杜闲做着州司马和县令之类的小官,收入虽然不高,但在太平年代足以过上小康生活。所以,在34岁以前,杜甫也和李白等人一样,仅在行囊中塞上几件换洗衣物,就开始在全国各地漫游了。也许有朋友会问:不用带钱粮么?当然不用。您想想,开元全盛之时,“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一斗米只值三、四钱,走到哪里都有热情的东道主提供几乎是免费的吃喝,去风景区游玩又用不着买门票,哪里花得了多少钱呢?再说,杜甫的身份是诗人,而且已经有了一定名气,曾经请李白、崔灏吃闭门羹的李北海先生听说过后,甚至破天荒地主动登门拜访。所以,杜甫走到哪里都有附庸风雅的有钱人愿意为他买单,他的日子过得滋润着呢。例如,他十四、五岁的时候在洛阳游历,崔尚、魏启心这些人就是他的钱包。再如,他33岁的时候漫游齐鲁,即由刚下海的李白请客。就这样,杜甫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将当时的繁华之地玩了个遍。期间他还到洛阳参加过一次进士考试,可惜其时诗艺未精,最终名落孙山。: S! ]+ F4 o& b( L( u5 G# ^
  好日子总是过得飞快,随着父亲去世,杜家的日子渐渐迫蹩起来了。与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成婚之后,杜甫肩上的担子越发地沉重。以前,能不能考中进士对于杜甫来说还不是一个非解决不可的大问题,但现在,要是再不考上大学然后觅个官儿做做,这日子就没法过了。所以,天宝五载,杜甫来到了长安,准备求取功名。按照惯例,进士考试结束以后,为了笼络人心,皇帝是要请这些“天子门生”们吃饭的。李林甫趁着唐玄宗正与杨妃沉迷于二人世界里的时候做了太多的坏事,他怕这些考生借机揭他的短,所以故意提高考试难度,最后干脆放了一张空榜,然后对唐玄宗说:在天纵英明的天子的领导下,现在已经是“野无遗贤”,所有有才华的士人都已经光荣地加入了公务员队伍,此科考生全是歪瓜劣枣,所以一个都不予录取。就这样,包括杜甫在内的天下读书人全都被李林甫涮了;而唐玄宗居然相信了李林甫的鬼话,可见他已经老昏头了。  R# M1 {5 ~9 E/ @+ [$ g
  考不上进士,又没有经济来源,杜甫在长安的日子很不好过。为了养活妻儿,他被迫同时做很多兼职工作。他放下读书人的清高架子,先后当过诗人和豪门清客、做过拾荒的民工和要饭的乞丐,甚至蹲在大街上卖过大力丸。没饭吃的时候,他到处打秋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专拍那些有钱大爷的马屁,他们高兴了便赏一口饭吃。《江南逢李龟年》曰:“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可见他常去叨扰的“富儿”中,便有李范、崔涤这些达官贵人。但“富儿”家也不是天天都举行鸡尾酒会呀,所以杜甫便时有“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的凄惶。实在没处去了,他就跑到一个叫杜济的远房亲戚家混一餐。可是杜济先生家里也不富裕,虽然他不好意思把这位“爷爷”(杜济是杜甫的族孙)往外撵,但他家娘子小嘴儿撅得足以拴一把油瓶,看得杜甫心里拔凉拔凉的。男主人如此穷愁潦倒,女主人当然也是布裙荆衩,寒俭之极。一位姓韦的朋友到杜甫家时做客,见杨氏夫人打扮得跟村妇似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连夜让自己的夫人给杨氏夫人送来一个叫“夜飞蝉”的头饰。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幸好有这几位仗义朋友的资助,要不然,杜家日后的人间惨剧可能会提前上演。
8 @/ D7 @4 b/ g6 w" R  其实杜甫还是有机会进入官场的,可惜他老人家的运气实在太背了。天宝十载正月,唐玄宗举行了祭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大典,杜甫抓住时机,创作了《明主朝献太清宫》、《朝享太庙》、《有事于南郊》等三篇煌煌大赋,唐玄宗读了很欣赏,命人将他安排到集贤院做临时工,等宰相仔细考察了他的文章之后再酌情提拔。可是李林甫的接班人杨国忠先生居然比李林甫还不学无术,一直没有安排杜甫的考核,所以他的待遇问题总得不到解决。时间长了,唐玄宗也忘了,这件事也就没了下文。总不能做一辈子临时工吧?于是杜甫便不断地向他认识的达官贵人如鲜于仲通、李琎、哥舒翰等写信,寻求汲引,天宝十四载,朝廷终于给杜甫安排了一个河西县公安局长的职位。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杜甫居然没有前去就职。是嫌这个官儿太小了?是嫌弃河西县山穷水恶?还是不愿意离开京城这帮高官朋友?咱们不得而知。还好,在一些朋友的斡旋下,朝廷给杜甫另行安排了工作,让他在右卫率府做兵曹参军。3 ^: s/ I  z7 d) ^
  追求了几十年,好不容易得了一个官儿,可是倒霉的杜甫才领了一个月薪水,官便做不成了──安禄山造反了。唐玄宗做了四十多年太平天子,战备松驰,库房里的弓弦朽断了、马厩里的马也长了一肚子肥肉,哪里抗得住安禄山十几万虎狼之师呀。不到一个月,唐玄宗觉得大势已去,撒丫子逃到四川去了,长安成了一座空城。杜甫官太小,没资格跟着皇帝一起逃,只能自寻出路。以前,他在长安卖大力丸的时候,收入太低,以长安的生活水平,根本养不活老婆孩子,所以将妻小寄养在鄜州。这次逃难,他正好回家。刚进家门,他便听到震天的哭声:他的小儿子刚刚饿死了。一个大男人,居然混到了让儿子饿死的地步,唉。在鄜州,为了喂饱全家人的肚子,杜甫常常到深山里拾橡子,回到家煮一煮,便是一天的口粮。
9 E$ W; C( X  B, M: K" v: h0 W  不久,听说唐肃宗在凤翔即位,杜甫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穿得破破烂烂,打扮成要饭的,抄小路前往凤翔,准备投奔唐肃宗。很不幸,他半路就被叛军逮住了。还好,杜甫这样一个芝麻大的官,不像王维等人那样目标太大,引不起叛军的重视,所以看管不严,这让杜甫得了机会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杜甫终于在至德二载到达凤翔。正在感叹“树倒猢狲散”的唐肃宗看到居然还有人对他如此忠诚,心中颇为感动,再加上时任宰相的房琯先生是杜甫的好哥们,于是杜甫很快就被任命为右拾遗。6 [, L, B3 m) A" G3 S6 {/ b
  成也房琯、败也房琯。跟着房琯这个食古不化的死脑筋混,杜甫注定不会有好前途。房大人以为手里攥着一把鹅毛扇就变成了诸葛亮,至德二载十月,他脑袋一发热,自请为主帅,率师在陈陶斜与叛军作战。这个从来没有带过兵的书生,欺负那些浑身羊臊味儿的胡人没文化,居然将已经淘汰了一千多年的春秋时代的战术重新拿出来使用。他将部队分成上、中、下三军,自领中军;又命人凑了两千辆牛车作为核心,将骑兵、步兵混杂在其中,以为三者可以取长补短,叛军啃一口就会崩掉牙。但是,叛军都是些久经沙场的老兵油子,对付房琯这样的雏儿还不是小儿科?他们顺风撒几把灰土、敲几通锣鼓,就将从来就没有打过仗的老牛们吓得掉头跑掉了,拽都拽不住。叛军再趁乱放上一把火,房琯的四万大军就被烤得香气四溢了。唐肃宗见房琯这个老不死的把他的家底儿全都败光了,差点气得心脏病发作;但房琯是唐玄宗的老臣,太上皇还没死呢,肃宗又不好拿房琯怎么样,只好口是心非地安慰他一番。不久,有人揭发说,房琯家里有一个叫董庭兰的门客,为人很不厚道,大臣们要去房宰相家请示国家大事,董庭兰居然将他们拦在门外,不给买路钱就不让进。唐肃宗一听,总算找到了借口,马上将房琯的宰相免掉了。老友有难,杜甫能不伸出救援之手?他上疏说:罪细,不足以免大臣。意思是,仅仅因为门客收取贿赂这件小事就罢免房琯的相位,实在太说不过去了。肃宗本来就一肚子火没处发泄,读了这个不合时宜的奏折,龙颜震怒,马上命令公、检、法三家联合对杜甫展开调查,一定要定他的罪。新任宰相张镐站出来说了一句公道话,他说:“拾遗是言官,向皇上进谏是他应尽的责任,言论的正确与否倒在其次。如果真的问了杜甫的罪,恐怕以后就没人敢于向皇上进谏了。”这样,唐肃宗总算决定不再追究杜甫,但杜甫从此也失宠了。不久,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当时关中饥荒非常严重,当参军的那点儿工资连买米都不够,杜甫觉得实在没啥奔头,再一次弃官而去。8 o( A/ [9 |% g# D
  官做不成了,饿殍遍地的关中也就没有了吸引力。现在,全国就只有四川这一块安宁的地方了,于是杜甫决定举家迁往成都。他在浣花溪边筑了一座草庐,开荒种地、养鸡养鸭,过起了小日子。虽然浣花草堂很小,但杜甫是士籍,不用交纳皇粮国赋、不用服兵役劳役(以前学习《石壕吏》的时候,对官差宁可抓一个没啥用处的老太太也不抓杜甫这位大老爷们,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呀),收多收少都是自己的,日子总比以前在山里拾橡子强吧?所以后来朝廷征召他去长安任京兆功曹参军,他也懒得去。后来,他的另一位老朋友严武也来到成都,担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管辖大半个四川。严武对杜甫很照顾,时不时地给他送些好酒,有酒喝,杜甫才有闲心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句子。为了给老朋友增加一些收入,严武请杜甫做自己的幕僚,还为他申请了一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虚衔,日后人们尊称杜甫为“杜工部”,便是从这里来的。公务之余,严武常去草堂喝两杯,而杜甫也表现得极其随便,连头巾都不戴──这是非常失礼的举动,性质跟现代人光着膀子去拜见领导差不多。0 O2 N& k" c" `5 |. I$ J
  杜甫似乎遗传了他爷爷鼻孔朝天的性格,总喜欢拿白眼瞧人。大约因为瞧不起严武的武夫出身吧,所以有时候他甚至会鄙视这位衣食父母。有一次,哥几个一起喝酒,杜甫喝得高了些,居然爬到严大总督的椅子上,斜着眼睛瞅着他,说:“想不到啊想不到,严挺之这个老好人,居然生出了这么一个凶神恶煞的儿子!”严武是好惹的么?他八岁的时候就敢将与母亲争宠的姨太太一刀刺死,带了这么多年兵,杀几个人还不跟捏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听见杜甫拿他尊敬的老爸说事,严武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傻了半晌,才回了一句:“杜审言的孙子好像在扯老虎的胡子玩啊。”众酒友纷纷和稀泥,希望两人不要吵起来,严武这才嘟哝道:“咱们一起喝得好好的,干嘛要骂祖宗呢?”这才平息了此事。但后来杜甫不知道怎么又踩着严武的尾巴了,严武集结人马,要将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一起宰掉泄愤。还好,出门的时候,不是衣服被钩住、就是帽子被门帘卡着,严武的手下抓紧时间跑去禀告了太夫人,这才让杜老爷子侥幸多活了几年。
" v: W2 Z" q! v& F  好朋友就像情人,有了卿卿厌卿卿,没了卿卿想卿卿。不久,严武先生鹤驾西去,杜甫的好日子也到头了。没有严武这位煞星镇着,成都大乱,杜甫只好去投奔彭州刺史高适,却不料高适已经调职了。到得云安,急火攻心的杜甫一病不起,只好留下养了几个月病,直到第二年春初才抵达夔州。在夔州,杜甫的病越来越严重,病得连一辈子都搁不下的酒杯都放下了,写诗道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以前有一个故事,杜甫曾经写了一首《花卿及姜楚公画鹰歌》,郑广文先生读了以后说:“足下此诗可以疗疾。”后来郑夫人生病了,杜甫说:“你让她好好地读一读‘子璋髑髅血摸糊,手提掷还崔大夫’这样的句子,说不定病就好了。如果疗效不明显,可以接着读‘观者徒惊帖壁飞,画师不是无心学’。如果病还不好,那就读‘昔日太宗拳毛䯄,近时郭家狮子花’。这几句还治不好她的病,那就是神医扁鹊也救不了了。”杜诗可以疗疾,可是杜甫病得这么厉害,怎么就不用自己的诗治一下自己的病呢?看来杜诗与汉钟离葫芦里的药一样,包治百病,就是治不了自己的跛脚。
' q$ Z* l8 g4 l! `0 g4 Z( c. E' a$ U  在夔州住了一年多,听说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欣喜欲狂的杜甫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杜甫老了,在外漂泊了这么多年,现在条件允许了,所以他决定举家迁回河南老家。欣喜之中,杜甫买舟顺江东下,到得江陵,却听说河南局势混乱,无法返乡,只好滞留江陵,之后辗转湖湘,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大历五年,杜甫来到耒阳游南岳庙,遇到山洪暴发,被困在孤岛上十来天,饭都吃不上,饿得眼冒金星。耒阳县令聂先生听说后,亲自带人将杜甫解救出来,然后摆了一大桌酒菜为他压惊。就在这天,杜甫去世了,死因让人很难启齿,不说大家也知道。可怜的诗圣,在客死异乡46年之后,才终于魂归故乡。, j0 a! _- T# k. h/ `- _
  杜甫仕途蹭蹬、一生潦倒,这既是时代的必然,也与他“好论天下事,高而不切”的个性有关。有人说,杜甫的政治才能其实非常一般,而且做起官来还挑肥拣瘦,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从这个方面来说,他与李白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与李白不同的是,杜诗的笔触更多地集中在对国家前途和现实苦难的关怀之上,他的诗歌甚至可与史书对读,因而被人称为“诗史”。瓯北先生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说的就是杜诗成就与社会现实的密切关系。尤其让后人感怀的是,杜甫没有孜孜于个人的政治得失和生活苦难,而是以己及人,从中见出一颗忧国忧民之心。自家茅屋为秋风所破,一般人只会自叹倒霉,杜甫却能上升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度。“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不朽的诗句,无不体现出诗人的闪光的人格。也正因为这样,后人才将杜甫尊为“诗圣”。
1 z) Z, Z7 X/ `0 N: ]2 Z5 I  “诗圣”之名,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对于我等凡夫俗子来说,“诗仙”和“诗佛”都带有一种离尘出世、高不可攀的距离感,同时他们也是不可师法的,学我者死。而“圣”却可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圣”原本也是普通人──比如孔子、孟子,他们也会吃喝拉撒睡、也有喜怒哀乐痴,只不过当权者出于政治需要,给他们涂上胭脂、抹上腮红,然后请他们坐在摆着冷猪肉的香案后面。杜甫便是这样一位“圣”人,他的境界虽然也经过后人的人为拔高,但也足以让人仰望,而且,他的人格的诗艺都是可以学习的。杜甫讲究“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善于向古人学习,使得他成为古代诗人中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以沉郁顿挫风格为主,但也有清新雅致、婉转流丽、含蓄俊逸等风格。从形式来说,杜诗中最好、最老到的当然是七律,但他的五律、五排、绝句、歌行、新乐府等体裁也是佳作迭出,令人惊叹。所以,杜甫之后的诗人几乎无人不学杜,即使有些人不待见老杜,但背后仍会偷偷地学。后世学杜者,登堂入室者学习的当然是老杜的忧国忧民之心,例如文天祥先生。文先生曾经放言说:老杜把他想写的东西都写光了,所以他都不用写诗了,想写的时候将老杜的作品这里抄一句那里摘一句就行了,还比自己绞尽脑汁写出来的要高明许多。这叫“集杜诗”,是一种很高级的文学游戏。后世学杜而窥其门墙者,则继承了老杜诗歌中的新变成分并将其发扬光大,比如由杜诗肇其绪的“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经过韩退之、黄山谷的发展,最后形成了宋诗的基本特征;再比如老杜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特点,经过元、白的发挥,在中唐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的“新乐府运动”。学杜而等而下之者,则是学杜诗雕字琢句,痛苦地揪着自己为数不多的几根胡子苦吟,例如郊、岛。其实老杜写诗也搞得挺累,他自己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李白也嘲笑他“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中学课本里的杜甫像,满脸皱纹、一派愁苦,蛀书看第一眼便觉得极为神似。
6 B5 }! ]0 h' q4 e( k+ v  唉,搞文学的实在太辛苦了,古往今来都这样,没办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3 03:58 , Processed in 0.02819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