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11 21: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45)% u4 E% I* T1 D
4 a$ F0 q, d- w0 @3 M+ z
两相对照,可以看出司马光的硬度系数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可也不能就此肯定两人的高下怎样。凡事一利必有一弊。2 V8 q; U" u k5 f, ]
比如王安石之刚强,硬则硬矣,小心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夕,一味刚硬,没法持久。而司马光余下的20%的妥协中含有一种难得的柔韧,让他比王安石更加坚忍。
) \7 \4 N1 a' @" e9 ?2 L 他注定了能比王安石能等,等到他翻身作主的那一天。2 z' O0 s8 |+ l. T ?# j) K6 T
综上所述,不是神宗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王安石,而是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除王安石之外,所有的人都在回避,逼得神宗想做事,只能选这个人。但就是这样,王安石仍然没法立即得到信任和权力。神宗不是个一般的人,这个20岁的青年,远不是大家印象里那个凡事急于求成,做事毛毛燥燥的毛头小子,他谨慎得可怕。甚至可以说,变法之所以会有后来的结果,一大部分原因就在于他的“谨慎”。5 |7 E6 {( P1 K1 O% j* h0 \
他分两步来了解王安石。一是亲自对话,二是向大臣咨询。
. n! \. u% I8 ]' u) w$ H4 I 历史里留下了很多的对话,比如神宗问韩琦,王安石为何许人也?韩琦摇头,让他当个翰林学士绰绰有余,进入宰执就万万不可。2 e- Q7 g) d+ s3 T7 o
神宗摇了摇头,没再问为什么。其实知情的人都知道,这两人有过节。韩琦在庆历新政后被下放到杨州,王安石是他的手下。很多次大清早的,韩琦发现王安石上班迟到,衣衫不整,连脸都没洗。出于爱护,他某次和颜乐色(从容)地说,年青人,有空要多读书,不要荒废了光阴。
2 b" B6 O) ~% }0 J- b, }3 C3 } 王安石什么都没说,默默退了出来。他清楚,韩琦是误会了,以为他寻欢作乐,通宵达旦。但他不解释,“韩公非知我者。”这是他当时留下来的话。6 j" u; O; e7 s T7 t6 K
在之后,韩琦当然知道了王安石勤奋好学,想收为门下学生。按说两人相差近20岁,隔了整一代人,以韩琦当年名满天下,这是王安石的殊荣。可他拒绝了。非知我者也,怎么可以朝夕相处?
4 @* f2 y* b. h2 J3 h 说得高傲自负,其实内里很简单,就是一个槽子栓不了两头叫驴,都是一样的狠人,谁也不服谁。
9 I" F1 G' `3 p" J3 n) C
1 O5 c+ @) D$ o 连载(1146); N, m) u; a- A( e* {; @$ e
5 s5 Q* r2 C0 S9 H- k7 N/ S6 `) r 接下来又询问了孙固、吴奎、唐介,内容大同小异。一致认定王安石学识过人,气量狭窄,只可做具体工作负责人,绝对当不了大领导。$ t- l$ ~5 Y3 y3 c* C
关于王安石的气量,我们在下面涉及到具体事件时,再详细讨论。8 w* w: B7 A! B+ ~1 H
另一方面,神宗和王安石进行了好多次的单独对话。比如两人初见面时,神宗问,怎样治理天下?王安石答了四个字:“择术为先。”& H. |2 ^" Q8 I& H: T
“唐太宗如何?”
6 l: J5 D J) h, W% [ “陛下当法尧、舜,李世民算什么?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只是后来学者没学会,才以为高不可及。”: ~! y+ N9 K* L7 w' w2 \! m5 q; w
“卿对朕的期望太高了,我们共同努力,达到这个愿望。”; G% m" ?. M; v! i! e2 T" C; i" T2 A
这是互相谈理想。神宗以李世民为偶像,却不料王安石直接拔高到传说中最了不起的帝王那儿,让年青的皇帝惊喜交集。
# [$ |& o0 P) O# E+ ^3 P$ x 下面一段看似模糊,其实比理想更重要,它涉及到了实施阶段。
' I& Y9 ^4 }& J2 E* W( E0 t9 u 神宗说,“李世民有魏征,刘备有诸葛亮,才有后来的成就。这两个人,都是不世出的啊。” U1 f2 [) M) m9 c
王安石摇头,“陛下能像尧、舜,自然有皋、夔、稷、禼等贤臣出现,至于魏征和诸葛亮,在有道之士看来,都不值一提。以天下之大,人民之众,杰出者所在多有,只看您的真诚到了哪个程度。不然,就算有那些贤臣,也会被小人蒙蔽,离您而去。”
- [, D" R# A% N4 v “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神宗不同意。7 ], P& B+ E$ J# u5 i. ]
“正因为能看出谁是四凶,再杀掉,所以才是尧、舜。要是让四凶随意枉为,皋、夔、稷、禼这样的君子还能正常工作吗?”
0 g7 Q( ]( Z$ L, Q3 v f 这是王安石在要求工作环境,神宗得像尧舜支持皋、夔、稷、禼一样支持他,并且除掉所谓的四凶,才能让他放手工作,大展才华。
1 ~2 z/ `( c' s* R: } 再接下来发生了那次熙宁变法前最著名的辩论。它起源于一次河朔地区的大水灾,当时曾公亮提议,眼下财政紧张,全力救灾。宰执人员们马上就要得到的郊祀典礼的赏赐,就都省了吧。这道旨意被送到翰林院,请各位学士大人们执笔。, R$ V1 i; s$ C2 Z; H3 R
结果司马学士和王学士各抒己见,完全相反。
& R! {1 l1 V) e1 b( u7 h* v5 o0 { 司马光赞同,节俭从官员开始,这很好。. G$ ]9 Q6 Y8 T
王安石反对,说这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形象工程。想当年唐朝的宰相常衮节省了工作午餐,被人讥笑,辞饭还不如辞位,根本就不配做宰相。何况现在国用不足,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问题并不在这儿。+ r& z, u- L2 u8 G$ E/ b
司马光摇头,常衮减少俸禄,总比尸位素餐的废物们好。现在国家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物资不足,王安石讲得不对。, w! O3 u' \; T/ G8 `( Q
王安石高深莫测的一面露了出来:“知道是怎么造成的国用不足吗?核心问题是没找到真正善于理财的人。”! p0 ]/ s. j( s6 a, r: Y1 ]8 ~! w4 z
这句话是宋朝开天辟地头一次被提出来,就算在中国历史上,也只是有人曾经隐约地做到过,却从来没有上升到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来。
7 `% v' D+ B/ d9 Y7 h+ \8 A1 q 神宗的眼睛亮了,可司马光却不信邪,他的的确确是位不世出的历史学大师,所有的事都别想骗过他。他立即就指出来:“你所说的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按照户口、人头数目尽情搜刮民财而已。百姓穷困,就会沦为盗贼,这不是国家之福。”! P, X0 E4 p; H* y% b5 |# j
王安石非常平静,他下面说的这句话,如果真的做到了,他就是从古至宋,乃至于满清,最了不起的国家管理魔术师。7 R7 G6 u: J" M' D: w) w
“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我可以不加税率,就让国家的收入增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