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7 19: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56)
# K, r. v+ n/ x5 J0 c- N
" D) R- L$ H! G- @6 C) E8 A' D- C 在大军出发之前,唐太宗李世民收到前线谍报人员发回的情报,由于阿史那思摩在撤退时,将草场全部焚毁,薛延陀在战马经过数千里奔袭之后,没有草料,只好啃树皮,而且连树皮都快啃光了。
6 C+ z$ Y4 V/ K5 r: x! Z9 \ 唐太宗对即将开赴战场的领将们说:“薛延陀不足为惧。他们的将领不懂得用兵之道,凡用兵之道,见利速进,不利速退。薛延陀大军既然无法一鼓作气将阿史那思摩的部众消灭,那么在突厥人退入长城之后,就失去了机会,此时应该果断撤军才对。如今薛延陀人缺粮食马缺草料,你们不必急于与他们开战,等到他们要撤退之时,再果断发起进攻,必能大破薛延陀。”
P; ]- ]( i* ~ 身为皇帝之后的李世民,在战略眼光上仍然是那么犀利。' u" l% w2 m* n j/ w! z2 N
* D# ?1 I) C! o! L( \$ @5 s 随着对峙时间的拖延,薛延陀军队的补给成了头号难题,而且大唐帝国数路精兵出动,真珠可汗心里明白难以对抗,便派使者前往长安城。
$ y8 _: e- f( Y+ J$ n 十二月十二日,薛延陀使者觐见唐太宗,表示薛延陀愿意与突厥汗国和解,撤兵北归。唐太宗心里明白,此时的薛延陀二十万大军已经陷入补给困难的窘境之中,不用几天,必定会土崩瓦解,所以他并不急于答复薛延陀使者,而是耐心等待前线的捷报。
- g4 i! r3 h n; z* A! J y( l9 \ 果不其然,五日之后,前线传来捷报,李世勣兵团大破薛延陀军队。
% Q$ L5 I0 Y6 w * w; ]/ ]7 @2 d" G
自阿史那思摩退入长城内后,薛延陀统帅薛大度亲自率领三万骑兵追击到长城。过了长城,就是大唐帝国的本土,薛延陀的军队也不敢贸然进入,于是薛大度就派人登上长城,向阿史那思摩部队叫骂,想逼突厥人在震怒之后出长城与之决战。不想阿史那思摩本来就不是什么英雄之辈,你骂你的,我就是不出来。" ^9 D# W$ {+ I/ P8 A+ F
正当薛延陀人在长城上骂得起劲时,不想远处突然尘埃滚滚,喊声震天,原来是李世勣六万人的兵团赶到了。薛延陀统帅薛大度大吃一惊,赶忙向北撤退。
% \) M6 d* h& l 薛延陀的军队以骑兵为主,而李世勣兵团基本上是步兵,只有一千两百名的骑兵,让战士们跑步来追赶战马,这怕是跑到累死也追不上。李世勣向阿史那思摩那儿借来一些战马,将骑兵人数增加到三千人,同时借用三千名突厥骑兵,组成一支六千人的骑兵队,快马加鞭,追击薛延陀的三万大军。其余六万名步兵同时向北挺进。
% I' q9 w# D7 U X 六千名骑兵追击三万的敌军?! _+ `( W+ T$ U z0 j# }; N
李世勣该不会是疯了吧?要知道前方不仅仅是这三万敌军,总计有二十万的敌军啊!1 Y d' Z; _, E, X0 i
这不合常规。但是伟大的人物往往突破常规。& l1 u b9 @& s: \0 H
李世民不是经常带数十人深入险境吗?这突破常规。: q, [- T7 f& {4 T$ ^& S
李靖不是以三千骑兵勇破定襄吗?这突破常规。
& O' s/ d" u2 D" g, @1 d 李世勣以六千骑兵追击二十万的敌军,这也是突破常规。
& a: l& O4 d, u( w: H 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靠的是什以?是胆略,是勇气,是意志,是吞吐天地的气概!4 P/ Y( z# A2 E; Z
' j$ V8 }/ d6 { ]$ `* I* e6 }( ]
接下来的战斗,实出乎笔者的想象力之外,也只得据史而述了。2 i" @- q+ Q9 D! W) X& u7 @; z
薛大度率三万名薛延陀骑兵撤到白道川(内蒙古呼和浩特北),与薛延陀的主力会合之后,共计约有二十万人,继续撤退到诺真水。在诺真水畔,薛延陀大军摆开阵势,迎战李世勣的六千骑兵,这个阵势可不得了,薛延陀大军展开列阵,旌旗飘飘,绵延十里,* F. H8 O/ T1 C6 U+ ?! a6 c
六千人对垒二十万人,李世勣无所畏惧。首先发起进攻的,是其手下的三千名突厥骑兵,如同飞蛾扑火般地扑向敌人的阵营。但是结果很不令人意外,薛延陀的军队击溃了突厥骑兵,突厥勇士们的进攻被遏制住了,不得不撤退。
s9 C+ ^! Q8 \( K: D7 ? f 薛延陀军队转入反攻,薛大度率军追击,此时李世勣所部的三千名唐骑兵赶到,薛大度命令薛延陀士兵万箭齐发,结果李世勣的骑兵队很多战马都被射死,李世勣果断下令士兵下马步行,以长矛和盾牌,与薛延陀士兵贴身肉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