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19: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62)3 D  i, R+ m" \. p
  1 O- Q) H4 H5 E2 N
  李道宗兵团击败阿波兵团之后,与薛万彻的代州兵团会师,继续追击薛延陀的残余力量,此时多弥可汗已死,薛延陀汗国的诸位将领争先恐后地大唐远征军投降。同时,李道宗与薛万彻分遣使者到铁勒九姓(铁勒族的九大部落,此前归附薛延陀汗国),这些部落随即投降。唐王朝的大军才牛刀小试,曾经称霸北方的薛延陀汗国就一败涂地了。
4 F6 N( G. v3 c, j4 _+ v/ M1 Q4 V  
6 i  C1 R9 F$ E  R, E% C, c  薛延陀的残余力量被迫向西部迁移,总计约有七万人,重建政权,大家拥立真珠可汗的侄子咄摩支为新的可汗。但是咄摩支见薛延陀汗国大势已去,推掉可汗的头衔,派了使者向唐朝政府请求迁移到郁督军山(杭爱山)以北,以期将这个地区作为薛延陀的落脚点。5 e8 |  o3 x; V% L
  但是郁督军山以北,是铁勒九姓部落的地盘,铁勒九姓已经向唐政府军投降了。在薛延陀强大的时候,铁勒九姓被迫臣服于薛延陀,现在听说咄摩支要将七万多薛延陀人迁移到此,心里十分恐惧,担心以后不免又要受薛延陀人的欺负。
2 a" U! d# K. `7 z8 s0 r% m  要不要让薛延陀的政权继续存在呢?唐政府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经过朝中大臣们的讨论,认为如果让咄摩支将薛延陀国迁移到郁督军山北,那么日后恐怕又将成为一个隐患。
0 i, t3 E1 J8 ^8 `" e$ d. b  最后唐太宗李世民决定派一位能干的将领前往,谁呢?李世勣。
. I+ v! Z3 ~( r. F  n( D: J  李世勣受命与铁勒九姓部落共同商讨解决薛延陀人迁往郁督山北的问题。李世勣临行之前,唐太宗给了他八个字的指示:“降则抚之,叛则讨之。” 李世勣心领神会。" A, U) f+ w5 U9 i2 L
  抵达郁督军山之后,李世勣会晤了铁勒九姓首领,同时命令薛延陀投降。薛延陀的一位酋长率部向李世勣投降,而首领咄摩支此时心灰意懒,对薛延陀的复兴不抱任何希望,不抵抗,也不投降,逃跑到郁督军山的南部荒谷中躲了起来。李世勣派部下萧嗣业带着军队,前往招降,咄摩支走投无路,向萧嗣业投降。
" G" W/ W. _: [8 K/ T  咄摩支的部众有三万多人仍然不肯放下武器投降。李世勣依照唐太宗的指示,纵兵深入郁督山区南部荒谷中,这些乌合之众焉是强大唐军的对手?结果一战下来,五千人被唐军斩杀,其余的三万人悉数被俘。
) u2 D+ x+ \& P+ ~9 x  B9 u- k  至此,曾经在称雄北方十余年的薛延陀汗国,在唐军摧枯拉朽的打击下,终于从历史的地图中被抹去。
9 A  b/ e! M" |, l5 b8 y  ) X" ?1 o  B4 m  }
  如果说击破突厥汗国是大唐帝国在北方的第一次大扩张,那么消灭薛延陀则是第二次大扩张。$ M# ^4 v# _, [8 ~" t5 _7 @' F. D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正月,唐太宗下令在漠北设立六个羁縻都督府,七个羁縻都督州,合称“六府七州”分另为:瀚海府、金微府、燕然府、幽陵府、龟林府、卢山府;皋兰州、高阙州、鸡鹿州、鸡田州、榆溪州、蹛林州、寘颜州。其范围约为现蒙古中北部至俄罗斯南部地区,之后又设立燕然都护府,以管辖“六府七州”。- N  r/ _8 i0 \3 |0 M/ p4 V; j$ ?
  燕然都护府的管辖范围还在不断增大,贞观二十一年骨利干部落归附唐,置玄阙州。至此,北方的铁勒族诸部落,包括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悉数归附唐帝国。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结骨部落(汉时的坚昆,唐又称黠戛斯)也归顺大唐,置坚昆都护府,这是红毛碧眼的白种人部落。
2 w) y8 b* L5 @5 |  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威胁往往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而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从漠北到漠南的广阔的北方区域,竟然全被大唐帝国收于囊中。
2 M2 N$ I; r: u+ w0 u4 ?2 P. ]. X9 J  伟大的时代就是这样,充满着开拓万里的雄心壮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19: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63)
: z8 C: G( Z6 C/ T/ g; G2 ?/ {  N  
$ {) g3 ]# i2 P: k  十六、最后的可汗3 E/ i% y! B- S+ p; y4 q
  7 x  {) y9 C' H; D4 Q6 E# k
  其实,在李靖击破颉利可汗之后,突厥仍然还有一部分残余的力量,这些残余的力量,主要分为两支,一支是西部的阿史那社尔所统领,另一支是由阿史那斛勃所统领。
/ ?. g& I5 c) p& c( F  我们先来看看富有传奇色彩的阿史那社尔。+ Z( c2 H4 |5 b3 M% U4 @6 g* \
  阿史那社尔是突厥的传奇英雄。他是处罗可汗的次子,年少时便以智勇双全而闻名。后被授予“拓设”,即大将军,分管铁勒族的同罗、回纥等诸部落,在担任“拓设”的十年间,没有为自己敛过钱,有些人就跟他说:“哎呀,你是拓设,手头上却一点也不宽裕,还比不上普通人家哩。”阿史那社尔说:“部落富有了,我也就感到心满意足了。”所以各部落首领对他又是敬畏,又是爱戴。阿史那社尔富有人格魅力,在蛮族部落中,他实在是属于异端的类型。. D5 n! d; B3 ^, }
  颉利可汗年年对外用兵,阿史那社尔多次劝谏,但可汗不听,最终众叛亲离,薛延陀、回纥等部落相续反叛。# t3 k* d! l$ ~' g
  颉利可汗派阿史那社尔等四位大将率兵攻打薛延陀,但是吃了个败仗。颉利可汗对阿史那社尔相当不喜欢,将他派往驻守西部的可汗浮图城,他的任务是防御西突厥汗国。
$ m6 X" r5 b8 H8 k+ g6 `; e0 O  
, U( h9 S& r3 L  当李靖率领大军击破颉利可汗,北突厥被消灭。
# K) ?* F  @8 ?& O1 S  驻于西部的阿史那社尔没有投降任何一方,他凭借可汗浮图城为自己的军事基地,大力扩张实力。正巧当时西突厥汗国也出现动荡,他便率军攻打西突厥,占领了西突厥约一半的土地,此时阿史那社尔拥有十万大军,他自立为“都布可汗”。: V8 |4 I. B7 ^
  如果阿史那社尔能够不断向西扩张,凭借他的实力,很可能吞并整个西突厥。但是阿史那社尔是一名真正的武士,他对于地位、富贵、权力等世人追逐的目标看得非常淡,对他来说,武士真正的精神是荣誉,他不为土地而战,不为利益而战,他为荣誉而战。/ o0 x2 x9 X7 k: O( N
  在阿史那社尔眼中,导致突厥衰败的罪魁祸首就是背叛者薛延陀,他决心武力征讨薛延陀国,其部众纷纷劝说他:“现在我们刚得到西部的土地,如果攻打薛延陀失败,西突厥势必会夺回我们占领的地盘。”阿史那社尔不听,对部将们说:“如果讨伐薛延陀失败,我虽死无憾。”) h8 H* }% h9 ]6 I
  # R, F: d, e, q2 P. l3 v
  634年(贞观八年),阿史那社尔率五万骑兵对薛延陀汗国宣战。
5 F9 v- d/ p4 p! A$ k) G+ v  虽然阿史那社尔抱着虽死无憾的决心,但他的部下却不这样想,薛延陀此时在唐政府支持下,周边部落都前来归附,拥有二十万大军,远远超过阿史那社尔的军队人数,而且又以逸击劳。1 W- F/ e/ C- S
  与薛延陀汗国交战一百多日后,阿史那社尔终于战败了,他不仅在薛延陀战败了,同时也失去了他原先的地盘。他的离开使得西突厥的势力展开大反扑,此时阿史那社尔在可汗浮图城也没有立足之地。这时的阿史那社尔仅剩下一万多人的兵力,无奈之下,他于636年初(贞观十年)向唐帝国投降。6 }. J4 ~/ E1 f, A. x/ x6 _
  唐太宗大喜,他认为阿史那社尔算得上是忠勇之士,封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将其部众安置在灵州以北的地区,而阿史那社尔则留在长安。唐太宗将其妹南阳长公主嫁给阿史那社尔,从此,阿史那社尔成为唐帝国的一名将领,日后为唐帝国立下汗马功劳。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19: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64)
' P; u( h, k, R/ q! B" b$ \- m/ v  ( s) J5 o/ b& W( Z
  自唐太宗遇刺之后,考虑到突厥人留在黄河南岸着实是不稳定的因素,便决心重建突厥汗国,谁知所任非人,阿史那思摩先是被薛延陀人打回长城以南的塞内,继而又是部下对他不服,他只好灰溜溜地返回长安。* F- Z* N4 w' k3 c
  阿史那思摩走了之后,塞外的突厥人群龙无首,便前往金山(阿尔泰山)地区,投靠一位突厥英雄,此英雄名为阿史那斛勃。阿史那斛勃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 _0 a7 Z5 k* N" b  N  阿史那斛勃乃是突厥的可汗王族的后代,而且其家庭历代担任突厥的小可汗。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大将李靖与李世勣荡平北突厥,活捉颉利可汗,北突厥汗国灭亡。当时突厥的一些部落准备推举阿史那斛勃为突厥大可汗,重建突厥政权。但是北方的薛延陀汗国崛起,兵强马壮,阿史那斛勃觉得不是薛延陀汗国的对手,不如先归附薛延陀。6 z  v& m* m2 n3 C1 i7 e' p& R
  这样,突厥的一支力量通过臣服薛延陀而得以保全。/ H% b0 O' r  V6 o  Q8 z
  ! H$ Z2 K$ m7 g+ R7 I+ b
  虽然处境很恶劣,但是阿史那斛勃以自己的坚强果敢,有勇有谋,使得其部众的实力渐渐增强,这不能不引起了薛延陀汗国真珠可汗的留意。有人乘机在真珠可汗面前说阿史那斛勃的坏话,认为他的存在,对薛延陀汗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8 r2 C- x% o3 C- o
  真珠可汗也害怕突厥势力重新抬头,于是下决心要消灭阿史那斛勃。阿史那斛勃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连夜率领部众脱离薛延陀,经过一翻辗转,最后落脚在了金山(阿尔泰山)以北的剑河(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这个地区的地形条件非常之好,北面东面南面均为高山阻隔,易守难攻。8 g) S5 L% F! y' A
  真珠可汗派了数千名骑兵一路追击到此,阿史那斛勃率领部众迎头反击,结果大败薛延陀的追兵。经过数年的发展,阿史那斛勃的实力逐渐变得强大。" p) h+ w% N+ N  B; s) }
  在阿史那思摩逃回中原之后,留在漠南的一部分突厥人前往投靠阿史那斛勃,阿史那斛勃便自立为可汗,称为乙注车鼻可汗,简称车鼻可汗,这是一个独立的突厥小汗国。
% v% f+ v: T! c7 [; T& M  在薛延陀汗国走向衰落的同时,车鼻可汗的势力却不断膨胀,其兵力已达三万多人,虽然这并不算是很庞大的军队,但足以令车鼻可汗称霸一方。西边的葛逻禄部落(也是属突厥种人,在阿尔泰山的西北),北边的结骨部落相继臣服于车鼻可汗。势力越发强大的车鼻可汗不断地对薛延陀发动袭击,成为薛延陀的一大边患。4 `& s- ~5 P! o+ d
  
  C3 `: H% k; B! F; ~  薛延陀汗国覆灭之后,漠北之地,尽在大唐帝国的控制之下。车鼻可汗虽然在阿尔泰山一带称王称霸,但是要想与唐帝国对抗,那实力还悬殊得很哩。车鼻可汗想来想去,还是应当向大唐帝国示好,于是派遣自己的儿子到长安城,觐见唐太宗李世民,又向唐太宗表达愿意亲自到长安城朝见天子。
; k9 C* i; \3 N; H" H! M/ r& n1 f  唐太宗听了之后很高兴,就让将军郭广敬前往迎接车鼻可汗。不想车鼻可汗只是讨唐太宗的欢心,说些好听的话罢了,心里其实根本就没有朝见天子、臣服大唐的打算,仍在做他的独立王国的美梦。6 K$ ~) r) t: p- M2 [
  郭广敬空手而归。这可令唐太宗深感不快,北方所有部落全部臣服了,除了车鼻可汗的独立小汗国之外。李世民决定要武力征服车鼻可汗。
) n, i4 g  S9 Z  3 ^: v7 k$ ?7 M. ]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派遣右骁卫郎将高侃为远征军总司令,征调回纥、仆骨等北方部落的骑兵,远征车鼻可汗。) w3 N$ x  W7 W$ f# k# N; f
  随着诸蛮族部落的归附,唐帝国的势力范围急剧扩张,如何控制如此辽阔的疆域呢?,唐太宗借鉴了东汉时代的方法,大量使用蛮族的军事力量,以夷制夷。当然,与东汉时代一样,这种方法其实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使帝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另一方面使得蛮族的力量不断地强大,日后成为帝国的心腹之患。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19: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64)
9 C4 K# E/ s  r( A  j  
- Z3 B' K- K8 e3 G  自唐太宗遇刺之后,考虑到突厥人留在黄河南岸着实是不稳定的因素,便决心重建突厥汗国,谁知所任非人,阿史那思摩先是被薛延陀人打回长城以南的塞内,继而又是部下对他不服,他只好灰溜溜地返回长安。# Z  ~1 h; Y# H
  阿史那思摩走了之后,塞外的突厥人群龙无首,便前往金山(阿尔泰山)地区,投靠一位突厥英雄,此英雄名为阿史那斛勃。阿史那斛勃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 }& V, s1 _: {% z5 q8 G; w) G* [, j% N  阿史那斛勃乃是突厥的可汗王族的后代,而且其家庭历代担任突厥的小可汗。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大将李靖与李世勣荡平北突厥,活捉颉利可汗,北突厥汗国灭亡。当时突厥的一些部落准备推举阿史那斛勃为突厥大可汗,重建突厥政权。但是北方的薛延陀汗国崛起,兵强马壮,阿史那斛勃觉得不是薛延陀汗国的对手,不如先归附薛延陀。
9 B; K" q6 `6 U1 M4 q' K  这样,突厥的一支力量通过臣服薛延陀而得以保全。2 F9 M- i5 m$ e
  , N5 |1 s3 h# q3 }: ^2 b( [1 Q
  虽然处境很恶劣,但是阿史那斛勃以自己的坚强果敢,有勇有谋,使得其部众的实力渐渐增强,这不能不引起了薛延陀汗国真珠可汗的留意。有人乘机在真珠可汗面前说阿史那斛勃的坏话,认为他的存在,对薛延陀汗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6 i0 `9 f1 X; M$ i
  真珠可汗也害怕突厥势力重新抬头,于是下决心要消灭阿史那斛勃。阿史那斛勃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连夜率领部众脱离薛延陀,经过一翻辗转,最后落脚在了金山(阿尔泰山)以北的剑河(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这个地区的地形条件非常之好,北面东面南面均为高山阻隔,易守难攻。. G. n* [4 T# N9 ?" ~6 p5 V
  真珠可汗派了数千名骑兵一路追击到此,阿史那斛勃率领部众迎头反击,结果大败薛延陀的追兵。经过数年的发展,阿史那斛勃的实力逐渐变得强大。
1 ^6 r% y+ D0 K- d. ~! P  在阿史那思摩逃回中原之后,留在漠南的一部分突厥人前往投靠阿史那斛勃,阿史那斛勃便自立为可汗,称为乙注车鼻可汗,简称车鼻可汗,这是一个独立的突厥小汗国。
: X$ K  S9 h4 ]+ G% W  在薛延陀汗国走向衰落的同时,车鼻可汗的势力却不断膨胀,其兵力已达三万多人,虽然这并不算是很庞大的军队,但足以令车鼻可汗称霸一方。西边的葛逻禄部落(也是属突厥种人,在阿尔泰山的西北),北边的结骨部落相继臣服于车鼻可汗。势力越发强大的车鼻可汗不断地对薛延陀发动袭击,成为薛延陀的一大边患。  p' w( }' K1 L
  
& H/ t# Y) f6 o# }  薛延陀汗国覆灭之后,漠北之地,尽在大唐帝国的控制之下。车鼻可汗虽然在阿尔泰山一带称王称霸,但是要想与唐帝国对抗,那实力还悬殊得很哩。车鼻可汗想来想去,还是应当向大唐帝国示好,于是派遣自己的儿子到长安城,觐见唐太宗李世民,又向唐太宗表达愿意亲自到长安城朝见天子。5 s+ l4 C+ a: \2 b9 z5 T6 x
  唐太宗听了之后很高兴,就让将军郭广敬前往迎接车鼻可汗。不想车鼻可汗只是讨唐太宗的欢心,说些好听的话罢了,心里其实根本就没有朝见天子、臣服大唐的打算,仍在做他的独立王国的美梦。
/ x' w( {3 k8 F# Q; t  `% ]& P' [  郭广敬空手而归。这可令唐太宗深感不快,北方所有部落全部臣服了,除了车鼻可汗的独立小汗国之外。李世民决定要武力征服车鼻可汗。6 `- }. Q: E. p/ D; Y" e
  
; b- H5 ^! h; {) S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派遣右骁卫郎将高侃为远征军总司令,征调回纥、仆骨等北方部落的骑兵,远征车鼻可汗。
2 N; O- Y/ Y! E/ P- j+ T  随着诸蛮族部落的归附,唐帝国的势力范围急剧扩张,如何控制如此辽阔的疆域呢?,唐太宗借鉴了东汉时代的方法,大量使用蛮族的军事力量,以夷制夷。当然,与东汉时代一样,这种方法其实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使帝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另一方面使得蛮族的力量不断地强大,日后成为帝国的心腹之患。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19: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  (赫日当中--65)- c7 h8 i5 t$ N/ R" ]6 @
  # S1 a: ~; o; g; y* ~* U9 N) f
  高侃率回纥、仆骨的骑兵,大举向车鼻可汗的独立突厥小汗国挺进。在车鼻汗国的东部,是突厥的一个部落,叫拔悉密部落,位置是蒙古的科布多盆地一带,守将是车鼻可汗的儿子阿史那羯漫陀(有记为阿史那肥罗察,此从《旧唐书》),结果一仗打下来,回纥的骑兵很是厉害,突厥人抵挡不住,阿史那羯漫陀率部向高侃投降。之后,阿史那羯漫陀又派自己的儿子到长安城朝见唐太宗,唐太宗封其为左屯卫将军,并且在拔悉密部落所在地,置新黎州,纳入唐王朝的控辖范围。
* d- f  a% e) W1 e9 d  
6 k, c0 i7 w! }7 Q' r1 N, M1 k# C  正当高侃准备对车鼻汗国发动致命一击时,帝国皇帝唐太宗的去世使得这一战役被推迟了。8 d, ~' ]# p" R" J+ {" E
  这一年(649年)的五月二十六日,一代天骄、帝国的领袖与英雄李世民病逝,年五十岁。在此前的八天,即五月十八日,帝国的另一位伟大人物,军事天才李靖也病逝。
1 D5 s6 V8 D9 i$ c0 G( r% T8 [  这宣告了中国历史最伟大的贞观时代亦随之而去。
2 n1 l$ [2 A. W1 {% R  1 R* d6 Q! G1 M
  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格魅力不可阻挡。突厥降将阿史那社尔、铁勒族降将契苾何力请求自杀殉主。蛮族自有其文化,忠肝义胆视死如归,精神很令人佩服,早在颉利可汗去世时,他的旧臣吐谷浑邪便自杀以殉。唐太宗临时之前,深知这些蛮族降将的忠诚,便留下遗言,不准许自杀殉葬,此亦人性化之体现。9 L7 x0 ^. H9 J; J+ n3 u+ r
  虽然唐王朝还维持了近百年的强大,但是雄才伟略的唐太宗的去世,仍是帝国不可估量的损失。皇太子李治继承皇位,是为唐高宗,改元永徽。, i% x1 H0 |5 C# w
  
5 E5 y1 s( ?* r+ m  永徽元年(650年),被推迟了一年的平车鼻可汗之战,终于又紧锣密鼓地开张了。
- O& B0 ], c$ [7 g7 c  六月,右骁卫郎将高侃率远征军主力,从新黎州出发,直逼车鼻可汗的栖身之地阿息山。一路上,突厥部落纷纷向远征军投降。曾经强大无比的颉利可汗都被扫灭了,何况现在只有三万人马的车鼻突厥国呢?螳臂挡车,只能是粉身碎骨。; V; a% i  s4 D9 s
  高侃大军压境,车鼻可汗紧急向各部落发出命令,要求前往增援,但现在诸部落叛的叛,逃的逃,居然没有人愿应响应可汗的号召。车鼻可汗率军抵挡远征军的进攻,但是寡不敌众,军队很快被击溃了。车鼻可汗带了数百名骑兵,往金山(阿尔泰山)的方向逃窜。: t$ l! l5 z/ G
  远征军总司令高侃立刻率一队精锐骑兵,穷追猛赶,一直追到金山,展开拉网式搜捕,最终发现车鼻可汗,经过一次小战斗后,车鼻可汗束手就擒。
+ c5 |5 U% G) U& }2 |7 P  T  首领被活捉之后,其余的抵抗都停止了,车鼻苦心建起的突厥小汗国就此瓦解。$ u+ o3 ]' i! M. j; G. }, Q8 {
  ' L) w" W% C5 v4 a5 e& \) d
  在对待车鼻可汗上,唐高宗采取了与唐太宗类似的作法,并没有处决,而是授予左武卫将军,车鼻可汗的部将被安置在郁督军山,设立狼山都督府以管辖。
8 Q0 R/ L! j0 }) s. a4 h$ b  车鼻可汗的覆灭,象征着北突厥的所曾拥有的土地尽入唐帝国的封臣之内。唐政府将这些土地分置为漠南、漠北两大块,分置单于都护府与瀚海都护府(即前述燕然都护府),单于都护府管辖狼山、云中、桑干三个都督府以及十四个州,瀚海都护府管辖瀚海、金微、燕然、幽陵、龟林、卢山、新黎七个都督府及八个州。
- [* p& P& X0 v) u1 z1 ]  在贞观、永徽年间,北方归附的部落尚有俱罗勃部落(贝加尔湖东)、流鬼(堪察加,一说贝加尔湖北)、大汉(勒拿河流域布里亚特族)、曷剌(在结骨以北,昂吉剌流域,岑仲勉说)等。
( F4 d% M8 y3 A0 {% W& t% J4 r6 D  大唐帝国的声威,如日中天!历史学家岑仲勉评曰:“声威之北及,想蒙古时代尚比太宗为逊色。”4 D; X# A! |. j
  . R6 W6 r" w! x
  在大唐帝国经略北方突厥汗国的同时,也向着西北的方向开拓。) S' B9 h! ]1 H& }6 ^* o7 g
  与西突厥汗国的战争也是大唐与突厥百年争霸战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突厥分裂为北突厥与西突厥之后,西突厥又是如何在劣势中,最终能脱颖而出,成为西方的大国、大唐帝国的劲敌呢?大唐帝国又如何在这场战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呢?# g8 w+ [6 P4 {+ U8 ^/ ^/ _1 B/ a+ K2 S
  , W/ V% ~! G" N6 f6 X: b9 t
  第一部《北突厥的兴衰》完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19: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66)9 N2 Q0 L! e3 X3 K1 k/ T' j9 k) ?" E
  6 ^0 f8 L( o9 R/ q4 f; I
  第二部 通往西突厥之路
! x: A+ g. z5 A! l( }/ g8 S  
9 `& Z# o! u: ~. C& m0 Z  一、西突厥的兴起/ K, K( O3 c* x5 o. S
  
2 A3 H% B) \4 k5 ^  公元583年,突厥分裂为二,一为北突厥(继承突厥之名),一为西突厥。此前文有述,此处略为补充。
0 |' P5 y8 y+ b$ k9 b: @& n  自581年,他钵可汗去世,突厥出现五位可汗并立的局面。在583年时,大可汗沙钵略可汗袭击阿波可汗,迫使阿波可汗投奔西部的达头可汗。达头可汗对沙钵略大可汗的行径十分愤怒,便借兵给阿波可汗,让他率军杀回东部,阿波可汗勇猛善战,屡屡击败沙钵略可汗,收复他原有的领土,并且以前的部属十万人也前来重新加入阿波可汗的阵营。至此,以达头可汗、阿波可汗为一方(西突厥),沙钵略可汗为另一方(北突厥),突厥汗国分裂。, H0 q5 M2 ?3 b' l
  在阿波可汗的强大攻势下,沙钵略可汗不得已,向隋王朝屈服,以换取隋王朝的支持。沙钵略可汗于587年去世,由莫何可汗继任,莫何可汗有勇有谋,又有隋王朝的支持,便对阿波可汗发动反攻。隋王朝赐给莫何可汗鼓吹与幡旗,阿波可汗在大军见到隋的鼓旗,以为隋军已经发兵援助莫何可汗,军心焕散,很多人临阵叛逃,致使阿波大军遭到惨败,阿波可汗也被俘虏。西突厥的力量遭遇一次大挫折。
/ K2 B4 s( }6 _, E  阿波可汗的残余部属就拥立达头可汗的孙子为可汗,称为泥利可汗,不过泥利可汗只能算是小可汗,西突厥的大可汗仍然是达头可汗。9 i) C& H  Z, f+ z1 r3 d% t
  旗开得胜后的莫何可汗转而向达头可汗发动进攻,意欲吞并西突厥,但是就在战场形势一片大好时,莫何可汗却在战斗中中箭身亡,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0 f+ r, r* L6 c- _; k9 ~8 g' l  & Q/ l2 U: p6 v/ M2 |
  北突厥莫何可汗之后的都蓝可汗对隋王朝采取阴奉阳违的政策,遂使隋王朝决心扶植另一股势力来对抗都蓝可汗,这股势力便是北突厥小可汗突利(后来的启民可汗,与颉利可汗时代的突利非同一人)。
3 s$ ?. E( A  G8 x) W  都蓝可汗在一怒之下,与西突厥弃前嫌,联合达头可汗,于599年,共同对突利发动进攻,大战于长城下,结果突利大败,逃到隋帝国。! X/ d9 x% n5 A/ m$ T4 P6 O/ E
  隋文帝派遣大将高颎、杨素遣兵入突厥作战,隋朝的军事实力此时极为强盛,高颎大败北突厥,杨素大军与西突厥的达头可汗相遇。杨素大胆地改革战法,以前隋军与突厥军队作战时,兵种有战车部队、步兵、骑兵,其中骑兵置于方阵中央,杨素认为这种战法的进攻性不足,便下令改用骑兵为先锋,步兵与战车为后继兵力,迎战达头可汗的十万骑兵。达头可汗遭到惨败,身负重伤,狼狈逃窜。( y5 V! L$ g0 l2 Y0 I* Y
  . r9 j' |  u& [6 q% V9 Q
  都蓝可汗被部下杀死之后,隋王朝册立突利为北突厥启民可汗。启民可汗在北突厥的根基不深,雄心勃勃的西突厥达头可汗也想要一统突厥,不断地发兵攻打,控制了北突厥的广大土地,势力直达蒙古大漠以东地区,如果不是隋王朝及时介入,达头可汗统一突厥之势将不可阻挡。
6 J- e5 P. q" S/ _& L1 j4 a+ O  600年四月,隋文帝派遣猛将史万岁迎战达头可汗。史万岁率军出塞,进抵大斤山,与达头可汗的大军相遇。达头可汗便侦察骑兵去打探来将是何人,侦察兵回报:“是隋将史万岁。”达头可汗又问:“是敦煌戍卒那个小子吗?”侦察兵回答说:“正是。”达头可汗一听,扭头便跑。2 c$ q: @: Z' g5 X' N- w
  为什么达头可汗一听史万岁的大名扭头就跑呢?原来这个史万岁对突厥人来说,可一点也不陌生,是个凶神恶煞般的人物。
  ]9 q" a$ _: y9 _( t, ?4 p  史万岁乃是隋朝猛将。十七年前(583年),隋朝与阿波可汗的突厥军队交锋时,当时的史万岁因为犯法,被发配到敦煌当了一名小卒,听说秦州总管窦荣定率三万人马前往与突厥人打仗,史万岁便跑到窦荣定的军营中,要求参加战斗。史万岁在敦煌戍边时,曾多次深入突厥境内数百里,夺取突厥人的牲畜,早就赫赫有名,窦荣定也是久闻其大名,非常高兴,带着他到前线。: _5 K: }7 V9 r
  两军对阵时,窦荣定跟突厥人说:“这仗打来打去的,死的都是些无辜的士兵,要不然这样吧,我们两方各派出一名勇士,来一决胜负如何?”突厥是个尚武的民族,一听乐意啦,好,这方法不错,便挑出军中第一勇士,接受挑战,隋军一方则让史万岁上场。两名勇士生死对决,只见两人纵马持刀,迎面相向,结果只用了一回合,史万岁便将对手斩于马下,突厥人无不惊骇!此后史万岁的大名,威震突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19: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67)( e' \: k. [) ~5 A4 A
  
: x8 ^5 Y! j9 e* M2 t9 m3 R  志在统一突厥的达头可汗,一听到史万岁率军前来,魂飞魄散,扭头便跑。史万岁一看突厥人跑了,率军便是一阵急追,追了一百余里,跑得慢的那些突厥兵被隋军砍瓜切菜般地猛杀一阵,弃尸数千具。之后史万岁继续向北追逐,入大漠数百里,达头可汗头也不回,逃得远远的,以避开史万岁这个凶神恶煞。& g1 |% @  z7 v) P
  凭着“史万岁”这三个名字,就足以顶一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
, @' i  M3 m. R# u3 u  不过很可惜,史万岁没死于战场,却死于杨素的陷害,这年年底,史万岁被冤杀。
8 R& L: W. j( U2 S7 P  
" r& L! Z+ q+ N+ X  达头可汗得知消息后,欣喜若狂,于601年和602年又多次来犯。杨素虽然陷害史万岁,但他本人也是一代名将,在杨素的打击下,达头可汗多次被击败,最后不得不退出漠南,这意味着达头可汗统一突厥的美梦破灭,而西突厥的势力也由盛而衰。
; j8 u4 `" G; k# {  603年,达头可汗控制下的铁勒族十余个部落见到西突厥大势渐去,而隋王朝正欣欣向荣,于是起兵反叛,归顺隋政府扶持的启民可汗。达头可汗的力量瞬间瓦解,众叛亲离,无奈之下,他远走吐谷浑。此后,西突厥进入一段低迷的时期。# d. L5 ^- ~: F
  达头可汗的势力崩溃了,在西突厥,另一位可汗(小可汗),达头可汗的孙子泥利可汗(阿波可汗被俘后,接管其军队)的处境也很不妙,当达头可汗因为铁勒族部落的反叛而土崩瓦解时,泥利可汗也在铁勒族诸部落的打击下屡屡战败,苦撑危局,不久终于积劳成疾去世,由他的儿子阿史那达漫继承汗位,称为泥橛处罗可汗。阿史那达漫时西突厥的势力已经不足以同北突厥竞争,而达漫的母亲是汉人,后来隋炀帝凭这层关系,终于迫使达漫归附隋王朝(事见前),并且让达漫入朝。阿史那达漫去了隋帝国之后,西突厥群龙无首了,于是大家推举达头可汗的另一个孙子为可汗,这就是射匮可汗。
* f- s- c# N' o: f7 ~; H7 R  
+ x. {, s3 @7 G/ y! h  射匮可汗时代(611-618),西突厥开始慢慢复苏。西突厥的复苏有一个大的国际背景,即隋朝末年时,中国开始大动荡,隋王朝走向瓦解,而原先归附隋王朝的部落,势必要重新寻找一个可以依靠的力量,这为西突厥的重新崛起提供了一个机遇。
# U4 E! y0 C9 Q: }* n- {& K2 P  此时北突厥在始毕可汗的统领之下,成为天下霸主,但是始毕可汗的目光主要放在中原事务上,在中原诸雄势力之间游走。射匮可汗则乘此时机,开疆略土,使西突厥的土地向东扩张到了金山(阿尔泰山),向西北扩张到里海一带,向西南抵兴都库什山,东南则至玉门关附近,并且将西突厥的汗庭建立在西域龟兹北面的三弥山裕尔都斯谷。
# ]2 k# L* R/ R% p  射匮可汗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统叶护可汗继立,统叶护可汗是西突厥复兴的关键人物。统叶护可汗有勇有谋,他继续父亲的扩张政策,北并铁勒诸部,向西与波斯帝国抗衡。
3 d) [& p" N4 G! A- O9 N8 E* D  联手东罗马帝国,击灭波斯帝国,这是统叶护可汗最值得称道的霸业。
1 u; m4 ?% ]( n6 @4 ^  位于西突厥西部的波斯帝国与东罗马帝国在数百年间一直战争不断,622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希拉克略大举出兵攻打波斯,西突厥参加的乃是此战争的第三阶段,亦即最后阶段的战事。( ^' u$ [9 H$ b: c3 B/ c
  公元627年,在东罗马帝国军队与波斯帝国军队打得难解难分之时,西突厥与东罗马帝国联手,从东部及北部发动对波斯帝国的进攻。这次西突厥统叶护可汗介入,竟然成为东罗马帝国与波斯帝国近四百年战争的休止符,在两面受敌之下,波斯帝国于628年发动政变,其皇帝库萨和被儿子施利所弑,然后与东罗马与西突厥议和。施利成为波斯国王,即科巴德二世,统叶护可汗派人监视科巴德二世,但是科巴德二世死后,波斯不肯臣服西突厥,西突厥便立库萨和的女儿为王,后来又杀了她。由是可见,西突厥其时的势力极为强大,雄视中亚,成为区域霸主。
- i* `1 v5 J+ L9 [! b$ N) m  统叶护可汗将汗庭移到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北面的千泉(吉尔吉斯山北麓地带),此时西域诸国尽在西突厥的控制之中,统叶护可汗对西域诸国派遣管理人员,并且征收税赋,使西域诸国成为西突厥的后花园。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19: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68)
( M6 Q, `5 {0 |  ; P& @, J% L& M4 D. J
  此时西突厥的控弦之士达数十万之多,军事实力超强,称雄一时,史书对此的评论是:“西戎之盛,未之有也。”即便如此,与北突厥的百万雄兵相比,西突厥仍显相形见绌、落于下风。
% e5 Z: }  J3 h8 @6 y4 Z  为了与北突厥相抗衡,619年,统叶护可汗决心联合唐王朝的力量,他派遣使者抵达长安城,向唐政府进贡,谋求与唐政府建立战略同盟。
3 G. I2 W: [/ h" _; ^" b  此时的大唐帝国尚未完成统一大业,且面临北突厥的严重威胁,所以唐高祖李渊对西突厥此举也表示欢迎。西突厥距离大唐帝国较远,目前没有发生什么冲突,李渊希望能以西突厥来制约北突厥的力量。
! g, M9 u+ ?/ H5 T8 f  625年,统叶护可汗向李渊请求和亲,李渊迟疑了,他对谋臣裴矩说道:“西突厥离我们远,遇到紧急情况时,也无法向我们提供军事援助,要是跟他们和亲,岂不是有些吃亏?”。裴矩答道:“如今北突厥势力异常强大,我们要做长远对抗的打算,必须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与西突厥和亲之后,对北突厥的颉利可汗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虽然西突厥离得远,不能提供直接的援助,但是威胁到北突厥,这也算是间接的援助了。”李渊听了之后,答应了和亲。
) y4 X1 z# n/ k# @$ l  但是这次和亲最后无果而终,并非哪一方反悔了,而是北突厥颉利可汗的从中破坏。颉利可汗威胁统叶护可汗说:“你可要明白一件事,既便你要迎娶唐朝公主,也得从我的地盘上通过,你可得想清楚后果。”统叶护可汗虽然也是一代枭雄,仍然对北突厥深怀畏惧之心,由于颉利可汗的威胁,最后与大唐和亲之事,不了了之。4 n1 C& F  W* f( ?
    U! V' B% P! L
  七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探险家与宗教宗玄奘在628年前往印度求法途中,曾见过这个叱咤风云的统叶护可汗,并且非常详尽地纪载了与统叶护可汗会见的情形,这纪录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这本书被梁启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部传记作品),当时统叶护可汗正在打猎,书中记:“可汗身着绿绫袍露发一丈许,帛练裹额后垂。达官二百余人,皆锦袍编发围绕左右。”统叶护可汗得知是大唐来的高僧时,心中欢喜,令好生招待。( Z9 K- K- m2 \! q* u
  统叶护可汗之生活颇为奢侈,《三藏法师传》记:“可汗居一大帐,帐以金花装之,烂眩人目。诸达官于前列长筵两行侍坐,皆锦服赫然。余仗卫立于后,观之虽穹庐之君,亦为尊美矣。法师去帐三十余步,可汗出帐迎拜传语慰问讫入坐。”突厥信奉袄教,即拜火教,而对于信奉佛教之玄奘能如此礼待,斯可见统叶护可汗之胸襟矣。
5 c. h3 `2 I! x2 e, n+ p: ?  然而,就在玄奘会晤统叶护可汗不久,这位西突厥一代雄主竟然死于国内政变。6 q. e6 P' K6 j6 e6 a& Z
  
' T! a* P; r, u' w  西突厥的历史,是频繁地分分合合的历史,虽然表面上看,西突厥是一个庞然大物,一个中亚强国,但是其内部组织却异常复杂,如果没弄清楚这个,就容易对其变乱之多感到一头雾水,所以笔者不惮繁琐,将其内部之结构,略作简述。7 Z) c" b1 k: z7 b  Z  ^
  西突厥的主体是十姓部落,因为西突厥可汗任命十姓部落首领时,便发予一支令箭,所以又称为“十箭部落”,十姓部落又两为左厢与右厢,其中左厢五个部落,大致在碎叶河以东,称为“五咄陆”,部落首领称为“啜”,这五缀是:处木昆律啜、胡禄居阙啜、摄舍提暾啜、突骑施贺逻施啜、鼠尼施处半啜。右厢也五个部落,大致在碎叶河以西,称为“五弩失毕”,部落首领称为“俟斤”,这五俟斤为:、阿悉结阙俟斤、哥舒阙俟斤、拔塞干暾沙钵俟斤、阿悉结泥孰俟斤、哥舒处半俟斤。
8 Z  V, g, f: u+ G0 x  右厢与左厢有着根本的利益冲突,而两厢内的十个部落之间,也存在着许多矛盾。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已经够糟的,而西突厥的权力阶层,除了大可汗之外,还时常有小可汗,使得原本已复杂的权力结构更加复杂。, t2 v& }5 m1 ~" Y( F) A
  除了十箭部落之外,西突厥还包括其他突厥别部,象葛逻禄部落、处月部落、处密部落等等,这些部落被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因此也半游离于西突厥汗国,有半独立的色彩。' S5 }  E& C8 M8 Y* T
  以上所述的是突厥人系的部落,而西突厥扩张中,又有许多国家、部落归附,如中亚石国、康国、吐火罗以及在塔里木盆地一带的绿州国家。这些地方与西突厥的关系,要视西突厥国力的兴衰而定。
1 H4 K# X5 F: v( T7 S( o' Y/ }# f- b  部落众多,权力结构复杂,这些已经足以让西突厥汗国经常爆发变乱了,更何况复杂的地理环境,也加剧了变乱的可能性。中亚地区气候干燥,高大的山脉众多,沙漠广布,这些天然屏障很容易将西突厥分割成几个部分,这也增加了国内动荡不安的因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6 13:17 , Processed in 0.02894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