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历史罪——不忍细读的史案真相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21: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形之下,韦昌辉就奸猾多了。他有两副嘴脸,一副迷惑杨秀清,一副给了天王洪秀全。在天王跟前,韦昌辉时刻表现出对领袖的忠诚和爱戴,以博取信任。尤其是杨秀清假托“天父”附身要杖打洪秀全时,韦昌辉舍身要代替受罚。这一点让洪秀全很感动,又愈发信任这个北王了。
, O9 f  `; q6 r% e4 ~  1 W( Z& b8 c, r; i
  因此,天王决定除掉杨秀清,是韦昌辉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与石达开密议,要斩草除根,不但要诛杀杨秀清,还要诛杀杨秀清的三位兄弟杨元清、杨润清和杨辅清。3 ?1 S$ N8 X4 P2 ]2 b
  可是,韦昌辉和石达开还没商议妥当,杨秀清就已经敏锐地嗅到了杀气。9 J) R* [" Y+ g' ^7 j9 M4 h/ j7 q
  
/ Q1 e: X) A% f5 g  我们知道,但凡生死关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当你确定危险步步逼近时,不应该是退缩,退缩只会让自己像狗一样逃窜,结局是像狗一样被杀死。因此,最聪明的方式就是:迎上去打,让对方措手不及!0 i# ?" o5 M/ [+ w
  杨秀清的方式则比迎上去打更胜一筹,他来了个釜底抽薪。怎么干的呢?他命令韦昌辉赶赴江西任督师,命令翼王石达赶赴武昌任督师。这样,既瓦解了对方联盟的力量,又让危险远离自己身边。更关键是,北王和翼王一离开,他就可以加害洪秀全,除掉天王,再回头收拾韦、石二人,而后一统大权。' _) x  i: }- x- C4 l& G1 B
  + |1 Y" _( g. ?% P! G1 F1 t
  
" Y* }' _$ h2 |0 p0 V3 ]  主意很不错。接到诏令的韦昌辉和石达开不得不上了路。但杨秀清万万没想到,就在他策划伺机夺位、谋害洪秀全的时候,却被他自己的心腹给出卖了。
: [: L2 H( D) o# J' H8 d" j9 [, P  这个心腹是谁呢?
  Z* ~" R0 _+ v8 r4 G$ c2 g% M9 G0 [  他就是陈承容。这个人加入太平天国很早,可他放弃高官的位置,甘愿在东王府里做下人,干什么呢?专职侍候东王的两个儿子。他这么做自然是有原因的,因为东王曾经杖责过他,由此他怀恨在心,表面上假装对东王恭敬奉迎,久而久之,被东王视为可信的心腹。
8 r; ^/ F- T; F! o' x2 ^/ s0 D) z  
# x' a6 X, Z0 W$ s- K  这说明当别人妥协的时候,千万别认为对方软弱,那是对方静待时机给你致命一击。陈承容就是如此,他暗中向天王告密,说东王杨秀清称了万岁还不满足,还要杀王篡位。不但告了密,陈承容还自告奋勇,说自己愿意替天王杀贼。
2 u+ u- s: M6 S  得到通报的洪秀全,终于下了决心,他下密诏将韦昌辉、石达开,以及丹阳督师燕王秦日纲速回天京,共同诛杀东王杨秀清。+ Q% Z% A- y8 o, B* o
  韦昌辉接到诏令,率领三千精兵,火速从江西赶回天京。与此同时,秦日纲也从江西赶回,和韦昌辉会合,密谋行动。' f5 I+ o1 a* Y3 i) C/ _: R5 I- {
  ( Z4 L3 k4 c+ c! W( B; Y/ K
  公元1857年7月26日夜,韦昌辉、秦日纲等人马进京。这时候,陈承容奉天王密诏已经带来一批人马在城内接受。虽然守卫天京的是东王的直属军队,但陈承容是东王的心腹,韦、秦二人又有天王的诏旨,因此没人起疑,也无人阻拦。韦、秦的人马很快控制了城内的重要地带,并领重兵将东王府四周的街道包围。这时已是凌晨,可怜的东王杨秀清太大意了,此时他还在梦中,即便不在梦中,杀局已定,他也无法幸免一死。" g2 r. \$ }4 D! L2 z& \
  
+ B/ [  |: P5 h+ K$ X' `' g  一声令下,韦昌辉带兵士杀入,血洗东王府。东王府成了一片血海,然而,这残酷的杀戮才仅仅是个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21: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1857年7月26日夜,韦昌辉、秦日纲等人马进京。这时候,陈承容奉天王密诏已经带来一批人马在城内接受。虽然守卫天京的是东王的直属军队,但陈承容是东王的心腹,韦、秦二人又有天王的诏旨,因此没人起疑,也无人阻拦。韦、秦的人马很快控制了城内的重要地带,并领重兵将东王府四周的街道包围。这时已是凌晨,可怜的东王杨秀清太大意了,此时他还在梦中,即便不在梦中,杀局已定,他也无法幸免一死。
+ j5 S! r2 p7 c4 P- h  韦昌辉一声令下,兵士杀入东王府。将东王府变成一片血海,然而,这场残酷的杀戮才仅仅是个开头。
% V7 W' O/ G1 O- G" w3 t  v  
. G; v; _7 W+ d- `6 ^, }+ \7 K3 p* q  杀戮行动一开始,韦昌辉就有自己想法,他对东王仇怨太深,非要对其斩草除根才后快;还有一点很重要,他要获得更大的权力,势必就得将天京城内东王部属和将士全部消灭。于是,他假传了一条天王诏令——由于他和秦日纲滥杀东王亲属,天王杖责他们四百,并要东王部下前来监督。" q9 |* m" @8 [; {1 w
  东王的部下来了五千多人,亲眼看着韦昌辉被杖打。这些前来观看的将士都是交了武器看现场直播的。眼见杖打是真,韦昌辉和秦日纲又极为顺从,将士也就没有任何警惕。此时,早已武装到牙齿的韦昌辉部军队突然开始了围攻和屠杀,把五千将士全部屠杀。进接着,韦昌辉下令,对天京城内东王有关的其他人员进行屠杀,不分文武、男女老幼、包括婴儿也不放过。
/ A$ G: N6 w- E. W( W% W  这场大屠杀持续了两个月,从天京城门推出来的太平天国文武官员、将士等两万多具尸骸,顺江而下,把长江染得赤红。
  e4 P: N/ x7 o3 ]  整座天京城变成一个恐怖的死亡世界。
* O+ }2 x/ r" @7 f* Z- f9 Q  
- `1 p3 j( [! r' H  就在这场屠杀开始的时候,石达开回到天京,他要求洪秀全立即制止韦昌辉的行为。意想不到的是,洪秀全竟然拒绝来他。为什么呢?因为洪秀全是在利用韦昌辉。2 S, A+ Y+ n* U; K
  《石达开自述》中说:“故意加封杨秀清为万岁,激韦昌辉动手。总之利用杨秀清和韦昌辉的矛盾借刀杀人,杀死杨秀清和东王阖府,甚至使用圣旨诱杀杨秀清余部。”
; }/ ~% P  E4 ]0 [# R  如果是这样,韦昌辉设苦肉计诱杀五千将士的行动,是得到洪秀全认可的,那条杖责他和秦日纲的诏令,并非是假传,而是出自洪秀全手谕。% j9 t0 ~% A8 S# x3 N8 @3 i
  石达开显然没有料到这一点,他以为洪秀全会支持自己,所以没带兵就进城了。可是当他和韦昌辉都见面后,他才发现自己的处境危险,连忙跳城逃走。
- U+ O8 e" d- }4 B& G  
/ V" g% K6 q# y  石达开出城后,要求洪秀全诛杀韦昌辉以谢国人,可洪秀全拒绝了他的要求。与此同时,以“反顾偏心罪”悬赏捉拿石达开的天王诏旨却传遍天国各地。9 f, Y7 u" m; W1 b; A2 ^/ `7 D
  现在我们知道了,韦昌辉在这场血腥屠杀中,只是个报私仇兼夺权的执行者,洪秀全才是真正的元凶。他对付石达开与诛灭杨秀清的手段如出一辙——他想利用自己的圣旨加上韦昌辉的势力,一举除去石达开。3 O; Y8 n3 E7 n7 H8 K$ a
    可以想见,假如石达开真的被谁取了首级去领赏,洪秀全一定会把杀石达开的责任和杀杨秀清的责任一样推给韦昌辉,说自己是在韦昌辉的胁迫下下旨杀石达开的。于是石达开的“英灵”将为他顺理成章地诛杀韦昌辉做最后一次贡献。之后,洪秀全为了表示自己不忘功臣功绩,大约也会照杨秀清之例办理,把自己的某个儿子过继给石达开,再弄个“翼升节”什么的。于是乎,大家都会说天王英明,翼王可惜。, l! \$ F- V4 E1 ]8 T. |8 f
   然而,石达开在天国军民中的极高威望,是洪秀全没料到的。举国军民拿着捉拿悬赏的圣旨当草纸,各地军队纷纷支持石达开举靖难之旗。当宁国告急,石达开暂缓讨伐韦昌辉,先退清兵之时,他的威望已经达到最高点。而也就在石达开开赴宁国援助陈玉成的前后,向天京方面发出通牒,再次公开要求杀韦昌辉以顺民心,并声称如若不然,将提靖难之师打回天京以清君侧。
: }9 U5 U9 [, ~1 E' ?    
. p5 [! b! W1 v, ]; k  眼见借韦昌辉杀石达开的计策落空,洪秀全只得清理门户,表现一下自己的“正义的姿态”。/ a% A9 `2 b/ d: ?) E  Q5 N
  夏历十月初五,洪秀全亲自就带兵,借城外翼王大军的声势,向乱党韦昌辉发起进攻,韦昌辉根本无力抵抗,到了最后,死命追随他的人员只有二百余人。这些也被全部杀死,韦昌辉被活捉。他的父亲韦元玠及全家老小全部被杀,只有他的弟弟韦俊此时在武昌与清军作战得以幸免,而后,韦俊投降了清军。4 v: V, }; a4 s
  * I3 v. Q* ~% l+ N' o: Q
  韦昌辉被活捉后,天王下令将他五马分尸,并割下他的首级送到翼王石达开的军中,以进接石达开回京。为了一泄天国军民的愤怒,天王再次下令:将韦昌辉的尸体剁成肉块,每块两寸见方。悬挂在天京城内格栅示众,上面标明:“北奸肉,只准看,不准取。”
- Q; ~$ E5 B. w% A8 U' P  可谁是幕后真正最奸的黑手呢?答案我们已经知道了。
# Y; R- Y) r2 B, s7 A  这场史称“天京事变”的太平天国叛乱虽然平息,巨大的损失却已无法弥补。咸丰三年,公元1854年6月,太平天国形势一片大好,然而,东王遭屠杀,韦昌辉被剁成肉块,成为太平天国迅速衰落的转折点。太平天国败于败于内讧,死于天王之手。
 楼主| 发表于 2009-6-23 22: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朝大贪污幕后+ Y9 ]+ q+ |' x0 F& y
    5 P# a0 U3 ~" G9 ]- {/ t1 ~! [% _4 d. D# x
  倚仗权势贪污受贿历朝历代屡见不鲜。就拿鼎盛的乾隆朝来说,大伙知道,这个时期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也不错,经济发展也大。可就在这繁荣的背后,潜藏着深层的危机。
9 m7 A. D0 X: {3 g3 W4 y% \: u  这个危机就在于财富的两极分化,富人富得流油,穷人穷得要死。富的一方,不用说,就是统治阶层,怎么富的呢?靠贪污受贿聚敛钱财。
, K" a6 q) S6 X+ _  
2 w: h, i! S# ^- s- v  咱们就提两个乾隆中朝的大贪污案。
  t$ `# I. k1 X& E  q8 _  这第一个大案,是王亶望贪污案,这起案子发生在乾隆朝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直到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1年才由钦派的大学士阿桂、陕甘总督勒尔谨查办结案。看过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都熟悉这个案子,在剧中是由和绅和纪晓岚查办,这一情节显然是违背真实历史的。
. X+ b9 [0 ~$ z! ^  这个案子耗时之长,牵连官员之多。人数很惊人,督抚以下的官员达200多人,贪污的白银总数约300余万两。从这一数字就可以看出,这乾隆朝的官员贪污有多厉害。这一数字也让乾隆本人惊叹,说“此乃未有之奇贪异事”,“而内外臣工无一人言及,思之为寒心。”意思就是,这起巨大震惊朝野的贪污大案,没有一个臣工及时提醒,哪里还有忠臣呢?这让乾隆爷寒心呐。1 n2 `# \+ |2 p+ P
  
' v4 h2 B' ^8 w! J( i9 A7 g  可是,就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是王亶望贪污案结案后的第二年,闽浙又发生一起特大贪污案。这个案子是王亶望贪污案的续集,闽浙总督陈辉祖将查抄王亶望赃物全部侵吞。紧接着,又发生了浙江仓储亏空案,亏空的数额高达130万两白银,再接着,又发生了山东国库银亏空案,亏空数额同样高达130万两。0 g: Y$ A. R. B+ z6 s2 }
  这一系列的重大案件发生,足以说明各地官员的贪污腐败,在乾隆中朝后,不仅严重,而且司空见惯。( N9 \1 T0 m9 K7 F6 ]
  何以造成贪污成风?其幕后隐藏着什么呢?归结起来有三点。  ^8 H1 D! s1 O8 e% |" s: f( w5 S
  
) b% p% P  W9 p* ]8 I( d8 n  其一,乾隆帝本人的因素。% k" k& D% U6 c) ~0 [
  这要追溯到乾隆刚即位的时候。当时,为了稳定动荡的局势,不得不采取“宽严相济”的措施。对官员的惩处比较放松。这样过了5年以后,才对贪污涉案的官员加重触发。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根据统计,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到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的三十年时间里,总共查办惩处的贪污大案多达21起。可是惩处归惩处,没治到根儿上,这根子就在于奢侈。乾隆爷自个儿就追求奢华,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出巡,每次出巡的花费都非常巨大,他效仿康熙帝,先后6次南巡,5次西巡;二是大兴土木,多处建造宫殿名园。这样一来,各级官员就得搜刮民财,因此而造成的贪污案件频繁发生,诸如赈灾款、国库银等都进来各级官员的私囊。
. l, U2 R. D( _# M0 s  
7 C( ^1 o* p8 o; c% ]  其二,制度的因素$ \9 O" O+ y2 k
  乾隆朝中期以后,实行议罪银制度。什么是议罪银?顾名思义就是议罪罚银,以贪污官员自行缴纳赃银而代替法律行政处罚。意思就是缴纳罚款就免于追究,不坐牢也不受刑。好比色情交易被捕,罚你钱就不关你了。争对的对象主要是犯有贪污行为的督抚等各级地方官员及富商。很明显,这一处罚对惩治贪官没有任何力度,因为官员贪污行径一旦败露,只需交银认罚,就可以不再接受任何处治。
 楼主| 发表于 2009-6-23 23: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保住官员不说,对以后的升迁也毫无影响。因此,贪官们愈发肆无忌惮。乾隆朝前期,贪官还要被发配,到了乾隆朝后期,议罪银制度的出现,使贪污大案频繁发生。0 s  z2 H. F* k% C' j0 i4 a$ l; B) @5 [
  
( D1 E/ E) ?9 |. @/ [0 R$ N  其三,宠幸和绅。8 K# e0 X% ]5 y' g
  和绅这个人不得了。懂得满、汉、蒙、藏四门语言。这四门功课是他升官发财的阶梯。而且,他还擅长绘画,长得也俊秀帅气,与电视剧里猥琐的矮冬瓜形象大相径庭。清代官场有喜好“男风”的陋习。乾隆爷也好这口,瞧着和绅就顺眼,就舒坦。
0 B! ~" R% Y+ S5 j# W& u6 w" o! H* T5 W& A  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后,任御前侍卫的和绅,开始超速升迁。一系列官职列表让人眼花缭乱——先是升任户部侍郎、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大臣又兼步军统领。没过多久,又升任崇文门税务监督、户部尚书、议政王大臣,文华殿学士等职务。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
- q2 }9 s: |1 J! M  在这些官职中,有一个看似平常但很能捞油水的,就是崇文门税务监督。要知道,崇文门税关是京城内唯一的征税关口,负责对来往商旅、官员及士子征税。和绅掌管崇文门税务工作以后,将税务收入供给内务府开销。我们知道,乾隆帝是很奢华,在乾隆朝晚期的时候,内务府已经入不敷出,和绅这样做,讨了乾隆欢心。接下俩,乾隆给了和绅两大赏赐,一是赐和绅的长子名丰绅殷德。二是在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乾隆又把自己的小女儿孝公主下嫁给丰绅殷德。
2 ~+ Q  k. I7 R, L; z, j  这样一来,和绅和皇室联姻,使他在朝廷中地位更加稳固,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6 {( n$ e& ~/ S+ y% @. [
  更厉害的是,这时候的和绅兼管吏、户两部。朝中自亲王以下的文武官员升迁调补,都由他说了算。因此很多官员向和绅行贿,和绅也大肆贪污和索贿。官员向他行贿,钱从哪里来?当然不是从自己的俸禄里面拿,还是通过贪污所得,如果贪污败露,再向和绅行贿,求得自保。这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作为朝廷第一重臣的和绅给百官树立了一个贪污受贿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和绅执政20余年来,贪污风行,使“时风为之一变”。留下无穷的祸患。2 K5 h4 [) R; z9 @: N  W
  . K7 t: X& b6 ]% u7 f3 y
  当然,朝中也有不吃和绅这一套的。据朝鲜在华官员的文献记载:“和绅专政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唯王杰、刘墉、董诰、朱珪、纪昀、铁保、玉保诸人,终不依附。
, @  j$ m0 X  f+ y  因此,对于和绅的贪污受贿专权,以及他任户部尚书以后实行的议罪银制度,先后有两位官员上奏乾隆,进行揭露劝谏。6 ]3 K0 K( B1 ?% _2 s
  ! z% ~$ b+ y. ?& @& i
  一次是在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的时候,监察御史曹锡宝弹劾和绅家仆刘全营私舞弊,日用奢华,衣服车马居室逾制。按大清律法,家仆聚财要最及主人。和绅知道这事儿以后,当即授意家仆刘全,拆改居室,藏匿财物。这么一弄,当乾隆令官员核查时,当然查无实据。和绅没事,曹锡宝倒引火烧身,被处以参奏不实革职留任的处分。并且,乾隆认为,曹锡宝弹劾和绅,是受纪昀的指使,因为纪昀一向对和绅不满,故而借此来报复和绅。所以他斥责曹锡宝,说你本欲弹劾和绅,故以他家人为由,隐约其词,旁敲侧击。
' v7 ?7 F* ?: E. m* P5 O  % Z: D4 O/ g; @9 }: w" f3 Y0 }# ?
  曹锡宝从此心情抑郁,没过几年就病死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23 23: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次是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的时候,内阁学士尹壮图向乾隆参奏,诉说吏治的腐败,议罪银制度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他提出了诸多现象,譬如,各省的督抚名声狼藉,史治废弛,亏空也很严重。由此,尹壮图请求乾隆派官员前往各省各地调查,并永远停止议罪银制度。对于贪官要记过,免职,不再让其为官。尹壮图这谏议当然没有错。而乾隆是怎么表态的呢?他先是对参奏行为本身给予训斥。因为尹壮图的父亲和纪昀是同年考生,而尹壮图与纪昀的来往也很密切。因有曹锡宝一事在先,尹壮图弹劾和绅成了乾隆的心理禁忌。训斥完后,乾隆派官员同尹壮图一起到各地核查亏空情况。但和绅早早闻讯,又做了手脚,各地督抚在他的安排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尹壮图等官员前往山西、直隶、山东、江苏等地核查时,根本查不到任何实据。
5 c. t2 M+ b! J* V- O$ `. q9 q8 v8 ~6 F: j  尹壮图的下场和曹锡宝一样,受到革职留任的处分。$ K! V* r9 g2 t  d2 U* a3 U5 U
  / R" v% ]+ f) s" ^# [% y9 h
  这就是隐藏在乾隆朝打贪污幕后的因素。议罪银制度因素的危害,远远小于人祸的因素。这个人祸,有乾隆的本人的原因,更大的祸害还是和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初二日,乾隆帝驾崩,嘉庆亲政。大学士刘墉等人纷纷上奏,弹劾和绅,例举和绅种种贪污恶行。以前有乾隆帝的庇护,嘉庆不能惩处和绅。如今早对和绅不满的他,终于等到了机会。于是仅过了十余天,在正月十五日,就宣布了和绅的20条罪状,进接着就是查抄和绅的财物。$ X# M7 B$ W2 }% z+ c1 q3 A# ?
  从查抄的财产名目我们就可以看出,和绅这个巨贪的祸害有多大。这些财产的名目大致有:黄金、白银、房产、地产、庄园、粮食、当铺、钱庄、古董、金银玉器、首饰、西洋进贡品等等。据有关学者统计,价值约在白银200万两左右。一些史书、笔记中的记载远远高于这个数字,最高的达白银8亿两。无论哪个数字是真实的,都可以显见和绅贪污数量的巨大。以至于他倒台后,流传着一条民谚:和绅跌倒,嘉庆吃饱。
7 _+ o6 w$ r; D; v* t  ' z7 g% R4 |" h2 z: [
  然而,尽管嘉庆帝铲除了和绅巨贪集团。但是各级官员的贪污腐败已经是积重难返。直接导致各个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长达9年的白莲教起义,几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为镇压白莲教耗资军费高大2亿两白银。大伤元气。与此同时,西方兵船不断侵扰东南沿海一带,单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每年向中国输送鸦片4000箱。清王朝的白银大量外流,国库日渐空虚。康乾盛世早已是昨日昙花不付存在。
  M- o. _/ m, G  ^; z+ d' e1 }  由此,可以看出,导致清王朝迅速由盛变衰的直接原因,就是议罪银制度导致吏治腐败,加上和绅的专权使贪污大案频繁发生,且屡禁不止。
 楼主| 发表于 2009-6-23 2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38长沙大火之谜' Z; H4 `9 k$ k1 F! d/ d' o
    
) x0 G; U3 S' [! J9 g  1938年11月13日凌晨两点,古城长沙的千万幢房屋忽然起火,熊熊燃烧,火势极猛,霹雳吧啦的爆炸声由四面八方传来,不绝于耳。凌晨风大,冲天大火随风蔓延,整座城池一片火海。
/ U$ z4 W7 u; s6 D  这时候市民都是从梦中惊醒,哪里来得及逃跑,到处一片火海,人们山天无路,入地无门。呼叫声,老弱妇孺的哭喊声汇成一片,景象极其悲惨。9 Z; f# u0 p( `: z9 R
  当时,城里还有一些从前线回来休养、医疗的伤兵,都葬身火海之中。这场大火蔓延了两昼夜,长沙市内的学校、医院、银行、工商企业等建筑,几乎全部焚毁。还有民房,根据记载,除了东站路以及城外的一部分未被烧毁外,其他的都化为一片灰烬。长沙市最繁华的八角亭、红牌楼、中山路、南政街、北政街一带,火灾最为严重,满眼皆是残垣断壁。9 l$ }* W# h, H
  这场大火共有二万多人丧生,二、三十万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劫后余生的灾民,在寻找自己骨肉亲人,他们不断扒开炙热的灰堆;有的人希望寻觅到一些还未焚毁的物件,有的怅然踯躅在自家房屋的故址,有的悲悯哭泣,眼前的街道已然不可辨认。" R1 H5 h7 j6 C2 T
  张治中在他的回忆录中说:现在事隔多年,这历史上的突变早成陈述,但真相还不尽为人所明了。4 _# V* e# Y$ d
  那么,这一罕见的悲惨事件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是人祸?是天灾?是偶然?还是有所预谋?
 楼主| 发表于 2009-6-23 23: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要从大火的起因来分析。3 \1 N& W/ I" A! }9 b
  首先说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1938年。这是特殊的一年。这年5月,徐州失陷,华东、华北大片国土沦丧。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军,国民政府惊慌失措,于是策划出火烧武汉和广州的计划,在此之前还计划“花园口决提”。这一套计划由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转交到蒋介石手中。
5 t4 n  g& `( N, `  该策划书的内容包括理论和详细行动步骤两个部分。理论部分的起草人是个俄国人。于是,他以1812年拿破仑进攻莫斯科时为例,说当时俄国人火烧了莫斯科才转败为胜的。以此为依据,所以,在武汉也该实行“焦土政策”。3 w8 z+ r2 [4 [& [3 o% f
  这一计划有人反对吗?《蒋廷黻杂记》中叙述说“武汉空气紧张,今皆以焦土政策为天经地义,反对之,此皆被目为落伍份子,故无敢言。”
- K; a/ K* l" \4 L) S/ ~  所幸的是,1938年10月,武汉和广州失陷的时候,焚毁这两座城池的计划未能实现。可是,长沙却没能逃脱悲惨的命运。
: x( {/ u1 N; ?5 A9 z7 \! |  
& n% C6 [" j, T: e) X  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后,日军直逼湘北,地处粤汉线中部的长沙成了此时的战略要地。# [# ], V# }% O( l  t. I" |
  直到这时,蒋介石也没没放手发动群众抗日。他采取当时的为武汉、广州两城准备的“焦土计划”,以水代兵,求卒于火。这是蒋退敌的唯一希望。
; v) s) O9 [* w5 y  于是,就在武汉沦陷的第二日,蒋介石从南岳麓山乘飞机赶往长沙。这一行动很突然,当天晚上,也就是10月27日夜,蒋介石在城外原何健的家里举行军政会议。迫不及待地推行“焦土政策”。到会的还有冯玉祥,他为了劝蒋介石继续抗战,也从桂林匆匆忙忙赶来。
  t# E# ~2 |& r8 r, P  这次会议紧张而沉闷,蒋介石的急切暴露无遗,看一段当时会议的对话就可以知道——蒋对交通部门的人说“这些火车和火车头退到西南,就把铁路占满了,怎么办?”( \- ^" m) J( N3 o2 `( q
  交通部门负责人还没来得及回答。0 f0 q* ~6 b; D7 p5 C
  蒋就说:“还思索什么,都烧掉就是啦,倒上煤油,所有的车就都烧掉啦!”
3 q: k0 u2 J$ T  接着,将又问湖南主*席张治中:“敌人来了,你们长沙怎么办?”
$ ~+ r3 |, {/ ]! z. N& h  张治中还没来得及回答。
9 y9 n0 w3 v' c) u/ a2 s; f  蒋接着就说:“还思索什么,都用火烧掉了,我们不能住,也不能叫敌人住。”
4 {, C4 S! A9 F: a$ h  这哪是开会,哪是商议,完全是蒋介石在宣布决定。这次会议开了两个多小时,从始至终,基本上蒋介石一个人自言自语。不断地说,怎么放火,怎么放火。- x3 a) m# f9 ^, B2 l
  会议的结果当然很明显——贯彻并实施蒋介石的“焦土抗战”指导思想。而且,实施得异常迅速。6 ^, K2 F7 r$ w! u, a1 V
   : S% J+ I7 \6 i( p
  这里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当时刚上任不久的长沙警备司令员酆悌。他接到命令后,迅速制订了放火计划。并在警备司令部召开有国民党湖南省党部、长沙市党部以及省市军、警、宪等单位处长以上人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有两个内容,第一当然是贯彻蒋介石的“焦土抗战”政策,第二则是通过拟就的火烧长沙计划。9 s0 f0 ]2 s& p% ^- v
  这一天是1938年11月10日。岳阳失守。
% A0 M# u' K# c, s* J  就在当日晚上,又召开了省军政界要员秘密会议。这次会议分歧很大,有人提出在放火前,事先发警报,让老百姓疏散,然后再用燃烧弹防火。还有人则坚决不同意放火烧城,因为事关重大,应当慎重考虑。
5 ?2 V  L: ?, H, F# ~( o  悲哀的是,这两个提议都被否决了。
! ?0 ^* q9 A6 N" b4 Z9 P* r  《蒋廷黻杂记》中叙述说“最高当局一意孤行,地方政府无法制止,而民众又被蒙在鼓里,长沙人民也就劫数难逃了。”
7 D4 z* L/ r" M$ B% C! C  
, c& Q5 P/ t* m/ X  果然,火灾发生的前一天上午9时许,张治中接到了蒋介石侍从林蔚的传谕电话,紧接着又接到了蒋介石的电报。电话和电报的内容是什么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6-23 23: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制造了胡惟庸案
7 H; C+ s# w3 x, W- H5 a' D# E0 ^& b    3 Y8 I: P! n# n2 K; |! x
  胡惟庸当了宰相,执政两年半,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被杀。野史里有一个“云奇告变”的故事。讲述了胡惟庸的死因。然而,这是事实,还是杜撰呢?咱们把目光移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的夏季,这一天,位居中书左丞相的胡惟庸请朱元璋驾临到他府上观赏“醴泉”。“醴泉”是什么景观呢?就是一口井,据说这井里的泉水像美酒一般香醇清新。真有这样奇特的“醴泉”吗?胡惟庸说有,他告诉朱元璋,这是祥瑞之兆,陛下您来看看。
0 J' z3 Z, R& C! i3 d* M/ l  朱元璋很好奇,决定去看看。这一天是五月初二日。朱元璋从西华门出宫,往胡惟庸府上去。护卫他的车队走了没多远,有人从道路旁边冲出来拦驾。卫士以为是刺客,冲上去对拦驾的人拳打脚踢。事实上,这人根本不是刺客,他是个宦官,西华门的内史云奇。挨了一通乱打,云奇奄奄一息地手指胡惟庸府的方向,说不出一句话。朱元璋多精明的人,心想这里面有事儿,旋即转身返回西华门登楼远望。这一望可把朱元璋望出了一身冷汗!怎么呢?他瞅见不远的胡府亭台上站着很对披甲执剑的武士,埋伏在走廊和墙后。$ n& \8 P$ `- Z- ~+ _: N- V! g0 c% {
  明摆着,这胡惟庸要谋反!要暗杀自己!朱元璋急忙派兵前去围剿,三下五除二,就把逮捕了胡惟庸,将其赴市正法。
* \: W& H" N$ D  k0 C- {6 Z  而那位大忠臣云奇被打后,伤势过重,很快也死了。0 U5 p# P7 h- _3 J
  1 d& m3 T7 i/ h8 s. k3 s
  事情真的就是如此简单吗?胡惟庸真有心谋反之心吗?
3 s% ~; O# P; Z0 ]) ~  朱元璋当皇帝以前,胡惟庸的官职一直不高,最高才做到正三品太常卿。这个官也没什么大权,就是负责祭祀啊,礼仪啊等等事情。先前还担任过县令、通判等职务。
3 |2 b! g5 H$ i( r) I  到了明军夺取了大都城,胡惟庸才做了中书省参知政事。大家知道,明朝是延续元朝的旧制,这中书省就是国家的最高部门,下管六部,和各地行政机构,参知政事是从二品的官儿。! M; ]7 W3 d, l
  这时候,大明朝的宰相是跟着朱元璋起家打天下的韩国公李善长。可他年老多病,常常不能料理政务。一切事务实际上都是由右丞杨宪说了算。在这种情势下,朱元璋打算换个年轻点的代替李善长。他想到了刘伯温。可好说歹说,刘伯温就不答应,一次又一次推辞。朱元璋没办法,就问刘伯温,你看杨宪这个人怎么样?5 N/ E" G" ~+ P6 p
  刘伯温对杨宪的评价褒贬参半,说此人能力是有,可器量狭窄,如果当了宰相,恐怕不能做到公正。
8 s- s) |: _  Y* W1 C- K3 A  得,就这个评价,把杨宪从候选名单中划去。
  t9 y. B3 C, F7 n& z3 T7 J  接着,朱元璋又说了一个人——中书省左丞汪光洋。
1 A; k0 z% d9 Q: p  刘伯温的回答更糟糕,说此人的器量还不如杨宪。8 c6 v1 D- s( G5 u( R- z0 o
  左也否决,右也否决,朱元璋想了又想,想到了胡惟庸。刘伯温说,胡惟庸是一匹劣马,哪能驾车。
  y6 Y7 T1 K8 G9 l  这么一来,朱元璋所提的人选一个都不合适。然而,朱元璋只是咨询,并没有听取刘伯温的意见。他坚持己见,发布了两道任命。一道是任命汪广洋为右丞相,另一道是将胡惟庸从参知政事擢升为左丞。
' F6 S. S% Z7 c4 M; y  这刘伯温既是个乌鸦嘴,又是个预言家。他说汪广洋不能担任丞相一职,果然说准了。这汪广洋喜欢喝酒,喝起来没够,不仅不管事儿,还误事儿。朱元璋一气之下,把他贬为广东行省参政。
6 D1 }$ Y: r! }# e9 i  右丞相的位置又悬空了。谁来接替呢?这个时候,李善长挂个太师的虚名隐居了,汪广洋也给贬了。就剩下个胡惟庸。这么着,胡惟庸当上宰相,独揽朝政大权。+ r: q) h7 X/ c" d" ?0 \& H0 q! C, T+ N
  
" Z4 B0 B8 ^9 x' C" i  这胡惟庸和汪广洋不同。汪广洋是个玩家,胡惟庸是个干实事的主,办事能力很强。因此得到朱元璋的宠信。本来就是一步登天,再被圣上一宠信,胡惟庸有点儿忘乎所以,渐渐变得骄横而狂妄。  {! ?& q5 r, y  ?8 w& ]/ z: Z
  根据《明史》中的记载,胡惟庸的越轨行为可归结为三方面。6 R* k# U' N6 a( G5 w
  第一, 办事不汇报朱元璋,自个儿独断专行。# M. M( F" Y: q; [; T- O. u
  第二, 私拆朝廷各部上奏朱元璋的上书,有对自己不利的就私藏。; V& o7 O7 @! ~1 ]4 R
  第三, 收受贿赂,要升官的,犯错了想逃避处罚的,都给胡宰相送礼。礼物五花+ Y; k+ L6 R$ g+ Y, T3 l1 s9 O
  八门,有珠宝有名马有古玩。胡惟庸从来就不拒绝,你要舍得死,我就舍得埋。
9 P- @: x9 A9 e& M( u$ M- O  那么,权利欲高速膨胀的胡惟庸,这时候还不满足吗?他一定要谋反,除掉朱元璋自己登上帝位吗?
. h$ I9 ?3 @6 [( J0 `+ V, P  & M- i, K: T1 q5 v9 {
  看一看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朱元璋给胡惟庸最初定的罪名,并不是谋反,而是“擅权植党”。这一罪名要从洪武十二年,公元1397年旧月说起,当时占城国来进贡,可是接待人员没上报给朱元璋。这事让一个宦官知道了,就私下通报给朱元璋。朱元璋龙颜大怒,立即责问胡惟庸和汪广洋。这俩人磕头请罪,申明说这个事情应当礼部负责,所以过错在于礼部。. N2 S* Z3 |$ ^8 l* S7 A) p
  朱元璋质询礼部。礼部又推向中书省,说这事儿应该中书省负责。9 a8 `) M/ ^) R6 c4 V! p$ J
  这可把朱元璋给气坏了,你推我,我推你,踢球呢?于是,朱元璋下令,把所有相关人员全部关进牢狱。说来这只不过是一次办事人员的疏忽大意。可朱元璋不这么想,他感觉受了一伙大臣的蒙骗,自个儿被架空了。这朝廷上还有谁信任呢?必须查,查清楚。可查来查去,没个结果。没办法,只得找一个替罪羊,谁呢?倒霉蛋汪广洋。朱元璋将他赐死。
, M5 |: J( E4 B+ A( C  这事儿到这里也就算过去了,哪知道节外生枝——这汪广洋有个叫陈氏的侍妾,汪广洋死后,她自杀殉夫。, i% w5 Y  t: k$ U4 U, g
  朱元璋认为这个女人品德很高尚,要给予表彰。可一查这陈氏的出身状况,才知道她是犯官之女,被卖为官奴的。按照规定,官奴只能赐给功臣,不能纳为妻妾。朱元璋再度愤怒,再一次审查相关人员。这次审查六部官员,包括胡惟庸都受到了牵连。这么一搞,朝中人心惶惶,相互弹劾。想的都是把对方整倒,把自己从事非堆里摘出去。$ h9 Y1 |( ]9 v* \
  # c  z& I' B8 M7 k8 R
  公元1308年正月,大臣们纷纷上书弹劾胡惟庸。
% @, m" y7 w2 {) w8 j- r  御史中丞涂节诬告胡惟庸有谋篡位之心。前御史中丞商嵩也弹劾胡惟庸,说他擅权。朱元璋派人彻查胡惟庸,并未查处谋反迹象,所以,先定了个“擅权植党”的罪名。不久后,又查出胡惟庸的其他罪名——勾结北元、勾结倭寇等等。案子审理整整十年,不仅查出胡惟庸的诸多罪恶,而且他的同党也暴露出来,这其中有太师李善长、大将陆仲享、名臣宋濂等等。朱元璋是大开杀戒,受到株连而丧命的人多达三万余人。6 J$ N  _3 }0 ]( h# K
  由此可见,所谓“云奇告变”一事,是野史学家的段子,并非历史真相。这是其一。其二,胡惟庸真的有那么多罪恶吗?
( j, h1 d( Z" ]. i- D  我们知道胡惟庸担任宰相的时间,他从洪武十七年开始当宰相,到洪武十三年正月被处死,算起来总共的执政时间才两年半。如果他要谋反,势必需要一系列的安排和筹划。因为胡惟庸虽然当了宰相,可终究是一个文官,手里也没掌握兵权。如果他要造反,只有拉拢有兵权的人。他拉拢了吗?准确地说,是趁虚而入。
9 Y6 B. O+ h+ ]  朱元璋手下的武将大多是开国功臣。所以居功自傲,骄纵枉法。遭到朱元璋训斥、贬官后,怀恨在心。这就给胡惟庸提供了一个空间。他将这些人拉拢,做为自己的党羽。
5 P2 p- y4 S% p( u% D% a& e, W7 ?  这里头有两个关键的人物,一个是吉安侯陆仲享,一个是平凉侯费聚。他们很快和胡惟庸结成死党。胡惟庸利用他们招兵买马。这时候,胡惟庸并不是要造反,而是为应付变局所做的准备。这之后,胡惟庸还把老上司李善长拉下水,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善长的侄子李佑为妻。然后利用李佑去游说李善长。年事已高的李善长已经没办法制约胡惟庸等人,只得说,我年纪老了,你们等我死了再胡作非为吧。
3 W" {+ E. N; R" z" k7 a  ) Y; x- d  n% z( k- ]0 _
  这一切说明胡惟庸具有谋反之心,但没有下定决心谋反。他的谋反之心多半在于自保。因为朱元璋对王朝内部权势显赫的王侯将相越来越猜疑,加上那些开国功臣的骄纵违法,官僚中形成各派集团,有文武大臣之间的矛盾,有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之间的矛盾,他们互相倾轧排挤,在朱元璋面前攻击对方。面对这份乱劲儿,朱元璋必须向曾经与他并肩作战和同甘共苦的兄弟们开刀。而官僚集团之间的相互攻击,恰恰可以为朱元璋所利用,他可以一个个地来收拾他们。
' @! c" f% V9 B. J, u1 m& {  胡惟庸当然撞在刀口上,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的罪名杀了他。同时被杀的还有陈宁、涂节等数人。可是,单以这一条罪名,就把宰相给处死了,实在有些说不通,于是,在胡惟庸死后,案子又接着调查,又给胡惟庸加上“通倭”、“通寇”和“谋反”的罪名。并且案子不断牵连扩大。
9 E0 G) U9 Z8 W. N+ t+ Q9 R) v  0 ?& W7 P% I4 `5 J
  到了十年后,案子又有了新的突破。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军与北元军交战。所谓北元,就是元顺帝被赶出大都后,逃回北部草原,史称“北元”。这北元军中有一名将领叫封继,他在明军大将蓝玉北伐时被俘。据他供认,宰相胡惟庸曾经通过他与北元太子爱蝤识理达蜡联络,打算向北元借兵,推翻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朱元璋一直不知道这件事,因为封继被押回南京后,居然被李善长给藏匿了起来。+ r8 a$ B: V" t; W# o+ S
  同年五月,封继再度被捕。招出这件事。太师李善长自然就给牵扯进去,与此同时,他的家奴卢仲谦,以及陆仲享的家奴封帖本等人,纷纷向朱元璋告密,说李善长、陆仲享等人曾参与胡惟庸的“谋反”。是“胡党”中人。
, |6 k/ w% I& a4 s3 c7 c/ A   于是,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的罪名,将李善长、陆仲享、毛麒、赵庸、郑遇春、黄彬、陆聚、金朝兴、叶昇、李伯昇、丁玉等人全部诛杀,受到连诛的约有三万余人。并以《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这时候的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朱元璋念他年纪已老,赐他自缢,而他的家属七十多口全部被诛杀。$ L# o) N- B9 Z* o3 o% H
  
) d0 C& `1 H& c1 ^8 g) m  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朱元璋,为李善长辨冤。由此可见,当时人们认为李善长等人是被冤屈的。
* i3 j8 ]/ L. f- n4 r/ N' d  % a" J$ G0 b. w7 d
  从根本上说,胡惟庸案的发生,来自于朱元璋的猜疑和不信任。而朱元璋这种猜忌心理很早就形成了,早在农民战争期间,他就严密防范部下将领,为防止他们叛变,凡是将领出征,就把他们的妻子留在京城做人质。就这样仍不放心,还派心腹去监军。即便如此,也是防不胜防,在严酷的战争中朱元璋也确实没少经历部将谋叛的事件。咱们就说其中的两个事件,第一个——邵荣谋叛事件。
5 R0 m8 C# J( q- N- D  绍荣是朱元璋一同起事的战友,骁勇善战。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绍荣和徐达一起攻克宜兴,至正十九年败张士诚军于余杭。《明通鉴》记载:“太祖自起兵,所任将帅最著者,徐达、常遇春与荣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因为屡立战功,绍荣被擢升为中书平章政事,地位在常遇春之上。2 i; p* m  B% H8 x' I, L& b8 E! ~
  可是,至正二十二年的时候,绍荣自处州平定苗军叛乱回应天,与参政赵继祖密谋击杀朱元璋,被宋国兴告发。朱元璋立即派兵搜捕了绍、赵二人,用铁链锁着,备下酒食,然后和二人一起喝酒,朱元璋问:“我与尔等同期濠梁,望事业成,共享富贵,为一代之君臣,尔如何要谋害我?”, W; Q, w! e  g) m5 P& v2 i. Y% f
  绍荣回答说:“我等连年出外,取讨城池,多受劳苦,不能在家与妻子相守同乐,所以举此谋。”
6 l. E$ k7 \& l2 r1 G- T  赵继祖接着说:“若早为之,不见今日,************在床下死,事已如此,泣何益,惟痛饮。”9 ]  W+ [6 T/ l7 w8 b
  朱元璋听了以后,就把他们二人缢杀了。4 f3 ?6 s* }* B( R- s2 H* s5 F. W( C
  
1 P2 A/ c8 d2 }  再说第二个——谢再兴谋叛事件。$ T& M; E0 e* u9 h2 q$ Y- ]( ]
  谢再兴也是朱元璋的旧将。而且,他还是朱元璋侄儿朱文正的岳父。朱元璋称他为“亲家。”
, Y* a% Z: F, K5 u/ |  至正二十二年,谢再兴守卫诸暨。当时,金华、处州的苗军反叛朱元璋,张士诚乘机派张士信率军进攻诸暨。谢再兴苦战二十多天,打败张士信军。这次战斗后,谢再兴派自己的心腹左总管、糜万户两人私往张士诚的占领区杭州贩卖物品,结果被朱元璋查获。朱元璋怕泄露军机,就杀了这两个人。并且把俩人的头颅悬挂到谢再兴的办事厅里,这对谢再兴来说,是一种侮辱性的警告。- x6 S2 Y9 q: S5 q* f( P$ m, o" b. c
  这之后,朱元璋又擅自做主把谢再兴的次女嫁给徐达。又派参军李梦庚去节制诸暨兵马,降谢再兴为副将。这让谢再兴愤怒之极,连续受辱,明摆着拿人不当人,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谢再兴捉了李梦庚,到绍兴去投降了张士诚的部将吕珍。
: Z6 @: X, {3 a  B3 s1 }( a9 y  3 z6 `5 H3 f! L4 M
  这两起叛事件,对朱元璋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他在当皇帝之前,就考虑到如何对待功臣宿将的问题。明王朝建立后,为了使王侯将相忠于他的朱明王朝,为了预防臣僚的反叛。朱元璋采取了种种手段和措施,可是他总是不放心。因此,胡惟庸一案的发生绝不是偶然,此案的发生,既是官僚各派集团的权利斗争所至,更是朱元璋对王侯将相、昔日部将始终的不信任所至。
+ L- d: v& t, b) |$ M& g  
' A0 Q, @0 N( q% o4 ^$ F/ U  朱元璋是一个只相信自己的帝王。这样的帝王,最终成为冤案的制造者,即便胡惟庸一案不是冤案,但牵连甚广,使太多无辜者都付冤屈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5 19:39 , Processed in 0.02382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