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4 14: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11.长平之战2- \ Q) B! P) Y2 _" Y
- E R2 E* g& H/ {4 @: d- }" e
+ q: f0 O+ A- F1 ^( Z: r9 O
v; P9 \% p, ^4 m# X* x2 e: X- f& q 另外一边,赵孝成王的眼睛都急绿了,秦国明明接纳了郑朱,且招待甚周,却始终不肯开启和谈,还到处宣扬,让全天下都知道了赵使在咸阳的消息,搞得现在五国谁都不肯来帮忙,这不,最近他找齐国借粮食,齐国人却说什么也不肯借,真愁死人了!
, ?( O; A; y l
! k2 N( `2 n) p5 g+ W2 c5 X; p, s& L 秦赵攻战甚急,五国为何不肯出手,原因有三点:) f S, b! l5 y1 P- B& b
2 N7 Q. z: T# s* y4 A- r @5 B( m
第一,赵王本身态度暧昧,一下子打一下子和,让人摸不清底细、无所适从;
9 w/ n7 I9 D3 a: c' C % f& Z( J5 l4 {
第二,赵不花半点力气,受了韩上党十七座城池,实在有欠厚道,让它赔点儿本是应该的;2 F) Q; N! Z: o" x2 N- W" [
; S5 x/ |; g a' K6 ~ 第三,秦赵两强决战,无论谁赢谁输,谁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两个最强国的实力被削弱了,对剩下五国都有好处,何必跑去破坏均衡呢,咱们坐山观虎斗,岂不更妙!: Y- }& ?+ p% _. O/ h$ @3 a* J
- n: [6 n# I5 J0 I) g; u% O
所以,现在摆在赵孝成王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速战速决!拖下去,赵国力衰竭,不用秦动手,在旁虎视眈眈的齐燕一出手,赵国就完了!* G5 i2 `. t1 ~
~. _; L8 @) p7 o# O; y
于是,诏令像雪片一样飞进了廉颇的营帐内——出击,出击,立即出击!!* e) ?7 h& [8 X8 h4 ]) N
6 z; P; `! r* v7 N. `% N 可是廉颇却对这些命令和赵王的责骂熟视无睹,硬着脑壳,就是不出击,死也不出击!说什么:“凡与敌战,须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
) l! X6 k) L0 N- z" H$ {
- V% Q) b2 S- L, y+ { 赵孝成王火了,开始削减廉颇的军粮。可廉颇宁愿饿肚子,还是硬撑到底。% E+ d( N0 k( T8 {8 r0 y
7 o4 B% n: B8 _& j* r) v 今天,长平古战场有座山叫做“假粮山”(又称大粮山)。据说是,廉颇命令士兵在夜间高声唱筹,好像在搬运粮草,以此迷惑秦军。
9 Q* r) J- C" e: q' }7 ? 2 U6 Q5 `% M/ _4 C4 q
赵孝成王没办法了,现在他能做的,只有两件事儿——增兵,换将!
$ s' ~- a$ [2 E+ K8 Y % b0 E0 v0 `" }
恰好在这个时候,赵朝野上下开始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 K' T5 u( y' J V6 a . {/ k1 [- T: I* O% q# h
2 G9 s7 v3 x+ K& ?. I# i; c
4 `7 I' f7 G6 U$ |" E2 d( c# N 这显然是秦国的反间计,可是赵孝成王却不得不心甘情愿的上当,赵国虽富,但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在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异常繁荣的同时,农业发展却极其滞后,根本无法支撑长时期大规模的消耗战,故换将者,秦所乐见,赵亦不得以而为之也。
m& d" Q* X( a; c( m3 ]' L & t9 H8 U8 j8 X' q
那么换谁好呢?赵括?这倒是不错的一个提议,此人乃赵国第一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从小熟读兵书,对天下兵法烂熟于心,就算乃父赵奢,也是常常自愧不如。赵奢死后,赵括嗣马服君之位,开始将所学兵法融会贯通,著书立说,不久名声大震,各国许多游士慕名前来,拜在他的门下,一时间,赵括门徒遍天下,世人皆尊称其为“马服子”,与孙子吴子相提并论。6 j9 A# p% Q3 D0 }' M6 U) C
# l* H) K- e w
可是这位被称作“子”的大军事家,其实只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且从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役,让他来承担这干系赵国命运一战的重任,能行么?
! j5 Z' ?, l7 _- ?9 Q
; @! |3 ?1 G. X( i7 ] 赵孝成王陷入了极度纠结之中,一方面,赵括的确是一个绝佳的出战人选;另外一方面,实战经验的匮乏却又是他的致命伤;到底要不要拿赵括来换廉颇呢?头痛啊,头痛到爆。' M4 g! D1 r+ ]
* M6 ~, x& _% A. q3 T3 n( o F2 n
更让赵王头痛的是,赵国群臣对于赵括的任免,也分成了截然不同针锋相对的两派。
/ G E! o/ J ^4 c) T7 t 8 d1 ?8 {' D( j. M- g* F
一派人以平民宰相蔺相如为首,他们反对将赵括替换廉颇,理由是:“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乃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M3 K$ u) h! j- c$ _
5 m6 x& i/ ]6 @. ~5 ]
意思是说:赵括徒有虚名,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懂得战场上随机应变的道理。大王你要用他,就好像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
9 r4 c) D& A* C" [3 E
- w# Y5 W- B: e1 T! p: V6 X 另外一派人以赵国亲贵平原君赵胜为首,他们认为当年田单、赵奢拜将之时也没有一点实战经验,一样能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而赵括之才,远胜田单、赵奢,或许跟大秦武安君白起,都有得一拼呢!. F9 V& g* [# {+ W3 W( t: Q
9 W4 v& w1 y0 O( ^* O 这一场激烈的庙堂辩论,反映了蔺相如廉颇的布衣卿相势力与朝中亲贵势力之间的尖锐矛盾(赵括属于亲贵势力)。而这一矛盾,就是赵国数百年来无法真正强大的最大弊端,从前它害死了赵武灵王,接着它让赵国活力俱失,现在它又让赵国的决策左右摇摆。你想,一个如此不团结不坚定的赵国领导层,又怎么能与强大的秦昭襄王和武安君白起相抗衡呢?
0 ?4 B% ^% T, _4 R1 D
3 P- u' I/ C& D* u+ B1 ]- m 两边儿吵开了,赵孝成王意未决,乃招赵括上朝问对。2 y0 a: D2 y$ m( |! S$ L* V( j( m4 |
0 Z, N# X: k7 q1 k+ Q5 ^+ y
“廉颇将军长平之用兵,马服子以为然乎?”
0 @/ T: l" h( T* `6 B3 y3 l
6 B# p: Q) R& O+ `& q2 \ “不然。”
7 i2 C+ k- U0 Q" M ! D. l( c* h* ~3 P+ }
“何以?”
V/ O$ }: E) I1 C `1 w
7 H. P# w, Q2 n “兵法曰:‘夫兵久而国有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贵胜,不贵久。’臣以为长平之战,当速战速决!”
6 V* `6 R$ F7 m5 ~ ( {4 z% m+ b6 i! {
“善!既如此,卿能为我击秦军乎?” C, ~0 o* ~8 W( X" ]
! x+ r& b, l. ~: b: K) ~# W: U1 G, V “臣若与武安君对垒,胜负居半,如王龁之辈,则不足道矣!”
( `- R" ^3 S* x( R. D4 h i
6 Z, [* \) Q7 G. m" D0 u 赵孝成王大喜,寡人缺的就是这么一个信心爆棚、肯速战速决的良将啊,秦赵国力悬殊,赵之外交政策也接连失败,也只有才华横溢、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赵括,才能挽回这一切颓势了,好,寡人就信你一次,哪怕这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寡人也在所不惜,豁出去了!
( X) B# e4 {; {0 x, G
3 A% e' C; x7 m' E: Z( ?6 H 于是,赵孝成王不再听蔺相如等唠叨,即拜赵括为上将军,赐给他大批黄金财帛,复增20万人命给他,让他去长平战场折腾!! V/ R# v# `7 |1 T
* n- F" [- w. V" a. f2 G& e" M
赵括得了赏赐,也不客气,统统拿回家来自用,且又接连几次,缠着赵王要赏赐,表现的跟个贪财鬼一般。+ C3 r) t' O- l# N+ D" o
# `, T' Z, W& \) f) h0 q 他这是在为自己留后路啊,此去长平,胜负难料。若负,这些钱可以给老母亲安家;若是胜了,则功高盖主,免不得被人猜忌,现在表现的贪财一点,可以显得自己没野心不是。9 X' [9 q0 K) }& ?6 e
# A2 t* o/ i. v# T3 h 而赵括之母听闻乖儿子升官发财,却不喜反忧,连忙上书请赵王不要拜赵括为将。8 y8 c, |; y- z% N+ s) ^) }
; {( ?1 y; v8 n- L
赵孝成王便问:“何以?”3 K3 \$ l+ @$ P$ p; q6 N& r0 o
5 K1 o k4 w" D" x( q( W ]9 l 赵母答:“括父奢为将,所得赏赐,尽以与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室,与士兵同吃同睡。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所赐金帛,尽归私家,为将岂如此?愿王别选良将,切不可用括!”1 B, N! c% }. f9 ]9 s/ R
. j3 g4 ~! j. q, x 可是赵王之意已决,自体会不了赵母的一番用心良苦,他说:“寡人意决,勿复言。”4 b k6 k/ P2 `; P
( a- S& V9 Z9 g% V8 J; Y. _ 赵母趁势要求道:“如此,括倘兵败,妾一家请无连坐。”
- i; _0 {/ V; o! A
3 O; O( V+ j, D& ?0 d! P 赵孝成王点头答应:“这个好说,寡人应允就是。”( y1 E2 r- x5 t& P. }% Q- p
8 v$ q. Z2 S$ G/ X- ]; N
赵母大喜,太好了,就算儿子不幸兵败,我马服君府一门大小也不会受到牵连,我的心就安了,乖括儿也就可以了无牵挂的上阵去杀敌了。
) G& G/ L' L3 ~$ e' k/ r* { * J; g0 e! r" u3 X8 @
: t2 j) P" n5 s& ^) P! O$ H, v
5 @+ `& u) y( T* r9 G2 I7 r 终于,名震天下的马服子赵括以极高调的形象出征了,整个赵国都视他为救星,希望他能带着这仅剩的二十万赵国子弟力挽狂澜,将目前这急转而下的危局彻底扭转。胜利,赵国现在太需要一场胜利来振奋人心了,赵括若能跟他父亲一样给赵国带来这久违的胜利,他就会成为全天下的合纵领袖,带领六国士兵,踏平咸阳,马耀关中,成为全赵国以至全天下的英雄!
/ V; N, \& Y- Y( \
) n8 N! y% y0 O: r4 N" ~ 可惜,这世上不止有一个马服子赵括,还有一个更可怕的武安君白起,他是六国挥之不去的噩梦,也是赵括永远无法躲避的命中煞星,因为他是一个死神,一个甚至可以宣判当世任一名将死刑的恐怖存在。
' k, ? ~, K; |: A
* V+ H) N0 a: l 然而,赵括在离开邯郸城慷慨出征的时候,对王龁已被白起替换了的事情还毫不知情,他满怀雄心壮志,带着满城百姓希望的目光,义无反顾的打马西去,却浑然不知,自己将一去不复返,在他最后的日子里谱写出一曲令人断魂的长平悲歌。% w5 a, o1 e) n9 `: K1 p
& d& Q3 }- R8 Q! m. m6 b. J; p; r5 W 与此同时,大秦武安君白起已悄悄的来到长平,接过了王龁的五十万大军指挥权,秦昭襄王命令:“有人泄武安君为将者斩!” 这么做极其必要,赵括的能力究竟如何,所有人都没底,但武安君白起的恐怖,却天下皆知。赵人若是得晓此番他们对手是那个杀人不眨眼的死神,必定会采取原先的保守战法,那么秦昭襄王想要全歼赵军主力的美梦恐怕就要做不成了!; N3 @6 |6 T9 z( L+ L
" [7 W* G2 h$ w: {! s# Q 而秦军士兵们听说武安君来了,个个兴奋的脸上直泛红光,太好了,这一场耗时日久的战争终于要结束了,咱们就等着带赵人脑袋回去升官发财吧!' q' L3 h2 k2 y( @/ b
3 o7 F+ \# b" S/ a 另外一边,满怀冲天豪情的赵括也赶到了长平赵军主营大粮山,廉颇心不甘情不愿的交上帅印,黯然归国。赵括于是将廉颇制定的军规全部废弃,又将廉颇的旧将全部撤换,他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他与廉颇的指挥思想南辕北辙,廉颇的那一套玩意儿他根本玩不转。
. M j @3 X Y $ Y7 d+ |8 r' ^6 T, h4 u( h! Y
然而,事情并没有赵括想象的那么顺利,廉颇的八位旧将因与主帅赵括意见不合发生摩擦,竟用“以死相谏”的方式表示抗议。此八人被后人视为义士,还使得此地多了“八义山”与“八谏水”两个地名 以及一块“八义士谏赵处”石碑。这件事引发了赵军内部的信任危机,也给整个战局带来了一丝不祥的味道。
& }7 y9 w* e9 M" L
n3 y3 J: E* J+ N 不过,赵括这个新任主将至少向赵军发布了这样一个讯息,那就是——我们要进攻了,僵局必须被打破,成败就在此一举,任何人任何事情都动摇不了他的决心。赵国在这场持续了三年的秦赵大博弈中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方面已落下风,他现在只有尽快在军事上捞回本钱,才能使赵国在这场几乎投入了举国之力的豪赌之中不至于输个精光,事实上,赵国也只有军事这一点可以与秦国抗衡了。
9 E3 ^3 F5 ^7 y# O7 M
9 Y8 ]4 Z2 Y& E! j: ? 而白起呢,他早有了全盘计划,赵国这五十万大军,已是他盘中餐矣!! k1 h! {7 D+ H$ u+ C& n9 H
* s7 j9 l, ^! n: L% j7 t
第一步,诱敌。白起先派出一支千人挑战部队,渡过丹河,前去送死!
$ a1 q. U! f# H! K+ B9 ^; f5 @; } : j0 B( Z* g% D9 U, S/ a
赵括早就等着这天了,他一点儿不客气,带着数万赵军,身先士卒,朝山下攻去,秦国这区区数千部队自然不是赵军的对手,没两下被打了个惨不忍睹,最后只剩下百名残兵逃回丹河西岸。赵括大喜,王龁果然不是我的对手,此时再不趁胜追击,更待何时?
" z$ o/ k/ i( e K$ U' S/ \ ; \ F1 f; g5 \1 i- O5 `& t
于是赵括令冯亭所部五万上党军留在东垒大本营看守粮草与辎重,然后亲率四十五万赵军渡河朝秦西垒恶扑而去,直到此时,他还不知道与他对阵的根本就不是王龁,而是另有其人。, a" G8 r7 d3 `+ S1 t l
# [5 x5 C g; [+ n 一切都很顺利,丹西山下的秦军一触即溃,跑得比从前在伊阕裸奔时还快,根本就不像天下人所描述的虎狼之师。7 v- j f6 ?7 t& k" W
# _+ F n) \0 s8 x5 M
赵括现在没有时间怀疑前方是否有埋伏,事实上,他也根本不怕任何埋伏,王龁不会是妄想包围他这四十五万大军吧,除非秦人有百万大军,否则这根本不可能。* O/ X- R% y- r& Y
& }& X) e! n8 \" s9 W
是啊,如果是王龁,当然没有这个胆子,但是打起仗来天马行空的白起却不一定了。8 y) @+ t% U) c8 A, C+ c
9 e6 p; I8 T% M. P. R5 o
事实上,白起还真的就决定用手上这五十万秦军去包围赵括的四十五万赵军,
+ p+ Q5 m5 X, p3 D* w! \
3 ~1 A% U! }' `3 V 我想看到这里,大家一定跌破眼镜了,五十万包围四十五万,这怎么可能?任何一个冷静的军事家都不会做这种傻事儿吧,白起疯了吗?
( X% d) i5 T; N2 X 6 M* {) j" A% q' _, Y7 J3 B6 G
没错,白起是疯了,他本身就是个战争疯子,赵括在冒险,他又何尝不是在冒险呢?但是他拥有比赵括更多的冒险本钱,那就是——他的两支奇兵,以及一个天衣无缝的作战计划。
" Z6 Z( x0 |5 c1 c! S2 b % I! o/ h0 g9 S, ?* s
事实上,他老早就派出了一支25000人的轻车部队,由司马梗率领,沿河北上,然后折向东南,迂回到赵军大营的背后,截断了赵军与邯郸大本营的联系。/ V8 u' c* k7 [
}9 x- s3 Y$ M1 x0 B
另外,白起还派了五千骑兵,由蒙骜、王翦率领,避开丹河河谷内的四十五万赵军,迅速的强行渡过丹河,从正面朝冯亭防守的赵东垒大本营攻去。
4 A. T2 U3 ?* G- L+ H
/ N" z+ P9 L% w$ `; h2 C) w" ^ 轻车部队与骑兵的好处是速度快,这样就算半路被发现,赵军再想退回去,也已经来不及了。- O* ]" }$ H, \/ w5 N4 n/ K' P- `+ K
. a, v0 l) y1 G7 Y, \3 J k+ S 如此一来,赵军就被分割为二了,一边儿是丹河河谷里足有四十五万大军却没有粮草的赵括军,一边儿是有着大量粮草辎重却只有五万兵力的冯亭留守部队。
% }& N& ~+ G, w8 w- d. B: w$ ` % ]% A! P9 \2 B* q/ ~3 U. A2 h
两支奇兵站稳脚跟后,白起又不断在两条线上增兵,最终夺下了丹河东面大批赵军阵地,正式完成了对赵军的分割合围。这下子可糟糕了,赵括是有兵无粮,冯亭是有粮无兵,战事是急转而下,此时此刻,赵括有理由怀疑,他的对手绝非王龁,而很有可能就是……
& ? r3 ?9 b9 m8 r
3 ]2 l7 J- D- [) ] 赵括不敢再想下去,现在他只能速战速决,在粮草用完之前,击败丹河东岸的秦军主力,然后回师与冯亭夹击秦军的这两支奇兵,方可挽回颓势。) ~% ?! f& q, g. R. U. m
- z/ ?' h6 a9 T4 S6 O+ q
这个战术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秦军分了不少兵去抄赵军后路,其丹河西面防守一定空虚,赵括四十五万大军全力猛攻,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
: O4 Z9 O% _! J+ e5 f! {) D# ? O0 i* n0 Z2 ?. Y
可惜,白起没有给赵括这个机会,他竟然学起了廉颇的龟缩战术,日夜不停的增修壁垒,将丹西防守的无懈可击,甚至比从前的廉颇还能守。1 a( H7 R+ O9 |" k1 h Z
* ?+ X/ M @: }7 w 攻,则动于九天之上;守,则藏于九地之下;白起用兵,可谓出神入化了。而以几乎同等数量的兵力成功包围赵国五十万大军,更加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 f8 Y" m: Q- b$ k2 N# V0 q
+ i7 d5 s, j6 ], n+ C) t + \$ j7 l" J {, W& U9 s# W1 q
?; k- c4 L% e0 w1 |) C. U# f
赵括万万没有想到,他从前一直嘲笑廉颇的龟缩战术很烂,而今,他却被同样的战术给困住了,秦丹西之垒急切之中无从下口,粮食又快用完了,怎么办?只好移军回去复夺东垒了。( W( h/ H8 k) \; q5 H
' l; b+ f3 v* E+ }' a
白起嘿嘿一笑,赵括刚一反身,大批秦军轻装部队(手执戈矛,不束铠甲的裸奔部队)即出西垒击赵括后身,牵制赵军对东垒的进攻。东垒秦军则筑垒据守,加以弩骑兵在侧翼袭扰,搞得赵括首尾难顾,晕头转向。, p K; O! d; } _4 v$ s
2 ^) g, x$ e' {1 ^1 O 赵军彻底晕了,赵括军被夹在丹河河谷之内,进退不得,冯亭军则困守在大粮山上,无所适从。坐拥五十万大军,仗打成现在这般模样,其实也不能怪赵括,怪只怪白起太变态了!
( M5 S$ S: Q) {" O Q
6 k* g3 ~. l9 q. ^ 军法所谓“居险用险必内溃(赵括居于险地再冒险,则军心不稳),居易用易必外蹶(白起居于平地若不出奇兵,则必然被击败)”,然也。6 d6 l- k, O4 `9 K. q+ ~5 e
+ Q& |% A; q8 c& b" _0 v$ Y, } & A$ i. F- ?' n; m' O- t
2 j: P' @" y7 ^
长平之战到这里,赵军等于已经输了一大半,然而赵括可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他仍自信满满,在丹河谷里重新筑壁,一面坚守,一面寻找机会突围。
& N, n$ c! E4 H0 b/ H7 Q " o: i9 p; q( ]- v
此时此刻,赵括还有机会,东西被夹,南北却还有些漏洞,只要秦军有一路被突破,白起就会满盘皆输。w
- x+ S* N8 R- j5 ^0 [
+ c: X- P7 K2 V 现在,时间就是生命,赵括日夜不停的突围,白起日夜不停的修垒,你突破我一层垒,我就再加修一层垒,你冲我堵,你争我夺,很多阵地经常是一日几易其手,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9 k |* K! P. f2 [/ [ ^
4 `/ D$ r' B `* k! |, S3 z- f 这是一场如梦魇一般的恶战,秦赵二国士兵的鲜血将丹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丹河,河水一日日的红透,红的令人双目晕眩,全身发冷。
) G: p' h- [0 X/ _& o
# ]) ~$ [! K9 b r" ` 可以说,长平之战,就是一台人肉绞杀机,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魂断长平,一天又一天,似乎永远没有一个了结的时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