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l1 _# l, F3 W! v2 ~8 n* `何镜涵,何镜涵,1923年生于北京,幼承家学。35岁时被北京中国画院聘为终身画师。
( q. c- {3 v* B n
7 ^5 b) |8 t) T开宗立派 承前启后$ p% k( ~: K1 x @4 B( J. ]
( _( p- N9 [& T8 z蔡成刚 程华1 j" m7 Y* [1 H$ ]
# h3 C" l) m7 F1 B8 R y
几十年来,全国各地报纸、杂志为其人品、 画品进行过大量报道,199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同时出版、发行《何镜涵画集》,荣宝斋出版社为其出版、发行《何镜涵山水画谱》、《何镜涵人物画谱》,人民美术出版社为其出版发行《何镜涵专集丛书》。其绘制的巨幅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首都体育馆以及国内部分省市的重要场馆收藏。
' t+ a3 e: N- q5 t+ ~7 K u 在当代群星璀璨的中国画坛,何镜涵的名字极为响亮。早在北京画院建院时,他就是画院八位终身画师之一,堪称当代中国画坛一位德高望重的元老。何镜涵的作品以鲜明的时代感、民族感、独特的风格、非凡的气势而引起社会及各界的特别关注。85岁的何镜涵,精神矍铄、侃侃而谈,完全不像一位做过两次大手术,而且心脏装着起搏器,仍然孜孜不倦地课徒育人,坚持革新创作,勤奋作画的老人。
; _( J' N4 @8 y" o+ |& J! x 何镜涵出生在一个充满古典文化气息的家庭,从小颇得修养深厚的父亲特殊的宠爱。自启蒙时期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这些学养奠定了他终身走绘画艺术这条道路的根基。1985年10月,北京中国画院(即现在的北京画院)刚刚成立,35岁的何镜涵就被聘为终身画师,是画院八大终身画师中最年轻的一位。他与徐燕荪、王雪涛、胡佩衡、溥雪斋、吴镜汀、蒋兆和、吴光宇、胡洁青、秦仲文等名家交往很深非师即友。他们一起共同合作,创作了多幅反映社会主义新时期、新气象的人物画和花鸟画巨作。当时年轻的何镜涵,创作了大量的工笔和小写意人物画、连环画及花鸟画,其作品造型准确,形态各异,生动有趣,有血有肉。得到画界前辈的首肯,在社会上已经小有名气。就在他的人物画、花鸟画取得很大成就,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何镜涵毅然决然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难的绘画之路——那就是要变传统的界画楼阁山水而开写意山水楼阁的新局面。传统界画往往是凭着界尺来求得横平竖直,仗着重彩达到金碧辉煌,但是易流于匠气,致使画面呆板,毫无生气。何镜涵对楼台亭阁进行解剖式的探究,上百次走出家门,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借鉴的茫然中克服重重困难,越过累累障碍,经过几十年的苦苦探索,终于变界画楼阁为写意楼阁,而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 l5 w8 M1 S1 S4 \5 D1 r
何镜涵画楼阁,虽然画面上难以寻到一根笔直的线条,但却显得空灵、奔放、舒展、大气,同时又不失构图严谨、端庄精巧。画面上九曲回廊,斗拱飞檐,树木苍郁,怪石嶙峋,极富中国画鲜明的民族性。他又将西画技法中的明暗、透视、体积关系等重点融入画中,使画面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即使不着色,也让人感到流光溢彩,金碧辉煌。/ _! L* h8 p0 N- y0 v/ v0 S- f
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当代著名画家王明明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为何镜涵制作的专题片中评价说:9 D r9 \# T3 [; D% _% v
“……他走过许多名山大川,他对中国古代建筑有着深刻研究,他创造了一种自己的艺术样式,就是用水墨画法表现祖国的山山水水和亭台楼阁,这就不同于古代的界画山水。从这一点说,我觉得他做了一个很大的突破,创造了他自己的风格,填补了古人没有用写意的方法表现亭台楼阁这样一个空白。” ' M! _. Z& u' J3 i/ N ]* r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就,何镜涵谦虚地认为,艺术创作永远不能停止,笔墨当随时代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要在不断创新中发展,要敢于否定自己,科学地吸收外来画种的营养,为我所用,才能利于不败之地。他经常教导学生要先学作人再学艺,要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少索取。何老以身作则,默默地为助残助学、抗洪赈灾、为建设和谐社会、为实现人文奥运无偿捐出自己的作品,参加义拍义卖。何老一生对社会无私奉献,以一颗赤子之心报效祖国和人民,令世人敬仰。
! U4 z: K( t) v; P7 q9 c 何镜涵大师为人谦和、耿直,身居斗室,恬然超然,全身心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被誉为“写意楼阁山水画第一人”。他开创的写意楼阁山水画及艺术主张,为中国画坛“山水画”这一独立画种开宗立派,承前启后,为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 g% l2 V3 J) J" F$ e& Q- L4 p( S
% X+ u% ?" Z2 v; h: B6 t& A何镜涵 仓山行云图
7 @0 E' K9 @4 B5 b
8 F% h! R( g, d) A ^/ W$ o6 R4 Y H( m/ i5 _& ]# _
何镜涵 四川农家% U. k0 H! N [+ g0 p' _+ M; K7 b
& O; `: J% h- Z! e+ K) h' v4 a/ f8 D
何镜涵 画中游
* v @$ r0 N3 g# j/ q0 Q3 b% |" E0 s0 g6 X1 h& h p d
2 k) D6 S; w( n2 _" u/ F何镜涵 颐和园雾晴轩! G, a& h* Q& B4 n V+ R6 E
5 M$ }1 ~, r4 @2 Y# U; R
8 ?+ f% _: V* C# T3 ?何镜涵 塞上风云
7 f" h! e/ ^, V9 T' s. [
8 c3 J" N- e h: W' Q" D. p# O- t- ~- J$ C; ]1 H; D
何镜涵 水澈泉清7 Y) [3 X+ A( r& k( B* }8 c
4 p% j) d/ w6 m/ H/ T7 K& `
( u h+ f+ q6 @) K# Q8 L何镜涵 溪山幽远图8 ~4 U% i; h5 ~# }& J
. P& F2 A0 {/ d! M
& i+ |- D9 Y+ x* u0 Y6 ?6 j' g2 W
何镜涵 天女散花; c6 U$ Y) X1 r6 ~ i! N
/ W/ J1 L% @# q$ g, m! s3 r6 g% h0 z) \' G4 Z
何镜涵 百子图& ^" R& h$ U. c( v n- F
3 V" S3 l+ N# S, c* @" d% e
) l- L! t9 `# |5 a& c/ l何镜涵 钟馗
2 Y, r( _0 a" W0 S1 }0 d7 [/ @3 o% E; c* f2 m5 I' Q
# X7 r6 f) M3 Q* h9 N1 z, H+ K
何镜涵 托婴图
+ y* l) [! P: x& P( K& E
5 g- M3 Q7 A1 B9 G# H0 M3 S9 L* o$ T9 b0 y r/ q, h& a
何镜涵 吐雾吞云; |( {3 c7 v& z' S
) g9 v3 }! `9 ~, y5 \! R: f
( R0 B% U, b. m9 V0 V) U/ \何镜涵 管窥彤云小洞天9 F+ w6 |4 b4 t" a% o% [! \3 q
( E, C" Q, ?! _0 p9 n7 E
! T7 N/ b# V( R3 x" r何镜涵 山水1 J: p- D: u" L1 z
' [4 |. f5 m: {5 r4 V$ U; c0 A/ q- l, L) b$ {6 l: s
何镜涵 碧云霞起8 F" O e) N7 W6 R* G- b
`0 g! X% G6 d8 Y
7 z& M% ]0 y9 ^, M
何镜涵 天工开雾
* t! X: `; F& N$ o% `$ t! R! U! ]1 M
! \ g& q5 h2 x5 b1 J; P+ d2 i何镜涵 黄山意境* {4 ~( s7 y% r$ `5 O$ C
4 A, {- E) ^7 o4 V/ k' \* S% ]2 N& @- q1 ? e2 e' a3 _: d3 s5 d3 e9 W6 t% R
何镜涵 祗园致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