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卦图是中国古代儒家论述万物变化的重要经典--《周易》中用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用“-”和“--”符号组成。名称是: 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 f5 {2 ], Y$ }' o% S3 c' E' L# J6 [
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乾、坤两卦则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太极和八卦组合成了太极八卦图,它又为以后的道教所利用。道家认为,太极八卦意为神通广大,镇慑邪恶。 . X% f" Q) q# F
科学太极八卦图与技能互相转化原理 ! }' Y7 X( ~% c$ W2 R
% e6 x9 Q+ q) _" J4 I 科学太极八卦图,描绘了《易经》阴阳理论中阴阳交感生万物的道理;质能互相转化原理阐述了能量平衡创生物质的原理。二者经过比照辉映确是惊人的契合乃至完全一致,也充分证明了同是真理必然产生殊途同归的结果。在这里,将《易经》中的阴阳两仪与质能转化原理中的基本高低能位相比较,可以这样认为:阴仪即是基本低能位,阳仪即是基本高能位,二者通称为一个阶能位。单一阴仪和阳仪的结合形式是少阳与少阴,也就是单个的基本高低能位只能构成基本能量系统,平衡后创生了基本物质粒子--质量子。因平衡旋向有正反,导致质量子有两种形式,就是极性不同的正反质量子,如若视少阳为正质量子,少阴就是反质量子,它们是最简单的第一层次物质,称谓一重物质。假若宇宙间只有一阶能位和一重物质,那么宇宙的具体模式将是少阴和少阳构成的两仪整体结构,上下为少阳,右左为少阴。1 `+ H( L7 _4 i1 m N. g
阴仪和阳仪的二重结合有四种形式,即《易经》中的四象。老阴和老阳不是物质是二阶能位,少阴和少阳是一重物质。四象整体是二阶能位一重物质的混合系统,平衡后创生了第二层次物质系统,称谓二重物质系统。假若宇宙只有二重物质所构成,宇宙的具体模式图象将是四象的整体结构图示。
; M5 e m* Q2 u u 阴仪和阳仪的三重结合有八种形式,即《易经》中的八卦,八卦的整体图示如前所描绘的科学八卦图5所示。其中的乾和坤分别是三阶高低能位,其余六卦是具有三阶能位一重物质的离子态物质,兑、离、巽是三种形式的三阶一重阳离子,震、坎、艮是三阶一重阴离子,其中兑与巽都是阳离子,震与艮都是阴离子,但它们的爻位不同互为同性反向的离子。八个卦对称比较,乾和坤不是物质是两种异性无形的三阶能位,兑与艮,震与巽,离与坎都是异性反向的等离子。八卦的整体是十二块阴和十二块阳的三重结合,构成了三阶能量系统,平衡后创生了第三层次物质系统,称谓三重物质系统,如若构成宇宙,其具体模式将如科学八卦图所示。当然,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等等,都可以与质能互相转化原理一一对应,并且高层次物质系统是低层次物质系统经过高层次能位作用达到平衡而创生。例如太阳系就是太阳本身与行星系统之间的能位差构成了太阳系级的能量系统,它们的高低能位互相作用达到平衡创生了太阳系物质系统。
& |( h. b, H3 c 从两仪、四象到八卦,其中的阴仪、阳仪、老阴、老阳、乾、坤都是不同阶次的高低能位,分别可以构成由低阶到高阶的能量系统;少阴、少阳、整体两仪、整体四象、整体八卦是由简至繁的物质系统;兑、离、震、巽、坎、艮都是能量和物质相混合的阴阳离子态所构成。科学太极八卦图,图示了质能互相转化原理,可以概括神秘玄奥的大自然发展莼?淖芊ㄔ蚝妥芄媛桑?亲匀皇澜缤蚴峦蛭锏淖芡计住?br>前边引言中提到,现代科学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还未完全整合和统一,因此近年来不少学者都在探讨大统一论、大统一力,大统一模型,以此求得适合两者的统一答案,但时至今日还没有最终的理想结果。笔者认为易经阴阳理论与质能转化原理的融合体现了上述问题的统一性。 . A9 Y2 Z* w' E
质能互相转化原理中,能量平衡创生物质、物质失衡转化为能量,这是《易经》中无极生太极、太极还无极的过程。特别是各阶能量系统的平衡,创生了质量子到宇宙的所有系列的物质系统,这一过程密切符合了太极生万物的道理。这种创生物质的阴阳论和能量平衡论,是创生微观至宏观所有物质的大统一论。两种理论的结合更加完善了这一理论。
7 |$ b' Y" S" H# }: t 在科学太极八卦图中,将阴仪视为基本低能位、阳仪视为基本高能位,因此阴阳鱼描绘了能量平衡创生万事万物的总法则,八卦象则描绘了,能量平衡创生物质的具体结构的总规律,所以科学太极八卦图是描绘微观至宏观所有物质创生的大统一模型。
- |9 U: X2 g' `. k 关于四种基本力,电磁力、弱作用力、强作用力和万有引力。这四种力在科学太极八卦图中的具体表现是:除乾坤之外其余六卦中都有一阴一阳组成的少阴或少阳。少阴或少阳都是单一的基本高低能位间的平衡力结合而成,这种基本平衡力,因平衡方向有正反,故而有极性,所以它是有极性的电磁力。八卦图相邻卦之间如乾兑、兑震、坎坤、坤艮、艮巽、离乾六对卦间都有单一的阴阳结合力,这个力是构成同一物质相邻离子间的平衡力,因平衡范围小,作用力度不大,应是弱作用力。弱作用力与电磁力都是单纯的阴阳之间或者说基本高低能位之间的基本结合力,故性质相同,现代科学也已证明二者是统一的电弱作用力。八卦象中对称卦间,如乾坤、兑艮、震巽、坎离四对卦之间,还有四阴卦与四阳卦之间,四阴仪卦与四阳仪卦之间,都是互有阴阳全部对应紧密结合的合力,或者说是构成物质正反离子间互有的全部基本高低能位平衡的合力。这个力平衡范围较大,因是全部基本力的合力,力度强大应是强作用力。强作用力因是离子间互有阴阳的合力,故不显示极性。另外两仪整体物质之间,四象整体物质之间,八卦整体物质之间,还有两仪、四象、八卦各层次物质之间都互有阴阳的结合力,这种自成系统相互独立的所有物质间基本高低能位平衡的合力应是万有引力。这个力的作用强度和作用范围随着物质增多而增大,又是物质间互有阴阳结合的合力,故而是长程的无极性的力。 5 g) y0 _! A% H% a8 j( S
以上四种基本力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高低能位的平衡力,或者说是阴阳结合力,因此四种基本力的统一力应是高低能位的平衡力,归根结底是不同形式的基本高低能位相互作用的平衡力。
4 @2 `' K1 w! K当然,阴阳理论和质能互相转化原理还可以解释更多的科学难题以及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不明现象,例如测不准原理为什么是自然法则;光速在物质世界中为什么不可超越;黑洞是什么;何为时空;宇宙的有限与无限等难题。还有人体特异功能、气功、飞碟等不明现象。但由于篇幅所限也不是本文涉及及范围,故不在此赘述。6 I& P. L6 @! {' M
“太极”是由红黄蓝三种基本粒子组成的统一场,是万物所从一而出的“众妙之门”,是终极的宇宙本源。虽内涵阴阳能量子,但总的本体、本质、本理是“○”。为了表示其“○”中涵阴阳正负能量,亦用“○”表示“○”,谓之“无极而太极”。 1 X' I& S3 A) _' Z/ e# v' y& M e
“八卦”是由红黄蓝粒子组成的太阳光子(即红、橙、黄、绿、蓝、靛、紫、绀八色光子),太阳光是八卦光。八卦光是组成电子、质子、中子、原子、分子、天体、人体的直接能量子。由八卦光组成的宇宙万物皆分八卦。八卦光是八卦能量子。八卦能量和宇宙万物通过E=mc2 公式互相转代。
. O: D& n* }6 N/ j太极生八卦,八卦归太极。宇宙就是这样一个物质化、生命化、阴阳化、辩证化是太极八卦图。 1 Q6 r2 j2 T6 k
八色光子是太极八卦图,由此组成的电子、原子、天体、人体是太极八卦图。男女是太极八卦图,人体之左右两半是太极八卦图,地球之东西两半球和人体之左右两半一样,是一个典型而美丽的太极八卦图。 , S% V& f7 j: I0 v$ Q6 E/ [
男女的生理、心理、功能是相反的、互补的,地球东西两半球的人类,其生理、心理、功能及由此产生的棈神文化亦是相反的、互补的。二者如同人的两半身、两半脑一样,相反相成,缺一不可。 - V4 T6 y( q2 h& @
现代科学是西方科学。西方科学和东方文化一样,都是局部的、地区性的、片面的、狭隘的、残缺不全的半球文化,二者皆未包括对方,都不是包罗东西古今全部文化要素的地球文化、世界文化。3 t) S2 H# E2 B$ z2 Z
--------------------------------------------------------------------------------------------------------------
8 _8 z5 A5 R; J7 n! v: @% k3 {6 ] 太极八卦3 x1 h$ M# Q# m' n I
$ ~7 f9 d' v3 T1 N 一、为什么“先天太极图”一直是两条“阴阳鱼”?
3 l. ?0 e/ u$ d% s3 ]9 o" t
, h: o- V8 g7 z; A7 Z 人们一直看到的、印象最深的“太极图”,就是两条黑白的“阴阳鱼”。白鱼表示为阳,黑鱼表示为阴。白鱼中间一黑眼睛,黑鱼之中一白眼睛,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之理。
( F! b, F$ Q1 {0 h8 s, `
3 ]$ y3 }" t9 n c) y- o9 |) j 关于太极图之含义,一种认为:太极是指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再一种是“虚无本体为太极。”认为“一”为太极,此“一”不是数,而是“无”。还有一种,认为阴阳混合未分为太极,“天地阴阳,古今万物,始终生死之理,太极图尽之。”
- a" |1 ?- Z$ Z , u6 W2 c* B ?+ L
耿奎认为:“易”为日月,“易”为阴阳,“太极图”就是一个“易”的——日月、阴阳的代表符号。阴阳是由日月代表的。“太极图”就是在无极图的基础上,溶以日月、阴阳,用符号代“易”演化而来的。“无极图”是道教修炼长生之术,刻在石壁上的一个圈。“无极”之圈,就是练功者为更快的入静,而直视静思的一个标记。" |4 f; Q( H& W; W, @4 G
' ^) R2 L7 ]" d
在“无极”圈里,加进了“易”,——也就是画进了代表“易”的——“日、月”二字,即为太极。古代的“日月”二字,与现代字稍有区别,古文日字为O里装进一个圆点,月字也是一个象形为中间加一个竖点,日月装进一个(无极)中。由古文月字一分,正好形成一个“S”形。圆(无极)里的“日月”一边一半,日月中间又各有一点,以黑白一分,就变成了看上去似如两条“鱼”形了。
9 {, B5 N& ]4 m/ g% s J) I3 \' r5 `( l
其含义是,“易”为日月;“易”为阴阳。“易”之图变——由“无极”而“太极”——是由一个无极圆圈内装有了古文“日、月”二字,即成了代表“易”之阴阳机理的太极图案。
9 O3 R3 q: w1 i8 C 二、八卦是如何形成的?- Z( u* E: b" N9 W: _+ `& }
( f, ?3 |, B/ o2 B/ N k
“易经”除了用文字整理了大量的卜筮记录之外,更主要的一点是,具有一套独特的、创新的图示符号。如:用“——”、“——”两种“爻”的符号代表阴阳,组成了八卦。2 f) |; [. V2 {3 A
$ u+ `6 J1 o6 u1 H; l" m# i% b* u “卦”是卜筮时所用的符号。卦的图示符号,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一为“取像说”。《周易·系辞下》: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八卦。”二为据数说。《周易·系辞上》:“据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还有“乾坤生六子说”。《周易·说卦》:认为乾为父,坤为母……“太极两仪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河图洛书说”: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文字说”,认为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还有“日月星象说”、“数卜说”等等。
6 X& B& d; D+ p* M! Z 1 M# t* l+ i/ `6 Z; r/ k+ f
耿奎认为:“卦”字是由“圭”字与“卜”字组合而成。“圭”为古人最早测量日影的工具——土圭。“土圭”——圭表,白天测量日影,晚上用来观察月亮。. g# @4 e8 z9 ^. h4 m3 \* V) s
“卦”,即是古人用“圭”,对日、月影象测定结果的观察,来做出判断吉凶的占“卜”,就是“卦”。“八卦”是复合符号,它的组成基础是两种单纯符号:即阴阳两爻,“——”、“——”。每三爻组合成一卦,重卦为六爻。
2 z; |# G% T" j7 Z/ j ' P+ s: m3 {0 k5 i
那么,“爻”又是如何起源的,为什么又用“——”、“——”两种符号代表阳阴呢?此类问题,说法不一。
) B6 f3 E |8 F8 s. u* P5 _ * j6 B0 {8 f: f. ^ \
一种为结绳说法。《周易·系辞下》称伏羲氏“作结绳而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认为“——”、“——”是打结与未打结的反映;或为一大结,一小结。男女生殖器之说。认为“——”阳爻象征男根,男生殖器。“——”阴爻象征女阴,女生殖器。第三种说法,为龟兆。古占卜,烧龟甲,依兆纹判断吉凶祸福。还有竹节蓍草之说。认为“——”、“——”阴阳爻表示为占卜所用的竹节或蓍草。还有日月星象学说。“五星之精,散为六十四,记不尽。”
% t9 ?( W n) P( t
5 I% C% G5 \4 z5 Q: q% Q" i 耿奎认为,“结绳”可能与原始的记事有关,但很难把“——”与“——”两种符号与绳子打结的形状联系在一起。更很难说明“绳结”即可代表“阴阳”之义。关于生殖器之说,更觉牵强。" j' K6 A' |# k' Z% p" v: s8 }
3 S+ p' [% t& B( ]
由此,耿奎认为:“——”、“——”之符号,就是阴阳之代表。因“卦”是古人通过观测日、月影象,来判断占卜吉凶,因而阴阳的代表也仍以日月为标记。日爻为阳爻,月爻为阴爻。在爻的符号画定上,为体现了日月(阴阳)之理。图案符号就是“日月”两个文字的简化:! L: g4 E. l' l& T& O4 P% E) ~
2 }9 Q' _2 M2 c9 A+ R
用了日字中的“-”横表示为阳;
, P* d* ?7 e+ l0 {+ L7 m4 c/ e
' N0 e, i7 K0 G I: k: q 用了月字中的“=”横表示为阴。' h: y& Y& c4 {$ Z$ c6 `" t7 s1 A
" x, C! n$ S! ~2 L" g, T, ~' ` 中国古代为十二时辰,白天六个时辰,夜里六个时辰,为此也就形成了阴阳六爻。
0 |+ G6 x9 x( J! }9 R* U- l+ V+ T , C9 L' u2 Z4 \( E, b) Q
日月二字的内横,衍变了日月为易的阴阳变化。定成了八卦的基础符号“——”(阳)、“——”(阴)二爻。
5 ?! {& h; Q ?" f" D三、根据八卦自然事物的代表,太极八卦应如何排序定位?" C# p+ }; V8 l& H
& ?$ N" s' o3 e/ k$ N4 Y 八卦代表自然界的事物,是人们共知的。/ ?5 G( _3 o. X0 X# O0 L! d
' `2 |- X( P# }1 S( n2 {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巽:代表风;艮:代表山;兑:代表泽。' d( e }% ]( W4 A
' T$ S# I5 b" M: N) E$ C/ c 乾卦、震卦、坎卦、艮卦,为阳卦,代表属于阳性之事物。坤卦、巽卦、离卦、兑卦,属阴卦,代表属于阴性之事物。- H/ f# ]( D6 z7 s6 y$ G+ h/ M
% U( T! |0 ?% V" f* w) L1 a4 k' E- s7 J 太极八卦又分“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先后天八卦在排列方位和顺序上,也不相一样,阳阴卦定位也不相同。" W4 P* | X3 F5 ~" r3 X# \0 r
- B# e0 N2 G/ j1 o 耿奎对八卦在阴阳之区别定义上另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 y; x" C- U) L, R; A! D
. U! H" m2 P. j7 d# {. o6 Z 乾卦为天,为父、为刚、为健,应为阳卦;/ P+ u' V9 N) O' L! T0 E
( o- j* \- K; e# a! W1 H$ I* {
震卦为雷,为动、为烈、为猛,应为阳卦;
: ^7 B- w) `4 ~) K% O " F# s6 M5 j# ]3 n6 u
离卦为火,为光明、为热、为炎、为向上,应为阳卦;
. |! C- H1 p) W4 s0 }# `9 g7 L3 c 4 `" O; G! X/ t8 J# J( V/ X& z6 w
艮卦为山,为止,为实,为沉、为重,应为阳卦。
" U# e" t! m3 l
' s, M7 u* A u# l) C- @ 坤卦为地,为母、为柔、为顺,应为阴卦;$ {0 H7 t* G* ^
# V5 q3 h+ X7 d2 Z$ X" i
兑卦为泽,“泽为涝塘”,为露、为水,为低、为洼,应为阴卦;
9 b5 K2 I9 Z8 B* g# v& d. u$ t, m6 ~ ! F& M' X/ m+ O) L" h7 x. i
坎卦为水,为衰、为柔、为弱、为向下,应为阴卦;
" m/ s3 c0 r& @* Z- _# D
5 F# L+ m' s9 H. a; V/ l4 J 巽卦为风,为卑、为谦,风也为虚、为空、隐无形,应为阴卦。
2 x4 a: `. n( R4 M) ?# h1 g + R! I5 s/ O' z
根据以上之定义,耿奎排列了太极八卦,按着现行人们的习惯的方位看法(日出东方,夕阳西下),东方定为阳卦,西方定为阴卦,定为:/ U2 A4 [$ t7 }. {2 W0 x) j
. `4 [7 f( V# F1 R* u 乾卦:为天,为上、为健,定为正中上位;以次顺东排下为震卦,为雷,为烈、为猛,雷又在上空显发,位应在上,临近乾位;震下为离位,为火,为明、为炎、为热,世间应用,定为中位;离下为艮,艮为山,山为实、为重、为沉,又位于地上,定为下位。
- S/ g a8 y% n+ ]+ J& @
2 g# V( X0 G8 l0 Y! {$ T7 E 紧贴“艮”卦之后,为阴卦之始,先定位“坤”卦,坤为土,为母,为阴之始,定下位正中,与乾位相对。兑为泽,泽为弱、为涝、为湿,浮于土地面之上,属于下,紧贴“坤”位;“坎”位:坎水,为弱、为养、为软,也为世间所用,与离(火)相对,定为阴之中位;最后为“巽”位:“巽”为风,风为虚、为空,但风又起于上空,临乾卦而定位。
& z8 P* J- y0 C! A9 `: {# W
$ Z+ D) ?7 y- E( X 耿奎划定之八卦是以日月影象定卦,按着先阳后阴,日月自然运转而排列。正是一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排列的八卦太极。
6 P* Q% Q3 g* i, T5 ? " | d4 f; f, A
1.“乾”为纯阳,居位为上,天体运行,由此起卦;
5 }0 b& _ B2 L3 S( C2 ~! D: @3 d 6 O: [! N4 t* R7 m# W
2.东方渐明,晨曦已显,天空霞光一闪——闪为电,电为雷,雷为“震”——晨明天亮;9 C. z' _8 {& _( p6 i
1 ]/ w. \& M+ ^1 Y$ w+ e 3.旭日升空,阳光渐烈,正午之时,位居“离”位;$ Z0 M4 L6 r4 d8 c
+ y9 l8 w3 ~. m+ q: Q6 T. R 4.天临傍晚,夕阳夕照,日落西山,经此“艮”(山)位,进入阴卦;8 n& n; E3 g: F
: l- f3 U# G+ O- v) x
5.“坤”为纯阴,为地为黑,阳卦已转,阴卦之始;( k( I2 M1 G' d' ^3 O. P V
, |) C7 x; L* Y/ m/ {* _5 F 6.退隐泽(兑)地,万物静息;
M$ n9 |7 v4 v/ D# g
" k7 _4 U2 W8 H. g" @ 7.位临坎位,阴中之阴,午夜正浓;
! a4 K' f. p$ ? 1 K, ?- r6 T& I* f0 l/ X
8.位临“巽“位,微风渐起,时近黎明,进入乾卦。0 Y# C: l: E8 s* E. ?/ }
# R& V/ \- S [. K1 v 一个顺其自然的排列,一个阴阳交替,日月自然运转的定位。
5 P4 J2 V' F2 t5 n
; r* Y2 G2 ^- O# ]0 J5 I 四、通行的64卦序的排列次序中,有6卦排列不合规律$ d0 e1 u' ~5 i
5 a$ \& s f4 {1 t% A: i6 \
通行本《周易》中的六十四卦排列次序,分为上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此卦序一直是这样解释:定乾坤为六十四卦之首,意味着乾坤(天地)在宇宙一切事物中的决定意义。# g, {3 X1 f& o: [
; X+ C8 o& n5 a. q" P- C) D 下经咸恒开端,反映出人类进化的历史。既济、未济定为后位,反映万事万物既是一个发展的终结,又意味新过程的开始。
2 ~4 v; E5 f5 @! d1 O/ K0 `
: t* j3 G" O" t+ R0 ?+ t2 k9 _$ e. Z 卦序之理,也有多种讲法。一种认为是赞天地化育。上经是“有天地后有万物生焉”,下经是“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又一种为明天人之道。上经示为明天道,下经是重人文。第三种认为象进化。
4 z6 M, B7 h2 e; J$ w! R' T 耿奎发现,以乾坤两卦为首,一阴一阳,按卦序分两组横向排开,即可看见一个非常规律的排法。就是每一组的两卦,阴阳爻的数字,都是相同的。
2 a. E$ E! @1 O4 b8 {, Z4 r * T0 d. _) Q5 D. L- d/ `& @
但其中有六卦(27、28、29、30、61、62卦)的排法,明显可见排法不合规律(可能因对水火两卦的考虑):) T) Z, Y# e g& ~
+ v d$ Y- s& }$ ~5 J+ e 27颐:4阴2阳28大过:2阴4阳
, k9 ?8 S4 }7 e! h2 R% D ' b: \0 d; ? S. Q) ^
29习坎:4阴2阳30离:2阴4阳
# E. L* }# z, Y
2 C3 R1 b( e1 ^8 G 61中孚:2阴4阳62小过:4阴2阳63既济:3阴3阳64未济:3阴3阳5 R( d3 h& A% P" O0 g
$ l0 ~) y" h, _1 u4 E
耿奎认为:可将原28大过卦改为坎卦
+ r/ ]% r" }# y' y% r- R
/ Q0 Y0 Y ?5 d* E& N/ U 原29习坎卦改为离卦原30离卦改为大过卦' T" t8 h3 F" U3 g2 l4 n1 b3 @% Y3 J
/ n+ L4 K7 J1 i* {- D' `
原63既济卦改为61卦原64未济卦改为62卦
" m% U3 [9 \$ y9 m1 ~) R: q
) G/ n. p3 Y A" x- B 原62小过卦改为63卦原61中孚卦改为64卦
9 _, A9 j6 g P3 n2 L
e$ v9 ]* p' t: Z' _ 改后,此六卦即成了如下的卦序:0 R' B9 z" G7 R4 ^, f/ c
; H5 H9 a" D2 D/ e 27颐:4阴2阳28坎:4阴2阳
6 B/ ~8 y1 {7 _# O/ c1 ^
4 T9 a1 }; R% C1 u% h 29离:2阴4阳30大过:2阴4阳
, z' a' C" \2 n' o! w( Q
" N. o; L c! |0 J2 P- F9 H$ z% _ 61既济:3阴3阳62未济:3阴3阳% I5 n, W6 s. P' f1 [6 T8 J
7 }) G) ^0 _" A" M0 D( Q' L5 w4 R 63小过:4阴2阳64中孚:2阴4阳# O5 e: X- p, ?; x
$ V% m U! z5 n- y# m9 g* p 这样,64卦就基本上统一了排卦规律。1 t+ y X7 f7 b& A
/ r1 ~) ~+ V' J( l9 I 中孚一卦,作为终卦,也最终告喻世间众生,不论如何卜卦,预问吉凶,都不如平时多做善事,以“诚信”为本,坚持终生“诚信”,就会被神赐福,利涉大川,定可渡越一切风险。
3 H& T% @5 L: s4 Q# `; K& q. f) | k A9 ?
五、为什么“易经”——“周易”这部书,使人们感到,越来越难懂,越来越神秘?
4 I/ I5 T: |2 o+ c( `! L6 X ( W5 T; _! w; L5 V- F4 I- v- ]0 M
“周易”是一个寓有哲理的象数古籍文献,对中国古代哲学、军事、医学、宗教等众多方面都产生过深远广泛的影响。这样一部风靡全球的、具有永恒而普遍魅力的中国文化典籍,为什么却使现在的一些人感到越来越难懂,越来越神秘了呢?。
) Q! k; F# P* R% L7 K+ } ( N1 I$ g5 C. O: Z
耿奎认为,是研究学者与众多对“易经”感兴趣的人们在学习领悟上的区别:学者多注重有关“易经”的研究与考证,而众多热衷“易经”的人们,却更感兴趣的是“易经”如何能应用。“易经”原本是一部卦书。人们占卜预测,以“易”卦的阴阳之道,来判断吉凶祸福。" W6 t$ ?6 c' ]" O
0 x# n8 q# L: j$ O$ j 但随着易《传》的出现之后,历代的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均依着“卦辞”、“爻辞”的解释,抒发、论述自己的不同哲学观点,加大了哲学分量;有关“易经”中卜筮的探讨与研究,则被逐渐的淡化了。
2 e( {1 n/ l$ @0 K9 Y8 F6 q 8 B) b/ ?! i5 h! U9 f; p4 _
仅举“四库全书”为例,“四库全书”易类经部中,选编了“易”学丛书166部;撰写提要已收和未收书共484部。这些都是属于哲学范畴的。就着义理,历朝历代的作者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4 \5 g6 Y2 d+ o' d
' K- `3 t( |: w5 F* |% U( \
与“易象”有关的术数的著作,“四库全书”只在子部术数类里选编了近50部。其中有30多部又是有关“相术”、“命学”、“堪舆”、“星命”的。与“易”占、卦占有关的不到20部,而且占法各异。
, _9 s8 Z" f6 k5 v3 E1 i3 ~ . [- B5 T- @, H: I0 V/ }' z
因此,有关“易经”的本义占卜方法等,存留成文的越来越少了。这对于当前一些只感兴趣于卜筮,并想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依着“易经”一卦,就可问卜出吉凶的人们来说,当然就必感“易经”越来越难懂、越来越神秘了。6 f* D- \7 k) s7 H
六、如何读“易经”、悟“易经”和应用“易经”?8 @: S; O5 R7 U s
3 B6 p& r- b2 a 要理解“易经”原文之原意,为了熟读原文,对古文理解上有困难的读者,望能多读一些对原文有注释的白话文本,从中了解“易”之形成之背景,“易经”卦辞、爻辞之含义,“易传”赋予“易经”的深刻哲理。在初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可随时多读一些简易的、通俗易懂或有关卜筮之类的文章,再多读一些有关论“易”的名著与“易”支派的经典文著,慢慢地也许就能“悟”开了一些东西。要谈应用,那就是在对“象数”、“义理”全面领会的基础上,进行多科学,多领域、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综合研究,每个人自己去学习领悟。. c' R6 p1 E. u' p9 e2 w
) d( }# F! c2 n# v4 N R9 s 耿奎认为,“易”在事物应用中,是多变的、复杂的、辨证的。但在一切事物变化中,只要注意把握好事物的核心之处,即可领略应用中的大概。这个核心,就是“易”之精髓——“易”的阴阳两点。7 F* M) g5 X L/ K( G! ?& A. p
+ G+ |$ R% W# ?. K% X1 @ 把握了事物的两个主纲(阴阳两极),再加精心操作运行,既是成功在即。要把握各类事物中的核心“两点”:3 m; b4 q6 _* N* Z
; D! b! _5 J; ^9 V9 p
军事上注意把握的两点:一“攻”一“守”;中医治疗应把握的两点:一“补”一“泻”;养生长寿上应注意两点:一“动”一“静”;农业方面应把握的两点:一“种”一“收”;国画艺术应注意的两点:一“浓”一“淡”;歌唱艺术应把握的两点:一“声”一“情”;油画艺术应注意的两点:一“明”一“暗”;企业运营上需注意两点:一“产”一“销”;待人处事上要注意两点:一“言”一“行”;卜筮观卦应详查的两点:一“世”(爻)一“应”(爻)。
; m7 A, Q9 X; A8 V/ W% [; X
( s$ }) H! T5 U+ v% _: { 耿奎认为:“易”是通过阴阳“日、月”代表的形式、符号来进行解释的。卦的形成,也是古人为测卜吉凶以日影、月影为符号画的定的。阴阳二爻(“——”“——”)是取“日、月”两字中间的“横”划而简化而定的。六爻之意,也是以日、月时辰之来设定的(古代的十二时辰,昼六、夜六,白天为阳6爻,夜为阴6爻)。
# x: r' E& ?( B& A8 C) ~6 r
5 M' X' ]2 B5 X% F: c( n 统观起来,“易理”、“易象”的事事、物物,时时、处处,都是以“阴、阳”、以“日、月”二字为形式、为符号,系统的、一致的、定义不变的划定衍变而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