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学术思想研究系列(一) , b1 e! J" G3 K2 G7 p/ L
- H0 C& ?& o) R5 G
脾胃内伤病机探讨
! O" T, o. f$ `3 D0 \$ |1 m9 L E! ~$ @+ X7 S4 X" Q
金元四大家在中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们对于中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东垣先生很多的学术思想对于后世虚劳的治疗方法,影响尤其深远。本篇文章拟对于这些方面做一叙述与探讨。
+ B _' A, G7 R5 Y1 I0 f) A) \! K3 P/ \5 |3 _+ ?( m
李东垣脾胃内伤病机在其著作之中的论述实为不少,兹摘出其中有代表意义的一段话进行分析,前后对比,以推求其原意。 r4 m, G3 w$ X3 P! m, F( U
“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即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肝肾,阴火得乘其土位。”
* L+ R k9 m. h+ f7 ]$ b6 U 7 N, d# K" @' R7 x
---《内外伤辩惑论 饮食劳倦论》 $ d& @) }; c' z0 k! W% m' o/ ?" V
+ m1 p' p" s% U8 ?
这是东垣对于饮食劳倦损伤脾胃病机的概括性叙述,以下即对于此再做进一步分析。
4 F. S. k, T: _ c) K/ |. P: z0 C) F. t; G8 |6 G+ A& K3 E
1、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 ' Y+ r5 f' g8 P0 U" X9 B& K. w# w
“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 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
6 y3 E/ a- B$ g1 W( E 4 |+ ^) f7 `0 ~5 y% n v$ g
2 G- ]& [. K: L9 e---《脾胃论 脾胃盛衰论》
- n+ {/ G/ i) G- R& s5 P/ ?
9 I! e, U$ Z. x4 G% z. u2 a5 K* n" W( x/ k1 G
- t! M1 s& Q8 H5 U) e: ]3 ]3 M o
此段话着重叙述了东垣对于饮食失节与形体劳役内伤脾胃的病机。从这里可以看出,前面所引“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与此句的“脾胃”,当为偏正词组,取其“胃”之意,或者有胃病及脾之意。从此处可以看出脾和胃虽然功能截然不同,但是关系密切,互为唇齿,而其饮食劳倦病机的实质则是耗伤脾气。 2 t }7 d: X. `" B+ ?9 [8 H& l5 a9 `& z
9 K6 i p/ W! x3 U& m% j “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
; X* B# l; Z7 d2 L4 E: {
: y: e1 v: A. _ S; g---《内外伤辩惑论 论阴证阳证》
) D! x. c# f4 v" X+ z+ p3 D 东垣的理论体系之中,六气归于一,这个观点与后世不同,至少明清以来的医家就不是这样的认识元气的。但是,在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到,东垣所认为的全身气机都是以后天之本脾胃运化产生之气为基础的。而此处有一点需要提及,温病学产生以前医家对于脾胃多不区分,这里的生发诸阳的上升之气,其实是指脾气,因此与后世叶天士所言脾气升、胃气降并不矛盾。胃主收纳,脾主运化,是以脾为升清之气。而脾气伤则会病及于胃,胃气败自然也会累及于脾,脾胃之间的关系密切、一升一降,相反相成,互相依存。
/ v, h& U# P/ I
9 ]% ]5 {$ Y! c
/ v/ ]: u3 _/ f# N& N: m7 Z4 \2、心火、相火 7 {, l7 h5 S! d) n
1 e1 L& ^! i/ c3 [/ _/ O* R ^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
4 R% I, S$ p) z) h/ K Z3 [ “心火者,阴火也”此处“心火”显然不是指处于常位的君火,而是指相火,因为心不主令,所以相火代替心火行令之权。故而后面又言,“相火者,下焦包络之火”。下焦之火,相火也;包络之火,心不住令,而妄行正令之火。 8 ` P( y, w- k5 N+ M
[明]章璜:《图书编》:“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而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
7 H$ t3 }, r" a* a' O 张景岳:“盖君道惟神,其用在虚;相道惟力,其用在实。故君之能神者,以其明也;相之能力者,以其位也。明者明于上,为化育之元主;位者位于下,为神明之洪基。此君相相成之大道,而有此天不可无此地,有此君不可无此相也,明矣。” ) M; u2 ~ \: u7 }$ l N. K: j
可见君火相火两者各司其职而同掌火命,君火以名,相火以位。君相之间有着同名异位的微妙关系。
2 d% z& m& I8 ^% z “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这是说相火,后世相火多指向于下焦肝肾。故章氏又说:“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 y6 _* |; F$ Q% k& t
在正常情况下,相火虽然潜伏于下焦或安居于包络,而亦易于随妄念起舞于下。妄动于下,则生病变。妄念自心而起,所以在此处东垣言“系于心”。 ' r$ _( \9 g8 m0 N) A4 ?1 n- y! s
常态心火位于上焦,由脾气托承于上,相火藏于肝肾之中,时时随心火之动而动摇,心火相火互相影响,所以东垣说“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而在劳倦内伤后脾气受损,不能承载于上,心火不免动荡以至于沉降于下了。
! v8 u9 A3 ^$ H/ u! F/ T; P0 @; x
* k+ x+ ]8 |) _ Y" [: f% H3、元气之贼 4 g9 K( T- T, r$ U! L1 a" V
; k) g4 ]' @8 j; v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 R9 x/ F2 |+ i+ v* ?; R# p ! E1 R! k! G% ?% R$ x8 o
1 E" k$ K) ~/ [. l& z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妄念起而相火不潜,则心火独盛,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耗散本气,故而称其“元气之贼”。
- c M" _7 Q$ [+ _" d+ C( U8 K- z5 f
/ Q9 c! v' \& g& r0 r+ w5 c 另,章璜又指出:“君火之气,经以暑与温言之;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从这一点看来,东垣称其为元气之“贼”,确实是恰到好处。
, O" l4 p5 h0 r' s1 q) a. g4、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肝肾
9 q9 Y. e3 g5 n5 T9 v& ?4 a( l6 S3 ~ 这是因为,心火独盛则为元气之贼,耗伤脾胃正气。正气耗散,脾胃气虚,清阳之气不能上升,而反下沉不举,升降转逆,气机下陷至于下焦,中焦空虚,下焦包络之火于是得乘土位。 ) P5 F: O! B3 o9 A9 u% E3 L# _
, L" G* p3 N6 J+ F0 ^; k1 [8 J( d 2 `( f9 C% S$ N) W* i: s/ r/ O
5、阴火得乘其土位。
* M6 W' r4 O/ H9 F 脾胃气机既然下降,下焦或者包络的相火得以填补脾胃气机的空缺,这便是东垣所谓的“阴火得乘于土位”。 1 [- t: [8 N2 E6 C4 I: O
这里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包络之火下降于空虚之位,其二是下焦之火上乘于空虚之位。统而言之就是东垣言“火乘土位”。 这两种情况是这样形成的:
3 f# v7 c: a7 K5 f# p# m* |" Q(1)包络之火下降,脾胃气虚,下流于肝肾,心火随之下降至于脾土之位。 8 Q/ _1 {/ _; e5 S/ \2 L% Z- Q1 |
(2)下焦之火上乘,也是脾胃气虚,下流于肝肾,于是下焦之火上乘于中焦空虚之土位,以填塞空缺。 3 q( S0 Z$ a* k/ H! H; q
实际中这两种情况是夹杂缠绵在一起的,不是泾渭分明的,其结果是热蕴于土位而损伤气机。于此东垣也统称之为“下焦包络之火”而不甚别之,而在实际的临床辨治中,前辈诸贤多统称心火内陷。
1 D# u1 p3 v! W! _, @
+ U% i. B I: n9 q& [- R# _3 F6、 病机总结
: m* K0 h; |3 _! P) t# Q& v* d# m' Z2 z& u, _3 p& I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东垣的饮食劳倦病机并不是很复杂。
7 K# Y g; b" e% N% k; x* u! a( h5 S9 y 饮食内伤和劳役外伤都可以导致中气亏虚。 ; k9 G& ~' Z- l" z$ L5 o
饮食内伤,从而胃乃伤,由胃伤及脾,脾气受损。
% W2 h7 Z' r0 k4 v7 D, n 劳役外伤或者情志内伤,都可以直接使脾气受损。
5 z& T9 \ T9 |4 f, Y 脾气既伤,由于六气归一,脾气受损,元气自然不足,反而看起来内火旺盛。相对之下,气虚火旺,则中气愈益耗散空虚,阴火遂炽于内,而阴火者元气之贼也。两者相争于内,元气胜则据中焦而平海内,则病不起;阴火盛则脾气下流而相火妄动。相火内动,于是包络之火下降、下焦相火上乘,均乘至土位。 % S. h8 i# T" F* {
+ D4 V7 S8 S3 M7 {
此处病机,说起玄妙,而事实上我们在临床上却很为多见。不论何种原因,先伤及脾气,脾气虚弱后,中气不能托举。而后稍遇寒邪贼风即不耐受,轻则气虚感冒,重则风邪或寒邪内陷,诸证皆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