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 B3 I. G: |, f9 p四祖寺外景* i3 y2 o2 z9 G$ n" j6 a5 i
7 X5 k" \% d4 a$ m, e/ ~) b9 ]
: _& y y9 D& I( _; s
东山(五祖)寺山门
, X3 j1 p1 ?: D" e
& N5 L$ ]) M7 L. \6 G8 ^( G a2 H& u" a1 [- l) D" |
五祖弘忍手植油朴树
" {% W9 D6 t& r
! r: m9 a6 I4 W: Q) y! k; q% J% F8 P) J9 u$ g( T
五祖寺内六祖殿1 o3 V* u+ [+ M( m; s! G G( E
o0 u5 v7 z2 D4 K* B6 {3 A: j' T$ g; S9 q. ^
五祖寺,始建于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是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的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得法受衣钵之圣地,开“东山法门”,被御赐为“天下祖庭”。4 d, {+ K$ r- N, O& s
0 X2 ?# x# l5 U6 m- e, c7 Q. D6 B
: \' n) Q: _8 a7 J& ?8 [慧能手植荔枝树,至今圣果满枝: s5 i" Z$ c2 z! O' M: K
* w3 p1 _1 X(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黄梅东山寺的山门上,镌刻着弘忍大师两位高徒的呈师偈(佛经中的唱词)。神秀的偈文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的偈文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翻一翻《中国佛教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中国通史》,都将双偈写入其中。诸多史籍如此青睐,可见其历史地位多么显赫。& `5 z6 @4 a/ x4 p
- H8 _. {) O$ j偈文的历史地位,由其自身的思想文化价值所决定。它是禅宗发展到大转折、大飞跃时期的经典产物。由此,中国禅开始建立,由印度禅变成中华禅。外来的禅宗有了中国特色,才得以在中国大发展,迅速渗入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领域,成为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流派。
; |* T8 W ]9 C' [: t: L, s$ ^
$ m2 s: |. E# T5 u" n$ |0 z不拘一格选贤任能: O, d; r5 }0 _ u
* ]& r% n) L6 e# N( h& b; ?
禅宗一脉,从初祖菩提达摩开始,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基本上是游僧,没有固定居所。从河南少林寺,经安徽岳西、潜山,云游和传承到黄梅县。一位祖师只带几个信徒,传播不广,影响不大。四祖道信开始在破额山设坛讲法,信徒成倍增加。五祖弘忍承法后,力图改革创新,使外来的禅宗适应国情,以求更大的普及和发展。他聚集弟子在东山设坛习禅,讲《金刚经》,门徒多时达到1000多人。
5 V2 G, J" x- ^: U5 D7 q |& S: N/ c, O+ v& c! h$ W
唐龙朔元年(661年),弘忍选法嗣,想出了一个公开竞争的法子,让弟子们作偈文,表达自己对佛性的见解。4 ^( ?0 o% ~6 @. A8 h: [0 {
) @( X. }) m, ]6 w. H
论资历,神秀是当然的接班人。众僧也都说:“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神秀作好偈文,书写在廊壁上。慧能刚来几个月,在碓房舂米,殿堂上说法,还轮不到他。但他天分聪慧,悟性极高,对佛的本性有自己的见解。他听人念了神秀的偈文,便也作了几句,求师兄帮他写在壁上。" j, d4 @6 C2 l, ?
, o" k6 c, }/ K/ x1 y1 h( J弘忍看见了,大为惊讶。两首偈文,谁更优秀,他心里有数了,也就是选谁接班已有定夺。他转到碓房,见慧能腰间挂着一块大石头,正在舂米。就问他:腰部挂着石头舂米,累不累?慧能说:我是来求法的,不觉得累。大师赞叹:舂米不觉得累,求法也不会觉得累。用锡杖在地上敲了三下,转身便走。
2 U2 |. ^# G; [4 s4 M* H4 a; ~* b' H4 I4 m" d. f; C
慧能明白其意。深夜三更,他进了大师禅房。大师给他讲《金刚经》,将禅宗衣钵授给他。让他连夜离开黄梅,去南方待机传法。所谓衣钵,就是释迦牟尼传下来的一件袈裟,一只钵盂。这是祖师传法的信物。传到慧能手中,已是33代了。
/ V& \( J" L. Z* O6 B
" P& g9 D& h! B3 [神秀满腹经纶,慧能一字不识。弘忍为什么要选择慧能承袭法嗣?
$ p$ I* u8 R) ?( _1 M, Y- E7 l
" D4 r7 Q2 e) b. j神秀偈文的精神,后人总结为“渐悟”,即通过长期习禅,慢慢悟出佛性。慧能偈文的精神,后人总结为“顿悟”,即以心传心,尽快得法,捕捉禅机,恍然大悟。弘忍改革禅法,目的是不主张漫长修行,成千上万的信徒,来佛地听几次讲法,或者面对佛祖洗心革面,“顿悟”得法,那该多好。慧能对法性的理解,显然符合弘忍的改革精神。
7 C( l* R6 Q; i) F! O( E0 Q% ?, i5 k) L4 \
普渡众生是佛家的宗旨。普渡众生得开悟众生,让众生得法,这最为要紧。慧能不识字,又能得法,便可成为众生得法的榜样。那个时代,不认字的劳动者是绝大多数,让法传到他们中去,为他们接受,也就至关紧要。如果都像慧能那样得法,禅宗就可以广罗信徒,深入众生了。弘忍传宗慧能的本身还表明,禅宗的精要不只是在书本中,在平常的世俗生活里也有禅,不识字的人也可以得法,可以用法。这就降低了禅宗的门槛,促使禅宗在民众中广泛传播。" q8 z; b1 x, M5 D& z1 d8 @9 G
% [% k: ?: a& P O7 [+ F+ t
去年年初,我去广东新兴寻访慧能故里,在那里读到唐代大诗人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给慧能撰写的碑铭,分外感慨。五祖传六祖,这样不拘一格,实在是一则历史佳话。2 W. b# e; ~4 L" r* h3 v
6 w) j/ u( U2 [; m! _3 h& }$ `
改革禅宗修行方式9 F0 F- O/ y! d$ k) P6 m
7 [: U9 }8 L6 i9 O
走进东山寺的山门,引我注目的,是一畦畦整齐的菜地。蔬菜长得蓬蓬勃勃,大群僧人正挑水担粪。除了种菜,僧人还参加别的生产劳动,耕种作物,植树造林,种花草,植白莲,栽茶树。他们自制的茶叶,有“禅茶一味”之称,打出了品牌。
# j; t$ S0 Z/ M' G2 Z, c+ c+ Q
4 C ~7 s0 \0 ]9 s, L* N2 d诸如此类的生产劳动,被弘忍提高到法理上来推崇,给予了很高的位置。他认为,生产劳动本身就是禅宗修行的方式,是进入禅门的必由之路。他提出“农禅双修”的主张。这个重要法理的提出,是弘忍创建中华禅的重大改革,也是“东山法门”得以弘扬九州的重大方略。
+ N; @8 L! ?4 y6 `0 k0 r- T) N3 L, @
+ C3 y4 _ p9 I4 w" G4 @印度僧侣以乞食为生,一衣一钵,四处游走,不参加生产劳动。到了四祖,特别是五祖,聚集众多门徒设坛讲法,长期过着集体生活,没有保障机制是不可想象的。组织形式变了,生活方式改了,法理不能不变,禅风不能不改。那么多僧人集体生活,再靠乞讨度日,不可能生存下去。“农禅双修”,争得了禅宗的生存权,进而取得了发展权。禅宗传到中国,滋生在中国小农经济的土地上,必须与之相适应。中国接受外来文化,至今不也应该这样吗?
; i, m: _" U v+ C8 W' F$ D+ X
) T ]8 y1 ?6 S$ n' X菩提达摩来中国,在公元520年。四祖在黄梅建道场,在公元624年。其间共计104年,禅宗在中国没有站稳脚跟。又过了100年,到了武则天时代,禅宗突飞猛进地发展,形成了“南能北秀”的大局面,从社会上层到普通民众,都成了“东山法门”的门徒。这个变化过程是:四祖转折,五祖改革,六祖普及。禅宗中国化经历了100多年。
) l, x/ a: ?1 U/ V! N8 X2 Y4 \2 J; D6 f6 K2 o8 S8 `; \
近年宣扬国学,学者们选编“国学十三经”,向社会推荐。佛经选了三部,即《心经》(唐玄奘带回并翻译的)、《金刚经》和《坛经》。《金刚经》就是五祖传授的。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调素琴,阅金经。”可见早在唐代,《金刚经》就走出了佛庙,摆到了文人案头。《坛经》是慧能的口述之作,由弟子法海记录,敦煌石窟有出土。它是唯一的由中国人创作的佛经,是道地的中华经。毛泽东曾将《坛经》置于床头阅读,有一次到广州,谈到六祖,他还向别人推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