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淑媚 来源:产后瘦身手册 . x( |3 f$ \5 D8 t5 c3 x4 o$ J
- j1 n$ l4 O3 N& S! ~
产后发胖,是许多妇女遇到的问题。伴随着婴儿的哭声,产妇对于自己臃肿的体形,开始发愁了。怎样才能既满足哺育中婴儿的营养需要,又能减去身上多余的脂肪,恢复体形美丽,已成为当代女性的共同心愿。
' T! s$ e0 U3 a$ J5 M 女性从怀孕到产后孕期、产褥期(即本书说的“坐月子”)、哺乳期。
0 N9 w8 f3 R ~$ Y 由于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号召“每一对夫妇只生一孩子好”,数妇女一生只有一次生孩子的机会。因此被社会和家庭看作是“重中之重”的一件大事来抓,对孕妇从精神、生活、工作上,以及物质享受方面给予特殊的照顾。但过多的生活特殊照顾往往也为孕妇发胖创造了机会。孕期妇女营养状况与择食、摄食有关,对小宝宝的智力、体格及体质发育将产生影响。因此,孕期妇女是不宜减肥的,而要在医生的帮助下进行营养监测,保持适宜的
: o' b ]+ `8 S$ _, k增重率。
7 `0 w0 U' X! k6 |( Y. e0 s4 X 根据孕妇的BMI(体质指数)值,孕妇最适宜增重范围是:7 |9 T* @& ~. L, @, w2 r, }
BMI<19.8 者应增加12.7—18.2公斤7 l; `) Q+ f- l! s
BMll9.8—26 者应增重6.8—11.4公斤
5 U! B8 x9 N. z8 h; l" [8 ?) N BMI>19 者应增重6.8公斤
1 Q3 G: P* q5 l6 X+ Q( U0 j 孕期适宜增重率每周0.5公斤; D4 n- N* p3 l- n7 N/ i$ D0 D
过重妇女每周0.25公斤。若每月小于1公斤或大于3公斤就应增加监测次数。
: C m+ O& k) m7 y 一般认为产后生理上的恢复期需要42天左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坐月子”阶段,这个时期在医学上称为产褥期。产褥期除乳房仍较丰腴外,其他生殖器官基本恢复至正常怀孕状态。在“坐月子”初期,一般应以调养休息为主。因为十月怀胎的艰辛,以及分娩所消耗的能量,使母体气血消耗较大,损失较多。产妇最初要注意休息,尽快恢复体力,了解婴儿生活习性。在饮食上为保证乳汁丰盈,满足喂哺需要,可多饮汤,如:鲫鱼汤、鸡汤、排骨汤、猪蹄汤、牛羊肉汤、大枣银耳汤,最好汤肉一起吃下。另外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但是,也不能认为“坐月子”就是吃、睡、喂孩子,而忽略了运动。因为早期运动对于恶露的排出、子宫恢复及防止栓塞,十分有利。所以,在产后24小时就应开始做产妇健身操,包括抬腿运动、仰卧起坐运动、缩肛运动等,以促进机体的恢复。
/ }/ C# R0 m$ @& z+ p 产后体形和体态的恢复,则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因此,喂乳期是产后妇女恢复体型的最好时期。此时产妇从生活到饮食,从休养到锻炼,加以综合调理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 i/ f/ F& m Z
首先,在膳食方面应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劳动、年龄范围科学安排平衡膳食。既要保证自己和喂哺中的婴儿需要,又要避免摄入过多,引起脂肪堆积。可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每公斤体重供给量标准进行计算,然后科学安排食谱。
. H4 I2 F* T' B5 L! R: I9 V9 h 例如:一名28岁哺乳期妇女,身高160厘米,体重65公斤,从事一般劳动。那么她的理想体重是i60厘米—105=55公斤。实际体重与理想体重差为65—55=10公斤,这10公斤是超过标准体重的多余部分,要加以纠正。我们可通过供给量标准计算出全天需要的热量为2150千卡,以此制定合理的膳食。原则是:择食品种花样丰富,荤素搭配合理,三餐热量分配比例可按1/5、2/5、2/5安排,摄入的食物应满足机体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水及膳食纤维7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比如:每天可摄入一个鸡蛋、一袋牛奶、50克豆制品、100克肉类食品、75克海' ^# m$ @( L0 u/ n, f+ E
产品,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给,500克到750克青菜、150克水果、300克到350克主食、20克烹调油,还可选食少量的花生、瓜子等坚果类食品,这样基本上做到了既丰富又平衡。尽量少食含热量高的奶油、奶酪、油炸食品、甜点心等。
, ?$ B$ M: p2 B 另外,每天要安排1—2次锻炼身体的时间,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合理调控。例如:做广播操、慢跑、跳绳、游泳、跳舞等活动。还可以通过擦地、吸尘、搞卫生等日常生活,达到锻炼的目的。因为,在擦地、搞卫生的过程
& Y- ?+ }, Y) h3 `中,双手要用力前后推拉,身体前倾,双脚用力蹬地维持机体的平衡,从而达到增加运动,消耗能量,减少脂肪堆积的目的。" D( z" G7 a+ I; a! H8 m
由此可见,产后要想保持体形美,就要劳逸结合,合理安排膳食,保持膳食平衡,生活有规律,适当加以锻炼,保持健康的心情,既可喂养好你的宝宝,又可以使你的生活丰富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