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源与发展
. n4 \5 x" ?2 x9 ~/ Q: u# M+ P! x4 V$ @8 w
中提琴是弦乐家族的中高音乐器,它的外表与小提琴十分相似,只比小提琴大七分之一(小提琴身高约六十公分),而它的弓则比小提琴的弓略长也略重,共鸣音箱也比小提琴的大。中提琴从比中央C低八度音程的C开始,每根弦间隔五度音程,依次为C、G、D及A音,比小提琴低五度,而比大提琴高了八度。
; f1 [7 X# m( ^4 P5 `5 t: d
& J4 n% l) n. a1 v# H) Q中提琴(Viola)的“名称”源自于“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但其实“古中提琴”(Viola da braccio)才是中提琴与小提琴的前身,因为古大提琴是夹于两腿之间拉奏,而古中提琴则和现在的中提琴一样,是架在肩上拉奏的。- `9 Y! y6 y; d6 T( p, m6 }
- @! R6 a6 O& k2 F4 _0 u0 i
中提琴在管弦乐曲与室内乐曲中,常被用来加强节奏或填补和声。它的发展与历史和小提琴的十分相似,但由于在独奏的场合中,缺少如小提琴那样的适应性和细致的音色,所以常居于伴奏的地位。直到十八世纪末,许多音乐家逐渐发现了中提琴独特的音色、表情与丰富的音质,中提琴才开始被当作独奏乐器来使用。% K& @- ]4 D. f+ j: `, |
7 O2 @1 N2 U: v) _
十九世纪之后,音乐家更多地注意到中提琴那充满鼻音,雅静、低沉而又神秘的音色,而在白辽士以中提琴独奏作为交响乐“哈罗德在意大利”中的一个乐章之后,中提琴那优美、独特的音色就有更多机会能以独奏的方式呈现了。
/ q5 U0 m. `3 w5 J) T4 ~8 Z; s
; o8 w3 C2 d# G4 x% J构造与诠释技巧' Y6 h) Y" k \$ v4 s
% \7 a! B, C6 Z中提琴的发声原理与小提琴相同,只是音高较低。以弓拉弦,可使音箱中的空气振动,并加强音量。弓所施的压力愈大,声音愈强。平弓是用来拉奏长音的;要奏短音,只需以弓在弦上跳动即可,而中提琴的拨奏与小提琴相同,是以指拨弦。7 V8 B3 E+ v6 K
7 S. s1 C- C# L5 N
名家与名曲/ E2 S6 t3 Z! |' M5 G: M
4 h( Q. X5 T h( T在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末间,中提琴手多半是由小提琴手所兼任的。最早的中提琴名家是十八世纪德国曼海姆的史塔密兹。而二十世纪的苏格兰中提琴家普利姆罗斯则被称为最杰出的中提琴演奏家。近年来,擅长演奏二十世纪中提琴作品的俄罗斯中提琴家巴什梅特,则被称为普利姆罗斯以后最伟大的中提琴演奏家。
6 P9 P. j+ i: D6 s5 e' P" j& }% D1 r9 C
除了白辽士那首有名的<哈罗德在意大利>外,著名的中提琴曲目包括了 莫札特的<小提琴、中提琴协奏曲 K364>、瓦尔顿的<中提琴协奏曲>、理查.史特劳斯的<唐吉珂德>等,而奥芬巴哈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的<船歌>以及比才“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中的<稍慢板>也是中提琴的重要曲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