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包括新加坡岛与周围54个岛屿。面积约600平方公里,人口270万,华裔占80%。该国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要冲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古属丹丹国、柔佛国管辖。19世纪沦为英国殖民地,1965年退出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中国传统医学随着华人定居而传入,成为当地的重要医疗体系,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5 c3 B3 M2 q+ o
* ^; q/ ]2 u0 Q 新加坡中医药历史- W" Y- |- X! }9 T, X+ o) V( n
5 k, T- H4 x+ s1 _7 @
从7世纪到12世纪,新加坡在中国古籍里称为“凌牙门”。
. r/ D! B6 `. E9 m& ~, A8 G7 D# \, X* T5 s: v
因矗立于岌巴海峡入口处南边,形状极像龙牙的峭石而得名。该龙牙石在1848年因发展岌巴海峡航道而被铲掉。它是苏门答腊岛上三佛齐的属地。根据公元1225年成书的《诸蕃志》的记载,当时的新加坡是一个商船来往的港口。到12世纪,南印度的注辇国兴起,攻占三佛齐。三佛齐国势式微,新加坡摆脱了它的统治,成为一个自主的小国。根据马来史书《马来纪年》(1614年)的记载:约在公元1160年,巨港(Palembang)王子山。尼拉·乌他马(Sang Nila Utama)从廖内到岛上建立新加坡拉(Sigapura)王朝。Sigapura一字是梵文,意义是狮子城。此时的新加坡开始有了经济活动。新加坡拉王朝一连传了五世。公元1389年,五世王被拜里米苏拉(Parameswara)所杀。爪哇的满者伯夷兴起后,灭三佛齐。公元1391年,满者伯夷攻占新加坡拉,王朝灭亡。拜里米苏拉逃至麻坡,再辗转移到马六甲建立满刺加王朝。
* o! m- d1 q% g7 [ T* {- g8 k; h J* o2 D
新加坡的华人,早在14世纪以前,便从中国沿海各省迁移到这个地区谋生。有记录可寻的是:元朝汪大渊在《岛夷志略》(1349年)里提到单马锡的龙牙门(即凌牙门,凌牙二字是马来文Linggga的音译。学者考证为今日的岌巴海港。)有华人居住。他是这样描述的:”男女兼中国人居之,多椎髻,穿短布衫,系青布布捎。“他还说明当日的华人和泉州通商,并与土著民族和睦共处。新加坡在早期是商船必经之地,是重要的通商口岸,早期定居新加坡的华人移民,有些是苏菲亚山、实利基山、皇家山坡地等处从事农业活动,如:17世纪的甘蜜时代,潮籍人士种植甘蜜(Gambier),也兼种胡椒。这些甘蜜和胡椒,常输出爪哇、英国及中国泉州。直到19世纪时,岛上的华人才转为种植树胶和黄梨(波罗)。清朝时候,中国首任驻海峡殖民地领事左秉隆的好友李钟珏到新加坡旅游,回国后完成了《新加坡风土记》(1888年)。除了在书中详尽记载岛民的习俗外,他也这么说:“叻地以胡椒甘蜜为大宗,岁必售销数千万元,然皆出自他岛叻盖聚货不产货者也。”其实,他只说对了一半,宋旺相在《新加坡华人百年史》中说:“1870年新加坡出口的甘蜜数量有34550吨,约半数是从新加坡出产的。”0 ] A t2 o7 c2 ?: p
3 E' Z9 I: p5 c# P 由此可见,当年新加坡的农业和贸易活动兴旺,有华人的地域,就有华人文化。中医学是华人文化的一部分,当然,也随着华人落户新加坡,流传于华人社群中,并且,在当时贫困劳动民众的需求下,中医药逐渐发展起来,也开始了零星的医疗活动。所以,如果从宋朝驻泉州市舶司主管赵汝适的《诸蕃志》(1225年)记录“凌牙门”这个时代开始推算,新加坡有华人的贸易活动,至今约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有医疗的活动,至少也该有四百年的历史了。' O4 s9 V# F. x( {: N8 m! M
* f: f) K! p1 f, h 新加坡中医药现状
: @' |+ b' m5 ]7 l7 K6 _3 L! U8 G9 l R2 y" c6 D4 |1 d
近20年来,中医药益发成为新加坡各旗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的要素,形同布帛菽粟,不可须臾离开。$ P* O/ r) R$ m. D1 ~7 j$ z
9 f" M! d4 i+ {* `* g4 ^$ q
1979~l980年,国立新加坡大学社会医学与公共卫生系的一宗调查显示,该国中医师1500人以上,中药店1000家,中医接诊病人数占全国门诊总数的26%。中医师的文化水准也在逐年提高,受过中医高等教育者在增长。该国从事中医临床者有专职中医师,以中医为业。也有兼职中医师,原系其他职业者,业余施诊,作为一种爱好或参与慈善事业。还有西医师欲探求中西医结合之路,潜心研讨中医术或针灸术,现代医学逐渐暴露的问题和西药毒性已引起重视。人们崇尚自然,越来越重视传统医学,而中医正是其最佳选择,具有完整的医疗体系和独特疗效。新加坡多数居民和政府要员已达此共识。& F% U6 r" z q" f$ A5 R
2 X/ @0 P7 |: U: Y3 J N! z* w
新加坡共和国卫生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9年7月22日在北京签署中医药合作计划书。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庆生与新加坡卫生部政务次长曾士生先生共同在合作计书上签了字。1997年11月,以卫生部部长张文康为团长的中国卫生部代表团访问了新加坡。在新期间,双方就卫生合作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会谈,并把中医药合作列为重点。这次的备忘录和合作计划书就是在1997年会谈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签署的。合作计划书的主要内容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应新加坡卫生部的请求,提供有关中医药方面的咨询,负责推荐专家协助开展针灸进修考核及考试的有关计划;新加坡卫生部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提供该国在中医药法规方面的最新内容以及传统医药在新加坡的发展、科研等方面的情况,并为中方培训卫生行政管理人员。新加坡卫生部务次长曾士生先生说:“在新加坡的政府机构中,缺乏对中医药有认识、有见解的中医药人才,我们希望能通过这次备忘录的签署引进人才,帮助新加坡政府确立一些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朱庆生说:“设立中新中医药合作委员会是这次合作成功的关键。希望今后双方能在医疗、教学、科研和新药开发方面实实在在地做些工作。”出席签字仪式的还有新加坡卫生部副医务总监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黄锦龄,以及中华人民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等。这次会议表明了中新两国携手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决心。新加坡的中医药事业正翻开了新的一页。
! c2 X3 e1 j* M! ^7 u, f: j, _2 M( X, g+ x# \" a# M( v
新加坡中医药发展前景
+ g5 J6 W* o4 X$ w" b3 r
y Y, z4 `) X& W, J0 l 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法(ICD)将人类疾病分为18大类,新加坡中医经治病种达11大类之多,实际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脂症、造血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均可求治于中医、中药、针灸、气功。有些病变则运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
$ X7 `, z- E9 b' Z h: x4 K5 S6 F7 {' k# u( A
近年中医界与西医界、科学界的合作日渐增多,以便促进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有补充,以求新的发展。该国政府正积极准备正式承认中医药,加紧拟订具体实施细则。其中不乏对中医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故中医界同故仁多在精研岐黄,迎接美好的未来。
6 e& `, @( a6 }4 i5 Y
" Z# | |* ~" v3 M. ]1 F9 d: R, Y 0 I# r. E) M% P* b, |4 z' K6 M! u
稿源: CCT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