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445|回复: 42

原汁原味释读《韩非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6 13: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老铁子(转自:天涯社区)
" S4 ]% p  O. A9 @" I1 \6 i- e. }2 d( o- c( A, z8 l1 V
  一,总论
' w# H5 s) s( X9 W* p- U; L  + \# N8 A3 W9 J
  每个成功的男人身后都有一个女人,每个政治强人的身后都有几个学术大师。亚历山大后面站着亚里士多德;拿破仑身后站着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希特勒身后明显站着尼采、瓦格纳;毛泽东的后面站着马克思,或许还有司马光。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家———秦始皇,身后的学术大师是韩非。由于时代的关系,秦始皇与韩非却未能善始善终。当秦始皇还是秦王的时候,为了见到精神导师,他兴大军造访韩国,韩非因而入秦。然而造化弄人,到头来学生将曾经梦寐以求的老师杀死在了自己的监牢里。同样是对理论的实践,这对师生取得的成就天壤之别。秦始皇大获成功,韩非屡遭失败;秦始皇看着它的帝国一天天建立起来,韩非看着祖国一天天衰落下去而无能为力,最后自己也客死他乡,而且他的死和他的学生秦始皇不无干系。由此可见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也未必能言。然后有个事实需要提及,当秦始皇在政治思想还没有成熟之前,是韩非子的学说深深地打动了他,是韩非子为秦始皇提供了精神乳汁。《史记》记载,嬴政看过韩非的《孤愤》,《五蠹》之后,大发感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0 n4 _2 S( H+ Y' K* J; e; h3 a; c
  , ], Y: c; j) Q! K5 y+ v6 V- j
  韩非子失之桑榆 得之东隅,他一生饱受命运的嘲讽。他建立权力模型,解构权力运作机制,最后却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他对祖国投入满腔心血,结果一切都是枉费心机,反倒是韩国的死敌秦国实践了他的学说,不过那已经是在他死后的事情了。可是所有这一切都无法推翻一个事实,是韩非,是那个继承了商鞅以来法家思想的韩非,是那个集法家思想于大成的韩非,塑造了将来的秦帝国的内在气质,甚至影响到了以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的统治思想。君不见,同是转型时期领袖的毛—泽—东有诗云:“百代犹行秦法政”。秦帝国建立之后,创设了一套精密的国家机器。它的高效率,协调性和自我修复功能曾让许多西方学者惊叹不已。人们将创设这台机器的功劳归到了秦始皇及其首席大臣李斯的名下,可是嬴政和李斯只是打造了这台机器的外形,它的精神是韩非赋予的,往远说还应该有商鞅的功劳。. G" _  `% x% Z  I8 Q
  + G+ Q# I" \* ]1 c0 L
  作为一名学者,韩非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全部在那本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书———《韩非子》中,这本书无疑由韩非的心血写就,其中饱含着一个不得志的学者站在超出于时代的高度对人性和权力做出的深刻洞见。自成书之日起,这本书就饱受争议,否定者说他偏激、片面;肯定者说他深刻、真实。人们抱着各种心态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有人学会了如何玩弄权谋,有人明白了法比人强的道理,有人看到了人性,有人通晓了沟通的奥妙,也有人感受到了语言的力与美,不一一而足。
+ D" T1 V- d0 v$ h9 l0 ~  " X8 [7 K9 ?* p
  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的根本差别就是没有绝对,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种学说都是一家之言,都无法做到100%正确,学术的进步只不过是在逼近100%。在韩非子死后的两千年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政治观念不断更新、国家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在学术领域内,人们对人和人性的认识不断地加深和扩宽,许多不同的学科相继兴起。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心理学等等各自用各自的方法建立起了“人”的模型。《韩非子》学说的内核是一个关于“人”的模型。诚然,人性是由许多参数构成的一个矛盾复合体,几乎每一方面都可以发展出一套学说。儒家看到了向善,佛家看到了欲望,尼采看到了生命意志,莱布尼兹、洛克看到了理性,心理学家看到了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韩非看到的是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这个观点像许多其他观点一样不可能包含一切,但却既简单又深刻。还有什么比这更不言而喻的道理么?趋利避害伴的天性伴随着人类从动物界进化而来,在人还没有进化成人之前, 这种天性已经存在于人的身上。基于这种认识,韩非子将逻辑向前推进,阐述了这种天性在人类各种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并提出了一整套富国强兵尊君的主张。  V4 r4 H+ q. j9 C# Y6 T# S
  
2 v! k* A: f8 r* {1 E3 C  M1 k7 o! L  韩非子的洞察力是可怕的,人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想法在他的法眼下暴露无遗。既然遮羞布揭开了,那么让我们在光天化日之下畅谈论利益吧。韩非子是古今中外当之无愧的阳谋第一人,那第二人恐怕要数大洋彼岸的马基雅维利了,他的那本《君主论》同样惊世骇俗。韩非在作为政论家之前首先是一名人性大师。对人性有一定深度了解的人大凡有过一段不足为外人道的辛酸经历,而且还需有很好的悟性。这一点在韩非身上难能可贵。虽然一生主要活动在宫廷环境中,韩非子对于世界却有一种常人所不具备的洞察力,他对世界的思考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这种功夫大概也只有鲁迅能与之相媲美,不过鲁迅搞得是文艺,而韩非直面政治。在《韩非子》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韩非子用法术的刀对世俗中的恶进行宣战。那世俗的恶几千年来似乎并没有改变,直到今天我依然能感觉到它们仍然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其实那是民族性格中的虐根。% ~! m8 H; z  L& [; x2 u/ a& e
  
$ |5 \6 V; d" r: P6 N8 ~3 o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换句话说就是人人都想得到最多,付出最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不惜运用一切手段。对国家而言,如果任此行为泛滥,将导致国家利益萎缩,受损失的无疑是国家的所有者。在韩非的观念中国家的所有者不是别人,而是君主。韩非为他的客户,也就是君主照想,设计了一整套防范办法。对于人类的这种看似不好的天性,韩非没有否认,也不准备改变,而是采用了引导和限制双管齐下的手段将个人的天性调整到为国谋利益的方向上来。在韩非子的“人”模型中,每个臣民都是一个精明的利益算计者。韩非子为每人都设计了一本帐,这本账算到最后的结果是:只有增加了国家的利益,自己才能获得利益。这样的计算贯穿《韩非子》的始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韩非子为君主打造了三把武器:法、术、势。韩非子还告诫君主,只有这三把武器有机地配合使用才能达到耗时短、见效快、投入少、收获多的效果。, J4 L5 O( K8 ~3 L! R- P
  
8 A7 g) h) X4 h1 ]1 d9 \1 o8 e  不知道什么原因,人们普遍认为韩非子是一位推崇权术的学者。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偏见。不错,《韩非子》里有许多关于权术的案例和论述,但韩非本人总是站在权谋的反面。他推崇的东西实实在在、简简单单、没有丝毫故弄玄虚,也没有矫揉造作,讲得是太阳下的最容易让人理解的道理,说得是那些为常人所忽视的简单,否则我相信韩非绝对成不了大家。同时期在行文深奥隐晦,语气装腔作势方面,有不少书要超过韩非子,《鬼谷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但就是这些简单的道理在韩非子写来有一股不可阻挡的气势,如霜如电、震震冥冥。在那个年代,韩非子已经知道人们对权术的推崇。他没有落入权术的俗套。韩非推出的君主三宝法、术、势中的术不是权术,而更像是识人、用人、考核人的技术。韩非指出君臣利益之间存在根本性对立,但权术并不能让君主在对立中胜出,因为权术是对等的,君主有驭下的权术,大臣就有欺上的权术;君主搞分化瓦解,臣下就拉帮结派;君主有政策,臣下就有对策;君主高举红旗,臣下就扛着红旗反红旗;在这样的智力对决中君主甚至处于劣势,因为君主只有一个人,大臣却有很多,君主向下打出一拳,只能影响一个拳头大的地方,而拳头之外更大的地方却仍然不受影响。所以君主应该掌握相机而动,后发取胜的术,还应该依靠不随对象而改变的法和臣下所不具备的势。
2 f3 `4 P: F% V3 F' S! C0 I9 g  7 j- R7 v. a. X5 O2 W$ y, r
  个人认为韩非子与老子很少有相同之处,韩非子只是取法了老子思想中的一部分。即循道依理而为的思想,当然这一部分也是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韩非子对《老子》的解释,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己的需要,但严丝合缝,自成一家之言,开辟了我国训诂学的先河。另外,老子哲学中关于有无、阴阳、利害、福祸的一些辩证思想也融入到了韩非子的思想当中。4 E7 @- C3 k) B/ r
  
. j% J/ n1 D! O) q  《韩非子》的内容是冷的,文风是冷的,逻辑也是冷的,但这种冷经过韩非的诠释升华为一种美,透射出一股力,简直就是力与美的有机统一。我敢说韩非一定也是乐理大师,不然那行文中何以充满了跳动的音符?长短句的间隔,文理的延续与转折都把握得恰到好处,能达到这种境界决不是逻辑思维的结果。叔本华说过,音乐是纯粹意志。我在《韩非子》中竟然听到了音乐。# `( ~# \7 D+ v3 f# e* ]: a6 Q
  
. u' H3 c8 l( a2 |1 F( _" X  韩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以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韩非子》的某些思想可能过于残忍和冷酷,在他的眼里,人具有动物的本能,应该像机器一样劳作,而与人类幸福相关的许多方面在他看来都是无用的。随着文明的进步,关注个人幸福将成为世界潮流,因此我们今天来读《韩非子》,非常有必要将它置于某种特定的环境下,正如经济学一开始便对所研究的人进行了性质上的限定。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在前文已经提及
 楼主| 发表于 2008-9-26 13: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文章正式开始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韩非的故事,这个故事依据史实而来,句句靠谱。目的是让大家对韩非本人有一点了解,同时也是进入韩非世界前的预热。这个故事对某些网友来说可能不新鲜,因为它正是来自于《铿锵战国》。个人感觉这个故事还是有点品头,写得也还说得过去,没有必要再写一遍,因此就贴了过来以飨网友。" D# c1 i% r& i9 L: C
  * v1 w' E1 p0 ^% k
  韩非的故事3 c1 g# P9 D% d6 i
  . ]/ j+ j8 ^# p+ m" A  W
  公元前280年,韩非出生在一个王室家族,但不幸的是,这个家族统治的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韩国。战国后期的兼并战争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强者走向更强,弱者表现出不同形态的衰弱。韩非在王室环境中茁壮成长,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超群的天赋,它的文笔和思辨能力无人能出其右,但却患有口吃,讲起话来很吃力。韩非具有成为学者的一切先天优势,但他却无意成为一名专业学者,他是王室后代,身上流淌着王家血液,改造现实世界才是他应该做的。由于出身问题和韩国的政治传统,韩非无法直接从事现实政治,他只能尽自己所能为自己将来能够从事现实政治做准备,韩非做得很用心。他利用自己地位上的优势观察韩国的政治运作,也留心其余六国的政治情况,他做了很多思考,但只是点点滴滴,还么有形成后来的体系,所以他迫切需要一位名师的指点。0 `" r( `$ Y6 _! l' Q. {% k  A
  & X$ r4 W7 n( O8 f2 a4 W/ p
  当时,声明远播的学术大师荀子先生从公职退休之后,在楚国的兰陵开班讲学,四方学子慕名而去,韩非也加入到了求学者的行列。在求学期间,韩非结识了一名与他同样重量级的同学———李斯。李斯没有韩非的高贵出身,他来此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从政,而他从政的念头又来自于粪坑老鼠的刺激。
- ]! d. _$ {/ d( Q  ' w: V3 C1 z. B/ P* p( V
  荀子的思想体系非常全面,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他是儒家八派中的一派的创始人。虽然身为儒家,但荀子思想中已经包含了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人性本恶”。以后韩非就是从这点出发,融合商鞅、申不害的法家学说将法家思想推向顶峰。
! ?2 j8 t: r& i* d# f/ M  6 W% q4 S2 g" A& [
  若干年后,韩非学成,告别恩师踏上了回国的道路。虽然韩非思想上已经透彻多了,但现实仍然不买他的账,每天的日子过得很抑郁。韩非身上流淌着王室的血脉,决定了他只能为韩国效劳,他与韩王安之间的关系又决定了他无法得到重用。国君的位置本来是属于韩非的,只是由于他的父亲不争气,本来占据正统的王位继承权却在一场宫廷斗争中将王位输给了弟弟,也就是现在韩王安的爷爷。韩王安从他的父亲那里得知排斥韩非的必要性,总是有意地将韩非排斥到核心决策圈,究其原因,无怪乎韩非的才干和正统地位所造成的威胁。朝廷不理韩非,但是韩非却以兴复韩国为己任,数次上书力陈得失,疾言改革,但韩王总是毫无反应,韩国的政治在“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的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韩非深知当途之士与法术之士不可同朝共事,但他无法改变这种现实。眼见韩王身边尽是浮夸谄媚之徒而力不能禁,韩非只能退而著述,文章憎达运,于是便有了洞见深远的《五蠹》、《孤愤》、《说难》、《扬权》等名篇。此时韩非的思想已经臻于澄明。
: d7 t# Q& W) }5 L9 W  $ q2 P  d4 C7 p5 D- \1 Q
  秦王读了韩非的《五蠹》、《孤愤》之后被深深吸引,总是为他的形象魂牵梦绕,曾言:如果寡人能与韩非交游,死而无憾!”秦王的风格一向是说得出,做得出。现代的粉丝想见偶像就得花钱卖门票,还得早早地等着,奋不顾身地挤,而秦王却可以将偶像请到自己的地盘,谁让秦强而韩弱呢。
: @/ A" i% g# P1 v: `$ W1 y' J    ( k1 ~" _$ ^( s
    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发动了偶像之战,一支精锐的秦国部队去问候韩国的边境。大军压境,韩国的君臣照例是先哆嗦,哆嗦之后马上想到了割地,但此次秦国表示不要土地和城池,把韩非献出来即可。韩国君臣千恩万谢,不就是要韩非么?咱这里有一个,快把他找出来送给秦国。3 h3 P" s, l+ R* C
    
5 K8 h* a2 u* o) A- K! _4 o9 i    韩非之于韩王安有之亦可,无之亦可。韩王安准备送人免灾,而咱们的韩大才子却依然痴心不改,还想着为国出力,入秦说服秦王放弃侵韩呢。; D- Y7 e6 j5 P( q: ~. E
    ' H* q. e( m: \4 Q8 B1 S
    这是韩非第一次参与实际政治,在这之前他只是一名纯粹的政治学者,权力专家,在理论上精通权力运作的整个过程。可是实际政治会买韩非的帐么?让我们将镜头随着韩非见证他在秦国的种种表现。( N$ ]8 H1 ?& m; i6 I
    
( q  ?$ ^. B  Q$ [0 A2 ]3 I    韩非一到秦国就发挥他的特长,给秦国写了一封书信,也就是被后人称为《存韩》的那篇。在信中,韩非将韩国描绘成秦国的标准仆从国,出则为遮蔽,入则为枕席,为了秦国的利益竟干一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韩非竭尽全力使秦王相信秦国的最大敌人是赵国。说了这些后,韩非得出的结论是秦国留着韩国有百利而无一害,不如领着韩国一起对对付赵国,待击败赵国之后,天下自然就是秦国的天下。, s( C4 N7 Q# R+ e" Y
    
  ]; H8 T3 m. R, R) E& q    先不说韩非的出发点是什么。他的逻辑正是张仪当年所奉行的“外连横而斗诸侯”理论的翻版,并没有什么新意,所不同者是文采斐然,行文流畅,能让读者获得审美上的享受。历史发展到今天,秦国与六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早已经证明张仪的那套理论过时,取而代之是范雎的“远交近攻”理论。韩非的这封书信降低了自己在秦王心目中的地位,本来秦王想让韩非就如何加强君权,驾驭臣下等方面发表意见,没想到韩非却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大谈他并不精通的战争策略。
& V3 p- ^0 c2 X6 P* m/ x" Z    ) [* [- \7 \) B" Q' B: Z
    韩非受人以柄,自然就会有人来拆台。但整个秦国有能力拆韩非台的人实在找不出几个。不错,韩非的策略隐藏着危险,但危险的用心表面却包装着动听的语言与迷人的道理,在这样的文字面前,很多人都有种感觉:总觉得有点不对头,但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反驳。足见“辨足以饰非”的牛皮不是吹的,韩非之谓也!
1 y/ Y5 r" q7 |  o* g    3 V1 o/ l+ m6 |8 x
    俗话说“好汉也怕老街坊”。是说不管好汉日后如何包装,总是躲不过老街坊的眼睛,因为老街坊最了解好汉的底细。汉高祖英明绝伦的形象在老街坊的嘴里不过是“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杯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 N4 B( I' W4 c* X2 x; L  当秦国所有大臣沉默的时候,李斯作出了反应。韩非、李斯两人有同窗之谊,当年俱在荀子那里受教。虽然李斯自叹不如韩非之才,但对老同学的行文套路却知道的不少。况且李斯自叹不如的是韩非在法学方面的造诣,而不在战争策略。李斯一眼就看出了韩非在《存韩》中玩弄的障眼法。8 n' R7 ~) M1 i" H) w
    7 X4 N' E) _% C4 w! @" ~9 k3 a
    有人要说了,那道理明晰,文辞流畅的《存韩》怎么会有障眼法呢?先让我们做个脑筋急转弯。说:李张家与小王家的楼房正好相对,相距二十米。此时小张的手中只有手电筒、纸张、放大镜、手绢、直尺这几件物品,请问小张用什么办法可以尽快联系上小王?注意,此时小张手边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也上不了网。很多人在面对这个脑筋急转弯都会从手电筒、纸张、放大镜、手绢、直尺上做文章。其实答案是:小张打开窗口对准小王家大喊。这个急转弯的难处在于巧妙地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这也是韩非在《存韩》篇中使用的障眼法。君不见韩非开篇就先入为主的认定韩国一直是秦国忠贞不二的仆从国,然后用大量篇幅以此为前提推导出保存韩国对秦国的好处。这正是韩非的狡猾之处,淡化错误的前提,而加重正确的推理。一般读者将注意力放在了文章的推理,而忽视了那个值得怀疑、一闪而过的前提假设。这也是韩非努力造成的,因为《存韩》的推理部分无懈可击。
. J# }7 t$ R0 b# G5 F    - D6 Y6 _4 o# X. W
    李斯所做的便是直接质疑韩非的前提。李斯也给秦王上了一封书信,在信中李斯通过对以往秦韩关系的考察,认为韩国并不是秦国忠贞不二的仆从国,而是秦国的心腹之患,韩国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将秦国的祸水引向其他国家,韩国偶尔追随秦国也是为了避免灾难,贪图好处。既然前提被李斯扳倒,随后的结论就不攻自破了。最后李斯得出了与韩非截然相反的结论:存韩误国,擒韩必然。
6 u: f" X; Q9 C. i    
! L& {$ c) u+ @3 S5 N* ?# r    李斯深知韩非在语言、逻辑、概念方面的行家,韩非马上就能再写一封书信进行再反击,如果这样没完没了的辩论下去,最后必然会成为文字上的绕圈,事情的真相反倒被掩埋。所以,李斯又向秦王提议用事实来证明韩非所言的虚假。实施具体行动正是李斯的长处。
( d2 x  s. L" _$ E6 U    
" H& ~, ^" o) J" N+ W, T/ k    于是李斯亲自来到韩国,通过韩王的手下人转达了秦王的问候,并向韩王提议秦韩两国结成联盟共同对付赵国。果然不出李斯所料,韩王的表现与韩非的描述文不对实,此时的韩王正在与赵国密谋联合图秦,对秦国派来的高官刻意回避,为的是消除赵国的戒心。李斯数次求见都吃了闭门羹,最后只好上书一封,书中的内容正是李斯版的“《存韩》”。除了表达形式不同之外,所持观点与韩非的《存韩》一般不二,这封书信照样如泥牛入海。李斯只好满意地回到秦国。( O& ~, Y4 H( `" r. m% j7 Y
    
* u2 o: U. S; [# `4 Y+ Q6 F2 R    李斯这一招绝对够狠,正是用韩非的手打了韩非的脸。至此,韩非在《存韩》中编织的美丽谎言彻底破灭了。韩非一厢情愿地在为国出力,但失去了韩王的支持,很快就在老同学的揭发下露出了马脚。这只是韩非犯得第一个错误,造成的结果是秦王对韩非的好感大打折扣。& q4 x$ E/ k+ p# W/ r
    4 D' O( P3 O' m
    李斯回秦的同时,以赵国为主,韩国、魏国、楚国为辅的合纵运动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秦王得到消息后,召集六十多位宾客、大臣商量对策。秦王道:“四国为一,将以图秦,秦国内政未稳,军民疲于沙场,为之奈何?”群臣无言以对。外客姚贾答道:“臣愿出使四国,为大王扰乱四国的攻秦计划。”秦王见有人为自己分忧,好不器重,一出手便是上百辆车,上千斤黄金,并送给姚贾一套自己的衣服、帽子、佩剑。姚贾穿着一身极品装备,拉着千两黄金上路了。姚贾到了关外,马上发挥他强项,四处挑拨离间,挥金洒银,四国的主战派人士在金子的腐蚀作用下都软下了脊梁,最后合纵抗秦之事不了了之。+ n2 A  ?* n: b, K
  姚贾得胜归来,受到秦王的热烈欢迎。秦王当众赐给姚贾千户封地,并拜为上卿。秦国的人才就是韩国的敌人,在爱国心的驱使下,韩非本能地想到了中伤姚贾。韩非的学说中有很多种小人模式,韩非很快就从中找到了适合姚贾的一款。( O( Y& }. n9 w- ~- J
    2 y% h5 J1 t9 ^& w( V
    于是韩非对秦王道:“观当今天下形势,一秦独大,六国皆弱。韩、赵、楚、魏四国虽有心合纵抗秦,但皆已大伤元气,有其心而无气力。就算秦国不作反应,他们也不一定能打来。姚贾明乎于此,却代表着秦国的意志,携带着重金厚礼外出活动,名为瓦解敌人,实则自托于诸侯,以求两面讨好。况且姚贾的出身大有问题,他是魏国大梁城看门人的后代,由于有偷鸡摸狗的爱好为魏国所不容,后来在赵国谋得一官半职,但又因玩忽职守被赵国驱逐。大王与一个看门人的后代、偷鸡摸狗爱好者、玩忽职守的逐臣共商国是,岂不有辱秦国的尊严与诸位大臣的脸面。”4 |/ G7 `% a! \! W) d% a2 {. \
    , N* a9 p0 Y$ U2 B# |3 Y
    嬴政听完后,把姚贾找来,问道:“听说你拿着我的金子出去结交诸侯,有这档子事么?”姚贾道:“是啊!”嬴政脸色一变,愠怒道:“那你还有什么脸面来见寡人?”姚贾道:“一个人的信誉就是他的招牌。曾参孝敬母亲,使得天下母亲都愿意以曾参为子;伍子胥忠于君主,使得天下君主都愿意以伍子胥为臣;东瀛女子温顺可人,使得天下人都愿意以东瀛女子为妻。现在我姚贾对大王一片忠心,而大王却视而不见,我不结好四国,更待何为?假如我对大王不忠,四国君主又怎么敢任用我?如果大王听信某些人别有用心的谗言,失去的将是一名忠于大王的大臣。”
: H7 m1 `6 z, `    
  k6 i. v4 L8 I8 R- f  f    嬴政继续问道:“听说你是看门人的后代,又曾在魏国为盗,还被赵国驱逐过?”姚贾道:“是的。但历史上不少名臣有不光彩的出身。周朝的开国头号功臣太公望曾经是齐国有名的怕老婆,在朝歌是个不入流的屠夫,到了子良又是个失败的小公务员,这样的一个生活中的loser,文王用之却推翻了商的统治;管仲曾经是一个不起眼的买卖人,在南阳忍辱偷生,到了鲁国又沦为阶下囚,桓公用之,却称霸天下,九合诸侯;百里悉曾经是虞国的流浪者,在奴隶市场上的价格是五张羊皮,秦穆公用之而独霸西戎。晋文公任用中山国的强盗,才有了城濮之战中的胜利。英名的君主任用人才向来是英雄不闻出处,不会因不显赫的身世,不光彩的早期经历而无视一个人的价值,所要考察的是能否为我所用。如果于国有用,大可不必去听那些自外界的毁谤;名声再好,如果无功于秦,也不应该得到赏赐。”
  U0 ~9 D  F6 r4 C3 D' ?    ' x, V5 `; Y2 r6 Q* P" j. c& X# I
    姚贾不是一个人在作战,在他的身后有秦国的两大政策在保驾护航。其一,姚贾用金子去轰炸四国诸侯,正是嬴政的授意,也是尉缭与李斯制定的对外政策中的一种。政策制定之初,不可能没有严密的论证,岂是韩非只言片语,莫须有的攻讦就能推翻了的?其二,秦国自从秦孝公以来便形成了英雄不问出路,不唯德、不唯名、有才必用,有功必赏的用人政策,行之数代,深入人心而成传统。韩非攻击的不是姚贾一个人,而是连带了一群人。想想看,商鞅、张仪、范雎、哪个系出名门,哪个不是有过不如意的早期生活,可是就是这些人才促成秦国今天的强盛。韩非以一个名门的后代,誉满乾坤的公子,无功于秦的外客对姚贾所做的中伤,不但没有破坏姚贾的地位,反倒增加了嬴政对自己的反感。就这样,韩非又迈出了走向死亡的第二步。% _1 G) ]5 O8 r1 G: [4 P. |
  ; X: G" ]0 n  G+ N, O
  这时李斯见韩非因中伤自己的战友而遭来嬴政的反感,也趁机落井下石。李斯与韩非本是同学,但李斯却非常不欢迎韩非成为他的同事。同学之于同事,好比知识之于权力,知识因分享而增值,权力因分享而贬值,所以世间多有真挚的同学关系,而绝少真挚的同事关系。同样一个李斯,他可以容忍甚至说欣赏在荀子门下的时候韩非学识比他丰富,见解比他深刻,但却无法容忍同在嬴政驾前韩非比他地位高、权力大。不是人心不古,而是形势比人强。
3 b9 E7 @) ?' j2 n& I8 }" s    
% s" R& H1 F' b    李斯私下对秦王道:“韩非是韩国王室贵族。现在秦国吞并诸侯已成定局,韩非的血统决定了他终究不会为秦国出力,这是人之常情。以韩非的学识和才干,如果不能为大王所用,久留于秦国而又平安返回,不知道有多少秦国情报会随之而去,必将成为秦国的遗患。韩非来秦有日,无功于秦却数次以文乱法,大王不如依法诛之。”$ g5 w( n  S  r. Q1 s
    
3 O" h- t) Z' ]. i0 S& z4 q    李斯的话虽然透着阴狠毒辣,但不无道理。秦王表示赞同,不能用之便杀之的命题再一次套在了韩非的头上。于是韩非被关进了秦国的死囚牢里。韩非想不到是他的同学把他送到这里来的。/ C: b/ @4 \6 h. G3 Z2 l8 a4 J
    
" ?' g5 x4 i- Q6 Q6 ~# h; C* O    韩非在死囚牢里,但毕竟还没有死。秦王决定杀韩非,但毕竟还没有杀。这些不确定因素让李斯担心。此时一些成功者的厚黑信条萦绕在李斯的大脑,比如说“夜长梦多,迟则生变”,“斩草除根”,“无毒不丈夫”等等。最后李斯想出了一计杀招。3 M  U% a% L3 I' x- t% @
      K: r: W2 {2 j; c4 k1 d. |! |; D: u
    秦国法律中名文规定的死刑有很多种,比如车裂、腰斩、弃市等。这些死刑要么过于残忍和痛苦,要么要损伤尸体,对仙骨飘飘的韩非的是种失敬。像韩非这样几百年不出的大才子,集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他求学的一生,死也应该带点文化上的色彩,比如当时最流行的投江,即便条件不允许,最起码也得落得个全尸。如果知道必死,每个人都像死得不那么痛苦,不那么难堪一点,这是人之常情,韩非也不例外。李斯正是要从这点上做文章。
) Q$ }- V: V: ]3 B+ t0 u    : h! E3 u6 U6 N' k
    有一天,身陷囹圄的韩非从一名下人那里收到一瓶毒药,下人说,是主人李斯让他送来的,秦国死刑残酷,喝完毒药就能在无知无觉中死去。下人还说,区区一瓶毒药,聊表故人寸心,请公子笑纳。韩非听着下人说着动听的话语,看着眼前色香味俱全的毒药,颇有几分感动。好同学啊,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我送来了毒药。韩非阐释权力、解构权力,但并不是权力中人。权力对他一直以来都是静观的客体,从来都没有达到物我为一的境界,所以才会知之而不能行之。而李斯则不同,他是与权力捆绑着一起出生的,生来就是从政的料子,连看老鼠吃屎都能看出权力意志。韩非深知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明白同利相嫉的道理,也深谙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许多地方是可以做手脚的。可是面对老同学送来的一瓶毒药就什么都忘了。
* T# [3 u9 B; F9 M6 Z5 y  7 R& i. _5 \: z& N" c
  在韩非准备吃下毒药,离开这个让他伤心的世界时,也失去了最后一次活命的机会,此时嬴政已经改变了想法,正派人去监牢释放韩非呢。嬴政一时偏信的李斯的话,但静下心来细想的时候却发现李斯也在玩弄用错误的前提进行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错误的结论的把戏。韩非是人才不假,但仅限于学术方面,对秦国并不构成威胁,况且韩非知道秦国再多的机密又能如何,他的朝廷并不信任他,因此嬴政没有必要杀一个无害于秦的偶像。
; z! ^) V( A* Y  X2 q    
" D% P0 Y" v" T    可是嬴政的使者去监牢释放韩非的时候,韩非已经倒在地上,睡了,永久地睡了,旁边放着老同学关照的毒药。嬴政好不沮丧,但也不怪得李斯,命令是自己下的,李斯为老同学减少痛苦也不能算错,只能心里默默地想着:别了,我的偶像,你的生命虽不在,但精神将永远地照耀着秦国。" L% b  O+ u) t" v1 j
    ) W6 k1 d6 a, u4 U  n' ~4 E
    其实,韩非本不应该就此放弃生命,他还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只是他在关键时候过于天真。后世的政治斗争中矫诏杀政敌成了常用手段,人们也因而有了防范意识,那就是不要相信任何来自第三方的死刑宣判,李斯的送毒药也算一种。韩非本可以对李斯说,我倒要看看秦王如何杀死偶像,如何对待人才。更或者他还可以装死骗过李斯。可是韩非却对李斯没有怀疑,就差说谢谢了。
8 q1 `: T) O$ E. a$ Y* B    
7 t* V; c% H! r2 T* L; }    这样,韩非迈出了死亡的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至此,韩非的死亡三部曲已经演完,这一年是公元前233年。韩非丢掉卿卿性命,嬴政误失所爱,李斯却不动声色地做了超级大赢家。可是李斯不光彩的手段却遭来了现世报,赵高在杀死李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中间人能够篡改信息的优势,李斯像狗一样被赵高训练成条件反射,死的很惨很窝囊。
 楼主| 发表于 2008-9-26 13: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我为什么这么恶- p* r0 M8 w; Q2 `, h
  
6 C" g3 w$ c. l1 h# `/ U  x/ u! c  《韩非子》中没有专门章节对人性进行专门论述,但处处闪现关于人性的论述,韩非始终没有对人性进行主观的褒贬,他用一种近乎客观的语气在谈论人性如何如何,人们应该如之何如之何。可见韩非的头脑中并没有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恶的区别,他只是在就事论事。人性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嘛,趣利而避害,既可以是建设者,也可以是破坏者。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他们不会无偿做好事,也不会不计后果地做好事,对君主而言就是“运用之秒,存乎一心”。后人将人性本恶的标签贴在了韩非身上,其实韩非并不关心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只关心什么是有用的。尼采在《超善恶》中要阐述的意思,有两位古人已经模糊的感觉到了,一个是我们的韩非子,另一个是他们的马基雅维利。4 j% }- R8 u) p' s- z: ~- A- ]
  " |8 |! v2 X7 K9 v6 E
  那么如我们现代读者所言,韩非为什么这么恶呢?任何学说都是时代的产物,黑格尔说过哲学这东西就是他妈的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到临近傍晚的时候才会哇的一声从枝头起飞。当战国这段精彩的乱世快要结束的时候,韩非哇的一声,于是便有了经世骇俗的《韩非子》。与《韩非子》堪称姊妹篇的《君主论》的诞生与《韩非子》有异曲同工之秒。《韩非子》虽然像2002年第一场雪一样来得有那么晚一些,但还是赶上了秦始皇的二路汽车。秦以后,法家的作用没有减小,但地位却下降了,站在法家头上的是老对头儒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法家太务实了,太直接了,太有力了,这些长处反过来也是短处,有些领域是不适合法家的,比如教育、宣传、祭祀、文化等,总而言之一切和国家形象有关的领域都不太适合法家,而在制度、法律、军事、甚至群体心理等方面,法家依然起主导作用。名儒实法几乎成了后世王朝治国的不成文规定,名儒实法的简单表述就是打着儒家的旗帜走法家的道路。虽然有点让人费解,但这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试想如果那本启蒙读物《三字经》的开头写着“人之初,性本善”或者“人之初,性本贪”,结果会如何?再想两支其他方面几乎相同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一方受到忠君爱国的训示,另一方有一项很透明,执行也很得力的政策:杀敌一人赏田百亩、进一爵,哪一方的胜算更大?名儒实法的框架之下并不是泾渭分明,两者界限总是模糊不清,而且相互渗透,冲突时有发生,特别是在重大改革时期,儒家总是希望道德完人完成历史使命,而法家则试图通过改变权力结构取得成效。' j' s  F. K1 i' S& B4 \
  
0 r4 Z( m2 {4 K  儒法两家瓜分了官方市场,在民间市场中又有了道家的参与,道家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是在社会交往及人情事故方面,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很有点打太极的味道。由这些思想形成的社会规则和潜规则既不明晰也不确定,看似不着边际,其实处处存在,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既能将小人捧成明星,也能将英雄拉下马来,我们总是用一生来学习这些东西。一开始我们受到的教育是人性是美好的、社会是充满爱的、食肉者都是君子、可是当我们走进社会才发现真实的世界并不是教科书上那般美好,于是乎怀疑产生了,人性是善还是恶?+ ~0 t) j- b4 S# `! g
  
1 a' b+ k6 y3 G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当我们在呼唤公德心和社会良知的时候,正好说明我们现在缺乏公德心和社会良知;当我们在高喊创新的时候,正好说明我们目前创新的还不够。如果我们拿这个问题采访一名罗马人,一定会让他满头雾水。罗马人头脑中没有人性善恶的区别,在他们看来人性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尽管在我们看来罗马人本性邪恶、贪婪、好斗。孔夫子教导我们说君子要远庖厨,可是在罗马连最文雅的人都乐意观看角斗士捉对厮杀的血腥场面,(作者按:以后在罗马史中会给大家详细描述罗马人的精神世界)。同样,老美没有像咱们那样刻意拔高创新,可是他们的创新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压根就不知道守旧是何物。( o& j8 n& @% G
  ! p3 S8 j  _, n
  人性善恶的问题给我们的头脑带来了不小的混乱,有的人说一套做一套、有的人做而不说、有的人说而不做、当然也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怎么说就怎么做,他们要么是高不可攀的圣人,要么就是招人喜欢的性情英雄———曹操的那篇《让县自明本志令》是一种反传统的写法,没有善的虚饰,恶的率真可爱。最苦恼的莫过于那些离开儒家书房刚刚走进法家竞技场的青年朋友,被欺骗的感觉是共有的。这里有自己改编的小诗几句献给大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生气,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看一看《韩非子》,你就会心明眼亮、茅塞顿开。所以我说儒家的存在是政治的需要或者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而法家则揭示了更多的客观实在。2 k; ^. ^& X% s6 T- X0 A- f4 p9 ^  p

9 C: v2 c7 V# t0 b3 E. H" O# v4 _  抽象的、形而上的讨论人性的善恶是没有意义的。这本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的解答,一个人能够证明出人性多么善,另一个人就能证明出人性多么恶。虽然人们对人性善恶存有争论,但对人性可塑确少有质疑。所以相比于《旧三字经》开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觉得《新三字经》开头“人之初 如玉璞 性与情 俱可塑”更贴切,前者的语气先验而独断。人性的可塑性在不同学术大师的作品中有不同的反映。! N% w$ r4 k# k; f+ J. i
  7 R9 B4 y7 ~- ^8 N
  韩非对人性的认识是时代的产物,就像庞勒对群体心理的认识也是时代的产物一样。战国时期,韩非看到了人们毫无顾忌的追求利益才得出人性趋利的结论,并依此为基础发展出一套富国强兵尊君的理论体系。《韩非子》反映了时代,超出于时代,照亮了后代,这也是任何一部伟大著作的历史定位。如果没有战国,就不会有韩非这样的政治理论家,同样如果没有民国,就不会有鲁迅这样的战斗文艺家。那么战国一定是一个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时代,不然怎么会产生《韩非子》这朵奇葩?英雄需要土壤,学术同样需要土壤。关于战国,我曾经用一本35万字的书来描绘,但仍感觉只触及到不及万分之一的精彩。由于篇幅有限,我这里不可能将剩余的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补齐,所以只能择其要点而概叙之。5 D4 C! [6 x0 l& g' _  k
  
/ h# u& I) j- x3 a8 j# d  总的来说战国是个大洗牌的时期,言其大是由于不但变换了玩家,连游戏规则都同时发生了改变。原先是周王朝统治下的一系列诸侯国,他们以分封建制为基础,以周礼为最高政治准则。经过时代的洗礼,各诸侯国蚕变之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其内涵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周礼作为老朽的游戏规则在春秋时期或许还有遮羞布的作用,到了战国,连这个作用也丧失了,一切都变得赤裸裸、直截了当。从此再没有任何人为规则来限制人们追求最大化的活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然规则。它出自天然,带着远古的问候、丝毫没有任何人为加工的痕迹,我们亲切的称之为丛林法则,”the law of the jungle” in English.
5 Z8 D$ J" n2 j" r  
+ _5 P+ P1 o  y# u. ?2 l+ w  说到丛林法则,谁都能想到那是一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状态,一切都以战胜对手,获取利益为准,当然另一面就是防止被对手打败,避免损失。其实用中国人经常说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来形容丛林法则并不准确,丛林法则之下没有道德家什么事,没有道德家当然也就没人去贴“王”“寇”的道德标签。这里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没有高尚者和卑鄙者。这里不以善恶论圣贤,只以输赢论英雄;虽然人们很反感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应用于人类社会,但在战国时代,我看不出哪里有不适合的地方。在这政治道德的真空中,孔老夫子“书成贼子惧”的超级神功已经完全失效,所谓的乱臣贼子不但没有感到畏惧,相反却在民众的拥护中大行其道。% p; h) f' h& N; U( u
  & a* U6 J0 V2 ^( `' h
  丛林法则体现在国与国之间,国君与大臣之间,大臣与大臣之间,其中的例子太多太多,数不胜数,经常出入《韩非子》中间的就有田氏代齐,戴氏窃宋、三桓截鲁,六家分晋等大事。无数的事实层层叠叠淤积起来,韩非抽丝剥茧深入分析,前后反思,终于摆脱了传统学说的影响,看清了丛林法则之下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不要忘了,韩非师承荀子,而荀子是儒家一派。其实韩非的发现只能算作回归,因为在亿万斯年前人类本来就是这种生存状态,而且一到乱世,这种状态就重新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韩非子》是丛林法则之下的生存斗争思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用。该书版权归作者所有,希望君主能对号入座。在《韩非子》产生之前,各竞争者(无论大臣或者君子)都在无意识的按照丛林法则行事,能拐就拐,能诓就诓,有智用智、有力用力,而《韩非子》的出现像一盏明灯一样为君主照亮了主动依据丛林法则获取最大利益的道路。) F+ E" @3 z4 Y0 G7 F
  
* N5 Z/ C0 c. H, X( b# ~: W9 u  韩非的思想虽然有千般好,但并不能用来太阳底下的一切事物,这也是韩非本人的意思,虽然他没有直说。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能解释一切的学问也是什么也解释不了的学问,唯有其用词含糊,才能包容下更多信息,最极端的做法是竖起一根指头便言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这种情况是韩非极力谴责的,韩非并且身体力行,其行文一便是一,非便是非,没有丝毫含糊,决不拐弯抹角,拖泥带水。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韩非思想的时候,必须对前提条件和周边环境详加考察。前提条件越符合韩非当时的情况,韩非思想也就越显其威力。只可惜历史长河中理想状态并不很多,因为道德和意识形态经常处于时代的最高地位,这种情况直至现代商业兴起才发生改观。我国这一领域的发育得更晚,大概也就20多年的历史,以前有谁敢在企业管理领域内明目张胆得提出“经济人”的概念,但现在不同了,这一观点已经取得了普遍的认可,实际上也确实如此。“经济人”是趋利的,如果人不趋利便无法实现管理,这正好与韩非子思想的前提是一致的,所以将现代企业管理与战国政权兴亡对比着释读《韩非子》是最恰当不过的。, J0 K, y0 _" {
  ( ]2 A7 ]3 P) e% N! P( L7 X! e, o! c
  《韩非子》强烈地体现了丛林法则的特点,它务实、犀利,立意准确,无视道德,充满着战斗的气息和批判的精神,实在是欲有所作为者观察世象、理解人性、领导团队的思想利器。
 楼主| 发表于 2008-9-26 13: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不得不察; w: J2 S& B5 O
  0 \: V  P) R: H0 b
  在讨论完人性之后,我还是不急于进入《韩非子》正文,这并不是我在跟大家玩心理战术,故意让美好的事物来的晚一些以增强大家的好奇心。之所以如此委屈大家的耐心,除了琐事缠身之外,还是由于有一些东西必须事先说清楚。我们读《韩非子》的时代已经与韩非写《韩非子》的时代大为不同了。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几千年未变,而存在于《韩非子》中的君主、大臣、国家、人民、法制等概念无论形式还是本质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变得面目全非。是这些前提概念支撑起韩非子的思想,韩非在进行论述的时候将这些概念视为理所当然,好像那君主、大臣、国家、臣民、法制就应该是他看到的这个样子,用不着再废话,然而我们今天再读《韩非子》的时候就必须对这几个概念多说几句废话。时代变了,内容变了,规则也应随之改变,这是唯一的不变。
/ h) z) i2 [1 `  5 v+ M" g, _' c/ Q
  韩非的思想来源于他对历史与时局的反思。在韩非能够考察的历史中,唱主角的是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他们有共同的主子,比如、夏、商、周,可这些诸侯国仍然保持着相当程度的独立,诸侯国的君主可以自己指定接班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管理自己的封国,可以有自己的军队,整个国家更像是种联盟。如果以企业做对比,这种组织更像是辛迪加,而不是托拉斯 。后来当共主衰败之后,这些诸侯国从半独立走向全独立,进而开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直到最后新的共主产生。无论诸侯国是大是小,是强是弱,但们都是健全、成熟的诸侯国,具体表现在有连贯的文化传统和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君主和大臣之间产权清晰,人民心理上认可。战国二百年虽然竞争激烈,但都是地位平等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社会精英出人头地、建功立业的愿望虽然强烈,但都是投奔到已有的诸侯国旗下,没有听说谁从无到有,另起炉灶。韩非的分析和论断便是建立在这样的历史、政治环境之下。由于韩非建立思想体系的历史素材有限,要他的思想完全能够适用于以后所有的历史环境,也是强人所难。前知五百年并不困难,而后知五百载就纯属吹牛,能够准确预言五十年就非常不容易了。鉴于历史局限,在学习与应用《韩非子》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不得不察。
+ V% {  z2 Z* G! N) T3 ^3 N( H# |  $ R2 F' r6 V6 j: z* t5 Y
  1,正规军与非正规军 9 T/ I9 Z# R5 _4 f6 @$ i
  9 D/ q# |% f, q) j' m
  韩非熟悉的是成熟的诸侯国与成熟的诸侯国之间的较量,成熟的诸侯国内君主与大臣之间的角逐,他无法想到秦建立之后不久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前所未有的斗争模式:官与匪。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场官与匪之间的斗争。匪成长为官的过程是一个实力长大过程,是一个文化逐渐成熟过程,是一个产权清晰过程,是一个制度完善过程。同样是统一战争,秦国吞并六国的战争与后世的改朝换代战争并不相同,前者更像是惠普并购康柏、耐克并购匡威,而后者更像是世上突然多了一个百度,当然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由于韩非没有接触过某某伟大人物“打江山”的历史过程,因而《韩非子》中对此并没有专门论述,韩非子研究的对象是正规军,而对于非正规军、准正规军、拟正规军,就需要进行辩证的分析,汲取《韩非子》中活的灵魂。3 D9 k5 Z3 G7 `; F9 M1 Y1 e
  
8 ]  k# J+ f5 N: S6 q  f  无论是政权还是企业,在打江山的阶段,由于还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由于某些个人的作用对组织的影响巨大,作为领头人,就必须注重人的作用,该论哥们就得论哥们,该讲交情就讲交情,该拉拢就拉拢,该贿赂就贿赂、该降身以求就降身以求,该做秀就做秀,该唱高调就唱高调。韩非的那些不讲人情的法、术、势在组织成熟的时候才有用武之地。这个时候,君主或者老板成为国家或企业毋庸置疑的唯一所有者,任何个人都无法挑战他的权威,他们这才具备全面推行韩非法家思想的权力基础。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韩非子的思想并不能指导政权或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它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先决条件的支持。当然当政权或企业小弱的时候,韩非子思想在微观、局部仍然具有借鉴作用。
: H+ p! w/ a0 E8 ?  
, P/ M' s& |! ]. V! w  我再重复一下以前的意思,《韩非子》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只是一种针对性很强、威力巨大的管理体系,针对性强的反面也是局限性大。包治百病是广告,专治一病才来得真实。
# }5 `! E, Z; r  [& {& p; f; e( e  ! a1 }" Y* N. r* [- w" x0 ]& A- ^
  韩非子思想中的具体操作可能由于时代或客观的原因与现实脱节,但作为韩非子的思想内核一部分的“顺理而为”却具有普遍意义,尽管人们对何谓“理”可能有不同理解。这一部分思想是韩非对道家思想的扬弃和改造。“顺理而为”也可以作为韩非子对自己思想的注解,即:非正规时期实行非正规管理,正规时期实行《韩非子》这样的正规管理;看得见的规模就用看得见的管理,看不见的规模就实行看不见的管理;对于管理思想的取舍,既不能强求,也不能落后,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是为正解。还应该说一句,在正规组织的山头,韩非思想是最响亮的歌。" E" p/ F; T  m8 v) i% e8 J3 R
  3 N, X$ Z: @# H7 L4 W
  2,上下/下级关系与老板/打工者关系
1 \( ^& M/ }/ d# v7 m! f  
6 I  O. @7 V! ^3 n  众所周知,上、下级关系与老板、打工者关系是两组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上下级关系是一种由职权界定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老板与打工者是一种由资产所有权界定的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职业经理人,虽然在企业中的职位很高,但还是打工者;丞相,虽然在官僚体系中职位很高,但也只能算是普通一官,乌纱一丢就什么也没有。丞相与君主,职业经理人与老板之间虽然在只差一级,但跨越这最后一级的难度要比从要比跨越前面所有级别难度之和都大的多。正是这层关系决定了君主或老板具有能够翻天覆地的权力,如果愿意他可以将整个全部洗牌。
6 v! q1 C2 a- D3 k, [) r  * y# ~4 U+ K) f
  8 n1 A! c9 Y$ r, Y' G& n/ O9 u
  君主、老板没有私人利益,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就是他们的利益。各级官僚、各级管理者却有私人利益。君主、老板的利益与各级官僚、管理者的利益既是统一的,也是矛盾的,但问题是很少有人将君主的、老板的利益看作自己的利益,是以人人希望少付出、多获取,最好是不劳而获。这种想法不但最基层的体力劳动工人和老百姓有,连最高层的丞相,总经理都一样有,其实君主和老板也一样有这种想法。只不过只有一方可以将这种想法变成现实。根据能量守恒原理,下面的人少劳多得就意味者君主和老板受损失,君主和老板少劳多得就意味着下面的人多劳动,在这两个矛盾的命题中,韩非只为君主和老板提供了解决方案。可是,事情就怕反着看,《狐狸与乌鸦》寓言的本意是让大家看清狡猾狐狸的真面目,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楞是学着狐狸的狡猾四处寻找容易上当的乌鸦。《韩非子》也可以看作一本变相地教人徇私舞弊、投机钻营、空手套白狼的书。《韩非子》为君主或老板提供了许多制服不良分子的招数,但现实中并非所有君主或老板都能修炼到韩非所要求的功力。
5 d, Y0 Y/ }) Q+ r+ s! V' p, M, ?" M1 a* a  
0 U% F( ]2 A- o" N5 X; m  准确地说,《韩非子》提供的是君主管理所有臣民,老板管理所有打工者的方法系统,而不是简单是上级管理下级的方法系统;由于这个原因,就出现了许多貌似有理,其实有害的命题。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权谋家为出君主、老板之外的大小领导提供了一条处事准则,叫:“功归于上,过归于己”。它的妙处在于上级不劳而获功必将感激于我,下级有过而无罚亦将感激与我,上下同爱我,我将无往而不利。其实,从君主、老板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危害甚大,因为君主之所以能驱动臣民,老板之所以能驱动打工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手中掌握着赏与罚两把利器,实施赏罚的关键是求真务实、分量匹配。“功归于上,过归于己”的结果是上级不劳获功,下级有过不罚。如此下去,上级将产生惰性,下级将失去畏惧感。诸如此类的命题还有许多,诸位读者不得不察。
9 ~6 C. j2 I) M6 @2 K( P  6 K1 o; `2 i* {( H
  3、法制与法制
. l( |. N! k+ s- O6 Z0 G  与儒家崇尚人治相反,法家崇尚法治。儒家与法家虽然采取的手段截然相反,其实服务的对象一样,都是为了君主的利益。儒家通过熏陶教育将亿万斯民引导到为君主利益而奋斗终身的道路上来,我起了个名字叫“诱心”。法家用胡萝卜加大棒将芸芸众生限制在为国出力自己受益的框架之下,我也起了个名字叫“逼脑”。法家推崇以法律和制度治理国家,而在今天,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是否具备健全法制。法制健全的基本特征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今天挂在嘴边的话,《韩非子》中早已经提到。同样的形式,不一样的是精神,我们今天所说的法制其实是民主法制,而韩非推崇的法制是君主法制,一字之差,而效果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们今天的法制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国家利益不是某个人的利益,而是所有人民的利益,而法家的法制承认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不平等,国家利益只是君主的利益。现代化的法制应该具有修复功能,即能够除去那些危害大众利益的恶人,无论这个人的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而法家的法制却不具备此项功能。因此法家有一个致命伤,如果那坐拥天下的君主是个昏蛋怎么办?这个问题法家无法彻底的回答,儒家也不能。在企业里也是这种情况,老板是企业的天花板,如果老板做不到,其他人也无法做到;如果老板决意犯错,没有人能够阻止。现代政治提倡民主,但现代企业却依然独裁专制,然而正是这种独裁专制的个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往往打败了我们号称全民所有、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国有企业。
# b! g- i! n( X  / F% T* a) P  N) h) Q
  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独裁专制的小环境中,正是韩非子思想的用武之地。有感于此,海尔总裁张敏瑞说道:用孔子的思想做事,用老子的思想做人,用韩非子的思想做企业管理。对于前两条此处不便评论,而第三条无疑是深解其中味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9-26 13: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替韩非补一课) V, [1 V& r9 f& C5 R$ ^% l
  
4 E) D: K( K8 D  替韩非补一课,内容是关于意识。: \2 R# ?! |7 I3 ?6 S
  6 r, a- v+ O& a7 `
  在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之前,有必要对君主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只有了解了环境才能建立起应对环境的意识,只有具备应对环境的意识,才能有效运用应对环境的思想策略,方式方法。因此,意识是比思想策略、方式方法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只知道思想策略、方式方法的人是学者、研究家,而不是行动者。可惜啊,咱们的韩非子就是这样的一名同志。不过也不能认定不能行的韩非所发的言也没有参考意义,不然走同样路线的秦始皇怎么就成功了呢?能行者未必能言,而能言者则未必能行。行重要,言同样重要。韩非子在书中没有强调的东西,我要在这里给他补上。希望后学者不要像原书作者一样知而不能行。你看,我就有意识很重要这个意识。- l5 P1 x  P2 [0 x  V& H1 t  h
  " i2 V5 Q9 ^' \0 c# l" |1 R
  说意识,道意识。意识很奇妙,也很重要。奇妙是由于它属于心理学范畴,其表现形式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因果根据律,重要是由于它像一支无形的手拨弄着人们的理性思维。疑人偷斧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一个先验的念头占据了观察者的头脑,时间一长就形成一种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观者者观察到的所有现象都会自动向原先的念头靠齐。疑人偷斧中的意识与我们将要谈及的意识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不符合客观实际,而后者是客观实际的真实反映;对于前者,我们应该消除,消除之后才能形成和谐的邻里关系;对于后者,我们应该养成,养成之后才能在残酷的环境中长久的生存下去。) s, V  u. R9 X/ W) @6 A$ y8 s
  : A+ S- F0 T, M! m7 E3 V+ L: l8 c
  意识虽然重要,但却经常为人们所忽视。还是疑人偷斧的例子。那人在观察的时候,注意到的是邻居手中的斧子在形状、重量、手感、颜色、新旧、刃口的锋利程度如何与自己的斧头相似,而根本不会去想他在这样思考的时候是否受到了某种成见的影响。造成不良后果后,人们分析原因时也是就事论事,就理论理,而很少注意到那能够影响事理的意识。通常情况下,人们犯错误并不是没有办法阻止,而是没有意识去预防。阴谋阴谋,阴为首,谋为次,消除对方的防范意识,掩盖自己的行动是阴谋成功的最主要因素,而最后一击往往很简单。世上没有无法防止的阴谋,只有不去防止的阴谋。试想那些历史上的伟大阴谋,哪一个不是经过长期的前期准备最后用非常简单的方法杀人于无知无觉无行之中。一代霸主齐桓公死于三小人之手,赵武灵王饿死沙丘,甚至越王勾践灭吴都是这个样子。
( t3 |: O, h0 |  
6 i* a# {& ^. j2 N4 u  说了这么关于意识的话,而学习与应用《韩非子》应该具有怎么样的意识呢?这种意识所出来很雷人,各位坐好了,容我慢慢道来。+ ~8 n( S: n- w' u+ D: ]& n+ u
  ; T( c6 m+ q8 V. A9 k
  那就是:身边都是敌人————!
7 v( T# q$ f3 P. q/ R! M: z  " v: C1 q% m: s* o7 s
  怎么样,够劲吧。如果这一条还觉不够劲的话,我再加上第二条:如果某时某刻发现与事实不符,请参考第一条。唉,不是我这个人对人性绝望,而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人性确实让我绝望。这个结论的得出是经过对事实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思考,而不是先有结论后去找与之相符的事实。身边的人从根本上讲都是敌人,不是敌人的情况纯属偶然,且随时会发生改变。同样是敌人,性质上仍有不同,有意识形态上的,有利益之争的,有明争的,有的暗斗的,有耍奸的,有使诈的,有示忠的,有示爱的,不一一而足。在《八奸》中,韩非子展示了包围在君主周围的八种危险,其中排列前两位的是同床共枕的妻妾与手足般的兄弟。连妻妾兄弟成了危险,更别说诸位大臣了。这么说来,称孤道寡的君主确实既孤且寡,总是一个人在作战,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却总有无缘无故的恨。: ^: g6 Z2 Q2 Z$ a- A
  
% s* i/ i6 f% a9 M6 Y, z  君主的生态环境确实令人堪忧,然而是什么造成这一切呢?一般的观点认为是环境改变了人心,是人性在权力场的辐射下发生了扭曲变形,所谓环境比人强。如果在深入问一下,权力场为什么会改变人性,使本来毫不相干的君臣两人站在了对立的两面?尼采说过:生命意志即权力意志。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成立,即权力意志就是生命意志。说白了就是人们进行权力斗争的本质是为了生命的扩张。生命的扩张有很多种表现形式,诸如凌驾于更多的个人之上,拥有更多可以满足生命需求的资源,生出更多儿子使生命得到变相的延续,不但追去自己荣华富贵还争取后代的荣华富贵。可是,大臣对扩张生命的追求与君主对扩张生命的追求无法同时满足。君主一人占有全部的国家资源,大臣只能临时使用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君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指定接班人,而大臣却不能。因此这是个地地道道的零和游戏,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君主必须意识到国家是且只是你一个人的财产,别的所有人都没有,可是他们都想得到,所以你的身边都是敌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9-26 13: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身边都是敌人不假,可是这些敌人的身上却没有贴着明显的标签,说:危险,请注意,我是敌人。相反他们看起来总是谦和恭谨,慈眉善目,说出来的话悦耳动人,做出来的事也似乎有道有理有根据。如果仅从表面看权力场绝对没有那么凶险,可是地火在地下运行,熔岩一旦喷出将摧毁一切;平静的海面下面是暗涛,一旦发动必是惊涛骇浪。君主如果将表面当真实,必将遭受现实的重重惩罚,而且连重来一次的机会都没有。这正是君主长期保持危机意识的难处,一百年的政权安稳不等于第一百年零一天的政权就能安稳,而且仅仅第一百零一天内的变化就能使君主在一百年的成果全部化为乌有。参考阴谋的发生机理,我们便能发现,阴谋家正是在伪善的遮掩下长期进行着积蓄力量的工作,一旦自认为时机成熟,便是发难之日。维护权柄的工作是长期的,也是残酷的,君主不能有丝毫大意,必须具备危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要依靠法术势严密控制,而不是相信那多情善变的命运女神和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性。齐桓公的利益就是一个法术不行,因人成事又因人败事的例子。( i5 K) q2 I# K( O$ I" S/ k
  
$ A9 J9 I1 Z1 U/ ]9 A  齐桓公在位四十二年,前四十年堪称一代贤君的楷模,对内任用贤相管仲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对外取得了九合诸侯,尊王攘夷的骄人成绩。奇怪的是,齐桓公同样的一双眼睛,能够看出管仲的贤能,竟然看不出竖刁、易牙、开方三个小人的奸诈。管仲一死,习惯于做甩手掌柜的齐桓公将国家大权交在了竖刁、易牙、开方手中,结果三小人合伙搞乱了齐国朝政。齐桓公病重的时候,诸公子为争权大打出手,害还得齐桓公饿死在宫中,尸体停放六十七天无人收殓,蛆虫爬满了窗户,死相惨不忍睹。一代霸主一不小心就为铸成了自己的不得善终。, O$ T+ N9 L; C; {
  ) M, s; {' T2 ~$ F: x
  $ h* N, z3 c: K
  与齐桓公命运类似的君主还有一位,即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雄才大略,英才天降,自从亲自掌权以来就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气象,在治国,军事和外交上卓有建树,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唯独在感情世界赵武灵王没能脱离常人的见识。常人可以为心爱的女子做力所能做的一切,君主却不能。赵武灵王因爱吴娃而废长立幼,又因爱长子而准备分国为二,在接班人问题上如此没有主见,导致朝臣分野。当赵武灵王旅行到沙丘时,双方开始火并,赵武灵王最终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0 U4 a# L) J0 X$ I; d, P
  
+ u4 x" R7 V# F$ ?1 m  对于春秋战国期间的这两个经典案例,韩非给出的标准答案是此两位君主没有实行法术,究其原因并不是不知如何运用法术,而是在巨大的成就、长期的平稳和老年心理的影响下丧失了使用法术的意识。4 z: c  ]) m7 ?% s6 o$ ^) }% i
  
& J6 g7 t: i, W1 k2 X) Y3 v" Z  大臣们那些损君利己的事情的源动力是人们趋利避害的天性,走的是浅规则的路子,表现出来的却是冠冕堂皇的规则。在明朝就必须明白大臣们满口的先贤古训,道德箴言之下,实际上讨论是利益分配和权力的划分。在《教父》中的黑社会混,就得习惯于屋外举行着庆祝美好生活的宴会,而屋内却在谈论着如何分赃、杀人。官有道,盗亦有道;其实官伪道;盗亦伪道,大家都在唱伪道学,道的背后是权力,是利益。这是传统政治中永恒不变的模式。
& {) u% ~5 K" F( O  
9 Q( G$ ^* a. I$ |( _9 R- d# p  “身边都是敌人”的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来,需要不断的刺激,不断的反思归纳,不断的重复强化,直至形成条件反射,才会是大脑中牢不可破的观念。这个意识的获得过程因人而异,但却与智商的关系不大。世上有很多聪明却潦倒不通世事的人,也有很多愚昧却风光八面的人。同样是悟道,有的人天赋高,有的人天赋低,有人悟道快,有人悟道慢,有的人是顿悟,有的人是渐悟,也有的人执迷不悟。而具备这种意识只是进入权力场的最基本条件。0 o+ H: p+ l) u; j: x  x2 X) v
  
8 k: R- U* [4 }- v5 g- M3 c9 _  说完了血雨腥风的权力场,再来看看钩心斗角的经济场。凭心而论,经济场要比权力场好些,虽然同样有争斗,但断然不会出现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的局面,打工者最多不过丢掉饭碗,失去职位,拍屁股走人,老板最多不过公司倒闭,沦为负翁,寻找机会从头再来,但是斗争的机理与权力场中是一样的。谁都想付出更少的劳动,得到更多的利益,人们埋头于竞争,却经常忘记竞争的规则。
1 [- T$ D6 Y0 Z! I  
& g0 _1 `5 i* L) H  经济场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你的老板看好你,是由于你能给他们带来利益;你的上司看好你,是由于你能给他们带来利益;你的同僚看好你,是由于你能给他们带来利益;你的下属看好你,是由于你能给他们带来利益;你的客户看好你,是由于你能给他们带来利益;总之是你的利益关系直接决定了你的受欢迎欢迎程度,经营人际关系也是为了经营利益链。在经济场中利益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因为人们进入这个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求得利益。“经济人”同样应该具备“身边都是敌人的”的意识。
' S- q$ [+ E  f8 O7 y4 j+ e  
. [* e* m3 `7 H7 a, n  对职场新人而言,这是一个艰难的心理转型过程。习惯了相对简单纯朴的同学关系一下子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同事关系。由于利益当头,职场中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大有人在,君子之争是凤毛麟角,什么?还有共赢,算了吧,共赢的机会本就不多,还需付出诚实劳动,比起损人利己的勾当效率低得不是一点半点,更何况还有很多人居心叵测地宁愿干着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08-9-26 13: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优化重组
' @; M0 f) f8 U- G# p& j+ b; b9 a6 X. O0 G
  以前的文字只是一些必要的铺设和说明,好比正餐之前的甜点,好比xx之前的xx。从现在开始才正式进入主题。《韩非子》全书共收集了55篇文章,这些文章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完成,几乎跨越了韩非子的全部写作期。创作之时,韩非子并没有想过要建立一个成体系的学说系统,他的文章多是散文式的,合为时而著,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在多篇文章中被讨论,甚至出现重复的叙述,但这并不意味着韩非的思想不成体系。细细输理之下,仍能发现韩非思想的严密和深刻。! n# g7 G2 R# N: x9 f* t* q; ~
  《韩非子》各篇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排列顺序无关,不像一部学术著作那样由简到难,由先到后。如果我们顺着文章一篇一篇往下读,很容易被绕蒙,通常需要读很多遍才能理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为读者计,在不伤害文意的大前提下,我对各篇进行了优化重组,将相同主题,内容相关联的文章放在了一起。依次为:+ [( z2 _# t, B$ Q7 {4 @
  一, 纵横家韩非。有《初见秦》,《存韩》两篇,说的是韩非对外交事务的见解。3 C$ D3 A- w  J9 B
  二, 交流者的处境以及交流的艺术。有《难言》、《孤愤》、《说难》、《和氏》四篇。说的是法术之士与君主相互孤立又相互需要的矛盾处境,以及如何打通交流壁垒的技术与艺术。3 e$ v0 M+ b9 c& q  D
  三, 主道。有《主道》,《有度》,《亡征》,《三守》,《安危》,《守道》,《功名》,《大体》,《八经》九篇,说的是君主应该具备的素质。" p" b8 {! |2 t" N/ N9 @- f- _
  四, 驭下。有《爱臣》,《二柄》,《南面》,《扬权》,《奸劫弑臣》,《备内》,《人主》,《八奸》,《十过》九篇。说的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方法。; V0 J8 H$ D6 K. q5 Z% y
  五, 人才。有《观行》,《用人》,《问田》,《说疑》四篇。说的是人才的发现、培养及使用。
# \1 _2 ]+ J" o  L  六, 法术势体系。有《难势》,《定法》两篇。说的是韩非对法家法术势三大流派的反思与总结。0 ?' ?7 N- B& Q. _' z+ F' l
  七, 与其他学说的论战。有《问辩》,《显学》,《忠孝》三篇,说的是韩非对当时其他学说的批判,特别针对儒、墨两家。
+ U" F+ Z' Z7 {/ D) I  L  八, 对流行观念的批判。有《饰邪》,《难一》,《难二》,《难三》,《难四》,《六反》,《八说》七篇。说的是韩非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看起来很美,实则有害无利的现象的批判,对当今也颇具启示意义。/ n5 k' f9 n  d+ t8 R: ~
  九, 法制与社会。有《五蠹》,《心度》,《制分》,《诡使》,《饬令》五篇,说的是韩非对法制与社会的认识。
( ~" |- `: d" l/ S6 G2 u( F4 @6 I- Q) ]3 L  十, 我注老子,老子注我。有《解老》,《喻老》两篇。说的是韩非对老子《道德经》的训诂,从中可以看到韩非对老子思想的改造。
, ^: j8 B  P! A  十一, 故事集。有《说林上》,《说林下》,《内储说上七术》,《内储说下六微》,《外储说左上》,《外储说左下》,《外储说右上》,《外储说右下》八篇。里面既是小故事大道理,也是韩非写作时援引的事例。
8 I, s8 ]# V; k- D; w  2 T+ V( `6 U! [
  当然,如果说分类,这个分类结果肯定不是唯一的。以后如果有必要我还会重新对分类进行调整。) w+ P7 u, `' v' E2 Z: \6 q
  我要说的是给这55篇文章分类要比给54张扑克牌分类要困难的多。对扑克牌分类非常明确,每张扑克必然是红桃,黑桃,梅花,方块中的一种。韩非子中的五十五篇首先没有像红桃,黑桃,梅花,方块这么鲜明的分类,可以分为A、B、C、D四类,也可以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类,而且每篇文章的界定又不是特别清晰,可以分在A类,也可以分在B类。我的办法是将主题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如果一篇文章跨越多主题,则将其中最主要的主题作为代表主题。好不不好唯读者是裁。之所以干这么做和我最初阅读《韩非子》的经历有关,那时非常渴望有人能将联系紧密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集中阅读理解,现在轮到我写了,因此便推己及人,希望分类能帮助各位更好的理解。
4 J' c! j  X) I% N  8 i1 ~" }- I% W! F0 H
  顺便说一句,这项工作颇有点耗神费力,早就听说过有分类学这么一门学科,原以为它是一门比较扯淡的学科,现在才知道它的重要性。感叹当初真不知道有多少学科被我遭到我主观的枪毙!
 楼主| 发表于 2008-9-26 13: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纵横家韩非

  1.《初见秦》版权归谁所有?3 J! c% {7 Y  A0 s: ~
  9 }, v2 g) ^% M, D) }' a: @
  《初见秦》和《存韩》是《韩非子》中具有纵横家特色的两篇文章,在这里韩非客串了一把张仪、公孙衍,苏秦的角色,当然,前提是这两篇文章确实出自韩非之手,如不不是,那么事情另当别论。众所周知,纵横家和法家一样也是战国期间非常耀眼的一个流派,连横和合纵就是他们搞出来的两大作品,时至今日在国际外交中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纵横家和法家在气质上决然不同,法家都是实干家,走到哪里,哪里的生产力就能得到发展,生产关系就能得到改善;而纵横家个个都是空手套白狼的高手,凭借伶牙俐齿就能将世界搞得天翻地覆。2 y( @; l  ~( ^8 E
  ) h8 v- ?) }. |2 l
  要让法家韩非去客串纵横家的角色确实有点难度,如果排除《初见秦》伪做的影响,但以《存韩》来论,韩非子干得并不太好。毕竟隔行如隔山,法家思想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外交领域完全行不通。还是从《初见秦》谈起吧。0 [9 O8 S5 v& `' J# m5 _) N8 r
  
* b- @: m& |3 a, {! H7 I- q  《初见秦》排在了《韩非子》的第一篇,但也是历来受到怀疑最多的一篇。许多专家依据史实对真正作者进行了考证,结果言人人殊。有人认为作者是张仪,有人认为作者是蔡泽,有人认为作者是韩非,郭沫若在这些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作者是吕不韦,并进一步指出。《初见秦》本应该是《吕氏春秋》中的一篇或者附录,后来抄录《韩非子》的人不小心把它混进了《韩非子》当中。
1 `8 \' p, d/ C  
  G" z* {: \) m- ^- E  一篇文章搞出这么多个作者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甚至都是潮流。那时书籍种类非常少,读书圈也很小,书籍的传播基本靠手抄,人们没有版权意识,那些草根思想家们一旦有了研究成果,他们像我们一样想要让更多人知道,甚至传之后世。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现代人并不困难,可以找个出版社,不管是版税还是自费先出它个几千册,如果真是好东西,就能得到读者的认可,进而很快就会流行开来,作者就实现了立言的目的。可是古代写手可能就没有这么幸福了,由于图书传播效率极低,很可能在取得普遍认可之前就失传。古代写手不比我们现在傻,他们也懂得包装自己,方法就是在自己的文章上署上某某名家的名字。别人一看是某某大家的名字,好啊,不能错过,马上copy,就这样不出名的写手借助名家的姓名传播了自己的思想。这样的立言方式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文章的质量不能太差,太差就会被人看不来,无法达到目的。第二,文章的内容必须与名人的精神风貌一样,否则也会被人看出来,不过好在也有形形色色的名家可供选择。第三,必须忍受传自己的言出别人的名的尴尬。这样的书在春秋战国颇多,据说,《管子》,《鬼谷子》通篇伪作,《韩非子》中也掺了不少水份,而将要讨论的这篇《初见秦》则是水份最大的一篇。如果说别的篇目还能勉强算作真品,那么《初见秦》这篇无论如何都漏洞百出。本来我怀着一颗宽大的心不想将《初见秦》从《韩非子》中毙掉,可是如果不毙掉,我就得毙掉我自己,因为我实在找不出它在这里存在的原因。我想韩非本人也不会反对我这样做的。
! N/ |+ U& I6 J; h1 P8 ~  
8 ?# Z* C( m3 ]: d, a( f9 I; M  如果文章作者是韩非,那么这是韩非来到秦国第一次给秦王的书信。类似这样的书在战国年间非常普遍,纵横家游说各国君主的说辞基本都是这个套路。一开篇,先是表一表自己的忠心,进而就是一个SWOT分析:举出长处,列出短处,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诸如此类。纵横家混饭吃不容易,当然是吃谁向谁,看准了饭东便给人家出主意想办法,能用就留下,不能用就换下一家。纵横家是无根的,何去何从取决于用于不用,既可以帮助矛扎穿盾,也可以帮助盾阻挡矛。) H& p& U$ [. \8 l/ _- q' ~& C
  & o7 E3 J+ A1 T; x. P- Q( \" o
  《初见秦》是一篇为秦国谋利益的文章。疑问于是产生,众所周知,韩非是韩国的王室成员,对韩国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一点决定了韩非不可能像纵横家一样有奶便是娘。韩非在受韩王冷落的时候依然不忘为国出力,屡次上书献言献策、痛陈时弊,希望能点醒昏庸的韩王安。这样的一名好同志,怎么会跑到秦国向秦王建言怎样多快好省地消灭包括韩国在内的六国呢?《初见秦》随后就是《存韩》,两篇文章意思上正好相反。职业纵横家倒是经常在张三面前说李四坏话,然后转身在李四面前说张三坏话。可是韩非不行啊,他是一个相当有根的人。退一步讲,如果《初见秦》只是韩非为了取得秦王信任所说的一些言不由衷的话,结果会怎样。结果会很惨!韩非当然希望秦王采用他的建议,将文字变成行动。如果成功,韩国将面临劫难,这是韩非所不愿意看到的;如果失败,韩非将失去秦王的信任,这也是韩非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从出身和思想上看,《初见秦》都不太可能出自韩非的手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3 22:26 , Processed in 0.0272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