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29|回复: 27

《Jīn Píng Meí》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13 14: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永恒流转(转自天涯社区)
' K8 C9 i/ `, v) [, W+ S) d. K# {4 \* X( c: o5 ^# E
  第一回    西门庆热结十弟兄  武二郎冷遇亲哥嫂
& ]/ q' E* E2 P1 C  西门庆 开篇说他26-27岁,其父,西门达,走川广贩药材,开生药铺,有门面5间到底七进的房子。
1 ?, `0 M0 S8 \" K/ b0 T& n: s- ]    , x3 F* |& a2 |7 c2 P
   西门庆会拳脚,会赌博,双陆象棋,抹牌道字。他的一干朋友皆是跌落下来的破落户,西门庆秉性刚强,作事机深,还放官吏债(明朝有官吏就任时贫穷,为应付场面来往,多举债,西门庆也算是一种投资,个人见解不做保证是正确的),因此能和当朝高官搭上关系。他在县里就是属于很有交际手腕,能帮人搭上关系说事收钱。亡妻陈氏,只得一女西门大姐,估计13岁左右,也就是说西门庆在14岁左右就做爹了,女儿与东京八十万禁军杨提督的亲家陈洪的儿子结亲。月娘与其成婚时25、6岁,比他小一岁,8月15生人。西门庆与月娘的丫鬟都已有关系。二房李娇儿和三房卓丢儿都是妓女。三房卓丢儿身体不好。西门庆时常在家里陪她,可能是想着送她最后一程。
) y6 E% ~( q( M$ @! q    . E; l' n3 T% s9 _9 {5 v' E
   西门庆和他一帮兄弟都有固定的相会日期,开篇说10月初三是会期。从月娘和西门的对话来看,西门庆很看重这帮兄弟,月娘有责怪之意后,西门庆马上不高兴,并表示要结拜为兄弟,月娘立即表示赞同,显然不愿得罪于他。紧接着应伯爵为西门庆和李桂姐牵线,李娇儿和李桂姐是两代人,在西门庆那里没有一点禁忌。
% A7 s) L5 q' M' h6 a5 a5 ]    
+ r8 R! t; c: S# v9 K   卜志道第一回就死了,十兄弟结拜,西门庆提到花子虚候补,应伯爵马上反应又多了个可以去白吃的主儿,他说:“咱到日后,敢又有一个酒碗儿。”,而西门庆则说:“自这花二哥,倒好个伶俐标致娘子儿。”立马现出两人不同的追求。在此我们也为花子虚哀叹下,他(也可能是李瓶儿)很热衷此次结拜,并送来一两银子的分资,可人家对他是什么居心。 月娘对西门庆的这帮兄弟全无好印象,看穿了他们依附西门庆的目的,因此一遇到机会就想证明给他看,在收到他们结拜的分资后,立刻把刚去慰问卓丢儿的西门庆叫回来:“你看这些分子,止有应二的是一钱二分八成银子,其余也有三分的,也有五分的,都是些红的黄的,倒象金子一般。咱家也曾没见这银子来,收他的也污个名,不如掠还他罢。”西门庆却是很理解兄弟们的处境,一门心思的结拜,可能他的这帮兄弟的存在能满足他被人热捧和景仰的心理,男人大都需要同性的认可,可他的那帮兄弟是如何想的不是他在意的,因此他一人出了3两银子,并安排好一切。
! J: i; D& Q7 q; _4 M! {    - u; T4 b8 ~  d% L2 C. @
   关于庙里描写马、赵、温、关四元帅那段,我没品出意思,难道仅为说明应伯爵的好口才,所以跳过不提。但在其中提到了柴大官人和景阳岗老虎,为武松出场做好了准备,为我们漂亮的潘金莲出场埋下了伏笔。在排大小时应二说了一句话:“如今年时,只叙些财势,那里好叙齿。”,这句话说明当时的社会情况,国家以道德治国,民间却已只重权势,当然和我们现在差不多。
# [! B) ~  V: L9 W% z) ]6 D5 M    
# V0 {& h7 A) S4 @   接着就是写武松出场和潘金莲的来历,武松大家都知道情况,对于武大我要说下,武大因性格软弱,惯常对人奉承(当然不见得是口才好,但是肯定是很会来事的那种),依附张大户时,因为他会巴结人,房租都不用交的,书中写道:“张宅家下人见他本分,常看顾他,照顾他依旧卖些炊饼。闲时在铺中坐地,武大无不奉承。此张宅家下人个个都欢喜,在大户面前一力与他说方便。因此大户连房钱也不问武大要。”张大户可是真正的大户,“万贯家财,百间房屋”,而西门庆此时只有“几贯家资”,对比一下就可以知道。0 j+ k, l* W2 z2 j& |  C& v
    
( {, Y+ ]. R; d" ?% L  S0 m   然后是描写潘金莲,九岁被卖王招宣府,学会了弹唱和读书写字,还很会打扮,十五岁出来时,她老娘干吗不给她找个人嫁了,非得又30两银子转以张大户家,18岁时被张大户收用。在此我要对张大户的老婆表示敬意,她用强有力的手段维持了完整的婚姻,非常具有超前意识。潘金莲嫁给武大后,就有意勾引他人,文中并没详细说明她是否上手,但是接着就提到要搬家,第二次换地租房的钱是潘金莲用钗梳(女人的首饰)办的。紧接着是兄弟相认,金莲春心萌动,她对武松是有真情还是为其他,我觉得很难说清楚,但是很明显有对强势人物的崇拜,再加上有武大的这个最好的陪衬在,才刚一见面,金莲就起了念头:“如今看其武松这般人壮健,何不叫他搬到我家住?想这段姻缘却在这里了。”金莲是行动派的人物,想到就做,因此饭都不想做,只陪着武松热情说话,叫隔壁的王婆来做。武松还以为嫂子是热情,答应搬到家里住。
8 P0 ^/ t( K3 U' c" W9 X1 W    9 X. ~2 x7 n9 D7 q
   至此,第一回内容结束。看到西门庆结拜,这在当今社会也有,我所知道的好友的丈夫,他们就有同学结拜为几兄弟的,经常一起吃喝嫖赌,一人会的恶习很快就传染给所有弟兄,直到大家都堕落成一样的,好友为此吵了无数次,处在分手的边缘。要朋友还是要老婆,真同情男人要面对这样的选择。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3 14: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回:俏潘娘帘下勾情 老王婆茶坊说技
$ v+ j8 h; F* V( W/ L3 A8 H    
: \  }7 Y2 G) e   行也宜,立也宜,坐也宜,偎傍更相宜。---这句形容勾引武松时的金莲真到位。
/ Y) ~( m! y$ |! J0 B7 D   
" o9 i  r& q. y5 l   武松住到哥哥家,早起时金莲的反应就像个合格的妻子,忙进忙出,还不忘叮咛回家吃饭。“三口儿同吃了饭”,多么温馨的早晨,只是为什么是三口儿,不是四口儿,按道理是四个人,吃饭的三口儿到底是哪三口呢?难道迎儿不算人?疑问。2 p0 n" m$ k$ u) u
   
+ y0 a2 x, q( z. i2 s& J+ q   武松懂些人情世故,当初打老虎的50两银子给猎户分了,现住在嫂子家,拿出银子请了左右邻居,还送给金莲一匹彩色缎子。金莲本对武松有意,欢天喜地地伏侍他,可武松除了感激,半点表示皆无,金莲耐不住了。这天,天公作美,雪下得好,正适合不甘寂寞的女人上演情挑剧情。金莲准备好了道具:酒肉,又在武松房里生了一大盆火;然后让迎儿把门上闩,后门也关好,将闲杂人等隔离清场;让迎儿暖了酒,先是让武松喝酒;然后露胸挑逗,并佐以言语,武松却不加理会,若是寻常人早就就范,武松却是对伦常十分维护,是真汉子,他不时将话题转到武大身上,以此来隐晦提醒金莲注意自己的身份。金莲却与他是全然不同的感受,继续她的情挑大业第三步:主动去触及武松的肩膀,并以言语说明:“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武松终于火了,说明了自己的立场,并加以威胁:“我武二眼里认的是嫂嫂,拳头却不认的是嫂嫂!”能打死老虎的拳头岂是开玩笑的。至此金莲的情挑完全失败。有人说金莲对武松是真情,毕竟他是她第一个想嫁的人。但是无论多真的感情,对象是错的,这份真情就没有结果。张大户染指金莲并将她嫁与武大,埋下了悲剧的根源。
' _6 P' r3 I8 C; a8 t3 v) F* y   
; M8 |6 ]" L! h: C: y( X( Q   武大回来后的表现含糊,金莲告状后,武大说:“我兄弟不是这等人,从来老实。休要高声,乞邻舍听见笑话。”后武松离家时又提到怕被人笑话,他怕人笑话谁,弟弟、自己还是金莲?他可能对弟弟也怕,老婆也怕,但相对而言,他更怕金莲,因为她不许他去找武松,他便真的不去找。若是当时他能依着弟弟的强势,直接就休了这个给他戴了绿帽子的、且妄图乱伦常的女人,他会不会就此改变命运?可他的软弱被欺已是惯性,后来爆发时的时机不对,因而迟了一步就丧命黄泉。在这段描写中,金莲提到了迎儿:“便是迎儿眼见,我不赖他。”可见,迎儿在这个家里是被金莲完全掌握的,继女成使女。在那个年代,没妈的孩子可怜,比如迎儿;有妈的孩子也可怜,比如金莲。一句话,女人很可怜。' Q2 U5 W% J( t, Q, y6 W! A3 g0 @
   5 J2 A$ W" B3 Y& ^/ U8 V8 E
   武松马上要离开,以便为潘与西门金风玉露的相逢留出空间。为了和哥哥告别,武松和他们吃了个告别餐。金莲象个花痴,以为武松对自己余情未了。武松已从嫂子对自己的调戏中明白了她的品性,也许没来家住的这段日子,也作了一些调查,总之临走时主要的话题就是让哥哥小心门户,以免篱松犬入。金莲这次完全死心了,心里的位置空出来了,她恼羞成怒地跑下楼了。% c# O) h6 I2 o" X7 r. f4 {
    ; X% I3 Y8 i8 }2 m. G8 n( e* F! b' C
   武大是个两面派,这回他又听武松的话仔细门户,搞得金莲勾搭人很不方便,后来她还是找到对策,至此和西门庆见面的所有条件都成熟了。不过说到武大,他开始听老婆的不去看武松,后又听武松的严守门户,只说明了一件事:他很想维护这个家庭,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就不得而知了,是对金莲有情?还是其他?, H/ b- z  V# d& Z8 `# F
    - \5 T" W, n' X: p9 G6 ]
   所有看过《Jīn Píng Meí》的人对西门庆和金莲的见面都很有印象,我就不重复了,卓丢儿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挂了,文中一笔带过。此时已是三月,两个主人公的相遇是在明媚的春天。我要特别说的是,西门庆的眼睛可以帮人剥衣服,书中是如此描写西门庆眼中的金莲的,“轻袅袅花朵身儿,玉纤纤葱枝手儿,一捻捻杨柳腰儿,软浓浓粉白肚儿,窄星星尖翘脚儿。。。”在楼下站着看楼上的金莲,他就能看到这程度,比X光都厉害,真不愧是“拾翠寻香的元帅”。而从金莲的角度看西门庆,我看到了三个“金”,当然后面那个是个洒金川扇子而已,而后就是潘安貌儿,看来金莲对于相貌还是很在意的。两人见面的表情和台词让隔壁的拉皮条的老手――王婆看在眼里,奸情即将上演,王婆看在银子的份上决定争取个角色。2 j- K( {/ `$ ~' r, R
   5 r. i' N2 Z4 z% R( n& Q
   西门庆看到金莲后,开始念念不忘,转回家连饭都不吃,找王婆了解情况,两人对话非常有趣,西门庆了解到金莲的身份后,马上转移话题说几句就走了。可过了两个时辰又来了,王婆更有把握了,开始乘机做点生意,西门庆说明了要是说成了就重谢,王婆放长线钓大鱼没立即应承,西门庆又走了。傍晚时他又来了。( \6 D2 I- U0 U3 j0 u2 r# A
   ! R% T, `" X# a* G; V- v
   自看到金莲后,他一天中到王婆店里去了三次,把猫挠痒痒的急切表现了出来。第二日更是如此,像个没头苍蝇在金莲的住处转圈,他给了王婆一两银子,又许了十两银子,王婆终于开始为他筹划了。
5 b- v- K' W( _. u, k" N5 a   5 p( c8 @) X: F' I$ K
   第二回结束。对话写的很精彩,作者难道当时坐在王婆的茶馆里?
4 r0 y8 ?" T5 A+ Y! S( V   
" {- @. E- B7 H, x8 }  第二回细节摘要:7 a: x" G7 J  O
  ) a5 E' I; P6 Y
  1、王婆的儿子王潮跟一个淮上的客人走了。8 I: S+ A9 N' c: W: m
  2、西门庆拿的洒金川扇子是否是第一回提到的死去的卜志道送给他的。
0 ~* Q! Q  z, R  
2 }: P; Q  G; K% O' J) K- i; y  说到西门庆的色眼,现在社会肯定也有具备这种“特异功能”的人,只是现在眼睛光会“善解人衣”还不行,还得跟上形势,锻炼出看透人皮的本事才行,因为自从韩国的整容风靡全球,是真是假猜猜看的难度就增加了,到时候可别找个人妖还当宝。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3 14: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回:定挨光王婆受贿  设圈套浪子私挑
8 D5 }+ \6 \% V+ r6 n     1 D/ ?- A5 R# y
  王婆在此篇中是主角,长篇的言论皆是她所言,在此不复述。不过从她的言语中我们可以认清这样的几个事实:- Y# `  w9 x2 d/ v6 W
  1、王婆具有很高的概括能力,这点通过“潘驴邓小闲”五字即可看出;7 u- |9 N- v* g/ I5 \$ }  r$ i
  2、王婆很会谈判,将自己始终处于有利可图之地。十两银子,成了是报酬(第一回中,四两银子就可以“买了一口猪、一口羊、五六坛金华酒和香烛纸札、鸡鸭案酒之物”,十两银子想必不少了,一年的菜钱是有了(她就一个人));不成,还有3匹布和十两好绵,解决了寿衣的问题。寿衣和棺木在古时候提前备好是值得称道的,现在农村都还可见为老人准备的棺木。$ F1 J4 x$ b# B
  3、王婆的计划相当的完善,可行性非常高,环环紧扣,严丝合缝,令人拍案。若是她读过书,写本《追女秘籍》啥的,肯定销量很好。还要提到的是,在她的计划中,她并没有一丝强迫的意味,她做了个笼子搁在那儿,是否走进来全凭金莲自己作主。 9 j" B( f* a: F
   
* L" h8 q0 u4 H/ ^, m" T3 G   由此可见,王婆是个人才,不过就因为此次完美的计划,王婆为自己预定好了死亡的方式,并很有远见的准备好了送终的衣服。王婆后来虽然挂了,但王婆的理论却流传了下来。如今科技发达,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取代了王婆的作用,成就了无数的奸情。
( g2 r- U, L; M) f   
5 }' J. V( ^: s' g# w   方案谈拢后,王婆收到了布绵,开始行事。在她和金莲的对话中,提到了儿子王潮的年龄:“那厮十七岁了”,第二日聊天,提到自己“老身活了六七十岁”,在前一回和西门庆扯到:“老身自从36岁没了老公,丢下这个小厮。”三句话一比对,王婆的年龄就成了谜团,但是我认为她说自己6-70岁是吹牛,有卖老的嫌疑,以年龄来肯定对金莲的夸赞,因而将另两句一加就可得出她当时最多53岁,36岁又死老公,又带个那么小的孩子,生活真是很艰辛。对于王婆看到这里我都还是很同情的,当时的社会女人谋生很不容易,她一寡妇又带个孩子就更难,媒婆、卖婆、牙婆在古代是传统的女性职业。一般的女人都是通过嫁人解决生存问题,但是王婆是在丈夫死后学习这些养活自己和孩子的。第二回结束时王婆说道:“老身自从三十六岁没了老公,丢下这个小厮,没得过日子。迎头儿跟着人说媒,次后揽人家些衣服卖,又与人家抱腰收小的,闲常也会作牵头,做马百六,也会针灸看病。”至此,也为王婆一叹。
" c- J) a7 d8 ]% }" M. z   , P" z1 L+ ^4 m1 j7 s( N. I2 S
   王婆后又提到了做衣服还得看日历,为了成全西门庆,王婆在破日裁衣。破日可能就是黄历上写的“诸事不宜”的日子。在这里我还是要表扬下金莲,确实很能干,还会做衣服。同时也可以看出邻里关系比我们现在好,王婆帮金莲做过饭,金莲则帮王婆做衣,从这里我看到了金莲的一点人情味儿,当然目的若是很纯洁的话就更完美了。当时人们生活事事依从黄历,王家没有黄历是否因为她不识字?儿子也不识吗?还是找的借口而已?; C/ x  k# W! |1 z% B
   
+ t. Q7 i" o; q6 U( c+ P   金莲回家后和武大的一番对话,我看了很觉感动,武大说:“你也不要吃她的才是,我们也有央及她处。她便央你做得衣裳,你便自归来吃些点心,不值得甚么,便搅挠她。你明日再去做时,带些钱在身边,也买些酒食与她回礼。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休要失了人情。她若不肯交你还礼时,你便拿了生活来家,做还与她便了。”此段说话知情在理,颇懂人情世故,一看便是个实在人。只可惜贪了不该贪的便宜便身遭横祸。也不想想自己这样的人才怎能消受金莲这般的人物,若是娶个平凡婆娘过日子,又怎会身遭横祸。
: G/ n5 A( l/ s, W: c! B: q2 G   
6 t5 ^7 w; L9 D9 E   次日,金莲按照武大的吩咐拿钱出来办酒食,王婆为了她能留在这儿就没推辞,对于武大的人情一点感受都没有,可能在她眼里,有钱的才是人,没钱的都不是。" _4 u$ X& C# ~
   
4 g8 o$ D; m% l$ E  `( {   第三日早早就来叫金莲,西门庆中午也过来表演顺带验收成果。王婆对他一番吹捧,事实上西门庆此时只有一间生药铺而已,并没有万贯家私。其应答中还提到吴月娘是吴千户家的小姐,是王婆说的媒。西门庆女儿定亲了,女婿陈敬济17岁,在上学,亲事由薛嫂子说成。在西门庆来后,无心的女子应该会避让回家去,金莲却在王婆走后单独与西门庆相处,由此可以看出,她是有心留下的。对话交待了月娘和金莲同岁,西门庆开始男人的惯用伎俩,述说家庭生活的悲哀之处,死去的都是好的,活着的、在任的都是不称职的,比不得眼前的佳人,他提到月娘时说:“今继娶了这个贱累,又常有病,不管事,家里的勾当都七颠八倒。为何小人只是走了出来?在家里时,便要怄气。”月娘是王婆说的媒,此时为了事成,都使劲抬举金莲,说的满屋人都不如她。西门庆还为了表示对金莲才能的欣赏,还表态:“这个人见今已娶在家里。若得他会当家时,自册正了他。”说的是李娇儿,态却是表给金莲听的,潜台词是:你若是我的妾,有理家之才,我不会在意你是什么身份,也会把你扶正的,可惜啊可惜。从后来金莲的表现来看,她把西门庆的这段话记在了心里。" {: S$ c+ X6 V- F  M4 ?+ ]
    1 z5 T1 ~/ o" \2 v8 V; n4 S$ `, }: \
  三人各怀心思,王婆惦记着银子,西门庆惦记金莲,金莲起了心思。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3 14: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回 赴巫山潘氏幽欢 闹茶坊郓哥义愤
0 G; S2 ~& W' |6 Z" O$ G$ ?) T  
% |' i, W# @& O  王婆的挨光计已是走到最后一步,金莲本来在中途都有很多机会离开的,但她都选择了留下来,结果可想而知,她的态度用“半推半就”四字即可形容。在第一回提到金莲时文中这么写的:“那妇人每日打发武大出门,只在帘子下嗑瓜子儿,一径把那一对小金莲故露出来,勾引浮浪子弟,日逐在门前弹胡博词,撒谜语,叫唱:“一块好羊肉,如何落在狗嘴里?”油似滑的言语,无般不说出来。因此武大在紫石街又住不牢,要往别处搬移。”这段描写很容易让人对金莲行为是否规矩产生怀疑,但第四回的描写证明她以前只是言语轻浮,行为上并没有出错,曾经对武松很有想法,但却被他拒绝,直至遇到西门庆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金莲在张大户死后,遇到西门庆以前,她还算是个规矩人,这点王婆在第三回里也给她证明了一下:“这雌儿等闲不出来,老身无事常过去与她闲坐。”
- w6 m% `" l, {; l. t* @  
( a5 I0 y* y! n/ A" \! F- r* m  |  计划实施完毕,王婆及时登场,为10两银子尽心尽力的卖命,至此王婆的面目可憎起来,她胁迫金莲(也许金莲自己也满心欢喜)约定了每日见面后,向双方索要了信物。金莲将西门插在她头上的金头簪除下来袖了,从这个细节来看,她当时只想偷偷情,并无其他想法,因此不想让武大知道。西门庆对王婆手段表示赞赏,王婆如愿以偿,次日棺材本到了手,兴奋之余竟嫌武大出门太晚,看她对待武大的态度就像他已是个死人,全然不放在眼里,武大是软弱可欺,可他还有个能打死老虎的弟弟,可能是武松出现的时间太短暂,众人都忽略了他的存在。
+ F3 X* d( H  ]$ q6 I0 v8 Q- L  8 t% c9 D7 e* ]( v0 R
  金莲出门时对迎儿说了一段话“好生看家,我往你王奶家坐一坐就来。若是你爹来时,就报我知道。若不听我说,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这段话可以看出她对迎儿的惯常态度,是以高压为主,并非怀柔。继母对继女的态度自古以来都是不好的多,好的少。对金莲这个自身都没享受过什么母爱的人而言,要她疼爱一个不相干的女孩,那太难为她了。关于继母多说两句,在我的家乡有这样的说法:有后妈就有后老子。意思是说,有了后妈,亲爸也会成后爸。因为:一、男人不可能每日在家,家里只有孩子和后妈相处;二、男人大都容易被后妻挑唆,日益改变对孩子的看法,从喜爱到厌弃;三、在男人的意识里,自我的感受很重要,他会把时间花在和后妻的相处上,从而减少或不跟孩子相处;四、即使男人知道孩子被虐待,很多时候他会选择无视,因为在他心里,他会选择后妻,放弃孩子。因此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总有继母虐待孩子的事情发生。
. w  E4 F9 S  x% k9 u/ b  3 G5 |* a* |( `4 {
  说正题,金莲和西门的第二次幽会时聊天,金莲问:“家中有几位娘子?”他说:“除了拙妻,还有三四个身边人,只是没一个中我意的。”这句话有点疑问,他当时只有一个妾李娇儿,另一妾卓丢儿已经死了,他在这句话里没提起妾,却只提起了月娘身边被他收用过的三四个丫鬟妇女。怎么这么说,难道因为以前介绍过妾这里就不用提了?还是有其他的意思? / v# l+ B2 H5 ~& h
  
# T4 b- |" {3 t( a+ {2 s- \2 a    两人半月间日日见面,街坊四邻都知道了。引火索郓哥出场了,为了能卖几个梨,郓哥在知情人的指点下,了解了事情经过,并想在此事中分一杯羹,他与王婆的一番周旋,让我看得难过,若是王婆给他几十文钱,这事是否就算了?不得而知。他15、6岁的年龄,竟打不过半老的王婆,身体想必很是单薄,家里还有个老父亲要养,每日卖点水果为生,确实是挣扎着过活。道德廉耻在生存的面前全都让了步,王婆如此,郓哥也是如此,可他们必须活下去,对他们我们无法开口指责。但是对于西门庆来说,廉耻道德他可能想都没想过,张大户如此,他更是如此。《淮南子》中说“民无廉耻,不可治也。”当时的社会想是已走到了这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3 15: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回 捉奸情郓哥定计 饮鸩药武大遭殃
+ _# a' f) q8 f. C* h; q  
0 g! l- k$ H$ H; G2 }( Z9 |; E   郓哥被打心怀愤恨直奔武大而去,上去就对武大一番嘲讽挖苦,说他是鸭,看来在当时民间,鸭专指老婆与人私通的男人,盖因鸭的习性,常一雌多雄。武大用几个炊饼买了些肉和酒来交换郓哥的情报,郓哥说话间显然不以讹钱的事为耻:“我指望见了他,撰他三五十文钱使。”武大确实很老实,立马告诉他金莲有异常,并还提到:“我先妻丢下个女孩儿,朝打暮骂,不与饭吃。”由此证实了武大知道金莲对迎儿的虐待。武大是个没主意的人,郓哥帮他定下了捉奸计。其实人长得难看,性格软弱,都不是大的缺陷,关键是要有脑子,武大有三次机会可以摆脱他的厄运:8 w: d( S$ N9 Y! c
  
0 J* K6 F) {; t5 g  P+ y( x6 \  1、在张大户要把金莲送与他时选择拒绝,而不是贪图美色和便宜。对自身现状保持清醒认知,才能规避很多风险。即使当时自己是在不知情接受了金莲,但是在发现实情后也可以选择休妻。人,不能时时践踏自己的尊严,自己不在乎的话,人人都会上来踩一脚,这从王婆、郓哥对待武大的态度即可看出。明朝民间休妻并不很难,《三言两拍》中蒋兴哥就因妻子背叛两人好聚好散;$ v$ B+ y  z& @: ^; H6 D7 }
  
& _( F1 X' l! e* V  2、和武松相认,金莲勾引武松未果后,武大此时可以了解实情,由武松的强势压着借势挑起话头休妻,当然也可以和金莲好和好散,无论金莲同意与否,至少传达了一个信息:金莲可以选择离开。后面王婆会提到“幼嫁从亲,再嫁由身。”金莲在被休后是可以自己选人嫁的;' l! g! H3 L+ B# I. J: z
  2 l) F" ?/ T) d" Z4 Z0 C; m
  3、知道西门和金莲的事后冷静考虑,不动声色,等武松回来再做打算。武松临出门时曾对武大交待:“若是有人欺负你,不要和他争执,待我回来,自和他理论。大哥你依我时,满饮此杯!”
9 m" ~. N  S1 x8 e1 M/ g  9 V2 ^2 I/ i8 K2 Q. z3 O8 x# A* }+ B) ^
  武大一条都没做到,他首先对于自己没有一个清醒认知,其次他都是被动接受别人或生活对他的安排,没有自我意识,从第二回他一会儿听金莲的不去看武松,后又听武松的少做炊饼,直至这回听郓哥的话去捉奸就可以看出,他活着就象个木偶,谁都可以扯扯他。郓哥为了自己出气,给他出捉奸的主意。但事实上无论古今捉奸这个事一定要谨慎而为,因为在采取这个行为时一定要考虑清楚后果。若是婚姻不想继续过下去了,大可以仔细策划,现在婚姻法对证据要求太高,取个证非常难,还很难认可,所以捉奸行为一定要一矢中的,不能浪费,比如你找的证人是国家执法人员;若是婚姻还想继续的话,捉奸就不可取了,扯下了最后这块遮羞布,两人很难继续下去。% x% N) y: Z: f$ ?% k7 a5 \
  ) d' T% v$ s& b0 n, ?+ s9 C; m7 v
  在被捉时西门的反应很规范---躲床底(掌声,加10分),他忘了自己是学过拳脚的,若非金莲激他,他不会出来踹武大那一脚。郓哥跑了,西门也溜了,只有武大在地上吐血,王婆和金莲把他弄回去躺了,都指着他快死。其他人该偷情的偷情,该看门的看门,没有一点事。 
# ]" W7 n; k, A  - ^! _6 q- Q% F
  武大在床上躺了5天,金莲的威慑力很有效果,没人搭理他,迎儿因为怕打也不敢上去照顾父亲。不能责怪迎儿,也许就因为父亲在她受虐时没有及时保护她,所以她已经认清了事实:家里金莲说了算,父亲会选择站在金莲一边,她不能对抗。武大想了几天终于想起了弟弟,一番威胁利诱,没想是加快了自己的死期,若是他不提,或许还能拖几日,提了就是速死。打虎英雄的名头还是很响亮的,西门都吓得如冷水浇身,不停叫苦。
" h& e9 ^: g9 G# m  
% S4 G8 }* U# t" M0 V. Q  王婆前几回中的言行都是罪不致死的,而此时提的鸩药计让她死的一点都不冤,她时时惦记的都是银子:“事了时,却要重重谢我。”用银子换人命,她已经丧心病狂了。在这段对话中,金莲没有说一句话,“只要长做夫妻”是西门说的,看来西门此时对她甚是情热。接着王婆详细教金莲如何下药:“他若问你讨药吃时,便把这砒霜调在心疼药里。待他一觉身动,你便把药灌将下去。他若毒气发时,必然肠胃迸断,大叫一声。你却把被一盖,不要使人听见,紧紧的按住被角。预先烧下一锅汤,煮着一条抹布。他那药发之时,必然七窍内流血,口唇上有牙齿咬的痕迹。他若放了命,你便揭起被来,却将煮的抹布只一揩,都揩没了血迹,便入在材里,扛出去烧了,有甚么不了事!”这段话王婆将吃砒霜后的症状、反应以及处理方法说的历历在目,她一个半老婆子,从何知道的如此清楚,就像是干过一样,我实在是怀疑她另有命案。这婆子走时还不忘把砒霜捻碎交与金莲。
" l5 w; U# P; D6 \! @, a! F  ! C0 C9 R8 a4 R/ F
  金莲在毒武大的时候有个细节,她先把砒霜倾在了盏内,另舀了一碗白汤(煮抹布的水?),然后当着武大面将药抖在了盏里,也就是盏里药和砒霜在一起,然后将白汤冲进盏内,用银簪一搅调匀。银簪遇砒霜是应变色的,因为古代生产技术落后,致使砒霜里都伴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其所含的硫化物与银器接触,就可起化学作用,使银器的表面产生一层黑色的“硫银”。而这里并没有说到变色,是因为时值半夜,灯光昏暗?还是武大没有看见?疑问。金莲按照王婆的吩咐灌了毒,并为了不让武大叫唤,爬上床骑在了武大身上,用被子死压,可怜武大就死在了金莲手上。王婆过来帮金莲处理犯罪现场。次日西门一早来探听,给了银子王婆让她处理丧事。金莲要西门对自己负责,西门满口答应,还赌了个咒:“我若负了心,就是武大一般。”王婆提醒他们还有仵作何九一关要过,西门自信满满,应承而去。
% |7 ~" ?, K1 S5 }. Z1 u9 @; s! U  ) k" ?! H/ L' D* M$ u4 V" ?
  第五回完 
/ n2 A$ V7 T9 v9 `! _. `5 c  % o" }4 O, ^/ ?% R( _
  写在后面:除了武松出场带了点暖意和温情,武大迎儿作为受害人存在,看到现在,其他那么多人都是在围绕着利欲打转,西门和他的兄弟们,王婆,郓哥,金莲等,为了自己不惜置他人以死地看得人心寒。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3 15: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回 何九受贿瞒天 王婆帮闲遇雨3 L0 f( Z/ W. ]( _$ W% t. r$ w
  
* o0 U& U  O: F% v: Y$ e  金莲无泪有声的号哭了半夜,邻居们都来慰问了,明知道武大死的不明不白,众人却都不好问起。文中提到王婆“于报恩寺叫了两个禅和子。”禅和子就是和尚的意思。不过关于报恩寺,有点疑问,前面第一回谈结拜时谢希大说:“咱这里无过只两个寺院,僧家便是永福寺,道家便是玉皇庙。”并没提到报恩寺,下文中又提到一个白岳庙,由此可见,附近还有小寺小庙,估计都没谢希大说的那两家规模大,不够资格承办结义一事,故而不提。
. G: b5 ?- U3 N* m3 b" M) v7 p  
5 @3 Y% y6 D+ v6 ^  何九是验尸的仵作,一看西门给他银子,他就知道有事,一锭雪花银子十两,大致相当于2000元左右。西门此时还算不上财主,但是他能把持官府,人们畏惧这点,都不敢惹他。何九也是,他收了银子,一下子就想到了武松,他猜测此事会有后话。文中写何九见到了金莲的心理:“原来武大郎讨得这个老婆在屋里。西门庆这十两银子使着了。”可见金莲的确是长得好。在看尸首时,中毒而死的症状很明显,以至于火家都发现了问题,何九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将棺材钉子钉了。下面这段关于火化描写得很简略,《水浒传》中写得更详细,说何九内心不安,火化那日特地到场,偷偷捡了武大两块骨头,和西门庆给的银子一起包了,留下做了证据。但是本书中却没有这些有人情味举动的描写,何九起初的不安仅因为怕武松问起,但马上他就决定花掉银子,后又写武大被烧得干干净净,骨殖都被撒在池子里,没有一点儿证据了。《Jīn Píng Meí》中何九的行为放到现在,很多人都会做相同的选择,道德正义口头上说说都很容易,但是落到实处去做的话却非常难,因为人首先都想到的是保全自己。若是何九明知西门和知县关系良好,知县也是贪财的(第二回中提到过:“本县知县自从到任以来,却得二年有余,转得许多金银。”)还跑去帮武大喊冤,只会葬送自己,让何九这样的普通人去牺牲自己成全正义,那对他要求太高,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最好的行为就是在保全自己的情形下坚持正义,比如《水浒传》中何九的做法就很值得人称道,他保存了武大的骨头,并将受贿的银子作为了证据,虽没有直接帮武大喊冤,但是他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坚持了自己的正义。我想了很久,若我是何九,最多也只能做到《水浒传》这样,也许对于我这样的人而言,辞职才是最好的选择。开篇到现在已描写了不少的人物,西门,金莲,王婆,郓哥,何九等,人人都是利欲当头,作者的描写就像是面镜子,映着我们自己的灵魂,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丑恶。
( i4 ]! _' D, u2 S  
2 @8 W* }, H; G. V  武大的丧事办理流程和如今民众的大致相同,只除了一些细节,比如请和尚和骨殖的处理。现今实行火葬是因为保护耕地,而明朝火葬按律法而言是犯法的,火葬场(叫化人场)在当时是为防瘟疫传染,烧些死尸,如囚犯和乞丐,传染病人的尸体,僧人的尸体。但是穷人没有经济能力和土地,也只有选择火葬,民不告官不究,大家都很理解。7 z( y6 r4 ^+ ]% j7 a8 r3 e
  * d4 f. G* a9 J2 `
  武大尘归尘,土归土,最终名字被刻在一块木牌上,在家里继续见证金莲和西门的奸情。西门每次在王婆家先落脚,再从后门进金莲家,金莲家此时成了西门的外宅,常三五夜不回去,家里人都不欢喜。这样过了两月有余快到五月初五。这里的时间有点问题,从这个准确的“将近五月初五”反推回去,两月有余就算是余一天,也就可以推断武大死于3月后不过3-4天。但书中写金莲和西门第一次见面,“一日,三月春光明媚时分。”说明已在三月,就算三月初一,后达成奸情,两人在王婆家偷情“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晓的了”,武大捉奸后被踢伤在床上躺了五天才被毒死,怎么算时间都过了三月十日以后。是写错了?还是计算时间的方式和我们理解的方式不同?疑问。" d. \4 B1 D! M* z
  : [, k0 H8 g0 c; S- p# [
  五月初五前夕,西门庆特地赶过来和金莲先度佳节。却没料潘妈妈出场,玩笑中托王婆帮金莲找人再嫁。王婆她们夸人有个套词“百伶百俐”。金莲为了会情郎,撺掇潘妈妈走了,西门给她带来首饰衣服。迎儿被打怕了,父亲更是不在了,不知她是怀着什么心理,伺候着两个杀父仇人。王婆尽心尽力地为西门卖命奔走,乃是看在钱的份上:“你看把婆子身上衣服都淋湿了,到明日就教大官人赔我!”一切都是她讨价还价的工具,人命,衣服等等。* F* c1 r4 k( {" {
  
( {  \( r: V6 Q, J   西门两人饮酒调笑,金莲弹琵琶显示才艺,把个西门“欢喜的没入脚处,”表扬她比“构栏三街两巷相交唱的”都好。他还很有情趣的在金莲鞋子里放酒杯吃酒,“逐臭之夫”四字送与他确实非常合适。金莲的名字本身就来自她一双小脚缠得好,她还特地炫耀:“奴家好小脚儿,你休要笑话。”女人小脚据说始于南唐后主李煜,道德家们为了把女人约束在家庭这块方寸之地,大力倡导小脚。明朝时期举国男子都以小脚为美,连吴承恩写《西游记》观音菩萨化为美丽的女子,都是个小脚观音:“玉环穿绣扣,金莲足下深。”男子择偶第一标准就是看女人的脚是否够小。畸形的审美观延续了千年,其中包含了女人无尽的血泪。不过我感觉王婆要么不是小脚,要么就是已放了脚,因为前面描写她避雨后“那雨脚慢了些,大步云飞来家。”小脚妇人怎会走出这种气势?当然我只是猜测。
" m% y" `/ \. C' H* k1 u* O) Z: a  8 T  N% n6 g6 }) H7 v# |( ~' x
   细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小脚,还有现在的骨感美,都是一种畸形的审美,需要女人用健康来换取。现在流行的“美女不过百”简直是荒谬,高矮不同怎么可能有固定的体重来判断美丑,一身骨头,满脸蜡黄,我真不知道美在哪里?节食、吃药、吃进去再呕出来。。。爱美的姐妹们被舆论误导,百般折腾自己,换来一身疾病,真是不值得。如果你本身很健康,男友却觉得你胖,这样的男人你没必要嫁给他,因为他不具备独立思维能力,很容易很误导,没有主见的男人会让你在生活中吃很多的亏,所以你根本没必要减肥,最应做的就是换个男友。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现在看病那么贵,与其把钱花去减肥,还不如好好照顾身体,保持健康,让自己皮肤光泽,身体适中,朝气蓬勃,这就是美,看不到这点的男人你都可以拒绝。结婚的女人更是如此,想想亦舒的话是很有道理的: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很多很多的钱,如果两件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健康是你最后能依靠的,别为不值得的理由丢掉它。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3 15: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回 薛媒婆说娶孟三儿 杨姑娘气骂张四舅
; D. Y# j& z0 P& A  
7 _" X8 ^# ~$ i$ Q   薛嫂和王婆从事一样的职业:媒婆和牙婆,专事做媒买卖人口。不过一个开茶馆坐等机会上门,一个是卖翠花到处钻营。薛嫂寻西门给他说媒。这里提了下生药铺的主管傅铭的详尽称谓。从描写来看,西门对薛嫂甚是热情“连忙撇了主管出来”。薛嫂说的孟玉楼,是南门外贩布杨家的正妻,说起南门外,潘金莲娘家也是南门外,杨家卖布,潘家裁缝,倒是产业一条龙。孟玉楼在薛嫂嘴里颇有些资产:“南京拔步床也有两张。四季衣服,插不下手去,也有四五只箱子。金镯银钏不消说,手里现银子也有上千两。好三梭布也有三二百筒。”把南京拔步床放在头里说,是因为它非常贵重,一般用上好木料打制,床上部带有木架,蒙以各色的轻纱,床前还设有脚踏。上品的拔步床雕刻精美,有的还彩画描金或镶有螺钿。玉楼一人就有两张,说明她的阔绰。接下来薛嫂好长一段对玉楼的夸奖,但大致看来都是套词,和王婆夸金莲的差不多。薛嫂说了那么多,独“又会弹一手好月琴”这句话可能最触动西门,“便可在他心上”,发现西门对女人的才艺特别感兴趣,前回中金莲弹琵琶就把他高兴得“没入脚处”。我猜想:他娶两个做妓女的妾是否就因为她们会才艺?而自从勾搭上了金莲,他可能了解寻常妇人也有不少人会才艺,因而就不再娶妓女,把目光转向了寻常妇人。
  |! T. T) E- |3 X; l' y) @  ) G$ S4 |* h+ c& Z
   薛嫂对世情很是了解,看说动了西门,就连忙献计,提到要搞定杨家的掌门人--杨姑娘(这是娘家对她的称谓,从夫家来称就是孙婆子),此姑娘是个老婆子了,守寡了三四十年,一个孩子都没有(其实我一直对书中写的生育一事很有疑问,怎么女人都不容易生孩子,金莲如此,孟玉楼如此,月娘如此,王婆也是如此,36岁才有一子)。看完薛嫂说杨姑娘的这段,我很想从善意的角度来看杨姑娘,因为她自己守寡了几十年,深知其中的艰辛,因而一力主张孟玉楼再嫁“有他家一个嫡亲姑娘,要主张着他嫁人”,我认为这件亲事本身就是杨姑娘和薛嫂谈起的。但是杨姑娘虽有些好意但也不排除她的私心,她也很想从玉楼再嫁这事中得些好处,与其让玉楼自己找人跳过自己,还不如让自己先经手捞些银子,因此她和薛嫂提起,并让薛嫂表达清楚自己所要的好处。薛嫂在给西门描述时表明杨姑娘单是为了几两银子,随便哪家都行,西门很信她的话,并依言行事,打算用银子“一拳打倒他”。. d% C+ K2 x8 k) p" n( I
  : {2 o. {9 n) o. C* U$ V# |
  次日,西门的派头很有提亲的意思,前面都没见他骑过性口(因为不知是马是驴),这次骑了,还带了一担东西,奔杨姑娘家去了。薛嫂仍是一番陈词滥调,把个西门吹得天上有地下无,说到底就是个生药铺老板。婆子被刻画得很直爽贪财,每句话都不离主题---银子,且将自己的要求说的明明白白:1、要给死去的侄儿念经;2、要个棺材本;3、生辰过节要让她回来走走。其实我觉得她提得很有道理,并非过分要求,她一个老婆子,没有生活来源,一个小侄儿才十岁,自己年老体弱,无儿无女,又多半是个裹小脚的,也不可能和王婆那样谋生,能挣钱的侄儿死了,财产都给侄儿媳带走,给她留下个棺材过分吗?西门看来也觉得很合理,当即给了三十两现银,还满口应承事成后再给70两银子和两匹缎子。皆大欢喜,婆子一锤定音:“不嫁这样人家,再嫁甚样人家。”西门出来就给了薛嫂一两银子的驴子钱,两人约定明日去看玉楼。薛嫂又回去和杨姑娘吃庆功宴去了,这是我的猜测。
7 K  C* b% S2 F2 `' ?  y6 }  1 S. N% {: H- C6 _: v  h! E
  去玉楼家,西门骑的可是白马,跟了两个小厮,比前一日更有派头。作者在这里对玉楼家进行了一番描述:“却是坐南朝北一间门楼,粉青照壁。薛嫂请西门庆下了马,同进去。里面仪门照墙,竹抢篱影壁,院内摆设榴树盆景,台基上靛缸一溜,打布凳两条。薛嫂推开朱红槅扇,三间倒坐客位,上下椅桌光鲜,帘栊潇洒。”这么写是很有用意的,薛嫂接着就说明她家颇有财力(房子装修不错),玉楼很会料理家事(家里干净整洁,很有调调)。薛嫂猜到这事肯定会成,忙提及报酬的事“指望典两间房儿住哩。”并讨要了一下旧账“你老人家去年买春梅,许我几匹大布,还没与我。”让我们知道另一主角春梅也是薛嫂经手买卖的。
+ p' E; }4 |$ C6 W" g# `" m  
& p6 g) X" L9 H  玉楼出场了,容貌身材让西门满心欢喜。玉楼行为中规中矩,连说话都是对着薛嫂说的,很知礼仪,和金莲颇不同。这里写她见西门庆“人物风流,心下已十分中意。”是说明玉楼是喜欢西门庆的外表么?玉楼很诚实,没有隐瞒自己大两岁的事实,薛嫂前面说她“不上二十五六岁”显是不实。看了人,还看了最重要的地方--脚,玉楼的脚也刚三寸,很规范,西门又是“满心欢喜”,上了聘礼,双方满意的订了日期。整个过程看下来,非常的简单轻率。
" V- @; @. j  v# X' y6 c5 V  : a5 F$ Q0 j4 G
  对玉楼要嫁西门我感到迷惑,她到底是看上什么了,外表?财产?和官府有关的权势?从玉楼和母舅张四的对话可以看出,她宁选择给西门作妾也不答应给尚举人作继室,并且她还想好了以后处事的方针和原则“我到他家,把得家定,里言不出,外言不入。”“大是大,小是小,待得孩儿们好。”并对西门的风流勾当都表示了理解。这么有主见的一个人为何会选择要嫁给西门,难道就因为他人物风流?事实上我认为玉楼主要是看中了西门未来的前途,明朝中期经济十分繁荣,商人地位大为提高,士农工商的排序在民间已被改变,商已凌驾农工之上,甚至有人「弃儒从商」的现象,因此有庄有土地的小农经济代表尚举人被玉楼淘汰,跟官府有勾结、和提督有四门亲家关系的商人西门被选中。玉楼的选择代表普通大众的心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5 e3 B4 q# A0 [7 q$ X% S9 Y& R  
, |0 [. N# U1 p  后面是张四阻挠玉楼搬嫁妆的描写,前面对房子的描写是为了突出玉楼的解释:“他手里有钱没钱,人所共知,就是积攒了几两银子,都使在这房子上。”还有杨姑娘出面解围说的一番话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他身边又无出,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做什么?”这说明了在明朝统治者虽然大力提倡节烈贞操,但事实上在民间已经对寡妇改嫁等行为非常宽容。张四恼羞成怒,与杨姑娘开始对骂起来。看到这里,我对作者的意图有了一点猜测,他描写人物都极力表现人性恶的一面,但也是最真实的一面,对照书中人物,我们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人,有时是身边人,有时甚至是我们自己。这回中张四和杨姑娘为了各自的私心,花招使劲,对骂收场,但要说到他们的卑鄙我认为没有《红楼梦》中的贾赦将迎春嫁给孙绍祖卑鄙。
- B0 E# _  g, L  G! t- C  ( D, V1 D. j8 y2 a. x! {- n' ~
  西门趁两人大吵忙将玉楼的嫁妆搬了回去,第二日两人成了亲,送亲的还是十岁的前小叔。杨姑娘得了银子和缎子,遂了心意。玉楼再嫁走的是正规的手续,之前两人并不相识,也没有勾搭,一切都中规中矩,至此也为玉楼这个人物的个性定下了基调。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3 15: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回 盼情郎佳人占鬼卦 烧夫灵和尚听淫声
9 U+ D# g  ~' f/ u5 q& ]( a+ n' G* f+ A  
) ]; W# l2 d8 p  P! G5 M% [: \   第一回中就说西门大姐定了杨提督的亲家陈洪的儿子陈敬济,那还是去年的九月,大半年的时间,西门家竟还没为西门大姐准备好嫁妆。不过西门庆运气好,瞌睡就有枕头,六月初二进门的玉楼带来了两张豪华床,分了一张给六月十二嫁人的西门大姐。
) h2 c) v. ~3 i" h  
/ c: p& a9 e0 ^6 ?3 C% M+ l   西门对金莲是什么样的感情?没得手时一天去王婆的茶馆去了三次,饭都吃不下,得手情浓意浓时表态要做长久夫妻,才刚过了两个多月,就把个金莲忘到了脑后。王婆帮忙去找西门,小厮“知道是潘金莲使来的,多不理他”的态度与前面的描写相呼应“常时三五夜不归去,把家中大小丢得七颠八倒,都不欢喜。”金莲心里郁闷,开始找迎儿出气。先是怪迎儿没找来西门,也不想王婆那么精明的人都没办成的事,一个13岁的丫头能办成?无非是找个借口。她叫迎儿跪着,不给饭吃。然后又叫迎儿烧水她洗澡。自己做了“一笼裹馅肉角儿,等西门庆来吃。”接着说她用鞋子打相思卦。在明清时,女性有一种打相思卦的习俗,即用一双三寸金莲红绣鞋来掷筊问神,以占卜出外的心上男子归或不归,对自己爱或不爱。为何以红绣鞋作为占卜工具呢,钱钟书在《管锥篇》中认为是“示谐象”,因“鞋”与“谐”同音。当然更因为明清时达官贵人、文人士大夫对“弓足”及“弓鞋”的欣赏与爱恋有关。金莲想情郎想辛苦了竟睡着了,被迎儿叫醒后就开始折腾她,因着做的饺子少了一个,将迎儿“拿马鞭子打了二三十下,打的妮子杀猪般也似叫。”怕挨打,迎儿认了。因为是被毒打后认的,这个饺子到底是不是迎儿偷吃了?到底是29个饺子还是30个?这也算是个悬案了。但私底下我认为迎儿确实很有嫌疑,因为她一直饿着,再者她也许认为金莲没数数。但是即使迎儿没吃,我认为她也逃不过一顿折磨,西门不来,金莲就会把气撒在她身上。金莲打完了出了一身汗,又要迎儿给她打扇,想想心里还不爽,又要迎儿把脸伸过来,给她掐两下,直到“尖指甲掐了两道血口子,才饶了他。” 这段描写写出了金莲性格中的毒辣刻薄、不依不饶。迎儿父亲死了,叔叔在外,自己没地方可去,只有跟着金莲,如此挨打受骂,想必也是常事。不过将金莲的行为拿到现在来对比下,她还是被比下去了。2004年3月11日一则新闻称:本来活蹦乱跳的小女孩梦迪再也站不起来了。因为狠心的继母多次在严冬里把她撵到室外挨冻,小梦迪的双脚被冻伤坏死,几天前不得不接受了截肢手术。看来,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中还有更恶人。
# F  ]; l( A% w, V  
8 i; I* U1 k% I/ s) a! r8 I# C, z  \   收拾了一番,金莲又往帘子下一站,我发现金莲对帘子很有感情,有事没事都往那里一站,表现了红杏将出墙的气势,送她个外号:帘下妇。她运气好,一下子逮着了玳安。两人对答这段,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尤二姐和兴儿聊天的场景。玳安和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身份一样,金莲和尤二姐的身份仿佛,但尤二姐此时是贾琏的心尖儿,金莲却是西门忘了的相好,两个小厮的回话就完全不同。玳安告诉了金莲西门娶了新人,并在金莲的眼泪攻势下答应帮忙送情书。公平的说,金莲确实是很厉害,一会儿功夫就写好了,其中有句:“你今果是负了奴心,不来还我香罗帕。”这个罗帕真在西门手里,是两人第一次奸情时被王婆胁迫着交换的信物,“妇人便不肯拿甚的出来,却被王婆扯着袖子一掏,掏出一条杭州白绉纱汗巾,掠与西门庆收了。”小情儿就爱玩这招儿,回忆旧情,还还东西,两人就又续上了。
* m- E1 j0 j4 O  4 _& f0 h: s: _" x$ U" @1 {9 |
  不过西门好像不吃这套,金莲逼得没办法,用“一根金头银簪子”买通了王婆。王婆向来是有钱可使鬼推磨,第二日就跑腿去了,算她去的时间巧,一下子就遇到了清晨才从妓院回来的西门。这里要说下,前几回看西门出门都没说他骑牲口,唯从娶玉楼开始他就开始骑马,后面开始跟两个小厮,比之前派头大多了。若没遇见王婆,西门会去找金莲吗?一个疑问。两人见面后,西门还在隐瞒娶玉楼的事实,一番赌咒发誓,金莲却从他头上找到了玉楼的簪子,自己放到袖子里,还不解气,把他一把扇子也撕了,却没料到这把扇子是第一回就死了的卜志道送的“我前日承他送我一把真金川扇儿。”西门以前经济情况不如现在,所以宝贝不怎么用,现如今玉楼进门带了些资产,所以消费也上了一个层次。金莲自己磕了头送上寿礼,还叫迎儿来磕,在此为迎儿一叹。 转笔写到武松,武松到底是何时离开清河县的,我一直存在疑问,若是三四月去的,那时金莲正勾搭上西门,紧跟着武大就死了,他怎会不知情。按书中表述顺序来看,他应是春节前后离开才对。文中对于时间的描述有时让人会有误解,比如“光阴迅速,日月如梭,西门庆刮剌那妇人将两月有余。一日,将近端阳佳节。”联系上下文我误解是自武大死后两人相处两月有余,而事实上是两人从认识到五月才两月有余。继续武松,也许两兄弟间有感应,武松觉得心神不宁,就写了家书叫士兵送了回去。没曾想落到了王婆手里,这恶婆子忙着出歪主意。我在想,若是武松没寄信回来,西门会不会迫于形势娶金莲?据我对西门的分析,他对妇人的态度都是玩玩而已,没主动去想安置的问题,若是没人逼他,他怎么都不会娶,因为他对任何女人都是一种玩的态度,没付出情意,喜新在他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对旧人他倒是不厌,只是想不起来,想起来了又能热乎个几天。觉得他的心是空的,只有不断地去追求肉欲才能暂时填满,就像贪吃的饕餮,不过他是贪欲的饕餮。
& U" _  h9 g& n# G  
2 C! L7 @. V. c6 `3 j  武大百日烧灵对和尚的一番描写,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僧不是僧,道不是道,各个阶层道德沦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4 22:44 , Processed in 0.0229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