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石心
( }, L7 j0 J! t/ D, a0 I' g( j5 o F$ v; Y* r y) b
12月15日《齐鲁晚报•青未了》栏目登载了吴垠康的文章《李白为什么跨不过仕途这道坎》,读了之后,感慨良多,很受启发。不过我觉得李白虽然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负,但是这不完全是他跨不过仕途之坎的主要原因。我们不妨再看一下李白时代的大致情形,看看李白跨不过仕途的原因在哪里?4 o* o% O+ U+ s) L, G
7 N2 e. Y$ X7 b; a& C5 P$ ]- s李白的出身并不怎么的高贵,据说是一个商人家庭。我们知道封建时代是很讲究这个的,特别是唐朝距离魏晋南北朝相去不远,那种门阀制度还没有完全销声匿迹。都说皇帝女儿不愁嫁,可是唐朝初年的时候,皇帝女儿要嫁给当时的所谓世家,人家还不买账呢!那你要问这和当官有什么关系呢?你没有影响力、号召力,也就是说没有一定的实力,谁会用你当官呢?李白有才华,才学出众,但是他的“根基”不行,有先天的不足。这是其一。7 J. O' D1 b+ S9 u6 b& ]$ d
! B* P7 ?1 J. O) K& }其二,古语讲“乱世出英豪,危难思良相”。可是唐朝已经完成了统一,正处于一个太平盛世时期,有个人出来就能干好的活,人家也不会聘请你这样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还要拿高薪,还要非常客气。哪个老板也不想这样吧,当然皇帝更不愿意这样。也就是说时代没有给李白搭建好施展的舞台。
* t, U: M& p' Z# i% {4 o9 U1 Q) p7 p: z; X
第三,李白为什么不走科举之路?发端于隋朝的科举在唐朝被延续下来,想要当官可以通过科举来实现。比如张九龄就是如此,通过科举中状元,在那个时候,他是南蛮之地的人,很被看不起的。但是老张有两把刷子,走科举的道路,然后入相。还有就是那时候是“双轨制”,是举荐与考试相结合,有加分因素,比如王维就是如此,自己出身大家族,找了公主递帖子,然后就一举高中。可见要想考上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级一级的往上考,也是需要全面发展,需要经过应试锻炼的。李白是严重偏科的学生,语文再好,他外语不行,这个研究生就读不上,想弄个当官的文凭“敲门砖”,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到手的。加之李白没有加分的因素,这一点他比我们清楚。李白不屑于走科举的道路,除了他是要当皇家的“座上宾”,而不是“入其彀中”,恐怕也给他的偏科和没有加分的资本有一定的关系。
4 L' E6 y9 x) k4 O: a
/ A+ Z1 Y+ i9 o3 ^" s7 c; J9 Z第四,李白也是想走“终南捷径”。李白想当官,但是自己不能从前辈那里继承或者世袭一个,参加科举考试自己又不肯。那怎么办呢?其实李白也是想过办法的,比如找过硬的推荐人,找过“韩荆州”,找过什么公主,自己也当过道士,因为唐朝的皇帝不是也曾经说自己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李耳的后代嘛,李白也姓李,而且还出家信道教,这也是给皇家套套关系的一个暗示。但是这些都不能奏效。时代变了,时代不同了,李白没有与时俱进。$ _" K. r/ S& k) ?! `
) d! K1 V+ D6 q0 F8 B) x2 y5 G
第五,不是大家族出身,也不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过硬的关系人推荐,这些也不是问题。李林甫、杨国忠不是也当宰相了吗?李林甫不是连“弄璋”都弄不清楚吗?杨国忠更是不学无术嘛!可是李白没有杨国忠那样的裙带关系。玄宗皇帝给李白个翰林学士,写点诗歌,也只不过是讨人欢心,讨自己开心而已,与李白的理想差距太大,同时人家也只是想玩玩,并不是想延请一个“座上宾”。
, N) M4 d5 b) P: c2 U& C8 @- E( k1 q
; j. ]6 j9 d: E8 w$ R, R李白的仕途悲剧与他自己的自负有关系,但是主要的原因还是社会的原因、历史的原因。他可以左右改变自己,他也曾尝试过改变,但是他无法改变那个社会,他的力量是有限的,其实他就是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不可能有机会的。" u- O9 J7 F V2 a0 _5 h/ d
`% a3 J* W5 e; G+ k2008年12月1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