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民俗中这天晚上是灶君的生日,家家户户要给灶王爷贡上喂马的草料和清水,还有糖瓜等。焚香三柱,磕头施礼。
: z, ~: q) V/ L
" U2 G) G' @! P# z; R& y( N4 w# Y: \这天晚上,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节目推出了年度擂台总决赛节目,选手分成年和少儿两组各6个选手进行比赛。5岁的小孩演唱的水平竟然超过大人,评委们直叫好。豫剧演唱都是高音真嗓,气势夺人、铿锵有力,这使在场的单田芳老先生大呼过瘾,说听豫剧唱就像“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爽快、带劲。单田芳还不指名地批评了当下国内的某些演唱会(可能首指春晚)所谓的明星大碗(腕)们摆谱拿架子,装腔作势、假唱成风。前不久作曲家徐沛东也在毕福剑主持的《星光大道》总决赛现场抨击演艺界这种假大空现象,可能也首指春晚。6 Q; {3 B$ h6 {) ?) Q9 n$ v6 p
3 Z$ Z1 ^; z* _& [( V7 x- x& E# O
豫剧特点就是声音清晰洪亮,声调高亢、豪放,如果你觉得屠洪纲演唱的歌曲够豪放刚硬的话, 你再听听豫剧《红灯记》里铁梅的唱段,铁梅那种咬碎钢牙的气势会使你觉得屠洪纲的气势还不够。这里不用说南方戏曲的文弱婉转,就是以高调激昂为主的北方其他戏曲也达不到豫剧唱腔这般豪爽的,一个字“爽”。1 B T4 s. l/ r* U* H1 D. F' h
/ I0 q W& @/ \' g3 Q* r我出生在河北省南部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是中国的中原地区,小时候经常跟着俺爹去戏院看戏,跟着奶奶到邻居家看唱戏的电视节目,从小听着戏曲长大。当时最感兴趣的是跑到后台看演员化妆,至于唱的什么,也不太关心,只是觉得锣鼓梆子一响,弦子拉动,很是热闹。那时候乡村电影放映活动很多,《花木兰》《朝阳沟》《七品芝麻官》《秦香莲》《穆桂英》《卷席筒》等在晚上轮番放映。除了豫剧还有河北的丝弦、河北梆子,我记得丝弦没有梆子音,只拉弦,印象深的时丝弦唱的每句最后一个音拉的很高很长。我上了小学后大概1986年以后农村几乎没有放电影的了,电视虽然多了,但少有戏曲节目,人们就只有在谁家过丧事请戏班唱戏时围着看一会儿,算是热闹以下。那几年戏曲是被冷落的几年,丝弦河北梆子在我们那里都衰落了,现在已经绝迹了。; D2 g" Z0 |: e
' {- P) y+ |4 \% c- T
1998年,河南电视台推出《梨园春》戏曲栏目,以豫剧为主,兼顾周边其他曲种,以擂台比赛的形式进行表演,逐渐发展,为老百姓熟知,周边省市选手纷纷去打擂,周边的县级电视台也竞相转播,老百姓的电视机上多了一道文化大餐。2006年后,我们那里陆续都安装了卫星电视,可以直接从卫星上收看直播的《梨园春》了,这个栏目更火了,演播现场硬件设施鸟枪换炮,选手水平不断提高,戏曲名家也逐次登场表演。尤其是少儿组的表演可以说是童星灿烂,刚3岁的年纪,话还每说全的小孩就唱的像模像样,如风铃摇动般清脆,煞是可爱。我最喜欢的童星孔莹、牛欣欣在舞台上的表演真是光彩照人。+ E; K5 P: l3 t- w
0 D' T: [# L7 ^' z
说到这儿,梨园春能成为中国金牌戏曲栏目,收看人口最多的戏曲节目,不是靠中央支持,(不像所谓的国粹,纯粹是中央台的支持,要气势没气势,要活泼没活泼,死板没有生气,唱一会儿人就听得烦了,除了几个革命样板戏有点劲头外,其他的没劲极了。扶不起的阿斗!)我从来不看CCTV-11台戏曲频道的节目,除非他改版。梨园春靠得是群众支持,草根路线,从民间找选手。毕福剑主持的《星光大道》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所走的路线和这如出一辙。还有河南台的《武林风》办的也不错,吸引了不是武术高手登台打擂。
" y0 r( R Y1 H4 j7 t" \6 M" y* k# b7 O) L, f" [
我明年还将继续观看《梨园春》,关注《星光大道》,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支持的文化艺术才有生命力,才会传承不衰。希望这些节目把文化艺术的真善美发扬开来,把老百姓的热情调动上来,使更多的群众演员登上表演舞台。不要像春WAN那样滑向官僚、滑向虚伪。
( W1 H" ~: D& b' c6 W9 X
; L& P+ D3 s9 O' B, u0 W d$ ^6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