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法,是中国历史上专制政治的产物,愚民文化的先锋,科举制度的专门工具,扭曲人们心灵的邪恶图形。书法问题,始终是一个以繁饰乱字、用书法字反对硬笔字即实用汉字的问题,扭曲人的心灵的问题,和以书法文化反对硬笔文化的问题。) d, C' B% \* C @/ D
近100年来,科举制度早已废除,作为科举制度的重要工具,书法理当随之而去,同古代缠足的“裹脚布”一样,进入历史博物馆。然而,在被边缘化大半个世纪之后,书法忽然又以所谓“艺术”之名,空前泛滥,行继续“愚民”之实。因此,在提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今天,它必须受到应有的揭露和批判。% p6 d+ r; H0 t( {: S1 M
书法萌芽于东汉末至魏、晋,成型、成制并发展于唐朝。此后至清末1000余年,书法与“法儒”、玄学等互为表里,同为历代专制统治者所支配和利用,遗害至深。在专制权力的高度扶植下,它不仅有纲领、有领导、有组织、有策略地扭曲汉字、干扰汉字应用,而且借此排斥和颠覆硬笔文化,将中国文明引向变态畸型、堕落之路。它甚至成为中国人的一个历史公案、悬案。因此,书法问题就不是所谓“艺术”之说那么简单了。
& p5 P) c2 C% _ 书法是专制统治者阶级处心积虑地、创造性地“发明”出来的“愚民”杰作,因之它不是一种正常的、健康进步的艺术。
. h4 @) W. |" c! E/ n! f: p 书法缘于专制政治的愚民思想文化政策,是愚民文化政策在文字领域上的具体实施。秦篆为之提供了“乱字阻用”的历史、政治依据。硬笔汉卓(隶)字的诞生和流传使用,不仅成了书法“攻击”和“围剿”的对象,而且为书法的产生“提供”了“附身”的汉字原型。而软笔的某些特性,却被利用来当作“乱字阻用”、反对硬笔汉字的基本工具。
, C/ Z8 K5 e) K- \! d3 F% t1 l2 B.: u" L4 ?5 o6 ]( L
* t% b1 R6 R& `8 T7 ?$ H 第一节 秦篆为后世书法提供了“乱字阻用”的历史政治依据' J; S; }; B, C
.
( a/ c; J! a1 N4 l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用武力强行聚揽了七国政治权力,建立了变“公权”为“私权”的中国第一个专制王朝(《史记•秦始皇本纪》)。为了防范六国遗民的反抗,秦王朝采纳所谓“法家”商鞅、韩非思想,采取了一系列“弱民”的行政措施。而“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穷则贵爵,民弱则尊官”(《商君书•弱民》),则成为专制政治与生俱来的思想圭臬。要如何“弱民”呢?则以“穷民”和“愚民”两项,欺民最甚。所谓“穷民”,即一方面重税赋、薄给予,使民常困于“饥寒交迫”。另一方面,则销毁天下铜铁,使民“手无寸铁”,反抗乏器,遇暴无助。所谓“愚民”,即既变相地“封锁”文字,又“焚书”、“禁书”、“禁言”,甚至坑杀知识分子等。“事智者则法败。……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又“言无私议,民无私学”(《韩非•五蠹》)。“民愚,则易力而难巧;世巧,则易知而难力”(《商君书•算地》)。又“民愚则易治也”(《商君书•定分》)。民既又“穷”又“愚”,显然“弱力”、“弱智”,无力反抗,注定是“傻民”一群,散沙一盘,就只得听任其摆布、压榨和奴役了,而“暴秦”政权则可由此一世、二世,以至传之于万万世了。这便是所谓“弱民”的最终目的。自此,由商鞅、韩非等所谓先秦“法家”提出的“弱民”主张,竟然成为后世专制政治的核心决策和基本模式,历代相沿;它连同由秦王朝确立的“以愚百姓”的“愚民”思想文化政策一起,此后竟遗害于中国2000余年,至今仍存。) O9 F) d* ~! u) S! B# [
综观历史,愚民思想文化主要体现在“六毒”之上,即由“三硬”与“三软”组成。所谓“三硬”,主要指“硬件“,即“烧书”、“禁书”与“囚杀”知识分子。所谓“三软”,主要指“软件”,即 “乱心”(“洗脑”)、“乱书”(窜改、伪造文献等)与“乱字”。“三硬”主要从物质上毁灭;“三软”则主要从精神上也即意识形态上“围剿”。而“篆字”的出台,正是“六毒”其中之一即“乱字”的真实体现。它不仅是一篇“封锁”文字的“政治宣言”,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由官方“乱字”的第一个历史铁证。其对后世汉字字形的成型,影响至为恶劣。
* h* }$ Q! V1 x6 M! f' d 战国后期各国文字多趋于简化。秦王朝既以武力“吞并天下”,要“书同文字”,本无可非议,但究竟采用哪一种文字,成了问题所在。摆在面前的,至少有两种现成的文字可供选择,即秦国文字与楚国文字。楚国是秦之宿敌,是战败国,且楚文字又较为便于应用,不合于“愚民”策略,故不用亦罢。那么,秦国文字应该就是首选文字了。然而,秦王朝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另造“新字”,即所谓“篆字”(也称“秦篆”)。
' K% m! e- O3 p4 w! A 传世的《秦诏版》铭文,是秦王朝用来推行“书同文字”的所谓“范字”,也即“法定”之标准字,颁布于秦王朝建立之初。从铭文上看得出来,篆字是以秦国文字为蓝本,经过“繁化”加工而自成一个字符模式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着眼于笔划的引长,即增加笔划的长度,通过直接引长和加强笔划的弧曲度来实现。一是着眼于字体结构的繁化,即增加笔划数量和增加副字数量,通过强行穿插或强行植入来实现。其基本特征,是笔划和副字分别密布于其间,笔划纷呈曲屈、缠绕之势,而字体构图则多呈封闭之状。如此一来,既极不利于古硬笔在简牍上书写,即便要认识或记忆,恐怕也不甚容易了。如此繁琐、封闭的文字,勿说一般人民不容易识、记、写,就连官吏也是“奏事难成”(卫恒《四体书势》)。在这个角度上说,秦篆不仅是一种“怪字”,而且简直成了一堆“废字”。后世之所以不将秦篆与秦国文字相提并论,原因即在于此。如果说,将秦篆当成“非常态”字来对待,似乎可另作别论,但将秦篆当成一个国家的所谓“书同文字”的法定标准字来对待,问题就显得尢其尖锐化、复杂化了。
; o8 h, A( [3 y8 Y5 s) t6 \# d 秦王朝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将秦篆这种“繁饰”之“怪字”,当作常态之字、“应用”之字颁行于全国,本质上即是一种反理性、反实用、反文明的措施。它的出台,是古文字史上的一次“逆转”,是对古字简化字的一次颠覆,是造字史上一次严重的大倒退,其实质要害是“乱字阻用”。当人们联系起秦始皇,前曾欣赏商鞅、韩非思想,秉承其“弱民”、“天下无书简之文”等愚民主张,后有“焚书坑儒”等反文明事件接踵发生时,即不无猛然醒悟,秦篆的出台决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愚民”思想文化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是说,秦篆是秦王朝用来打前站的愚民文化先锋。其基本策略是,以篆字制约硬笔,也即“以字制聿”(“聿”,古硬笔的本字),从而达到滞阻文字应用即“乱字阻用”、 用文字反对文字的罪恶目的,如此而已。所以说,在秦朝,是有字等于无字。0 u$ z0 p5 r& D0 i# ]
秦篆的唯一用途,是秦始皇出巡时拿它立了几块碑文。随着陈胜“反秦”起义的爆发,秦篆也随之被废止了。尽管如此,它对后世汉字的成型,影响极其恶劣。如果说,秦篆与后世书法有着哪些历史联系的话,那便是间接地为之提供了“乱字阻用”、用文字反对文字的历史依据和政治依据。而后世书法界之所以振振有词地为书法进行辩护,秦篆的存在是所谓依据之一。此外,中国专制政治对硬笔、硬笔应用和硬笔文化的抑制和排斥,可以说与秦王朝的愚民文化政策,也不无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