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官职
/ H2 |7 y' l" |4 r( b% j0 X3 ]-- 我国古代官职及其解释1 O1 h. Z2 |& W' H |
$ d! J6 J4 J. h4 ~. {* ^
丞相与内阁& y; e* Q2 f* m6 [: h
+ o! }5 N# r# t, H1 w& g
秦汉定制,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太尉掌军,御史大夫掌监察,又兼为丞相之副,其相互制约的作用。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但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的。魏文帝置中书监、令,自是事归台阁,历南北两朝,皆以中书监、侍中、尚书令、仆射诸官掌机密,这就是中书监、令成为宰相的起源。而丞相只作为优礼大臣的崇高官位,不甚假以事权。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后,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称,辽金元亦同。明初亦设左右丞相,不久即废。至成祖时置内阁,只以内阁诸臣参与机务,至此以后不再有丞相之名。8 s% j' k8 w$ t
/ \3 _& n: q2 ~/ R3 H到清时,大学士赞理机务,表率百僚,但兼殿内及六部尚书衔。到雍正以后,军机处成立,为全国政务中枢。至清末,又成立内阁。
1 j) F, s/ E6 V; g9 U) D
8 h' }0 q1 D, | S0 R4 M& ~% Y, T8 K3 J/ b. c. S4 s
六部
5 L. y. R ?- q. G, q/ h2 b- a% t; `5 R) Y1 p) F
清代六部的执掌如下: t, W3 x( G0 @
+ L. c J" c) r; ~, ?
吏部:主管文官的登记,资格的审查,成绩的考核及任免、升降、转调、俸给、奖恤等事的审查。人员编制:尚书二人,左右侍郎二人,下设文选司,管理文员的选用;考功司,考功过;稽勋司,掌更名改籍终养服制;验封司,掌封赠袭荫。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各部同)。 + V; N; \+ e4 s8 z$ a1 _* t
" D* }: y$ W: I( f' [1 P9 k户部:主管户口、赋税、薪饷、铸币。其编制为尚书二,侍郎二,下设十四清史司。属于户部的有下列二机构:户部三库(银库、段匹库、颜料库)、户部仓场衙门。
8 g( ?3 U0 v1 x! Q9 H9 ?; _) e6 R9 `: t! ^$ j
礼部:主管国家典礼和教育、贡举。编制:尚书、侍郎,下设仪制司、祠祭司、精膳司、铸印局。
3 k$ I7 _4 C3 h5 h9 I
F: C. h( ]! M# r兵部:主管练兵、武器和武官一切政令。编制:尚书、侍郎,下设武选司、车驾司、职方司、武库司。
* `8 ^+ \; p/ P; A( _7 Z( j" Z' B& O( u2 V! v
邢部:主管国家的法律刑罚。编制:尚书、侍郎,下设十八司(按省分)和赃罚库司库(收赃银送户部)、律例馆(修法令条文)。 q M: D" v6 c7 C* y8 ^- ~
, @5 a$ I# b, R N8 [5 o e
工部:主管土木兴建和水利等。编制:尚书、侍郎,下设营缮司、虞衡司、都水司、屯田司、节慎库、制造库、料作所、琉璃窖监督、皇木厂监督、管理街道厅。 / v* }0 W+ t4 l. ?/ g; Z. P
8 L" r* t" D# A; d( v, l4 e) }/ N" q6 y4 _. @$ P9 l: O
九寺
0 G% m1 T0 j2 H* L' ]# d+ f6 b2 L2 w: n, c' A+ `7 O5 d' h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 u1 h% L2 h; N5 ~# J
6 \( q* W6 P: s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兼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历代因之。 # A6 F. }4 {/ x1 j* m
* I% }4 X& m/ z3 Y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 _; [# k2 T# P
. j L" R, b) j" T&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 Z$ u0 _# `6 p
; P% f! W* z( _
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9 @. B" i0 M& ?8 c! f; S" S
" h9 o7 a+ f# ?; o" v( f& |2 W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改为大理院。
& l' S% R$ d: O8 R) N5 v
& k( Z5 H+ N( o. O2 B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 y+ i3 t7 |% K( N3 U. Y7 B& E3 D4 w' Z
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5 c1 J0 V3 k# |# l4 `- E, t8 X r
7 x- Z l# n0 t7 ~4 H+ L7 u' @
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 m+ J1 b7 V- ? _" B
) \$ [7 s6 a* _3 X4 C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n; a5 y4 R) I1 G2 J1 _9 |
G$ Q6 k( z0 K% Z- e: U
" m5 i3 f' n. K% B1 b9 a* F4 T地方官职3 N6 h/ @ i+ z" Q
8 n [* t$ }& S总督、巡抚——总督系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军民要政。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的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地位略低于总督。3 [# b! K' x$ N" o
/ g+ {; V% M) G7 H% I% I) Q8 D7 \
司道——是隶属于巡抚的专设机构。% Z7 }8 s3 k# o
/ P0 L; Q1 q$ C+ m, t布政使掌一省之民政、财政。
, r( W1 d) F: g+ b b4 X
) {; X' S3 B; X+ I/ Z3 }' d. W按察使掌全省刑法,理全省的驿传。
- E# p' w+ U+ ]# Y9 K0 h
9 U; k& V& T( \, A5 g道受布政使、按察使的领导,有两种:一种是划若干府、县为辖区,可以管辖区内的一般政务;一是管辖及于全省,但是以指定职务为限。前者为分守、分巡地方道。后者为储粮道、监法道、海关道等。
3 \3 g2 [, c8 N. {
6 S; W, B2 H4 I5 l2 N+ w知府——掌一府之政,统辖属县。" F+ K5 J8 b" H# w
知州——掌一州之政。
) p! K# A7 L* }$ i4 k# D. g知县3 e4 P8 ]5 r x8 B) h. W+ F
! h$ {6 F, ^# _( b$ E1 R$ n$ Q+ d3 s! P5 n# g' l
武官: Q1 ` {8 Q* I/ w+ _9 k
5 P1 r) ^/ e5 s
各省驻防将军——清制,以八旗世守各省要地,谓之驻防旗,其军政及民政皆以将军以下各官领之,纯属地方行政范围者仍由督抚处理。 s# \6 t1 y, R5 h0 C
$ s- S* X% q; L# p: z5 q提督——统辖绿营本标之官兵及分防之营讯(驻兵地点大者为营、小者为讯),节制各镇总兵而听总督指挥。9 p6 u6 n6 q5 y, o- N/ v
0 r( `% c/ X) n, e
总兵——为绿营兵之高级统将,仅次于提督。分设于各省区,统辖绿营本标之官兵及分防之协(副将所辖之军事组织为协),而仍由提督总其成。总兵所辖之兵力大约本标二、三营(称镇标)分防则营数不等,多者二三十营,少者三四营。" i4 ]+ M9 D6 B& A9 t
8 I2 C, t% b, c4 p( M/ w; A参将、游击——清制,参将次于副将一级。凡参将之为提督及巡抚总理营务者,称提标或抚标中军参将。游击品秩略次于参将。
1 O2 u; a2 r! E+ I. @
; o% P; {+ I5 i) y8 l! k+ k, T4 i- G, b" [" t+ C
清代官员的品级
3 y& n* O. v) }& @+ T0 a# w& @3 ~- }" M/ {$ Q& ^8 R) Q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A# [+ V- o: v) l
, O3 Z- k' O2 m9 y)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k! L9 A% M9 l9 I
3 j) Y4 z* L1 P: Q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3 @& v1 N) p' E7 C6 L
% T* g/ j! \8 t8 d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0 z! K4 V. M [ S
' A( h& T7 r: r* y4 H0 h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1 C0 ]# x g% v& K
# R% R% F H; }! l# s$ A2 c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 l7 p) u: N8 U! u7 Q5 e4 {
; P& o( D6 t/ A1 S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 j \( |2 W; ?' k7 j. O
+ H6 h6 Z$ }. S/ a) d; o/ ?5 Z$ v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8 F# Y( t0 z @; K( W
) O( z, Q; A4 C0 Y' l5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 d- k9 o* D" @& n! R& k. n3 ^' |& V4 ]8 ?( H* ~" ~, U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1 t) G' d( P, O' _, U4 ]& d$ n
+ j0 b- a5 z' @, t( X0 y e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www.dbxk.com
. W9 m6 J; y$ |6 r" \4 Q0 r6 g
0 o$ i* m3 |- I1 _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8 K6 Z+ F0 R$ c [" Y/ \ x8 u- y& {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 i3 n3 a3 y8 U% v2 k: I
* C4 G# G# t' K [.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 X" S, n8 H; x+ C7 ]* _3 V9 s2 Y. H/ |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 d6 ]3 r* Z& C5 R+ g- O! e4 H9 ]/ W6 `) j8 i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X- C6 t5 l9 V1 Y; Q3 E9 p
* ^* \* K! I; D \( k. M4 N( F! f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9 U; \! _3 _* c7 S$ O5 n6 Z/ ]& E5 x0 L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 \% f6 I- a* c- x" V
- A3 _' E3 A5 |" _8 P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4 P6 W& ]+ D( q" e+ s4 R& }
" G+ e) d" @/ s T- P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 R* D# p6 I" H; F, h m. \
/ |2 `' \. n7 V y这里的太师、太傅、太保……只是对大臣的一种荣誉加衔,或死后所赠。右都御史是总督的加衔;右副都御史是巡抚的加衔;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长官,兼了都御史的头衔,就可以有弹劾权。这些都是空衔而不是实职。' ^) x" V) ~; j1 A* U
. K5 z# [+ N/ o1 y) _0 f D. N1 T
# r {/ @6 Z5 @3 E# I. y5 a# {1 Y
小知识:
% l. S7 D4 @5 D6 x9 w" x; t. h1 q8 d' A
两江总督
! E) E- \- l7 ?, }" K6 E. z! D7 W1 c; [( H8 }7 V7 L# t, }
日前,笔者发现两部反映雍正和康熙年间故事的电视剧里,把清朝地方官中的两江总督,当作了管辖江苏和浙江的总督。其实这犯了一个历史性错误
, \) M$ F0 I% c- }' P- Z, c/ j5 a8 C T
行的是督抚制。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同的是总督可以管数省,侧重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民政。
1 B8 u) J# M3 \1 e3 Q) d" X% s- w T4 m3 q; f/ g) Q* U, ^0 F N9 `
当时全国设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两湖、陕甘、四川、两广、云贵总督。9 ~) R ]! n4 w& ^, Y. s- }
& m* P1 o3 d q3 N% j2 ~! `2 U8 X
这就不难看出浙江事实上是归闽浙总督管的。李沛诚所著《中国历代改革者》一书中专门介绍两江总督管辖的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不是江苏、浙江的“两江”。6 q. U3 j' u' l( U0 W
4 t7 e% C3 U% x# X$ l+ ? H: i--------------------0 K4 l) {, G# j& |: n) m
" n) i4 n# r t* R3 N% ]! q! M4 g两江总督管辖的,是江南、江西两省。康熙六年(1667年),因江南省人多物阜,遂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分别取名于境内之重城江宁(今南京)、苏州和安庆、徽州的第一个字。此后,两江总督即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至于其衙门,一向设在江宁,即今之南京名胜“总统府”(煦园)所在,绝对不会跑到属于闽浙总督辖下的浙江省的杭州去* e! X+ ?4 y8 j! p# {
3 o( v9 b; d3 J$ b6 c+ f& k两江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由于清初江苏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因此初时该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因此号两江总督。 ; W, i- u# U' g5 u
4 ~& W4 a0 h8 z% T: @3 V; r& Z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www.dbxk.com不同的是总督可以管数省,侧重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民政。当时全国设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两湖、陕甘、四川、两广、云贵总督。这就不难看出浙江事实上是归闽浙总督管的。李沛诚所著《中国历代改革者》一书中专门介绍两江总督管辖的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不是江苏、浙江的“两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