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3|回复: 0

悼国学大师挽联欠工整:巴蜀鬼才魏明伦发怒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7 08: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月,中国人文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季羡林和任继愈相继辞世,举国哀痛。二位先生的追悼会规格很高,十分隆重。近日,巴蜀鬼才魏明伦看了悼念现场为季羡林和任继愈写的挽联后愤然发声:“这两位先生是国宝级的文人,但为他们写的两幅挽联却连平仄都大有问题,根本就是标语。”
; s2 U% g& H. G在下好诗文,喜联语,写季老的挽联我注意了下,还没有细品。正待日后揣摩学习之际,魏明伦快人快语,道破天机,不由我不再度审视之。季老追悼会门口赫然悬联,上联是:“文望起齐鲁,通华梵,通中西,通古今,至道有道,心育英才光北大”,下联为:“德誉贻天地,辞大师,辞泰斗,辞国宝,大名无名,性存淡泊归未名”。粗看此联,并无不可,“光北大”“归未名”巧对,一语双关;“文望起齐鲁”、 “德誉贻天地”意味悠长,恰切之誉。而魏先生指摘此联“平仄混乱、对词混乱”,还重复用字,浑似标语,不配高规格的葬礼。写给任继愈先生的挽联魏明伦认为“全乱套了”,有违平仄之规。
( @  H5 a5 N! w& B9 U2 V魏先生之论,从平仄论起,就词章发轫,深得楹联之道。在人文领域泰斗级人物的葬礼上,挽联理应庄重典雅,合仄中规,否则将贻笑天下。葬礼的主办者不会不明了此中道理,但还是被魏明伦抓住了小辫,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想必挽联的拟写者定非等闲之辈,磨墨动笔之初,也是大费周章的。既出此联,若非行笔匆促,就是才力不逮。由此看来,国学危矣,非虚诞之论。! S. y) J/ S. K
针对魏明伦质疑,拟联者肯定不服,必然会有一番应对之辞。联语之高下,是个学术问题,尽管商榷无妨。但是魏先生所言不虚:“挽联也是对联的一种,而对联要求词性和声律都要对仗工整,这叫‘工对’。在这个基础上出现的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对联才能称为佳对。”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学大师葬礼上的挽联,是否“工对”,算不算“佳对”,值得一议。& {' c# {" {$ U0 R! ]5 W& o* t
由挽联的欠工整说开去,和国学式微、传统道德文化受冷落相较,出现这样的事例不足为怪。当今之世,冠“国学”之名哗众取宠者,大有人在;“大师”满天飞,玩“国学于股掌,博取名利者,比比皆是。哀悼两位代表中国文化水准的学者的挽联出现瑕疵,即使并非魏明伦先生说得那么严重,但从中暴露的问题不容小觑。
$ s& J7 V8 w" q  W/ K9 D; z& o季老尸骨未寒,遗产纷争迭起。参与其中的各色人等,无论是何等角色,无论谁是谁非,如此纷扰都会让季老九泉之下不宁的。相声是传统艺术,侯宝林先生堪称大师,但是发生在其后人身上的遗产官司不日开庭,官司的最终的胜负按下不表,出现这样的喧闹,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沦落的悲哀。/ n! b- G* \8 D
魏明伦先生是我尊重的一位剧作家,作为文化人,关注时事,不平则鸣,大有古代侠士之风。犹记年初他批评赵本山春晚小品“不差钱”差的是“道德”,言辞激切。此番声讨挽联似标语,振聋发聩。愤怒的魏明伦先生,且压怒火,中国文化的振兴,传统道德的回归,需要我等后学平心静气地扎实努力。此时,我不禁想起平遥古城一处老宅院里的楹联:晋邑顽童皆知日,山左夫子未称师。
4 @& Z8 o% @6 Z# g路漫漫其修远兮,先哲已逝,吾辈勉乎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2 20:00 , Processed in 0.0399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