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9-6 15: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释“中国”
/ `' h3 Z' T. w8 m% {5 m2 w, M1 n0 Z: G& b% M l
在中国的上古历史上,正因为以中正之道而治国,国名就用一个“中”字为称。“中国”之谓,其义就是国家在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中,都行中道之的意思。唯其如此,古代治理地方之官,其职称之曰“尹”。“尹”字在甲骨文中是画一手以三指持针给人治病的简明图形,例如甲骨文 ① ② ③ ,这是强调治国也同中医治病一样,不断调整公私关系、供需关系、政权与人民的关系等等,特别是政权与人民的关系,要在一个互引、互动、互交的正确轨道上运作,以达到“上下交而其志同”④,并警告世人:“天地不交,万物不
: j1 R! T: } y: m* m8 A* |& ?————————" S- z+ j( H+ u2 g
① 一期《人》一二三五。: [& q2 ]# R; P9 F# w+ F* f( X
② 一期《前》七•四三•一。
( }2 i `2 n/ U6 t; f' p③ 三期《甲》七五二。
5 ~ w, M% A( T④ 《易•泰•彖传》。
- s& N% O: v# n$ n
/ z; D& `' L3 ?0 t6 s. q0 i. o7 `$ V( Y
2 F$ C P9 r/ L: W; Q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① 所以,甲骨学家不知中国古典哲学对于社会政治、以及由此而影响到文字之造上的情况,释甲骨文往往就会出错。例如释“ ”为:“以手持杖,示握有权力以任事者”,② 就是错误的。
/ M8 i/ J( S; C( d
8 q) {% h- l, k" D7 d/ I9 d3 y- E正因为持中、用正,以中正立法治国而调整各方而的关系,使全社会的人们都在一种公平、公正、透明的社会制度之下生活、竞争,所体现的是按中正守恒的客观规律办事,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文明,它是一种哲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所以,古人就将“中庸”提到一种尊道贵德的高度认识与评价,以恪守中道而为德。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故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③。
( U [! j1 r+ \9 Q. i+ @0 k4 @
! F0 v& `1 E* Q. b* o在古代,为了强调执道治国而用中,就连史官述史,都必须持中、用中、客观、公正、忠实,而绝不是为掌权者歌功颂德。故“史”字之造,也是“持中”: ④ ⑤ ⑥。
7 S# y$ E' i7 B( @( d: W. z
% Z* K7 Q) R; ]# w# K: F) c- [到了现代,就连管理一条道路,不也是需要划出一条中线,而制定出交通规则,使车辆、行人各行其道,行而不乱,动而有序么?因为,偏左偏右都要出乱子。若再要说得宽泛一些,就连造物、制器也得持中、用中,绘图于纸就得—————————( A) k' I- w9 ~. U
① 《易•否•彖传》。* z7 O' E! _) f/ B9 J/ X- @6 C2 [' D
②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286页。
; M, @6 X; o0 z, Q' N6 x③ 《礼记•中庸》。
; @# x' o/ h) }. n4 y④ 一期《乙》三三五零。
1 X* Z9 t! N4 S8 B⑤ 一期《合》二八一。- l. ^; L& i' r8 \! s" W
⑥ 三期《明》四五零。
h1 U: E/ U" U: R8 \ M+ s
" o( s1 X' K$ \+ W. {4 u, F/ I! a
6 }8 s; l3 N) G7 L$ e+ j4 ?8 F, b0 v7 b6 P0 D5 W: A
先画出一条中心线。若设计建造一座建筑物,其布局不对称,则失之以庄重、大方、美观,重心不正的高层建筑物,就会倒塌。这就是“巧工用中”,无规矩而难成方圆之理。0 [2 j- [5 q; @1 b! [% x
9 y& b/ K* j4 d9 A
在中国,哲学产生很早,引哲学理论为指导而引治国亦很早,所以“中国”之称亦是自古已有,如《尚书•梓材》称:“皇天既付中国民越疆土于先王”。《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缓四方”。对于“中国”一词的错误解释,也由来已久。毛亨认为:“中国,京师也”。①裴骃引用刘熙之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② 现在,则有人认为:“中国”之名是根据河南新郑而得称:“郑州所具有的历史特点是‘天心’、‘地中’。”③ 还有人说,“新郑是天下中心”,“新郑县城的竹园村还保存有‘天心石’……”④ 应该说,这是一种很荒唐的说法。因为“天下”所指就是地球大气圈之下、地球表面之上。地球之称,因为它是一个球体,在任何圆球体上,其具体的位置都是相对的,我们所常说的东、西、南、北、中,事实上都是相对而言,而不会有所谓的绝对“天下中心”。即使是在北极点上,夏天太阳不落,而是围绕着北极点转圈圈,这恐怕比河南新郑要“特殊”多了,我们也不能说北极点就是“天下中心”。因为还有一个南极点呢,到了北方过冬天的时候,太阳同样会围绕着南极点转圈圈!1 P# K2 t* H, D& t
—————————/ G/ i7 y* `2 V7 r$ L
① 《诗•大雅•民劳》毛传。9 V% C. ~9 e u+ N$ r- ~
② 《史记•集解》。
1 e7 y( Y' v4 P' w+ e3 g2 y0 _③ 张维华:《黄帝故里与中华第一古都——郑州》,载《黄帝故里——新郑》,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76页。
, l( V3 i2 P+ Q' \2 `' |& c, S④ 刘文学:《关于轩炎黄故里地望的探讨》,同上书第87页。" d" P3 Y) k/ h2 M2 e7 f
( w! i9 |# @; R' ^( t, o$ I
3 e* K7 o" ^ B2 b0 V7 l2 h
: b2 J# O- \$ F# M: U; ^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方面是一直走在世界前面的,在黄帝之前,就准确地知道四象二十八宿在视周天上的准确位置的,从黄帝制定历法之时起,就一直用的是“四分历”,也就是岁值为365•25日,天球刻度也是365• 度,言“中国”之称是古人以为自己所居就是“天下中心”,这就有陷于我民族先祖以“无知”和“夜郎自大”之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