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9-6 15: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解“中庸”
. T8 e# U0 [# X8 `% R
3 w* [% R5 a, `( D* K2 D“中庸”是中国古典哲学中一个极重要的理论观点,它是对于事物阴阳互感、互引、互动、互渗、互依、互为己存之根本,以及阴阳相对守恒规律在社会实践中具体应用上的一个名词。中庸一词中的“中”字,即一部《易》经始终强调的中正、中行、得中、久中、中和、中道之意。如《乾•文言》:“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讼•彖传》:“利见大人,尚中正也”;《屯•象传》:“虽磐桓,志行正也”;《泰•象传》:“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复•象传》:“中行独复,以从道也”;《临•象传》:“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坤•象传》:“黄裳元吉,文在中也”;《需•彖传》:“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庸”,为社会实践之劳,有功之动。“庸,瘅,劳也”①。例如:《国语•晋语七》载韩献子语云:“臣闻之曰;‘无功庸者,不敢居高位’。”韦昭注云:“国功曰功,民功曰庸”。又,《国语•周语中》:“服物昭庸,綵饰显明”。韦昭注曰:“庸,功也。冕服、旗章所以昭其功,五綵之饰所以显明德也。”换言之,“中庸”之原义,就是人们在其日常生活之中,不论是言行,还是待人接物,以及处理任何事情,都能坚持一种公、平、中、正,不偏激的态度,这种行为的本身就是对社会的一份贡献,就是功劳,就受到国家的表彰。“中庸”一词,绝非“文革”中所批判的那样:“就是不偏不倚,按常规办事,走老路……中庸之道就是鼓吹折中调和、宣扬保守复旧、反对斗4 K0 a8 C# O* {* R8 |" B! n
————————+ I R1 [$ ~3 M4 c4 w
① 《尔雅•释诂下》。
n' n' o' \( b2 J' D& Q' c1 U* }7 a( f) J
8 B; U& J/ ~$ X4 y3 W( h1 [3 k8 p2 C, x. m8 O9 K
争、反对前进的反革命之道。它是一切反动派镇压劳动人民、进行反攻倒算的十分虚伪、毒辣的反革命武器。”① 更非世人所理解的庸碌无为。对于“中庸”一词的不懂与批判,由来已久,鲁迅先生就曾说过这种无知的话:“性情表现的形式不一,最普通的,第一就是听天由命,第二就是中庸”②。此诚如孔子所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Q1 f' n+ u# A2 c0 Q; J
5 x" a+ ?6 C6 i3 e+ W4 ?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中之所以提出得中、守中、用中、中正、中行、中和的重要性,就是认为事物的阴阳相对、互依互存客观规律,人们违背不得。这是因为事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像世界上只须男人生存、不要女人生存,或者只重视男人的生存权而不要女人的生存权,其结果就会是社会上失去人类一样。所以,事物的客观规律恰恰是唯有相反,才能相成。唯有相异,才有相同。故立阴阳相交之卦画命名为《泰》,以阴阳不交之卦画称之曰《否》,说明事物只有阴阳平衡才能得健康的发展。至于太极图上的阴阳互引、互动、互交、互渗、互为依存、相对平衡关系,则表示得更加直观。
7 M3 s/ l$ b! x7 y% T( f( t, Y/ X) u$ J' U4 ?6 a) d4 i
“中庸”是具体应用阴阳对称、守恒客观规律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简明而必须遵守的法则。它是中国古代人提出的一个治病救人、律己修身、整齐家庭、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哲理性总则。
3 s& q* F/ D1 d) w
8 N; p" y {4 x! m8 j先说治病救人:中医依中国古典哲学理论认为,人体之内五脏六腑,都各具阴阳之性,中医治病的总则,也就是调理人体之内各部分的阴阳,使之平$ W. P* i0 `: b/ F8 `- j
—————————
3 J/ E. @. u3 \9 _* |9 P. ]① 《孔孟之道名词简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77~78页。
. m' F! y# n8 Z7 J② 鲁迅:《华盖集•通讯》。
, y& K* F( {# l& N* S- M
( u" @( K: {, }5 F4 H3 o- d: w6 ]$ e, K ]; k- V( j
5 B/ W0 H* }) Z7 o, Q
衡。也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等各种综合性手段,确诊患者到底患上了什么病症,其患病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患者的那一部位器官功能受到了损害,由此而使得某一部分器官失去了原有的阴平阳秘状况。然后,针对具体情况,或用针灸,或以按摩,或施药物,或动手术,其最终目的,就是扶正祛邪,恢复被病变影响、削弱了的某一器官之正常功能,使其恢复原来阴阳调和的正常状态。其论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①。此是医学上的“中庸”之道。 v/ H( E/ X- W. ?5 g7 v4 i5 }
. Z2 E$ N" ~& C5 O0 ~8 U }次说整齐家庭:《易•家人》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这几句整齐家庭的话,也非今人所全能理解。常见有人引之而依汉代以来董仲舒炮制的封建“三纲五常”谬论曲解之。实质上则是不通历史变化、强不知以为知的谬说。中国古代的礼仪,完全是按照古典哲学理论制定的:认为男为阳,女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兄为阳,弟为阴。阴与阳之间所存在的是对称、守恒规律。运用阴阳对称、守恒规律处理家庭关系,首先就是承认男女、夫妻、父子、兄弟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权利、义务上的平等,这些关系都是一个互相关爱、互感互动、互为影响的关系。其具体要求就是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 E4 x) q; R$ c1 e, p* B1 |————————
7 \0 n. C& k9 Q①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5 V6 _8 [: z2 T9 s* ~7 ?: a, F
4 n+ c8 m9 m; U
3 O# n+ x& _; N0 \
0 T, k! K0 E* g夫妻互敬互爱。但是,阳者主动,阴者主静,父子关系处理不好,其责任首先在父亲。“养不教,父之过”,此之谓也;兄弟关系处得不好,责任首先在兄长。就连兄弟共同犯罪,古代的法律上也规定要重责兄长,对其弟则适当从轻。这是因为,兄长也负有教导弟弟的责任;夫妻关系不睦,责任首先在丈夫。对这种家庭伦理行为规范的论述就是:“为人父而不明父子之义,以教其子而整齐之,则子不知为人子之道以事其父。故曰:父不父,则子不子……”① 这就是“父父、子子”简行文字中所表达的原义。这也就是要以中、以正而治家,调理阴阳,使之和谐的“中庸”之道。6 }* ~8 t& [ f) q: z$ ~! T5 n
) T5 g/ u' T, Q古人为什么在论之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先是将个人的修身放在首位,接着就提到家庭,而不是把治国这样的大事放在首位呢?这就是,全社会要做到讲道德,有礼仪,文明、和谐和而有秩序,就必须首先要从每个国民个人的自我道德修养做起。如果,在一个国家之中,每个公民都能讲道德,而言行文明,那么全社会自然也就文明、和谐了。每一个家庭都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整个民族就兴旺发达。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处理不好夫妇、父子、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那么,社会便必然产生乱象;一个不能以道修身、正心而按客观规律办事,而是丝毫不懂道理的人,他哪里还能够整齐家庭?连个家庭都治理不好的人,又何谈治国?这就是古人论治国必先从修身、齐家做起的道理。也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最基本含义。. ] R5 B! P7 I1 @& T) O1 d
# g4 g% F. b4 |; ]& R————————( R9 n( r0 m: C1 m" l3 w5 F0 b
① 管仲:《管子•形势解》。
. \2 Z4 _' j6 ?# ]. J. d7 A(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