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31 21: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袁世凯出山, w @, h& N) Y" M
. ~9 L7 t/ q! t 彰德秋操的数年后,隆隆的炮声早已烟消云散,人喊马嘶的练兵场也在乡民们的记忆中日渐淡忘。当年被数万大兵们践踏过的山川旷野,如今也就恢复了昔日的宁静,好似那太行默默,依旧春花秋实;洹水依依,曾经万古长流。; ^, f, P0 _+ W4 C* x/ V
! R3 y3 S1 V; Q
某日,位于太行山下、洹水河边一座高宅大院里,陡然又响起了本地罕有的喧闹,只见院中戏台高筑,锣鼓喧天,虽然宴席上早已是高朋满座,但宅前大道上的来往宾客们却仍旧络绎不绝,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这一天,也好似当年秋操的天气,尽管阳光高照但已略带寒意,所幸主人待客有道,各方宾客在杯觥交错、相互致意间,其气度显然非一般的地主老财家所能相提并论。
& E( I7 ^7 H, q" x2 Y) d ' s2 i* h9 M- w, u Q- q1 t& e% [
正当园子里排开酒席、戏班鸣锣开唱大戏时,突然一匹快马从远处大道上疾驰而来---看来,这位骑士不像是来赴宴,而是要报告一件急如星火、了不得的大事而来。在众人停杯错愕间,报信人已经勒住缰绳,飞身下马,只见他拨开人群,三步并作两步的赶上前,从怀里掏出一封电报呈给其中的一位矮胖老者---也就是这家的主人,整个事件中被众星捧月的中心人物。
& J5 b9 Y9 M. ?8 O9 ~2 R5 S ! {5 b$ S+ k2 R, M
这时,戏台上也识相的停止了吹拉弹唱,诸宾客都屏住呼吸,试图从当事人的脸上看出些许端倪。矮胖老者倒还算遇惊不乱,他一手端着酒杯,一手接过电报,但当他看完电文后却突然脸色大变,在杯子跌落脚下的瞬间,他失声道:“大事不好!此乱非洪杨可比,不可等闲视之!”3 i9 C, Y7 o$ t4 S6 I# ~
% b+ {1 ^5 A2 d) [
此矮胖老者,便是当时赋闲在家、大名鼎鼎的袁世凯。* w1 L* Q9 }0 c
5 D* Y+ f( t7 l& s* j+ M 这一年,是辛亥年;这一天,是1911年10月11日,也是袁世凯的五十二岁生日。4 Y% i2 o2 \% J: D
: c" A, e- y- b) v) ?
一、从落第秀才到朝鲜监国, M- y0 D6 k) n" n/ q
8 D# P& e1 I. w+ y5 t( C; w% g9 K% t 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号容庵,要说起他的这一生,还真是极不简单。( @ `- R* v, D9 L
7 d; `8 j5 y; }# z- d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古代常以籍贯代替人名,因此袁世凯也常被人称为“项城”),在数百年间,老袁家原本也是默默无闻,不过家道还算殷实,在免于饥馑之忧的同时尚有余力,数代人都以耕读传家。后来也不知是他家祖坟的篙子翘了,还是文曲星偶然路过他家,这袁家突然间便忽喇喇的发了---父子进士,弟兄举人,一门两代四贵人---乖乖,了不得啊,于是项城袁家也便成了当地望族。1 Q7 ?! W/ V+ J% y/ O5 C
5 @) V F6 a2 q8 E3 V7 q 父子进士,弟兄举人,这和袁世凯都没有直接关系。所谓的“父子进士”,指的是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和堂叔袁保恒(袁甲三的长子),这对父子分别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比曾国藩早一届)和道光三十年(1850年,比李鸿章晚一届)中了进士;所谓的“弟兄举人”,指的是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龄和袁世凯的叔叔袁保庆(袁树三的次子,袁甲三的侄子)分别中了举人。: \8 _% |3 }: C" |& ]5 ~! H
! ]. k* y: t1 \( B! H6 ]
古代人常说,科举乃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也就是说,要想科举得中,一要靠命,二要靠运,三要靠祖坟的风水,四要靠先辈积得阴功,这第五才轮到读书。您要是不信,看看那些考到白了少年头的老童生便知。
I, n9 ?( `; N) U2 J$ ~ $ b& ?9 ]7 E5 \$ Z+ ?
大家想,当年这科举考试是何等的难考,这举人和进士哪个不是过十五关斩十六将、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的大牛人?那时参加科考的读书人多如繁星,考不中是正常,考中了那才叫稀罕。你想袁家不过区区两代人,一下子就出了两个进士、两个举人,真真是了不得、不得了啊。
' H2 E" ?- k/ V2 W6 U; T% Q
; }: Z7 }; r% `0 u, g 不过,老天爷又是公平的,这袁家虽然显赫,但家里做官的却大都命不长。比如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当年也和曾国藩一样文官将兵,并在疆场上与太平军、捻军以命相搏,干的是刀口上舔血的营生,最终靠着无数颗人头才染红了头上的顶子---大概杀气太重,袁甲三只活了57岁便见了阎王。袁甲三的两个儿子,袁保恒和袁保龄,这两位的寿命更浅,分别在52岁和48岁便告离世。
# f4 ]9 ^7 I" R( b& [ i 5 U8 Y5 C/ A) @! O7 W3 n- Y
说完了袁甲三家,再来说说袁世凯家。袁世凯的祖父袁树三是袁甲三的长兄,他老人家和弟弟袁甲三相比,文才差得太远,不过混了个秀才(而且还是捐的)。袁树三的儿子袁保庆还算争气,好歹中了个举人,算是给袁树三挣回了点面子。不过,袁保庆有一遗憾,那就是他年近四十却依旧膝下无子,于是便在与父亲商议后,从兄长袁保中那里过继了一个儿子。袁甲三的大儿子袁保中也是个秀才,他在功名上虽然不如弟弟袁保庆,但他比弟弟会生,而且一口气就生了六个儿子,这过继给袁保庆的就是其中的老四。* E; ~3 p# v# U/ _% j
* N# A. m! u ^: D: ?0 } 这老四是谁呢,不说大家也猜到了,这就是鼎鼎大名的袁世凯啊。
: Q- W' p( D* d3 x / Q3 Q3 A+ l/ [' Q% K6 G
袁老四的运气着实不赖,他七岁的时候便离开老家跟着嗣父袁保庆在外地的大城市生活,见过不少世面。在家族的荫护下,袁保庆虽然只是个举人,但官运不错,他曾经在济南和南京等地为官,还放过盐法道这样的肥差。可惜的是,袁家的魔咒对这个举人大老爷更加残酷,袁保庆比叔叔袁甲三和两位堂兄弟更要短命,他活到44岁便抛妻弃子,离开了人世。无奈之下,袁保庆的遗孀牛氏只好带着十四岁的嗣子袁世凯回到项城老家,但就在第二年,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也因病去世,他离六十岁那道门槛还差得远了。
) I Y1 V; y) C7 G( l4 E
5 v F% j# a5 c! a 袁家当时乃官宦之家,吃穿固然不愁,但此时的袁世凯母子毕竟是孤儿寡母,也颇为可怜。这时,袁世凯的运气又来了,他的堂叔袁保恒,这位在翰林院做编修的进士大老爷,他在回乡省亲的时候见他们母子可怜,袁世凯年纪虽小,但看上去天资聪颖,似乎人才可造,于是便将这个侄子接到北京,打算让袁世凯跟随他读书,日后走科举之道。于是,十五岁的袁世凯便跟着堂叔袁保恒去了北京。
) c- J$ z- ^/ v 9 c' e0 X0 I2 m0 Y. S# L
可惜的是,虽然袁保恒自己是个饱学的翰林,但袁世凯其严格教导之下仍在乡试的时候两试不中,就连当时另一位在京为官的堂叔袁保龄也说他在学问上天分不高、前途不大。据说,袁世凯在羞愤之下将以前所作的诗文全部付之一炬,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抵砚间自娱光阴耶?”- D, [$ V2 Z; j, Y# f/ h! I2 ~
& R! n- \. e# O$ @ 袁世凯的话颇有意思,当年洪秀全因考不上秀才而撕了圣贤书并大骂:“再也不考清朝试,再也不穿清朝服,老子以后要自己开科取士!”---于是洪天王就另立门户,造反了。不过话说回来,那时考不中举人真是太正常了,比袁世凯年长一岁的康有为算是有才华吧,可他老人家考举人的时候照样五试不中,足足虚掷十六年的光阴!如此看来,科举顺利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多为守成之臣,而科举之路坎坷者如康有为、袁世凯则多有叛逆之心,或者说更有改革的需求和愿望,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 S7 X& f% K/ X% ~" u( k- }, [0 i* ]
+ z* N/ Z8 x5 s8 ^& x7 Z. G' y; U 袁世凯出身官宦世家,自然还没到要去造反那一步。但也许是定数,袁家的那个魔咒随后找上门来,袁保恒于1878年因感染时疫而病逝于开封任上,袁世凯只好再次返回了项城老家,当时他刚满20岁。所幸的是,四世同堂的袁家正好在这一年分家,袁世凯以袁保庆唯一的嗣子身份分得了一份丰厚的家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