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2|回复: 6

大话春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9 14: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3 z9 P* D' w  u8 e* }' p
  G- V+ d; a( \0 [3 Z/ T; H7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4: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字有三种含意

计时单位: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谓之一年;' j4 \7 \0 B  M+ |5 {1 b) i: r

# ]7 Q% \0 z2 K; z( k1 Y/ Q! c收成状况: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谷物多少即年景之好坏;
# T& l" s( m1 N/ R9 b' j  @, M; d1 [- X
节日名称:"百节年为首",是欢乐庆祝的愉快时光,谓之过年。  z! U' l0 p8 c+ t' W+ n5 L

  Z3 z* I' m) U/ R% e8 P"年"既然是计时单位,自然与历法有关,而历法的形成又是天体运行和万物生长规律的产物。这一过程是随着社会的前进和人们知识的提高而发展的。
* B6 j& g+ }9 n5 |9 v# c
$ U' B* Y  p/ J3 D) K我国的原始农业社会时期,在耕作的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观测出天体运行与地上农作物生长之间的规律,即所谓"观象授时"。在二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北斗斗柄所指星象位置的变化,用干支纪年、月、日的办法。这就是历法的雏形。每年的第一月称正月,为岁首。由于各个朝代使用的历法不一,故岁首也不相同。夏历的正月是现在我们所用的阴(农)历一月,即所谓"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现在的阴历十二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丑季冬之月;"周历以现在的阴历十一月为岁首,即所谓"建子仲冬之月";秦代用颛顼历,以现在的阴历十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亥孟冬之月";汉代初期仍以秦历为准。直到汉武帝时,才组织专门班子,改颛顼历为太初历,并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这就是我们现在仍把阴(农)历称为夏历的原因。. Q' V; L1 a- a2 }& j5 M5 K; f2 B$ z

4 h/ b# r% C* l# G/ [& s7 v"年"字的出现始于周代。在此以前,尧舜时称"载",有天体星辰运载一周之意,夏代称"岁",含人长一岁,新春将临之意;商代称"祀",表示四时已过,该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了。虽然在唐肃宗时曾一度将"年"改为"载",但为期很短,又复称为年。年为计时单位,一直沿用到现在。春夏秋冬一个周期,称为一年,在书面语言中,亦不时出现"载"字,显然那是受古时称谓的影响。/ Y$ j9 [7 @$ f) u# U8 d2 l8 g
; {) b4 D- G& D  C' t% ~0 J9 G3 g
"年"的再一个含意是收成的意思。一年之中分为四季,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收、藏循环规律而逐渐认识的。因而在古籍记载中,对"年"的说明是"谷熟也"。收获五谷称"有年",丰收称"大有年",亦称"丰年"。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处曰"祈年殿"。在戏文中,对帝王歌功颂德时,有"君乐臣乐民安乐,五谷丰登大有年"之唱词。; r) B( u9 u/ }( K2 [

6 J+ r& Q- U# }8 c' t* u"年"字原是"稔"字初文,即庄稼成熟丰稔之意。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不难理解,"年"与农作物之间的密切关系。4 X, q  X. q- p( T. c: ^
/ v/ ^, d) |0 }6 c9 }- b
"年"的另一含意为节日名称。是供大家欢庆的日子。收藏之后,结束了田间农活,首先想到的应是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庇荫。用新米做饭、酿酒、祭祀神灵、祖先、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规律。但是祭祀活动在哪一天举行,古时并无确定,只是局限在新旧二年交替的这段日子之中。7 G5 G6 a) I5 Y$ h' s- [
8 C2 z' ~7 G+ Y; P$ V
"年"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百姓们经过了春秋战国四分五裂的局面,苦不堪言。秦虽统一中国,但徭役赋税极为苛酷,民不聊生。直到汉代,才出现社会较为稳定,经济日趋繁荣的局面,百姓们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为岁终的庆祝和新岁的祈福创造了条件。
' n) Z+ x2 D# q- J8 W. b$ Z# `. L2 o, q& E
哪一天称过"年"?自然是岁首第一日。但是由于历法的不同和帝王的封建意识,岁首第一日最初很难确定。我国的封建帝王自称为天子,为显示其"奉天承运,受命于天"的宗旨,随着改朝换代,多次改动了月份的次序。正月不固定,初一自然也不固定。自从汉武帝改"颛顼历"做《太初历》之后,虽然王莽、魏明帝、武则天、唐肃宗都曾一度又改用周历,但为时都很短,因此,民间一直以夏历为准,正月初一即为新年。( K4 Z6 _: x, U. v/ R! T

- _1 E2 o" {8 I- u; ^新年的名称有不少变化。古时曾称过"上日"、"元日"、"朔旦"、"元正"、"正日"、"正旦"、"正朝"、"三元"(岁、月、日之元)、"三朝"(岁、月、日之朝)。后世逐渐称元旦。
% p' r0 ^& E  A  E; }* h
# x) I0 _* I2 J) V$ H$ U民国之后,我国在使用阴历的同时,亦采用阳历,阳历的1月1日亦是元旦。我国民俗不太注重阳历,虽然机关、学校阳历元旦照例放假,但是民间并不以此日为节。尽管如此,一国之内也不能有二个"年",于是把阴历的元旦称为"春节"。春节之称,古来有之,是指"立春"而言。自从民间把阴历元旦称为春节并认可之后,就不再把立春称为春节了。( A9 ?+ |' }) }% T, R9 E, u! Z* K
5 k  m7 o5 |/ t4 T. e8 q
新中国成立后,采用公历(阳历),但是阴历同时存在,因为阴历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的生长直接相关,"农时"是耽误不得的,所以我们现在把阴历称为农历。农历的正月初一公称为春节。按照我国的风俗习惯,春节放假三天,供大家欢度节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4: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年”的传说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5 f/ y$ |0 E6 O2 R
  Y" J6 z% a2 w) r! M$ I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0 C/ f" u: h& C9 ?: G# e1 n; L0 Z

7 n5 i) t& u& J; V* v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 d0 ]' ?% I! I5 h1 f& d" N* j. G, i5 c$ n7 S* i, p% ^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 k3 ]7 G# U- k- f
8 R1 M# u2 }& K4 w; I3 T' M% J  春节: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 A3 r! s! y* k2 I; B+ C3 _7 x, a. |( ^' }7 V8 n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5 s7 q6 |  H, b+ u

0 P( s' D2 G( w* f5 u0 Q  一种说法是:/ E! t8 i, _1 l6 h& Q6 Z$ P$ v
6 F$ n# G$ T& J4 m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 u5 L6 v3 K1 ]+ z" x  H1 O' k/ a) i' S2 _$ B  e  W1 V% _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r6 |+ Y5 b0 b: E$ Q
5 V, @) T& h% i# W) u9 i9 l5 w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 U( z- U9 ?4 n8 e0 e% L8 x4 |/ q  a2 ?) _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V3 h) l+ s7 s) v/ l. ], @

7 W1 S) q" Y$ Z8 n3 O4 l1 n! T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 A. z% x. B& C  t/ R
2 ?, O1 e8 r0 e. B; f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 k$ o% j7 u! y1 Q! t% X/ F5 T# f' H. ~$ i9 m3 y1 j2 l* y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1 P: L3 g; |  o9 T1 V; e  i
: w8 B9 E" V) @( W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 @3 G5 v& v5 r1 ?
7 Z: l8 R# K/ j7 `' ]+ K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M( d0 D, J/ k/ k
" W6 V6 K% I$ Z7 R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3 z2 P5 W2 e4 B' @
3 {- a- A( q) c4 ~6 f7 k4 W  ]' N' P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1 T/ e% ]+ m: O0 p

6 ~' P: x; K3 r6 Q1 u& Q  I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6 q% U8 i$ [) v# N0 v3 M% ?" v) e  R6 K* B* g; X% L+ q7 }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H) _. Z: G, z2 F. Y' w5 R6 ^) p2 f: \- v
  另一种说法是:
) O0 n( N( n: j; Q7 q6 C1 R' m
0 J' v$ Q! _, R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7 W/ C$ [* ^! z6 E
+ G/ q/ s' T. X" |3 w/ m0 O& T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3 s  r! k6 k! w. ^$ X7 d. L. v+ z
) p/ h6 `0 c, p  t8 _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g4 C8 n! m" j4 u# ?- _- {9 |
( l3 \; _+ Y& t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 G  I) _# Z! [7 C3 a
2 }/ |" [/ H3 ~) _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7 j0 ~! C2 P

+ E* C* ?0 L5 r( l! C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9 J. O2 r9 @, R1 H* K8 v
! |* j" F3 o5 @4 }8 E- B/ @! h/ |
  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4: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4: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节拜年的由来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2 M+ Z5 a4 ^4 j# Y
5 y8 s* \/ O: E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4: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节拜年与忌门

熟人见面头一句:您过年好!”甭问,这是北京人、这是春节了。
0 Q7 D+ u: Y1 R$ O) v& G- A) g/ z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1 H9 K$ f" J, z6 ^9 L# C" V; Z/ z1 b1 l' v. F6 R9 H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p4 {* P( n. o. U* P, R. w* t
. {0 p+ n5 d1 {$ `5 P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u4 H& E$ Z! C' P9 }/ u
, m& F$ u6 ]7 J) L9 z! Y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W0 Z" ]! n3 t7 f7 b
/ M. B  B6 {% N, H, j& y4 Q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9 u* Y: h7 n* m5 I3 M0 x

8 {' H0 f+ {% G  X+ @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所以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
. ^/ k3 }% Z# L0 h4 E1 o  B; \: t7 {, j" A6 v4 i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i3 Y# b) ~5 u  n0 ?  ^2 a

& x+ a, Z5 K# e5 \& h$ o  民国后至现在,亲友间相互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同事间互访,以及团拜、宴会、晚会、茶话会等恭贺新年的形式也很盛行。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4: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年习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 F! `4 q7 P  B: R2 j! N
. C: T& A! }' _6 M9 _; B' G3 E9 v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K9 Q& F7 i8 w

7 {2 P4 z3 Z1 U0 [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7 P- T* m5 Y/ e+ |& y5 X9 W
! ]9 N; Z* T- u1 {0 T( W) g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 X" |0 @# d# K* t3 E+ w% s# r
( f5 X7 n( w: O* i  L2 _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1 n) k1 u: d  G3 i) q5 u
3 {; V+ n( H: O- L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6 u5 M# D1 F# c) f9 F% z, E+ I7 Q( `4 u; L& z- P9 v! }1 W& _. \* M* I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6 18:28 , Processed in 0.0287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