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8 O1 U+ L# s m+ N/ Q& b h1 k: f8 `4 m- T W. U/ K8 f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6 L+ G1 O9 v' F ; H; C) f9 D1 p5 M! t8 G( ^: D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 g$ Z; V7 `- z1 Y. _; x$ K; I 1 _4 o3 B) H4 d2 L7 E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 }5 R; r& _. N2 p6 @ 8 A( l8 @! x) m, c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 w1 B0 k2 T1 j' w6 e& L
# x- j( q" Q% m. y
春节: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 p) S3 A- x% S" Z8 A # H4 |4 {" H' P) E$ l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f% Q! x7 G( I0 b8 s
% G" l; Y/ y! }' {/ h一种说法是:1 m+ M9 l$ L) e& w
- {: F) _6 D3 E9 ?$ |% J; J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9 P, \, h/ S8 ~- y5 n& U" ^+ Y) r& ]/ L5 t/ ^. C( M' V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 \* ?1 S% a9 d / `9 t" Y G; G) r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w5 c! a: p1 n. u$ K* U6 b4 B0 m
+ n/ u$ z' m9 ~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N& }2 o% i. U8 C# x
8 `+ F Y! F* d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O. |3 h' p1 v+ q/ k" Q: S2 ^! B6 k3 R
) N2 u0 ^5 K# s$ M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 b; k! O7 q' D & L. [9 p. H# L: x- F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 ~8 j, J! 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