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感谢读书会邀请我来给大家做一下汇报,既然是读书会,我想就应该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特有的“读书学习方法”。可能我们这一代人,经过几十年的现代文化教育,对于如何“读书”,在概念上已经有点混淆了。
# l8 d/ O8 D) H# f7 C5 j* h) h: h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在家里是读书还是看书呢?1 ?' t; P/ a B- p; O
答:看书。* S1 f @/ P4 s: x* M {
4 u m) V, \3 X- b
: i6 L( c* O7 a
, M1 V& K2 _2 i5 C" ? 一、读书会中话读书. Y) z8 j; d/ ~! h. Y6 {7 l0 {7 P
真正的“读书”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大瑰宝,现代人把这个读书的“读”字已经误解了,只是用两只眼睛看,中国古代文化当中,读书是要调动舌头,调动眼睛,调动手,还有心。基本上是要求四动,眼动,舌动,手动,心动。要一起动起来。那才叫读书。而且这个读书,基本上分为三种方法,也就是儒家的呤诵,佛家的念诵,道家的观诵。这三大方法当中,那一种比较好呢?' `6 i% R5 n. E+ S2 g& X
4 f$ i I& B& T8 X0 k" Q8 Z
) G+ ^+ e+ t5 r8 f
+ [$ h+ {& _! a7 m1 E7 R0 {. k 根据我研究道学几十年的心得,我认为道家的观诵法比较优秀。从汉字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文化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文化。就是说,我们学习也好,诵读也好,都是为了要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这个“思”字在早期的甲骨文当中,上面是个“囟”门的囟字,后来才变成了“田”字。这个“囟”字怎么解呢?古代的“思”要求我们主动把囟门打开,将自己的心与天相连,主动获得天德的能量。《黄帝内经》中有一句名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搏而生者也。”就是说:天给我们人类的是“德能”,地给我们人类的是“地气”。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应当主动地获得天德和地气,否则仅仅靠我们自己体内有限的能量,是难以达到的,同时也难以实现诵读中的高境界。; K- I& E! c0 T
9 p' p0 u T; R+ R" c# `$ [
我们人体的营养,基本是两个来源。一个是五谷杂粮,另一个就是精神系统的营养——金、木、水、火、土五种能量,道家就称之为仁德、义德、礼德、信德、智德。五种德性的能量养精神,地上长出来的五谷养我们的肉身。经典诵读是通过诵读前人的著名的篇章,引导我们主动地获得天德和地气,来滋养我们体内的精神系统。我们的肉身系统通过一日三餐进食五谷杂粮,得到了足够的营养,但是我们的精神系统,由于长期的忽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其实,人体精神系统的自我营养机制在我们体内也是存在的。人类在大约15岁以前(男性16岁,女性14岁)都天然具备自动吸纳天德和地气的生理机制和心灵状态。而且还在体内建立了一定的储备。( }0 q0 `6 X# b1 Y0 c- ~
/ e$ K* B& K/ Z. u' t9 ?3 J# h' R
% R8 a4 K0 `1 y0 X! s# ]$ j& y 5 ?2 X2 F- v/ ]: \
但是大部分人15岁以后没有继续跟进,没有用一定的方法辅助,继续获得充足的精神营养,那么就只能不断地调用仓库里边的能量。一般来讲女子49岁,男子64岁,就把仓库的储备调用完了,人就会出现明显的衰弱。大家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感觉精神不支了。“不支”的原因到底是肉体缺乏营养还是精神缺乏营养呢?你奋斗了几十年,物质条件丰富了,一日三餐吃得更好,比年轻时吃得丰富得多。为什么反而没有力气,没有精力了呢?实际上主要是我们的精神系统缺乏了营养。
" W1 j5 n7 ~, W Q: S7 g) N. c古代祖先留下一个宝贵的、简单的、滋养我们的精神系统的方法就是读书。这个“读”字,它所强调的,正如许慎《说文》里边谈到的,“读”的意思主要是开口诵读。如果不主动开口,就不叫读书。为了使我们今天的读书会气氛活跃一点,我邀请了我的几个学生和大家共同示范一下。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如何运用道家的方法去进行观诵。实际上很快,只要想一想,自己的天门打开了,天上的能量进入到心里面,心和天连起来了,然后再开口诵读。
! s, S- |1 k# h% I2 T* q* T 二、音声相合
* q5 p3 K3 ~, W$ d3 O3 @; o9 j: |诵读中还有个窍门,要找“声”和“音”,不能糊里糊涂地读,一定要把自己的“音”找出来,这个“音”是什么呢?学过音乐的人可能都知道,音是和谐的,是震荡产生的。当我们真正读到体内有震荡的时候,那个音就出来了。“音”的生理作用、营养作用与“声”是不可比拟的。你的精神就会百倍,你的两眼甚至都会射出金光来,为什么呢?因为声音相合了。/ G8 Q3 k* ~/ k" s0 x& w/ K2 r
7 K# O6 e8 N1 @* u" P
; W( d" x7 F: O, }; \
/ u; `( q$ I1 i中国有句成语:钟敲罄响,是说十几里以外有个庙里边的大钟,敲它的時候,结果这家人的罄跟着鸣响起来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这就叫同频共振。因为这个罄的频率和钟的频率接近,所以钟的“音”传到罄上时,罄也就响起来了。我们注意到没有,中国的钟跟西方的钟是不同的。中国的钟敲击外壁,“梆、梆、梆”,对不对?而西方的钟敲内壁,这个看似微小的区别恰好反映出是否把握住了其中的道。在木棒敲击钟壁的那一刹那,所形成的一种声响叫“声”,而钟体内的空间里边发出的共鸣叫做“音”。西方教堂的钟声因为音声混杂在一起,听起来不如中国的钟“音”柔和、雄浑,缺乏中国钟音那种震憾心灵,震动身心的作用。
; T% X8 D( K/ R% h要使我们自己的音和声发生共鸣,就得开口诵读。并且主动在自己体内寻找这个“音”,这个“音”一旦找准了,那么以后自己诵读的兴趣也就会来了。为什么呢?同频震荡以后,我们体内的精气神能够比较快的提升起来,人要是有点小毛病不吃药自己就好了,精神也回到了一种年轻的状态,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对你仓库里面能量的调用也减缓了。就不会还不到50岁就已经躬着腰咳嗽了,弄得毛发也掉了,牙齿也稀了,真好像这一生已经过了半辈子了。我已经60岁了,但觉得自己像30多岁,为什么?因为自己的精气神还挺足啊,没有那种疲劳感。大前天、前天,我两个通宵没睡觉赶着写东西,我今天还是有点精神啊,还能够给大家讲讲课。& G* j! u9 d8 [# U' `6 r: _
在我们正式介绍今天的主题内容之前,先共同来诵读老子一下《德道经》双一章。双一章呢是指老子《德道经》的“德篇”第一章和“道篇”第一章,而且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老子的本意是要求人们在离道失德以后沿着修德的道路,回到大道的怀抱里。但是到了汉代以后,儒学被独尊,为了全面取代道学,再加上汉武帝特别不满意他的奶奶对他管得太严,就和宰相田玢联手把黄老学说清除了,甚至把《黄帝四经》从国家书库和社会上一起清理干净了。老子的五千言虽然保留下来了,但经过一翻编修和颠倒篇序,编修成了现在的通行版,已经把原意篡改了。我花了几年时间,把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德道经”整理了一下,中央编译出版社很重视,几年前出版了。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德道经》这一提法,这非常有利于把道德根文化复兴起来。
4 I/ K s4 L8 y& K8 f* c) R2 ~. E/ I
. h% X) ]; W$ o, a$ b3 D' M3 }' q
w' J7 |6 _$ v/ ?我带一下,大家一起诵读,别忘了开自己的囟门,把心打开,和天连起来。. l+ b+ w5 n# a$ D1 H' S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9 j8 R7 l, `. f) Z5 x2 ^
上德无爲 ,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 o; `2 N+ C3 ?% r" D7 W6 w
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 - Z6 h9 C9 ], R0 E4 Y. L: B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 t4 Q- b$ ^& \, K) u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Y/ \7 W$ `! C4 `4 G+ {7 \6 p4 s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 ; 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3 A2 ^; d+ v! W) h" }( K5 Q
1 {. j; d5 G1 I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s7 T. F! B/ z1 A. P% R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 u( ?; U& J/ g无,名萬物之始也。
- G: p' [/ i! J3 u& }有,名萬物之母也。
- `+ x$ T$ j! J8 u2 L( T/ f* M2 m$ o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3 {. v4 P* n+ s, e# U! B9 J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p o* B% ?7 ^) j5 y
很不错,很有点读书的味道,有一种共鸣音出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