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9-23 22: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
$ O6 h, J' U. z6 _8 a4 R
$ Z- X7 `" n5 K t7 @3 H5 J7 _, u$ [5 U* G4 e; r0 s; A
' L! x" a% I. F& k1 }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
. q2 u# {* p6 A5 M* q U' t8 j; c0 |7 W. N
+ f B0 T# X' K$ {2 y5 e
1.理论认识的重要性
2 c: A* M, D5 G& m+ H. R) A, i! @% T9 N. x1 E! Q
) R& S9 t& ~( {0 y" [ 对中医的信念和感情,自然造就了我对中医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以为中医兴亡,匹夫有责。这部书的写作,也许正是出于这样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很希望通过这部书的写作,切实地为中医解决一些问题,特别是认识上的问题。 % E) L& J) c9 I
! G" r8 m9 f2 a) @0 G5 y1 ]" ]0 Q: l. p, s
这部书的写作,经历了近十年的酝酿,应该说准备还是充分的。但是,真正要动笔了,却还是不知从何入手。总觉得中医的问题千头万绪,哪一个更重要?哪一个更关键呢?
9 {0 |- J: |7 w! c! d5 e7 u' a5 O" `3 G
4 x. O5 L- |6 z 在平常人眼里,中医是治疗慢性病的,或者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什么是治本呢?实在的就是大病重病,西医帮助渡过了急、危、重等诸道难关,然后让中医来收尾,让中医来调养。因此,说到底,中医只能用来治一些死不了的病。 + E3 i7 Y2 p6 k. U) V8 e) B
+ ^% o0 ?" l/ s' `! |. J
. I8 W; u4 F5 v M 而在另一些人眼里,中医只是啼鸣的公鸡。你啼,天也亮;你不啼,天也亮。中医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我想解决这个认识,应是一个关键。
6 ]! N C1 j' y! v
) w, s6 U! y6 W+ L/ `" S# l. l+ @) e) w3 g1 q
(1)中医目前的状况 4 U6 E5 l6 f8 A. m1 C- @( D
0 X& s2 V' F3 n# c
7 v8 [; p0 k$ q* _4 u
上述这样一个认识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在历届毕业生中,有不少都喜欢到我这里来谈体会。他们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在大学四年的学习里,对中医还是有热情、有信心的,很希望在毕业的一年里能有小试牛刀的机会。可是一年的实习下来,他们几乎彻底绝望了,对中医的热情也所剩无几。为什么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他们在临床上所看到的中医,并不是他们原来所想象的中医。中医无论在中医院还是西医院的中医科,都几乎成了一种装饰。搞中医的人对中医没信心,稍微碰到一点难题,就急着上西药,或是在西医的常规治疗上,加一点中医做样子。而真正想搞中医的人,在制度上又没有保障。 : e0 e! a9 v+ I5 [0 {
& x, ^+ k) T) ^
# M n2 X! c; S4 I( S- B" X
记得我刚毕业的时候,在一家中医院搞临床,这家中医院就有一条明文规定,发热的病人用中医治疗,如果三日内不退烧,就一定要上西药。中医院会作出这样的规定,至今我仍不明白。为什么中医院不规定,用西药退烧,如果三日退不下,就必须上中药呢?中医落到这样一个地步,不能不叫人生疑。 : v) J7 i: P. f+ |+ N, x4 M% Z9 Q
4 d! C! \% x. I. p/ I$ I# l& }$ E3 s1 W! A" @2 u
昨天,有一位即将临产的孕妇到我这里拜访,目的是在生产前来面谢我。在她怀孕7个月的时候,因为劳累的关系,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先兆流产症状。经过一周的西医治疗,没有得到改善,又因为患者过去有过流产的历史,所以,心里特别害怕。经友人介绍到我这里诊治。诊查舌脉之后,我给她开了黄芪建中汤,第一剂药后,出血就减少了,三剂药下去,腹痛、流血皆止,而且胃口大开。事后,她将经过打电话告诉在北方的母亲,母亲听说这件事后,第一句话就问:用中医行吗?患者母亲的这个疑虑,反映了平常百姓对中医的心理。 : j2 z8 L6 f- s
+ t; C; d) I2 K) t! h
0 l0 o3 u6 J2 ]$ V: E4 B1 s 今年五月,我应邀参加一个中医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就作了个"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的报告,报告之后,一位与会的博士找我交谈,一方面对我在这样的年代里还能用如此大的热情来研究经典、宣扬经典表示赞叹,另一方面,则是对我的行为感到不解。据说在他们一帮中医博士里,已经绝少有人看经典,如果哪一位博士的案头放上一部《黄帝内经》,那绝对是要被笑话的。博士的案头都是什么书呢?都是分子生物学一类的现代书。中医博士可不可以不读经? ' h8 N$ k% D! Y5 M3 `, Z2 b S' q
: D" h5 d |0 v1 P% U# R' u k
4 ^( { H& @2 h# Q4 r 博士这个群体,无疑是个高层次的群体。在他们身上肩负着中医现代化的使命,所以,读些现代的书是理所当然的。但为什么不愿读中医书尤其不读经典的书呢?我想答案只能有一个,就是在他们的心目中,中医只不过如此,经典只不过如此,难道还有什么更多的看头吗?我想与上述许多问题相比,这个问题显得尤其严重。大家知道,博士这个群体,将很快、很自然地要成为中医这个行当的决策者、领路人,等到这个群体真正当政的时候,中医会成一个什么样子呢?这是不难想象的。 - E0 G" o. i5 D' |- N0 A6 `* s
2 m9 ^0 h+ c- u, ~$ N4 v
# D3 L5 f$ Z# x* n3 @ 所以,这样一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出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医,我们现在认识的这个中医,究竟代不代表真正的中医?我们现在在各类中医医疗机构看到的这些医生的水平,究竟能不能代表中医的真正水平?中医的真正水平在哪里?中医的制高点在哪里?在现代,还是在古代?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会形成对中医截然不同的认识。如果真正的中医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那我们值不值得花很多时间来学习她?值不值得花毕生的精力去钻研她、实践她?我想首先我不会的!何必陷在这个死胡同里呢?花去许多精力还只能做个配角。所以,我提出"如何正确认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希望大家不要被当今的这个局面所迷惑,从而丧失掉对中医的信心。
" v; B7 b4 r5 }4 s0 c) y4 O* R- z% G# ^( i! J
, x% V$ k2 U$ w. U5 b9 v (2)中医理论是否滞后于临床 / u3 u% P) @1 ?" K- B$ k
& l6 E- n# X) Z' P1 R9 N2 }0 Z
v* ?/ ?+ g$ h8 H% Y: A 近十年里,中医界提得很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的问题。对于任何一门科学而言,都是理论走在前面,实际运用慢慢跟上来。有关这一点,我在后面还要详细谈。这几十年来,中医的局面为什么没有办法突破?临床疗效为什么老是上不去?遇到高热降不下来,最后还得上青霉素。为什么呢?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中医的理论已经形成两千余年,在这期间,没有大的突破、大的变化,会不会是因为理论的落后已经不能为临床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指导了呢?中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的问题便顺理成章地提了出来。
1 t! j8 t" e4 B m) F
! k+ M5 `! s2 P+ g, q" |1 ?/ \6 [
! ^3 M) Q. s6 | 大家可以思考,今天我们的临床落后,我们治病的水平上不去,是不是因为理论落后造成的?我的看法完全不是这样。恰恰相反,理论不但没有落后,在很多领域还大大地超前。这与其他传统学问有类似的地方。近代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皆系人类文化之早熟品。我想中医的情况大抵亦如此,正因为其早熟,而且早熟的跨度太大,乃至现代她仍不落后,甚至还超前。所以,在中医这个体系里,完全不存在理论落后于临床的问题。你认为理论落后于临床,你认为理论在你那里不能指导临床,那我就要问你:你真正弄通中医理论没有?对于中医的理论,对于《内经》的理论,你把握了多少?有十成把握了没有?如果不到十成,二三成呢?如果连二三成都不到,有的甚至搞了一辈子中医最后竟然还分不清阴阳,那你怎能说理论落后于临床?现在的人把中医理论看得太简单了、太朴素了。因为太朴素,就有点像山里的农民。其实,朴素有什么不好呢?朴素才是最高的境界,因为返璞才能归真!如果你还没有真正认识中医的理论或者最多只是一种相似的认识,你怎么能说中医理论是超前还是落后呢?
" I( {5 M- f# A+ ~7 r. D$ B! \0 l% ^4 z: Q
! n/ ~) ]: E; i5 o- ^1 d 上述这个问题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没有认识好,那导致中医今天这样一个局面的症结就不容易抓到。我们今天看到的临床水平比较低下的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错误地把这个原因归结到理论的落后,而去寻找理论方面的原因,那我们可能就会形成真正的倒退,真正的落后! . B: V Y! |# G+ w: U7 D( v! |6 b
# `% e" ? n% r0 _
9 `; K9 T0 @0 a
记得本科毕业后,我在附院搞临床。一次,接治一位女性肺炎患者,患者年龄60岁,入院体温39.5℃,WBC近两万,中性98%,右肺大片阴影,按照西医的看法,这是一例重症肺炎患者。老年人患重症肺炎是很容易出危险的。但是,当初的我,初生牛犊不畏虎,总想试试中医的疗效,所以,选择了中医治疗。经过辨证,属于肺热所致,遂投清肺之剂。不料服药之后,不久即泻,始则药后2小时泻,后渐至药后十余分钟即泻。所泻皆似药水,入院三天体温丝毫未降,其他症状亦无缓解。按照院规,次日再不退烧,就必须上西药。此时的我,心情比病人还要着急。遂匆匆赶到师父处求教,师父听完介绍后,说这是太阴阳明标本同病,阳明热而太阴寒,阳明热需清,然清药太阴不受,故服之而泻利。此病宜太阴阳明分途而治,方不至互相牵扯。内服仍守前方以清阳明,外则以理中汤加砂仁,研末调酒加热外敷神厥以温太阴。我赶紧如法炮制,当晚近9时敷上,约过1小时,继服上药,服后竟未再泻。次日晨查房,体温降至正常,一夜之间,他症亦顿减。此病始终未用一粒西药,周余时间肺部炎症即全部吸收而出院。
+ [; D0 I9 b- M x6 }2 F. v2 G: c1 j9 e$ H3 x, i: e
) d+ ~5 H0 m$ j5 Z _, W/ Q: ~ 此例病人给我的影响极深,使我于长长的十多年中,在遇到临床疗效不如意的时候,从来没有怀疑过是中医的问题,是理论的问题。所以,对于理论是否滞后于临床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好好地去思考。这个问题解决了,对于理论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去信受奉行。理论的先进与落后靠什么来衡量?在遇到障碍的时候,我们会在自身的领悟上找问题,而不会去归咎于理论。当然,如果问题真正出在理论上,确实是理论滞后了,我们亦不应死抱住这个理论。但是,根据我的经历和观察,大多数情况下,问题并不出在理论上,而是出在我们的认识上。 4 I" S8 i. V3 l2 k9 }, m
# A' g6 X6 t' E. @+ N, F5 [0 p
: p9 B4 k5 A3 I3 e( R0 w (3)20世纪物理学发展的启示 " z% e3 @' x& ^( N5 o4 o
# ?8 {7 t; t* J9 ?
7 S0 @% H7 X% T4 Z! [" Y7 r
有关上述问题,我还想从另外一个方面加以申说。理论与实际运用,理论与临床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有关这一点,我们只要回顾一下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就会很清楚。 1 w1 g3 W. p" `( {+ T
! @$ }) N d7 Z
" J: M- R, n q0 X! r 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已经达到了人们想象中的十分完美的程度。人们也许认为,这就是解释世界的最终极、最和谐的理论。但是,时间一跨入20世纪,这种和谐就被打破了。随着1905年狭义相对论的创立,以及后来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人们对宏观及微观世界的看法产生了根本的改变。在认识上的这个改变,导致了技术应用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宇航技术、原子能技术,到微电子技术,乃至我们今天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变化,都无不与新理论的建立相关。在经典的物理学框架里,宇航技术、原子弹,以及现代通讯技术,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回顾刚刚过去的这个世纪,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理论的重要,理论确实制约着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而这样的一种感受和经验,能否作为我们提出中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的理由呢?我想这个理由应是双重的,正因为我们看到了理论的重要性,它制约着实践和技术的发展,所以,更应该重新来评价我们今天的认识,重新来认识中医的理论。看看经典中医理论的包容性究竟有多大?它的延伸性、超前性究竟有多大?它究竟还能不能给我们今天的临床带来指导?而不应光看到她是两千年前的产物。如果这个理论的确落后了,的确不能适应现代,那就要毫不犹豫地打破她,在中医这个体系里建立起"相对论"。如果这个理论根本没有落后,如果在这个经典的框架里已然具足"相对论"、"量子力学",那,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打破她呢?
" f) {0 N% b- M7 q+ p2 k2 P+ |, m! k+ J, Q( {
R& b( q3 k( T+ [, G1 g
现在在中医界有一个怪现象,也是一个可怕的现象,就是对中医经典的教育逐步在减弱。现在大多数中医院校都已将经典改为选修课,就连成都、南京这些老牌的、原本非常注重经典的学院亦不例外。这种改变是不是一种进步呢?很值得怀疑。在我们没有建立起新的理论前,在我们还没有切实地发现传统理论的破绽前,经典仍然是中医的核心,经典仍然是中医的基础,经典仍然是中医的必修。怎么可以将核心和基础作为选修呢?有人说《中基》不是从《内经》里来的吗?《内科》不是从《伤寒》、《金匮》里来的吗?而且比《内经》、《伤寒》、《金匮》更完善了,怎么不可以用它们来取代经典呢?实在的说,《中基》与《内经》,《内科》与《伤寒》、《金匮》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相差太远太远了,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我想这个问题今后会有机会谈到的。
& L2 f0 b+ c- L# |. ^
, s0 `5 ~- h) e4 M, P& e3 P6 b0 p: y5 J5 D
好比新的力学尚未建立,就将经典力学束之高阁,这是一个什么格局呢?大家可以思考。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来说明,这是普适的,东西方文化都是如此。在现代科学里,由于许多杰出科学家的工作,理论的价值显而易见,如我们从费米的工作里可以充分体会到量子理论的魅力。扁鹊与费米有没有可比性?但是,在我们一般人那里,量子论、相对论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所以,理论评价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中医的历史里,出现过许多成功运用经典理论的人,比如张仲景,比如扁鹊。扁鹊运用经典理论成为起死回生的一代神医,而张仲景则因为谙熟经典而最终成为医圣。我们是否可从扁鹊、张仲景及历代名医那里,看到经典理论的价值,就像从费米及许多科学家那里领略到现代物理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