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了大略有五十本跟中医有关的书,大概还准备读一百来本,再读上三五年。但眼下,我渐渐就看得有些清楚了,中医远比我想象的还要伟大。7 J: r# S$ B; G4 x0 W: ^' x2 E
只想谈谈这些书最让我喜爱的一本:李阳波《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
8 f# T/ e c( e. ~ 李阳波认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这种转换过程是以一种象来表达的。易与道都谈象,而医就是道在人体上的学问。所以,要真正理解医,就得真正了解易与道,而要真正了解易与道,就得真正了解术、数、象。这就是一种阴阳术数体系,就是与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有着本质区别的“宇宙生物观”。在这幅壮观的图景里,贯穿着时相及与时相相关的一系列重大概念:道、太极、河图、洛书、阴阳、五行、术数、气立、神机、司天、在泉、客气、主气、病机、病候、四门神功,等等。, {( f& W/ B2 ~
这些概念来不及一一申说。我的阅读不足以自由穿梭于这些概念之间,并将其顺理成章地发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我仅仅只是震惊于这本书所包罗或是部分摊开的一个神奇而壮观的世界。我暂时还只是一个看热闹的门外汉。看到哪里就忍不住说几句。! o# n9 Z# P, e5 l
中医为大学问、大体系,《内经》原本只有十三方、张仲景增至112方,明清时则达多少万方了,一般以为这是中医的发展,但李阳波认为这其实是中医没落的标志。道没有了,道偏离了,于是只剩下了术,而术也未必精了。在他看来,天人合一观念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李阳波很不满意的董仲舒《春秋繁露》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他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我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y G& u' y4 C
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等等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6 @' \* s) e9 M1 @' E! h
在李阳波看来,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根本不是那几大什么发明,那东西迟早都会被发明出来。真正的贡献是《易经》的象辞系统,是河图、洛书、太极、阴阳、五行这些基本模式,以及可能存在的一整套非数理逻辑体系。4 C' g& }! F' ~! _0 R
古之大医都是大学问家,唐孙思邈已经将医、卜、星、相、风水、地理置于一炉,也就是涵盖了整个子学。孙在《千金要方》里对习业的大医要求是:“凡欲为大医者,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荆邵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见事则不能默而认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捨之德,不读庄老,不能应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五所滞碍,尽善尽美矣。”8 J7 [4 |0 W' C+ j* p! H4 J0 d6 z
但这在李阳波看来似乎还不够,因为大医远比这个还要有更多的业课。他自己不但神游于古之大医的各类学问,还出入于现代光学、电子、生物学、几何学,乃至灾变理论、耗散结构、协同学等学问。他想建立的是一套融合生命工程、易经象辞密码体系及其泛论工程、心相工程在内的阴阳术数构系。就是这样一位天才,这位通过望而知之,并时常在人群中,甚至在熟悉的人中不断去印证某人什么年会得什么病,某人还可以活多少年的预言者,一心试图重振中医的最神奇学问——运气学。在他看来,运气学说是中医理论里的最高级层次,但两千四百年来,对这一层次研究并作能作出伟大贡献的,除了东汉张仲景外,就再也没有别人了。
) c7 f8 a5 d: m6 s: A5 b, s 简单地说,运气学就是李阳波的日课,所谓运气,指的是五运六气,五运者,中运、司天、在泉、主气、客气也,六气也,风寒暑湿燥火是也。连起来讲,就是运用阴阳术数构系建立起来的一个医学自己的系统,这个系统首先是讨论宇宙与人的各种关系,次之是宇宙运动对人体的各种影响,而人的疾病就应该放到这样一个广阔的背景里来谈论,所以,中医绝不是一门简单治病的学问,即使是治病,那跟疾病的相关性也起码包括了五行划分、人神、年忌、运气、出生时间、手相、面相等等内容。不懂这些,就不知道中医是一门集大成者的学问,就不足以知道中医可能还是传统文化中保存最多、最完善的一门大学问。易经衰落了,儒学没落了,中医也式微了,传统的主要东西都没有了,我们却还在这里大谈特谈振兴传统,承接国学,想来真正是令人汗颜而又害臊不已。9 o: _2 J! D. V
李阳波有着自己最宏伟的抱负。他与自己的三大弟子刘方、刘力红、唐农为未来的中医建构了一副宏伟的战略图景,其战略目标是从传统文化里提出重大的观念并与现代科学的重大观念结合,由此产生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建立一门全新的学问。他设想中的战役任务是:第一是取得对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感性认识,其次是严肃认真地掌握传统文化,并提出它的重大观念,再次是掌握数学、物理的观念、方法技巧,以及现代科学的重大观念。他还有自己的战术方法,那就是每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李阳波八卦、刘方研理占,刘力红致力象数,唐农研道玄。三人的分工时有人出国、有人出省,有人在家留守。这是一个十分让人振奋的蓝图,一个似乎可以略略窥见到传统的部分复兴前景的设想。它使我想起斯威夫特曾对朋友的一句感慨:“我经常试图在所有明智者间建立一个友谊……在一代人之中,这样的人顶多三四个,如果他们能联合起来,就可能推动世界前进。”是的,这样的时代确曾有过,比如伽利略、哥白尼时代、莎士比亚、达芬奇时代,歌德、贝多芬时代,但令人感到万分痛惜的是,就是这位智力超绝、基本纯靠自学,道立天下的李阳波,终因积劳成疾,心髓耗尽,于1991年3月29日绝世而去,寿45岁。
& H( i7 r1 \& w/ e( X% {8 h 李阳波虽去,但这些年来的中医发展却让人稍感宽慰。其弟子刘力红更是承继先师遗志,几乎凭一己之力使中医再度成为一门热学,庶几乎能让人看到一丝未来的前景。: b4 Y# l$ W, G" c8 c' Y( p
当然,时至今日,反对中医的声音也很不小。但就像中医本根于阴阳一样,这反对的声音也许不失为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在这个道统幽微,群蝇乱飞的时代,也许正是反对者才更有资格说自己是真正的爱国者。中医的振兴要靠疗效,但真正合格的中医我以为不及万分之一而已,所以,靠这条路数是看不到希望的,我倒以为真正能拯救中医的,也许就是中医那一套无所不包的学说体系,当什么传统都被振兴得差不多衰绝的时候,中医的理论也许还能存在下去。因为,到某个时候,那差不多就是最大的传统了。该死的,即使是要完全抛绝了传统,总也还得留下一小部分供批判来用。/ g7 d; `" A- U; S: l
科学只会将这个地球带入疯狂,带入一个毁灭更快的轨道。不需要再讨论中医是不是科学,甚至,《内经》到底治内科病的书,还是内而不外的书,还是君臣在屋子里对话的书都不必争论。《庄子》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业,圣人议而不辨。”所以,还是让我们记住李阳波的话:《内经》也是论而不议的,一议,就把问题弄小了。《内经》不议,《易》与《道德经》也是不议的,一议,东方最有生命力的那点神秘就都没有了。' t6 \- S/ P" @5 Q8 Z
当然,你嘴上答应了,也还可以议上一议,只是这有一个前提,即你得跳出宇宙的外围来看整个宇宙的变化,这当然很难,因为你首先得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给推了。光推了还不算,还要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究竟”之学。所以,我不认为中医真的有死绝的那一天。
4 [$ K% r6 a( g, J& \5 A4 d& S4 t s0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