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25|回复: 8

先秦诸子语录(一) 论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 09: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语》思想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其思想深入浅出,覆盖面大,形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也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论语》的伦理道德思想以“仁”为基础,包含孝悌,交友,守仁等,下面我们逐一论之。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09: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有关人格修养的这些论述,今天是否还有借鉴的意义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组成。 2 \) G: h8 x8 A3 @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 / @9 P5 E+ _- L5 W- j5 u3 x
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
7 ]+ Y! ~2 ]; U5 @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
- p, l& Y% S( _7 t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
& ~! s& d. u8 ~. Z& P& P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 # y/ j6 T1 k/ M
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
" O4 i- e8 @/ M6 }) O; k; k! G5 r/ p$ s要的。 9 c" O3 Z" j1 a& E. V% H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 ' o, n1 a5 _, Z/ `+ L
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
6 p% }& G# t' _2 D' U5 D! d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
  m) T4 H" r4 G3 W+ n' R8 r“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
0 `! u$ ?" [/ _0 C- A3 c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
$ @% l4 m1 _/ g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在这种情况下。“仁”可以译为perfectvirtue(全德)。. Z9 }0 x8 {8 U9 i; ~. u6 Q+ j
参考资料: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0: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的伦理道德

“仁”是孔子人格理想的根本,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孔子把“仁”看成最高道德原则和人生理想,指出人道的基本内容就是“仁”,从而建构了仁学,仁学核心是爱人,主要强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根本道理。 % t2 P: F  L- B# l$ k$ o& T, U' R
“仁”字从汉字构成来看,一人是“人”字,二人为“从”字,三个人则成“众”字;所谓“仁”,有二人便从产生的一种关系。因为,“仁”字是从人字旁加一个二字,两个人相处之道即为“仁”。《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仁字的基本含义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即像爱自己一样体贴,爱护别人。
8 z9 G+ j4 D5 j& U" A- y8 `7 Z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复礼”,二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说要以周礼的标准做到“非礼无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颜渊》),要人们从精神上做到自我控制,从视、听、言、动的感性经验上符合礼的规定,这种与“礼”相结合的“仁”带有伦理规范的意义。如果人的行为皆能符合与礼,这便是实现仁了,“仁者爱人”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从心理上把人的相爱感情发展为道德感情,并且进一步发展为“孝悌”、“忠恕”和爱有等差的道德行为。从这种仁与礼的统一可看出,孔子在讲到“仁者爱人”时,总是贯穿着“礼”。 ' [0 a' |; j( a* p/ s! ?- s. }" a
孔子爱人的道德感情是有等差的,对自己的父母要讲孝,对君主要忠,对贵族身份的大夫、士要讲友,与人交要守信。
. ^$ ]& D" Y4 m+ A3 Y, b& Z9 x0 X5 l8 j( ^, x- c  Z
[ 本帖最后由 爱在蓝天下 于 2007-1-22 10:0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0: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孝悌。孝指善事父母,即子女对父母的爱敬之心;悌指善事兄长,即弟弟对兄长的爱敬之心。
4 F& Y9 L7 J6 I6 }, Z7 M  V第一,孝悌是行仁的根本。孔子认为爱人的道德感情首先是从孝顺父母开始的。因此,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君子专心致力与更本,根本确立了,道自然就会生出来,在家与社会之上,作到孝顺父母,外出尊敬兄长。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在国家上,君子有厚道,百姓也按仁道生活,如“君子笃与亲,则兴与仁”(《论语·泰伯》。 0 x; X; t  F9 L; R  I2 T
第二,孝悌不仅是尽赡养义务,而且有爱敬之心,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孔子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敬之情,而不仅仅是供给衣食或帮助干点体力活就行了。再说,子女对父母应该关切。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父母的年龄,不可不时刻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他们年高而担心。而且,不远游,以尽养亲,事亲之责;不得已而远游,也该有一定的去处,以免双亲挂念。另外,他还认为,从父母赋予自己血缘关系和养育之恩上升到孝道的“三年之丧”不是礼仪形式,而是从道德感情上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才是“仁’(《阳货》)。 ; N- C" M! S3 h! I! V  h+ D
第三,孝悌是继承遗志和恪守遗训。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 v/ @8 j+ B- ]8 ^5 ?第四,孝悌是按礼节来做。孔子认为孝不能违背礼节。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孔子非常重视对于孝的礼节,也有政治的考虑,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慎终指办理丧事,追远指办理祭事。这些事办理的好,对于收拾人心,维系社会,关系极大。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0: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友仁。孔子对于交友原则,具有广泛性和平等性。因为它不是政治关系,也不是血缘关系。而是近与一般的人际关系。孔子说:“居是邦也,事起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论语·季氏》)。“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语·公冶长》)。这是说,应与道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如果整天和小人混在一起,说得话却没有一句合乎道理的正经话,只喜欢耍小聪明,是孔子所反对的,即“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卫灵公》)交友要没看对象,更重要的是严与律己,虚心谨慎,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这与自我为中心,以是否与自己有利为出发点,去品评和要求别人的高低长短的态度,显然不是一个思想路数。但是,不要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即“无友不如己者”(《学而》)。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0: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守信。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之一,其本义是诚实,不欺骗。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主忠信”,“谨而信”,“敬事而信,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行得通。所以,把“朋友信之”作为自己的志向之一。主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信又是立国的根本,孔子说:“能行五者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恭,宽,信,敏,蕙)就包括信,因为“信则人任焉”(《阳货》)。
% [; b4 {9 ?8 |4 a, x关于守信的问题,孔子在评价管仲时说:“岂若匹夫匹妇之为惊也”(《论语·宪问》),“言必信,行必果,惊惊然小人哉!”(《子路》)这意思是说,难道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拘泥与小节,小信吗?说出的话一定兑现,做事情一定果断,不问是非曲直,意味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言必信,行必果”,这就是做人行事的原则。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0: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拜金主义流行,一些人见钱眼开,斤斤计较与蝇头小利,甚至不惜出卖朋友,泯灭良心,把金钱利禄视为人生的全部内涵。什么理想,道德,精神追求,全被他们抛在脑后。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欺诈哄骗,偷盗扒窃,贪赃枉法,侵吞国家财产,赌博贩毒,凶杀色情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就是因为有些人心理上的道德防线崩溃了,道德意识淡薄了,整个社会未能建立有效的道德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甚至连起码的道德评判也出现了危机。因此,现代人们都需要重新唤起道德追求,抵制物欲的侵袭,高扬道德理性,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对道德价值的认同,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拒腐防蚀的自觉性。而《论语》对净化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f* H8 F6 \1 M/ l3 O9 }9 q
在《论语》中,勤奋,诚实,节俭,相助相生的伦理观念。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礼仪廉耻,慎独,以礼待人,讲求信用,尊重别人。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比如,尽管在西方影响下的限度进程开始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发生了变化,但在我们国家仍然保持着代代相传的孝顺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风尚,而且特别重视礼节和道德观念。这表现在非常重视家庭人际关系,且强调家庭的和睦性。最根本的是能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例如:子女对父母履行孝顺义务大概有三种:第一,每个男人有义务养育孩子,传宗接代,以报答双亲养育他而经历的千辛万苦。第二,供养并服侍父母,使父母晚年享尽天伦之乐。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0: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必须遵守祭祀祖先的礼仪。

孝顺父母不局限与父母健在的日子,而必须坚持一辈子;即使父母去世以后,按照传统思想,祭祀祖先不是一种宗教活动,而是对已故祖先孝心的延续。这样,孝成了现代人个人修养的根本。论语思想高度重视培养人的内脏精神力量和独立的理想人格,这样的人就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可成为为国家献身的爱国者,也可以恢复逐渐丧失的人性。另外,有关“恕”的思想,成为当代圆满处理“你”和“我”关系的伦理。“礼”起到了确立地球村秩序的基本作用。就是说,保持社会的有序状态,关键就在于能否很好的处理这两种关系中的关系:一是通过礼的制约来实现。而是通过个人的自律和宽让解决,这意思是,天下和平来自人际关系的和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5 16:32 , Processed in 0.02372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