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于丹成名之谜
0 T' Y& t, u) [ f1 t& R
2 `3 E9 ]+ v4 b* o6 P' J/ v |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央视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 6 E1 `4 [5 a, A' Q6 j
2 G, F) r( }( F/ C
: m8 Y& V3 H% a9 x9 p
孔夫子有言: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令孔老夫子万万想不到的是,两千五百年之后,他会与一个叫于丹的小女子结下不解之缘。这个小女子使他的《论语》成为普世的“心灵鸡汤”。
- ^, Z+ n* B. U- s) M- W
- t8 X1 A/ J) |' W, ~- Z1 L 自“十一”黄金周亮相央视《百家讲坛》以来,于丹这个名字已经替代了“超女”、“易中天”,跃居各大报纸、网络显要位置。网上网下,学界坊间众说纷纭,在啧啧称叹她的“开口万言,闭口成理”的个人才华之时,不少人开始反思,泱泱大国口若悬河、学识不凡的人才济济,何以就是这一“小女子”成就了这样的人气奇迹?
1 a* v8 X+ L8 }8 a0 C5 w2 _! N2 I7 I
近日,本报记者走近这位走下百家讲坛的“小女子”。她会拍着记者说:“对不住啊,兄弟”,也注重自己“美女教授”的形象,而她与《论语》的缘分从四岁就开始了,那时《论语》对于她,就好比现在烦恼的钢琴课和舞蹈课之于现在的孩子们。
" r9 f1 |. f- s4 ?/ J% _" j6 ] s& _6 R7 d( k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生活的历练,总结出来一些对我们有意义的道理,圣贤永远都不是那个砖头一样的典籍。”
! V5 z1 h7 B4 Y3 q0 {' X
4 ]% [3 X6 @. Z& a$ A0 f' p6 ] 这是于丹对《论语》功用的总结,也是对先贤经典的认识,她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封建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温馨的劝导。( @% Q0 f% o5 J5 O( A3 {' @, [
M x* Z. N4 b2 y0 X
“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应该仰望,高深地隐藏多少奥秘,其实这个世界真正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如太阳东升西落,如春耕秋收,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真正的道理是告诉别人怎么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3 b. N: Y; I/ e8 B1 t+ q$ H) H
* K1 e* Q1 P1 ]' t" f2 o 于丹在《百家讲坛》中的第一句话就以绝对的高度,一锤击碎了几千年人们对经典膜拜的梦想。 9 P- R9 x _9 t; J, N" s" U' @
5 e/ i+ o. ~- s) ~; e7 n 于丹曾用“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这句话来试图诠释孔子给人的印象,她在后序中曾这样介绍,孔子以及《论语》的温度:“它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亘古不变。”不管是灰色,还是无色,其实人们更关心的是,于丹其人何以会有如此感悟,是否也经历了同样压抑到释怀的过程。; C) h. [2 s8 D" N5 b9 d5 r
1 {1 B9 e5 `$ Z6 Y
孤独童年
7 o) t4 z: Q7 |; d2 e X# a0 S( G- G. o4 t7 ^
四岁学国学
: ^8 O- e0 A' L0 }/ c6 z3 }2 h9 P" z& j; C9 q, `7 z3 o
于丹曾这样介绍自己的童年:
8 P. C) y7 a# o6 Y2 G( U6 ]9 \' {6 f' Q8 y3 B+ c5 a
“其实我小时候不爱说话,是很孤独的孩子,那时候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我学习很好,但不善跟人玩,很受歧视。中学我上了北京四中,那是铸造我人格的地方。它要求每个人都要有创造性。上大学的时候,我是北师大‘玩委会主任’,大家都知道我能玩,很多喜欢玩的人都来找我。”很多人相信,这种多年后的爆发,显然应验了她目前所带来的影响力和冲击力。 8 o* `& h2 L/ _ T4 v! F0 T
% H+ N; H) c# Y 熟悉于丹家事的朋友向记者证实,于丹如今的能言善辩,学识才华不得不提的是家庭对她素养的从小培养,4岁开始,学国学的父亲就“强迫”于丹看《论语》等先贤著作,在那个需要快乐的童年,于丹不得不压抑地面对那时看来十分“枯燥”的读物,应该说,于丹的童年并不快乐。 / A7 j6 i$ | N5 d7 e
% x p2 d# i8 P5 H% l+ | d
“这就好比现在教小孩学钢琴,学舞蹈,虽然眼前是累了点,苦了点,但长大后没有不感激父母的,于丹能取得如今的成就,首先要感谢她父母的眼光和教育。”她的这位朋友对记者表示。 , u' }( V% P2 p. g* ^
! q! S J- S: G* r0 ?% t1 H
' U0 A# T Z( t0 { 解读于丹成名之谜 " L" V$ z. }4 ~& v+ J0 I5 N" a( @+ `
- i8 C% B. n3 E L4 k( } 虽然于丹顶着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策划,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等一大串头衔,但让她一战成名的无疑是百家讲坛解读《论语》的短短七天。打从于丹迈上讲坛至今,以她为落脚点的“正邪之辩”就从未停止,这种无休止的争论所带来的“走红”条件,也让于丹顺利在舆论的视野里,完成了从一名平凡大学教师向“明星”人物的过渡。
8 M4 J0 O+ J6 G& }, }- [7 Z
& j6 s+ w( ^# Y- J. N 追捧者认为,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也因此她的作品被认为是站立在经典之上的“心灵鸡汤”。 . g: ~" Q( u# T& x6 l/ p
- p% m- b+ W% R& Z 中立观点认为,从某种意义上,于丹似乎是在模仿当年孔夫子所做的教化世人的事,有人总结《百家讲坛》的成功,它在于把各大高校中的少数“优秀与感召力兼备”的演讲者放进电视,在迎合潮流的基础上,通过异乎常理逻辑的角度讲起大学课程,同时给人以走近或回归大学课堂的体验,正是这种新锐的视觉盛宴辅以特别的角度,让《百家讲坛》招招击中观众心灵,获得经济、社会、人气效应三丰收,并且屡试不爽。易中天如此,于丹更是如此。
) t$ {( c" R& F
# t( e- }. _" j% M 而另一种更为直接的解读则认为,于丹的成功充满了偶然和巧合,她在恰到好处的时候搭乘上了“国学热”这班快车。此外,个人富有渲染力的演讲固然重要,但只是登上讲坛的一个必须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隐藏其后,一个十分高明而成熟的宣传策略,铺天盖地的媒体轰炸,人云亦云的网络热炒,神乎其神的坊间传说,加上其本人却总是“没有时间”,外在和内在恰到好处的结合,如催化剂一般让这个“人物”不断燃烧。 " N6 ^/ R( m c, D7 i1 `+ A2 _
: ]9 o# {! v1 [1 H" I- R1 z/ \ 她也顺理成章地在麾下拥有了不计其数的粉丝——“鱼丸”,于丹的“百度吧”里每天都有不同话题而主题相似的辩论上演,有人认为她是用百家经典唤醒世人,有人批驳,于丹是以孔子的名义为己谋利,有人则指责她过于通俗的方式是在误读经典。而于丹本人对这种号召力的要求却似乎十分简单,用她的话说,“让更多人开始重新翻阅中国古书,效果就达到了。”- R: U" ~5 k! r
# e/ F7 j7 u2 L9 n
对话4 G" s! |) w7 b. A, A" b9 m% ?. g$ a
9 L, e: K$ E2 O& r “孔子是一个我爱的朴素圣贤”
, n `5 }7 s! d0 |; F7 j
& g( |- Y. ?- y0 V5 c6 H/ x 记:相比《三国》、《明史》等在百家讲坛的题目,讲《论语》最大的难度是什么? ' Y) {+ S: C. M6 K0 n
( i' B$ r2 n; q3 k( A% _
于:《论语》情节相对匮乏,《三国》、《明史》等都有比较完整的情节,相对容易吸引读者的目光,因此在解读《论语》中需要补充更多典故和事例以旁证。
& e/ c! q( z% ~" N8 j" p9 }% T! R: z2 R) V( E1 B; [
记:你的印象中,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 F6 E! w4 A5 _
( l4 r# k0 ~8 v0 \* h
于:我所解读的孔子不是一个我敬仰的圣贤,而是一个我爱的朴素圣贤,他能穿过千年尘埃,是最朴素道理的昭示者。
- C: x' _& [$ s$ `3 c* P% A M
4 O; y# F# y- X& t" _0 w& U5 t 记:开讲《〈论语〉心得》,是希望达到复兴古代文化的目的? 9 H+ \7 I: [- s+ |- Q K9 W
# V) d: U: E1 v) y
于:我从来不认为古代文化消亡,应该说,古代文化见之浩繁,也有诸多层次,不是说所有的文化研究在民众中都能做到复兴这个概念的,我们只能让大家对国学——这种中国人血脉的源头,能够心存牵伴,能够在21世纪我们越来越趋向国际化的时候,找到中国人朴素的人生坐标,找到心里头的一种生活原则。
6 G# W( t2 h( m: J3 _- ^+ X5 c, O N# I- _6 [" c8 _% G3 h0 s/ H; s. s" s
说活《论语》得益于论语魅力和传播技巧 1 p8 U5 l& U! q
: U5 m3 p6 B7 p' B, v- L; i& S 记:百家讲坛为什么选择你?
7 }$ [0 {. P$ O. K }
) J' {) v8 c. r9 m4 H1 r 于:第一我作为硕士学古典文学的,又学先秦两汉的,我对这部分东西不敢说有研究,起码有一定的了解,第二我是博士,学传媒的,我是教大众传播的,这两种结合在一起恰恰就是百家讲坛选择我的理由。
% X' J1 v. H! ~! C# u5 G- f: X
% ]1 ^) q N0 {4 a" L! \9 N6 H- N) b 记:有人说透过百家讲坛你把《论语》说活了,这是基于《论语》本身的魅力,还是传播的技巧? 6 k ^3 M) B0 V1 k" \
2 M! g. A! q8 \. f
于:坦率地说,兼而有之,《论语》本身的魅力就是四个字叫“道不远人”,本身就是非常通俗易懂的,而传播技巧就在于我把它跟今天的生活联系到一块,也就是我的目的是直指人心,也就是,我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学理性的系统在推介,而是能够把一些经典理论化成生活小故事,让大家能够自己去感知。 Q9 e, y; ^8 h4 X
: _6 i- M, q: B, r# T
记:为什么过去很多人都讲《论语》,为什么没有达到现在的社会反响? , j/ z& |, C) z$ M; Z7 P e% n' |
4 T8 w. u5 w' a
于:最重要的还是感谢这个平台,因为它是面向大众传播的,它的受众定位很准确,我是学传播的,我了解受众定位,因此我能够跳出学理解读,来这样做。
+ T1 e7 v3 x) ?* Q0 X4 Z7 }/ s7 B
5 S0 B# R E7 Q* l" m# ]8 P9 q 文化思考
; ] ^3 F: R- A4 A
* b3 V* r8 p2 e* s: V8 X- {% ^
d7 @: J7 p: o& P3 T X4 p4 s7 ?' Y9 w! {/ w f
《于丹<论语>心得》封面/ {7 `( V- d; q, U! O% V: q" _" {3 c7 u
) G: R: N* N$ y' O3 R N 共同的文化基因让《论语》流行
. ~4 R3 @( `, j1 y5 [9 s" t- M% e' r k2 b% M Z$ S
记:《论语》一度曾被认为是过时的,而你提到它的现代意义,如何理解?
$ |- J+ G9 b8 c1 C/ e+ K
; D1 l8 g" E% T8 X 于:大家曾经把论语看作是独尊的儒术,是个统治术,有时候认为,它跟道,跟士并称,就是个儒教,有的还认为,它就是历代书生,皓首穷经的儒学,从这些意义上来讲,它可能有些东西是过时的,如果我说,把它还原成中国人心中的朴素真理,我一向强调它不是从外在灌输的,而是从内心唤醒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能够将类似《论语》这样的经典千年万代的流转。 w, y& X7 q& y
+ `* X# C }! S# x) J' {8 f 记:你如何看待《论语》经典走向流行背后的文化基础?
, Z+ e) t6 Q0 W% J5 N+ d" z2 E7 ?9 k" y9 o& k8 ^) x& c; S' y
于:我觉得21世纪,人们在一个多元选择中,太迷惑了,物质时代过于繁盛,而我们的文化判断的价值多元,使得大家想要找到一种选择标准。而这种选择标准是我们血液中共同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又是每个中国人都无法拒绝的。
Q- \( B$ C/ K) L! |7 g0 `' P8 Y2 J8 @, {
记:你认为是这种文化基因在引导《论语》走向流行?
! r% B; w" r1 T \- \ T7 ~4 {
& Y) p2 S$ Z$ |5 P 于:是的,为什么论语能够被大家看好,是因为大家都对生活越来越在乎,希望能找到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准则。
4 @; {% \1 x$ w S: x$ K ?' \) u3 f" O6 `2 D9 @
记:这与你在大学课堂讲课的出发点有何不同?
7 [' V) ~$ C% ?. r9 p& V u3 @& N$ X. C! r; }6 x; c# A9 ^
于:我在大学里讲论语,但绝不是这种讲法,因为那是一种学理性的解读,但是,在大众传播的平台上,首先要尊重传播的属性,它的属性就是一种散落的观众随意收视行为,所以面向大众传媒的解读,必须解读心灵,才能达到传播的效果。
0 {( ]3 @& j) ?. L% Q( c7 D4 I% R
/ _7 s- {& Y2 q6 n& c) j 记:《论语》这部存在数千年的经典又如何能为世人疗伤治病呢?
" V& ~5 `& [( L+ \& z% e0 z; P4 x9 x9 |/ E! J- \
于:我只有八个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心事伤痛是不同的,那么没有统一答案,答案在每个人心里。
) J4 Y+ m c% W
, Y( B& i Q3 |9 |. j 记:被看作是“心灵鸡汤”的《〈论语〉心得》如此流行,反映了社会怎样的一种普遍心态? 6 D f4 g# H% X# m/ W2 v
. i; D& D! Z. E9 C/ a$ y
于:我只能说文化多元,困惑也多元,所以人人都有需要。每个人的心中都需要一个“孔子”。' n' p: ]+ j; T+ x/ ~/ y9 ]
9 o1 [5 x0 b/ @ 记者手记' q, X& @9 v' k; D
& s9 y" P3 s) p8 f
在采访于丹的过程中,记者不断地发短信,没有回复,不断地打电话,无人接听或者“小秘书”回应。好不容易接通:“我现在很忙,采访恐怕只能安排到下个月了。”然后匆匆挂断,又过一天,“实在没有时间,我本没有必要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第三天,好不容易等到她出差回来,在她新书的反盗版会上碰到,众多记者们还是经历了一个半小时的苦等,才争取到了在随车短短10分钟的采访空间。 $ d6 M0 ~0 ^" G
0 z$ ? A# w$ p" b9 q- e, D! n 在与于丹的接触中,记者感受到她的大大咧咧,具有男子般率性和阳刚之气,由于她时间安排过于紧凑,原本拟定的采访时间被迫缩短,临走前,不忘跟记者道一声:“对不住啊,兄弟。” . a. Z" v$ d' J" [1 v0 V
1 M8 P2 @, v. }5 Z( q7 A: G
她语言犀利,措词精美,采访到激情之处往往不自觉地声调上扬,习惯性地抒情总结一把。这种感性丰富的女子专利也透露出了于丹婉约的一面,当记者提出给她拍照时,她立即摆好了pose,一声“茄子”过后,她又会突然提出,最好使用她已经筛选过的那些照片,怕是担心记者拍得不好,影响了“美女教授”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