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10|回复: 4

对中医现现化的认识与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3 16: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中医现代化的认识与思考
3 y  X8 M, H# [9 g/ {( Y——兼谈中医辨病论治 " O7 C3 `/ U' T8 R$ c  W9 ]
9 W& u3 H) Y. t) i7 `+ s
戴美友) K+ ^1 B' s! k( r

! `5 y5 x2 r) D  中医现化,是中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中医同仁的普遍关注。但纵观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谓艰难曲折,莫衷一是,可归纳为传统派、现代派、汇通派等,其认识水平也大相径庭。传统派认为中医要发展,就必须严格按照中医的基本理论,特别是辨证论治理论,在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医根基中求发展;现代派则要放弃这些医基本理论,完全西化;汇通派则承认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该取长补短,中西结合。然而这三大流派的观点,我们认为都是形而上学的,尤其是对中医应辨病论治还是辨证论治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以致有人认为“中医治证不治病,西医则专治病没有证”。应该说中医现代化的标志就是辨病论治,这种现代意义上辨病论治是建立在辨病、辨症、辨病分证基础的广义概念,而不是不顾疾病的发展变化而静止地认定是一承不变的病型。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的不民熟阶段,辨病论治是中医发展的最高形式。
7 S& z. L3 t0 F一、辨病论治不是西医的专利,辨证论治不能促进中医的发展
: R9 k+ D# d. l- R! |. q# w  西医强调“对症下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即所谓采取辨病论治模式;而中医则不论何病,都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八纲进行辨证论治,并被视为中医的精华,是中医瑰宝。然而自汉代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可中医的发展却是逡巡不前,发展缓慢,没有大的突破;而西医传到我国百年的时间,却是普天盖地,遍地开花,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沈自尹教授指出:“中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如果与时代的发展脱节,那么不论它的过去如何辉煌灿烂,就可能和陈列的古董一样,只可记载历史而已”。可以说中医发展迟缓的症结就是对中医认识上的缺陷造成的,固步自封,抱着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不放,不论什么病都可“一辨了之”,可对世界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搭不上现代科技发展的快车,中医怎能不落、不倒退呢! ' b3 c( e3 _1 x- F$ f0 W
  虽说《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但仲景在其小柴胡汤证中就明确指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可看出仲景就非常重视“对症下药”。其实仲景治蛔厥用乌梅丸、治阳明腑实用大承气汤、治脾约证用麻子仁丸等等,无不渗透出辨病论治的思想,熊曼琪等学者就指出:“辨病分证是中医诊治疾病的高级形式和主要手段,是仲景学说的灵魂和精髓。”
- @' M3 L, N4 W! n“一个枕头,三个指头”的诊疗模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奥玄妙,不是中医的高妙。中医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既然是科学,就没什么神秘莫测可言,现代科学连质子、电子等微粒都可发现,连金星、火星等天体都可探测,中医还有什么不可以去探究的呢?
0 b& U9 k7 o* {8 t中医界必须面对现实,不能只靠国家政策的“扶持”、“倾斜”,而要靠自的健康发展,要扬弃一切不适应中医现代发展需要的东西,毫不可惜。应该向前看,不能老走回头路,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相信今人的智慧要比古人更加高明而实用的。 1 `! V, ~, G, j! D+ I
  有人提中医现代化就反射性地认为中医要离经叛道,不要中医理论了,被西化了等等,这大可不必惊慌,邓小平就讲过:“发展是硬道理”,他还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问题。”小平同志的这些观点,对中医的发展也是一个启迪。医学的任务就是防病治病,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抑或其它民族医药,只要能治病救人,疗效安全可靠,就是“医术”,人们就会支持、拥护;反之,人们就会抛弃它。生物学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到达尔文的“进化论”无不揭示着“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真理,历史是无情的,再好的东西,若不能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都注定要被社会遗弃。
& w( j% e- s. S+ r! J  因些,中医必须发展,必须走向现代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和然选择,也是中医发展的惟一出路,否则只能停留在经验医学上苟延残喘。 7 w  v2 i2 M1 @$ @! f8 s
诚然,中医现代化,必须象西医那样,能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乘上现代科技发展的列车。西医好的发展模式,我们也必须借鉴,中医的发展,也要实行“对外开放”,以建设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化中医,既重宏观辨病,又注重微观辨证,最终达到辨病施治目的。) X. J6 K7 }, ]1 }. T9 [

7 X8 J2 y8 o0 b[ 本帖最后由 dmydxyaf 于 2007-2-3 16:1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2-3 16: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中药现代化异军突起,走在了中医发展的前列 ; Y+ s  ^, m. k
  在中医大谈是“辨病论治”还是“辨证论治”的同时,中药界一些有识之士却埋头苦干,借助西医和现代先进的技术设备,使中药发展一枝独秀,异军突起,客观上也拉动了中医的发展,给中医现代化带来了曙光。据报道,“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已取得进展,中药制剂开始进入科技高度发达的美国,传统中药的现代化产物“复方丹参滴丸”、银杏灵等通过了美国药品与食品管理局(FDA)进入美国。近年来在美国、香港和内地召开有关中药现代化的国际研讨会不下10次,有许多海内外企业投资者和研究机构纷纷表示参与或合作开展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行动,四川省政府还提出建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珠海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出“藿香正气”和“六味地黄”两种胶囊型新制剂,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和认可。另外,由传统中药安宫牛黄丸改制的清开灵注射液 醒脑静注射液,还有双黄连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中药制剂,已堂而皇之地进入医院“急诊室”。1997年评出的急诊必备中成药已达50种,涉及11种剂型,这种改良的中药制剂,具有高效、速效和给药方便等特点,因而病人发挥着积极治疗作用,谁能否认这些剂型要比安宫牛黄丸、生脉散、参附汤呢。这一系列中药现代化的杰作,为中医辨病论治注入了活力。 8 ~* g# o2 G: i1 f( R. g
  传统中药“三宝”在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发挥过积极作用,在当时是先进的,现在看来就落后了。试想再好再有效的药物,若病人不能接受,抑或不能速效,那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药现代化是中医现代化的前奏,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标志,是先头部队。当然也有人悲叹象青蒿素、黄连素、麻黄素之类已不是中药,而是西药,不姓“中”了,可老百姓却不管你姓中姓西,只要治好他的病,他就认为你是“华佗再世”、是“苍生大医”,一些封建残余和计划经济形成的思维定势应该根除了。“逆水行舟,不理则退”,中药事业的迅速发展,为中医现代化奏响了解凯歌,因为“药为医之用,中医的全部理论思维最终主要落实在药上”。
 楼主| 发表于 2007-2-3 16: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中医发展离不开辨证论治,中医现代化必须辨病论治
8 U4 d" l6 X! H/ h9 l' N. r/ Z  在几千年的中医发展中,辨证论治的作用不容否定,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中医的发展停滞不前的症结也是由于辨证论治。什么病都要辨证,循规蹈矩,犹如走一个怪圈,这样下去如何走得更远,中医发展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避免低水平重复。如果我们能利用前人已有的成果,再延伸再发展,象一些西药一样,几年就淘汰一批,以被更安全更有效的新药代替。如能在仲景时期就把“但见一证便是”的辨证思想贯彻下去,中医发展肯定不是当今这种局面。可惜我们失去了许多时机,抱残守缺,满足于“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认识水平,致使中医始终处于经验医学状态,各立门户,自成一家,产生所谓的这“家”那“派”对一些抽象概念争论不休,例如对三焦、命门、血室等概念,至今也没人弄明白。清末名医张雨三有感于此,曾在《医楔》中说过一句很有见地的话,谓“前贤治病,多属经验,经验属工夫,不能以传人”,这也就是“老中医”高明的来历。正因为如此,中医许多成功经验往往只是个人私秘,很难成为整个医学界掌握的技术。不唯如此,又因没有兴趣探究成功的“所以然”,致使经验得不到升华提高,只能成为“祖传秘方”之类。
. Y1 v2 C# |3 g/ C  如今名医医案不少,但依此验案,其他人仍难以重复名医疗效,毫不夸张地说,再让名医去重复他先前的验案,也不一定能重复出来,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无客观化就是重要因素。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完善的地步”。
6 l3 t7 u/ d4 q$ j) b, L  中医基本概念和理论范畴在先秦至汉代已基本形成,自此之后,历经晋唐宋元至明清,其间几次发展高潮不能说没有新的实践经验,实践上的新内容是不难发现的,如药物由《神农本草经》的365种至明代《本草纲目》已载1892种,其后《本草纲目拾遗》又新增700余种,而江苏新医学院编著的《中药大辞典》已载药5767种,近年出版的《中华本草》已载药8980种,新药的发现是极其丰富的,新方方剂的出现更难以计数了。汉代方剂不过数百,至明代《普剂方》已愈六万。新的病种虽无详细统计,但从汉代的几部医书所载的病种与明清医书所记载的病种相较,其间多少差别不难看出。如此两千的实践内容扩张已不知多少倍,中医基本概念和理论原则却始终未能突破《内经》范畴,理论研究只是研读和发挥经典。就这样,2千年前形成的中医理论,被当成教条反反复复地沿用下来,如此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肯定也是落后时代的陈旧重复。
 楼主| 发表于 2007-2-3 16: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辨病论治是临床的客观要求,是中医发展的最高形式 , x6 k, S3 q+ P1 o9 h
  辨证论治虽说是中医的精华之一,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但它只是中医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一表现,是中医诊疗的初级阶段,其高级形式,必然是辨病论治。《伤寒论》398条中冠有病名者186条,原文叙述中涉及“病”字者205处,仲景示人先辨病再辨证以论治,足见辨病论治之悠久,但他是分阶段进行的,如辨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再辨太阴病、厥阴病、少阴病脉证并治等。可见,辨病论治的深刻含义也并非只顾病而忽略病的发展转归,而是把一个病分割成一段段的“节段病”,再一一对其施治,这应是对辨病论治的正确理解。辨证论治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未能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与应用,所以较长一段时间,辨证论治形式单调,应用技术落后,中医疗效得不到应有的突破和提高。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临床早已用上了高科技的产物,如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磁共振成象(MRT)等,病案多是中西医夹叙,古而纯的中医已不多见,这是中医发展自发和必然的结果。
4 M* i/ C: R- s6 V! c) H5 Z  传统的辨证论治被中医视为诊治疾病的法宝,但对一些病人仅有一般类似证候,单凭辨证难免误诊。有些疾病辨证论治后症状消除若算“痊愈”而病理改变未恢复,例如中医治疗水肿病人,一旦水肿全消,症状解除,按传统标准就算治愈,而今则须看血和尿的实验室检验,若病理变化未纠正就不算治愈。因此,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建立起有机联系,从而以其高级形式辨病论治发展是完全必要的,辨病论治必然要代替辨证论治。邓铁涛教授却认为,辨证论治“包括辨病,不排斥辨病,但比辨病更高一筹。辨证—辨病—辨证是一个诊断疾病不断深化的过程。”但从中医的发展历程来看,笔者认为正好与之相反。中医辨病论治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以前,《内经》中已收载病名300余种,《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常山截疟,黄连止痢,海藻疗瘿,雷丸杀虫”等,都是从辨病论治开端的。因此,中医发展的正确认识应是“辨病—辨证—辨病”,循环往复,最终达到正确的辨病论治阶段。正如王琦教授所言:辨证是补充辨病的不足,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辨证正上升为主体;病规定证,辨证从属辨病,只有对有些疾病诊断不明确时,辨证才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楼主| 发表于 2007-2-3 16: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中医发展历史悠久,独特临床疗效是其生存的必要条件
. q+ p1 ?' r1 P. {  中医现代化就必须发挥中医特色,突出中医优势。中医的特优在临床,简便廉验效,副作用少,病人乐于接受,这就是中医的独特优势,如中药、针灸、按摩、气功等逆流法,进行深入挖掘,合理开发利用,做到人无我有,人弱强,这才是中医发展的正确出路,比如中医外治法,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挖究的领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清·吴尚先语),把内治药改为外用药,作用相同,而对人体损害小了,这不是人们所企盼的吗。当然,这项工作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进行了尝试,如帜肚脐治疗痔疮的“荣昌肛泰”,治小儿腹泻的“宝宝一贴灵”等等,都给中医现代化带来了曙光。其次,中医在养生保健方面,对功能性疾病的治疗诸方面,都有许多独特的创建,这些都是我们“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伟大宝库。
) Z, s& e4 j6 o1 ?: C! y  在世界医学宝库中,中医是医学理论体系最完整,从医学哲学到医学实践最连贯的科学,中医病理重视功能,把疾病形成归纳为阴阳失衡,功能失调;而西医病理重视结构,把疾病主要理解为器质性改变,其实质其实是统一的。中医在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中占有一定优势,使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医,美国已把针灸列入医疗保险,这也标示着欧美国家对中医的开始重视。 + Y* u. |+ ^1 W0 Z( {4 A, C
  长期以来,辨证论治垄断着中医的发展,使中医裹足不前,似乎丢掉了辨证论治,中医就失去了存在的支点,这种失之偏颇的认识,束缚了中医的手脚,成了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典型,谈何发展创新?因此,中医认识上的误区,造成中医发展的滞后。社会再发展,时代再变革,可以说张仲景所用的麻黄汤、桂枝汤,现在谁还能保证其“原汁原味”?即便如此,古人和今人体质病理是否相同呢?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问题,辨病论治就是实现中医发展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北京友谊医院感染内科在王宝恩教授和张文淑教授带领下,探索提出了感染性多脏衰的四个中医证型,即实热证、血瘀证、胃气上逆腑气不通证和厥脱证,研制了针对各证型的相应方剂,取得较好疗效,居世界先进水平。这种从辨证到辨病再辨病治疗的过程,就是中医现代化的模式,若能把相应的方剂固定创新,制成高效、速效、长效的新剂型确定下来,中医治疗疾病就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医认识上飞跃,是中医现代化发展的保证,加上中药现代化事业的飞速发展,中医现代化将大有可为。找准切实有效的辨证处方为切入点,深入研究挖掘宝贵的临床经验,以达到辨病论治目的。研究古今切实有效的方剂,使其达到现代用药习惯,可以说是中医发展的突破。例如治疗肠痈的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之类,若能研制出新剂型,就可能使病人免遭手术之苦。治疗“慢粒”的靛玉红的发现,治恶性脑疟的青蒿素的发现,无不都是中医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 a, _# P" A( P, t; M
  现在还有人对中西医相容性表示怀疑,认为中药青蒿中提取的新药青蒿素以及运用砷剂治疗白血病,虽在其作用机制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归根到底它们与麻黄素、黄连素一样,都不姓“中”了,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如果中药的研究单纯从其化学结构和有效单体成分提取入手,将陷入“废医存药”之境地,因此也不能说中医药实现了现代化。若按这种认识水平,中医永远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
; V  a& r' F5 d# }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应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办法”。我国搞现代化是这样,我们搞中医现代化更是如此。小平同志的精辟论述,给我们实现中医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在中医发展中,应该多学科交叉,密切与现代科学思维一致,吸收一切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成果,为我所用。中医现代化既不是“废医存药”,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中医的新生。 9 F4 m' A5 u* _( q3 p
  现代医学已发现世界有上万种疾病,虽然在其诊断各治疗上已取得显著成绩,但三分之二的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特别随着现代西药毒副作用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寻求对人体损害小或无损害的医疗方法,这也是在世界上海中医药大学掀起“中医热”、“针灸热”、“气功热”的本源。中医若能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中医的持色和优势,在病毒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西医难治性疾病中找对象到突破口,主动融入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瞄准现代医学难题如肿瘤、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病等进行攻关,一步一个脚印,深入挖掘中医宝库,实现中医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中医就一定能创造出奇迹,中医现代化就将成为现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3 19:41 , Processed in 0.02539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