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40|回复: 1

 年的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18 18: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Legend of Year; Y  b7 i( ]$ X9 P6 ^4 s9 H$ x- b

9 V6 O5 [& K4 i. T4 s9 |4 O: x% C; H: M$ K* O* U6 R4 c
5 F$ c' V- g- C7 i# \

/ C# U, k. q/ }1 ^8 D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 i% {& X+ K' L2 R4 X4 X4 q# I1 C. c7 F; ~( O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 }' x+ n1 N- @  f" g6 t

0 q" z  Y) G6 C9 c5 E) n0 V9 M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 P* n3 U* M3 n5 E

; p3 @2 }' M. X# z% {) B- @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 c" ~. H7 e1 c+ E$ G7 @
  t* w5 g3 ?2 i7 P/ w4 g3 j  春节: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 v. C" H, |5 C1 D4 Z* |+ ~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 I( {; n2 ^+ q/ L9 |9 N- n. ?
6 |. `( z/ ~) g一种说法是: 3 R/ d1 T) B! h! e

- B3 C, F% F6 l' |& U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 ?+ a' e" x- l5 y0 c9 B( I" \8 w; W/ W$ @& ?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2 d7 Z' \2 }* e: G9 O
( }: F  e9 [4 w0 }* L4 B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 g2 T* @2 \$ @- A# x5 G& k" r5 _! K3 I4 L5 e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 T8 |2 [# w/ l" a8 Q) g6 ]% B/ D
7 K$ n! N; Y1 D- e, Y" F4 g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 V8 y2 r2 R& R6 t  V
5 s$ f+ o7 ?. H8 m4 s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6 z; V( x, i, r( o! U* ~3 y. Z
5 q1 `( J. C& q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1 w# e/ P; z- j4 O  h
/ k. H  c% i+ t' s8 Z' {' [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 f4 ]$ z8 x' C& |! B! P
& t0 I) Z. |7 d7 K* Q  P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5 o' M8 T: s% `
( h" z+ R+ o! t; G, T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 L7 ^  x! m7 U/ `4 P: b9 W' `

3 O/ ^* V5 A- g  ]( `1 V/ ~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 C7 u7 e; L" K7 y+ @0 M: _; h
9 i/ [% `  u: G# c8 J( [, X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 A/ }1 _- z0 T( X3 @$ w+ [) U

! j! O/ k, A4 p2 J; g1 n$ C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 b8 T) Q- N4 V1 Q! l+ _- _: K  l9 E+ a+ b
另一种说法是:
# |4 P2 [) n: A
/ U9 o& s0 _: y9 X0 ?6 w8 P7 v6 L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 X2 D0 |2 D7 n- D! ?- Z+ s& x2 H' y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 A* C5 ?- M5 o8 C" Z/ O" [5 o! z9 H% u+ O6 A: |+ Z3 H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 J# U% h! r* M5 X7 L0 U1 M, h- J$ ^( x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 Z: g/ c+ s( s' W7 X+ e9 `- X& U2 }" e5 o6 M6 s7 [$ |' R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u  u/ V% X) Q- n

9 I" ~# n/ D+ @3 a6 |# U( F2 @5 o! s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1 Z7 m$ C; M: o& M7 ^! L
/ d. D+ Z, M4 t6 y. {8 Y   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
. u2 T  f+ F0 \* y2 q, vLegend of Year# I' C4 a- V% t0 Y4 R4 d
+ a  Y1 N; C" l) b% \+ i
6 Z1 u; T6 R& N. k- ^

" h& L0 g% }9 ^7 ?: G2 n: M, @

, w0 R. P' Z% [( Q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 l: `7 t* S3 J/ C2 C

4 C- c7 s$ @) n4 N( \% s2 |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 {/ M1 ]: ]& X  P7 l- @/ r- a% a" E( g, U2 Z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5 n- G* ~4 k) P: C
  H& C+ i3 y4 |* R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4 i( }# Q" [0 P" S5 D

0 {! [! V1 f( X  春节: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 N1 @/ q& A( V1 `0 L+ m; T; a- C1 J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3 j& z4 f) {0 V  q6 y# a
3 r9 w2 l" ^0 c# b
一种说法是: & b; `" I' O1 Y: Z. d. g- O
6 r6 t+ _! f1 q! X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5 z& N" ^; N5 [, I; E) n" y* z, q8 Z3 l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 I' p3 Z8 A% {2 y2 [3 y
+ Q. Y0 S# @4 @5 Z4 e. H, ?- ?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9 O) V2 \3 i( {/ i
1 O" G% p, }+ R7 s/ d" O+ @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 Z! z0 }! q% _- ^; J. ]3 L
+ V7 y9 V# ~7 K6 A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 t& J$ c7 w9 G6 `# S9 `+ q+ J
  ?/ b! z% y* H8 f" |" U7 {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6 B7 \6 s3 j2 V' a
0 C4 n- b8 J6 ~/ e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 i6 P- a4 o/ @
) ]" b; x# f7 |4 \. o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1 {9 P. }) T7 E6 ~8 ]# ?$ f1 s  ?9 G* g% L! O: e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4 c" c" b# b5 r3 |( a8 C
5 J2 s& j7 j/ `, O) J% o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 O# B" U, r# ^0 R# Z" H
7 O) x) z1 A& h" n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0 G. W5 r/ c" s( ?/ g8 I9 L- g2 w  c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n* F+ O3 L" H' T% P: R1 q1 @
" _4 d) c9 J( _" C. \& i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5 U/ U7 O7 B3 Z1 u! q
' u; v8 F: S* M$ \4 ?
另一种说法是: $ b2 s- i% m: y9 K
; G  z. g9 _$ H7 C% ]1 v+ {1 L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4 ^, O) v, T/ p" _$ B! t1 @6 B
" L2 K5 b5 y2 c3 ~$ g0 n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9 y" }! C3 M, t# C' H

: m0 I) v; b. ]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5 a+ H6 e/ D& l/ n+ P9 J* k5 g; V6 p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 Q' @' K, w1 z) \& c, ]

; d" S% V3 d  C% `. q4 R6 P7 z+ E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1 E6 S+ S3 x; ~8 V9 g( y3 h) n
* t, n$ @: s$ A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 e. K- D% A6 k8 b/ ^0 C& _- a9 ?
2 @9 N  \. A: B+ {: i+ u
   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7 ?- o  c7 ]/ d# `+ J8 k9 x
Legend of Year
, s0 o' I! o7 d  m' a
- M9 a8 W; h' H0 I" {2 J: A- P4 _+ u9 O" K( x4 s: \3 y/ l

8 m; ~+ |% T2 ^" G# Y5 ^1 U
7 @* ^/ M( ]& j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0 b. ?5 O; R( ]4 O: `* Z
# A/ @% ]6 P, z- O9 _# `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 x( y* B5 X- B$ ]# S3 |! @4 P" `, E. c- O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5 q3 z7 s* d  @& {* X# ?
  C' x; Y" i7 _  |) x: k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 w  ^4 A/ O2 ~' E
8 [! a2 B* J4 \  春节: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 G, I8 V- w% S* G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 |$ t' Z# P) b. l9 L& E6 p
, a" ^; y5 f* [- _0 Q9 Z4 J' `* w! n一种说法是: ; w4 O/ F# @% T% K
; A9 R( M! s+ I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 Y& ?1 Y$ q; v, A+ _4 H- c
% ~1 w' b6 W5 e8 E+ ^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7 M; `9 ?3 V6 D! n2 H. o" v3 c

0 c# \5 m& O0 d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 M5 A0 W& d% q
  a3 N; y% J; z+ V9 I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8 h& {( ]8 I6 h$ t: R9 y4 c7 E4 U8 b8 Z6 n6 r$ {& ^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 y! r' z+ k$ h6 j7 _' F+ j. x0 D* j& x& K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 A. n6 |7 M2 l; ~/ {- i

. w% x4 t# ?1 K1 s. h3 p$ i5 P0 ~5 ~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 }! M; P9 u3 R1 w, R; ]
) ^; ?1 n" Z8 }: |* z$ x9 p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 F* N# g8 K' @; h+ z

2 x' @" Y1 F* y5 Z7 g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0 {) d( P/ l1 w& X+ U- ~
$ |. ]2 L/ m. E! V6 L  s' X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9 X$ f$ W% p  r9 t
! n7 ~/ U0 [  K% z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 \* H- Q2 v8 Z3 e9 m! s- H8 v" L, @! P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 m! F) I; P; j. u! C5 u  T& w8 e" h* G0 j4 I' i) _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4 A/ K& D0 c6 x' q4 D

% H9 U, L( z7 j% ]2 o" w6 O$ R另一种说法是:
; z% X! m1 @1 S: C$ R
- ]. |2 j8 L4 s) ?$ ]" r( G$ ^" R8 [* L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 z3 Y" [0 _) p& d8 @

) y- m/ L; T, K% B3 j; d6 Z8 ]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 H6 e$ W( `4 T' v0 c$ ~1 |. _4 ]: }
. M2 q0 x5 i, ^0 i& p" r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 N4 _$ r) s1 ?6 _

9 i' D) ]' @, J8 H0 Q( Z3 O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 m9 i2 b4 h* {" c. r6 \% p

7 e. [- A+ @/ ]' [2 i/ ]' x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 c/ G6 s4 @2 B: m; W! E0 d7 v5 u- h; n& f/ M" G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6 p* R6 [" W- P& Q; T  h. h' q" h+ ~$ D6 J- s9 i7 T. t
   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
; g. E2 t7 b& J' J8 C& `1 q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2-18 18: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6 04:36 , Processed in 0.0347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