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63|回复: 0

关于音韵学的参考资料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8 13: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节 中古音
6 ^6 P; S- x+ D5 c7 D  F1 c, Q5 |本节重点讲授《广韵》的产生及其体例,据《广韵》探求中古音,《广韵》的声母和韵母,中古音的声韵调. 2 B, o6 j5 {; g1 I
一 《广韵》的产生及其体例
) r3 S1 T7 P, i! x( q2 r+ n& o(一) 《广韵》的产生
& P' R" g9 x: Z7 @' S0 c, M到了北宋初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诏令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了修订.修订本于真宗景德四年(西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这是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广韵》虽距《切韵》成书时间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收字大为增加,计有26194字,比《切韵》的字数(11000余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释也较详细,共用了191692字.此外,《广韵》分韵为二○六韵,比《切韵》多出13韵,这是分韵粗细宽严的问题,并非语音系统有什麼变化.这十三韵是:. r9 M; D( g! t( e# Y+ P' @* l
(平) (上) (去) (入)$ q7 z4 _$ K  |! s
俨 酽% X& G/ [- [1 }. p: _7 J5 U: s% @
谆 准 稕 术! o; A  `9 a) j' ~) c+ n
桓 缓 换 末; V" m8 w% W7 M1 c) y9 N
戈 果 过
& @- {$ R9 B! [) L& E1 Y其中上声俨韵,去声酽韵是依据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成例增添的.其余11韵的多出是由於将《切韵》某些韵中所含开,合韵母分开独立城韵的结果.下面是其对应情形:
0 K/ j' b8 s9 R! z《广韵》撰成后,一直流传到今天,《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反而逐渐销声匿迹了.直到清代末年以前,人们始终未见到《切韵》.由於《广韵》未著明撰者,且书前有陆法言的《切韵·序》及唐孙愐的《唐韵·序》,致使一些学者误以为《广韵》就是《切韵》或《唐韵》,如顾炎武《音学五书》中《唐韵正》的定名就反映了这个问题.
  L* L+ ~" ~# ^; i0 N; O- G) [3 Z《广韵》虽非《切韵》,但由於未改变《切韵》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韵》未被发现之前,它就成了研究古音最重要的材料.不仅如此,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据《广韵》上推下演.在音韵学史上,《广韵》一直起著承前启后的作用,就象《说文解字》在汉字研究史上所起的作用那样重要. ' j" Q9 p" }2 X9 q/ \' c0 Z
(二) 《广韵》的体例* R/ O' J1 P' V
《广韵》的编写体例可归纳为以下几项:
! K8 A+ e: K% N" X- G: G( {6 V一,《广韵》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属於二○六韵.此二○六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置於五卷之中.其中平声57韵,置於第一,二卷;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分别置於第三,四,五卷.平声韵独居两卷完全是由於所属字多的缘故,并无其他用意.其居於第一卷者28韵,称作上平声;居於第二卷者29韵,称作下平声.& [! J6 a* Q# V- v) h, }. }5 E3 j" S4 l
二,每卷之中所列各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名称, 叫做"韵目".韵的排列顺序用序数加上韵目表示,如一东,二冬,三钟等.
; P8 }& A$ q: D2 z4 d3 a三,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之为"小韵", 小韵也称作"纽",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小韵与小韵之间用"○"相隔.
+ p4 x, Y! N& m2 M- U! w& N四,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 b9 e0 c7 y1 A
二 根据《广韵》探求中古音
. f$ [0 o' x6 }, j+ j9 x《广韵》是一部韵书, 它只向我们展示了中古音的韵部和声调,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中古有多少声母和韵母.要想了解中古声韵的实际情况,还得另辟蹊径.《广韵》 虽然没有直接展示中古的声母和韵母,但它所收的每个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中古的各类声母和韵母自然就都包含在这些反切上下字中.在介绍声类和韵类时我们已经指出, 代表同一声母或韵母的反切上,下字都不止一个,《广韵》中共有反切上字452个,反切下字1195个.要得知中古有多少声母和韵母,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这452个切上字和1195个切下字中表示同一声母或韵母的字进行归类即可达到目的.
, D+ Q. L2 J3 H/ S& x6 X7 |' G由於语音的发展变化,今音已不同于古音.有些反切用字在今天看来是不同的,在古代则可能是相同的;在今天看来是相同的,在古代则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归纳反切上下字并不象依照今音对汉字进行归类那麼容易.清人陈澧第一个找到了归纳反切上下字的方法——系联法,他的《切韵考》就是使用这一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系联法的基本依据就是反切的原理, 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必然相同, 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及声调必然相同.其系联的条例共有三项:一般称之为基本条例,分析条例和补充条例.
2 l9 o) L' x3 ]( w0 Y! l(一)关於反切上字的系联6 [6 j0 L! c! h# B9 Q3 l
1,基本条例" D( S( i/ Y4 t) Y' ?7 }! H
因为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递用的切上字,其声母必属同一声类(推论).0 n) g: c8 I, R. m3 ?9 D- z
(1)同用例 切上字如果用同一个字作反切上字,则切上字的声母属於同类.例如:/ p  K% F. l! y9 x0 u6 R0 t
冬 都宗切 当 都郎切
7 a& X7 e1 U; Q2 J3 p冬,当这两个切上字均用"都"作其反切上字,所以它们的声母属於同类.! o* y- Y+ W3 ^6 ?
(2)互用例 两个切上字如果相互作为对方的反切上字,则此两个切上字的声母属於同类.例如:
5 X7 v0 Y* {& v' v9 H! A当 都郎切 都 当孤切
6 j  Q5 G7 R/ f: n* L1 `"当"用"都"作切上字,"都"又以"当"作切上字,互相为用,所以当,都的声母属於同类.
& n! ^( ?% K# m" ?/ m# a; L(3)递用例 甲切上字以乙字作为切上字,乙字又以丙字作为切上字,则甲乙丙三字的声母属於同类.例如:
- s$ g2 Q+ T  x3 X: {冬 都宗切 都 当孤切
* X4 D$ C0 f9 o"冬"以"都"作为切上字,"都"又以"当"作为切上字, 递相为用,所以冬,都,当三字的声母属於同类.下面举一组系联的实例:
$ i9 L$ y; x; q/ _布,补,伯,百,北五字都用"博"作切上字,此为同用;"补"用"博"作切上字, "博"又用"补"作切上字,此为互用;"边"用"布"作切上字,"布"又用"博"作切上字,"巴"用"伯"作切上字,"伯"又用"博"作切上字,此皆为递用.通过如此系联,证明边,布, 补,伯,百,北,博,巴八个切上字的声母同属一类.
0 ?* m! W4 A; `9 n2,分析条例+ `* ~% h2 ]8 j/ u/ F; K
《广韵》共含有3875个小韵(即同音字组), 每个小韵用了一个反切,各个反切的读音都不会是相同的,据此推断,两个反切的下字如属同类,则其上字必不同类.反切上字不同类属的确定,在理论上即根据於此.例如:
# x9 u( d8 Z/ j红 户公切 烘 呼东切
) I0 [' q  E# s' W0 Z6 E根据系联,"公","东"二字的韵母属於同类(同属东韵一等),据此可以肯定"户","呼"二字的声母一定不同."户"属"胡"类(匣纽),"呼"属"呼"类(晓纽).
# N2 |1 v1 y  n+ L1 y3,补充条例# s3 U; x( p7 V7 i" Z/ A
这是一种根据"又音"将两类反切上字系联起来的方法.《广韵》对多音之字一般都互注切语,如涷字有平去两读,《广韵》於东韵涷字所在小韵的第一字下注"德红切",又在涷字下注"又都贡切";於送韵涷字下注"多贡切,又音东".据陈氏考证,"都贡","多贡"这种又音中用字不同的反切其读音是相同的,由此推论,"都"与"多"实为一类.《广韵》中有些反切上字声本同类,但两两互切,无法系联在一起,例如:
- I5 j! e0 X' K! Z) f8 V多 得何切 得 多则切
( \' I7 b1 q" ?4 o0 y都 当孤切 当 都郎切
9 I, U8 q6 \. h, I  u7 u& H1 m?多与得,都与当两两互切,无法系联,根据上述方法的证明,都,多实为一类,这样多,得与都,当就可以系联为一类.3 A/ E; e" y$ |' Z
(二)关於反切下字的系联+ v7 R& \1 l" d1 `8 {+ t
1,基本条例% {9 b' e9 X" P' B
因为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递用的切下字, 其韵母必属同一韵类(推论).
, I$ \& M- z2 t/ n6 g/ s! V" w(1)同用例 切下字如果用同一个字作为反切下字,则切下字的韵母属於同类.例如:" f: {6 H8 b# [/ G- P/ b7 I
东 德红切. 公 古红切.
: G( i. _" A8 R东,公这两个切下字都用"红"字作反切下字,所以它们的韵母属於同类.$ o: r' Z; N8 u8 H
(2)互用例 两个切下字如果相互作为对方的反切下字,则此两个切下字的韵母属於同类.例如:
8 {" A& a/ @* ~2 V! p" I4 R$ ]- ]公 古红切 红 户公切- G* e. l( J  @2 Q, E$ s
"公"用"红"作切下字,"红"又用"公"作切下字,所以公,红的韵母属於同类.5 Y, ~5 Z/ Y0 y  q
(3)递用例 甲切下字以乙字作为切下字,乙字又以丙字作为切下字,则甲乙丙三字的韵母属於同类,例如:
9 ~% R5 N$ g- S5 v# x8 J' E东 德红切 红 户公切
) ], m& I. K  l( s# ~$ R8 [/ X"东"以"红"作切下字,"红"又以"公 "作切下字,递相为用,所以东,红,公三字的韵母属於同类.下面同样举一组系联的实例:' r, m: j! M: |% e/ _. U
"鱼"韵出现了24个反切,包含的反切下字有鱼,居,诸,余,菹五字.其中居,诸,菹三字都用"鱼"作反切下 字,此为同用;"余"用"诸"作切下字,"诸"又用"鱼"作切下字,此为递用. 经过如此系联,证明鱼,居等五字的韵母属於同类.0 T3 C  Y: W! E- W
2,分析条例9 j; f. a: B  _+ I
如上面所指出的,在《广韵》中各个小韵反切的读音是不会相同的.如果两个反切的上字属於同类,则其下字必不同类.《广韵》的同一韵中,反切下字有时会分成二类三类甚至四类,在理论上即根据於此.例如:
/ z# J1 o; i6 r; @: P" U  f公 古红切 弓 居戎切8 k: Y! C7 n$ {8 R
根据系联,"古","居"的声母属於同类(同属见纽),由此可以推断, "红","戎"的韵母必不同类."红"属"红"类(东韵一等),"戎"属"弓"类(东韵三等).
- q! `8 o5 ]# r/ ]) y+ Y3,补充条例
1 {6 i* z. H% ?, {: N% O: ~这是一种根据四声相承的规律确定韵类的方法.同一韵部中的韵母在四声的分布中有这样的规律:一种调类中有几类韵母,在其他相承的调类中一般也有几类韵母.根据这一规律,某一调类的反切下字如果系联不起来, 便可根据相承调类中韵类的分合情况确定其分合,或者合为一类,或者分为几类.如:$ J$ n; C; f' \( `7 j& q
朱 章俱切. 俱 举朱切.( n' [) C. `8 q! x+ L
无 武夫切. 夫 甫无切.8 [# X4 Q6 B3 J
朱,俱,无,夫四字均属平声"虞"韵字, 其中"朱"与"俱","无"与"夫",两两互为切下字,只能系联为两类.朱,俱与无,夫是否为一类,因系联不起来,不得而知;另查,"虞"韵上声"麌"韵中的切下字矩,庾,主,雨,武,甫,禹,羽等八字系联的结果为一类,去声"遇"韵中的切下字遇,句,戍,注,具等五字系联的结果也为一类;据此可以断定,朱,俱与无,夫的韵母肯定也属一类.
# N" ~9 J7 d: @5 [三 《广韵》的声母和韵母/ C% l0 `2 ?. j- F9 B2 N: [% f( D
(一) 《广韵》的声母
, g* `7 I9 m$ R1,《广韵》的声类. G" N6 [# j% n6 F9 m" Q0 _: f
陈澧《切韵考》将《广韵》452个切上字归纳为四十类.这四十类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照,穿,床,审,喻五纽中各多出一类,微纽并入明纽,又少了一类,故成了四十类.陈澧认为这四十类即反映了《切韵》的声纽状况,但是后来的学者认为陈澧没有严格遵守自己所定的原则.有时他用补充条例将基本条例无法系联的两类系联为一类, 例如将"文,美,望,无,巫,明,弥,亡,眉,绵,武,靡"同"莫,慕,模,谟,摸,母"归为一类的情况就是这样.有时他却没有使用补充条例将那些可以系联在一起的两类归为一类,例如"博"类与"方"类的情况就是这样.( c2 k& b$ ^% Z" V; {; U9 [
他对补充条例的使用随意性很强,正像罗常培先生指出的那样:"以今考之,其为例犹未能尽纯也.盖因变例以求其合,则为类当不满四十;舍变例而求其分,则为类当逾乎四十.陈氏於其所欲合者,则用变例以联之,於其所欲分者,则用正例以别之,未免自乱其例矣!"因此,陈澧的四十类没有反映出《广韵》声类的真实面貌. 继陈澧之后,张煊,黄侃,钱玄同,高本汉,白涤洲,黄粹伯,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等学者先后对《广韵》的声类进行了考察.张煊同时使用基本条例和补充条例进行系联,得出的结果是三十三类.黄侃,钱玄同考察的结果是四十一类.高本汉,白涤洲,黄粹伯考察的结果是四十七类.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考察的结果是五十一类.1 u3 ?! {. n$ s, [: b
2,《广韵》的声母. d9 M% F, }) E( {9 y" G
声类是根据系联法或统计法对反切上字归纳的结果,声类的不同,并不意味著声母也一定不同,因为表示同一声母的反切上字根据系联或统计可能会分成两类,例如代表来纽[l]的反切上字根据系联,统计被分成了卢,力两类." m* R' o" `. }, E4 ]
根据前人的研究,《广韵》五十一声类所含的声母只有三十六个,此外李荣先生在他的《切韵音系》中又考出一个"俟"母,又称作"禅二",现在已得到学术界不少人的承认.如果加上俟母,《广母》的声母就是37个.此将37声母与五十一声类的关系对照如下:
9 k. L* E5 x, Z1 `% Y( l(二) 《广韵》的韵母8 d  q! f' n! D' Y
1,《广韵》的韵类" E' u, r* ^9 P0 ~) U% u4 [
陈澧用系联法对《广韵》每一韵中的反切下字进行系联,结果发现有些韵只含有一个韵类,有些则含有两个,三个甚至四个韵类,二○六韵中共含有311个韵类.继陈澧之后,高本汉,白涤洲,黄侃,周祖谟,李荣及邵荣芬等人也先后对《广韵》的韵类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所得的结果有相同者,也有不尽相同者.其中高本汉研究的结果是290类,白涤洲使用统计法研究的结果也是290类,黄侃研究的结果是335类,周祖谟的研究结果是324类,李荣的研究结果是334类,邵荣芬的研究结果是326类.王力在他的《汉语音韵学》及《汉语史稿》中基本采用的是高本汉和白涤州的分类.董同龢则基本上坚持的是陈澧的分类.目前学术界有不少人采用的是290类的说法.
* f  M4 B& U. \. ^2,《广韵》的韵母4 M$ X  M# h8 t  W0 W
《广韵》的290个韵类是按声调计算的,即韵类的声调不同即算不同的韵类;如果不计声调,即使平上去三声相承的韵类或平上去入四声相承的韵类算一类,则290类只有90类之多.王力在《汉语史稿》中于戈韵和昔韵中分别增添了[ ](戈开三),[ ](昔合三)两音.按照《史稿》的这种分类,《广韵》的韵类总数便成了292类,不计声调为92类.这92类所含的不同韵母共有142个,其中阴声韵40个,阳声韵51个,入声韵51个.我们采用《史稿》的说法,将《广韵》韵母确定为142个.
2 Z3 \% |- Y# n# E7 T, Q$ F( X; \四 中古音的声,韵,调( u3 a/ c5 |8 |) G
(一) 中古音的声母
# H) b  L" g, `- D9 ^) B《广韵》的声母有三十七个,《韵镜》的声母有三十八个,二者的差别只在於,《广韵》的喉音中有影,晓,匣,以(喻四)四母,《韵镜》的喉音中则有影,晓,匣,云(喻三),以五母,所以《韵镜》比《广韵》多出一母.就《韵镜》的情况来看,"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但尚未同"以"母合流,这种现象说明《韵镜》所确定的声母要晚於《切韵》(《广韵》的声母即代表《切韵》的声母),但不会晚于守温制作三十字母的晚唐时期,因为在守温的三十字母中云,以已合流为喻.本书将中古声母确定为三十七个,亦即《广韵》的三十七母,理由是让"云"归"匣"更能反映出隋唐时期汉语声母的面貌.下面是三十七声母表及其拟音(拟音均为国际音标).
2 l) T( y% ]* z( q# a1 O& J+ R9 {中古声母音值表 : O) I! u. q$ |4 V  n
表中的三十七声母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唇音中少了四个,正齿音中多了五个,喉音中的喻母有分有合,数目没有增减.1 y' H9 P; a3 u( V
(二) 中古音的韵母8 @$ }4 w+ y: X
《广韵》的韵类共有292类(王力《汉语史稿》的分类或王力《汉语音韵学》中的290类再加上戈开三和昔合三).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2类,其中所含韵母计有142类.《韵镜》的韵类共有291类(比《广韵》少一个戈开三),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0类,其中所含韵母共有139类.两相比较,《广韵》比《韵镜》只多出真合三,质合三及戈开三三个韵母.由此可以看出,《广韵》切下字系联的结果和《韵镜》所列的韵类数是极其接近的,这说明了系联结果的可靠性.我们把《广韵》的142个韵母确定为中古的韵母,下面是这142个韵母的名称及拟音,序次按92类的形式排列,其中平声韵的拟音代表平,上,去三声.
! q% i( S0 f2 H# c中古韵母音值表 & V. }% P7 S/ b3 T+ q
71.耕开二 麦开二 9 H+ f& z7 t6 D) P( D
72.耕合二 麦合二
9 v# e% ?$ L8 n$ D) M1 ]73.清开三 昔开三 * U5 |( ^9 T: \3 f8 g2 M: y
74.清合三 昔合三
0 `1 e% [0 b) P+ K5 b75.青开四 锡开四
, u8 @- S7 _6 X, I- W8 m/ D6 h* \76.青合四 锡合四
  _& h( k! X7 l" e! b77.蒸开三 职开三 ) g+ u% C1 u/ a3 T; b
78. 职合三 1 w, G1 E! c  V2 S, m
79.登开一 德开一 , R# C( Y6 }% m3 D" \( a- m7 E, e
80.登合一 德合一
( b2 z% f0 r8 K$ \$ c81.尤开三 6 E: `0 w% f5 F  H9 f4 n# |0 d
82.侯开一
1 o! F# J4 ~5 e6 z% N! \83.幽开三
$ T2 H; ^5 U: ]$ z. |9 b84.侵开三 缉开三
1 a+ \. z3 N, U6 D/ `3 m85.覃开一 合开一
& R7 x5 B( ^: U/ ?9 ~9 ~: G86.谈开一 盍开一
: j. K2 v" y, H- |8 x87.盐开三 叶开三 0 G1 E/ a- G& M; S* ~
88.添开四 帖开四
0 k0 I& J; X. g7 B89.咸开二 洽开二
0 U5 g4 a5 t3 ]: T5 L) s8 ^# Z90.衔开二 狎开二
' I( q% l% ?, [# D6 o- [91.严开三 业开三 : s6 F1 ~0 q- u* d
92.凡合三 乏合三 * T3 m3 C( B) x1 ^7 G
(三) 中古音的声调4 R, o4 k% S$ O
中古的调类共有四个,即平上去入四声.这在《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等韵书和等韵书中都记载的很清楚.关於中古四个调类的调值现在则无从得知,但是我们从古人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一些大致的情况.下面是古人关於四声调值的几种描述.
. H6 Z; H' b8 f4 s' n4 m) k/ w% G隋刘善经在《四声论》中说:"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
) t3 l3 \5 P; w1 `+ L' }( ~! s唐阳宁公南阳释处忠《元和韵谱》中说:"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3 C* Z9 D; |% D$ s% e/ M  R
唐时日本沙门安然在《悉昙藏》中描写表(或疑表为袁之误)信公所传日译汉音的声调说:"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
+ l7 ]' s- ?6 U  N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道远,入声短促急收藏."
! R, `, h4 W8 l8 R" H) y以上几种描写虽用语不尽相同,但描写的特点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从中可以大体知道平声的调子是平直的,上声是上扬的,去声是下滑的,入声是短促的.我们根据平上去入四字也可以知道四声调值的大概,因为此四字本身就是对当时四声调值的描写./ T3 U& t0 X$ C( s% T* Z
由於中古四声到今音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很难把握现代四声在中古时的调属.为了便於初学,前人王鉴曾作《四声纂句》,旨在将汉字按中古四声辑成四字成语,以助记认.逐条读之,合调成趣.今仿其例编成中古四声歌诀如下,以供读者参考.8 z/ S7 {2 G6 _# t6 D
中古四声歌诀! T$ n: }$ E& i
河海未测 官场势恶 朝野俱寂 明捧暗克
! ^" a9 }( u4 ]% \9 U依草附木 钩腿斗角 垂死挣扎 无可救药
! Z' w' V  k: u' [. C# B4 N. }仁美睡觉 忠保御敌 兄弟怒目 相翦太急( Q9 R7 ]% l( a" o1 H  r# v. q
挥手告别 趋本背末 无祸自福 为善最乐
( T+ I5 V9 p8 N4 I/ w- A5 M5 I兰紫桂白 梅有傲骨 人品正直 尧禹帝喾
# O- `( I' t! j) C( d4 ]! g4 ^! p+ ~相忍为国 惩忿去隙 君子意笃 模范事迹
1 F  Q, P6 }- ?% w& C& i重返教育 夫子圣哲 书好字黑 人手二册
" K; t) s: ^; J$ _王冕善笛 回也好学 秦女弄玉 天狗望月) e( ]3 Q, _4 U& u( x
欢饮坐席 民喜瑞雪 勤勉度日 虽苦快活
0 `: h8 y1 c9 c/ z* z车马炮卒 中午对弈 拿土换锡 如此妙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6 07:40 , Processed in 0.02221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