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55|回复: 4

钤记中华系列讲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5 19: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钤记中华(一)——书 法》 李刚田( S9 z, \4 y. f! `. O/ T1 e5 p
' c' a2 B2 V1 o/ d; S
主讲人简介: 8 l/ M. w) S; n5 ?
  李刚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为全国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及国内外重要展览活动。著有《隶书教程》、《篆书教程》、《篆刻教程》、《李刚田篆刻选集》等著作。 0 K3 ^4 \4 O- r$ j
  内容简介: * M: O- T! E3 @/ g! I
  华夏文字,苍苍茫茫,灿若星河;中国书法,册册卷卷,浩如烟海;五千年纵横的中国历史,蕴藏着华美的锦绣文章。
2 R# P( N1 g5 Z, w6 ]0 s( B  甲骨文怎样被发现?小篆书体是李斯所创吗?王羲之如何成为一代书圣?古老的东方艺术为何还能深受国人的喜爱?书法凝聚尘封已久的故事,故事演绎华夏文明的璀璨光芒。钤记中华,感悟书法。
* E# W9 ]" a! c& G+ l* Z  _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书家荟萃,就像夏夜的群星让人目不暇接,仅在宋代史书上记载的书法家就有八百多人,汉唐以来的中国传统文人,无一不是操着一副笔墨,写着世界上独特的毛笔字,与笔墨结下了不解的情结。
' U* J4 p/ K0 P6 R3 K4 l2 r  中国历代的皇帝约有半数以上都是善于笔墨的行家里手,宋徽宗以书画著名,他自创一体被称为“瘦金体”。元朝的皇帝是蒙古族人,弯弓射雕的手也能提笔写一手好字。清代的皇帝是满族人,至今,紫禁城里还能见到顺治、康熙、乾隆的大手笔。
8 x5 ]4 C3 [$ @+ D6 r  在中国,亭台楼阁、名山古寺、庭院商号,若没有书法牌匾点缀,就会觉得它缺少了文化含量,缺少了传神的韵味,就连乡村农舍、普通人家,逢年过节也要贴上春联,有学者称这种现象为中国的“笔文化”,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书法,书法艺术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在世界众多的文字中,只有汉字的书写走上了艺术化的道路,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艺术类型,这就是书法。虽然人们对文字的研究由来已久,而对中国文字起源的认知,却是从一百多年前甲骨文被意外发现开始的。 * b$ B  C+ C  K$ a9 @* s
  (全文) 3 N3 h) H/ _% x( S  j8 }
  中国书法它从殷商甲骨文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岁月中,书法它几经变迁,有很多变化、发展、扬弃、整合,然后变成今天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从它的内容到形式,从它的内涵到外延,都有很多变化,最开始的书法和中国文字是密切结合的,咱们知道中国书法首先有一个条件,就是书法要写字这两个字,大家别小看这写字,这两个字。可以说书法是写字,但是写字呢,不一定就是书法,因为书法它是艺术,正因为书法是写字,就是文字对书法的规定性非常强,我们古代的书法艺术,它是伴随着文字的实用性而生发出来的   X# e2 W3 T3 G; F$ l
  比如甲骨文,咱们说甲骨文,甲骨文的最开始出现,四千年前的文字,咱们最开始的时候并不认识它,我们古文字学界也不认识它,大概在一百年前吧,一百多一点,一百多年前,晚清有一个官叫做王懿荣这个人,他在有一次吃中药的时候,药店里抓来中药吃中药,有一味中药叫做龙骨,龙骨呢,他发现上面有很细小的文字,当时他确定不了是不是文字,就是细小的人工刻画的痕迹,王懿荣是一个大学者,他根据他学者的功夫和他敏锐的观察,他感觉到这个应该是最古老的文字,他就问中药店你这个骨头从哪儿来的,龙骨就是半化石状态的那种骨头,骨头埋藏时间很长,已经蓬松了那种骨头,这个药店就说,它是出在河南,我们河南的安阳,一个小屯村这个地方发掘出来的骨头,当地的农民就作为一味中药,这个中药上面有文字还觉得它不吉祥,就把文字刮下来,然后卖给药店,有的残存的,没刮掉的,就落到王懿荣手里,王懿荣就发现,他是个学者,发现以后呢,他就派人到了安阳就开始收购,开始逐渐的一门甲骨学就兴起起来,最开始的起源传说是这么开始的。
9 _9 V$ d2 S; P( }( E/ C* D  最开始的甲骨文呢,它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为什么刻在那上面,当时古人也有毛笔,四千年前是有毛笔的,甲骨文里这个“聿”字,“聿”就是一只手拿着一只毛笔的样子,它本身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里有笔它肯定有毛笔写出来那种痕迹的字,为什么今天看不到呢?它就是那些材料流传不下来,古人写在竹子上,木片上,树叶上,兽皮上这些文字流传不下来,当时没有纸张,只有作为算卦用的龟甲兽骨呢?它是占卜用的,刻在这种硬质材料上就流传下来了,它是那样的。我们今天把甲骨文看作一种艺术,但在古代它完全是一种实用文字,由于它特殊的刻锲方法不是毛笔写,是刻的,又由于它特殊的那种载体,它是硬的材料,用硬刀,当时没有铁器,用青铜刀,或者玉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那种文字,形成它特殊的线条美,和特殊结构的方折错落的美,所以古代书法的生成,它和文字的生成是紧密相伴的,和文字本身的结构,文字它的实用性,文字它的载体以及制作方法是密不可分的,由于这种种的这种变化呢,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古代的书法艺术样式。
$ m2 k( h, [0 |1 B5 E  你比如再往后,到了两周的时期,东周西周,春秋战国,到这个漫长时期主要代表性的就叫金文,或者叫做大篆,学术上有很多称呼,一般就是叫做“金文”,就是钟鼎文,就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两千五百年前,三千年前这个阶段,铸造的金属文字,这种文字呢,由于它是金属铸造的,所以它有种特殊的美,咱们今天看到的,咱们在字帖上看到的金文拓片,是黑底白字,这种字它是从青铜器上捶拓出来的,那么当时制作青铜器已经工艺很先进了。现在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着全套的楚国青铜器,那制作的非常精美,它那地方因为它那个青铜器加了大量的锡,所以楚国的青铜器基本上不上绿锈,都是黑锈,黑亮黑亮的青铜器,当时你就看出,当时制作青铜器的工艺相当先进,它已经有了精密铸造,就是用石蜡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青铜器上的文字呢,它是先刻在范模上,就是刻在范上,就是刻在模型上,然后通过青铜铸造金属溶液倒在模具里边,然后清沙金属冷却变成这种文字,它带有浓重的这种金属铸造的那种线条美,所以金文除了它结构的古朴,它线条本身的浑厚凝重,它是金属铸造的效果,所以古代的这种金文的艺术样式,它和制造的效果紧密相连的,这是古代的金石文字。
9 F$ Z' P1 }  ~. p# \$ v  金石文字最有代表性的是叫做“石鼓文”,它是先秦的东西,石鼓文是四言诗,石鼓文它就近乎小篆,已经是大篆向小篆过渡之间的一种书体,它是咱们今天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刻在石头上,把石头刻凿平整之后,它可以从容的安排章法,这是书法艺术的章法来说,到了石刻,它是一种解放,石刻艺术以石鼓文为代表,石鼓文是非常有名的是个鼓形的东西,上面刻着四言诗,记述当时的秦王出征打仗狩猎的一些故事。这时候金石文字呢,因为石鼓文属于庙堂文字,它是铭功记德的,所以它刻得很庄重,很平整,它已经有了小篆后来的基本样式了。 : r, B  A% w7 P- F% u% y3 w! D
  大篆整个漫长的时期过了以后,就是小篆,小篆就是秦始皇那时候规定的一种标准文字,叫做李斯小篆,当时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采用“车同轨,书同文”。那么文字呢,他在《说文解字序》上有这么一段,就是:“始皇命赵高、李斯、胡毋敬取六国古文,或颇省改,设为小篆。”秦始皇命令赵高、李斯、胡毋敬这三个人,把六国古文拿来“或破省改”,什么意思呢?就是多少添去,去改造,成为小篆,这个过程大家听起来,到了秦始皇实际上他是在做一种文字改革,把不统一的六国古文,把秦楚齐燕韩赵魏六国不统一的古文到了秦始皇手里,把它标准化,统一化,实际上他是一个功劳,所谓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把文字给埋了,把书给焚了,他不是这样的,好多书,你比如种树的书,农业的书,治病的书,他并没有烧,文字呢,他取六国文字的精华,以秦国文字为基础,他创造了这种小篆,当时是一种功劳,现在称为“李斯小篆”,就传说是李斯写的,最典型的就是泰山刻石,这块刻石,现在泰山刻石拓片,就是咱们拓出来的文字能见到五十几个,实际上文字只能见到十三个,就在山东曲阜,传说是李斯写的。 ! h# G4 c) _: h: |5 v- B
  但是咱们现在根据情理来讲,不可能是李斯写的。就是传为是李斯,李斯是河南人,为什么不可能是李斯写的?他身为宰相,他不可能每天去写那么工艺化的小篆,小篆是艺术性文字,工艺化非常强,它结体修长,线条都是等线体,那么这种文字就是在丞相李斯领导下的一个文字改革小组完成的,就把这个功劳都记在李斯一个人头上,实际上任何一种古代文字的形成,文字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积攒了很多人的智慧,最后形成一种书体,这是小篆。 0 |9 d! L5 q5 y
  到了汉代的时候,小篆就废止了,它就在流通文字中废止了,但是汉代的篆书有一个质的变化,就是它从实用文字变成了艺术文字,它从美用不分的文字变成一种追求美化的文字,这就是它开始艺术化,篆书开始有意识的走向艺术化是在汉代。 + z# S9 p, V7 T/ j
  汉代通行的是隶书,那么隶书生成的年代是什么年代呢?有人说是西汉,有人说是东汉,有人说是秦,现在根据文献记载和地下资料出土,它应该是在战国末期,隶书已经生成了,大量的流传是在民间,为什么叫隶书呢?它隶书有一种隶属的意思,当时是篆书的辅助书体,隶属于篆书,还有一种说法呢,“隶”是“徒隶”,就是奴隶或者徒隶,是下层老百姓使用的文字,不是官方的标准文字是民间文字,但是正是这种民间文字,这种徒隶写的文字,这种隶属于篆书的附属文字,它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使用中的生命力,它逐渐取代了篆书。 / ?" a& [& T$ V& k
  这里有一个故事,它说隶书的生成是谁呢?创造隶书的也有一个故事,是程邈这个人创造了隶书,就好像传说是李斯造小篆一样,实际上隶书不可能是程邈一个人造的,它也是在文字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集中了很多人的智慧逐渐形成了隶书。那么对程邈有一段记载,说程邈得罪了秦始皇,得罪了秦始皇,秦始皇把他关在云阳狱中,就是“系云阳狱中”,把他关在监狱里,程邈就苦思冥想,在狱中十年,创造了隶书,就把这种隶书归在一个人头上,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记载或者传说,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早在程邈之前,隶书在战国时代已经有了,那么咱们知道,纸张的发明要晚,或者纸张的普遍使用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期,从两汉一直到三国,人们怎么写字呢?就写在竹简木牍上,当时写字就是把一个竹片削光了,大概有一尺长,叫做“竹简”,咱们现在谁给谁写信,写一封书简还从这儿来,简牍也从这儿来,尺牍都是从这儿来,它这个竹子为简,木头的叫“牍”,这叫“简牍书法”,当时叫“简牍”,当时没有纸张,人们就在竹片上和木简上写字,说这个人“学富五车”,“学富五车”这个意思呢?当时这个人非常有学问,能读五车书,五车书现在什么概念呢?它是写在这个竹简上的,不过一本新华字典而已,它没多少东西,它含量很小,它写在这个竹简上,单个的为简,简用绳子串起来,上面一条绳子,下边一条绳子,串起来之后,它叫“册”,现在一册书两册书还是从这儿来,把册卷起来叫“卷”,一卷书两卷书也从这儿来,这么一卷一卷,咱们在电视上看到,那么一卷一卷的书,它容纳的文字量很小。
0 ^9 D; R) L3 l0 K  K  正是为了使每只简,每片牍上容纳的文字多一点,所以这个书体修长的篆书到了汉简里面,到了隶书,就越写越扁,越写越扁,这样它一个简上容纳的字比较多,篆书的体态是修长的,隶书就是左右开阔,竖向它就越写越扁了,就是左右波拂分展,书法上叫“波拂分展”,竖的方向就是纵向比较收敛,形成特殊的隶书样式,这是两汉中,尤其是东汉,东汉有很多碑刻,著名的汉碑,大概现在能见到拓片的有五十几种,这就是汉代的书法艺术,汉代是一种雄浑博大的艺术,它崇尚质朴,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这种思想占统治地位,儒家的审美是什么呢?它讲究不激不励,风规自远,讲究中正冲和,讲究和平,雍容博大,它是这种艺术,所以汉代的书法呢,它是以简朴以质朴,包括汉代的印章叫汉印,都是以简朴为崇尚的,好像汉代的隶书里面并不丰富,比后世的行草书要简单多了,它靠一种很简单的又不断重复的这种节奏产生一种深邃感,往往是简单的东西,它有深刻性,往往是妍的东西,它是表面化的,汉代的艺术雄浑博大,具有深刻性,它恰恰代表了中华民族对美的一种追寻,所以汉代艺术是中国艺术一种代表性,高境界的艺术。
1 d* s8 L2 w, i$ I) ~9 p  但是汉代以后,它就是以书家流派为代表,咱们看的“颜体”,一提“颜体”就是以颜真卿个人为代表,以他的风格为代表,那么“颜体”,我们想的不是他的哪件作品,而是颜真卿他的整个的风格。 4 D. z  J/ y1 [% h0 ]! S
  书法不单单是一种技法、不单单是技巧,书法除了它的技巧,除了表面层的技巧之外,它的笔法、墨法、章法、字法等等之外,它有它的艺术形式,艺术形式的一种美,除了形式之外,它还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代表着一种文化,咱们说书法是每个人的字就是每个人的名片,每个人的字拿出来,就是不搞书法的人,你写出字,带着自己的性情,带着自己对美的理解,这是一种本能的,但是这种层次是比较低的,到了书法的时候,就是受制于书法艺术它自己的规范,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创作,那么书法艺术呢,它同书体上有真、草、隶、篆,但是这个不能概括,你比如草书里边它有狂草,有今草,有小草,还有章草,那么隶书它有西汉隶书、东汉隶书、简书、碑刻文字,那么楷书它有颜、柳、欧、赵,还有魏碑,魏碑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石刻的文字,还有后来的很多书家。
& ^! B4 k% _6 R  古代的书法家,都是文化人,都是文化名人,颜柳欧赵都是做大官的,官做得都非常大,苏东坡是苏大学士,风流的苏大学士,他不但是高官,而且是大文人,诗词书画都是相当精绝的,古代的特殊形式它构成了古代书法家的队伍是这样的,因为古代书法家拿书法作为副业,书法是“翰墨小道,壮夫不为”。就是翰墨它是小道,有一本《孙过庭书谱》,它就把书法和钓鱼和下棋并列起来,实际上它是一种对书法的蔑视,它认为经国大业,治国平天下这是大事,“翰墨小道,壮夫不为”。写字只是玩玩而已,古代的书法定位它没摆在一种固定的位置,要么它作为游于艺,它是玩的,要么它作为一种进仕途的敲门砖,它是用的,它惟独没有把书法作为庄严的、独立的、自完自足的,这种内在品质的艺术提出来。
$ w) i# v  a0 @7 Y+ O; X! u# b  从技法上它也是不断在变化,不断的演变,咱们说这毛笔,这个毛笔呢,它就跟着很多变化,根据人的使用在变化,由于汉代人,刚才谈到汉简的时候,汉代没有这么高的桌子,它是矮几,很矮的茶几,我在有些看到电视剧上汉代人写字用很高的桌子,也写纸,它是一种编故事,和历史事实不符的,有时候汉代的大将军还拿着大印在纸上盖,那个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汉代人用印章,当时没有印泥,它是盖在泥上,刚才说这一卷,串简为册,卷册为卷,把卷上缠上一条绳子,在绳结上放上一块泥,然后把这图章打到这泥上,“使物转徙而不可发也”,就是这件东西,这叫文书,一站一站地传递,不能打开,就是快马扬鞭,一站一站地送到北京,送到京城这个文件送去,送去以后这块封泥不能打碎,如果这块封泥碎了,就是什么呢?就是你泄露国家机密罪,或者是偷看了,这个就要杀头了,所以那个时候它用印是那样用的,它并不是盖在纸上去印的,所以汉代人他有许多特殊的,现代人不可想象的一种书写习惯,他的用印习惯,因为汉代人没有桌子,写字一手拿一个竹简,一手拿一个毛笔,简笔俱动这样去写,写一个横,这样两个都动,写一个竖呢,它因为竖着不容易,竖越写越短,这个隶书它就越写越宽。 / s" d  {0 a+ o/ s# _
  当时用笔,最开始用枣核笔,枣核笔是什么意思呢?笔里头有一个硬芯,笔毛披在外边,它像咱们沾水笔一样,笔头用秃了可以去掉,再套上一个笔头去用,古代长沙出土的那些笔,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那些笔就是这样的。说王羲之写字他笔成冢,墨成池,他练字练得很勤奋,笔就埋了几个坟头,都是他写坏的笔,就是退笔冢,什么叫退笔冢呢?就是把笔头退下来,用大筐装着,越装越多,最后把它埋起来,成坟头,称笔冢,埋成坟头那么勤奋。
  j9 u2 s# C3 j  咱们有时候旅游,到曲阜看到旅游景点销售部里边挂着王羲之的对联,那肯定是假的,因为王羲之那时候没有大纸,就不可能写对联,当时也没有对联形式,对联形式一直到了明代中叶,人们才开始用对联作为书法创作出现,当时最早那个时候也没有那么大纸,也没有对联形式,那肯定是假的。纸张出现以后,就是开始出现了后人总结王羲之的笔法,叫做“古法用笔”,咱们现在谈到的书法的最基本的技法,就是笔法。实际上它不是金石文字的笔法,不是隶书的笔法,隶书时代还没有笔法,笔法是职业书法家出现之后,纸张出现以后,文人对写字用笔的一种总结,总结出一种规律,叫做笔法,那么随着这种笔法工具在逐渐改进。
! V7 W6 D" p3 |% z2 b9 a  刚才说到清代的碑学兴起,它开始写金石文字,开始写隶书、篆书。隶书、篆书追求什么呢?它追求一种金石效果,就是苍茫效果,除了写得很清爽的效果,它追求一种朦胧效果,模模糊糊的效果,它追求一种书法审美上和声效应,这个词我这么说,比如乐器,咱们在弹奏乐器的时候,这个乐器咱们弹钢琴的时候,这个手弹的是旋律,那么这个手弹的是和声,伴奏是和声,那么在碑派兴起以后,在大幅作品的时候,这种和声作用要出现,所以单靠一种短锋的硬毫毛笔它就完成不了这种大作品,金石文字,所以就出现了长锋羊毫,长锋羊毫笔在清代中叶普遍使用,实际上从明代开始,到了清代中叶普遍开始使用长锋羊毫,这个就是说,它用笔的方法,根据材料它紧随着时代在变化,当代书法变化是更为丰富多彩。 ! [* {* S  I  j* c! w' ~
  近二十几年,书法在我们全国兴起了一个书法热,爱好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书法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这是像我们是非常欢欣鼓舞的事,像我们从事书法专业的人来说,可以说如鱼得水,但是,早些年,像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是这样,我学书法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那时候很小,“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书法就作为“四旧”,作为封建糟粕都给清除了,当时就是谁要是写,你比如写颜真卿的字,有人说你是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你就不能写。历史上这些书家的东西,都作为封建糟粕,我那时候写字就是比如我偷偷地借人家一本字帖,承诺人家天亮要还,晚上借天亮要还,这时候我晚上回家连夜通宵不睡,就把这个帖描啊,用薄纸附在上,当时也没有复印机,什么都没有,就在那儿描,通夜不睡把这贴描完,天亮偷偷还给人家,也不是别人吝啬,就是他这个东西,还不能暴露,暴露了就要被抄家,就会有这种危险,当时文化大革命学书法是相当艰难的。但是后来,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就是1979年之后,迎来了文学艺术的春天,随着人们的思想解放,社会开放,书法艺术在这个春天的大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了。
; Y. m. {* L, W  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在这个前后各省的书法家协会都成立了,一直到各县、各市县一级都成立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现在有七千多会员,加上县市一级的,大概我们这个社会里边从事书法和欣赏书法的人,要以上千万人口计算,这样一个书法热的一种大的背景,这个书法艺术探索也越来越多,它在打破过去人们的习惯的审美定式,在追新,追求一种新,在这个过程之中,书法在发展,人们在个性化,就追求个性,在个性化的过程之中,很多人感到迷茫,我们感到迷茫,什么是书法美,越来越搞不清楚,有些人就觉得你们专家眼中的书法美,和我们普通人眼中的书法美距离怎么这么大,你们在全国获奖那些作品,我看起来怎么那么丑,他能获奖,为什么获奖?我这个老师,我学了四十年书法,全国展,我一投稿就落选了,我的学生跟着我学了三五年,他就入选了,他就能入选,这是为什么?他就有好多这种由于追求不同理念不同产生很多差异,有很多问题,这个也是目前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 o# u/ ~2 i) d+ m$ N4 O% _  这个里边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什么叫书法?包括我们搞了几十年书法的人,如果问你,什么叫书法?你很难用一个准确的,或者几句话用一个概念的语言去说出来,所以对书法的认识不同,它就产生了对审美的很多差异,过去人对书法的认识,他是用美用结合式的书法,美和用结合,今天这个书法呢,它是多元的,多角度的,有些人认为书法是美用结合的,有人认为是纯欣赏性的书法,就好像咱们看到展览会上的那些作品,看到模特在走T型台那些衣服,看着很美,就是不能上街穿,咱们美用结合的衣服就是老百姓日常穿的衣服,既穿上舒服又要美,它是一种审美,但是更多的展厅艺术又是T型台艺术,实际上是服装的T型台艺术,所以它现在这个艺术在分化,古人欣赏艺术的方式它不一样,和现代人不一样,古人他是在品味书法,古籍上有这么几句话,就是“口诵其文,手楷其书,想见古人风采”。所谓“口诵其文”,古代人没有大纸,他这一篇书法就放在桌上,这么默默地读着这个文字内容,美妙的诗句,美妙的文章,默默地读,“口诵其文,手楷其书”就是用手或者用心玩味着他书法的美妙,笔势之间的关系,一笔一笔写过去,笔势之间的关系,想见其人风采,就是通过美妙的文字,通过美妙的书法,感受到这个人的人格力量,他的人格魅力,它是一种真善美合一式的欣赏,它是一种天人合一式的欣赏,这是古代的欣赏方式,这种欣赏方式一直延续几千年,带有浓重的古代文化的味道,它讲究很多,比如“书品即人品”这个关系,书品就是这个人他人品高书品自高,实际上它对书法的解读,就是对人生的解读,就是对道德的解读,它和现在人看书法不一样。
( l8 G/ t! U6 h) A5 \1 d  古人对书法是读,现代书法是看,全国展览,全国书法展览,一般早些年就是展出五百件,最近几届,我刚从全国八届书展评选我做评委回来,它入选要一千件,这个一千件作品你要去看展览,这个展厅中,你看三个小时就很疲倦,非常累了,三个小时一千件,那么一件能够看多长时间?三个小时,一百八十分钟,你要看一千件,大概一件作品能看二十秒都看不到,一件作品作者千辛万苦创作出来,你只能看到二十秒,这二十秒不能读只能看。看完了以后你很疲倦出来,出来有朋友问你,你觉得哪件作品最好,对你留的印象深,这个时候你可能说,西北角那件草书写得特别好,我印象特别深,这朋友继续问你,这件作品它写得什么内容?你可能茫然不知,没顾及它写的内容,就是你没有读,只有看,只有对书法的看,而没有对它进行读。
' m" d  S' p. u6 Y$ e" g  正是由于这种由读到看,看这个变化很简单,它实际上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古人的书法是读,是在书斋中,是静对着书法,今人的书法是在墙上挂着,在壁上观,在高大的展厅中、在众多的作品对比之下去读,这个时候众多的作品对比之下去看的话,哪件作品在形式上突出,首先就能打动你,打动你的是形式,比如咱们现在人们的审美方式在改变,人们的审美习惯也在变,我给大家举的例子很简单一些例子,你比如我们古代有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过去那种小农经济时代,一个村子我这家酒做得好,我的酒香,我住得再偏僻、巷子再深,这些老客户拿着酒壶来我这儿打酒,来我这儿喝酒,来我这儿聚会,酒好啊,我就靠这种酒好的诚信来吸引消费者,我不必要做什么,随着市场经济以后,就不行了,“酒香不怕巷子深”就过时了,你就必须做广告,巷子就必须不能深,广告做得要好,那么你这个货又必须是好,它比过去的农业时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两重的,酒要香,巷子又不能深,这个例子在艺术创作上同样是这样,我们古代的书法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不要张扬,古人他用儒家的理念去对待书法,书法要无意于佳乃佳,就是我不是刻意地追求一种美,但是我在不自觉中表现了一种美,我要若不经意,作品若不经意,我反对刻意经营,追求一种“胜似闲庭信步”那种感觉,古人是处于这种感觉去写,他反对作品的设计性,但是在今天的展厅时代,你作品如果没有这种设计性,在众多作品对比之下,一千件作品,就是你是个灰姑娘,你长得再漂亮,你这个灰姑娘,人家很容易忽略过去,所以它这种审美形式变了,古人他对作品细细地解读,今天到作品的看,这种理念的变化,他对作品的技法和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19: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钤记中华(二)——京 剧》 徐城北7 o# B. E9 c: S6 ^9 x& {3 S% p4 k" a

" q' B1 T/ i: ?$ | # Y: A( V1 O$ T/ T2 [3 G- f
主讲人简介: ; w% F0 }" N6 A  b# E
  徐城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 R! b4 G, E& d; R$ R  曾以中国文化为突破口,集中研究梅兰芳和京味文化现象,著有《梅兰芳三部曲》、《京剧与中国文化》、《老北京三部曲》,并出版艺术专论、散论、文化随笔、主题散文50册。   \" n& |. n7 c5 V
  内容简介: ! l- B/ D! o9 e0 w. u+ T4 }  y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也是一门历史悠久、永葆年轻的艺术形式。 ) t# R. C' O4 ^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 I0 M9 a, G4 U" K/ j; n5 E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 \5 R7 I* L) @$ z* v5 O7 d  梅兰芳是京剧艺术最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剧院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斗断桥》、《奇双会》、《游园 惊梦》、《穆柯寨 穆天王》、《木兰从军》、《抗金兵》、《生死恨》、《西施》、《洛神》以及晚年编演的《穆桂英挂帅》等。
6 R6 ]% z" J6 F7 Q! Z$ j2 X& V5 a  (全文)
7 ~- f- {: V. z" u  脸谱是外行、外地人、外国人,看京剧中第一眼,最惊讶的一点,最奇怪的,最不明白道理的一点。你说别的行当演员,旦角、老生,把他抹的时候,那儿红点、白点,把眉毛描黑点,都好理解。怎么这一个花脸,花花绿绿的?有的是三块瓦,有的是什么 十字脸,在外行来说,一时半会儿闹不清规律。怎么这脸上是这么一块,糊住了眉毛,糊住了眼睛?怎么他的化妆那么个别呀?就觉得他的化妆跟别的,比如其他行当的脸部化妆,跟他们共同的,身上服装好像太个别了,推到极致的程度了。是画上的 还是戴上去的?所以很多外国人觉得很奇怪,这个奇怪是有道理的。
; w4 v2 f" k9 [, ~  |/ \9 G2 x% {( r  那么我说一说脸谱的源流,这个只是一个传说,是《兰陵王》的一个故事。古时候两军对垒打仗交兵,都是两边的将军,带着士卒骑着马冲锋陷阵。这边为首的将军,美男子,身上穿着盔甲,就是那面貌太漂亮了,人也年轻,太漂亮了,谈恋爱很合适,打仗,显示不出威风来。虽然他武艺也不错吧,他的马匹、战士也不错,但是不能起到威吓敌人的作用,起不到那个作用,他自己也苦恼。后来他想,我要不要化妆,我戴着一个,整个跟我的面形,很合适的面具,让人以为我就长这样。抹的有金色、有蓝色、有绿色,很狰狞的。他带着这面具,再去冲锋陷阵,仗打胜了,也是历史的《兰陵王》,这么一个故事。这故事也被我演绎了一下,没有按照严格的史料念文字,那是古文,没有我说得这么生动。就是这种故事,启发了后代的京剧里头,净角就是花脸演员的化妆,可是花脸演员,我怎么体现出我的威风呢?比如说来两条剑眉,我的脸色黑里透红,红里透黑,甚至有些地方抹一点蓝,抹一点绿 还不行。最后想干脆,用油彩画上花脸吧,我让这种勾脸的方法,更性格化,也更具有工艺美术,这种审美化。我在台上,张飞、李逵、霸王,各自有各自的脸谱,各自有各自的性格。在性格的冲突中,显现我这个人物的风采。离开了这个戏,张飞的脸谱一摆,是个蝴蝶,总是充满了笑意;霸王那个脸谱一摆呢,是充满了哭的劲儿,等等。它脱离了舞台它也能存在,就有相对的独立的价值。 0 J7 e2 x5 \2 ?9 `) i
  脸谱就可以说,在这么一种大背景下,它表现粗犷。他觉得不把他脸上,不抹上一个既定的图案的话,光靠我的声音,我的嗓音 我的工架,我的什么什么,还不足以。加上这个就够了。那么脸谱有最初的方法,是三类,一个叫抹脸,就把一些油胭往上一蹭,把眉毛稍微一勾;还有一种叫涂脸;最精致就是勾脸,北派,京派,咱们北京这儿,这勾脸艺术相当高明。就说这霸王这个脸,不同的演员,霸王的脸谱都是大同小异。为什么呢?大同上面是个万字,下面有点哭丧的,这么一个掉角的眉毛,悲哀欲哭。所以跟霸王天灭我也,非战之罪也,自己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慨叹,跟这个性格也符合。还因为呢,扮演霸王这个演员,他脸形不一样,像前面说人高马大的,脸盘那么大,你像个又矮,脸条是一个刀条又很细,演霸王第一是不合适。尽量他不演,实在演不行呢,非要演,根据他的脸形勾起来,而且舞台上尽量这么呆着,我侧脸呆着,看着我拉着架子站起来,你要正脸就这么一小条。然后很大,而且脖脸是白的,就把这个全露出来了,所以现在化妆这是个问题。你比如新编的历史剧里头,那个花脸演员,反面人物,勾脸几乎没有一个勾成功的,流传下来不多呀。新编一个历史剧,哪怕是裘盛荣、袁世海他演的,他勾了一个脸,他唱的时候,门客们,观众们是冲着裘盛荣、袁世海这些人去的。看他全方位的表演艺术,未必是冲他勾那个脸谱去看。所以等他们的学生,再唱那出戏,比如裘盛荣的学生演西门豹,原来是一个新的人物,没有脸 没有是现成脸谱。所以一个好的脸谱,也得经过几代演员的努力。而且脸谱里头,真正成功的脸谱屈指可数,也不过京剧脸谱,曹操的,或者曹操一类的大白脸的,潘仁美的 严崧的大同小异。曹操的是个典型,张飞、李逵、鲁智深,也就那么十几个,二三十个脸谱算很成功的。
8 P& H: h1 d2 |, A" w  脸谱对于我们今天一般的人,有什么现实意义呀?咱们看见时装表演上,那些模特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有时候,一转身,好,把两个胳膊一拉起来,这背后是蝴蝶形的袍子,是一个脸谱。张飞的、李逵的,或者它经过变形的,是一个脸谱化的一种东西,这也挺民族化的模特方法,挺好的。在一些工艺美术商店里头,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脸谱,一种是泥捏的,画的比较规矩,这种脸谱卖不大出去。它往往是印在服装上,体恤衫上,或者怎么怎么着,反正在工艺里有一些办法。那么它对于京剧人,和话剧人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待艺术又是什么启发?比如话剧人,于是之先生,北京人艺的,他演过《老马》,演过《龙须沟》,演过《茶馆》等若干名作。演那几个人物,他怎么演的,那是焦菊隐老先生,他们剧院的最早的总导演,带着他们深入生活。他们要比如演《龙须沟》,就要到贫苦的地区,去访那些民间艺人,唱大鼓的、唱单弦的、唱插曲的。问问他身世,回来就让于是之,给自个的陈疯子这个人物,写一个小传。这个人物写一个自己,有什么历史,有什么感受,有什么遭遇。然后总导演, 看过了,好,你上台你演吧。然后他演的,一步就得到位,一步你就得把你于是之变成陈疯子。京剧演员,他靠着脸谱就可以两步到位。所以说有脸谱,你要想真正有好的脸谱,先不妨先搞好脸谱化。在话剧、在小说,在其他艺术里,最避讳、最烦的,就是说你演电影、演话剧,脸谱化。一个坏人一上来,就好像一眼就看出是坏人了,这不好。京剧不怕这个,你先脸谱化一下,你就先登台,你在演出过程中,你跟台下面观众,高明的观众交流互动,你就能从像那个人物,发展到是那个人物。我想脸谱呢,对于今天的时代,和今天时代艺术,最大的一个启迪因素,就在于这儿。为了赢得一个好的脸谱,在艺术创造上,先不妨脸谱化一下。
% I4 q) P6 T% U* y2 K/ n6 R, }& i; X  其他的戏曲剧种也有流派,比如越剧,袁雪芬是袁派,范瑞娟是范派,傅全香是傅派,有十几个流派呢,十几个流派,京剧有三十几个。以姓氏命名的流派,越剧的流派,主要体现在唱腔上,而京剧的流派,体现在全面的艺术观赏,唱念做打都得有。所以从这点上讲,京剧的流派呀,它形成地比较艰难,它一旦形成了以后,它的流程就比较长,一代一代地传承。当然,你在演变,在改变它,相对说你也得难一点,它形成就比较难。举例说,今天咱们说,京剧流派老生谭派,谭鑫培,武生有杨小楼,旦角有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四个流派。事实上,不是这么从头到尾数下来的。京剧第一个流派,或者说最重要的流派,是起源于梅兰芳的,是梅兰芳1920年到1927年,在二十年代的前期中期,他塑造出来的。也不是他自己,就主动打出我梅派这个牌子,是观众给叫出来的,是这么形成的。梅兰芳创造的流派,是历史文化综合到一起呀,就给他时势造英雄,造成的这么一个梅派。那么我们前面,比我们大一辈的杨小楼,当然是杨派了,大两辈的谭鑫培更得是派了,还有更远的就程长庚鼻祖,就是京剧祖师爷。这倒是没什么人呼他流派,说程长庚那是程派,方程式那个“程”,好像真没那么说。 / C5 S; `2 v! ?+ ^* S
  说流派就说到谭鑫培,谭派,那么梅兰芳为什么,他能在那个时候,二十年代他成了一派的呢?很复杂一个历史文化的背景,首先他冒出的时候,非常之好,他成旦角,他在他前边,有两位师傅辈的人,一位是陈德林,论辈分够他爷爷辈,因为陈德霖跟谭鑫培两人,唱生旦的对手戏。那是很有名的,可是那个时候,陈德霖过于老了,而且脸上的皱面深了,你抹上胭脂,时间长了会掉面。所以嗓子,陈老夫子依然是调门,很高很好听,但是那形象不太好。那跟后起之秀,孙子辈的梅兰芳不能比,在本行当,没人挡他的道了,他就是旦行第一号人物,这是成功的一个条件。再有一个,梅兰芳身边,别的行当,比如老生爷爷辈的,谭鑫培很器重提携梅兰芳,叔叔大爷辈的杨小楼武生,很提携器重梅兰芳唱对戏。观众那时候也有追星族,喜欢这么一个,年轻漂亮标致的梅兰芳,对梅兰芳特别疯狂地喊好,疯狂地叫好,把梅兰芳声望提得很高。梅兰芳另外,他也不辱没,对梨园界的前辈,对自己的器重,他审时度势,在三次文化冲突当中,他审时度势取得了成功。第一次就是在京派京剧,这么一个传统的,很陈旧的这么一个很封闭的,这么一个戏剧里,它运用新的历史观、文化观。他审时度势分期分批的,他改变了一些京剧的老唱法。
- v* b, g# ^' R6 c  《汾河湾》老生跟旦角对戏,本来旦角第二场,从荒郊野外跑回,进了窑门,一进窑,关窑,搬一把椅子顶住窑门。这个旦角背着身一坐,不动弹了,这是合规矩的。下面那老生走上来,在窑门外,喊自个儿的妻子,柳迎春 给我开门,我是你那分别18年的丈夫,回来了,妻子不信,他就诉说往事,这个诉说往事,是用演唱,一段唱段来表现的,说当年咱们18年前,在寒窑外头 怎么成的婚。说往事 ,仅仅是咱们两人知道的事,按老规矩,你就那干坐着,坐完了以后 一听都对,站起来把椅子搬开,把窑门一开,夫妻相会 就过去了。多少年都这么演了,也没人挑毛病,可梅兰芳,按这个老规矩演的时候,台底下有一位特殊观众,齐如山,他是从欧洲去了四五个国家,看了很多欧洲戏回来。他又是一个京剧的大戏迷,是个研究家,他说梅兰芳,你这么演不完善,虽然是老传统,他唱的是你们夫妻俩,成婚的时候那些私事,只有你们俩人知道。你听到这儿,你说有一个人,说是你18年分别的丈夫回来,你不说欣喜,你也应该惊讶,是吧?那么,你要验证,他这个话对不对,你得注意听啊。他第一句说了一个隐情,对呀 你就得受到震动,你就得有表示。他越说越对,你的反应也就应该,越来越大呀。你就应该在过门,胡琴的过门里你加身段,让观众在台底下,观众看明白,你是听明白了他的诉说呀。那齐如山,把自个儿回来看的戏,写了封信,就给梅兰芳寄去了,梅兰芳看见了觉得很敬佩。
$ h& G! k+ r! B) N# i3 [/ `  o6 ^  过了十天八天,在另外一个堂会上,又是演《汾河湾》,梅兰芳就改了。齐如山还在台底下看戏,这个兰芳不错,真是吸纳来自观众好意见,很诚恳的,我写的,他就改了。所以以后,梅兰芳一演这个戏,越改越成熟。最后,同台的这位老生,是谭鑫培了。这可是个关口,从前同台老生是比自己大一辈的,老生演员,叔叔大爷,这回是爷爷了。而且这个谭鑫培,是整个伶界,单立人一个命令的“令”,名伶的“伶”,伶界大王,是整个梨园界的,又是一代的祖师爷了。他是最反对乱改戏的,而我如果在过门里头,这么一加身段,观众一给我喝彩,就搅了他的戏,他要是一发火,给我来个下不来台,我就砸了。但是梅兰芳也没办法,他觉得那么演,确实是对的。那天在上台之前,也没能找到机会,先跟谭鑫培交流一下,请示一下。说我准备这么改,那天恰巧就没机会,但是他开始,在演出的时候,他就这么演了,谭鑫培也是最初,他在演唱的时候,唱当年往事,他不看梅兰芳这儿,用不着看,他就是看台下,他唱一句,有一句好,第二句有好,第三句应该没好,但是第三句没好,忽然台底下又鼓上掌了。他奇怪,他说怎么又鼓上掌了,他悄悄用眼睛余光一看,哦,感情是兰芳做身段呢,心里就一动,这是资料上写的。这一动当然就有点恼怒,他说,你要是变化,你改变,你得先跟我打招呼啊,另外这块戏是我的戏,我唱了 得好,是观众盯着我,你尽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到你那儿去,这算怎么回事。再又一转念,就是什么呢,这兰芳的人缘不错,这孩子很吃苦、很上进,再一想,他这么有点反应也对。谭鑫培也是个明白人,我们唱的是,我们俩当年那角色,刚结婚的往事,他有反应是对的,是对的呀。他就默许了,他没给梅兰芳,一个下不来台,他也跟着,相关做了动作了,迎合了,好,这第二天不得了了,各个京剧票房都传说,说“谭老板”是默许,甚至是支持了,梅兰芳的这个改革。“谭老板”支持,就是首肯了,这个对梅兰芳,这个无声的支持,是多大啊。所以梅兰芳就踩着这个脚印一步一步的,但又是扭秧歌,进三步退一步,进三步退一步,而不是一往无前,不是跑百米,去改革旧东西。他改革旧东西,是改改停停 改改停停,甚至改改停停 有改过头的,他还要退回来,以后再说,以后重新再起步。第一个文化冲突,梅兰芳起步了。
+ p( X9 K3 w! g. H' N  第二个文化冲突,是京派跟海派的冲突,上海的京剧,完全是另一码事,是受上海的文化。那个大背景下,包括资本主义,商业化的东西,控制得很厉害,从演出到化妆到服装等等,这些事,梅兰芳从1914年开始,到二几年,连续五六回跑上海演出,谭鑫培六下上海,是光演自个儿的戏,对身边上海的那些演出,不屑一顾。我是北京的伶界大王,我来你这儿演戏,你们就来看我得了,你们学我得了,我这是范本,是范本,是样本就完了。梅兰芳不这样,到那儿,先得拜码头,我是后生小子,后生晚辈,我得拜你地方的方方面面,报馆 甚至包括黄金荣,杜月笙啊,都拜过。而且上海梨园界的,那些豪老们他都拜了,态度很谦虚,他也观摩了,很多上海人自个儿演的,他也吸收人家好的经验,拿回到北京,放到自己演出当中,但是分期分批,他不能让北京的观众看,这梅兰芳跑一回上海,变成上海梅兰芳了,绝不是这样。比如上海人化妆,黑眼圈,你眼睛大的,你就把那眼圈,画得非常小,很薄,你眼睛仍然很大。你眼睛比较小的,把上下眼皮描大一点,远处一看眼睛挺大,服装上演出他那个吸收了,第二次文化冲突。 - @  t8 l" X4 Q2 p' z& i$ ]& k
  第三次就是1929年,1930年先去美国,1935年去苏联,把东西方的文化,实行了一个,有理、有利、有节的碰撞。而且在美国两个大学,说梅博士,那个时候,说美国的博士,梅先生得了,美国的博士回来,那些报章上,再称呼梅兰芳就是梅博士了。从前,一般尊称梅兰芳,是梅先生,还不大称“梅老板”,因为梨园界,普遍是称老板的,什么都是老板,从前是梅先生,后来,干脆梅博士,就这么一个梅兰芳博士,所以给中国人争了脸了,增加了中国人的声誉。所以梅兰芳的流派,第一个就出来了,是这么出来的,他出来以后,别的人就跟上,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就跟上了。对于前边的,我们的前辈谭鑫培,以后杨小楼以远,又有很多流派,就这么出来了,出来一个流派太不容易了。梅兰芳生前,就收了一百多个徒弟,有些晚期的徒弟,是他的早期徒弟,替梅兰芳教,梅兰芳没那么多时间去教你。只不过梅兰芳,我唱戏的时候,你们徒弟尽可能来看,我给你安排票看完了以后,我得空,那个机会凑巧了,我说给你,我随便说几句。梅兰芳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学生的演出,可能拜师以后吧,你拜他,他看你一次两次,粗着说说,所以梅派后来的学生,要么是琴师、鼓师,他们先给那儿学生说,或者梅兰芳早期弟子,给这晚期弟子说,说完了,梅先生再稍微指指点点几下,就算完了,是这么说出来的。所以梅派的影响,是如日中天,覆盖面是那么大,所以又有了程派,也了不得,马连良的马派,也有传人很多。周信芳的麒派也很多,所以这些流派,我们历史地分析,它也是一分为二,它有时候,是跟宗派勾在一块的。你要是进我这个门,你认我这个师傅,你就是我的人,我缴纳各种钱财不说,就是你成名了,你从这儿毕业以后,你的演出在几年之内,你费用一半归我,天经地义的。这师傅剥削学生,这京剧史上有的是,学生们也不好意思说,历来就如此。学生们有时候,他又收徒弟,他又剥削学生,是跟宗派,而且你学了我,你就不能够学跟我同行当的其他人,你学了我,你就不能学其他的人。 6 h; t/ k+ C2 A. q" H1 Z5 g
  李维康前些年,刚出世的时候,嗓音条件非常好,但她就横下一条心来,她就不拜这个派那个派,她为什么,她就怕这个事。很多流派都愿意收我为徒弟,可我学了梅派,我就只能演梅派戏,我要学了张派,就得演张派戏。而且唱上,我还得向他那个流派靠拢,那么我在创新流派的时候,我在创演新编戏的时候,我不能简单拿一个梅派,或者一个简单的张派去演。那么她后来说,我现在谁也不拜,但是谁的好东西我都学好的,所以她在创造《李清照》的时候,既有梅的、还有张的,甚至还有程砚秋的低腔,他在很高的音域里去唱。他这么唱这个流派,还有一个远大的目标,要向学派方向发展。京剧中这个小道理、小经验,多如牛毛,大经验,最高明的经验,文化的经验,文化的学问不太够,所以你说,哪个流派是文化流派,不太好说。我也在演讲中说出,比如把梅派中归纳出一些东西,我说这是属于文化流派的东西,但是我很难说,这梅派原封不动的,整个的就是文化流派,没一个是这样的。他要是如果当初,就按照文化流派打造,成不了那样,因为1920年的前后,那是一个什么文化背景,国家什么情况,那时候形成的。所以今后,这个流派的问题,你还用这个命名方法,也不太适合再沿用了。你说姓什么,你碰上姓谭,好,这姓比较小,可能梨园界没有第二家,另外不是这家姓谭的,是另外一个姓谭的再出名,那么这第一个姓谭的,一辈辈传下来,姓梅的也好,梨园界可能未必有第二个,不是梅葆玖,他们这个家族的人,姓梅的 又冒出来的,结果也是唱旦角的,很棒很棒,也不容易。
) f6 h8 t0 c4 m. G" S# J2 _  总之,京剧是一种老年人能够消闲养生的艺术,中年进入就不晚,所以大家共同关注它,让好玩、好听、好看的京剧,继续好听、好玩、好看下去。 7 O, l' C1 S) H$ I2 W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19: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钤记中华(三)——民 俗》 倪宝臣# O; N' z5 S; a0 h

6 z& k% w$ H' z2 _' Z4 R; C
6 a; h7 E. j; h8 c! a& s7 i' P) s; d主讲人简介:
* W5 j  l$ i+ u! o$ k+ M  p1 L& e  倪宝诚,河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工艺学术委员会委员,他从事美术专业50年,多年来,致力于民间美术的收藏和研究工作,为弘扬中原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2001年荣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0 {1 w0 F- ]5 k% A& B5 B  主编有:《大河风——河南民间美术文集》《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河南卷》《朱仙镇门神》《玩具》《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等著作。
; N, G* d3 M; ~/ a) J5 p- k  内容简介: 2 z  v: d' t% i3 @- C
  中华大地 ,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血脉,华夏民俗,钤记着老祖先的生生不息。古老的泥玩具,蕴含着怎样的创生故事?剪纸艺术是由何而来?民俗寄托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情感? + F) R; e" G) g/ c
  民间艺术凝聚先辈的智慧与才华,古老传说融入不朽的民族精神。钤记中华,让我们一同感受华夏民俗的风韵。 6 P/ Z: _6 |7 N, w( V$ N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伏羲与女娲的故事便是其中最为久远的传说之一。现在的淮阳民间还制作一种 “泥泥狗”的泥塑玩具,它造型古朴,具有一种原始图腾韵味,“泥泥狗”的由来就是与伏羲有关。 2 e6 a8 f+ B+ O/ k
  自古相传,伏羲与女娲兄妹成婚,是人类的始祖。在淮阳地区的泥玩具中,广为流传的“人面猴”就反映了对母系社会的生殖崇拜,而被称为“草帽老虎”的泥玩具,还有一段伏羲、女娲在洪水中被白龟所救后,“古磨成亲,结草为扇”的动人故事。河流纵横、湖水丰盈的淮阳古陆,的确多次发现了白龟。民间的传说是否确有根据?这还是要从“草帽老虎”的来历说起。 " M2 B& [. k5 r% k
  民俗是我们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以及凝聚力的载体,剪纸是中国最古老、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朴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民间习俗、精湛的手工技艺都融入到薄薄的纸片上,灵巧的双手,一剪一刻一琢磨,便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代代传承的剪纸艺术,反映出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 4 m8 o; n: s% V7 M) m
  保护民间艺术已迫在眉睫,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历史精神。
: Z/ o; z1 K0 S4 U# U  (全文)
! b2 [2 M. U: i0 J0 H  逢年过节大家家里都贴门神画,都买布老虎,买各种玩具都是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有没有学问呢?民间艺术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呢?就值得研究了,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一些,包括这些这么好的古老的民间艺术,现在该怎么办?将来该怎么办?我们还是先从故事讲起,民间艺术包括民间玩具,民间年画门神等等,它背后都有故事,它都来源于一些神话传说,民间的故事,都非常生动。我先讲这个“伏羲盘古”的故事。 " p2 B& e2 N5 n
  这就是淮阳的泥玩具,这个叫“人面猴”,也叫“人祖猴”,这个叫“草帽老虎”,淮阳叫什么呢?淮阳的泥玩具它很多,捏各种各样的玩具,但它有一个总的名字叫“泥泥狗”。淮阳为什么叫“泥泥狗”呢?我们就先讲伏羲和盘古的故事,同学们可能知道,我们上古的神话传说或者创始神话里面,有“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也知道人祖爷伏羲是我们最早的始祖,人类的始祖伏羲,那么伏羲和盘古的故事怎么来的呢?
& `' |+ ^$ I8 h( Z8 t& F  淮阳县古时候叫“宛丘国”,宛丘国国王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儿,这个宛丘国地理条件也好,旱涝保收,所以老百姓一年四季过着平平安安的富裕的日子,正因为这个国家比较富,那么就引来了一些敌人,国外的一些敌人想侵略想占领这个国家,过去的部落的时候,或者那些邦国之间都互相侵略,互相掠夺,你占领了我,我占领了你,那么他们用重兵就把宛丘城给包围了,包围了以后,这个宛丘国的国王就愁坏了,怎么办?叫大臣们开紧急会议,上殿,商量商量怎么办?怎么退兵?坏了,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臣能够出出好主意来,因为大臣们也想了,打仗的事可不是儿戏,这不是出个计谋可以解决的,要有实力,这个宛丘国国王就非常生气,说平常你们叽叽喳喳的,现在到了关键时刻你们怎么都不吭气了!你们怎么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说话,帮我出个点子,没有一个人。就在这个时候呢,宛丘国王自己想出了个办法,什么办法?谁要是能够在三天内退了兵,我就把我的闺女许配给他,嫁给他,话刚说完,宛丘国的城外,现在淮阳城外,还有一条河,叫蔡河,蔡河上面顺着河漂下来一只大白龟,白龟上面站了一只黄狗,一只高大的黄狗,黄狗冲着围兵连着狂叫了三声,就只见天上飞沙走石,大风就刮起来了,就像现在我们说的台风一样,把那敌兵一个一个全都吹到天上去了,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下,没有一个落下,全部都摔死了。这时候宛丘国国王高兴了,大家鸣放鞭炮,欢呼万岁,他就忘了那个岔了,他说要许配人家闺女,把闺女嫁给人家这个岔了。他还没高兴完,就只见一只大黄狗,刁着敌人部落酋长的头就进来了,然后把头往宫殿地上一扔,冲着宛丘国王就叫起来了,宛丘国国王说这是怎么回事呢?旁边的大臣这时候出来了,说这还不是很清楚嘛,皇上你不是说谁要退了兵就把闺女许配给人家吗?人家是来要媳妇来了,人家是要兑现来了,你不能说话不算数啊。
8 z8 |" l" v5 ^$ t& ]8 X# a2 O  这时候宛丘国王没办法,这还不说,闺女在绣楼上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哭哭啼啼,真是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心想着老爹你这做得是啥事啊,你这是,你光图你自己,不想想你闺女这一生该怎么办!她还想着要找一个如意郎君、白马王子般配的,你给我招来了一条狗,这算啥事!所以,这时候国王愁得也没办法,这时候有一个老臣就出来说:“我听说这只狗是有来历的,你只要找个大缸把它扣在缸底下,七七四十九天它就会变成人”。原来公主还哭哭啼啼,一想七七四十九天,不过是七七四十九天,它能变成一个如意郎君那也算,这时候宛丘国王也高兴了,他就立刻找来大缸,把黄狗往缸里一扣,放在西厢房里头,就等着七七四十九天。三三见九,二九一十八,三九二十七,加在一起是多少呢?四十四天,这公主可就等不及了,到了四十四天的头上,公主实在等不及了,夜里头天刚刚蒙蒙亮,披上衣服三步并做两步到了西厢房,心想着我到底看看这都四十多天了,离四十九天差不多了,我看它到底变成个啥样,也不知哪来那么大的力气,姑娘本来是杨柳细腰,这时候劲也来了,就使足了力气,把缸一下掀起来了,这一掀起来不要紧,就见霞光万道,瑞彩千条,一道闪光一道电光屋里头全部是香味,香气扑鼻,她静静一看,下边卧着一个什么呢?一个非常英俊的青年的头,后边身子是什么呢?还是一只黄狗,这闺女吓坏了,这可怎么办!于是乎,大臣们也都来了,国王也来了,这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就叫个伏羲吧,“伏”字大家琢磨琢磨,一个单立“人”加一个“犬”,“犬”是什么呢?狗,“人”和“犬”的结合是个“伏”字,“羲”是古代汉语的一个语气词“啊”的意思,是人和狗的结合,这么一个姓,后来这个“伏羲”的名字就出现了,泥泥狗因为淮阳人敬重伏羲人祖爷,于是呢,所有的玩具就叫做“泥泥狗”,而且呢,淮阳人又把它叫做“陵狗”,就是人祖爷看守陵墓的陵狗。
. r: v( j' C2 g  淮阳的老爷爷们说,这个陵狗很灵,它不仅仅买回去以后,能够给全家人带来好运气,而且也可以治病。所以现在来伏羲陵墓前朝祖拜香的,祭祖拜香的,包括台湾人,也包括港澳,也包括世界各地的华侨,他们来的时候都要添把土,跟咱们一样的,咱们扫墓,清明扫墓,也要给祖坟披土,然后他们走的时候,都要挖一点土然后用手绢包好,装到盒子里带回去,从他们祖宗的家乡带回去的泥土。 * M$ L& a/ d1 K
  草帽老虎和新娘的红盖头,啥叫草帽老虎呢?这就是草帽老虎,它本来是一个虎头,但是它上面是一个草帽,或者有的叫“扇面老虎”,就是一个平板,一个圆形的蒲扇,叫“扇面老虎”。扇面老虎这就有一个故事了,这是说发大水的时候,上古时期,人类都发生过洪水,这个传说是真的,中国人说,我们这儿发了洪水,然后有大禹治水,疏理河道然后才国泰民安,有过一个洪水时期,西方人,到了外国他们也有洪水时期,人类的传说神话不一定都是没有根据的,不是后来的瞎说,只不过当时没有文字记载,是人类口头传诵,一代传一代,爷爷传给父亲,父亲传给孙子,孙子再往下传,这样几千年过来,大家脑子里都有这么一个印象,但是苦于当时离现在太久了,还没有发明文字,这就叫做口头的一种记录,口述的一种历史的记录和回忆,那么伏羲和女娲在大洪水以后被谁救了呢?被白龟救了,一只白龟,还是托黄狗那只白龟,传说上古的时候,伏羲画八卦,而且在八卦池,当地有一个八卦池,有一个景点,在那里养过白龟。
* r& r* B; N0 F  可是在1982、1983年的时候,一个叫做狗娃的一个小男孩,当时我记得他是十三岁,他去钓那个泥鳅,就在白龟池那儿钓泥鳅,平常都去,那里的孩子们钓泥鳅啊、钓鱼是很多的,因为它“万亩城湖”,淮阳城外全都是一片湖水,这和历史上当时的记载是一致的,他钓着钓着钓上一只白龟来,真是白颜色的龟。后来送到电视台,电视台给它录了像,又送到科研部门去鉴定,鉴定当时我记得它的龟龄是二百八十岁,后来一直养在淮阳县的文化馆,养到大概九十年代末期,根据大家老百姓的建议,还是让它回归自然吧,因为它在人工去畜养它,它长得不大,它毕竟应该回归大自然,当时的设想是想着台湾有一只白龟,咱们这儿有一只白龟,还想着咱们这边雄的,那边是雌的,将来让它结合一下,一直有这个想法,当然这个想法后来也没有落实,最后放归。最近听淮阳县文化部门的同志说,又发现了白龟,说明里面不是一只白龟,这也说明古代的传说,伏羲画八卦,畜养白龟,也可能是有道理的,也不是没有根据的传说,那么究竟那个湖水里为什么生长白龟?那就不得而知了,那么白龟是否和伏羲有着绝对密切的联系呢?咱们也没法研究没法探讨,但只知道一个事实,古代有这个传说,伏羲畜养白龟的传说,现在也确实在湖里打捞了一只,而且现在又发现了第二只,这是个事实。 / F! u9 o) W  p, z  y$ b4 F
  那么再说伏羲和女娲坐着白龟,被白龟保护起来,坐在白龟身上就顺着河水漂到一座山上,漂到一座山上以后,当时的人民全部都淹死了,你想大洪水多厉害,洪水非常之凶猛的,房倒屋塌,连巨大的树都能冲倒了,何况人呢,但是伏羲女娲是被白龟救了以后,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那么伏羲就向女娲提出来,是否能够结合在一起,就结婚吧,这个在当时来说,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为史前的时候,人类最早的时候,是没有兄弟、姊妹、父母这个概念的,只有男女这个概念,那时候是属于群婚乱婚的时代,那是人类开始的初期,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是高级动物,后来发展到人类的智慧,智慧发展到一定顶点就和动物区别开了,就是我们成为高级动物,灵长类动物里的高级动物,在当时来说,是人类的初期,我们叫它原始社会,叫它上古时期。那么这时候,哥哥提出来了,妹妹不同意,妹妹说那怎么可能呢,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绝对办不到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要硬要这样做的话,除非,他的妹妹指着天上东面的一块云,西面的一块云:除非这两块云它合在一起了,就现在它合在一起了,这是第一;第二呢,因为当时洪水把东西都冲乱了,她的右下方的山坡底下有两块磨盘,本来石磨大家知道是合在一起的,因为洪水的冲刷,它分隔开了,东西各两块,而且距离很远,除非地上的这块磨盘它从这边滚到那边去了,然后它合在一起了,那么这就是天意。 # F0 q2 M9 G6 s" _) I% D
  可是话一说完,天上的云果然就动起来了,东西方的云向一块合拢,而地下的磨盘呢,也自动地滚动起来了,云果然合在一起了,那个磨盘也就合在一起了,那么这就是说天意,让他们兄妹成婚,这个时候妹妹在结合的时候呢,害羞,于是她又用草、就是身边的蒲草,编了一只类似现在的扇子,遮住脸,这个在古书上,比如说汉代的《风俗通义》,晋代的《搜神记》,还有比如说唐人的《读异志》这本书里边,都有着“古磨成亲、结草为扇”的神话传说。而且呢,在淮阳的泥泥狗当中它就有这种玩具,就是一个像小扇子一样盖住脸,盖住虎的脸,然后它就叫“扇面老虎”、“草帽老虎”。
; t' }4 g" H* S! S  那么大家可能不信,那么大家信不信、过去看没看到,起码在戏里头看到,新娘子结婚有红盖头吧?对了,她为啥盖个红盖头呢?从哪儿传来的呢?有没有历史上的根据呢?很难说,所以中国的后来的很多咱们的风俗习惯,你从历史上往前推都有根据,都有一定的依据的,这就是咱们民俗文化的传承,也是民间艺术这些泥玩具它怎么会出这些东西,它就是根据人类的这些文化的进展,民俗文化、民俗当中的一些风俗习惯,然后创造出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孩子们通过这些故事记住了咱们老祖先生活、繁殖、发展、进化这个过程。 , ^1 K$ v: D) O, Z# y6 S' Y0 V
  现在咱们是进化了,越来越科学了,优生优育,科学化的生育。那么古代它不是这样的,它是因为人少,为了要和野兽进行搏斗,为了要战胜对方,它必须要有人,人是第一的要素。要有人就得要发展人、繁殖人,从古到今就是没有人什么都没有,没有人你这个部落就无法存在,你就很可能被人家占领了,掠夺了,俘虏了,就跟大鱼吃小鱼的道理是一样的。古往今来,古代的战场纷争,它都存在着这么一个观念性的问题。所以古代人很重视人类的繁衍,直到现在咱们的窗花里头有“榴结百籽”,石榴不是有好多籽吗?皮都是开着的,那些籽很多,什么意思呢?就是子孙多多的,葡萄那也是一串一串的,象征着八月十五,摆出几个盘来了,有苹果,啥意思呢?平平安安吧,摆点石榴,榴结百籽,祝咱们家子子孙孙的繁衍不绝吧,都是这个。换个佛手,那又是利用佛来保佑全家吧,种种的都是民俗。作为一种载体,然后用民间艺术的形式,剪纸也好,泥玩具也好,布老虎也好,来表达人们的一种文化内涵,这是很有科学依据的,也是很有道理的吧,从古到今,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咱们东方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就是沿着这个道路慢慢走下去的,慢慢发展起来的。 . @5 U5 K/ b# d& W
  咱们的剪纸大家都见过,也是比较多的,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剪纸,结婚要剪喜花,过年咱贴窗花,过去新娘子的新房里面的墙一圈是墙围花。咱们现在装修吊顶,过去是用纸糊起来,比较讲究用纸糊一个纸棚,上面有顶棚花,中间一个团花,团花团团圆圆,然后四角有四个花对称起来。桌子还有桌围花,有的是绣起来的,是用剪纸剪出来的,老年人祝寿有寿花。过去说,正月十五彩灯挂灯笼,灯笼上有灯笼花,现在大家剪得比较少了,因为都进步了,过去都是剪,剪成戏曲故事,《白蛇传》,精忠报国的《岳飞传》,都是剪一些小孩最爱看的一些故事,谁都愿意去看灯会,看着灯会,看着故事,老年人给你讲这是什么,这出戏讲的是什么。 . O/ w1 N$ X) C9 W4 P- [8 e
  那么剪纸是怎么来的呢?有这么几个传说,一个是说周成王“剪桐叶封弟”的故事,封他弟弟的故事。周成王,周王小的时候,很小了,他和他弟弟,弟弟叫叔虞,他们俩非常要好,形影不离,经常在一块玩,有一天玩着玩着,周成王就跟他说了,将来我要是当了王,当了皇帝,我一定要封你为最大的官,那弟弟说,你说话算数吗?那时候还不兴拉钩,你说算数吗?周成王说话当然算数了,你不信吗?好,他随手捡起一片桐叶,中国梧桐是大叶,叶子很大,很柔软,回到房里找来一把剪子,他剪了个什么呢?剪了个玉圭,就是一个长方形中间有一个角,是长方形的玉圭,玉圭是过去古代天子和古代帝王们和大臣们一种最崇高的一种礼器,后来常见唱戏的时候拿这个东西,再后来发展不是玉的了,到后来就变成象牙板,或者其他的代用品,那是一种官宦的标志,一种最高的礼仪,剪了个玉的,因为古代都是玉的,都是玉刻的。后来若干年以后,果然周成王继位了,成为周的一任天子,他就把他的弟弟叔虞封到山西的唐国,山西的西部唐国,封为诸侯,第一任诸侯,这是一种传说,这个传说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就是说古代剪纸是存在的,当时纸尽管没有发明,但是这种剪,已经在桐树叶上剪,这种形式已经出现了,这是一个传说。 / a4 Q/ T6 [: E1 X& J' A
  还有一个就是老子过函谷关,大家知道老子、道家学说的鼻祖,创始人,他是河南鹿邑人,他修道成仙以后,骑着青牛,过函谷关,那么传说是这样传说的,到了函谷关,沿途他看到老百姓的疾苦,种庄稼的疾苦,于是他沿途散丹,“老子散丹”,同时,他用金箔,一种金箔纸,剪了好些牛,沿途散,现在老百姓那儿还有一种歌谣,家家户户都会唱的歌谣,正月二十三,老子来散丹,家家剪春牛,户户保平安,于是现在他们那儿的民俗是,每到正月二十三你不用说,家家的主妇们,家家的妇女们都剪个牛,一对贴在外面门上,因为春耕快要开始了,唱着这样的歌谣,就意味着“老子散丹”来了,而且这一家人会一年四季平平安安,有了牛耕田,当时的牛畜力是很少的,很困难的,老百姓人工拉犁,人工种地,那么有了青牛,有了牛,老百姓解决了畜力问题,产量也会提高了,那么这是一种说法。 $ ~' j$ w7 n# l& X/ L
  这个灶王爷大家都知道,正月二十三祭灶,灶王爷上天了,上天言好事,入地保平安,这家家就得热情招待他,赖好是个官,特别是家里屁大点事他都知道,比如说你吵个架,吵个嘴,闹个气儿,说点不干不净的话,别人邻居还听不见,他灶王爷听见了,他要往天上一报告、一汇报,再加油添醋,那你这家准得糟糕,过去按民间老规矩是啥呢?汇报一次你这家里人就减寿,你寿命比较短,汇报几次你就会因为寿数减短,可能就出现重大的疾病,所以大家都知道,祭灶是给灶王爷嘴上抹蜜糖,用麦芽做的那种糖,给他嘴粘住,封住他嘴,然后前面也给他祭上吃的喝的,让他好吃好喝,粘住嘴他就上天说不了话了。
2 F2 `! j) u. \; K; C" f1 |8 ~6 `5 r- s  这个灶王爷究竟怎么来的呢?说是有一个叫张丹的人,姓张的叫张丹,这个人平常,在老百姓中间他就是好打听小道消息,好向上边反映情况,当时也有类似乡长村长这样的,不过叫法不一样,然后他又添油加醋,这个人死了以后,上面就研究灶王爷究竟叫谁去,算来算去,玉皇大帝叫大家参谋着都觉得不合适,因为人都是老实人,不行。非得找个好打听闲事的人才能够探听出消息来,最后说行了,有一个人刚进来,就是刚死了,正在阎王爷那儿给他画着号,刚进来,这个人就是好打听消息,把他封到那儿最合适,保险家里大小没秘密,他全都给你说了,特别是对于玉皇大帝发牢骚有啥不满,比方说粮食收不上来,对这个老天爷、龙王爷发牢骚讲坏话,这个人他的话都能搜集上来,哎,那就是他吧,他就成了灶王爷。
5 ?, e2 W. L+ \8 _) i  另外大家知道,灶王爷都有一个灶王奶奶,最初的灶王爷是一个人,后来老百姓就觉得不大对劲了,一个光棍汉、年轻力壮,又成天挂在家里头,觉得不对劲,自己又老不在家,自己出门做生意,或者下地,早晚都不回来,那怎么弄呢?最后民间艺人聪明得很,想个办法咱给他娶个媳妇不就得了,于是灶王奶奶很漂亮,眉清目秀的,柳叶眉,瓜子脸,杏核眼,这是一个的,我还有一张是两个的,这边一个老婆,这边还有个老婆,叫“双婆灶”,那这就更高级了,当时地主也都兴大老婆小老婆,一个老婆他要不满足,那咱再给他娶一个老婆,两个老婆还看不住他一个人,叫“双婆灶”,于是左右一个美女,有好吃好喝好待遇,再加上美女,你说他上天还说啥,他成天喝得晕乎乎的,他就没空说坏话了,这就是灶王爷的来历。 4 W$ ^! f& z" c; G: I3 X8 D5 m1 g/ P
  其他像皮影,像中秋吃月饼,兔儿爷,月饼的来历,嫦娥,故事很多很多的,今天就不多说了,说这么些故事,就告诉大家,我们的一切民间艺术都是依附着民俗的节日,民俗文化而生存的,而民俗文化呢,又给它提供了一个文化内涵的这么一个标准,一个尺度,决定了春节期间热热闹闹,要穿新衣服,要玩玩具,布老虎,要吃的就更不要说了,吃饺子或者吃年夜饭了,那么到了正月十五,要看花灯,于是就有各种花灯出现了,你到了清明节要放风筝,于是又出现了风筝,那么有这个节日,就有了风筝,风筝又有各种不同样式的风筝,各地的风筝南方北方不一样,一个省也不一样,那么一年到头的节日,就觉得尤其是小孩过生日,那就更讲究了,十二生肖,你是属猪的,属兔的,属马的,于是就各种样子的玩具的兔,各种样子的牛,各种样子的马,于是又出现了,百花齐放,各种各样形式的艺术形式都出现了,这就是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这种关系。
# S3 C$ P7 Y1 T5 y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它的价值,我为什么讲活态文化呢?应该讲一讲,联合国最近启动了一个工程,启动了一个保护和抢救这些民间艺术的工程,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咱们吃饭讲特色菜,咱们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世界文化也是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世界的经济应该越来越走向一体化,就是科学发达,发明电子,发明电脑,你都应该是一致的,如果咱们没有电脑,它有,那么这交流信息就不方便了,那就落后了,那么现在世界的经济越来越快速地前进了,但是文化绝对不能够成为一体化,如果文化一体化,你这个民族就不存在了,中国人说中国话,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中国的东方的语言,不管在河南话河北话,但是咱们都通用,都懂,都理解,风俗习惯有不同,咱知道东乡跟西乡,十里不同俗,连做饭的做法可能都不大一样,都有区别,叫“百里改规矩、十里不同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规矩不一样,但是大的方面一致的,节令,咱们春节,中国东西南北,包括海外,你到世界哪个国家只要问是中国人,他过年也都吃饺子,他都祭祖,都要耍龙灯耍狮子,大家觉得奇怪吗?不奇怪,他离家已经几代人了,好多华侨,爱国的华侨,他不会说中国话,他也甚至于有很多人不会写中国字,不会写汉字,英文写得非常棒,英语说得非常地道,但是他知道我的老家是中国,我是中国人,他的习俗是回到家里头,他仍然是按照中国人吃中国菜,那么这就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文化就是起到这个作用。
& v, M; Z9 v( F  大家想一想,如果咱们没有中国字,你们也不喜欢写书法了,将来都会用电脑,几分钟,用王码也好,用拼音也好,超过你写的速度多少倍,而且很方便,你不研究中国字了,中国的象形字,很有意思,它的内容,中国书法你不会写了,语言你用英语了,在社会上工作,报效祖国,你干点实事,你还想生活过得好一点,成白领你必须学好英语,英语你学得不好,那么你看的是外国的故事,看外国书可以了,看外国电影可以,你还全都变了,包括中国这些民俗文化,你过生日不用给当妈的送寿桃,面做的吧,吃寿面,今天是咱妈的生日,吃面条,大家给母亲添点寿,然后拨出点自己吃,给咱妈嚼嚼灾,是吧,这些习俗都没有了,都唱《生日诞歌》,大人小孩凑在一起,都唱《生日诞歌》,咱还叫中国人吗?咱叫日本人行不行,咱穿的都是西装,咱的服装不比外国人差,头发也都染黄了,鼻子也垫起来了,咱哪点都不像外国人呢?这就失去了中国人存在,在国际上存在的位置,我们的老祖先几千年来,创天下、打天下,然后又发展成为一个十三亿人口的中华民族的强大的国家,依靠的是什么?是文化,出去对外来说,是武力、是战争、是强壮、是勇敢,对人民来说是一种教化,对农村来说,咱们就是靠民俗了,靠家里头一点一滴的教育,今天过节了,你得到你舅家去吧,明天是啥节气了,应该是闺女回娘家了,给娘家割块肉,麦罢了,瓜果下来了,桃也好,李子也好,弄一篮子,买点油馍,割一大块肉去看娘去了,每个节气都有固定的内容、固定的文化,而这些文化,教育着人们应该孝顺父母,灯节,灯上有很多故事,民间木版年画有很多英雄,这是岳飞那是戚继光,他们是抗击外国侵略的,怎么死的?知道岳飞是英雄,我们敬几炷香,这些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民俗的一种教化,也叫民俗文化,也叫民风,民风不正是不行的,民风正要吸收里面一些正确的因素,孝顺父母是正确的,纪念祖先、怀念祖先,继承发扬祖先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和那种爱国主义的精神,这都是正确的,所以很多东西不能够丢掉,世世代代都要有这种保护民族文化这种意识,强烈的意识,维护咱们民族的尊严。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19: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钤记中华(四)——武 术》 马明达
8 o- r% h4 x' h ) W  Z3 D$ I# v+ l/ |( f  D. H
4 X* S$ W/ {+ F
主讲人简介:
3 Z) i$ Z5 [7 S8 ^+ v  马明达,回族,视藉河北省沧州,1943年生于兰州。现为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华南师大体育科学学院客座教授、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客座教授。中国元史、明史研究会会员、广东省武术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小龙研究会会长。
2 q( ^% J1 }( r7 s" s* l  出身武术世家,父亲马凤图、叔父马英图都是民国时期全国闻名的武术家。自幼习武,曾参加1959年的第一届全运会等重大赛事。1967年毕业于甘肃师大历史系,后在甘师大体育系任教。 - e' B9 ?* w1 B' c
  1978年考为兰州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后留校工作,任敦煌研究室副主任、校古职研究室主任等职。1993年调暨南大学至今。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和数学,断代史研究侧重于元、明、清三朝。博览群籍,锐意进取,长于考证。对书画史、中医史、民族体育史均有一定涉及,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中,逐步建构起「文武融通」的学术特点和个人学术体系,在国内外引人瞩目,声誉日显。
& |9 H) \: v' Y+ b3 d* N  主要著作有《广河县诗》、《中国回回历法辑丛》、《湖汕金石文征》、《说剑丛稿》等;担任主编和副主编的书有《中国武术大辞典》、《中国回族辞典》等。历年来发表中国古代史、民族史和武术史论文一千余篇。 4 K0 c  ?+ m" z9 T4 E% ]
  《武学探真》是马明达教授的武术学术论文集,所收文章大都是1998年底以来发表的。其中一部分曾收在2000年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说剑丛稿》中。本书内容考证详实,说理有据,对于武术学的建立与提倡,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和鼓吹作用。 5 P; L5 w; E* }' j" n- F7 T7 f" ]
  内容简介: 1 c0 f7 J( a2 @+ G( H7 i! A
  在绚丽多姿的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有一个历史悠久,既可健体强身又可防身御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这就是中国武术。她伴随着我们的先民与大自然、社会环境进行斗争的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充实和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门独具风格的运动项目。
3 H5 x' T" F5 {2 d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曾利用高超的武艺,除暴安良。为民除害;又有多少寻常百姓通过习武练功得到了一个强健的体魄,使我们中华民族整体健康素质得到极大提高。中国古典哲学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武术中得到了体现,习武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B  J  K5 ^2 m( A) v+ Y+ z  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代习武者常象天法地,师法自然,从大自然中吸收营养,模拟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动作、姿态。神情,结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和技击方法的要求,以创造和丰富武术的流派。就是在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武术的内涵更加博大精深。 - h2 G+ M) s/ [
  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在它的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着人民的智慧。长期的社会实践,使它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点,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武术作为国术、文化瑰宝,不但深受我国人民喜爱,而且也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成为传播友谊、增进健康的使者。 + m0 }& \, k. v$ a% u$ U% @
  (全文) 7 ?1 |' X4 [' \3 @2 H& p$ y
  武术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话题,因为它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加上武术又有很多神秘的色彩,大家总是愿意去谈它。当代有很多武侠小说,那么有很多武打片,也引领着我们对武术越来越有兴趣。
2 s# |% }3 L9 ~  我们总是讲武术第一源远流长,第二博大精深。所谓源远流长是讲它的历史,它经历过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 。说明它是一个有根的文化,它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现象。 * j  ~  Z8 Z$ _7 O7 ]2 x5 o# `
  那么讲它博大精深,是说它很深邃,它的内容很丰富,又大,又有很精密的东西,那么我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理解。 & Z* P) f& K) @+ y9 g0 Y
  说到源远流长,我觉得比较好理解,无非是说我们的武术具有古老的历史,它和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源流是相同步的。但是具体说到武术究竟是什么时代产生的?这就学术性很强了,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 & k4 n8 ~/ U; }8 [
  简单地来说,我们认为至少在春秋战国的时代,武术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我们现代武术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在那个时代大体上已经具备了。
' i  g# E$ i$ w3 Y: S1 v' [% ?2 G  以春秋战国而言,那时候武术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大家都人人熟悉的剑,剑那时候是武术文化中最亮点。以剑而言,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职业的剑术家。比如说司马迁,他就曾经讲他的祖先司马氏在赵国的一支就曾经以传剑论显。就是以传授击剑技术成为当地的知名人士。那时候除了剑以外,民间的非军事性的徒手搏斗的技术也已经很发达了,出现了我国早期拳术的形式,叫做手搏。实际上手搏就是用手来搏斗,这个词到现在我们还在沿用。那么到了汉代,我们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官方颁定的,或者说我们的正式系统中的我们的文献目录选,那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汉书·艺文志》。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类有一个分类叫做兵技巧家。这个兵技巧家,就包括了一些古代的武术著作,比如《剑道》,也比如《手博》,还有关于射箭的各种专门著作,这些书的出现,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比汉代还要早。它是一个标志,它象征着至少在汉代以前经过了春秋战国,经过了秦,经过了西汉的前期,我国的武术它实际上已经成熟了。而这个成熟恰好标志着它已经经历了一个非常长远的发展过程。 ! T' ^1 v' Q# f' A* ^3 S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民族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布满了我们历史的整个过程。所以武术这个文化现象实际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群体共同在那里通过交流,通过融合,通过再冲突,再融合,这样逐步形成的。这就必然地决定了它结构的复杂性。就是它的流派众多,我们大家都知道,武术的门派很多很多。那么这里面就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东西,这恰好是武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文化特点。可以说它的一个优势。 1 H7 D: Q. ?- l0 K5 N0 D9 b
  第二点,我们的国家它都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在世界上,我们和周边国家,我们甚至和更远的欧洲,甚至现在有学者都在研究。我们的祖先是不是很早就到达过美洲,我们在不断地同我们以外的文化,所谓域外文化或者异国文化在产生着交流,这种交流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总体文化产生的影响,对武术也是同样。那么武术里边也同样会有外来的因素,它也同样会对武术结构的复杂性产生影响。   j$ o4 \9 e0 ]  A' P
  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大家最熟悉不过的少林,我们现在把它叫做少林拳,或者叫做少林功夫,甚至说中华武术出少林,那么大家都知道,少林之所以名气大,两个原因,一个是它是所谓佛教禅宗的祖庭。 2 S) h/ ?; a% [6 ~/ U
  第二个它的武艺,特别是到了明代,它的武艺表现得很突出。那么在少林寺所代表的所谓少林功夫这个系统中,它就有外来因素,就有佛教文化的影响,为什么说它是外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它不是中国的文化,它是从印度传到我国来的一个文化。那么与此有关的很多东西,很多具体的技术内容中间也应该有外来的因素。 % Y, [) O" G, [6 V& E
  那么武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我们把它叫做武艺。实际上到了清代末年,到民国初年时,才选用了武术这个词,或者大家都知道,到了民国16年以后,我们又把它叫做国术。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确定使用了武术这个词,但是大家都知道,在海外,在很多华人华侨所活动的区域里,又把它叫做功夫。这些名称都有很大的差别,而每一个名称都有它所以形成的原因,背后也有一种很多的文化因素。那么在我们的历史上,在很长时间里,是把它叫做武艺的,为什么叫武艺呢?是因为武术在中国古代它的用武之地主要在军队,就说武术具有很多功能,我们简约地来说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功能。 6 u8 ?8 Y& j6 c0 d3 K* J/ U. p1 L
  第一个功能就是攻防格斗的功能,第二个功能是健身强体的功能,第三个功能是演练观赏的功能,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叫做某种艺术功能,第四,也就是大家经常所讲的修身养性的功能,它是由这四个方面构成的。
- u1 t: |% t2 V  f  那么那一个功能具有它的主导的位置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是不同的。在古代,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里,它的功能应该说是以攻防格斗为主的,它服务于军事。因为封建国家或者比封建国家更早的,早期奴隶制社会,武艺的主要用途是打仗,是用于军事活动,也正因为是这个原因,国家对它有相对的垄断性,它不可能允许民间的人人都来练武术,或者人人都拿着刀拿着枪,每人都那儿练,那这个国家会不稳定的,没有那么愚蠢的皇帝。 7 Z: q; l$ m, n! G5 k8 u
  所以古代的武术大就实际上形成了军旅武艺这么一块,民间武艺这么一块,这两者之间有同有异。有同,它都是武艺,军旅武艺讲打,民间武艺也讲打,但是程度不同。而民间武艺它也是用武艺的那种健身的价值,试图获得一个强健的身体。所以大家都知道,舞剑这种形式,剑这种武器实际上在汉代以后基本上衰落了。因为剑和后来的军事活动中,实际应用相比较的话,它远远落后于刀。所以大家都知道,从汉代以后,就是汉刀了。那么剑最辉煌的时期是青铜器时代。春秋战国晚期从吴越崛起了剑,刚开始是一种短剑,后来到了战国晚期,到了秦汉,汉的初期,出现了铁的甚至钢制的长剑,剑达到了辉煌的时期。但不久它就慢慢地衰退下来,因为在真正的战场上来讲,剑的实用价值不如刀,它容易折断,技术又相对难于刀。刀是以砍劈为主的技术,剑是以刺为主的技术。 : T3 m/ u9 ?3 [8 I
  那么,但是民间就不同,民间并不是以它是否真正有用于军事活动为目的,所以剑在民间始终保留下来,而且剑成为一种文化的标志,一种象征。是为很多文人雅士练与不练,都愿意佩一副剑,或者家里挂一副剑,以显示他自己是书剑并存的。他在追求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大家都知道,我们古代的文人们,把它凝聚为两个字,叫做“书剑”精神,叫做“书剑”并取。所以大家都知道李白把剑和文章是并列的。那么这就是说有很多在军旅武艺中没有多大价值的东西,在民间它仍然有生存的空间,甚至仍然有发展的空间,于是乎大家都知道,到了唐代“公孙大娘舞剑器”。那么它这个舞的内容,一直从我们往前追,从战国到汉代,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在那儿舞剑了,就是它的艺术观赏的那个价值,它仍然在民间里得以保存下来,不但保存下来,还得到了发展。所以民间武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实际上和军旅武术是并行发展的。这种发展一直到什么时候,到了明开始出现变化。 0 l/ @0 r: m- R1 X2 E
  那么对武术来讲,它的变化的核心是什么呢?军旅武艺衰亡了,武艺已经不再是军队里最主要的内容,但民间武艺反而相对起来,反而相对繁荣起来。民间武艺五花八门,所谓繁荣表现为大量的新拳术的出现,新流派的产生,而且这些流派,这些拳,明显地带有某种哲学的理念。比如太极,比如行意,比如八卦,比如通背。我们从它的这些拳种的名称上就看得出来,它和戚继光所记载的明代的十多家拳派的名称就不同了,这是一种什么标志呢?我个人认为它是一种体育化的转型。   J9 E& H4 [9 v# g1 h& w0 Y
  从清中叶开始到民国初年,武术突然一下子蓬勃发展起来。流派纷呈,名家倍出。这样一个过程,在我看来,它实际上是武术在完成它自身的体育化的进程,而且我们都知道,不是民国年间或者晚清时期西方体育文化才传入中国,不是这样的,比这个还要早。 " P" L8 S9 g3 U" U
  早在1840年前后,在鸦片战争的前后,通过澳门通过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西方的某些体育项目形式和它的体育理念,它的体育文化已经开始向中国传播。鸦片战争以后,五口通商了,西方有传教士在中国获得了很大的传教的这样活动的领域,在中国办学,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当然其中包括体育文化,它不可能不对我们自己的民族体育产生影响,于是武术面临的问题就不是军旅武术与民间武术的矛盾问题了,而是我们自己的本土体育,或者叫民族体育与西方体育文化的矛盾问题了。
0 I+ }3 ]" c# r; l9 |) B  因为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加上我们自己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背景,有我们中华民族这样一个非常博大的文化的背景,于是就产生了武术的第二个特点,也可以说它的更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所谓博大精深。
1 S: U, U# ~  U5 y! d) `  武术在它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它受到了中国的古典的兵学的影响,其次是哲学。武术它自身具有相当浓厚的中国古典哲学的色彩,而且这些东西被很多武术家,被很多拳派吸收进来后,把它变成了拳理,拳法。甚至拳的技术中的东西,那么它形成了一个思想。在武术家传统的武术术语里,把它叫做“礼”,那它直接影响着中国武术礼仪这个层面,而由这个礼又引申出了法,法则。那么这些“礼和法”最终又会渗透到武术的具体行为中,具体动作中,武术家把它叫做式。戚继光三十二式,或者多少式,我们很多拳派都是用若干个数字的式来表明它的技术结构的。这一点,形成为武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 D$ b, F  Y( H& Y  所以这是我们的武术所谓博大精深,是因为它依托着我们自己传统的哲学理念上。 1 I/ \3 u/ L3 K3 }7 x
  那么第二点,我国自古以来有一个独立发展的叫做养生导引的那么这样一种健身活动,它出现地很早,原本这方面的资料是不多的。我们只是在先秦诸子,比如《庄子》,比如《老子》,这些书里看到过片言只语,现在不同了。由于考古学的发展,我们发现了大量这方面的著作,比如马王堆发现的导引图,比如后来所发现的战国时代的“行气玉佩图”。那么比如在张家山汉墓汉简中发现的“引书”等等,还有在马王堆所发现的五十二病方。就使得我们对古代的养生和导引这两种我们自己民族自有的一种健身除病的这样一种文化形式。那么养生和导引应该说是我们的民族对世界人体文化的一大贡献。
# z" Z% T! l! x5 [2 Q, O  简单地来讲,导引是一种有用规律的动作,来强化自己生命的存在手段,养生则是用一种有规律的生活方式,用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和比较复杂的一些自我调息自我调养的手段来强化自己生命的手段,那么这样一种方式。 : j$ P6 b& |* g3 k
  那么养生和导引,大概在战国以前是相当发达的,而且我们得到了马王堆的导引图以后就知道,导引并不像我们后来想像得那么简单。它中间的很多动作难度是很大的。实际上我们都不能排除在导引和养生里,我们也吸收了一些我们周边国家,或者是外来的一些文化的影响。比如印度的东西,那么到了隋代,我们从隋代人的著作中著名医学家的所记载的来看,我们古典医学或者古典的养生导引里面,有印度的东西。这些东西后来分别依托于佛教,依托于是道教,也在民间也它一个独立的传播系统,它甚至发展到汉代。帮着刘邦打天下的所谓三杰之一的张良,他自己的晚年就是这个所谓“辟谷”,他连自己的饮食严格地控制下来,当然不是不吃饭,不是什么都不吃的,它的总体的追求就是把新陈代谢降低下来。然后强化自己的生命,尽量使自己的能量消耗降低下来。
! ?5 n& K- p1 ]' D9 \7 @" i  养生和导引的东西和武术呢?有交叉,有交流。特别到武术的晚期,到民间武术蓬勃发展的时候,很多武术家从养生导引中去吸收东西。它们二者之间有一个最重要的结合点,就是关于呼吸。我们的武术家也好,我们的前辈的养生导引家也好,他们都注意到呼吸的重要性。有规律的呼吸,如何调息,如何解决这个吐纳的最大的效益,最大的健身效益。在这两点上,他们很快很容易地找到一个结合点。所以就使得我们的武术同样也具有了很多养生导引的内容,有一些拳派受养生导引的影响是很清楚的。比如太极,太极拳之所以采用了那样一种相对要慢的运动方式,特别注意呼吸的调理,特别注意那个运动的节奏感的合理性。而且把健身或者说把提高生命质量摆在第一位。 2 }5 \3 I- n7 A4 a
  所以太极拳很明显,它之所以发展这么快,是其中它吸收了养生导引的东西。
: K1 F# ~9 c- U. Y& H2 [* [  那么第三点,我们有自己的医学系统,这就是中医了。我们处于对它的珍爱,我们把它叫做祖国医学。在武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它也深深地受到了我们祖国医学的影响,因为我们有自己的一套生命观,我们总是把自己把生命和大自然看做是一体的,这就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实际上就是我们把我们自己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发挥以至于生命的起和落,都和整个外部环境相联系的,我们寻求一种人与天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这样一个思想,也反映着我们的中国医学,同时也反映着武术。于是乎医和武的结合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即使是军队武术,或者军旅武术,或者民间武术比较激烈的部分,它都会和一个传统的中国医学一个分支,叫伤科。联系在一起,因为要练功,总会有跌打损伤,跌打损伤就会要接受伤科的治疗。这个伤科在古代也把它叫做金创科。我们去读古代的兵书,除了那些战争有关军事战略技术的内容以外,它总会有军队医学的这个部分,我们有一个系统,我们古代的军队里有这样一个自己处理外科问题的这样一个系统非常好。我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个系统谁敢去参军打仗。 ) @# }: L  }2 H
  唐代名将秦琼在他的晚年身体不太好,唐代总还开玩笑,说你当年何等英勇,怎么现在这样呢?那么秦琼听了不乐意,脱下衣服来给唐太宗看,一身的伤疤。他告诉唐太宗说,臣这块伤在那一仗打落的,这一块伤是什么地方落的,唐太宗很感动,就允许他以后不一定来上朝,表现了所谓贞观君臣之间的那样一种很好的关系。这是我们从一般的这样一个在理解这个故事的角度去想它。但是我们另外想想看,秦琼这几十个伤居然没有使他致命,那就是说他也还是得到了比较好的治疗的。 2 a9 Q$ [/ ?2 o4 s
  在冷兵器作战的情况下,一刀一枪就足以致命的,如果没有恰当的治疗手段,那这个人就只能等死了,所以我们有自己的一套办法,这套办法被总结为所谓“金创科”。 ' c  t) g; p. D0 O. f1 d5 P
  那么同时,我们自己的中医里也有很多有助于你练功的内容,有很多功法有很多武艺的能力,需要用一些中医药的方法来养它,由此就产生了武术中医的内容,甚至产生了武术自身为了强身。用武术家的话来讲,强身甚至是健骨,要强大你的骨头,坚强你的肌肉,那么这样一套办法。 : V+ A' y3 A0 j
  第四点,从表面上看练武术只是一种技术的修炼,获得某种技术,同时在获得这种技术的过程中,强健了身体,但更深层的是练武术追求着一种人格的修养,我们把它一般地称做修身养性,那么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那么发展到今天,它已经形成为武术的整体结构中的一个内容,叫做武德。这样一个传统,实际上在孔子以前,在西周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端倪。武就是对抗,而且我们中国人很早就提出来兵者凶器也,那是萧杀之气,那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存亡,关系到一个个人的生死的事情,于是它就会有一个对德的要求。所以这一点在我们的传统武学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后来孔子就把它总结为“射以官德”,射箭是古典武艺中最重要的内容,孔子并不把射箭你的命中率,你所获得具体的成绩看做第一名,他更看重的是射箭对一个人人品的修养的那种效果,他要看你是不是按照严格射理来完成射箭,所以他提出了射以观德这样一个理念,他甚至提出了“射不主皮”,皮就是箭靶,用皮革制成的箭靶,射箭并不以必须穿透这个皮革所制作的箭靶为目的,而是看你是不是具备了一个真正的射者的那样一种修养,能否按照严格的射箭的礼仪议程来从事射的活动。在射箭的过程中,有没有那样一种心急气燥,那种求功求利的那样一种东西,它把射箭的过程看做是一个精神领域里提高自己水平的东西,那么这种东西深深的影响着中国自己古代,我们自己的民族体育的理念。
) ?; o* \- F  c2 Y" g  民间不然,民间假如一个人善武,这个人逞勇好斗,那就可能变成一方的不安因素。宋代的汴梁出现了一个家伙,叫做“没毛大虫牛二”,我想大家都熟悉这个人物,因为逞勇好斗,一下成为这一方的不安宁,牛二出来了,大家纷纷逃走,说大虫来了,大虫来了。杨志很诧异,怎么大白天的有大虫,结果才知道,是一个恶徒。我想《水浒传》中大家看到过很多这种恶徒。包括西门庆,他武艺并不差,包括那位在参加泰山全国摔跤比赛得过三次冠军的蒋门神,他也是个恶徒,他不受道德的约束,他是社会的危害。所以在民间武术的传播里,把武德摆的位置非常高,成为转播武术时的第一要义,那么这是一个层面。 , r- ?( [- d/ ~( P/ g' b* ?
  第二个层面它不仅仅是约束到你奉公守法,不仅仅是这样,而是要把你通过练武培养的比一般人更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是追求正义的人,是由维护正义的勇气的人。所以大家都知道,《水浒传》里写得最完美的人是鲁智深。有位著名的学者把他称之为鲁智深的精神是人性的极至。他一生都在帮人,他要帮到底,他有一句名言:“帮人须帮彻,杀人须见血”。后一句听起来很恐怖,但是主要是为了说帮人须帮彻嘛,那就是具有很高的武艺道德的人。 . h" Y$ H1 d; i, C7 d  E5 S" v1 A
  所以我们讲武德不是说只讲到你练了武不去随便欺负人,以强凌弱,不是这样,要比他更高,显得更有修养。所以一个高明的武术家,一个受人敬重的武术家,他首先应该是一个谦谦君子,他是健康的楷模,他是道德的表率。所有逞勇好斗,以强欺弱,甚至胡编乱造,所有这些都不配做武术家。
/ G; U0 z: [' x. i# P- B  那么最后一点,武术是一门学问,武术不只是一个技术,武术不同于西方某一种具体的运动技术,武术有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它是一个体系,我们之所以把它看做是一门学问。你真正掌握它时,并不那么简单,并不是踢几个腿,会打几个旋风脚,会来一个旋风脚转踢七百二。武术家不是这样的,那么它学的这个层面上,除了我们前面讲到的内容以外,武术它有自己独立的文献体系,是一个重要原因。 5 y. g. b) O; i) J+ _/ {/ h$ `
  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个问题,就是说很多国外的喜欢武术的人都会问到,武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如果和现在大家越来越关注的奥运会相比,和欧洲的体育项目比,和我们周临国家和日本的和韩国的来相比的话,武术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武术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几千年来,中国人把自己的很多才智倾注到了武术里,其中包括我们自己的体育才智。
- ?3 \  f! e( ?) ]  相比与欧洲来讲,我们没有像古代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那样成制度的那样的竞技体育,但不等于我们中国古代没有竞技体育,也不等于我们古代没有自己的体育理路,和我们自己的体育形式。如果我们认真的去研究武术的话,我们就能看出来,武术从开始一直发展到现在,它实际上在里面蕴藏着大量的中华民族自己的体育观念,反映了我们的体育的才智。我们的民族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竞技活动,实际上早在商周在军队里,就有很多大型的竞技活动。在周代所讲的礼,所谓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来教徒弟,实际上他是继承了西周以来的一个教学体制,那么我们通常都讲六艺之中,“射、御”都和体育有关,一个是射箭,一个是驾车。而实际上“礼”作为六艺的纲,本身就有体育的成分,民间的竞技活动也有。我想大家都对《水浒传》很清楚,《水浒传》一再讲到,梁山一百单八将排座次以后,燕青和李逵去泰山打擂,燕青以他高超的摔跤技术打得那位擎天柱,那样一个全过程的描写,是历史的真实,是历史真实的文学化。因为在宋朝和元朝确有这样大规模的摔跤比赛,而且它和博彩活动结合在一起,因为它有利是,就它摔得了冠军后,将会获得非常丰厚的奖金,这个奖励甚至是当地官府拿出来的,民间也赞助,著名的企业家另外给十万块钱,那么民间也有,所以大家去抢那些利是,那么这些东西后来到了明以后逐步消失了,文化专制主义的加强,就使得这些东西越来越衰落下来,比如马球,从唐代就很兴盛,辽、金宋、西、夏、元一直在打,马球的比赛,甚至它变化为一个各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形式,射箭更是了,在宋代有非常好的一个制度,比如辽国的使者来到了宋朝,宋朝一定要派一个最好的射箭手,身居高位的深通弓箭这样一个人作为陪使,然后陪着他开封一个个大的运动场,叫玉津园,在那里去射箭,而且一定要努力地赢了这位辽国的使者。它本身是一个具有某种政治含义的体育竞赛,我们有这样的竞技活动。 + a- \" H8 X8 q( X" w# n( ~# ~
  我们中国武术的竞技特点,四个字“练打结合”,有练有打,我们把“练”看得很重,练是个人锻炼身体,个人进行自我调解,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一个方式。那么一部分人在练的基础上来进行比试就是打。所以我们不是像欧洲的一些体育项目那样,直接拿来进行比赛。我们看重这个演练,就是说在武术的四个重要的功能里,四个重要的功能,我们把观赏表演这一项,和进行格斗防卫这项很好结合。 / ^4 h, f7 T! u! n  g- a
  我觉得这是武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特点,甚至我认为它是最大的特点,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那就是李小龙。李小龙的基础是咏春拳,产自于福建咏春的咏春拳。他自己去美国是第一代的移民,在那里读的大学,他有过很好的传统武术的基础,在美国在大学里他又是学哲学的,他熟读了很多中国自己的文化典籍。我看到过他读老子的一些笔记,他是一个非常热爱自己传统文化的一个人,那么他在我们自己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国外的东西,包括日本的,包括韩国的,包括海外的,一些自由搏击的东西,创造出了截拳道,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把“中国功夫”这四个字,吹遍了五洲四海,李小龙几乎成为全世界无人不知的一个人,成为中国功夫的一个标志,一个象征。所以我曾经在文章里说,李小龙是上个世纪最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他张扬了中华民族的武文化的精神。而李小龙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勇于吸收,勇于交流,勇于融合,他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为他的早死,为他只有三十多岁的死,那么感到非常惋惜,他留给我们一个丰厚的遗产,但是总得来讲因为他死得太年轻了,他可能有很多更深邃的思想,更好的东西没有得以完成。   F; B3 f: C; U% q4 {
  我们现在面对的世界武术,武术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武术的这样一个形势下,我们还是要大胆去吸收各式各样的文化,既保住我们武术的文化本位,保住我们自己优秀的传统,同时也要有勇气去应对世界,吸收世界上各式各样的文化,使得武术从古典走向现代。变成真正的世界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成为世界体育文化中最能代表东方文化特点的一个构成部分。我想所有的武术爱好者,所有关心武术的人,都深深期待着这一天。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
4 C! A$ s% B+ W* \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19: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钤记中华(五)——长 城》 李建平1 t% t' [4 P, z( z/ Y
1 `& d* m9 c9 T1 i8 w  @
' h5 B" s% p: P7 F9 d4 O  l4 `
主讲人简介: % a2 [# e% c; R9 T: t  T
  李建平,北京史研究会秘书长,研究员,兼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发表学术文章《北京街巷与历史风云》、《北京城市景观与古都文脉》、《帝都文化——北京旧城中轴线》、《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等二十余篇;编撰《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北京百科词典社会科学卷》、《北京经济史资料》等著作。
% c) H  ~# u& E2 K' b  内容简介: 4 }9 c9 Y3 T( _% D( |  p: q
  在我国北方,有一道连绵起伏长达六千多公里的古代城墙,它的遗址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河北省的山海关,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宏伟的防御建筑工程,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和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长城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恐怕就是“秦始皇修长城”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了,其实秦始皇不是最早修长城的君王,而且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长城也不是秦朝的长城了。
/ D7 x; X5 |4 P' ~/ N. T( S9 t+ W  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北方防御,他在燕、赵、秦三国原有的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横贯当时秦王朝整个北部边地的秦长城。秦长城西起甘肃的珉县,东到辽东一带,比现存的万里长城还要长,位置偏北,秦长城的修建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浩大的工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繁重的徭役使百姓怨声载道,于是,流传有许多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传诵最广的莫过于“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故事,传说中的孟姜女是否确有其人呢?
0 Z% m) J& c0 {* t. ^  长城为何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又经历了怎样的血雨腥风?是秦始皇修建了中国最早的长城吗?孟姜女是否确有其人?“昭君出塞”、“文姬归汉”又与长城有着怎样的渊源?
* \. @* Z8 ^  V! a) @$ [5 C  北京史研究会秘书长李建平将从长城的历史和传说中,同我们一起回望长城,钤记中华。 5 D* U( U1 j# E- k+ k
  (全文) 7 o. \6 K  \3 @
  人们一说到长城的修建,往往就和秦始皇联系在一起,认为是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我想这里边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万里长城始于秦始皇。第二个因素,就是在我们民间广泛的传播,就是“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这几个故事是家喻户晓,那么长城的修建在中国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从历史文献上考察,最早修长城的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那么比较早修长城的还有齐国的长城,那么齐国的长城是从渤海边一直修到平阴,我们可以看这张图,那么齐国的长城晚于楚国的长城,但是这个长城在诸侯国修长城史上也很有名的,它从东海一直延续到泰山,到平阴,这条长城比楚国的长城又长了,大概有一千多华里,那么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诸侯国间修长城非常的普遍,像秦国、楚国、齐国、魏国、赵国、燕国,韩国这七个国家都修了长城,但是在他们修长城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在秦、赵和燕这三个国家,除了修和诸侯国之间防御性的长城之外,他们还在国家的北部边界修建了防止匈奴南下掠夺的这么样的北部的长城,那么燕、赵、秦这三个国家北部的长城就为万里长城的修建奠定了基础。 6 R% ]& O$ Q8 E$ R" N# ?5 m5 r8 f
  同时在秦始皇忙于六国战争的时候,北边的匈奴又迅速的强大起来,不断地南下,特别是在秦始皇兼并赵国、燕国的过程中,没有时间去顾及北方的匈奴,那么北方匈奴不断地南下。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他就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人跟匈奴开战,那么很快把匈奴赶到更往北边,然后就开始加固燕、赵和秦的北部的长城,这就是中国第一次修建的万里长城,所以一般说修长城和秦始皇有关,这个确实没错,就是万里长城始于秦始皇。 " M0 Z. {1 C0 Z5 d
  我们说长城和秦始皇有关系,是因为还广泛流传着“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那么现在呢,在秦皇岛山海关这个地方,还有一处遗迹就是姜女庙,那么这个孟姜女庙是面向大海的,那么故事传说呢是在秦朝修万里长城的时候,孟姜女千里寻夫,从河北一直走到了山海关,那么到了山海关之后才得知她的丈夫已经死了,是在修长城中间死的,被埋在长城脚下了,她也无法见到她的丈夫,于是她就很悲痛,最后她就跳河自尽了,那么据传说在她跳河的时候,她随身带着给她丈夫送的寒衣,就是送御寒的衣服,两个包裹,那么这两个包裹呢,就在海中生成了两块岩石,我们看这张图,那么这个就是被称为孟姜女坟的两块岩石,在孟姜女庙对面的海上。 , E7 x/ Y' s( v, k0 m! D* M
  那么通过考古发掘,这个孟姜女坟跟孟姜女没有什么联系,那么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和秦始皇修长城也没有什么联系,如果说惟一有一点联系的话,就是在秦始皇修长城的过程当中,动用了大量的军队和农民服徭役的这些农民,那么可想而知在两千多年前,当时生产力还是比较低下的,那么修这样雄壮的万里长城,它是很艰辛的,那么在修长城当中,这些长城的民工风餐露宿,吃的也不是很好,体力劳动很大,死伤的还是很多的,那么史书记载在有的地方死亡的人都不能用个例了,都是按沟,一个沟填埋多少个死亡的民工,所以当时修长城确实是很艰辛的,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那么说孟姜女和长城没有关系呢,是因为通过史学家考证,这个姜女庙是宋代以后修建的,孟姜女这个故事传说也是逐渐演化来的,你比如说孟姜女故事传说她是姜家老汉和孟家老汉,两家的一个义女,然后她找了个丈夫,叫范喜良,那么有关范喜良在史书上记载也是比较多,有叫范祁良,有叫万喜良,那么说明这个故事是经过老百姓不断的传诵,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那么应该说秦始皇在修万里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的侵略,保护中原的农耕文化,那么说应该在历史上还是有一定功绩的,但是修长城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了耕作,来修长城戍边也是引起了很大的社会的震动,所以才有了孟姜女哭长城这样一个故事。 1 T/ o+ y2 i4 E' g; v. B
  那么实际上长城修建了很多次,从秦汉一直到三国两晋,一直到北魏北齐,因为它在北方嘛,这个长城是不断得到修缮,不断地修,但是真正大规模的最后一次把长城修成,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万里长城,那是明代的万里长城。 . |2 t: G3 Z' Q0 ?0 _  G* P  j# b
  那么明代的万里长城我们看一下这张图,它是东起辽东,那么西到了嘉峪关,现在我们有一种说法说长城东头是在老龙头就是山海关,那么西到嘉峪关,实际上这个长城明代这个长城还有一段就是从辽东的鸭绿江畔,就是现在我们有个丹东市,最近我看一个报道,丹东市在修他们的虎山长城,那个地名叫虎山,从这地方修长城。这里的长城到山海关,然后从山海关又到嘉峪关,这是明代的万里长城,明代万里长城我们说它是最后一次修,也是修得水平最高的一次,明代长城它有很多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刚才我们讲,从鸭绿江西岸,一直修到山海关这一线长城,我们一般称叫“柳条边”,为什么叫“柳条边”?和我们现在看的长城不一样,它底下是用砖石垒砌,上面插上柳条,所以这块长城它损坏也比较厉害,从明代到现在好几百年了,再看这段长城的遗迹也很少了,所以现在人们老认为从山海关开始,那么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这一带的长城,因为它穿山越岭,又要过大河,还要过沙漠,所以这一带的长城修建就非常地坚固,大部分都是砖石包砌的,那么在秦汉时的长城和现在的长城还不一样,秦汉长城主要是用土垒砌的,就是我们古代修城都是用土垒砌,把土一层一层地垒砌,你像北京现在还有一个地方叫元大都,元大都那个城,元朝修的城,就是“板筑法”,用木板一层一层把黄土夯实,最后再把这木板拆开,仍然是一种土城墙,那叫土城墙,原来主要是土城墙,那么明朝从山海关往嘉峪关这一带,大部分把长城都进行了包砌,我说大部分是因为在进入大漠到嘉峪关,进入西北大漠之后,还有一部分是拿土垒砌的,或者拿一些砖石,那么大部分是用砖砌的,明朝的这个砖和明朝朱元璋采纳朱升的意见有关系,明朝朱元璋他起义的时候,有一个特点,他是攻了很多城池,他非常知道这个城池在战争防御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所以别人就给他讲,你起义前,你要“高筑墙”,把墙要筑高了,要“广积粮”,你多存点粮草,你才能打仗,你要“缓称王”,先别当王,先出头,你先当了王了,别人就容易打你,所以他有一条就是要高筑墙,所以明朝建立之后,要求所有的郡县县城都要用砖包砌城,所以我们现在有时候看平遥的古城,什么西安的古城,还有哪儿的古城,你看里边都是夯土,外边都拿砖包砌,而且明朝到后期,国力雄厚之后,对砖都进行了统一化,你像北京城现在还有一段城墙,可以看明朝的城砖都是大城砖,那么在山海关这个地方,我们在修缮长城时发现很多砖,上面都刻有明朝什么年间制作的这个砖,那么美国博物馆,好多人都知道美国的博物馆里头保留着中国两块城砖,这两块城砖就是我们明代的城砖,上面就有明朝砖石的题记所以它特别珍贵。 1 u+ T+ W- H) E7 O) _0 c" I5 \4 L
  那么明朝修长城一个特点就是用砖包砌,还有一个就是在山海关到进入北京进入河北,北京山西这一带境界的时候,这块都是依据着山势修得非常坚固也非常险峻,明朝修长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每个长城的垛口,每个长城的关口都派人把守,建立一整套的防御制度,这一套防御制度里头,就有传统的像“烽火报警制度”,什么叫“烽火报警制度”?大家研究历史都知道,古时候有一个烽火戏诸侯,是说周天子,拿烽火开玩笑,点燃烽火各个诸侯都来救他了,其实没有敌情,是为了博得王妃的一笑,那么明朝继承这个观点,在长城沿线建立了很多烽火台,这个烽火台也有人称叫做就是专门来传递军情,报警的,那么在烽火台上搁一些易燃的这些火药啊,一些易燃的东西,当外敌入侵的时候把它点起来,点起来当中像有些地方它就点的是狼粪,所以有时候说战争当中狼烟四起,这个狼粪烧起来烟往上冒,直,所以你看到西北他们有诗,叫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说烟是直着起来的报警,那么它一个一个传,据说这个传递是相当快的,那很快,而且还分,你比如说五百人以下,点一柱,一千人的点两柱这个烟,超过一千人就增加,那么有四柱的狼烟起来,那说明有很多的敌人要进攻,它这个设施非常的整齐,另外就筑了很多的关口,层层把守,那么明代的这个万里长城,应该说是我们修长城最后一次,因为以后,清军入关以后,长城内外都是中华民族之大家庭内部的事了,这个长城的作用就不是很突出了,那么作为长城修建的历史应该说到明朝就截止了,我们现在所接触的长城主要是明代的万里长城。 4 H4 G9 d$ B. i
  那么山海关有一句名言“山海关,关山海”。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山海关它这一个关,就把通向东北的,就是从东北你想进关,进入到华北,山路,陆路,还有海路,关山海,山路海路它全给锁住了,足见这个关在长城当中重要的地位。那么山海关有一个特点,它被称为“天下第一关”,那么小的时候,去过山海关就听老人们讲,说天下第一关这几个字了不得,我们可以看这个,那么哪儿了不得呢?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天”字上面一横大,我们一般写“天”,按咱们汉字,第一横短一点,第二横长一点,然后才把“天”写出来,山海关这个“天”写得非常有特色,肯定是个大书法家写的,这四个字非常有气魄,而且它这个匾还有个特点,没有题款,那么小时候我就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就是说当时皇上建了山海关非常高兴,就是让题这个匾,找个人题匾,但是知道山海关有一个大书法家他能写,但是他就不给写,不写怎么办呢?就找了一个人,这个人就冒充是好书法,去找老先生去学,学他不能说目的是写“天下第一关”的,那他肯定不教他,本来就不打算给你写嘛,一天学一个字,写一个字,隔几天,先写一个下,过两天又学写一个关字,可是教这几天之后,他最后一个字取走之后,这个老师恍然大悟了,我怎么把“天下第一关”这几个字都教给他了,这个人回去之后,把这几个字拼成“天下第一关”,所以这个字没有题款,有这么一个传说。 6 n8 ?& w7 h( c3 O
  那么实际上,通过历史文献我们考察,写天下第一关的是明朝的一个大书法家叫肖显,那么这个肖显他是明朝的一个官,很正直,在官场上看见哪儿有不好的地方他就提,所以朝廷不喜欢他,把他贬到别的地方去,让他当个小官,后来岁数大了就回到了家乡,但是谁都知道他的字特别好,那么让他写,那么他是朝廷的人,这是朝廷的事,应该写,所以他想这字一定得写好。这个官不知道啊,就把纸墨送到他家去,把这个匾写了,我们等着做呢,过两天皇上派人检查来,去了之后,他说搁这儿吧,没写,过了几天,去人打探打探说还没写,检查的都要来了,朝廷都派人来了,说他每天干什么?每天就看他挑水,看他抡锄,没看他练字,后来这些人着急了,山海关守备就着急了,找他,你怎么个意思?正事你不干。后来才知道,他说山海关这几个字不是一般的书法能写的,写出来没气势,压不住,作为关上这个题字那镇不住,你看我天天抡扁担,挑水,我那是在练臂力的,如果没有很好的内力写不好这几个字,果然快到期限的时候,一天他一气呵成,把这个字写成了,这是我们看到的“天下第一关”,而且传说中说写完之后,这个下的这一点不清楚,远处看看不清,你们看我们一般点这个点都往下,说他挂起来之后发现,哎呀,这一点写得不太理想,小了,他把布团团就扔上去了,正好远处一看字非常地和谐,我们看到这个就像一团糊上去的,不像是写上的。 & K2 b0 c$ m6 U, l) J3 b
  今年是甲申年,那么三百六十年前,也是甲申年,因为中国是六十年一甲子,三百六十年前,就是李自成进北京的时候,那年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年号,一个是崇祯十七年,一个是农民起义军大顺元年,还有一个就是东北我们的女真族,就是满族他们的顺治元年,这三个年号代表三股力量,那么这三股力量最后角逐的关节点,就在长城的山海关,那么首先是李自成通过居庸关进北京,居庸关突破就迅速占领了北京,占领北京之后,本来踞守在山海关的明朝的这个守军的将领吴三桂他是在山海关驻守,他听说李自成已经占北京了,明朝已经完了,他本来就率军要来投奔投降李自成,但是据说在他来的这个路上,走到中途的时候,那么又得到了他家被抄了的消息,有三种说法,我看史书上现在研究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呢,就是他家里的一个人,他的家在北京,他的父亲都在北京,吴三桂,他的家人逃出去了,跑到路上碰见吴三桂了,据说这个家人是个仆人,说家被抄了,你的爱妾陈圆圆也被起义军给掳走了,那么吴三桂一怒,带着部队就返回山海关去了,就要跟李自成决裂了,这种说法。那么还有一种说法呢,是听说他的父亲被杀了,全家被抄了,那么起义军把他骗来,他来投降起义军,是要进入陷阱,那么有人给他传递这个消息,当时形势比较乱,那么吴三桂跑回山海关,跑回山海关之后迅速地和清军联合,投降了清军,那么李自成在北京还不知道呢,自己率了十万人,他因为想着当时吴三桂也就五万多人,我灭掉他应该富富有余,所以也比较轻敌,率领军队听说吴三桂跑了,不准备投降自己,就准备去把他给剿灭了,那么到山海关的时候,第一天跟吴三桂开战,那么吴三桂军队从数量上从士气上显然不如起义军,那么农民军的士气很高,第一天,这个战争就在现在我们叫做“一片石”这个地方,也是长城的一个关口,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就是沿着石河,现在有一个著名景点,旅游就可以看到叫燕塞湖,那么就在这个地方,李自成的军队和吴三桂的军队开战了,那么这一天打到吴三桂军队都快不行了,起义军也快疲惫的时候,突然清军加入了,那么就把李自成军队打败了,那么李自成退回北京之后,清军很快突破山海关进北京了。所以从这点讲,长城沿线这些关口,一旦突破,那么明朝元明清以来的北京这块防地基本上就保不住了,所以显得长城在关口在防御上是非常重要的。
  f- d0 N& G' c; c/ [9 {  那么在历史上这些战争是非常频繁的,你来我往,但是这些战争它带来的结果是加速了民族的融合,那么从清军入关之后,迅速地向汉朝学习,向汉文化学习,吸取中原一些汉文化,以至清朝的几代的皇帝开始,学习汉代的书法,学习汉代的文字,学习汉代的这些经典,治理国家平定天下,那么加速了这种民族融合,那么这种融合呢,有人概括说以长城为纽带的这种民族融合,它有时表现为亲情,有时表现为战争,有时表现是互市,但有时候也伴随着北方民族,强大的民族、游牧民族南下的掠夺,那么这种民族融合有人概括它是情与恨,通婚与战争,就是经过这样的不断地磨合民族间的磨合,使长城内外各民族以长城为纽带,不断地发展和进步,那么说到这种民族融合,说到这种充满了情和恨,充满了通婚与战争的,我想从汉朝时候就表现的非常强烈。 " b+ P- e% D) t( \6 ^0 v& |
  小时候就听过我这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比如说像“昭君出塞”,小时候就听大人讲王昭君,她到匈奴到塞北去了,为什么去呢?因为她入皇宫之后,老见不着皇上,她本来想进皇宫就要得到皇上宠信,老见不到皇上,为什么见不着皇上呢?说这个汉朝时候,谁要见皇上,因为美女太多了,皇上呢想见都得先经过一个画师,由这个画师把你的像画好了,去给皇上看,皇上看好了,才选,那么在王昭君的时候有一个画师叫毛延寿,说这个画师可坏了,你要不给他钱,你要不讨他好,他不给你画好了,说王昭君很有骨气不给他钱,不依附他,他就每次给王昭君画完之后点个痦点,皇上一看有个痦点,说这个痦点不好不吉利,皇上就把这个拿一边去了,说是王昭君永远得不到召见,最后王昭君自己要求出塞了,那么出塞的时候皇上一看,哎呀,王昭君这么漂亮,这才知道毛延寿是个坏蛋,一直欺君,骗皇上,才把毛延寿给杀了,小时候听说过这样的故事。
6 R; S* l  m* [4 ]3 d) y& z  那么现在读史书才清楚知道,那么“昭君出塞”是中原民族和北方匈奴民族和亲的一件重大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大的事件,是促进长城内外民族融合的一件大事,那么没有毛延寿这个人。历史上,那么王昭君她姓王,名嫱,字昭君,她是西汉元帝时候的人,到现在有两千多年了,公元前48年到32年,元帝在位的时候,她家是湖北人,是属于我们南方的姑娘,那么王昭君在元帝的时候被选入宫中,她是自己要求去嫁给匈奴单于,那么她的这个要求是得到皇帝批准的,因为在西汉初年,楚汉之争之后,刘邦夺取政权,建立了西汉,这时候国家力量还是比较贫弱,在楚汉之争的时候,匈奴不断地南下,渐渐强大起来了,不断地南下,南下之后西汉这时候刚刚开国,没有那么多经济实力跟匈奴打仗,因为一打仗要打赢得花钱,得备粮草,那么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和亲,就是把汉朝的公主嫁给匈奴的王,就是单于,但是,这个汉家的公主都是千金小姐,她不乐意去,据说刘邦的女儿就不愿意去,吕后就多次跟刘邦那儿说,咱们家这公主,到漠北那边,住没个固定的,住大帐篷,吃得也都是肉,见不着什么粮食来回跑,还要不断的战争,那受不了,所以多次跟刘邦说。刘邦说那就别去了。那么王昭君出塞的时候前前后后汉朝已经动员过一些都是找皇室以下一些王的女儿,命令你去,去了之后效果也不大,有的适应不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那么王昭君去她是做的比较好的,而且我看有的史书写,说王昭君出塞一下就把王公贵族那些千金小姐比下去了,说明王昭君这个人的素质气质都要高于那些王公贵族的那些千金小姐,那么王昭君她出塞之后,嫁给单于之后,史书记载,她在匈奴地区生活的时候,是深受匈奴各族的爱戴,因为她很贤惠,从来不在匈奴中挑动任何事情,另外协助单于治理匈奴,而且把中原的一些文化一些生活方式,特别是一些贤德的一些品质带过去了。 1 E$ L% x5 r$ M* X) `# d
  蔡文姬是生在东汉末年,距王昭君已经过了一二百年了,那么蔡文姬,她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末年一个非常有才的这么一个文人,蔡文姬通过学琴,琴棋诗书画都非常强,据说在她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琴棋书画这个文才就露出来了,她嫁给了一个当时也是一个很有名气的一个文人,但是呢,一年之后她这个丈夫就去世了,那么她就一个人在家,她那时候封建礼教嫁谁就得随谁,你不能回来,但是她这个人比较有骨气,就从婆家跑回来了,继续跟蔡邕学文,那么在她22岁的时候,匈奴南下,把蔡文姬还有一些人全给掳到匈奴去了,到匈奴之后,尽管她经过长途的跋涉,穿的衣服也非常破了,身上也都是挂满了尘土,但是匈奴的左贤王还是发现了她的才华和美貌,就把她给纳为妃子,那么她在匈奴一下就生活了12年,一直到曹操夺取政权,就是到建安13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才把蔡文姬给迎回来,所以历史上就有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就是“文姬归汉”。那么在文姬归汉回来的时候,她做了“胡笳十八拍”,这个在她一路上就是进行演唱,所以像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很长一段时间,在匈奴在中原来吹奏,而且当时她拿回她编的“胡笳十八拍”,当时在建安城,是文坛上非常著名的一件事情,也是中原和匈奴和北方民族游牧民族文化交流演奏的一个绝唱,就演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达到一个高峰,这种文化交流达到一个高峰,后来蔡文姬整理她父亲的书,因为她父母在战争中,他父亲去世之后,家也被抄了,那么很多文献,她父亲是个大藏书家,藏了很多书,据说后来蔡文姬都是根据自己记忆当年的记忆把它背出来了,整理了四百多册,那么在历史上这种民族的交往融合我们可以看出来,它是通过战争、通过通婚、通过亲情,在蔡文姬离开匈奴回汉的时候,因为回汉是为了让她整理蔡邕,就是她父亲的书稿,是要完成一些文化上的事,但走的时候是难舍难分,因为她也生了两个孩子在左贤王那儿,走的时候确实是等于是母子分离,亲情是一种隔离,但是就是这样,历史上这些人物在沿着长城内外,把这种民族的这种融合这种亲情不断的给推向前进。 ) c4 C  P' I( T: }8 {
  长城对外开放以后,那么每天来游长城的人非常多,那么我们在接待一次次外国专家的时候,一个外国专家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们问他说,你这个长城为什么不翻译成“很长的城”?在英语里头,为什么要翻成“伟大的一个城”,那么这个西方人就说,如果用长来理解这个长城,不足以把长城的本质介绍清楚,那么长城本质是什么呢?他说呀,一块砖石的作用很有限,但是当数万万块砖石垒起了万里长城,这就了不起了,这就成了世界的奇迹。那就说一个人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一个小群体的力量也是很有限的,但是当所有的中国人团结起来,那么这种力量就是无限的,那么这种精神就是长城的精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7 00:35 , Processed in 0.0479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