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69|回复: 1

凡人的生活智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6 10: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的意识活动可分为两种:理性的思维和非理性的感受。理性思维多依靠逻辑的推演,大多情况下在显意识层面活动;而非理性的感受多是心由境造,甚至毫无原由,难以捉摸和控制,可能受到潜意识支配较多。牛顿三大定律揭示了宏观运动的基本规律,量子学说对微观运动进行了客观描述,相对论说明了能量和质量、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关系。然而人们至今还没有真正揭示意识活动的基本规律。
$ j% A+ M9 a: j3 u. k& _( C   意识的空间比宇宙广阔,速度比光电迅疾,运动比原子还要细微和难以捉摸,瞬息万变、无声无臭、不留痕迹,仪器无法辨别,逻辑难以证明,更无法进行重复和试验。在所有的运动形态中,唯有人的意识可以穿越时空,意识的维度多于四维。许多大师巨匠穷其终生,对其研究只留下支离破碎的感悟、无法确定的猜想和模糊隐晦的比喻。现代科技手段和思维方式在对自我意识的探索中失去了作用。. V% d+ O* M5 W
   修心就是要能够对意识进行理性的自我控制,不能让其恣意泛滥,养性就是培养内在的气质和涵养,潜移默化潜意识。心如波澜,性是深渊;心如浮云,性是苍穹。修养的实质是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心理调整进行心理肌肉锻练。
& T0 s: k+ P2 v0 s1 k% d   那么,凡人的修养要达成什么样的境界呢?
3 k" D: p  Q$ L; Z5 w   断事:无执生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主观意识只能反映客观事物,而无法将其改变。但是由于立场、角度、观念等的不同,对客观存在的同一事物,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常常会犯盲人摸象的错误。有时认识者和认识对象就处于同一系统当中,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根本不可能全面了解事件的真相,就如同大象的一只耳朵,怎么可能认识到整个大象呢?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大象已经涉水上岸,步入森林,我们还对着大象在水中倒影苦苦思索、激烈辩论,又怎么能推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呢?我们必须清楚,人们所感受到的往往只是事物在我们的意识中的影象,而并非事物本身,却往往像那群在水里捞月亮的猴子,固执地认为月亮的确掉进了水里。
9 O) H3 ?2 W0 U5 v" m% I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思广益,民主讨论;超越心智模式,创建学习型组织;这些都是先哲总结的宝贵经验,通过动态思考、系统解决来设法接近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采取正确行动的前提。9 ^2 t* J! Q/ {. O
行事:推阴阳,行刚柔。儒家经典《周易》认为,阴盛阳衰、此消彼长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事物存在于系统当中,系统要素之间相生相克,博弈调节。拿现在的观点看,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是对事物所处状态的一个形象描述,卦产生于特定的情境和时空。周易的卦辞是周文王姬昌对六十四卦的注释和理解,当古人对复杂事物的发展趋势无法推测时,便用卜筮的方法借助神秘力量画出卦相,通过对卦相的解释来趋吉避凶,顺应天命。$ E" u1 b; ]9 n! L  @+ m
   我们可以通过对事物真相的把握和判断,推知其发展演化的趋势,了解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从而采取不同的行动方案。然而很多情况下,由于我们的主观判断不够准确,采取的行动方案不够妥当,或者是时运不济,事物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意志发展。只有充分运用有利条件和资源,灵活采用方法和策略,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环节,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刚柔并济、进退曲伸,全方位、多角度、分阶段扎实谨慎地作为,方能最大限度地影响和控制事物按照我们的意志发展。然而行事过刚则易折,过柔则易涣,把握做事的尺度和火候,如同画家对笔墨干湿浓淡的掌握,音乐家对乐器轻重缓急的控制,全凭经验和感觉的灵活运用。3 ^6 q0 t& f" ~
    修心:无住生心。《金刚经》中须菩提问佛祖“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嘱咐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连修行高深的菩萨都难以降伏和控制其心念,何况倍受尘世纷扰、六根难以清净的凡夫俗子。人的感受可分为快乐、不快乐和中性三种状态,这三种内心状态往往非常细微,难以察觉,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存在于内心之中,并左右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Z0 W- N( E9 c
   人的内心活动往往因感受而起,随感受而变,游离攀缘,环环相扣,劳顿心神,辗转反侧,在意识中旋转无尽,令人欲罢不能,几乎占去我们所有的时间与能量,好比戒毒一样,往往是毒瘾好戒心瘾难戒。要达到佛祖所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必须时刻关照内心、反省自我,控制意识活动。要能够自由地控制意识活动,必须训练意志力和自控力。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很难对心理活动进行控制,应该说修心的关键是意志的强化和锻炼,就好比对身体的锻炼一样,久而久之,必然筋骨发达、脉络通畅、肌肉突起。
$ `9 T: r9 G, i- h2 T/ ~2 t/ r2 m    养性:静深虚圆。分别生感受,执着生烦恼。让我们深入观察感受的本质,无论是快乐,不快乐,或是中性的感受,大部都是从分别心生起的。庄周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可见大小、高低、美丑、善恶等不是绝对的,没有必要刻意分别。如果刻意分别美和丑,就有了好和恶的感受,当你执着于这种好恶的感受,就有了内心的烦恼。
, B7 P9 P8 T# V! ~0 R% P  W    静则明,深乃远,虚则容,圆乃通。快乐源于满足,满足源于欲望。无欲则刚,有求皆苦。止虑方能清静,少语才能深远,谦恭方能虚空,无执才能圆融。“宠辱不惊,看天上云卷云舒;生死无意,任庭前花开花落”,这就是静深虚圆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0: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自利性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激发欲望,刺激需求是开发市场的主要手段。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满足欲望是人的本性,当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便会追求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研究,人只有在生理和心理欲望的满足过程中,才能感受和体验到自我和生命的真实存在。人有“生”(创造)和“死”(破坏)的本能,本能随生命降生,在适合的环境萌发和生长,转化为欲望,意识可以对其进行促进或压制,但无法根除。欲望得到满足,便体验到快乐,否则感到痛苦。
% z2 K: M# e9 w# u& R     庄子《盗拓》中讲孔子游说盗拓,盗拓的一番言论竟令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盗拓讲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盗拓的人生哲学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将金樽空对月”,“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的及时行乐、享受人生思想不谋而合。
2 }: G  m& z4 i% C     庄子对人生的看法:“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所以庄子认为: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庄周劝诫人们不要追求世俗的快乐,痛苦产生于追求快乐的过程,真正的快乐是无为和知足。* P) a* w1 M  O9 {  k1 V
     佛教认为“诸行无常,无常故苦”,人生没有永远的欢乐。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真是人生苦短。贪嗔痴生我见,我见生我执,我执造业,业生苦果。要脱离烦恼痛苦(灭度),不受轮回(无生),自由自在(安乐),消除一切束缚(解脱),达到自觉觉他的境界(圆寂),便要修行戒、定、慧三学,防非止恶,静心之乱,去惑证理。
0 E5 [' N! P, |% K0 v% R: |     儒家讲“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平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推崇仁爱、忠义、孝悌的伦理道德,视名誉和气节贵于生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等千古传诵的诗句和佳话是儒家精神的写照。  p* l  l# i. u, z4 c+ d! A; ?
     我们可以说盗拓是享乐人生,庄周是逃避人生,佛教是改造人生,儒学是奉献人生。盗拓的享乐和庄周的无为似乎过于极端,佛教的方案最为彻底但过于艰巨,儒家的理想令人向往却不惜代价。作为碌碌终生的凡夫俗子,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8 U: V' q4 ^" H- w% H
     我想,普通人的生活应该追求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会赚钱,善理财,有生财之道;有良好人际关系,追求个人修养,培养能够陶冶情操的爱好和兴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7 00:28 , Processed in 0.02747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