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25|回复: 0

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观禪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6 07: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观禪法% `4 R: z$ ^: x$ z9 [
                                                                    上编  上座部佛教概况3 ~2 ], }1 n1 I

( _. R7 G, m( R$ I3 W- y- T3 K一、什么是上座部佛教2 B. [0 v' n2 l5 P" w5 T& f- K
    上座部佛教,巴利语Theravàda,又称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 Y, C4 m) x) y
1、此系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圣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故称「上座部佛教」。  m" j( {- z/ w$ V. W
2、上座部佛教是由印度本土向南传到斯里兰卡(Sri Lanka 锡兰)、缅甸等地而形成的佛教体系,其地理位置处於印度之南,故称「南传佛教」。又或因其主要流传於东南亚、南亚一带地区,故也称為「南方佛教」。6 k4 ?4 y! m6 T0 F. P
3、南传佛教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的语言属於巴利语,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 o: ?0 l3 Y3 l9 a
    巴利语(pàëi)是由佛陀在世时摩揭陀国一带使用的方言变化而来,它属於与古印度正统的雅语——梵语(sanskrit)——相对的民众方言——普拉克利特语(prakrit)的一种。南传上座部佛教认为巴利语是佛陀当年讲经说法时所使用的摩揭陀口语,故又称为「摩揭陀语」(Màgadhika、Màgadhã)。在正式的用法上,「巴利」(pàëi)一词乃是专指圣典、佛语、三藏,以区别作为解释圣典的文献——註释(aññhakathà)和疏钞 (ñãkà)。也因如此,记录圣典、佛语的专用语「摩揭陀语」到后来也就逐渐成了「佛经语」、「圣典语」的代名词。
3 N/ V+ j1 A: f6 _* T1 ]! k    南传上座部属於佛教中的「保守派」,甚至就连用来记录佛经的语言都不敢随意改动。当使用巴利语传诵的三藏圣典传入斯里兰卡后,当时的比丘们以极尊重的态度把它们记诵下来,便形成了上座部传诵的巴利语三藏圣典。以后,斯里兰卡长老们又用僧訶罗(Sinhalese)字母来拼写巴利语,并刻写在贝叶(patra)上,一直保存到今天。当巴利语圣典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地时,这种传统保持不变,也相应地出现了以缅文、泰文、高棉文、寮文等字母音译的巴利语三藏圣典。所以,现在上座部佛教弟子在读诵佛经时,都採用巴利语。一位上座部佛教比丘除了要懂得本国语言以外,还必须学习巴利语。假如现在尚存一种巴利文字母的话,这些不同文字版本的经典都可以还原为巴利文原典。然而,从印度传到中亚细亚、中国汉地和西藏等地的经典就不一样,它们都被译成了当地的语言文字。8 a* p( L1 @. r! D% }# I5 @/ v
    今天的上座部佛教主要盛行於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上座部佛教也传播到欧美等地,并有持续发展之势。
4 s) h9 M9 T6 ?二、上座部佛教的来源
7 U4 ^3 `1 N0 h, {    佛陀在世时,并没有所谓的上座部、大众部、说一切有部、经量部、法藏部等部派,更没有所谓的「大乘」、「小乘」等区别。当时的僧团在教理上、戒律上皆是同一师学、和合无諍的,犹如水乳交融,并没有出现多少分歧。
% }  g4 s, W$ t( L) m    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曾教导说,若诸比丘遵行七法,能够使僧团兴盛而不会衰败。此七法中的第三条是:
  ]* \' f0 g7 _% f; w: G, l/ @“Yavakivabca bhikkhave,bhikkhu apabbattam na pabbapessanti, pabbattam na samucchindissanti,yathapabbattesu sikkhapadesu samadaya vattissanti, vuddiyeva, bhikkhave, bhikkhunam patikavkha, no parihani.”
2 d! i0 h# D5 `「诸比丘,比丘众对所有尚未制定者将不再制定,已经制定者将不废除,只继续受持所制定的学处。诸比丘,如此即可期待比丘众增长而不衰退。」
- U, r8 Q% j8 R* Y) W    在佛陀入般涅槃的那一年雨安居,摩訶迦叶长老在王舍城主持了有五百位大阿罗汉参加的第一次结集。在此次结集中,与会者们就什么是「杂碎戒」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於是,摩訶迦叶尊者在僧团中作羯摩(kamma僧团表决会议),重申了佛陀临终前的教导:
* T/ P0 H3 L: z“Apa¤¤attaü  na pa¤¤apeyya, pa¤¤attaü na samucchindeyya, yathàpa¤¤attesu sikkhàpadesu samàdàya vatteyya.”" b% }' k, e' ?
「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只应继续受持所制定的学处。」
% v0 r( |/ a& A5 R) i此项决议获得了全体与会者的一致通过。由於当时的与会者都是德高望重、诸漏已尽、所作已办的阿罗汉长老比丘,因此,这项决议的精神也就在以上座比丘为核心的原始僧团中保持下来。  W5 k' }8 m8 `1 o6 p, N4 r8 z
( q- D! G  W. y% r$ g+ O' P/ P& Y. F
    佛灭一百年左右,东方吠舍离城的跋耆族(Vajjiputtaka)比丘开始乖违律制,擅自向在家人乞钱,西方长老耶舍迦乾陀迦子(Yasa kàkaõóakaputta)认为此举非法,由此引起戒律上的諍论,於是召集七百位上座比丘进行裁决。经过讨论,宣佈跋耆族比丘所行的「十事」为非法,并会诵律法。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结集」,又称「七百结集」、「吠舍离结集」。遭否决的大多数比丘不满上座长老们的裁定,另外纠集一万朋党,会诵经律,自成一派。从此,教团在戒律上产生了分歧。
8 A" z! M3 h5 |/ t, ]5 `/ r/ {    此后,又有恶比丘大天,集诸朋党,唱「五恶见事」,挑起教义上的争端,佛教遂分裂为保守传统的「上座部」和主张革新的「大众部」两大部派。此后,部派之间继续分裂,先后成立的部派相传有十八部或二十部之多,佛教史进入了「部派佛教时期」。
7 \- r* X* ~7 l2 ?: M1 n6 O$ \7 e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餘年,孔雀王朝(Maurya)第三代阿育王[1](Asoka)统一了印度的绝大部分地区,成为印度史上最大的帝国。# _0 _0 I9 u: q5 T: B( X- V
    阿育王篤信佛法,广施僧众,於是有六万外道为了生计,混入佛门,作比丘形,扰乱正法,在首都华氏城(Pataliputta)的鸡园寺(Asokàràma)中竟然七年没有举行过诵戒。为了淘汰外道、整顿僧团,阿育王从阿呼杰山(Ahogaïgà)迎请了目犍连子帝须大长老(Moggaliputta tissa Mahàthera)为上座,在华氏城召集精通三藏的一千名比丘,举行第三次结集,歷时九个月,会诵律经论三藏,并编纂了一部《论事》(Kathà-vatthu),广引经典,驳斥了上座部分别说系(Vibhajjavàdin)以外的二百五十二个非正统见解。这次大会还作出决定,派出九个弘法使团到国内外各地去传播佛法。其中的第八使团到了金地[2](Suvaõõabhåmi),第九使团到了师子国[3](Siïhaladãpa)。 1 B& Z. n/ A1 \1 @7 c2 O( q
2 |$ J5 C- X2 J) y* R' T
  早在西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的儿子马兴德(Mahinda,又译摩哂陀、摩亨德、摩醯陀)长老组成的第九弘法使团就把佛教传入了师子国。马兴德早年出家,师事目犍连子帝须大长老学习三藏圣典,博学多闻、戒行精严。在他32岁、戒龄12年时,率领由伊提耶(Iññiya)、鬱提耶(Uttiya)、桑波罗(Sambala)、跋陀萨罗(Bhaddasàla)四位比丘,以及沙弥须摩那(Sumaõa)、优婆塞般荼迦(Paõuka)一行七人组成的使团,於西元前247年渡海来到兰卡岛。当时兰卡国王提婆南毗耶·帝须(Devànampiya- tissa,西元前247~前207年)和一批大臣首先皈依了佛教,接著又剃度了国王的侄儿阿利塔(Ariññha)等五十多位兰卡青年,弘法工作进展非常顺利。国王佈施了御花园「大云林园」(Mahàmeghavanaya),修筑「大寺」(Mahàvihàra,音译作摩訶毗訶罗)供养僧团。这座大寺日后成为整个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发祥地和弘法中心。不久,马兴德长老又邀请他的妹妹僧伽密多(Saïghamittà)长老尼从印度带领十位比丘尼来到兰卡,为阿奴拉(Anulà)等五百位女子传授戒法,建立比丘尼僧团。佛教迅速普及全岛各地,成为几乎是全民信仰的国教。/ P0 I  t  e0 F+ @6 T5 k0 Y
    佛教传入斯里兰卡、缅甸等地,与传入中国汉地、西藏等地的遭遇不同。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华民族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相对完整的文化思想与哲学体系,例如儒家的孔孟学说、道家的老庄思想等。当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根植於中华大地时,其自身必定要作出一番大的改造和调整,以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凡是学过中国佛教史的人,都应该对佛教初传华夏时遭受儒家抵制、道教攻击的那段歷史歷歷在目。佛教初传到西藏时的情形也好不了多少,也遭到了苯教的排斥。可以说,佛教在中国汉地与藏地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对其自身进行修改与适应的过程。中国汉地的佛教,每个朝代、每个时期都有其自己的特色。- |' a3 j; }0 b0 b
    然而,佛教传入斯里兰卡的情形就大为不同。佛教非常顺利地传入兰卡岛,并且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的发展。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9 }$ h. D! b& Z% p8 F# |5 _- v5 G
1、上座部佛教由作为大帝国王子出身的马兴德长老及其妹僧伽密多长老尼亲自前往斯里兰卡弘扬传播,得到了当地国王、大臣等统治阶层的鼎力护持,进展顺利。8 b# b, M0 N8 E$ a9 c- h
2、兰卡的民族、文化、地理因素与印度相近。兰卡岛与印度次大陆之间仅隔几十公里宽的保克海峡,岛上的主要居民僧訶罗人就是从印度迁去的雅利安人的后裔,他们在民族、语言、文化、宗教、生活习惯、风土民情等方面,都属於印度文化体系。因此,佛教的生活方式和思惟方式基本上可以原封不动地被兰卡人民接受并保持下来。) o/ N. I$ @# S" I; b8 N
3、兰卡岛在佛教传入之前,只存在一些鬼神崇拜和婆罗门教等信仰的因素,但都未形成强大的宗教势力或系统的学说。当佛法以一种高度严密完整的思想体系传到兰卡岛时,很快就被兰卡人民所接受,并逐渐形成以上座部佛教为主体的僧訶罗文化。/ ?. P: p. O' q8 K: U$ ^7 ~
    佛灭三百年,上座部佛教由受到正式传统教育的马兴德等上座长老们传入斯里兰卡,很快被兰卡人民完整地接受。此后,兰卡的上座部大寺派比丘们又以维护佛陀正法、律的纯洁自居,排斥各种后起的佛教思想学说,使得上座部佛教虽然经过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仍然保持了到目前为止最接近於佛陀时代的经典、教法、禪修、生活方式等。* g5 f1 `3 ~4 c/ a
三、上座部佛教之特点: I; j4 u( h4 L+ e. c
1 、以佛法僧为信仰中心8 k, C3 m8 N6 q. t  m
    在上座部佛教地区,无论出家僧人还是在家信徒,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对佛法僧三宝的信仰和崇敬,菩提树、佛塔、佛像、经书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的,身披棕褐色袈裟的僧人社会地位是崇高的。
+ z$ u$ x$ s+ t9 f' W! h' K! W, p    佛陀乃是明行具足的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人天之导师、一切知者。正法乃是世尊善说,能导向涅槃,智者通过禪修能於现世中亲自证知。僧伽是善行道者、正直行道者、真理行道者、正当行道者,是依照世尊所教导的正法、律随顺修行的声闻圣弟子,即证悟四种圣道与四种圣果的声闻弟子,是值得供养、佈施、恭敬、尊重的世间无上福田。
! ?3 e$ R" A. T; t# B    根据上座部佛法,我们现在的教法是由乔达摩佛陀(Buddha Gotama),也即释迦牟尼(Sakyamuni)所证悟并开示宣说出来的,所以,现在凡是修学正法、律的弟子,无不以乔达摩佛陀为本师。我们现在所处的教法时期是乔达摩佛陀的教法时期,现在的世界亦是乔达摩佛陀的教化区。所谓「二佛不并化」,在一个世界中的某一段极漫长的时期内,唯有一位佛陀出现於世间并教化众生。如果说在一个世间有两尊或多尊佛陀出现,或者说在某一尊佛的教化时期有其他的佛陀出现,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所以,上座部佛教所提到的佛陀是专指乔达摩佛陀。- i& y, @  F( f: y, F: }3 e" n
    举例而言,佛陀在世时,有许多听众在听闻佛陀说法之后生起信心,表示愿意皈依佛法僧时,常如是诵言:
  q% f/ p+ p9 ~) P6 [8 X0 _3 L“Esàha§   Bhavanta§  Gotama§  saraõa§ gacchàmi, Dhamma¤ca Bhikkhusaïgha¤ca. Upàsaka§  ma§  bhava§  gotamo dhàretu ajjatagge pàõupeta§  saraõa§  gata§.”
3 D) [0 i6 m# Z6 L  B「我今皈依尊师乔达摩、法以及比丘僧。愿尊师乔达摩忆持我为优婆塞,从今天起乃至命终我行皈依。」, q* X' S6 z: [. }& f
    因此,上座部佛教所礼敬、所皈依的佛陀是指世尊乔达摩。
/ l! ]' s8 r5 N! e5 E    当然,上座部佛教认为在乔达摩佛陀之前还有许多位佛陀曾经出现於世间,其中包括经常提到的六位过去佛陀,他们是:毗婆西佛(Vipassi)、西弃佛(Sikhi)、毗舍浮佛(Vessabhu)、拘留孙佛(Kakusandha)、拘那含牟尼佛(Konàgamana)、迦叶佛(Kassapa),他们与现在的乔达摩佛并称为「过去七佛」。除此之外,过去与未来皆有无量无数的佛陀出世。不过,每一位佛陀所觉悟的法皆是相同的,而且每一位佛陀所宣说的教法也是相同的,皆宣说四圣諦、缘起法、八圣道,皆教导戒定慧,教导止观禪修。在教法方面,因为诸佛所宣说之法皆是相同的,所以,礼敬一位佛陀之法即是礼敬一切诸佛之法。  Z- w% _" n5 o" D' q9 \
    根据上座部佛教,僧伽分为究竟僧伽(paramattha- saïgha)和世俗僧伽(sammuti-saïgha)两种。究竟僧伽又称圣者僧伽,是指证悟道果的圣弟子,亦即四双八辈的世尊声闻僧伽(Bhagavata sàvakasaïgha);而世俗僧伽是指已受具足戒、身披佛制袈裟、现出家沙门相的比丘、比丘尼僧伽。在上座部教区,对於严守戒律、精通三藏、德高望重的比丘,能够得到广大僧俗弟子的尊重。
# X( S0 |: S% j% O% M9 _    除了佛法僧三宝以外,上座部佛教弟子并不皈依、敬事诸天、神鬼。作为一位上座部比丘,他甚至不用向一位天神合掌礼敬,哪怕这位天神是一位已经证悟圣果的护法天神。根据戒律,比丘只应礼敬佛陀[4]以及先受具足戒的上座比丘。上座部比丘可以接受诸天、婆罗门、在家人的恭敬、礼拜、供养,当然也包括国王在内。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上座部佛教国家,国王或总统、首相见了有德的长老比丘,也会行五体投地礼,因为比丘是佛法僧三宝的代表,是住持正法的代表。9 J$ b3 ?  j9 i: h+ W1 e* H# Z! l$ O, C

2 t$ N. f! [9 X. X' \' V! b2 、以律经论为教法根本
4 e& C  P. {  |' Y" i    在《增支部·一集·第二放逸等品第十》中,佛陀说:: f  u; r4 [. U" h* D  b
「诸比丘,凡比丘将非法说為法者,诸比丘,这些比丘的行為,将导致眾人无益,导致眾人无乐,导致眾人无利,给天与人带来损害和痛苦。诸比丘,这些比丘将生起许多非福,他们还能使此正法隐没。
+ {! e# U: b9 v3 w& p. Z    诸比丘,凡比丘将法说為非法者,诸比丘,这些比丘的行為,将导致眾人无益,导致眾人无乐,导致眾人无利,给天与人带来损害和痛苦。诸比丘,这些比丘将生起许多非福,他们还能使此正法隐没。6 t, q+ G2 q: d# T) p1 Q$ ~
    诸比丘,凡比丘将非律说為律……* c7 l' ~8 I# C$ h6 n
    律说為非律……4 Y; M3 I1 n; ]+ l& w; g
    非如来所说、所言,说為如来所说、所言……
. v* ]. A4 [9 u  P, E   如来所说、所言,说為非如来所说、所言……
% p6 u* C9 X0 w$ _* G    非如来所行,说為如来所行……
5 l- x+ W) ?) o! |- b) j    如来所行,说為非如来所行……
6 L  O9 C" C7 W    非如来所制,说為如来所制……
( n+ D, p; W' P+ C% U( g/ H   将如来所制,说為非如来所制者,诸比丘,这些比丘的行為,将导致眾人无益,导致眾人无乐,导致眾人无利,给天与人带来损害和痛苦。诸比丘,这些比丘将生起许多非福,他们还能使此正法隐没。」
9 Q  H) m/ V8 ]; \' w4 n接著又说:
' E# i  [; ~) K2 H: d' k! B) h0 n「诸比丘,凡比丘将非法说為非法者,诸比丘,这些比丘的行為,将為眾人带来利益,為眾人带来快乐,為眾人带来福祉,為天与人带来利益和快乐。诸比丘,这些比丘能生起许多福德,他们还能使此正法住立。」
0 b( Y, v% x- h0 [! V2 w  I1 c/ j  对於法说為法、非律说為非律、律说為律等,亦是如此。) X( i" C" r' J9 s# n
     如果佛弟子打著所谓慈悲、方便、适应、发展的藉口,「法说非法,非法说法;律说非律,非律说律;佛说说为非佛说,非佛说说为佛说」,篡改佛法,这是导致圣教衰败、正法消亡的原因。唯有依照佛陀所说、所教,「法说为法,非法说为非法;律说为律,非律说为非律;佛说说为佛说,非佛说说为非佛说」,如此才能给人天带来真正的利益,给众生增加真正的福乐,使佛陀的正法长住世间。/ z. V% O  S9 {$ h
    那麼,我们又应该如何来判别与验证佛法的真伪呢?在《大般涅槃经》中,世尊对诸比丘宣说了四种印证方法:* E. |2 {1 e! j2 O$ T; p& n* x
    若有比丘说他亲自在世尊处听受、在某僧团处听受、在某些长老处听受、或者在某位长老处听受:「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言教。」你们既不应赞同,也不要反对,而应该在善持其文句后与经和律对照核实。如果与经和律不符,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确实不是世尊的言教,这位比丘、那个僧团、那些长老或那位长老误解了。你们应拒绝它。如果符合经和律,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确实是世尊的言教,这位比丘、那个僧团、那些长老或那位长老善持佛法。! B; [$ n, ?4 h& c9 y7 K; M
    南传上座部的巴利语三藏圣典分别是:* X7 Q9 x7 H2 x  N
    1、《律藏》(Vinaya-piñaka),乃世尊为诸弟子制定的戒律教诫和生活规则。《律藏》又分为《波罗夷》、《波逸提》、《大品》、《小品》、《附随》五个部分。律藏是一切比丘与比丘尼都应详细研读并认真遵行的。1 H" S, O) ^$ ^
  2、《经藏》(Sutta-piñaka),为世尊以及声闻圣弟子们的言行集。《经藏》共有五部,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与《小部》。/ e  |8 R' R5 ~
3、《论藏》(Abhidhamma-piñaka),乃对世尊教法要义的精确及系统的分类与詮释。《论藏》共有七部,即:《法聚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和《发趣论》。
8 |/ v$ {! \8 P# [1 p$ g    除了律、经、论三藏之外,上座部佛教尚保存有内容非常丰富的三藏註释与疏钞,以及许多重要的藏外典籍,如《弥兰陀问经》(Milinda-Pa¤ha)、《岛史》(Dãpa-vaüsa)、《大史》(Mahà-vaüsa)、《小史》(Cula-vaüsa)、《清净道论》(Visuddhi- magga)、《入阿毗达磨论》(Abhidhammàvatàra)、《摄阿毗达磨义论》(Abhidhammattha-saïgaha)等。
$ u) ]& R0 ^( e    上座部佛教的所有教法都是依据三藏圣典及其註疏而来的。如果对教法的理解出现分歧时,就唯有「依法不依人」。凡是接受上座部传统教育的佛教出家人,在沙弥阶段就必须背诵许多佛教经论。时至今日,上座部佛教国家尚有为数不少的能够背诵出所有三藏圣典的大长老[5]。上座部佛教的特点之一就是特重佛陀所说,特重传统的巴利三藏圣典[6]。在广大上座部教区,虽然圣贤辈出,然而却没有一例因倡议特殊教法而另立的宗派。当然,上座部僧团也存在著一些宗派,但那也只是在持戒鬆紧等枝末方面的分歧,在经典与教理方面还是一致的。
1 Q+ N! f* k4 D% u    在中国汉地、西藏、韩国、日本等北传大乘佛教地区,佛教徒们几乎都根据所处的具体情况,适当地把佛教作出一定的改变与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不同的信众根基。然而,上座部佛教僧团以及歷代的护法诸王,无不是以维护佛法的纯洁为己任。自从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以后,大寺派的比丘们就以师徒代代相传的巴利三藏圣典为依据,抵御各种外来的思想学说。. m) N' O% l: h( R; x6 Z; [" U
    佛灭八百年后,印度次大陆新兴起的「方广」(Vaitulya)学说陆续传入斯里兰卡,从大寺分离出去的无畏山寺僧人承认并接受了这种大乘学说,而大寺派僧人却依据传承下来的三藏圣典,判定方广学说为「非佛说」,进行严格的抵制。摩訶斯那王(Mahàsena,西元334~362年)在位时,支持无畏山寺派,迫害大寺派,强行禁止信众供养大寺派僧人,违者罚钱一百。面对国王的迫害,大寺派僧人表示:为了保持佛法的纯洁,寧可饿死,也不接受方广学说。坚持传统的大寺派僧人在此后的上千年时间,始终都同各种思想学说特别是无畏山寺的方广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从上面的例子可知,南传上座部佛教在维护传统、保持佛法的纯洁性方面,具有「保守」的特点。
* X) y5 R3 E( m6 j- w$ t    假如有位佛教学者或歷史学家想撰写一本所谓《南传佛教思想发展史》之类的著作的话,他可能会发现有关资料将异常的缺乏,以至於不得不回来研究巴利三藏。因为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整个传播歷史过程中,虽然经歷了将近两千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但其教义、思想的发展及改变却微乎其微,自始至终皆以巴利三藏及其註疏为教法之根本。
$ [- U+ }9 ]( k3 ]4 F. H% j3、以戒定慧为禪修次第
) b5 t: s; o1 S/ i8 W& V    佛陀认为,包括祭祀、祈祷、火供、念咒等的仪式,以及断食、烧身、自残一类的苦行,皆属於「戒禁取」,并不能断除烦恼,也不能解脱生死。因此,佛陀在世时,僧团并不注重仪式,也没有诸如唱诵、念咒之类的修行方法。最接近於仪式的行为,也许应该是比丘僧团所举行的羯磨了。然而,凡是学过律者都知道羯磨并不是仪式,它只是比丘僧团内部的一种民主表决会议。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是传承佛法、守护戒律、保持正念、修习禪定以及培育观智。当然,在现今南传上座部教区内,也有诸如祝圣水、祝护符、系圣线之类的仪式,但那只是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古婆罗门教残餘风俗、当地民间信仰及鬼神崇拜等因素影响的产物,并不属於严格意义的上座部佛教。: @9 q2 o# E- z
    根据上座部佛教,要成为一名比丘首先应当尊重戒律。正因如此,在上座部佛教国家,至今依然能够看到按照佛陀当年所制定的行为规范过著剃除鬚髮、三衣一钵、托钵乞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不持金钱等等如法如律生活的比丘僧团,使我们仍然能够亲切地感受到最接近於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世时佛教僧伽简单朴素的修行生活。这种特异的文化现象和歷史现象,的确令我们感慨万千。
# t& I- p1 }/ w" ]( Q$ X2 @6 I    於此举一个上座部佛教僧人守护戒律的例子:在缅甸东固王朝末期,缅甸僧团内部因为穿著袈裟的问题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1708年,敦那村(Tunna)有个名叫古那阿毗朗嘎拉(Guõàbhilaïkara)的长老规定沙弥在进入村落时可以偏袒右肩,被称为「偏袒派」(Ekaïsika)。部分比丘指出僧人在进入村落时必须披覆双肩,这派僧人称为「披覆派」(Parupana)。两派相持不下,争论持续了二十四年,国王礼请四位博学长老进行调解也得不到解决。贡榜王朝建立之后,这场争论又闹到阿劳普耶王(Alaung Paya,西元1752~1760年在位)那里。国王支持偏袒派,命令僧人必须偏袒右肩披著袈裟。有饱学长老牟尼王音(Munindaghosa)等两位上座不从王命,对佛发誓:寧捨身命,护持佛陀戒法,尽形寿不捨弃。结果遭国王驱逐出境。1783年,孟云王(Bodawaya,西元1782~1819年)在位时,披覆派又引经据典,驳斥偏袒派并获得胜利。孟云王下詔全国:比丘一律不得偏袒右肩入聚落。这场前后相持了七十五年之久的「著衣之争」终於宣告结束。
* I- [2 F- u6 I% Z5 L0 f$ l    根据比丘学处的众学法(sekhiyà dhamma):僧人在进入俗人住区之时,必须包覆整齐,即通披袈裟,以示威仪庄严;而在礼敬佛陀和上座比丘时,则必须偏袒右肩,以表恭敬尊重。从「著衣之争」一例可以看出南传上座部僧人注重戒律的严谨作风。4 [5 ^& F" F; W: X; D% b
    正如佛陀在提及持戒时经常如此教导说:' `& Z. P  L6 ]
“Sampannasãlà, bhikkhave, viharatha sampannapàñimokkhà pàñimokkhasaüvarasaüvutà viharatha àcàragocarasampannà aõumattesu vajjesu bhayadassàvã, samàdàya sikkhati sikkhàpadesu. ”1 c# Y4 O' u' y% h2 X
「诸比丘,你们应当具足戒与具足别解脱而住!应以别解脱律仪防护而住,正行与行处具足,於微细的罪过也见怖畏。受持学习於诸学处!」
; O  p- Y  Q4 k% C1 y. J8 p3 I- M    在律藏的註释《普端严》(Samantapàsàdikà)中也说:- E9 y6 i& |+ y+ S8 Y3 J  h
   “Vinayo nàma buddhasàsanassa àyu, vinaye ñhite sàsanaü ñhitaü hoti. ”5 i8 ^/ Y9 F7 G
   「毗奈耶乃是佛教的寿命;毗奈耶住立,教法亦住。」, L$ a; K- ?0 a! e- V3 V& T" T
    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南传上座部比丘们仍然过著托钵乞食、不非时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作迦提那衣、遇事羯磨等简单朴素的原始佛教乞食制生活,这不正是他们视戒律如生命的修学态度之结果吗?8 y/ z( z" J- J3 s0 N# W1 N
    然而,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并不仅仅在於严持戒律,持戒严谨只是上座部佛教的表相而已。上座部佛教至今仍传承著一套完整系统的止观禪修次第,禪修者能够依据止观禪修,亦即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禪定,培育定力之后再修习观慧,乃至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现证涅槃。关於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部分再行讨论。2 k9 p% @2 ?+ g
4 、以现证圣果为禪修目标- X8 x& Y4 Y# g9 L
    佛教在印度一千五百多年的发展史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此三期分别对应佛法的三大类,即:' T8 P5 y  j7 d  I8 G! x
1.正法(Saddhamma),即纯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主要流传於佛世至佛灭后五百年间;佛灭后两百多年(西元前240年前后)传入了斯里兰卡、缅甸等地。7 p; U' y, j6 j- H& r6 O4 H; z
2.像法(Saddhamma pañiråpaka),即相似的佛法、似是而非的佛法;主要盛行於佛灭后五百年至一千年间,期间陆续传入了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等地。
  S8 [2 d% j( z* {3.末法,即末流的佛法、微末的佛法、枝末的佛法;主要盛行於佛灭后一千年至佛法於印度本土消亡,期间传入了西藏等地。[7]
8 S2 q0 C5 a( ]# K    虽然佛陀的教法可以依其流变而分为正法、像法与末法三个时期,但这主要还是指在印度本土的歷史发展情形。根据上座部佛教,现在仍然属於正法时期,现在仍然能够通过实践导师之教而断除烦恼、证悟涅槃,甚至还能证悟「三明阿罗汉」(tevijjà arahata)[8]。如果认为现在已经是不能再证悟道果的时期之观点,被认为是造成「法障」(dhamma antaràyika)的邪见。只要三藏圣典仍然存在於世间,只要佛弟子们仍然能够真正地实践佛陀的教法,正法时期就会继续存在!
4 ?% k+ n1 Q/ X: s  u7 ]    在《大般涅槃经》中世尊就很明确地说过:. L' v5 e6 c) S' a& w+ t
“Ime ca, Subhadda, bhikkhå sammà vihareyyu§, asu¤¤o loko arahantehi assà’ti.”
9 s8 p; {* z3 J+ z. G「须跋陀,於此,只要比丘们正确地安住,则世间将不空缺阿罗汉!」
2 E) E) n+ O8 s' D, [, M) j5 p    依据业果法则,造作善业能造成善趣的结生,并招感乐之果报;造作不善业能导致投生於恶趣,并带来苦果。只要导致生死流转的烦恼还没有被根除,就还会继续造业,并将随著所造作的善业或不善业继续投生、继续轮迴。
4 Z; X- |- t/ U    如果想要解脱痛苦、止息轮迴就必须修行。修行的方法包括佈施、持戒、修习止观等。然而,唯有修行观慧直至证悟圣道果,才能断除烦恼、出离生死轮迴。为什么呢?因为佈施、持戒等虽然属於善业,但是却不能断除烦恼,只能造成投生到人界或欲界天趣。如果禪修者修习定而达到禪那,而且能够将禪那维持到临死那一刻,他将能够投生於梵天界。所有这一切,都是依照业果法则而发生的。能够达到禪那并维持到死亡时刻固然很好,但是禪那只能够镇伏烦恼,仍然不能拔除烦恼之根。至於其他的善业,则是更加的不保险。大多数的情况是:儘管佈施、持戒等善业能够导致投生到善趣,然而,由於临死时的不如理作意,恶业也可能会超越善业,而造成投生到恶趣。$ V5 Y9 [) k- C* |
    根据上座部佛教,佛陀出现於世间的目的乃是为了令众生解脱痛苦、止息轮迴、导向寂止——涅槃。佛陀说:
/ L# B% J- ?4 H“Seyyathàpi,    bhikkhave,    mahàsamuddo    ekaraso   loõaraso, evameva    kho,    bhikkhave,     ayaü    dhammavinayo   ekaraso vimuttiraso.”) C- O* J% r8 n- ?
「诸比丘,犹如大海唯有一味,即咸味;正是如此,诸比丘,此法、律唯有一味,即解脱味[9]。」(《律藏·遮说戒犍度》,《增支部·第八集·跋哈拉达经》,《自说·布萨经》)2 R( z6 V1 b6 S* Z/ M: y9 }+ m

- P, J0 r7 U7 ?* w  |  G8 e  c3 Y/ D    佛陀也曾经明确地教导大弟子优波离(Upàli)尊者说:
% q( U1 L3 Q5 @! d+ N" i' {4 Y「优波离,对於某些法,如果你知道:『这些法并非导向完全厌离、离欲、灭尽、寂止、胜智、正觉、涅槃』,优波离,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这是非法,这是非律,这不是导师的言教。』. A0 X* I/ F8 M
  优波离,对於某些法,如果你知道:『这些法导向完全厌离、离欲、灭尽、寂止、胜智、正觉、涅槃』,优波离,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言教。』」。(《增支部·第七集·导师言教经》); O$ c" G3 b, p7 d) M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佛陀教法的特点是导向解脱,导向寂止,导向正觉。同样,作为佛陀的弟子,我们就必须依循佛陀的教导,精进修行,以期达到断除烦恼、解脱生死、止息轮迴、导向寂灭——涅槃。
  ]# A+ m* V- V    对於禪修者来说,他最低限度必须在今生今世证悟须陀洹道果,如此才可以说是拿到了解脱生死轮迴的保险。须陀洹圣者不会再退转回凡夫的境界,而只会不断前进;而且,无论他们投生至何处,都不会再堕落到恶趣,而只会不断地投生至更高的生命界,直到彻底止息生死、证趣无餘依涅槃。
5 x, s0 b: l! M3 K+ }: l" e$ E' A    佛陀的教法是以人为本的。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就是要求我们应当好好地珍惜来之不易的人身,珍惜生命,精进地修持万劫难闻的殊胜佛法,乃至断除烦恼、现证涅槃。佛法绝非「等死」的教导,解脱也不会在死亡的那一刻自动实现。如果出家、修行只是为了等死,那只会浪费生命、糟蹋人身,辜负佛陀的慈悲教导。
) v8 @2 S' \- b/ k# A' b( Y1 K    正因为上座部佛教遵照佛陀以及当时声闻圣弟子们所教导的正法、律修学与禪修,以期在今生今世现证寂静涅槃为主要奋斗目标,所以上座部佛教在传统上是以被称作「声闻乘佛教」的「解脱道」为主流。「声闻」,巴利语Savaka,译为「弟子」,即亲自听闻佛陀音声言教的弟子,或者说是佛陀的亲传弟子。在严格意义上,只有那些已经证悟道果的圣弟子,才有资格称为声闻弟子。不过,在广义上的「声闻弟子」,也可以泛指一切遵照世尊所教导的正法、律修行乃至证果的弟子,这就包括实践佛陀教法的一切圣凡弟子。1 F: {3 |1 s- S8 L! i4 J! L
    虽然上座部佛教以解脱道为主流,但是,在上座部的典籍中也记载有菩萨道的修行方法,称为「大菩提乘」(Mahabodhiyàna),而且自古至今皆不乏其实践者。要成为菩萨(bodhisatta)必须发「至上愿」(abhinãhàra),并得到佛陀的亲自授记。要发「至上愿」必须具备八项条件,即:获得人身、生为男性、具备只须通过听闻佛陀开示即能够证悟阿罗汉果的能力、遇见活著的佛陀、出家、拥有八定及五神通的成就、增上行、想要成佛之极强善欲。在得到佛陀授记之后,菩萨至少必须用四阿僧祇及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十种波罗蜜[10]。这十种波罗蜜分别是:佈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出离波罗蜜、智慧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忍耐波罗蜜、真实波罗蜜、决意波罗蜜、慈波罗蜜、捨波罗蜜。当菩萨修习诸波罗蜜达到圆满时,就能证悟等正觉,成为一切知佛陀。
* U& O: g, d: s: S' M5 n5 ~! {5、以说法利生来化导有情
4 h  n+ U# ~* I4 c  o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属於「小乘佛教」,只教人「灰身灭智」,证阿罗汉做「自了汉」,对世事不闻不问,不发大心出来救度众生。其实这是对上座部佛教的莫大误解。' }. h% g& M8 U0 ^% ?) W- T
    佛陀曾对诸比丘说:8 ?7 L% W, D' K) B( V
「诸比丘,诸婆罗门、居士对你们有许多助益,因为他们供养你们衣服、饮食、住所、病人所需的医药资具。你们对诸婆罗门、居士也有许多助益,因為你们为他们宣说〔此〕最初善妙、中间善妙、结尾善妙,具足深义与文句的正法,〔为他们〕显示完全圆满、遍净的梵行。诸比丘,如此,通过彼此间的互相资助,使导向超越诸流、正尽苦边的梵行得以住立。」(《小部•如是语》第107经)
# H* T  _0 e* ^6 U# F9 `& A, }$ G9 n    作为佛教比丘,第一要务当然是精进修行以期早日解脱生死(自利)。此外,比丘尚担负著住持佛法的职责。住持佛法包括学习三藏圣典以传续佛陀的正法,以及说法利人。比丘们通过从事高尚圣洁的梵行生活来培育心智,同时也通过实践世尊的正法、律以及弘扬佛法来回报社群、自利利他。
5 }/ `! M9 h0 J' s6 a. E5 M4 b    在《长部·教诫西伽罗经》中,佛陀提及出家沙门与在家信众之间的相互义务。在家信众应当以五种方式来奉待作为上方的沙门、婆罗门:以慈善的身业,以慈善的语业,以慈善的意业,不关闭门户以及供养必需品。相应的,作为上方的沙门、婆罗门应以六种方式来慈湣在家信众:令远离恶行,令确立善行,以善意悲悯,未听闻者令听闻,已听闻者令正净,以及指示生天之道。
! w, ]6 l  W5 ~' v; b7 @    在家信众供养佈施出家修行者衣服、饮食、住所、医药等如法必需品,在物质生活方面资助出家人。而作为对广大信众的回报,佛陀要求比丘们应当在言行举止上能够作为人天师范、道德楷模,在心灵上、信仰生活上也应当对在家人起到帮助鼓励和皈依投靠的作用,比丘们必须是在家信众的精神导师和心理医生。因此,一位佛教比丘除了严持戒律、潜心止观修行、保持佛法传承之外,还应当以适当的方式适时地向在家俗人宣扬佛法、开导群迷。
* y7 s6 G; F3 g, n& E  o/ w: y   已经证悟圣道果的禪修者,堪称为照亮这个世间的「世间灯」,堪作世间最上福田,众生对他们哪怕只是一合掌、一讚叹,皆已种下殊胜之善业因,更何况是礼敬、奉事、供养、佈施!所谓「一切佈施中,法佈施为最」。真正的救度众生应该是使众生越渡生死苦海,而不是只种些世间的小善小福而已。「正人先正己」,人们应自己先修好善法,知解法、彻见法、悟入於法,然后才能教导他人。一位已经证悟道果的圣者有能力更好地指导他人正确地禪修。佛陀曾把生死譬喻为瀑流,把世间譬喻为苦海。如果自己尚沉溺生死瀑流,如何救拔有情出离苦海?如果自己尚是凡夫俗子,如何教导众生具足圣智?如果自己尚未彻悟圣法,如何指引众人体证涅槃?
+ O' r1 H& u2 }! T) E+ o% n    上座部佛教流传的地区几乎都是全民信教的地区,这固然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及歷代诸王的护持有关,但佛教僧团所起到的表率作用也不容忽视。在传统上,上座部佛教寺院既是儿童接受传统教育的学校,又是当地村民社区活动的中心,基本上村中所有的会议、公共活动,都是在寺院中举行。作为上座部比丘,他们既是知识的代表及道德的楷模,又是积累功德的对象及道德理想的倡导者,他们充当著广大在家信徒精神导师和心理医生的角色。佛教的影响在上座部教区无所不在,几乎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人生趣向等方面。在泰国,一个佛教徒一生的追求就是成为一名僧人、修建寺塔、供养僧团、服役寺僧、日常守持五戒、斋日供佛并守持八戒等。受到佛教「不杀生」的影响,在缅甸,屠宰、狩猎、网捕、畜牧被视为令人厌恶的职业。据说市场上鲜鱼活虾没有人买,以至有些外国人还认为缅甸人喜欢吃臭鱼死虾。在下缅甸克因邦帕安地区(Hpa-An  Township,  Karin  State)有位萨曼雅道西亚多 (Sàma¤¤adaung Sayadaw Bhaddanta  Vinaya),在其慈悲的感化之下,附近方圆三英里(约五公里)范围之内的人都不吃肉、不饮酒。
% N5 ?/ F, i/ ?4 ]7 _) h$ _$ B; y( e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亚洲各国纷纷掀起一股「主义」热潮,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及山地少数民族爆发了反政府斗争及武装暴动。为了遏制这股热潮,增加农村人民的福利,泰国政府於1964年开始先后推行了「传法使计划」和「弘法计划」,想用佛教思想来统一各民族,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被选派前往各地弘法比丘的任务是向村民讲解佛法,劝人皈依佛教、受持五戒、乐善好施、热爱国家及效忠国王,帮助解决心理和精神的烦恼与压力。此外,比丘们还教导公共卫生、健康常识、现代农业技术,帮教罪犯、济助穷困等。据泰国宗教事务局统计的数字,仅1971年,传法僧人为2105人,人民受教数为1,055,884人,公共场所受教人数为2,336,699人,宣誓的佛教徒有533,771,修禪者为172,582人。上个世纪中叶,泰国周边的缅甸、寮国、柬埔寨等国家一直动荡不安,而泰国在经济等领域的稳步发展,与佛教所起到的作用不无关係。当代上座部佛教比丘到政府机关、学校、监狱、医院等地弘法教化是司空见惯之事,许多寺院还定期不定期举行各种各样的弘法、禪修、星期日学校、社会公益、节庆等活动,有些比丘还经常应邀远及欧美澳等西方国家弘法教禪。
% w& Q; s3 H! B- e; a    从种种的现实事例来看,南传上座部佛教并非自私自利、不顾众生苦难的「小乘佛教」。4 Z% [% z3 w$ `+ J
    除了上述五点以外,上座部佛教还有许多特色,比如重视传统、敬重长老、僧俗分明、盛行头陀、龙象辈出、礼敬佛塔等,限於篇幅,於此不作详述。: {* O* z9 x/ S' Y$ ~9 ]# H
' h5 ^1 R6 w2 c
下编  上座部佛教止观禪法" J, |- x/ y6 e6 A+ E" O8 A6 [$ W
一、八圣道与止观; T; y& d# L% ]9 R% \3 A
    佛教修行的目标是为了解脱生死。为什么要解脱生死?因为生死本身就是苦,而且伴随著生死还有诸如衰老、疾病、愁、悲、苦、忧、恼等无量之苦。只要还没有解脱生死,就会一再地轮转於三界六趣之间,不断地生而又死、死而再生,犹如车轮,回转不停,周而復始,了无出期。为什么会生死轮迴呢?因为有情从无始生死以来,造作了各种或善或不善之业,以这些业为缘,推动有情不断地流转於生死之中,承受著由其业而招引来的果报。导致有情造业之因是烦恼。烦恼有多种,归纳有三,即:贪、瞋、痴。只要有烦恼,就必定有生死,必定不能出离苦海。
% W: b% u1 n1 l! ], D" F    烦恼与业导致世间之轮转,这是世间之因果。要出离世间,证悟涅槃,就必须断除苦之因,亦即断除烦恼。应如何断除烦恼?佛陀教导我们要修持八圣道,修持戒定慧。
3 s0 W* u# r0 a1 v* Y- Y    在《大般涅槃经》中,世尊明确地对游方僧须跋陀说:
8 V( v( ]' `. X8 w「须跋陀,凡是在法、律中没有八圣道者,那里就没有沙门,没有第二沙门,没有第三沙门,没有第四沙门[11]。须跋陀,凡是在法、律之中有八圣道者,那里就有沙门,第二沙门、第三沙门、第四沙门。须跋陀,在此法、律中有八圣道。须跋陀,只有这里才有沙门,第二、第三、第四沙门;其他外道则无沙门。6 \# j6 N: q/ A
  须跋陀,於此,只要比丘们正确地安住,则世间将不空缺阿罗汉!」
. J8 J) d8 m" }7 T& e    应当值得注意的是,世尊於此经中对须跋陀尊者的教诲明确地表示:八圣道只有在世尊的正法、律之中才完全具备;同时,也只有通过修习八圣道,才能证悟出世间圣道果,才能趣向究竟之寂灭;如果一个教派或一种修行体系偏离了八圣道,则不可能证悟出世间的第一须陀洹果、第二斯陀含果、第三阿那含果、第四阿罗汉果。
6 u6 Y! J% Z5 x$ L    世尊在《法句经·道品》中又如是说道:' L5 I- t# Y$ B2 `& u
    「诸道八支胜,诸諦四句胜;
; R# A# H+ Z* C      诸法离欲胜,两足具眼胜。[12]+ O8 f+ a0 D" r6 s1 C/ ]: m
    唯此道无他,令知见清净。  L6 a3 b* W& a( k$ v
    汝等依此行,魔為此迷惑。! P! b# f* f& q+ V/ [8 c$ \) }
    汝等依此行,将尽苦边际。
: f9 ?8 n$ M" k+ D      我实宣说道,证知拔箭刺。
! S) O  s( b+ ]2 {( }    汝等应努力!如来唯说者;
; k; Q( `, W; v/ ?8 ?! Z     行道禪修者,解脱魔系缚。」(Dp.273~276)5 n5 A0 @$ y0 f5 R( w
    八圣道又可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戒定慧包摄了八支圣道,是全部佛法的止要,也是一切修学世尊正法、律者所必修之学。/ r$ f8 ~1 M: w* _2 @5 z
    在《中部·有明小经》中,法施比丘尼对毗舍佉优婆塞说:
0 i0 l! Z4 T( ~% V    「贤友毗舍佉,并非八支圣道包摄三聚;贤友毗舍佉,乃是三聚包摄八支圣道。贤友毗舍佉,正语、正业、正命,这些法包摄於戒聚中;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些法包摄於定聚中;正见、正思惟,这些法包摄於慧聚中。」
9 f' L3 G' `: [5 c0 O    其中,正语、正业与正命三支圣道属於增上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三支圣道属於增上心学,正见与正思惟二支圣道属於增上慧学。( ~  s2 j1 H$ ~1 O9 {* r
    增上戒学包括四种遍净律仪,即:别解脱律仪、根律仪、活命遍净律仪与资具依止律仪,於此不作详论。
. M7 z3 }3 m7 P7 m: \    增上心学与增上慧学又可称为止观的修习。其中,修习止业处[13]属於增上心学,修习观业处属於增上慧学。/ P* A& }6 m1 P+ m  c& K; G
    止,巴利语 samatha,音译作奢摩他;意为平静,乃是心处於专一、不动、无烦恼、安寧的状态,亦即禪定的修行法门。
6 C/ e. f/ N+ O6 H+ w! U    观,巴利语 vipassanà,音译作毗婆舍那;乃是直观觉照一切名色法(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亦即智慧的修行法门。" b0 [: I  O2 O) z5 A
    下面,我们将以缅甸帕奥禪师(The  Most  Venerable  Pa-auk Tawya Sayadaw)所教授的禪法为例,来探讨上座部佛教的止观禪法。8 t0 ]! L' c! S0 O
二、止业处
8 U8 I/ ?, O& x% |8 _, n0 h    在《相应部·定经》中,佛陀教导:3 Q, S+ I5 m. {) b
“Samàdhi§   bhikkhave    bhàvetha,    samàhito   bhikkhave   bhikkhu yathàbhåta§   pajànàti.”- i9 O$ n$ A& n; V: T3 p
「诸比丘,应修习定。诸比丘,有定力的比丘能够如实了知。」
: C4 T; ]& e+ [" [) Q* i& ]( v    在《清净道论》中也提到智慧的近因是定。佛教不同於一般宗教与世间学说的殊胜之处就在於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证悟至乐的涅槃,才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要培育如实知见诸法的智慧,必须先培育定力。在强而有力的禪定力之支助下修习观业处,透彻地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才能如实地知见诸法,解脱生死、究竟出离。4 i6 l! W+ Y1 f3 @9 J. Q
1、安般念业处
4 m0 a1 r2 V7 w0 Y# A) Q    南传上座部佛教把修习止的方法归纳为四十种业处。禪修者可以选择其中一种适合自己的禪修业处来作为入门的方便。然而,在四十种止业处当中,最为禪修导师们推崇与教导的应该是安般念[14](ànàpànassati)。
% ^% F3 J! G6 ^    佛陀於《大念处经》等诸经中教导安般念的修行方法。佛陀於该经中说:8 h1 L9 `0 I5 B9 n3 Y$ u
「诸比丘,於此,比丘前往阿兰若,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閒处,结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现起於面前。他只念於入息,只念於出息。
4 W8 V& ^, B( s4 s. v1、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 D" r/ K, ]+ k/ u( ?1 c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2 D) _; C' Q' _" B2、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o6 i5 y) p, @. [+ w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U  W# ?! ?! t% A/ B5 O3 M
3、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 i# o9 E$ n+ |! r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6 L# r" i/ n1 B4、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 w# f) _, }7 F( J" a6 i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5 |% p- q3 Q
    开始修行时,可以先找个安静且适合禪修的地方,以舒适自然的姿势坐著,上身保持正直,然后将正念安住於禪修的目标——呼吸。应尝试觉知经由鼻孔而进出身体的气息(呼吸时的鼻息);只应借助在鼻子的正下方(人中)或鼻孔出口处周围的某一点来感觉气息的进出,而不要跟随气息进入体内或出到体外。如果跟随气息进出,将难以成就禪定。反之,只是在气息与皮肤接触最明显的那一点觉知气息,将能培育及成就禪定。
  Q' Z# r/ P2 h- O    不要注意气息的自相、共相。自相是气息中地、水、火、风四界的个别特徵,如:硬、粗、流动、冷、暖等。共相是气息的无常、苦、无我的性质。
6 k9 |2 e& S% G$ G* v: o6 @+ c' Q: L/ L9 S    只需觉知入出息的本身。入出息的本身是安般念的所缘,也即是必须专注以培育定力的对象。如果禪修者在过去世曾经修行过此禪法,累积相当的波罗蜜,他将能轻易地专注入出息。
! d6 j8 ~+ g( Y: u# e* w    如果心无法轻易地专注於入出息,《清净道论》建议用数息的方法协助培育定力,在每一呼吸的末端数:「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八」。2 t" l4 r0 u' ~6 ]
    至少应数到五,但不应超过十。通常鼓励禪修者数到八,因为它提醒禪修者正在培育八圣道分。禪修者应该下决心在数息期间不让心漂浮到其他地方,只应平静地觉知气息。如此数息时,能使心专注,平静单纯地只觉知气息。3 g4 ^, X0 d, c3 ]1 `* U! r
    能如此专注至少半小时后,禪修者可以对入出息的长短培育觉知。只应觉知经过鼻孔接触点之气息进出的时间长短,觉知有时入出息的时间长,有时入出息的时间短。但自始至终只应专注於自然的气息,而不应故意使气息变长或变短。
) z8 F2 f3 p" ?, X! F    对於某些禪修者而言,禪相可能会在此阶段出现。然而,若能如此平静地专注约一小时,禪相仍然未出现,禪修者则可以觉知呼吸从头到尾的整个过程(全息;息之全身;息之初、中、后)。如此修行时,禪相可能会出现。如果禪相出现,不应立刻转移注意力至禪相,而应继续觉知气息。5 F' I! Y" Z! m" w4 z
    如果平静地觉知每一次呼吸时从头到尾的整个过程持续约一小时,禪相仍然没有出现,则应下定决心使气息平静下来,然后持续不断地专注於每一次呼吸从头到尾的整个过程。不应刻意使用任何方法使气息变得平静,因为这样做将使定力退失。在这阶段,所需要做的只是下定决心使气息平静下来,然后持续不断地专注於气息。以此方法修行,气息将变得更平静,禪相也可能会出现。
% t$ ]) o2 |9 n  V/ H! b! X    在禪相即将出现之时,许多禪修者会遇到一些困难。大多数禪修者发现气息变得非常微细而不能清楚地觉知气息。如果这种现象发生,禪修者应保持觉知的心,在之前还能注意到气息的那一点等待气息重现。
$ Y  q  k, V2 _% k% `' x7 a% d8 E4 `4 l    禪相(nimitta)是修行止业处时心专注的对象,是心的影像或概念。禪相一般上基於色法而产生,所以取此相为所缘而达到的禪定属於色界定。
& `$ {) m2 X7 z; ]1 s& p    修行安般念所产生的禪相并非人人相同。不同的人会生起不同形态的禪相,因为禪相从「想」而生。像棉花一样纯白色的禪相大多数是「取相」(uggaha-nimitta),因为取相通常是不透明、不光亮的。当禪相像晨星一般明亮、光耀和透明时,那就是「似相」(pañibhàga-nimitta)。当禪相像红宝石或宝玉而不明亮时,那是取相;当它明亮和发光时,那就是似相。
4 P# \9 n1 |. @    达到这阶段时,很重要的是不要玩弄禪相,不要让禪相消失,也不要故意改变它的形状或外观。若如此做,定力将停滞且无法继续提升,禪相也可能因此消失。所以,当禪相还不稳定时,不要把专注力从气息移到禪相。若禪相出现在禪修者面前远处,则不要注意它,而只是继续专注於经过接触点的气息,慢慢地禪相就会自动地移近并停留在接触点上。8 G# U- q" |/ \7 b7 J" V1 `
    若禪相在接触点出现并保持稳定,而且似乎禪相就是气息,气息就是禪相,此时就可以忘记气息,只专注於禪相。保持注意力於禪相时,它变得越来越白,当它白得像棉花时,这便是取相。保持平静地专注於白色的取相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或更久,它会变得清澈、明亮及光耀,这就是似相。到了这阶段,禪修者应下定决心及练习保持心专注於似相一小时、两小时或三小时,直到成功。
. b" I& D! D9 n  c    在这阶段,禪修者将达到近行定(upacàra)或安止定(appanà)。近行定是进入禪那之前非常接近禪那的定;安止定就是禪那(jhàna 心的完全专一状态)。
. W. }1 j0 O8 Q7 z1 f% N    这两种定都以似相为对象,二者的差别在於:近行定的诸禪支尚未开展到强而有力。由於这缘故,在近行定时「有分心」(bhavaïga生命相续流)还能生起,而禪修者可能会落入有分心。经验到这现象的禪修者会说一切都停止了,甚至会以为这就是「涅槃」。事实上心还未停止,只是禪修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察觉它而已,因为有分心非常微细。
$ R/ w" o; E7 b* L8 {    为了避免落入有分心,以及能够继续提升定力,禪修者必须借助五根:信(saddhà)、精进(vãriya)、念(sati)、定(samàdhi)、慧(pa¤¤à)来策励心,并使心专注、固定於似相。信是指相信修安般念能够证入禪那;精进是指致力於修安般念至禪那的阶段;念是指不忘失安般念的所缘;定是指心毫不动摇地专注安般念的所缘;慧是指明了安般念的所缘。
8 x3 L& V' U+ \( h" V+ o8 v    当五根得到充分培育时,定力将超越近行定而达到安止定。达到禪那时,心将持续不间断地觉知似相,并可能维持数小时,甚至整夜或一整天。4 E9 Z2 c) l# f- }& W; n
    心持续地专注於似相两小时或三小时之后,禪修者应尝试辨识心臟里意门(bhavaïga  有分识,有分心)存在的部位,也就是心所依处。若如此一再地修行多次,能辨识到依靠心所依处的意门以及呈现在意门的似相后,应尝试逐一地辨识寻、伺、喜、乐及一境性这五禪支,一次辨识一禪支。持续不断地修行,直到能同时辨识所有五禪支。初禪的五禪支是:
6 V6 v- l: l; Y7 g. R0 M1 W2 s" p1、寻(vitakka):将心导向及安置於似相;8 M  }- _7 t) H4 p
2、伺(vicàra):保持心持续地注意似相;8 J7 D4 i! w2 i
3、喜(pãti):喜欢似相;3 a. t2 T' }5 ]7 A& M
4、乐(sukha):体验似相时的乐受或快乐;6 G; o/ L( _3 M6 j  [! N
5、一境性(ekaggatà):对似相的一心专注。+ q0 t5 k2 o4 P3 Z
    它们个别分开来说称为禪支(jhànaïga),但整体合起来则称为禪那。刚开始修行禪那时,应练习长时间进入禪那,而不应花费太多时间辨识禪支。同时,也应练习初禪的五自在:" G' T% a! R7 R7 S' D
1、转向自在:能够在出定之后把心转向於诸禪支;  |8 q" x+ ?# h% d% f% P
2、入定自在:能够在任何想入定的时刻入定;
' n! ^" f5 F/ \; F$ H3、住定自在:能够随自己预定的意愿住定多久;/ {, A' `" v/ I# n6 P
4、出定自在:能够在所预定的时间出定;; P) _  K3 U" h, ^) \, H* e
5、省察自在:能够辨识诸禪支。
" t1 E7 B7 r1 P9 {    熟练地掌握了初禪之后,可以进而次第地修习第二禪、第三禪与第四禪,以及它们的五自在。
5 W' v! f( k. C: t" K$ s  l禪修者的定力将随著修行四种禪那而增强,呼吸逐渐变得愈来愈平静。在进入第四禪时,呼吸完全停止。5 o. @& u! e5 u+ A
禪修者修行安般念达到第四禪,并修成五自在之后,当禪定产生的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时,他可以随自己的意愿继续修行三十二身分、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四无色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无量心(慈心修习、悲心修习、喜心修习、捨心修习)、四护卫业处(慈心修习、佛随念、不净修习、死随念)等其他止业处,也可以转修观业处。1 ^3 v% A# J5 K2 i7 P* j9 s5 ]3 ^
2、四护卫业处* g+ _0 u6 \  I4 S2 T* S' ^7 M
    上座部佛教的止业处可分为两类,即:应用业处与一切处业处。应用业处是依禪修者性行差别而修习的各别禪修方法。一切处业处是所有禪修者皆应修行的业处,即四种保护禪修者免除种种危险的护卫业处:佛随念、慈心修习、不净修习与死随念。9 X! b, K' ?7 ~! S
1、佛随念(Buddhànussati):思惟佛陀的九种功德:「彼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世尊。」也可以只忆念佛陀九德中的一项功德如「阿罗汉,阿罗汉」。此业处只能达到近行定,不能证得安止。  y* g6 L) }* a5 {7 ]
2、慈心修习(Mettà-Bhàvanà)[15]:先以自己为对象修习慈心,然后对所敬爱的同性、无爱憎者、怨敌等散播慈爱,直到破除存在於不同类人之间的差异,达到第三禪。再修行五百二十八种遍满慈爱至十方的方式。成就慈心禪那者可获得十一种功德,即:安眠,安寤,不见恶梦,为人爱敬,为非人爱敬,诸天守护,不为火烧或中毒或刀伤,心得迅速等持,容颜光彩,临终不昏迷,若不通达上位(即未证得阿罗汉果)则可以投生到梵天。
% `# b/ I% T  A+ ]* P5 W% H3、不净修习(Asubha-Bhàvanà):有两种不净修习,第一种是思惟三十二身分的不净与厌恶(身至念);第二种为思惟死尸肿胀腐烂的十种不净相(十不净)。修习不净业处能暂时地镇伏贪欲。
# }* z3 y2 p3 W( h$ M4、死随念(Maraõànussati):可选择「我必然会死,我必然会死」来专注,思惟自己命根断绝、死亡无法避免,从而生起悚惧感,警策修行。
( d1 W* j( ~& u$ U( h# j3、修习止业处之功德' E: ?1 s7 x: y! V
    修习止业处属於八圣道的最后一项,为戒定慧三学之一,也是菩萨所应修学的诸波罗蜜之一,在佛陀的教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修习止业处有五种功德,即:2 `/ B2 t. a( i: ~
1、现法乐住:安止定是今生的安乐住处。* k+ I  D9 \5 X
2、毗婆舍那:强而有力的禪那是修习观业处的基础。6 G3 R8 \2 ^5 v* F) `9 d
3、神通:以禪那为基础可以修成一种乃至五种神通。# b4 k0 t3 Z/ s3 A9 p
4、胜有:证得禪那者死后能投生於梵天界。
' U* J" ?2 j: E6 Q3 t5、灭尽定:成就四禪八定的阿那含与阿罗汉能入灭尽定。( B4 a0 c# q# k4 g- q( h, A

4 l4 I6 |% n0 f* L6 M2 y5 g( [三、观业处
) R  y9 r0 }% J& x* f5 f    观业处的所缘必须是究竟法(paramattha)。根据《阿毗达摩》,究竟法有四种,即:心法、心所法、色法和涅槃。其中,涅槃属於无为法,并非观业处的目标;而心法和心所法合称为名法。名法和色法,亦即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乃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因此也称为缘生法、有为法、世间法、行法等。修习观业处,就是如实地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如果还未能知见究竟法,就不能修习真正的观业处。为了如实地知见究竟名色法以及名色之因,禪修者在修习观业处之前必须先修习:
4 b& L/ \+ h7 O9 d. j9 L1.色业处(råpa kammaññhàna),辨识究竟色法;  ~( @. v' k0 w' f' w; R
2.名业处(nàma kammaññhàna),辨识究竟名法;
) K+ w' \; T# U: r3.缘起(pañiccasamuppàda),透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名色法之间的因果关係。
2 `" \$ ^7 [$ `0 [, Z
4 g- L, [9 Q2 G7 d0 v4 M$ M( S! F    1、色业处4 Z% f! k- L, G4 _0 @! J- e
    有两条修习观业处的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先修行止业处达到禪那,然后进一步修行观业处,这类禪修者称为「止行者」(samatha yànika);第二条途径是以四界分别培育专注力达到近行定,但尚未达到禪那就直接修行观业处,这类禪修者称为「纯观行者」(suddhavipassanà yànika)。然而,无论依循哪一条途径,禪修者在开始修行观业处之前,都应当先修行「四界分别」。6 L* q' [; Q6 m* h6 e. E% m. M
    要修行四界分别,首先应逐一地在全身辨识地、水、火、风四界的十二种特相。根据《法聚论》,这十二特相是:
2 N0 O* b1 c5 K, ?1.地界:硬、粗、重、软、滑、轻;- [! ?) H$ n  l  e
2.水界:流动、黏结;% F, P. g1 n; n) F* D" m
3.火界:热、冷;
3 G* }& Y0 \! O4 U. ^; B7 b4.风界:支持、推动。) ?# R( g; \/ N! n1 G$ g8 o9 P
    有系统地熟练辨识全身的十二种特相后,再辨识它们为地、水、火、风,使心平静及获得定力。继续以四界分别观培育定力,并趋向於近行定。此时,禪修者发现全身呈现为一团白色物体。继续辨识白色物体中的四界,将发现它变得晶莹透明,犹如冰块或玻璃。持续专注於此光中的四界,即能达到近行定。禪修者将发现透明体粉碎成许多微粒即「色聚」(råpa-kalàpa)。达到此阶段时,称为「心清净」,禪修者可藉著进一步分析这些色聚而培育「见清净」。
* B! y$ q7 s- g    辨识个别色聚里的地、水、火、风四界,将发现这些色聚非常迅速地生灭。由於还未破除三种密集,即:相续密集、组合密集与功用密集,禪修者还看到色聚是有体积的微小粒子,所以还停留在「概念法」[16]的领域,尚未达到究竟法的境界。更进一步分析四界,直到能在单独一粒色聚中见到四界。随后再逐一地辨识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与心所依处里诸色聚的四界,分析每一粒色聚中至少含有八种基本色法,即:地、水、火、风、颜色、香、味与食素[17]。
( G4 D/ E3 `% U9 C0 I" _. j    在分析了诸色聚里的八种基本色法之后,进而分析个别色聚里的其餘色法,如: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心所依处色、命根色、性根色等,直到分析了一切种类色聚里的所有色法来修习「色业处」。之后,即可进而转修「名业处」,也即是辨识名法。
' q5 J6 o3 F/ P; H' g2 n* u/ c: g8 x3 s0 X# L$ N3 p, {
    2、名业处
- N, k% U% N& p( _& b/ t    名法可分为能认知对象的「心」与伴随著心生起的「心所」;「心」可以分为八十九种,「心所」可以分为五十二种。如果禪修者已能达到禪那,那么分析名法可以从辨识与禪那相应的心和心所开始。禪修者先进入初禪,出定后辨识初禪的五禪支,直至能够辨识在每一个初禪速行心的心识刹那里的所有三十四种名法。之后再辨识初禪心路过程里其他每一种心识刹那中的所有名法。
6 O' i4 R7 R  F1 j; l    能够辨识禪那心路过程名法后,还应以同样的方法系统地辨识眼门、耳门等六根门在取相应的颜色、声音等所缘而生起的所有六门善与不善速行心路过程里名法。在分析了内在的名色法之后,还必须以直接的观照力分析外在的名色法,乃至把观照的范围逐渐扩大至整个宇宙。如此辨识内外的名色法时,能够暂时断除「有身见」,因为当时不见有众生、男人、女人等等,只不过是名与色而已。於是证得了「名色识别智」,达到「见清净」。
: i0 h$ L3 B0 z  y! ~4 j3、缘起
; b  J: U. y5 P! Z9 g' ^1 ^    此后,禪修者应进而修习缘起,即分析名色法之因。由於令禪修者获得此生的因是前一世临死时成熟的业,所以必须照见自己过去世的名色法。禪修者需要辨识过去、现在、未来的五蕴,之后再辨识在这三世之间因与果的关係。
7 J+ [$ v2 F" u    禪修者可以先培育定力,然后把智导向过去,渐次地观察自己过去的名色法:一天前、两天前、三天前、一个月前、两个月前、三个月前、一年前、两年前、三年前、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直到今生结生(入胎)时的那一刹那。然后再以智慧之光照向过去,禪修者将会见到前一世临死时的名色法,或临死速行心的目标[18]。该目标将是业(kamma)、业相(kamma  nimitta)或趣相(gati  nimitta)三者之一。如果找到了该目标,就肯定能够找到作为今生果报五蕴之因的行与业有,以及围绕著该行与业的无明、爱和取。辨识前一世的无明、爱、取、行与业这五因,造成今世的结生识、名色、六处、触与受这五果,以此方式来观照前世与今生名色法之间的因果关係。此后,以同样的方式逐渐地向过去辨识以前的第二世、第三世、第四世……。如此尽能力辨识过去多世。
1 e" y3 j/ X. d   藉著辨识过去世因果而培育起观智的力量后,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辨识未来世的因果,一直辨识到证悟阿罗汉果以及般涅槃之时。那时,禪修者能辨识到因为无明灭所以色法灭等等。能用这种方法辨识缘起后,也应继续学习佛经与註疏中教导的其他辨识缘起的方法。此时,禪修者能暂时断除断见、常见、无因见、无作见等邪见,亦能断除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世的疑惑,证得「缘摄受智」,达到「度疑清净」。
  G( m  {  ]7 S  }
  B/ C. O* \) E4、观业处
. o8 X+ t  c  I) W" [    在分析了究竟名色法与缘起之后,应进而修习观业处,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因为观业处的所缘必须是究竟名色法与缘起,所以在还不能够辨识它们之前就修观并不能算是修习真正的观业处。
2 W/ q/ s/ w: D( F( j    第三种观智是「思惟智」,培育这种观智需要将行法以分组的方式进行觉照。将行法分为——两组:名与色;五组:五蕴;十二组:十二处;十八组:十八界;十二组:十二缘起支。於此阶段,禪修者必须逐一观照每组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以智观照一切行法的生灭本质为「无常」,不断受到生灭压迫的本质为「苦」,没有永恒不坏灭的实质或我为「无我」。1 D" P& G* `' F( p
    在「生灭随观智」阶段,禪修者必须观照一切名色法直至它们的当下刹那(khaõa paccuppanna),并很清楚地观照到它们极其迅速的生灭。从「坏灭随观智」开始,禪修者不再作意行法或名色法的生起,而只作意其坏灭,观智成熟时,将会只看到行法的坏灭。此时,禪修者在观照称为「所知」(¤àta)的行法之同时,也必须修习「反观」(pañivipassanà),即观照称为「智」(¤àõa)的观智也是无常、苦、无我。禪修者如此观照所有内、外、过去、现在、未来行法的坏灭为「无常、苦、无我」之后,会看到没有任何东西可执取的诸行法之过患,并因此对它们感到厌离,内心之中自然会产生从它们当中获得解脱的愿望,寻求唯一的无为法——涅槃。
4 m- K: E! h0 A    如果禪修者在过去生中累积了足够的波罗蜜,而在今生又足够精进地修行观业处,当观智成熟时,就能够证悟以涅槃为目标的道智与果智。此时,禪修者将发现所有的行法止息了,而内心却能完全地觉知寂界涅槃,获得四圣諦的真实智慧,现法亲证涅槃。$ C0 o6 U0 o/ h& Y% }
    如果对上座部佛教止观禪法感兴趣的禪修者,应当阅读巴利三藏圣典及《清净道论》,也可以阅读缅甸帕奥禪师讲述的《智慧之光》、《如实知见》、《去尘除垢》、《菩提资粮》、《正念之道》、《显正法藏》等止观禪法的指导书籍。有了进一步的瞭解之后,就应该直接去实践并亲自体证。
7 m- ^( n, g; @) N1 d
( {6 x5 l8 d. k% X2 T. p) Y. d% N1 G四、断烦恼与证道果
6 W6 ]6 [' J( {* o5 T4 e/ I$ d! b    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P8 R: c7 o/ t8 f9 y  J: D
    导致生死诸苦之因是烦恼,有烦恼就必定有生死诸苦,这是世间之因果。要出离生死就必须断除烦恼,通过修习戒定慧,在证悟圣道时则可以断除烦恼,这是出世间之因果。世间之因果属於苦圣諦与集圣諦,出世间之因果属於灭圣諦与道圣諦。
4 b- F3 t$ J: C+ x9 ]    修行戒定慧,或者说修行止观可以断除烦恼。然而,烦恼是在哪个阶段被断除的呢?断除哪些烦恼呢?又是如何地断除呢?为什么能断除呢?下面将依据上座部佛法对此进行解释。
: @% J% M5 [2 r% p* \    烦恼的根本有三种,即:贪、瞋、痴。若再细分,又可分为「十结」,即:欲贪结、色贪结、无色贪结、瞋恚结、慢结、见结、戒禁取结、疑结、掉举结、无明结。此「十结」将分别在四种出世间圣道中被断除,而阿罗汉圣道则能断除一切烦恼。, H" k9 D: {. B3 t0 ]7 L/ \: p0 e
    在修行观业处时,依据修习世间慧乃至出世间慧而次第成就的观智可分为十六种,即: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捨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其中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
& R+ x+ Q9 {0 a$ w7 a- ?/ B   有四种道智,由低至高依次为:须陀洹道智、斯陀含道智、阿那含道智与阿罗汉道智。
( R/ T. ^5 E# O) o1、须陀洹道智2 Y9 |- D& Z3 V
    当禪修者观照一切诸行无常、苦、无我的观智成熟时,即生起一刹那缘取涅槃为目标的更改种姓心(gotrabhå citta),超越凡夫种姓,而达到圣者种姓。此后即刻生起须陀洹道智。
, ~' |/ m  n& |6 L8 X$ s, X    体验须陀洹道之心名为须陀洹道心(sotàpatti maggacitta) 。该道心执行与四圣諦有关的四种作用,即:遍知苦、断除烦恼(苦之因)、证悟涅槃(苦之灭)及开展八圣道。
7 f2 X; B) H. K+ C" n须陀洹道智能断除最粗的三种结:
; r* T2 h- v2 K①、执著实有我、我所、灵魂、大我存在的「有身见」(sakkàya diññhi,又作萨迦耶见、身见、我见、邪见);% g, }/ w# T) n+ y1 p3 v" C
②、执著相信修持苦行、祭祀、仪式等能够导向解脱的「戒禁取」;
* {3 f$ C( K4 B' i③、对佛法僧、戒定慧、三世因果及缘起的「疑」。
* }. h! h2 i; x) U$ q7 G    同时,须陀洹道智也能断除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至四种恶趣(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的贪瞋痴,以及所有尚未产生四种恶趣果报的恶业。因此,初果须陀洹圣者不可能再堕入四恶趣。
- d: \7 i: J( u. A% {" _    须陀洹道智生起之后,即证悟须陀洹圣果。须陀洹(sotapanna)意为预流,即初入圣者之流,而必定流向般涅槃。对於漫长的生死旅途来说,须陀洹圣者已经走近了轮迴的终点,他们的未来世将只投生於人界与天界两种善趣当中,而且次数最多不会超过七次。也即是说:须陀洹圣者将於不超过七次的生命期间,必定能得究竟苦边,趣无餘依般涅槃,绝不会再有第八次受生。
( z$ `7 k. E7 u5 p* T    须陀洹圣者已经断除了邪见,他们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故意造作诸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之类的恶行,即使是在梦中,他们也不会再造作此类的恶业,因为他们已经根除了造作这些恶业的潜伏性烦恼。守持五戒是证悟须陀洹圣果以上的声闻圣弟子们的行为素质。同时,他们对佛陀、正法与僧伽具有坚定不移的清净信心,戒行圣洁(四种不坏净),深信缘起,深信因果,并如实知见四圣諦,亲证涅槃,成为出世间圣者。
5 {9 z: H: d5 D3 L+ z% u! K2、斯陀含道智5 h2 p' B" @( x) j0 G% d1 _+ K
    斯陀含道智并不能断除任何「结」,但却能减弱较粗的欲贪(对欲乐之贪求)与瞋恚。
. O" o& _0 S9 B% u1 ]* X    斯陀含道智生起之后,即证悟斯陀含圣果。斯陀含(sakadagàmi)意为一来,因斯陀含圣者已断尽了有身见、戒禁取、疑三结,以及较粗的欲贪、瞋恚与愚痴,最多只会再回来此世间受生一次,即尽苦边。斯陀含圣者偶然还会生起一些较轻的烦恼,但并不会时常发生,同时它们的困扰力已经很弱。8 d  q8 l9 I4 Z* i  F% B2 i
3、阿那含道智- }2 n4 u0 }* J( F8 P/ Q
    阿那含道智能断除欲贪与瞋恚二结。
1 u0 H8 k# [0 n    阿那含道智生起之后,即证悟阿那含圣果。阿那含(anagami)意为不还,即必定不再返回欲界受生。因为此圣道已断尽了能把有情系缚於欲界的欲贪与瞋恨两结,所以阿那含圣者不会再受到欲界的烦恼力牵引而来欲界受生。阿那含圣者若在今生不能够证悟阿罗汉果,其死后只会投生於色界或无色界梵天,并於其处证趣般涅槃。" z6 u9 M; K% d$ F6 T
4、阿罗汉道智
) {1 ~' v1 C  z( x9 l    阿那含果圣者虽然已经断尽了「五下分结」,不再投生於欲界,但却还是被残餘的五种极为微细的「上分结」系缚於生死轮迴之中。阿罗汉道智能彻底地剷除此「五上分结」,即:色贪(对色界生命的贪求)、无色贪(对无色界生命的贪求)、我慢、掉举与无明。
1 n! j( i; Q: [4 k: `阿罗汉道智是使心完全从一切烦恼中解脱出来、并直接证悟阿罗汉果之心,它断除了残餘的有漏与无明漏,而使阿罗汉圣者被称为「漏尽者」(khãõàsava)。同时,阿罗汉道智也断除了剩餘的不善心所:痴、无惭、无愧、掉举、慢、昏沉与睡眠。
) [5 Z# @$ v, u' o0 L* i0 F2 N    在圣典中经常如此描述证悟了阿罗汉道果的圣者:
' I& s. v/ @; s6 s`Khãõà jàti, vusitaübrahmacariyaü, kataü karaõãyaü, nàparaü itthattàyà'ti pajànàti.( v( s) O: v& h  M5 _
「他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再无后有。』」8 A' n0 b/ R5 {
    阿罗汉圣者已经圆满地培育了戒定慧三学、完全地开展了八圣道,所应作者皆已成办,所应学者皆已圆满,故阿罗汉又被称為「无学」(asekha)。他们已经竭尽了一切作为生死之因的烦恼,究竟正尽苦边,在身坏命终之后,将不会再有生死轮迴。2 z1 r: |' h5 K
    在四种出世间圣道每一者之后,声闻圣弟子通常都会省察道、果与涅槃,前三种道还会省察已断与残餘的烦恼,但第四圣道则只有四种,因为已完全解脱的阿罗汉再无可省察的烦恼。3 e+ y4 Q2 f6 n4 w. L
    为了方便理解,兹把止观禪法系统中关於三学、七清净、十六观智的修习次第,列於下表,以供参考:
& D0 b0 n# B( o$ s8 x; B1 L三学                   七清净                    十六观智 $ t0 G" D% N3 a  z
增上戒学               戒清净(四遍净戒)        1.名色识别智$ B" q' @$ Y8 Q7 @  z! W$ N- B
增上心学               心清净(近行定与安止定)  2.缘摄受智# [  X* Q. I% y/ O  m; ?
增上慧学               见清净                    3.思惟智
  f/ H& K  L: r                       度疑清净                  4.生灭随观智(未成熟)
2 U0 T7 U* z6 P0 |# x7 ?+ W                       道非道智见清净            4.生灭随观智(成熟阶段)8 t  o. p, [; x
                       行道智见清净              5.坏灭随观智8 ~1 b2 n" O* L; Q; ~
                       智见清净                  6.怖畏现起智 : c" b+ `$ Q4 \5 L5 |/ b4 F
                   7.过患随观智
0 v/ y7 g; ?* L, r                   8.厌离随观智
: }4 I0 C6 z, Y                 9.欲解脱智
% J# o$ W4 q7 l" g                   10.审察随观智 . \7 J7 Q, p6 u3 Z+ V
               11.行舍智
+ ^) q- N  w3 x7 C# Y- |               12.随顺智
& i& H8 l1 a' G7 _) L& N9 z- o                       13.种姓智 (解脱) 7 N* S$ }. L4 Q+ Z
                       14.四种出世间道智
( e2 J% D/ i' T" U0 Q                                  15.四种出世间果智 (解脱知见)7 U# G$ I1 ?) z) a' H1 d$ @
                16.省察智 1 d. e- ~- ^: L( j, |% o, ~
三学、七清净与十六观智关係表
! B# G0 X. {5 @4 i    如是,依据上座部佛教及其实修传承,简单地介绍了上座部佛教的概况及其止观禪法。4 j# }: z4 X" P( c, N, R" {
8 H' W3 P$ U) L6 K$ X
                                                Mahinda Bhikkhu(马兴德比丘)4 @6 o1 U1 F; v: G$ x' ~" E
初稿成於佛历二五四五年十一月初一日6 q) R! p, V$ e1 j6 `6 q
修订於佛历二五五零年三月十八日
1 R: R% j" s/ t5 P' D迴 向:0 t* p9 |( K8 H8 p4 o
愿以此功德,导向於诸漏灭尽;
; l; |& R( A; f9 R0 {6 t, l愿以此功德,为证悟涅槃助缘;6 J9 H+ E* `' i) e% K2 D
愿以此功德,与一切众生分享,. y; }+ X( n2 U2 s+ l' Z1 l" c
愿彼等众生,平等得此功德分!
$ z8 V5 J( C* l% q; w) a
' p  s7 u2 @2 O( B* _Sàdhu! Sàdhu! Sàdhu!(善哉!善哉!善哉!)- g5 }3 ?& c, x, i+ d+ L  u( d
主要参考书目:
. X3 f/ e4 |* @* N1.《如实知见》 缅甸帕奥禪师讲述 弟子合译  |6 a7 @. g' A; {- s
2.《菩提资粮》 缅甸帕奥禪师讲述 弟子合译! h$ r# c$ Q8 {* B! Q
3.《智慧之光》(第三版) 缅甸帕奥禪师著 弟子合译
" W4 y3 V* D& q$ _8 s7 W4.《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菩提比丘英编 寻法比丘中译- `2 K- |. m9 E; A0 m
5.《清净道论》 觉音尊者编著 叶均译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3 |' W( [0 b) q' n
6.《摄阿毗达摩义论》 阿耨楼陀著 叶均译 中国佛教协会印行
8 t  n# J* Q  }, n4 m  m" Y/ |: x6 V' E8 ]7.《南传佛教史》 净海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6 e- M) L! r2 T8.《神圣与世俗》 宋立道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C2 z: [- [+ z# o! M' I1 r$ s; ^+ @/ r+ `
--------------------------------------------------------------------------------2 {- p/ e) C# Z4 N8 [! N% }! [" G
[1] 阿育王,又作阿输迦王、无忧王,西元前272~前232年在位。
% B& t2 l; q6 v[2] 据考证,金地位於今天缅甸南部的达通(Thaton)至泰国中部的佛统(Nagara paññhama)一带地区。
6 g. c& L4 f. X9 Y[3] 师子国,又称狮子洲、兰卡岛、楞伽岛(Laïka),即今斯里兰卡。; H+ d+ ?- s* g; L7 p. l
[4] 佛陀入灭之后,则以菩提树、舍利塔或佛像来代表佛陀。
9 j0 F. P& W1 |* i& y[5] 从1953年至2003年為至的五十年间,缅甸已经出现了九位能够背诵巴利三藏圣典的三藏持者(Tipiñakadhara),其中有三位已经去世。. F* S: f( o, O; x/ w
[6] 南传上座部佛教似乎并不注重歷代祖师大德的论著。* u% f( B& [% V+ {. Y
[7] 北传大乘佛教,包括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普遍认為现在是末法时期,并且早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了末法思想。隋嘉祥吉藏的《法华义疏》卷五中说:「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转復微末,谓末法时。」(大正34, p0518a)然而,有趣的是,上座部佛教并不认為现在是末法时期。$ D: B9 ]6 Q/ U. W3 g
[8] 在《长部註》中提及正法能够住世五千年:「以证得无碍解而住立了一千年,以六通為一千年,以三明為一千年,以乾观者為一千年,以别解脱而住立一千年。」在《相应部註》、《增支部註》以及律疏《心义灯》中也有类似的说法。现在是佛灭两千五百多年,也即是处於第三个千年,所以在这时期还可能证得具足宿命明、天眼明与漏尽明的「三明阿罗汉」。
! i% v5 ?# S0 w, J' \2 b$ o( X[9] 解脱味,即解脱烦恼之味。一切於教法中得成就者必定只是心无执取而从诸漏解脱。- h/ U) c' O# O) _. @9 I
[10] 波罗蜜,巴利语parami,是以大悲心与行善的方便善巧智為基础的圣洁素质,例如佈施、持戒等;而且这些素质必须不受渴爱、我慢与邪见所污染。
  w* v- e: @5 G8 k6 b# A[11] 沙门(samaõa),原為古印度对出家人的统称,在这里是指沙门果,即出家人通过修行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目标——解脱。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如果一种教法离开了八圣道,在这种教法里就没有初果须陀洹沙门,也没有第二果斯陀含沙门、第三果阿那含沙门、第四果阿罗汉沙门。
, x3 s3 }+ V& q# q  K[12] 此首偈颂的意思是:於诸道之中,八支圣道最殊胜;於诸諦之中,四圣諦最殊胜;於诸法之中,离欲的涅槃最殊胜;於两足的人类之中,具眼的佛陀最殊胜。: f5 f# n6 X' ^8 y( W
[13] 业处(kammaññhàna),字义為「工作处所」,即修行法门,或修行时专注的对象。/ ?/ S* g6 n3 ?2 h+ J
[14] 安般念,又作阿那般那念、入出息念,乃是专注於入出息的修行方法。
- p6 d( n3 n. F* t; l# t[15]慈心修习,过去多数依北传的「五停心观」而译為「慈心观」。实际上培育慈心业处属於止而非观。其巴利语的正确译法為「慈心修习」或「培育慈心」。0 Y% F( z; t2 P$ q4 I
[16] 色聚是最小单位的密集概念。- z' B# `' a6 D- A* ?
[17] 这八种基本的究竟色法称為「八不离色」。
0 e( v( [7 j8 U1 p[18] 前世临死速行心的目标与今世结生心、有分与死亡心的目标為同一目标。; D9 g8 r% G$ E
. S; }6 N  R1 ]" T, I8 Q7 d) ?

$ x6 d* d6 K1 B7 ]: V0 G
6 H$ D- v; Q2 T' X) _% ?. p. d
1 j. v( b+ e- [" k# f; H5 E7 y

, Y$ [. T  w5 k+ D1 u& Z. B3 \3 j- D! J. V; D- c$ y
) R2 y9 U: R" d" H2 A2 X2 [7 O
: E1 O1 m- j  B" j* O& V) A7 ?9 X( ^, p
[ 本帖最后由 三元子 于 2007-5-6 07:57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6 13:02 , Processed in 0.0345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