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筷子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 g) f3 b$ t5 ?& w/ ?8 e- J0 s4 w$ a' A$ K7 t. b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Y- u4 }- {# B# k: N* W7 W
。
- l0 ]3 d5 C4 R& N# _
/ F4 B0 x& L9 a( U4 b4 W% i! Z% n0 O7 T- X1 Y, e9 L
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用箸习俗皆由中国传入,我国乃世界用箸进餐国家和民族的母国,可是千百年来一日三餐筷不离手,习以为常,如今人们仅把它当成吃饭的工具,并未把这小小的筷子看做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外的又一大发明。
# `0 w- m* Y; ` `' L4 R不“动刀动枪”“和为贵”
b0 e2 T, A# b9 f& `) c事实上,筷子的发明使用,对中华民族智慧的开发是有一定联系的。尽管是一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筷子,但它能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而与看上去“动刀动枪”式的西方餐具相比,成双成对的筷子又多一份“和为贵”的意蕴。在民间,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的婚庆、丧葬等礼仪中。当我们仔细品味筷子的妙用时,更增添对祖先的崇拜之情。中国的筷子分为五大类。他们是竹木筷,金属筷,牙骨筷,玉石筷,化学筷。 8 t) Z+ Y( w6 { ]
竹木筷:
1 Q' J! e3 E' Y! m- Y9 O最原始的筷子是竹木质的,因此人们使用最多的也数竹木筷。古代竹筷品种可谓千姿百态,有灰褐色条纹的棕竹筷最高档,但如今已绝迹于市场。同时,紫竹筷、湘妃竹筷也是稀有品种,目前也已难觅。湖南的楠竹筷放在清水中根根竖立不卧浮,有神奇筷之称;而杭州西湖天竺筷也成为这个风景名胜的一大特产。竹筷还有便于雕刻的特点,四川江安竹雕筷创制于明末清初,多次在国际上获奖,50年代,工艺师曾经刻过一双狮头活眼含宝龙凤竹筷献给毛·泽东主席。毛·泽东十分喜爱,叫秘书回信致意,同时表示按中央规定不能接受礼物,请他们以后不要再给他个人送礼。后来,他把这副筷子转送给了前苏联领导人。
4 r! G( j' T3 k木筷品种较多,红木、楠木、枣木、冬青木,皆可制筷,而质地坚硬的乌木筷身价最高。广州有家80多年历史的筷子店,至今仍以手工制作,如有种狮子头紫檀木筷,更是独一无二的精美工艺品。/ `$ x: ?& K* I8 [
" @8 W" K6 Y/ U8 s4 ]/ I! a; L金属筷:
3 ]. p2 L- f5 E! F- s; b& ?: h从青铜筷算起,还有金筷子,银筷子,铜筷子,铁筷子,现在发展到不锈钢筷子。
) u2 i" m% {* E. }0 n [5 R# f- F如今很少有人用金属筷进餐,但古代富豪人家流行过金属筷。1961年云南祥云大波那铜棺木出土3根圆铜筷,经碳14测定为公元前495年左右春秋中晚期文物。铜筷不宜吃饭,以后逐渐被银筷取代。, `( J+ h/ L+ ?1 o+ _! R9 k- B
3 V f0 ^0 @5 z( h7 b银筷有杀菌作用 W h }/ N0 B
我国出土银箸数量最多的一次是1982年,在镇江东郊丁卯桥出土的950余件唐代银器,其中银筷达40余双。银筷测毒说其实不可靠,但银筷有杀菌作用,科学家发现,1公升水中只要含有微量的银离子,即可杀灭大部分细菌。制作精美的银筷至今仍受欢迎,但人们已把它当工艺品看待。价格昂贵的金筷是皇宫贵族奢侈的象征,史载唐玄宗曾赏赐宰相金箸一双。哈同、杜月笙等海上闻人也用“金台面”待客。6 h) f G: h( C3 E' c
+ ?( F+ f- x/ I! I7 n% M牙骨筷:
2 Y5 t% A) N9 T: H$ D: a& G2 U中华筷中还有用象牙和取材于牛、驼、鹿等兽骨制作的筷子,用海龟甲壳制成的玳瑁筷等等。有些聪明的工匠用精雕细刻的功夫将牙骨巧妙地镶接,使之成为艺术品。 5 U( y. e- z" {; i! b% E! u
玉石筷:
! `7 [% n2 q8 z6 ?: h! h! s4 d另一类玉石筷也是筷中珍品,有汉白玉,羊脂玉,有翡翠,故宫珍宝馆就陈列着不少慈禧太后用过的金筷和玉筷、翡翠的、翡翠镶金的等。- x2 M8 t: S4 ~ D7 B' P
化学筷:
, z# Y8 ^" F7 R0 t4 T! g$ }化学筷”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像密胺的,塑料的……
' u3 L* N1 @! B4 k$ ]% A1 c6 v30年代上海就有赛璐珞筷子,近年又出一种乳白色的“像牙筷”,虽说与象牙相似,但仅仅是“像”而已。这是一种塑料蜜胺筷,因价廉物美广受欢迎。7 T8 T1 [" z" V: j" H8 w% @
还有许多我们今天不常见的棕竹牙帽箸、乳帽镶银象牙箸、乌木镶银箸、虬角镶金箸。等等都可以归到这五大类中。) i' V3 f# u- C% f8 r
要论述筷箸,最好不要凭空而论,参照实物而论也许不会给人泛泛而谈之感。因为先秦之箸,多为竹木制品,不像青铜器埋入地下数千年依然形器完整,即使銹迹斑斑,或有些残缺,也可修复。而筷箸因身材细小,又是竹木材质,入土多易腐烂,根本无迹可寻。
- @% S- y5 p' ]6 ~# X与筷子有关的历史图片:5 S7 `% e) |( [
4 O- n) J6 Z. V" e- Q
9 ?9 R8 T' R7 U ?0 y
2 p4 b- Z' D% `! q5 E6 C% [: w& v7 D8 d l

" S* u/ w- M- a
+ A7 S4 U7 w; K
. ]" y9 W; R8 L$ ^" W: a
4 [; z8 C" S3 R9 r9 l
/ I4 s! A- u% P* I* N& I* G# R1 d0 @- ^& N0 B

% r8 J/ t+ F. R( {5 ^
+ H8 w" d3 ]" y+ b0 N一些筷子的材质及工艺:
/ W% @, q! c- b0 w( ]3 x) o
, v* M9 d R) {; {: m/ _; }7 Q紫檀木 3 x- `. i) [: f3 A1 d
& d/ J/ r/ ^6 j8 n
. ?& z. [) o5 B8 q- h" a8 r名紫榆,豆科,常绿大乔木,高五尺丈。羽状复叶,蝶形花冠,黄色,圆锥花序。果实扁圆有翅,木质甚坚,色赤,入水即沉。亦称“清龙木”,为世界上名贵木种之一。产于美洲和非洲热带雨林地区,印度、菲律宾、缅甸、南洋群岛及我国广东、广西,尤以巴西黑檀、非洲柴檀著名,因生长缓慢,材质坚实,硬度大,韧性强,结构细致,纹理均匀,耐腐性强。( P, H$ q+ V4 G/ x) I0 h; u- V
晋代崔豹所著《古今注》中已记载:“紫楠木,出扶南,色紫,亦谓之紫檀。”宋代赵汝适。《诸蕃记》载:檀香出 婆(爪哇),其树如中国之荔枝,其叶亦然,土人砍之阴干,气清劲而易泄,热之能夺众香;色黄者谓之黄檀,紫者谓之紫檀,轻而脆者谓沙檀”。: v" ~0 F$ K, N: G1 L ]
5 n2 p$ d5 `5 C+ L( L
乌木
% u1 S) p3 A5 ?
5 q* N" V( M8 B1 {
0 W" p+ A9 i2 [# a柿树科,常绿乔木,高达二三丈,产于热带地区,木质坚实细致,色黑。晋崔豹《古今注 草木》:“翳木出交州,色黑而有文,亦称之乌文木也”。明李时珍《本草纲木二乌木》:“出海南、云南、南番。叶似棕榈,其木漆黑,体重坚致”乌木质地细密坚实,坚脆沉重,光泽如漆的珍木。在很早以前就有作箸之记载,《博物要览》记:“乌木出海南、南番、云南,叶似棕榈,性坚,老者纯黑色,且脆,间道者嫩--作箸”。乌木筷在木质筷中身价最高,质坚体重,不弯典不变形,制筷高雅,色泽黑亮,光润细腻,手感极好.6 P8 a& h& V$ ]7 [( \7 @) O' O
1 N L/ b/ l5 Q% `/ K
酸枝木7 _' ?3 q9 I" x& @
# C1 j0 R: H7 ^0 t
9 F B- |$ T; s& w酸枝木是热带常绿大乔木,产地主要有印度、东南亚诸国,酸枝木从颜色分有红酸枝、黄酸枝和白酸枝之别,酸枝木色泽差异很大。通常以粟褐色近似紫檀,材质坚韧,纹理细密者为佳;木质颜色偏淡,木质纹理粗疏者次之,酸枝木还被称为紫榆。清代江藩者著《舟车见闻录》记载紫榆来自海舶,似紫檀,无蟹爪纹。刳之其臭如醋,故名酸枝。酸枝初伐时,心材淡红色至赤色,经长时间放置,可沉于水。颜色逐渐转化为紫红色,光泽变为暗沉。酸枝木坚硬而重,可沉于水。木材有深褐色渐转化为紫红色,为紫檀属,但酸枝和紫檀是两种不同的硬木,酸枝为贵重木材,经打磨可达到平整如鉴,抚之细滑清凉,木纹美观,不易腐朽,经久耐用。
7 @1 N z+ v0 I# p# [% x
! m v' _/ S6 q$ t; O花梨木 , X3 ~% D) U+ y( j; F

# f% L4 h# Q j) c7 p4 ]] . s$ j$ m8 W1 U0 Q7 R1 @
变称为花榈木。萨木科。是一种阔叶高干乔木,高可达三十米以上,直径可达一米左右。据《本草拾遗》记载:“榈木味辛、温、无毒。主破血、血块、冷嗽、并煮之热服。出安南及南海,人作床几。似些檀而色赤;为枕,令人头痛,为热故也”。明初王佑增订《格古要论》:花梨木出南番广东,紫红色,与降直香似,变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爱,花粗而淡者低。“主要从东南亚、南洋群岛进口,在热带雨林区都有生产,心材呈大红,黄褐色和红褐色,颜色接近边缘越淡,纹理呈青色,灰色及棕红色等。坚硬,纹理精致美丽。0 a. T$ ]9 g3 k( Q4 E# Q
$ K- ^& O! N% Y" |) @0 \7 v鸡翅木+ N) n3 w3 z* Q$ u4 a/ \2 \
* b5 |6 C# }5 `' n
0 m2 L; E) Y) o T产于东印度,中国海南岛、浙江、福建亦有出产。为明代及清前期常用之名贵家具用材。【格古要论】载:(鸡翅木言其出西番,其木一半紫褐色,内有蟹爪纹,一半纯黑色如乌木,有距者价高。)其纹理有如鸡禽类之颈翅纹,有的如重叠火焰,有的如鹧鸪毛羽具排列整齐之白斑点,灿烂闪耀。
$ E, t) h7 |* O$ X铁力木2 B5 T/ B4 C& d2 {" S4 A& D; d/ }
; ^7 d+ C/ P) b* c# y8 [/ k

& I( i4 U9 H' S- C+ U又名铁梨木,铁粟木,铁木,为常绿乔木,质地坚硬,耐腐性强,色泽暗红,略有光泽,心材洋红色至紫色,纹理颇似鸡翅木,但二者有本质不同,铁力木纹理为棕眼排列而成,重且沉水,原产于印度多产于南洋群岛。
0 o4 e6 g# U+ }) u2 `, k5 t红木 # I/ K/ G6 R- {3 H! M8 t5 l( j! o# _

. |( [) J8 w) X$ w+ t) O4 ?( H7 g$ X# \9 Y. x
红木,这个名称含义很广,它不是指具体的某一种木头,而是泛指一些色泽呈紫红色,木质坚硬的木质又坚硬的木材,如花梨木、酸枝木、紫檀等都可称为红木。; n1 ]' y y% l; N
( B4 X4 K9 b6 I5 }
天然漆
! i$ g/ L2 [$ e/ H4 b( C9 [! U 7 v' |7 `. ?: D1 G- d5 E _
+ b3 Q" H9 m: j$ P又名国漆、大漆、生漆,是以漆树上采割得到的漆液为原料。经简单加工成涸和干性油漆而成
. ~1 ^" _- x& ^$ F( f0 a生漆是最古老的天然涂料,漆膜的性能是其它涂料无法比拟的,漆膜坚硬而富有光泽,具有防锈、防腐、绝缘、不易氧化、耐酸碱和高温等性能。生漆形成坚硬的漆膜能越磨越亮,不会晦光,由于制作中有着良好的工艺性,表现在漆髹过程中可经受过多次打磨而不至于损坏,经多次打磨抛光,光泽会越磨越亮,生漆涂层色泽纯正,时久色泽变浅是因光合作用下色素的溢变,而漆膜是不会消失的,只是变得更透明而已。9 e' [* d. F1 J, G7 S: b
; p# ]3 I6 V' H! B$ m! U) u& v烙画:! q2 n6 W8 V& w- Z9 r# ^
& i1 d: J: ~" N2 E
. X6 X' Q1 M1 }% b, P8 J
% c u2 l2 z) y' [) _
' U- |2 C2 P9 b0 w1 [
烙画相传起于西藏汉末,东汉初光武帝刘秀曾命将河南南阳烙画列为贡品。烙画箸以生产关系冬青木为原料,先用水浸三月再晾干加工为条,放入植物油中浸泡三月以上,然后剖成条型。使之具有不弯曲,易清洁,轻巧等特点' {$ f6 ?( _* [( C: y
。! e+ G" o6 E( n q
竹雕筷:
- P) k* X3 C/ B) Q: q( V- _ ( A( ^, y3 F# Q& q7 W
1 e& H$ }: G' _$ u' j
]竹雕筷,驰名中外,多次获国际奖。此筷创建于明末表初,是以节长壁厚的楠竹为原料,经煮沸制坯、露晒、打磨等多种工艺制成。精雕狮头竹筷更是久享盛名,有单狮、双狮、踏宝狮、子母狮等80多个品种。 我国的历代筷子文物:
2 B6 `* g; V7 \! a# _: C春秋铜箸1 T, E1 Y9 n% K- q, k% \
" ?* c3 p p* @$ c3 ^
9 ~; Q4 n, U" s% I
6 Y! h7 M9 D0 O- a: [
我国考古发掘的箸已有相当数量,春秋中晚期的箸也见于云南大波那木椁铜棺墓,墓中出土铜箸二支,长28厘米,首径0.4厘米,首粗足细,整体为圆柱形,形制古朴浑厚,弥足珍贵。
! R/ _( t0 o3 N- T! L8 P& T2 W5 Y
西汉竹箸与食案
9 X) E+ Z5 s1 G3 ?7 g [1 h# s/ e* ]6 ~% L

* w+ Z) m- Z5 x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精美的文物,马王堆竹箸出土时置于一漆案上,案上还盛放着食品的小漆盘、耳杯和酒卮等宴饮用具,西汉时期的箸大都是首粗足细,呈圆形,也有扁方形,原料以竹质为主。
3 F& A2 E+ |! z
5 ~) c6 _% C& U N) _东汉铜箸
" K! |0 v9 d/ {/ |: p: }; ]
! g- n$ r0 I5 y3 E7 J
7 P% t" R! J" \4 H
6 g5 I2 }! r* p q4 y四川大邑凤凰乡东汉墓出土铜箸八支,各长22.7厘米,直径0.4-0.15厘米,首端为六翎柱,足圆,整体为首粗足细,圆柱型。
1 x3 ^8 l% M5 e8 m5 M( T2 T& c: `/ q! t v& u% h
唐代银箸$ S2 M8 o' z' c4 V

' L+ y, L) L0 T3 X2 m
& ~3 {: z+ h5 ~6 H! w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的一批唐代银器,发现银箸36支,首粗圆,顶端齐平,足细圆,呈圆柱形,单重117克,是罕见的粗重银箸。7 |6 [+ c$ H0 v
南宋银箸 , s6 a8 p# [0 u4 c: H" p! Z
6 j/ n" X% q b

# ?+ b8 m0 p! M1 p3 o, r; n' B) U( H
在江西安乐溪航桥东陂湾水库的一座南宋银器窖藏中,出土文物100余件,其中银箸44只,银箸长24厘米,直径0.8-0.4厘米,首部为六角形,其下有六道弦纹,作竹节状,再下面又是三道弦纹,足圆,每支箸刻正楷“仁”或“德”字,两只合并为“仁德”两字。6 A) X4 @( Y7 P: U7 x: @2 Z% x$ C/ ?
辽代木胎包银漆箸
* N# v7 P4 y+ ^) X0 f. Z" B : A( p9 z2 n1 W. ~
0 U* R0 g0 A/ I* G+ w( [在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中出土的文物中,有进食具木胎包银漆箸二支、髹漆柄银匕一件。箸长27.5厘米,直径0.9-0.4厘米,是少见的粗箸。首部较粗,首端镶有银帽顶,其下饰竹节纹,髹漆、足部呈圆柱形,箸面装饰独具一格。
+ u- W- T$ G0 x: H# J元代银箸
: G( ^, ]- k c6 q8 H6 _
; w7 T$ h J7 f0 w4 q) w8 }
6 {& X( Q5 C& J7 _5 E: O1 m3 M; G元代的箸在各地都有一些发现,如安徽合肥出土的一些批元代窑藏金银器皿,其中银箸110支,这些箸出土时置于银果盒格层内均制作精细,造型优美。
( d; g1 d8 e# ?% Y4 Z, Y$ X# E3 `1 W6 b: l) ]8 z$ o' J
明代象牙箸
8 o( T. m" e6 M, A5 h1 Z2 l7 O& z2 U% \
2 Y7 y, p0 `; N% Q
. K. Y2 e5 N5 O/ _$ P
在山西省太原征集的明代象牙箸4只,长26.8厘米,直径0.5-0.35厘米,首方足圆,顶端略呈四棱锥体状,首部镌刻春夏秋冬四季花,足部呈麻花形。 ' r8 l" b! J$ I4 q% e- G
明代四楞银链象牙箸
( i5 Y% \, D$ c; ^* ?2 i
3 w; U6 c r+ Z0 _ 7 x' }# D* x/ s% Q
明代,四楞银链象牙箸。长27.2公分,上方下圆四楞体,箸顶镶1.5公分银帽,足7.5公分银套,箸顶有10.5公分长的银链相系。 3 b9 Z) Y! s. j0 B. k: S: G$ I
& O) X9 X _, N9 m: T刻诗象牙筷
* u7 T$ a. m V8 e0 i7 ^! T+ T& u G0 w3 |( L ?
) ^9 O" t8 C) L
5 E& |* {$ b8 u$ B
刻诗象牙筷。此筷洁白如玉,牙纹清晰,名家刻上明代特程良规詠箸诗[殷勤问竹箸,甘苦你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短短20字,古代诗人吟唱筷箸乐为人类作贡献的精神。
6 N% p! J8 f* T0 z+ W0 B八双镶银刻诗竹筷
+ v- H1 _ p5 Y5 m; m# e
M' |" O1 x) g, [
% n6 ]. y( B" w+ g3 u
# N4 F$ r9 x; X! j# J% P, L明代,八双镶银刻诗竹筷+ w3 G% G+ a* r4 l! O" A; |. I
清代旅游银餐具:8 R8 T0 ^8 K' t! }& e( r% h' q

7 [/ X( H% u8 D. O# R* C8 d5 F O" c! E0 Y; h: b8 G+ U% T
清末民初的旅游银餐具,银镶黑箸长30厘米,直径0.45-0.25厘米,整体为圆柱形。清代龙纹蒙古族刀箸,刀长36厘米,箸长33。木质刀柄、木鞘,刀柄上饰有鎏金银件,錾刻花草及龙纹。刀鞘上配带有紫色绶带与火镰,火镰上饰银,镶嵌珊瑚珠,十分精美华丽。
/ P$ y @; |5 A0 ^清代龙纹刀箸: 8 {1 F6 c5 n" F& v8 ^) b& D; Q
7 @& } ]' r Q+ N
7 j8 R6 B& @, u$ m清代蒙古族刀箸,刀长36厘米,箸长39厘米。木质刀柄、木鞘,刀鞘饰有鎏金银件,鎏刻花草及龙纹。刀鞘上配有紫色绶带与火镰,火镰上饰银,镶嵌珊瑚珠,十分精美华丽。! G1 B' v: d4 v3 o. l, z
清代金三镶玉箸
2 j5 Y6 ]0 v7 ?7 I! D# X0 k9 ^ + v8 d3 [- |2 D) e6 u0 |: q
/ Q6 G' Q z: q7 b' M清宫中,皇帝、后妃使用的餐具十分豪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御膳房库存金银器皿册》记载了当时宫中所用餐具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筷、匙、叉三项。9 F0 A7 _9 ^- e/ F" a
清代麻花纹银链仿珊瑚筷: k1 N" \/ o0 ?% @( ]

@4 k) N; {3 F# U6 X0 S. g: r) ^; t, y; |
清代,麻花纹银链仿珊瑚筷。清代将骨筷表面染成红色,俗称“仿珊瑚筷”。此筷长24公分,银链相系除装饰美之外,还有另外作用,不易遗失其一,经雕刻麻花纹,增添工艺之美。/ w) C4 P; f5 ]- @- h
清代兽骨雕花仕女筷
5 V+ [5 f+ U% S6 H A z3 r$ `! h, X& z) j, }4 N. ]
0 i2 `' [7 \5 c. u N# ], @# X+ Q3 S
清代兽骨雕花仕女筷,此为象骨筷,兽骨中象骨白洁细腻,便于雕刻。筷上仕女含情脉脉,出于无名工匠之手,亦算是一件民间仿古之作。- X2 l6 U) Y `" S( n) |
民初兽骨镶银双节筷
# ?2 E0 Z/ z% h* T* [5 Q1 [ y$ P3 T6 R' Y! m' O- L* P+ L% T

1 J7 v b3 S' d0 k1 c% Z2 ~+ Z- W+ d) ]8 N W) c
民国初年,兽骨镶银双节筷,全长25.5公分,筷分两节,上节11.公分,下节14公分,由于兽骨较短,故聪明的工匠,以精巧的饰物掩藏相接的秘密,接处镶有细螺纹,可以旋为两节,接处并镶银环,藉此增加完整性的美感。
6 z2 G3 f! E7 T \/ N4 E. ^4 m精品筷子欣赏:4 v* O" W9 R" F4 M0 h) f

b- F4 m! w1 F) c0 t n, L9 j% |7 e# I: a: d& Q
1 m2 S$ l7 V' \0 q: O; E' j T- E3 {
# o- z P F' T9 }. k
5 l' H* O* _& C; Z& k4 T
( K. Y) n/ F7 t" w/ P0 v) ]6 X) Q
5 _' X2 A9 ?$ v# u2 o9 q. _
) }* F5 b i0 Z2 [5 ?
5 e* g* Y+ {( n+ g3 \
3 F' Z# ]4 Y5 d, v' w7 y$ \
. @, s' M) K3 n- \+ @3 ~9 r8 Q& R4 }3 h: d
# Q/ [# s) `/ b" L: Q
! \( W6 V$ `1 m5 g

0 |1 U/ v/ e6 U, J: I7 |3 V/ H2 _: u2 p2 v; k
. S- x( r$ [: _ u1 `
: S7 D, b0 R! C

( \4 V6 F8 y' Y8 ]! K
/ g: ^! Z' F# l ! |6 j' J$ u- R& z& T6 r6 d6 s
/ k5 F3 N4 |# L7 @; o4 c+ Z
* _; G( Z; J% }2 d- w; h$ ]; I- G% n: O* U- B8 L
) `6 r5 }( o, l1 o
4 [, ^2 X% k" P& ~

. t' I7 n$ {: Z- P& I3 v+ n* u) K2 v# _" O9 g( i) G

" P6 i0 m& P3 L) i'
0 R P7 C) u8 K& D
^$ c# d; c3 F: {" [& ]) C
- v8 [, N$ R) x: Q, H4 X ; A& k% H9 S& K5 Y* [! t% H! J2 a9 }3 k
. e) B! S& {" m, k; Y2 s4 j
+ B4 V5 _! G+ u" t( e# I. A 7 T# U9 |+ K" Y$ ?4 o* B" i, c
4 A5 V! C: n, M, u3 s6 d$ ? ) u3 A |. M; _. [! T
9 _4 `/ p* M8 f3 S. k中国人使筷子的十二种使用忌讳:5 {8 g- ~ ~, L9 x: U. D* L6 v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但这要绝对禁忌以下十二种筷子的使用方法。
: f1 `7 X$ R! A( _3 N# N. c$ L1、三长两短:
8 S3 k) w4 [2 f+ v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9 b2 ^6 [% ]3 h% s3 |/ O6 O2、仙人指路:
% L* }, y6 j5 G; W: E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 Q3 R2 O J8 g8 E, T8 i3、品箸留声:
0 i) R- H+ g0 z/ g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5 P6 w6 B( X' p5 w, `- @# _
4、击盏敲盅: : `! ^! |9 P( e, W$ w/ S5 s. b4 F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 W' w2 C5 f4 J" n
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6 N) Q) n8 u' y g2 v. r" x5、执箸巡城: l* F& E9 W7 Y4 f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 U ]4 F: k# y' p7 J9 i
6、迷箸刨坟:5 X: {" P0 ^* Y, O, M0 B6 P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 A6 [& H. r( ?1 O
7、泪箸遗珠:
/ t# t5 S% H6 Z+ g$ O0 ]6 S5 m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7 n3 O6 d6 U5 }5 S" ^
8、颠倒乾坤:; d! m) |5 N3 A; e3 o/ e! B# [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 D1 M5 g7 m6 h9、定海神针:
+ r e6 [: f+ i+ R8 q' J! D/ N" }: M/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不行的。, ?1 h( U$ {: f9 D% k$ ]
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这被会人视为大不敬,因为北京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 R( W1 X& P( Y2 \# o1 I11、交叉十字:0 E, \% A& W( u/ _6 S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因为北京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 C* v$ {( | l! \# s12、落地惊神:
$ y1 l1 a& ~0 y; {9 F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北京人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但这有破法,一但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将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M" k- g: F5 w% b, P2 c; w
以上所说的十二种筷子的禁忌,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应当注意的,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和古老的城市,通过对一双小小筷子的用法,就能够让人们看到他那深厚的文化积淀。
8 }2 p- N! @7 g& @; X. a- D" ?筷子虽小,但在人类文明史上,却是一项了不起的科学发明。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指出: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精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一位外国学者从研究筷子的力学结构中发现,人们使用筷子,至少可牵动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运动,还能激发大脑,阻止和延缓脑细胞的退化,也就是说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发挥。科学家们认为,长期使用筷子,可以使手指灵活,脑子聪明,有益于身心健康。由此可见中国的筷子在世界餐具中独树一帜。4 c9 a7 T2 a6 ]1 K$ S( g- |
筷子,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容之一,早在唐以前就传到了亚洲各国,特别是东南亚。韩国从1995年下半年起,在小学一年级开设了“筷子课”,并向教师提出了“让孩子们用筷子夹豆子”的教学方法。风格独具的中国筷子,已成了国际友人来华访问前的“必修课”。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其用筷的娴熟,成为记者的一个热门新闻。里根和夫人访华前,尽管花功夫练习用筷,但在国宴上,仍被鱼丸子给难住了。世界拳王阿里1985年5月访华时,因不会用筷子,显得尴尬而又好笑。现在,全世界有15亿以上的人使用筷子,足见中国人发明的筷子,已成了当今世界风格独具的重要餐具。% c Q0 W& y6 `9 g* |2 @# |/ p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宋代文人程良规
+ y: J+ c7 T- ?& w6 P$ T' p& k的这首诗,是对筷子那种奉献精神的生动描绘。筷子作为中国食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已在世界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政道博士就曾经自豪地说:从我国人民使用独特的筷子这一点,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勤劳、智慧的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伟大的民族。 |
|